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东南小学 陈成就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也在我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着——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归纳、分析和整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用眼观察、用口讲述、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在轻松活泼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 创设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教学《物体分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围坐,中间放着教学资源(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其它物件)。师:大家最喜欢搭积木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合作将盒子中的物体像搭积木一样摆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看哪个组摆得最好。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 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认知的全过程,这样不仅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上下》的教学,我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观察情境图和对情境图的描述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以什么做标准来确定“上、下”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理书柜”,选择“喜爱的数字”,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等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让所有的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真正体验到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真正成为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主人。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扮演听众,老师靠自己的讲解来达到目的,单调乏味,学生很难“活”起来,“动”起来。我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或者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乐学。在学生理解“上下”后,我组织学生活动,看同位的“五官”说上下:嘴巴在鼻子的下面,鼻子在嘴巴的上面,鼻子在眼睛的下面……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自身的“上” 、“下”。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讲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难以理解的,需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层次的练习活动来吸引他们,让他们乐学、爱学。如《认识图形》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杂技抛圈表演,屏幕上演示的自行车、玩具车、机器人(各种图形的组合),红绿灯等有趣的拼图过程像磁吸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了;在探索阶段,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画一画、印一印、描一描,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探索过程;在巩固阶段,创设找一找、比一比、赛一赛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堂课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再如,从“体”上剥离“面”这一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有的学生用积木画,对于体积较小的学习材料如小长方体有的学生用印泥印,有的学生把积木上的纸剥下来……学生经历了“质疑——探索——思考——结论”的学习过程。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创设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中采用扣、印、描、剪等方法记下四种图形的面。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拨、启发、引导。整个自主探索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面在体上”,经历了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
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⑴ 诱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运用探究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例如开办文化用品小商店数学活动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元、角、分的简单加减计算,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百以内加减法和元、角、分等数学知识买卖学习用品,每组推选两名同学担任售货员,其他同学扮演顾客,组员到自己组内开办的小商店选购学习用品。每轮结束后,互相角色。在买卖过程中,组员要认真计算,带了多少钱,用去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同时点清所付钱数与购买商品是否相符。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学会了购物,学会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又如教学《桌子有多长》一课,诱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桌子有多长,有的用拃量,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发现量的结果不一样。集体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在学生动手测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测量时选用的长度单位不统一,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⑵ 诱导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自主探索
游戏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数的大小:同桌两人一组做猜数游戏。甲:我最近买了一盒喷墨打印机的墨水盒,你猜猜用了多少钱?乙:价钱不超过60元。甲:价钱还要估低一些。乙:价钱不超过50元,但不低于40元。甲:比较接近墨水盒的价格。乙:我估计是45元。甲:猜中了,你真聪明。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渗透着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步的思想。
又如教学《转转盘—比大小》一课,本节课通过转转盘的游戏活动,探索比较万以内数字大小的方法。此游戏以两人为一组,轮换转转盘,转得一个数字,就可以任意将它填在个位、十位或百位上,最后将组成的三位数比大小,数大的为胜。学生在与同桌“比输赢”的过程中,获取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在游戏中,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可谓一举多得。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恰当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这种形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在实践活动中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小明身上有5张1角、2张2角和2张5角,他要买5角钱的小方格簿,让学生用尝试、安排、策划等方法来进行思考,设计几种付钱的方案。学生提出自己的付钱方案:① 1张5角;② 5张1角;③ 1张1角和2张2角;④ 3张1角和1张2角。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各种方法。一题多解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13—6,学生探究出用多种的方法来计算退位减法,有如下的解题策略:
① 先把13分成10和3,10减6得4,3加4得7;
② 先把6分成3和3,13减3得10,再用10减3得7;
③ 13—6 = 13—10 + 4 = 3 + 4 = 7;
④ 知道6 + 7 = 13,所以13—6 = 7;
……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的解题策略,计算方法灵活性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走进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课堂,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感悟质疑、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