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3 20:50:37
|
只看该作者
《锐角和钝角》评课
碧山镇小 金霜霜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课王老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方法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关键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知道生活中哪里有锐角、直角或钝角,由于二年级学生还是以直觉思维为主,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一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是什么角时,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判断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今天,我听了王老师上了钝角和锐角的这一节课,我有以下的想法:
在各个环节设计上,王老师运用了教学的新理念,值得我借鉴学习。
1.化静为动。分类这一环节上,王老师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把角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合作探索,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空间。学生在找一找、分一分、的小组活动中,寻找到了这节课的数学内容——锐角和钝角。
2.回归生活。找生活当中的锐角和钝角,是把锐角和钝角放在了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观察房子图片和在教师中寻找哪些地方存在着角,并说出是什么角,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兴趣。
但我也有不同的看法:1、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基础再设计教学。如:在回忆关于角的知识时,教师不用强调角的定义。我认为在这高估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二年级的学生还不懂什么叫射线,又怎能理解这个定义呢?在画角环节,师是先让学生画,然后自己直接示范,接着说用直尺也可以。我认为在这低估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因为在二年级上册时孩子们已经学过角的初步认识,已经学会画角,会画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了。我觉得可以让学生画角后马上让学生演示画锐角和钝角,最后提问:如果没带三角尺,那我应该怎么画角呢?2、数学语言应科学规范。如:在自由活动找角环节,师多媒体出示“红领巾是有(2)个锐角和(1)个钝角组成的。”这样说科学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