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听课评课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20:20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听课评课记录
听《折线统计图》有感
帮四年级组年青教师备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看到老师一遍遍磨课的过程,真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辈的话,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这儿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备课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为什么要统计,学统计干什么?本课的设计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课的生活素材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统计,都要用到折线统计图,真实的素材成为教材,物尽其用。现在的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是教师的着眼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习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过而已。备课之初,新老师没有考虑用生活中现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内容,但在试上对比之后,老师自己有了感悟,原来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这些“原料”应用价值,提高其质量,给教学资源“增值”。在考虑学生情感要素的状况下进行催化、加工,形成优质“产品”,从而为学生、为课堂服务。
让浓浓“生活味”的素材散悠远的“数学味”,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我们在努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20:21
听后反思:
很遗憾没法参与第二、三节课的活动,只听了这堂课,我的感想颇多,因为听的比较认真,也带着一种任务(自我修养)参与。
一、一种水平的体现
教师与孩子们无意间的闲聊奥运会中导入到要使用统计图的话题,这当然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又很自然地从条形统计图旁边“冒出”折线统计图,而且在谈话中已经建构了折线统计图的一些知识。
又如当学生初次接触折线统计图时,老师让他们找些相关数学信息,学生一时转不过来,也热不起身来,于是老师的处理态度是:语气停顿+等待+开展小组里先交流。
当遇到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时,教师很会捕捉优秀的表达,如在思考如何得出增加最大时,这是孩子们容易意会但难解释的问题,教师很会抓住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懂得适时地问“谁听懂了她的意思”,在训练倾听又训练思维中建构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二、有认识但并非理解了
对教师而言,也包括我自己,我个人觉得对条形与折线这两者的价值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教师一味的遵从一女生的“折线能看出数量变化,而条形只能表示出具体的数量”的观点,其实条形统计图也容易看出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也能表示出具体的数量。
我觉得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侧重点不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从直观形象上来看,前者侧重于表达量的多少,后者侧重于表达变化,一个是柱子型的,好象感觉很多东西在里面,是一种量的感觉;一个是以线带点型的,以线贯穿点,给人一种变化一种趋势的感觉。
因此,在学生看来,这堂课他们是在“正确理解”边缘的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所在。之所以这样说,我的论据不仅在自己对两种统计图的理解,也从课堂的尾声中感受到孩子们对折线统计图的滥用,学生虽然说了“零花钱、考试成绩、选票”,哪些是重量,哪些是重变化呢?其实 “选票”是重量的多少而非重变化,可能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知识学习的难点。在我看来,孩子们今天学会的有制作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但不会运用统计图到生活。
三、“从趋势中估计”还是“从估计中分析趋势”合适
T:看历届的金牌数,总体趋势会怎么样?
S:逐渐往上升。
T:往上升,能换个词吗?
(学生有点反映不过来)
T(当学生有点反映过来):向上、变高、升高、变多、增加…
T:按照这样的趋势,第29届你估计会得多少枚?
S:50
S:40
S:48
S:42
T:大家的估计都要比32枚要
S:高。
前者注重估计,后者注重趋势,对本堂课来说,谁是重点,什么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内容,答案当然是研究折线统计图的趋势,选择“从估计到分析趋势”会使得课更中体点,教学中建构本环节的概念的驱动力会更强,以孩子们的“数据推测”为动力。
由于记忆模糊,可能实录的出入较大,评价上很不到位,只是一种思维自我碰撞!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20:22
听课笔记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LU1] 》
地点、班级:杭州学军小学四(4)班 类型:现场新授课
执教: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郑水忠
课前谈话:
你们认识我吗?(姓郑)怎么知道的?
猜猜有关老师的什么信息?(郑老师戴眼镜很有学问,是数学老师,好像来自宁波,你是万里学校的老师)
看来生活中用好观察能力非常有用。
一、引入
一起来欣赏一下老师带来的统计图
给这几幅统计图分分类。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他们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到上到下)
板书:变化
条形统计图(清楚看出数量多少)(板书)
扇形统计图我们六年级会学(老师简单介绍扇形统计图)
右边的统计图叫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
二、新知
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条形变细最后变成点)
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馆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变化,猜测一下(科技馆越来越先进……)
预测一下2009年科技展的人有多少人呢?(16万人,13万人……)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统计图(股票)
你们爸爸妈妈有没有买股票?你们希望股票的走势怎么变(手势表示)如果有一天你爸爸回家哭丧着脸,你估计这个股票应该怎样的走势变化?
还有其他的吗?(医院的心脏仪器线、学校招生)
老师这里有一些数量,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
第一题动物园动物数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可以用折线统计图吗?
现在明白了不是所有的统计图都是可以用折线统计图的,当然刚才说的扇形统计图也是可以。
第二题某地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变化)(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你发现了什么?
那两个月气温上升得最快(补充相邻)(5月——6月,2——3月)到底那两个月上升最快?可以用什么办法(算一算)师生逐个计算得出结论。
那两个月下降最快?(师生一同计算得出结论)
上升最慢?
比较上升最快的线和上升最慢的线是怎么样的?
用手势比比,(上升很快联系到爬山坡度就大,慢坡度就小)
那我们现在看看折现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清楚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郑老师家庭的收入问题
出示家庭收入情况统计表,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刻画不叫好?
(折线统计图)
为什么都用折线统计图(同一事物的变化)你想看到什么?(收入的变化)
用条形统计图可以吗?
课件演示画折现统计图的过程
标题——横竖轴、取数量——描点
接下来画完你会不会画?会,自己在练习纸上把它画完。
学生独立完成折现统计图。
欣赏学生作品
第一幅(前面不用从0开始)
第二幅(点上表上数据)
第三幅(作图不能用红笔,要用铅笔)
订正一下自己的作品
看看电脑画得跟你刚才画的是不是一样?(画点——连线)
从这个图中你发现了郑老师的什么秘密?
(工作越来越高,2006到2007增长最慢,2008年收入最高)
你觉得郑老师的收入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教书越来越好、升官了、通货膨胀)
除了自己的努力还要谢谢伟大的祖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预测一下2009年郑老师家庭收入(14万、13万)
看看某城市的人均消费的粮食数量
不用画,比比想想折线统计图是怎么样的?
课件出示这条折线统计图,
为什么会下降?(学会节约、干旱……)
这是好现象还是不好现象?
也要感谢伟大祖国,其他食品比较多了,所以主食就少了
这个统计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是不是往下降就是坏事情?
比如(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所以折线统计图往上、往下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告诉我们一些情变化
心情怎么样?
出示一节课心情变化的统计图
指名生上来画
谁能明白她的心。
(越来越好,中间有个时间低落)
采访一下为什么这个心情有个时间低落?
再指名一生
谁能明白她的心?(心情一直很好,上课刚开始心情就很好,后来一直很好)
再指名一生画,谁能明白她的心?(心情越来越好)
有没有这样的心情?
三、课堂结束
板书:
折线统计图
条形:清楚看出数量多少 清楚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20:22
《折线统计图》
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具体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则不仅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变化,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本节课由建设联盟校虹雷老师执教,整个教学过程可圈可点:
1、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入手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关注学习起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让它同实践一起引导教学走向深入。虹雷老师先出示学生学过的统计表,再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他们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关注折线统计图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虹雷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温州市区2005年---2010年大南门房价统计表做素材。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对以下几点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哪种图形更能表示涨降情况,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例题来讲,随后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完成统计图,这点可能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为在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要求学生制作统计图时都先提供了网格,而且横轴和纵轴也已经做了必要的标注,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据数据确定相应点的位置,并连线。这是考虑到学生学习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况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纯手工的方式来制图越来越少。因此适当减少构图,画横竖线等繁琐的操作,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画折线这一关键环节,就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统计过程,进而掌握统计方法。
修改建议:
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巩固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提供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可以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20:23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关注学习起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让它同实践一起引导教学走向深入。苏老师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条形统计图引入,转化过程直观、自然。
2、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苏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学生的身高了解学生的身高情况,以及紧密联系生活的月平均气温情况,最后选取卖游泳衣,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关注两种统计图的区别与应用
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这一环节苏老师利用不同学生的身高情况进行统计,学生很快就发现用折线统计图不合适,因为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一个人、一个物体的增减。
接着又出现两个统计表,让学生争议这两个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自然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整堂课苏老师的教态、语言都非常自然、到位,值得我们去学习。但也有一点值得我去探讨:苏老师这节课用三角板来侧量角的大小是否难度提的太高了?学生这时都有些懵了,是否把这部分去掉会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起点?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