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大的“书”》听课感想评课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2
标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大的“书”》听课感想评课稿
《最大的书》听课记录

一、出示课题:你脑袋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读书,看谁能找到答案

1、  学生读书

2、  你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吗?岩石  谁能记住“岩”字?

3、  有什么作用?小朋友是怎么问的?

找出6个问题,仔细的读?读出问的感觉。

我们班那几个小朋友爱刨根问底呀?

学习写“底”: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的评价很有艺术性,也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有时候,低年级更需要老师用一定能够的技巧去激发孩子,因为孩子的持续性比较差的。让学生代替老师去评价,看看哪些孩子是可以得到小小书法之星。----这样多好,让学生自我评价,很有创新!!)

4、  叔叔是怎样回答的?-----获得聪明星

5、  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老师的引领语言很好。)

岩石-----书     岩石的字是指(    )(    )(    )  

              能不能换一个说法?

              看图片理解“字”   说话训练:

              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3
《最大的“书”》听课反思

在同研一节课的一人多轮活动中,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最大的“书”》一课后想结合课堂教学

的“三要义”谈谈自己的一些听课感想。

1、学:《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

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提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

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对学生来说,是极富有吸引力的。李

老师就抓住了这一特点紧紧围绕着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使学生对自然科

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如在揭题一环节中,老师问:你都读过什么书?这一

问题的抛出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也激起了一些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使一部

分学生在听了同学的介绍后,可能对自己有趣的书产生了参与的欲望。又如:标题中的双引号

的作用,除了对话中用,在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在这里,老师没有强加给学生,而是学

生通过预习与自己的体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不正是体现了三要义中的第一点就是面向全体吗

?面向全体,就是承认素质教育的全员性,是要保证学生都能得到均等的机会,努力开发每个

人的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发展,都能成功。我的理解是知识不是老师问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老

师的指引下自己得到的。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精炼,问题要精而少,这才能让学生

多读,多思,多说,多交流。又如在学文时,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平时书上有字、有画,岩

石上有吗?就把学生引到了重点段落上,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积极地摄取文中的信息。

2、思:我觉得阅读课就是让学生朗读,在读中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来。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使我想起了支玉亘老师的课堂。老

师只是引导、点拨,学生自己通过读、悟,来质疑课文,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并把问题

穿插起来,并通过老师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了重难点。这节课,我觉得也可以先让

学生自己读出问题来,通过读,能提出如:“岩石怎么会是书呢?这本书上写的是什么?是怎

么样的?为什么说它是最大的书”等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更愿

意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如:在学习句子训练:“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

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如何让学生都能理解,我觉得

最好的办法就是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们才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

法——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老师

是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能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有所悟,有所思。

    总之,听课后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课堂上今后要少些选读、选说,多些互说

、轮说;少些形式上的朗读,多些实实在在的训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3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蒋老师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没有作过细的讲解,只是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这是蒋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及本人的一点想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最大的“书”就是——(板书 岩石)所以要在书的两旁加“ ”。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研究为什么说这岩石就是最大的“书”?
自渎课文1——12小节,找出川川说的话。
反馈,出示:
    1、叔叔,您在看什么?
    2、哪里有书啊?
    3、这上面有字吗?
    4、这上面有图画吗?
    5、这能说明什么呢?
    6、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看看这6句话,你发现了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 ?
指导朗读,要读出问的味道。
学生朗读后,师生一问一答。
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学好问)
    叔叔又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一本书呢?再读读叔叔的话。反馈后出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指名读然后出示岩石的图片,再把岩石和书比较,观察说出是形状相同。
岩石还有什么地方也像书?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就是岩石和书都有文字和图画。板书(文字 图画)
这岩石上的字到底是什么呢?想不想看:课件雨痕、波痕和矿物的图片,理解“痕”的意思。这里设计到了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术语,如 “波痕”、“雨痕”、“矿物”等,这些词语小朋友们很少接触到。如果这里能借用第一节课上,张老师的课件和随课件解说,向孩子们展示相关图片,给孩子以形象地感知。在文字和图画这两块内容中我把文字作为重点来讲,再利用句式:岩石上的字是(   )、(    )、和(     );(     )、(     )和(     )都是岩石上的字启发学生明白雨痕、波痕和矿物都是岩石上的字。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蒋老师再出示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让学生朗读,随后采用变魔术的方法把这段文字变化了一下,把学生也变了一下,分别变成了雨痕、波痕和矿物,学生们都是岩石上的字。这样一来学生兴趣更浓了,而且岩石上的文字也清晰地映在他们的脑海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蒋老师以读代讲,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4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听课笔记

二年级下册   韩艳萍老师

一、谈话导入

1、提问:你喜欢看书吗?你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书?

2、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最大的“书“》,你们想看吗? 师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提问:这个课题有什么不同?强调引号。那么这本书与我们平时看的书有什么不用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自学课文

1、只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测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开小火车朗读生字词,并正音,理解难懂的词。

a“印”为前鼻音,组词应用巩固;

b多音字“藏”,组词;

c理解“刨根问底”:一直问,直到问到答案为止。

4、齐读生字词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6、评价同学的朗读,老师指导朗读

三、讲授新课

1、师生合作朗读1~4段

2、提问:听了朗读,你明白了什么?

(原来这里最大的“书”是指岩石)

3、写生字“岩”。提问:谁能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字?

老师范写“岩”,提问: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吗?

学生临摹“岩”

4、出示“岩石”的图片,提问:岩石和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岩石一层一层的,和书页很像)

5、积累“一层一层”。开小火车朗读;把词代入书中,齐读第四自然段。

6、根据要求改句子,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出示: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指名反复说。

7、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反问句。

8、写生字“厚、册”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竖撇)

老师范写;学生临摹;展示部分作品,让学生评价,在评价中进步。

9、同桌分角色朗读1~4段。

10、男女生分角色朗读1~4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这本岩石书上有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2、课件出示:雨痕、波痕、矿物。朗读词语

3、请你想一想,雨痕、波痕、矿物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片,认识雨痕、波痕、矿物

5、课件补充矿物知识,结合图片认识金矿石、翡翠矿石等等。

6、在“雨痕、波痕、矿物”中选择一个概念,有感情朗读。

7、齐读第六自然段

8、仿写句子:这是(                  ),叫(   )痕。

9、总结并齐读这一段。

五、课后作业

书写“质”、“底”、“铁”,练习巩固竖撇的书写。









听后感:

韩老师的课,朴实自然、重点突出,是一堂非常扎实的语文课。不仅很好地落实了生字词,而且把听说读写完美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虽然这是一堂非常常规的语文课,但是却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比如怎样较扎实地落实生字词,怎样在平淡中让学生发现乐趣等等。从韩老师身上我学到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基本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4
一次又一次地聆听林朝夕老师的课堂教学,一次又一次地惊叹:小林老师的进步真是快!无论是自身的教学仪态、语言表达,还是教学预设的实施、课堂的随机生成调控,都有了长足的提升。今天是她参加名师带徒活动后的第一次展示,一次次磨课雕琢,不仅可见她精益求精的上进,更见她在教学功底上的逐渐厚重。

《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以地质队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贯穿全文,语言简洁,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课文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这篇课文极具吸引力。以人物对话为叙述方式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适宜于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林老师准确地紧扣这一特色,着力加强朗读的指导,特别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林老师由“刨根问底”一词引出小朋友提出的6个问题,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在学习叔叔的回答时,不仅有机地引领孩子读懂叔叔的介绍,更是适时地引领孩子充分感受人物的心情,有效地朗读表达。比如当认识雨痕、波痕等都是字的时候,林老师说:“叔叔发现这些秘密,心里多高兴,多自豪!你替叔叔来读读。”孩子们都十分投入地读起来。然后林老师引导孩子学着介绍“这是…这是…还有…”,她又说:“叔叔就像是在历数自己家的宝贝呢,可自豪啦。谁也想这样自豪地来介绍介绍?”诸如这样入情入境的有效引领,使学生的朗读有滋有味富有个性,得到扎实的提升。

还有一处值得学习的亮点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字词教学。林老师带领孩子巩固字词可谓匠心独具,精心安排,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收效良好。由“地质勘探队员”的理解引出“矿物”,找出文中的2种矿物,学习“宝藏”多音字;尤其是对“痕”一字的学习更是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痕”就是脚印、足迹,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那么波浪留下的痕迹叫(),泪珠留下的痕迹叫(),伤疤留下的痕迹叫(),刀口留下的痕迹叫()。这样的字词教学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4
《最大的“书”》评课稿

八区一小 董庆芬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

    刘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刘老师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习。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另外,课文中有许多词语比较难理解像“雨痕”“波痕”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更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5
《最大的“书”》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上了一节最大的“书”,似乎自己也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听到了文中的川川与爸爸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感觉到神奇的大自然真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难怪课文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



张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了大自然,她的词语教学翻开了这本大书的第一页,她不是僵硬地逐一说出词语的意思,而是将词语二个、三个、四个一组一组地出现,如出示“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队员” 、“埋着煤炭、 藏着铁矿 、宝藏”等,结合文本巧妙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经验与文本的碰撞,解决了一词多义,练习了口语表达。最精彩的一处是林老师指导孩子雨点留下的脚印,就叫(雨痕),波浪的足迹就叫(波痕),又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说说这样的词语:伤痕、泪痕血痕 刀痕 车痕 裂痕……记得苏霍姆里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这样的教学正是对大师话语的精彩演绎。

研读课文5——8自然段时,我们看到了《最大的“书”》的真面目 ,张老师领着学生一页一页细细翻看着这本厚厚 的“书”,演示了“册”的演变过程,补充了岩石的化石,练习说话,看到了书上的奇妙的字呀、画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5
一.我感觉姜老师的确是很注重朗读指导的,整节课读得也很多,可是后面部分的读有些流于形式,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也没有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指导。如“很久很久以前……”那一段,老师和学生对读的时候,老师读得非常好,但学生却没有读出“时间久远”的味道。如果姜老师能够让学生慢慢地读,轻轻地读,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哪个词读得好,重音、轻音、快慢等,效果应该会更好。
  二.语文课应该更注重人文性,和科学课、常识课不同。因此,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而本课的教学,特别在“波痕”那一环节,姜老师的设计还有较多讲解科学知识的痕迹。如果把那个时间节省下来,放到后面的说话训练中,学生说的话应该会更加流畅而有条理。
  总之一句话,这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2】
  听了师傅上的《最大的书》收获很大。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2次教学的尝试,她的设计理念,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以及在教学上符合学生特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
  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语文书有什么特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总结出来的:有文字、图画、知识等特点,为对照学习“石头书”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问题引出,让学生直接找到了课文的第四小结,从而展开教学,解读石头书的文字、图画等。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经常提醒学生要求把话说完整。这篇课文的知识性比较强,如何体现他的语文性呢?庄老师在教学时,不时地抓住语言训练的机会,如是岩石书的图画;不就是书的文字吗?还让学生把陈述句改成反问的形式说一说,这些都是语文味的很好体现。
  回想自己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往往抓得比较琐碎。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这点值得我学习。此外,不管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都应该从整篇课文入手,不能只着眼于一课时,这样教学才会比较连贯、完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5
在本轮“同研一节课”中,我上的是第四册 21 课《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上好这篇常识性课文呢 ?


1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2 、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 、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上完这节课 , 我们组的老师给我评了这节课


侯老师说 : 这篇课文的知识性比较强,如何体现他的语文性呢?于老师在教学时,不时地抓住语言训练的机会,如——是岩石书的图画;                 ————不就是书的文字吗?还让学生把陈述句改成反问的形式说一说,这些都是语文味的很好体现。不足是:语文课应该更注重人文性,和科学课、常识课不同。因此,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刘老师说:《最大的“书”》课文很有意思,于老师更是把这个“有意思”带入了课堂,带进了学生的心田。她用亲切的语言,优美的体态,引领着学生进入了自然科学的世界。另外,于老师还紧扣字、词、句,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周老师说:本课中对于问句的朗读,于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也可以说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从一开始在课前谈话中的用动作表示问号,到后来找出问的句子,再到“老师读两遍,你听一听,哪遍更有问的味道?”“你听听,哪个字、哪个词读好就可以有问的味道?”再到后面教师和学生的表情对读,可谓层层深入。在这样手把手的指导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可是后面部分的读有些流于形式,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也没有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指导。如“很久很久以前……”那一段,老师和学生对读的时候,老师读得非常好,但学生却没有读出“时间久远”的味道。如果于老师能够让学生慢慢地读,轻轻地读,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哪个词读得好,重音、轻音、快慢等,效果应该会更好。


本次讲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备学生方面还存在不足。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但要备教材,在备课时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备学生,你的设计再精彩,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只能等于零。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5
《最大的“书”》评课稿

                         -------何学婷

今天听了陈梅老师执教的《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用对话的形式,写出了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科学性较强。

怎样把科学性较强的课文上得有语文味,陈梅老师在以下几点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字词复习有新意

低段语文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字词的教学。陈梅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在课始,她就对第一课时中学过的字词进行巩固复习。她采用的是猜谜语的形式。她是这样导入的:孩子们,让我们跟着川川去大自然中探密吧。然后逐个出示谜语:山下有石  家里有一块玉 厂里过日子 小其拿锄头,用力挖宝藏  这些谜面浅显易懂,孩子一下子就能想起前节课学的生字来,而且对这些生字的字形又一次牢记于心了。复习完生字后再把生字藏在词语中,让孩子们来读词语。同时教师把要复习的词语进行了处理。如本文中最难懂的词语是“刨根问底”,陈梅老师在复习这个词语时,就用了不同的出示方法。她说:“孩子们,我们读了这么多词语宝宝,可就是有一个词还不肯出来,这个词我们小朋友都有,遇到问题总要问个明白,这个词是谁啊?”孩子们一下子就说上来了。这样一来,孩子们又一次清楚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而且教师解释得这么不露痕迹。再由这个词语引出下面的教学:孩子们,课文中那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是谁呀?为什么说川川是个刨根问底的孩子,去课文中找找吧。“花开自然,叶落无声”我想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二.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体应该聚焦“言语形式”,本课的教学也做到了这一点。在品读“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这句话的时候,张老师让学生口头填空“岩石上的字是(          )(          )和(           )。(       )(      )和(          )是岩石上的字。虽然是一样的答案,但是言语的表达形式不一样,让学生明白了,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可知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啊!

三、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陈梅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这份资源,如:在学习“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段话,周老师出示了课文中那幅岩石图和堆积起来的书本图作比较,小朋友一眼就发现了岩石一层一层,就像一页一页的书本,非常直观、形象。这样课文的插图很好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关注标点

陈老师课堂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了文本中的标点,从课前的游戏到课中的教学,都时时在渗透标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课前,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由拍肩,拥抱的动作到用手势表示标点符号,不仅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小朋友们的距离,而且也为后面的课堂教学铺下垫子。

在课堂上,陈老师问,为什么说川川是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孩子们的答案是因为川川一连问了那位叔叔六个问题。很自然课堂的教学就一下子聚焦到了这六个问题上。陈老师为指导孩子读好这六个问句,花了不少心思。有时她让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读;有时当孩子读不好时,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范读给孩子听;有时用言语描述来指导孩子朗读。在课堂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孩子的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孩子的朗读水平一层推进一层。

在学习岩石书的用处那一段时,周老师问,读了这本岩石书,除了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的省略号,周老师说:“是啊,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会说话呢。”多绝妙的点拨啊!

陈老师的课犹如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清新幽远。让人不知不觉坠入其中,陶醉其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12 14:46
听周小平老师上了一节《最大的“书”》,似乎自己也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听到了文中的川川与爸爸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感觉到神奇的大自然真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难怪课文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

《最大的“书”》科学性较强。怎样把科学性较强的课文上得有语文味,这是一大难点。周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堂上较沉稳、老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以下几点:



一、落实低段教学目标,教出了二年级语文课的特点。

低段的语文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字词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三个比较容易读的词语,再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接着是一组多音字,最后是难读的句段,再到指导难写的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周小平老师分三次教学。第一次重在读准音。第二次周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在川川与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中,川川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一定把问题问清楚,教师指出课文里有一个词是“刨根问底”。这样,学生对“刨根问底”理解就水到渠成。第三次周老师创设了一个语言形式,让学生一一提问,体验“刨根问底”的过程,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意识为主,因此在帮助学生了解“雨痕”、“波痕”的时候,借助了大量的图片,学生一看就能辨析什么是“雨痕”,什么是“波痕”,并利用图片理解了什么是“化石”。



二.立足语文的本体,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聚焦“言语形式”,本课的教学也做到了这一点。在品读“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这句话的时候,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并提问:“书上的图画岂止是这些化石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口头填空:“有,你看,这儿有         ,有        ,那儿还有        哩!”然后让学生去发现这三句话是怎么连起来的。“有……有……还有……”这三个连接词。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了构句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指导。



三、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周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这份资源,如:在导入课题就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的“书”带有引号,并以此为主线,在理解岩石像书的时候,周老师也是叫小朋友观察岩石的形状,岩石一层一层,就像一页一页的书本,非常直观、形象。这样课文的插图很好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把岩石书和我们学习的书进行比较,发现岩石书也有文字,即雨痕、波痕、矿石等,岩石书同样也有图画,即树叶、备课、小鱼等的化石,有字有图,怪不得勘探队员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不满足于此。



这节课周老师领着学生一页一页细细翻看着这本厚厚的“书”,看到了书上的奇妙的字呀、画呀……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真正感受到大自然魅力无穷,学生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朗读当中。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