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1
标题: 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跟学生说理有技巧  



大连市第六十八中学 马 平



跟学生说理有技巧。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跟学生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再进行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点。



在学习细菌知识的课堂上,当我提问:“微生物之父”是哪位科学家时,平日里不爱学习、不爱发言但却很喜欢足球的一个男同学很快回答说:“巴斯腾”。可说出来以后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说走了嘴,很快就不好意思地红着脸低下了头。其实这时还有好多同学没有反映过来呢,也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巴斯腾”是谁,但我知道;然后就有同学回答说是“微生物之父是‘巴斯德’”。我马上灵机一动说:“某某,你能告诉大家‘巴斯腾’是谁吗?他是干什么的呀?”这个同学开始还有些犹豫,我接着鼓励到:“把你知道的和我们分享嘛,别太保守了,同学们还等着听呢。”感受到我的诚恳与鼓励,他马上起来响亮地回答说:“他是踢足球的,荷兰队的名将,现在是队长了!”说话的时候他满脸的自豪与骄傲,仿佛说的就是他自己……“恩,说得非常好,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信息,说明某某同学在这方面很用心,希望我们同学都是有心人”,“可是……”我马上把话锋一转说:“他好象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没多大关系,要是我们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就好了,既扩展了信息,又完成了学习任务,那该多好啊!”同学们都若有所思,于是我又说:“我们看这样好不好,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两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不同凡响的事情,说明他们都能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然而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也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凡响好吗?!”我看到同学们都在默默地表示赞同,某某同学更是频频点头。接下来的课堂上,他听得格外认真。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为一名教师,跟学生讲道理也是一样。首先应该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他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他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如果一味地数落他,只会让他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最后很难达到心悦诚服的理想效果。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生物课上的“小刺猬”  



大连市第六十八中学 马 平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些“问题学生”,我们已经跟他谈过多次话,也采取了多种办法来帮助他们,但还是效果不佳。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平静下来,用心去寻找契机来成就自己的说教。



在一次新课结束后,我留了几分钟给学生自己看书,以此来巩固学过的知识。这时候,平日里上课几乎很少不被批评、一直需要老师不断提示才能安静下来的一个同学忽然站起来问我:“老师,小刺猬喜欢吃什么东西呀?” “恩?”我忽然有些愣神,以为他又要搞什么鬼来难为我呢,然而看他的表情我知道自己这个念头有误差,我马上很认真地回问了一句“小刺猬?”“对呀老师,小刺猬喜欢吃什么样的东西啊?我爸爸前两天在山上拣了一个小刺猬,特别好玩,我很喜欢;可是自从它来到我们家就什么也没吃过,可真急死人了,它要是再不吃东西不好饿死了,多可惜呀!”听着他那有点着急但却真情的叙说,我的心里开始有了一个计划…… “刺猬应该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到底它最爱吃什么老师也不能肯定,看看其他同学有没有知道的?”“喜欢吃鸡蛋”、“喜欢吃苹果”“喜欢吃小昆虫”……同学们七最八舌地讨论着,“可是我都给它了呀,它什么都没吃啊!”“哦,是这样啊;现在马上就下课了,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今天的课后作业,大家一起帮帮他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搜索查阅了相关资料,然后存盘打印了一份,放学前就交给了这个同学——平日上课象个“小刺猬”一样不听管教的学生。并在书面上注明:你可以不用再查了,这份就是你的作业,但需要你明天上课讲给同学们听啊,还有我一个!他看着我感激地边点头边说:“这么快呀老师,谢谢你!你放心老师,我一定完成!” 第二天的课堂上,他滔滔不绝地告诉大家说:“我已经和爸爸一起把小刺猬放归山上了。原来老师查阅的资料告诉我:刺猬是杂食性动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为生。它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多克的虫子,因此有利于农业消灭害虫;如将野外刚捕来的刺猬进行人工驯养,投喂的饲料必须新鲜、干净,瓜果蔬菜要洗净后投喂。但是它生性胆小,又可能被捕猎者吓到过,开始喂它食物它几乎不敢吃,时间长了恐怕会饿死的。”“老师还告诉我说,喜欢小动物是有爱心的表现,既然喜欢,我们就该让它们在野外自由自在地生活,更何况它在自然界中还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呢!”“所以,我和爸爸商量以后,就把小刺猬放归自然了,希望它能自由快乐!” 听了这个同学的讲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对他抱以热烈的掌声!让他在全班师生面前挣足了面子……从此以后,我对他的说教越来越奏效了。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寻找契机,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断地用心,就一定能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我的一句鼓励让他象换了一个人似的



大连市第六十八中学 马 平



  任何人都渴望被承认与肯定,中学生的这种情感尤为突出。



  前不久的一次复习课上,八年九班的于某平时一贯懒惰,很少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可这一次,他却在我刚刚提问时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而且眼睛很自信地与我交流,有一种明显的、渴望表达的意愿。我及时发现了他的“渴望”,请他回答我的问题,完全正确!“他说的好不好?我们为他鼓掌!”同学们真诚而热烈地鼓掌!他的脸上更是写满自豪……



  他回答的问题是我刚刚下发的一份复习卷中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许多同学如果没有老师的提示是很难完成的,他怎么……?我依然不动声色地和同学们一起辨析着每一道题,并象很不经意的样子走到了他的座位旁,用眼一瞥不禁一惊,“哦,原来他把其他班级已经讲析完成的卷子借来了。”“怎么办?”我一边表面上依然不经意的样子讲析卷子,一边在脑子里快速地思考着,瞥见他脸上少有的一丝羞怯的同时,我做好了自己的决定:替他保守秘密,进一步鼓励他!



  下课了,他好象要去厕所的样子,急匆匆地往外走,我看好时机在教室的门口真诚地对他说:“你今天的表现老师很高兴,继续呀!”“知道了老师!谢谢您!”他很自信地答到,眼里有感激、更有自豪。以后的几次课他都很好地完成任务,很好地在师生面前表现着,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既应是某学科的专家、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一个有深度、复杂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适时表扬和鼓励,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有兴趣学好本学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5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同样的实验,不一样的效果  



广东省韶关市第十一中学 黄昌盛



本课是“叶片与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涵盖了7年级上册所要求的主要内容: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制作了课件,准备了实验器材,心想这节课将会上得很精彩。



导入课文后,我直接播放一段制作菠菜临时玻片标本的录象,心想有了这段录象作示范,学生一定可以依葫芦画瓢,在预计的15分钟内,较好地制作并观察玻片标本,顺利地完成实验,为接下来具体学习叶片的结构打下基础。



分组实验开始后,我巡回于学生之间,看看学生做得如何。令我失望的是,学生并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样好。大多数学生切到的“小叶条”很粗,像一条条小蚯蚓漂浮在培养皿里。部分第三、四组的同学花了好长时间才对好光。有些组,一个同学在切,另一个同学则在旁边观看,直到切好小叶条后,才开始安装显微镜。个别同学还直接把菠菜叶放到课桌上切。更有甚者,居然把切得比饭粒还大的“小叶条”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老师!老师!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终于有学生兴奋的喊了起来。我赶紧走了过去,想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然而,在视野中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的绿色。“你看到了什么?”我回头问。“一团绿的东西”学生回答。“你能区分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吗?”学生答不上来。看来,他是把小叶条压碎了,而且,由于,切成的小叶条太粗,中间的叶肉基本看不清,实验的目的没达到。



实验操作大约进行25分钟时,仅有为数不多的同学较好地达到实验要求,下课铃响时,教学任务仍未完成。可以说,这是节失败的课,失败于实验部分。



课后,我静静地坐在讲台前,认真总结这节失败的实验课,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



1、学生课前没预习,仅仅给学生看一段录象是不够的。应该在看录象前,给学生预习的时间。



2、小叶条的粗细标准很模糊,应该展示切得较好的“小叶条”。



3、部分第三、四组的同学在实验中被阳光直射,应该让他们知道在光线较强时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实验。



4、应该做一台示范镜,让学生明白怎样才算达到了实验要求。



5、切的时候一定要快,不要拖泥带水。



再次上课时,我进行了如下改进:



1、课前做一台示范镜,制作四个临时玻片标本,以便学生参考。



2、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预习,重点预习实验步骤。



3、让学生观看录象,播放到“怎样切时”,有意停下来让学生特别留意怎样切。



4、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在一位同学切小叶条时,另一位同学负责调试显微镜,以节约时间。并解释不能直接采太阳光的原因。



5、实验前特别强调:



(1)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2)切的动作一定要快,连续切几次,选切得最细的来观察。



(3)盖上盖玻片后不要用拇指去压,免得叶肉细胞中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被压碎压散。



6、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经过这样的改进后,学生都能够合作起来,并且切的小叶条也基本合乎标准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这种兴奋的声音彼起此伏。实验操作大约15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观察到了叶片的内部结构,看到了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以及表皮。接下来的教学任务自然较好地完成了,可以说,改进后的实验教学是成功的。



课后,经总结分析,我发现在备课过程中,只重视备教法,即只考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体现新课程理念。却忽略了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自己明确了的、理解了的,学生也一定会明确,一定能做到,盲目地以为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会按照原计划完成操作。事实上,学生正以他们自己的经验来构建对现实的理解,或者,以他们个人的理解来解释知识。所以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理解知识,学会技能。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5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思维转一个弯  



山东省文登市三里河中学 王培阳



新学期重新分班的工作结束了,成绩单也随同到了各任课教师的手中。新转来的邵帅同学在成绩单上的位置是靠后的,于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认定,他不会有太好的表现。



可是开学第一周头两节生物课上我发现:他很爱思考问题,举手也很踊跃。第三节生物课后,他主动向我提问: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这让我很兴奋,因为教材里只涉及到: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一个受精卵,最后发育成胎儿。而他问的是新问题,我不禁高看他一眼,耐心地给他讲解: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有两个卵细胞同时受精,形成两个受精卵,产生双胞胎;二是一个受精卵在分裂过程中形成两个胚胎,产生了双胞胎。



我看到满意的笑容在他脸上绽开了,就不失时机地鼓励他:好好学,上初三时可以参加山东赛区的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后来有节课,练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成年人每日对几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这道题,他做得又快又准确,我马上让他上黑板为大家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当他看到大家一起分享成功时,其喜悦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此后,他很努力,在“根据心率和每博输出量计算人体内全部血液循环一遍需多长时间?一天循环多少遍?一天之内心脏泵出的血液共有多少?”等练习中,邵帅的兴趣更高,表现也更不寻常。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



学生的变化,让我不由地想起网络上的一段文字:蝎子有毒,却有不少农民靠这爬虫发家致富;腹蛇咬人,不少的养蛇专业户提取蛇毒,收获“黄金”;“一枝黄花”和“大米草”这些植物泛滥开来,造成许多树木花草和鱼虾贝类死亡,科技工作者却用它们作为浆料造纸,作为原料提取植物油,作为木质材料的代替品。“脑瓜开了窍,到处都见宝”。在困难、矛盾面前,让思维转个弯,让思路变个道,一念之变,常常柳暗花明,化解不少困难,解决不少问题。而如果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问题,以陈旧的眼光看待事物,往往就跳不出框框,迈不开新步。



这让我感触很深,引起我反思,我也变了:不再单纯以成绩为标准,带着感情色彩对待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分层要求、分层提问,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我的改变也有了收获,期终考试中邵帅同学的总成绩比期中考试提高了76分,其中数学和生物两科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刚及格提高到了优秀。全班的生物平均分也提高了5分。



真不敢想,如果我一直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不顾一切地按“思维定势”去做,学生那颗上进的心永远不会被发现,他对老师也永远不会信任,他也不会带着那颗感动的心去努力了,今天我也就看不到如此进步的学生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牢记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真正地认识到学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成绩差并不意味着就是“差生”。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应当把孩子看做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不管是“金凤凰”,还是“丑小鸭”,都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心情去拥抱每一份成功,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由低效转向高效、由低质转向高质,我们的教育才会走向成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5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连市第六十八中学 马 平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植物的生殖”,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寒假里,我在养花中的一个无意行为,成就了我的一个探究实例,也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素材,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亲眼目睹了我的“杰作”,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寒假前我在校园门前小花园的围篱冬青树上,随意剪下了三段看起来已经干枯了的枝段,为盆花“三七草”做攀缘支架,一个月的寒假结束了,我发现花盆里的“三七草”又长出了长长的枝蔓,同时作为支架的三根冬青枝段也发芽要长叶了。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太好了,这不是我上课的活教材吗?!



课堂上同学们在看过教学录象片和教材资料后,已经对“无性生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对课后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的实践活动似乎没有多少谱,这时,我适时地拿出了我的“活教材”——盆花“三七草”和三段已经发了芽的冬青茎,同时我也把这个无意的过程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轮流上来观看我的“杰作”,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与领悟,并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积极性。这时我又说,我这盆“三七草”的生命力更强,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愿意为大家提供母本,你可以拿个花盆来插一棵,很快就可以成活的;我们窗下小花园里的月季一般也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培植,可以用扦插的方法,也可以参照我们教材第六页——“植物的组织培养”的具体方法进行,同学们开始饶有兴趣地阅读课后资料……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在接下来复习巩固的环节里,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学生物导航上的相关练习,其中选择题“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属于哪种栽培柳树的方法”、“紫背天葵的茎段处理后埋入土中,能够长出新的植株属于哪种方法”等练习题更是信手拈来。



下课了,同学们为新学期第一节生物课叫好,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只要稍微留意,我们身边可以有很多这样的素材可以利用,我们的生物课堂应该是生机勃勃的,我们有意无意插下的绿柳之荫会越来越浓密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5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教育绽放出阳光  



文登市三里河中学 王培阳 于春霞



从教十余载,学生的坏习惯常受到我的“严加训斥”,他们的不争气常使我“怒其不争”,他们的得过且过常让我“痛恨不已”,而我的“怒不可遏”和“电闪雷鸣”总也挡不住他们的反复犯错。久而久之,竟成“恶性循环”,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一次次煞有介事的批评总是收效甚微? 为什么学生总是“一错再错”?



《给点阳光就灿烂》这帖子更让我有所想: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也需要沟通和理解,哪能象动物一样地训斥呢?对于顽桀不驯的学生,爱心的浇灌是不是比硬性的惩罚更能立竿见影?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老师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会不会更有效?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我时常注意调整自己,象一缕冬日里的阳光,在学生面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再有事没事都板着面孔,展现出自己真实、快乐、阳光的一面,时时散发阳光,将融融春光散布到学生的心里。在潜移默化中温暖学生的心,赢得学生的尊重,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然、和谐、温暖的阳光环境。



欣赏象一缕阳光。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戴着什么颜色的眼镜,看到的总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只不过有时被教师们的“有色眼镜”过滤掉而已。懂得欣赏的教师永远不悲观。心中拥有阳光,才能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拥有花香,就能发现花朵的妩媚。不管是“金凤凰”,还是“丑小鸭”,我都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个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心情去拥抱每一份成功。



有一次讲《维生素》时,李军同学提出:“糖尿病是缺乏什么维生素呢?”,虽然这个问题与本节内容相距很远,但我觉得这个同学的想法值得鼓励,对此问题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一下,同时激励同学们在第五章的《尿的形成和排出》和下学期的《激素调节》中努力学习。还有一次做《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时,张军岩同学最先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这个现象,我马上号召其他几个小组的代表到他这里学习,这不仅让其它几组的实验得以顺利完成,而且让这个同学成为今后学习中的一个爱好者。成绩差并不意味着就是“差生”,只要多给学生一些赞赏和肯定,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他们就会冲破黑暗,放射出无尽的光芒!



爱心象一缕阳光,花儿在阳光下会竞相开放。知道学生是可造之才,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拿来就“凿”,学生是不会领情的,反而会认为老师对他们不公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蹲下身子听听同学们的呼声,将心比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并设身处地地去替学生多看一看、多想一想,让学生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温暖,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感恩不尽的幸福里,就像大冬天里抱着个火炉一样,同时慢慢地把他们“雕琢”好。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时,我不仅仅是停留在判断问题的正误上,还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他们下一个评语。比如“用功的孩子不用多说,你会继续努力的!”“你的目标是考重点大学,成有用之才,不要满足啊!”“我为你骄傲,但是你不要骄傲!”“这次进步了,你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不要放松!”“你要努力!再加把劲,你就能赶上去!”等等。



宽容象一缕阳光,既照亮学生,也照亮老师,增强老师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信心。老师带着健康、平和、从容的心态走进班集体,以平等、尊重、信任的态度走近学生,学生就能体会到温暖、愉快、信心。



经常有些学生在课间或课外有意无意地动手或动口去挑逗其他同学,引起一方或多方的争执。对那些受欺负学生的“投诉”,我总是静心地听取,耐心地劝说“不要太过计较,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对调皮的学生我不再一味地批评,而是采取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多表扬调皮的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鞭策自己进步,接受教育,团结同学。



教学中我用心去感知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们的心达到和谐共振,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分层要求、分层布置作业,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差的同学吃得了;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要达到优秀,基础差的同学要争取及格,中间的同学要向优秀努力。“冰冬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改变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和不认真学习”的习惯,我坚持天天到教室,抱着“水滴石穿”的目标,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决不放松。



老师的爱心和耐心在教育教学中化作“无声的细雨”,变成“精神的甘露”,洗涤着学生精神上的尘埃,让学生在爱心创造的氛围中,听从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的知识,那么教育教学自然就能由低效转向高效、由低质转向高质。



没有阳光的教师,哪来阳光的学生?有了阳光的学生,老师的生活何处不阳光?阳光灿烂了学生,也能灿烂老师,那就让阳光洒满学生的心田,让阳光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阳光教育永远灿烂着我们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5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生物教学“活”起来  



贵州省绥阳县郑场中学 李侧林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地区性中考制度的影响,生物学科被列为“豆芽科”。这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烦恼,更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深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枯燥无味的生物教学“活”起来。因为它能吸引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自觉性,又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还能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  感情投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凝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自然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对每堂课的开场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七年级新生上第一节课是时,一般可采用先“诱”后“入”,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后,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以及讲一些生物学的趣闻生物秩事,这样旁证愽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



三、注重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盐拌青菜”的盘里为什么会出现许多水?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入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什么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四、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如讲肾脏的结构可先利用人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肾脏的位置,然后亲自动手解剖肾脏,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这样学生对肾脏的结构掌握得更加透切和牢固,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生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6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救学生于“背生物”之中  



文登市三里河中学 王培阳



经常听学生说:“老师,我真使劲背,怎么背不下来呢?”,学生家长则说“我看着孩子背了好几遍生物,考试还是不会。”这些话表明学生学习生物还用“死记硬背”这种费力费时、效率低下的方法,不能主动地学习,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把学生从“背生物”中解救出来,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挖掘各种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



1.1 利用各种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



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直观教学既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又是生物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生物学的直观教具很多,如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和照片等。这些直观教具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教学手段的利用,将直观教具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放大,在屏幕上清晰、生动地显示出来,更能吸引学生细致地观察生物现象、认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



如讲述蚯蚓时,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蚯蚓在马粪纸面上的爬行和在玻璃面上爬行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蚯蚓在马粪纸面上能爬行而在玻璃面上不能爬行呢?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明白蚯蚓的运动是依靠什么来完成,刚毛的作用是什么。再如,讲述关节的结构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给每位学生一个关节,部分学生便看不清关节的结构,只听教师讲述,增大了理解知识的难度。这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实物关节和关节模型投到屏幕上,结合多媒体放映关节结构课件,动态闪烁着指明各部分结构。学生就容易看清关节各部分的结构,学生发挥主动性,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轻而易举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加强实验教学,增强教学趣味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



如制作临时装片等实验,当学生成功地制作成一片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且独立操作显微镜在视野里清晰地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或结构特点时,其喜悦之情是难以自禁的。在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学生情绪高涨,教师稍加引导让学生制作、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就比较顺利。实验完成后,学生很容易说出观察的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这时候教师只需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学生就能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良好的兴趣会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总结出结论。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个实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选择所需的实验用具,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探索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



1.3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实用性



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意义,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内容时,通过投影、录像、微机的演示和语言的渲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当学生认识了遗传病及危害,了解了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明白了“法律上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我们应当怎样保护环境”,能运用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动脉血管出血如何止血、煤气中毒及救治、如何保证每天合理膳食”等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记忆知识的质量。



当学生了解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就会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就会激发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生就会积极投身到保护地球等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指导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等于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2.1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养成良好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心记不如墨记”。我在每学年的第一节课首先向学生介绍做生物笔记的方法、要求:对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点,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做出“标记”和“注明”;对于课本上需要补充说明的知识点,让学生记在纸上通过粘贴“增加”在教材相应的页面上。



标记:用直线或曲线符号把重要的内容标出来,用双直线或双曲线符号把比较重要的内容标出来,用圆括号把特别重要的内容括起来,关键性的字、词下面用三角符号标出来,重要的段落用大括号和星符号在段落旁标出。



注明: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移”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学生学习中随时查阅。如初一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中“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这方面知识,在本节教材没有讲,但在《细胞的生活》一节讲到,学生可把它批注在旁。再如初一下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没有讲光合作用的另一个产物:有机物(淀粉),但在第四章《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已经讲过,让学生在第五章第一个演示实验旁做出注明,便于对光合作用的公式和实质进行理解记忆。



增加:对于书上的某些知识点通过增加极其简要的文字和事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物特征》一节中的具体事例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家里发面用的酵母菌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能使馒头暄,它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夏日家里的食品容易腐败是由于部分细菌分裂生殖造成的;向日葵的向阳性等等;学生在学习时,可把这些材料增加在课本的相应页面上。



刚一开始学生对“做课堂笔记”可能不习惯,我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观察并提醒学生对要记的内容做好标记和笔记,每节课后坚持指导和督促检查,让学生整理补充笔记,促使学生形成做标记和笔记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些方法,能够提高读书的有效性,增强学习能力,课后能够主动预习新知。特别是到了复习巩固的时候,学生更能感受到“笔记”的作用,对前后的知识能够连贯一致,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效率也成倍提高。



2.2 对照插图学习新知,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



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照插图、图解,与课文对应学习。如《细胞分裂和分化》中有关染色体的叙述,学生对此是很抽象的,我利用“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插图以及“动物细胞分裂”图进行解释,让学生与正文内容对应学习,了解“细胞不分裂时遗传物质以染色质的形态出现,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态出现”,明白“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经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既有了统一的认识,又加深了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新教材中设置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在“图文结合”这方面尤其突出,如初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学习中,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对“人眼球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观察,明白了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理解了晶状体能折射光线、瞳孔能控制光线的进入、视网膜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像;学生在记忆课文中“视觉的形成过程”时,就感觉到形象、生动,言之有物。



生物试题中的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其中不少是来源于“探究实验”。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利用“探究实验”产生的绘图等课堂再生资源,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在“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实验中,我除了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曲线,还让学生根据曲线分析: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有大也有小的说明什么?比较这两条曲线又能说明什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时对图读文,看图释文,教师讲解时,以图引文,以图释文,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有关的图像就会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遇到填图题就更容易填注。



2.3 运用类比法,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比较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学习“排泄与排遗、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社会行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等等这些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别的生物知识时,进行归类对比和练习,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有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



例如,在讲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概念时,我列举婴儿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动,请学生对比辨别,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神经中枢是否包括大脑,这样巩固知识的效果非常好。



在初一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条件、场所、原料、产物、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区别,再让学生书写二者的公式,来认识两者的联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又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又被呼吸作用释放。学生应用这种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2.4 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新生物学教材图文并茂,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好材料,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课前预习中,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找出难点,记下疑点;学生在上课听讲和做笔记时就有目的性,就能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进一步引发思考。如在预习“排泄”一章时,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大多难以理解,学生在书上作一标记,提出问题,上课时注意老师的演示、解释和分析,能深刻地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新教材中设置的“资料分析”栏目,十分有利于学生课堂阅读,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中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认识,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参照插图阅读,并增加自己的见解及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例子,经过讨论,就能归纳出知识的要点,加深对“适者生存”的理解。



学生课后阅读的时候,我要求将概念和要点勾划出来,把主要内容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来,写在空白处。教学中我对新教材中设置的课外阅读等栏目也同等重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对上一节的课外阅读进行心得交流。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生物课堂教学由低质转向高质、由低效转向高效。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我相信会把学生从“背生物”中解救出来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0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二次“尴尬“换来更多的尊敬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中学 安云玲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事让你感到难忘,在他们多彩的年华里,你能和他们一起享受青春的激情和快乐,当然偶尔也有尴尬。



在二年五班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时,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收集有关两栖动物的有关资料。在课上,学生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挂图及通过标本的观察,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的问题,大家通过小组的讨论,共同解决了这些问题,做完习题后,进入自由空间部分,学生把所找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有的讲述了有关青蛙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青蛙长了十五条腿,有十三只几乎不能运动,只有二只是正常的腿;有的同学讲述了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有的同学还讲了部分两栖动物的寿命长短等等。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讨论,提出及分析问题都十分积极,效果很好。当我为本课作一小结后,铃声响起,我刚要和大家说声再见,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问一个和这节课无关的问题行吗。”我说:“当然行了,不过得耽误大家二分钟的时间”,大家齐声说没事,让她问,于是她说道:“老师,我在动物世界中看到,说海马是父亲生育下一代,是这样吗?”我当时一愣,我想河马不是雌性生殖吗,怎么动物世界说是雄性呢(我把海马听成了河马),为了不让自己答错而使学生的知识有误导,我十分尴尬地说:“真是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但我会去查,下节课再告诉你答案,行吗?”学生笑了说:“行”。当时,我的脸一下就红了,虽然同学们还是象以往一样如同小鸟般的围着我左问右问的问不同的问题,但我的脸一直红着,因为我感到十分惭愧,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我的知识出现了空白点,因为我的确不知道河马的“父亲”能孕育后代,于是我回到办公室打开了电脑,但由于网络出现了点问题,没能查到。回到了家,我直奔书房,打开电脑寻找答案,上网查证后,河马是由雌性孕育后代,并且我找了一个有趣关于河马的小故事,有一个大龄河马,它已经三十四岁了,是十三个小河马的妈妈了,为了他的生命着想,饲养员给它喂避孕药,防止它再次受孕。



两天后,我在上课时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大家,大家对这个小故事十分感兴趣,然后我否定了那位同学的说法。可是那位同学又举起手来,满脸的诧异对我说:“老师,我问的不是河马,是海马,它的生殖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海马爸爸生殖后代呢?”当时我那表情,真不知道怎么形容,又是一次尴尬,我先是肯定了她的雄性生殖后代的说法,但我不知道生殖过程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在同一个班连着二次说了:“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不过我下课会还是会查这个问题的。”下课后,我本以为学生会说我,笑我二次说出“我不会”,不会在我的周围问问题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但没有“冷落”我,反而在问问题的时候还给我讲了许多趣事,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世上有这样一个鸟,当小鸟受敌人袭击有生命危险时,大鸟会全力相救,但如果救不出来,大鸟会去衔来一种毒草莓把小鸟毒死,这种鸟的故事我真的不知道,我表扬了他。接下来的几天我特别期待五班课的到来,(那是一种从来没有过想给学生上课的那种渴望),因为我要一雪前“耻”,上课时,我会声会色地把关于海马的生殖过程讲给了同学们,同学们听后都为这个“孕夫”的事迹喝彩,我则因为近一周为自己“平反”而松了口气。



从二次尴尬的“我不会”中,我并没有看出学生异样的眼神,更没有使我的教师形象而打折扣,我发现学生更爱找我问题并且多加了一个环节,就是给我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课外知识,因为我的坦诚,我的不会,我们还增设了一个空间,那就是教师与学生比试的二分钟,看谁知道的课外知识多,多增设的这个学生与我互动的空间,他们把教师那种高高在上的印象抹去,我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多利用学习工具掌握更多的知识,我及时的表扬,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处理收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们更加的尊重我了,由于每节课我的课外知识都略胜一筹,他们也投来了羡慕的表情,学生们与我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我自认为的尴尬烟消云散,我的“不会”换来了学生更多的尊敬的目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0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将生物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



吉林省和龙市第六中学 闫福荣



学生、老师和家长习惯把初中的各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这无疑是从升学的角度来分的——升学考试的科目是主科,不考的就是副科,而初中的生物学,自然被列为副科当中。既是副科,被重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让学生愿意学生物、学好生物,就成为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感受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还发现,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的乐趣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为了让学生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安排了学生利用周日回家的机会,发动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再比如,我们这里的很多人都有随着季节进山采山菜、搞“小秋收”的习惯,很多孩子也会随大人们一起去。我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们观察生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状态,学习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我还教给他们一些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知识,使他们自制了很多的生物标本,既学到了知识,更增添了兴趣。



随着类似的各种理论联系实际活动在增多,学生们对生物课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在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竟有很多学生说:“我最喜欢的课是生物课!”兴趣是很好的老师,有了这位好老师的引导,谁会否认,学生们不会从自然界丰富的知识宝库中获得无穷而有用的知识呢!



二、把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



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其实,我认为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它避讳的是生硬和勉强,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感觉……



三、动手动脑,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份营养食谱,且亲自烹调,并请父母品尝,还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做出评价。在寒假时,我布置了“栽蒜苗”的作业,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各对照组大蒜的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还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丰富了家庭的春节餐桌。开学后,学生们对这样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用这样的情绪去进行学习,怎么会不使他们劲头倍增,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呢!



四、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而长期保持更需要一定的激励。于是,我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以“生物与生活”为主题的小型知识竞赛,促进学生愿学会用。



比如,我曾出过这样一些题目:“小刚的爷爷的腿常常抽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他的饮食你有什么建议?”“有人说清晨不宜在公园或树林里锻炼,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你在长跑时有肌肉酸胀的感觉吗?原因是什么?”“小红嘴里常常含着一个棒棒糖,有人说这样容易患龋齿,说说你的观点”,等等。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踊跃抢答。抢答的巩固了知识,“观众”也复习了知识,当然,优胜者也获得了一份奖品,那就是我亲手制作的一个叶脉书签。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了从生物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施展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做出他们的贡献。这既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正在努力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新课标下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尝试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一中 王兆芬 刘海刚



摘要:文章在对新课标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结合当今国际问题、当地实际情况,总结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经验:首先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其次,调查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再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最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环保实验小组,督促环保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物圈  环保意识  环保行动



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的首都北京举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盛会。我们要体现绿色奥运的精神,这就要求人民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落实到行动上。当然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为人类的未来服务。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生物新课程标准在突破传统的动物、植物和人三大板块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因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真正使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环保为己任,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学生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的 “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本单元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 “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代表什么?”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到太阳系以外再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自然顺畅,同时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报纸及电视节目里关于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教材中生物圈Ⅱ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及突出的环境问题时,结合本乡镇水泥厂较多,粉尘污染较严重的状况,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附近村里调查粉尘污染情况。调查中发现水泥厂周围的一些村庄里,红色的砖瓦变成了灰色;绿色的植物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池塘的清水上漂浮着一缕缕的油灰;流经水泥厂的小河,乳白色的河水泛着泡沫……可想而知,在如此严重的灰尘中生活的人们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这些工业副产物污染农村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看到这些情形,就引导学生及时向农民宣传粉尘的危害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水泥厂的排污、排气的治理。要求住在水泥厂附近的同学,注意观察水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这些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使学生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说到水资源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手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看到水龙头在没人使用的时候流水应该关掉,等等。这样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环保实验小组,督促环保习惯的养成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爱鸟周”等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以此带动环保教育的经常性进行。成立环保实验兴趣小组,共同培植植物、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探究洗衣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通过这些活动的进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能切身体验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环保之窗,利用黑板、墙报等宣传环境法规、披露环境污染的危害,发布治理环境污染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技术。在环保之窗中尽量多联系些学生经常看到、听到的问题,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从而自觉的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以上是我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想法和做法。希望通过这些,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具备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为我们的地球大家园的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不要轻言放弃



辽宁义县七里河中学 代晓英



  谈到学生,我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也许有的学生很欣赏你,让你你感到欣慰,也许有的学生并不在意你,甚至敌视你,你难免有过伤心、失落。面对后者,我们不应更不能轻言放弃,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信任你,乃至崇拜你,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彰显出丰硕的成果。


开学伊始,我接了七年四班的生物课,对他们班的情况我有所耳闻,课堂纪律一向令科任老师头疼。果然,第一节生物课,学生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刚上课,有个叫××的同学就坐不住了,笑嘻嘻的老是回头看后面的同学,嘴里还小声说着什么,大概是评论我这位新来的生物老师吧。这时,我正在引课,因为这节课要讲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先带着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问题,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了问题,而且十分准确,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为了鼓励这位同学,激励其他同学,我说,他回答得十分准确,过了一个寒假还没有忘记,我们大家给他点掌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可以说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的回答,同学们积极勇跃,说到了器官这个结构层次时,我先让几位主动举手的同学列举了几个,谈的都不错。这时我用眼睛的余光瞄到张晨正在东张西望,为了提醒他的注意,我叫起了张晨,你列举几个吧,他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我不知道”。“想一想,很容易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看到他那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想此时稍有不慎,将会出现非常难堪的局面,弄不好反而会使他产生更大的对抗情绪,不仅有损自己的威信,而且会给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脑子里飞速的搜寻处理方法,我环视了一下全班,长吁了一口气,冲他微微一笑,轻声说道:“看来你是想考验新来的生物老师的耐性吧!怎么样,合格吗”?虽然他依旧没有吭声,但一直昂着的头渐渐地低了下去。


到了第二节课,课前我先提问了上一节所学的重点,他表现还是不怎么好,一直在那回头并自言自语,这一节是学习人的生殖,在学完男性生殖系统知识时,他又在哪儿笑,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的火腾的一下子就上来了,真想大声训斥他一顿,但转念一想,如果那样做,因为他一人,影响了整个班的教学,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在学习完这部分知识时,让同学们拿出练习册,做对应部分的习题。这时,张晨就更大声地说,“我的练习册呢?谁拿我的练习册了”?全班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当时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响声。我走到他跟前,把我的练习册递给了他,“你先看这本吧,其它同学下课后看一看你们桌上有没有张晨的练习册,如果有下课后还给他,好了做习题吧”!所有学生都低头做题了。我小声把他叫出了教室外,我对他说:“今天这节课,老师的心理很不平静,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因为我们俩个成了全班同学瞩目的焦点,而且那种眼光不是欣赏,而是异样,你感觉到了吗”?他微微的点了点头。这时我激动的大声说道:“难道你愿意让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吗?”“老师,我不想,可是我的成绩不好,没有人会注意我,所以我就用此来证明我的存在。”我激动的大声斥问:“难道你仅仅因为学习不好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吗?就没有了人的价值吗?就不能踏踏实实地走路,,堂堂正正地做人吗?”看到我如此激动,他哭了,说:“老师,你千万别对我这样,多一个人关心我,我就多一份烦恼,我已经无药可救了,何必为我浪费时间呢?您就放弃我吧!”他的眼泪,不正说明他已经被感动了吗?在这个人们认为是不能雕的朽木身上,还有着善良的情感和未曾泯灭的自尊,我怎么能忍心放弃呢?想到这,我说:“你的不甘被人忽视,就证明了你的不甘平庸,既然这样,就应该和其它同学一样,从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做起,好吗?他犹豫了一下,我紧接着问:“有问题吗?”“老师,没有,只是我原来一直都不怎么好,我怕我不行,”“你肯定没问题的,我相信你,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说到做到的,我看你今后的表现,希望咱们俩能成为好朋友,有什么想法及时与我沟通,好吗?”我用诚恳的眼光注视着他。“行,老师,你是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他向我深深的行了个礼,就这样他走进了教室,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从那一刻起,他真的变了,课堂上拿出了课本,练习册,笔等,有时还主动问我题,一直到现在。


这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微不足到的小事,但却可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新时代的教师不应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让学生敬而远之,而应弯下腰和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学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挑剔;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相信我们的学生都是一轮明月。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学生在快乐中复习

有感于一堂初三生物公开复习课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纪 红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快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需要快乐的时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把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给学生上新课时,老师对此已经受益菲浅,但在上复习课时,却往往很少用到,尤其是初三的复习课。老师们更多的做法是:复习时整堂课就是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罗列,却不管学生能否接受。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可学生却不愿意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能不能在初三生物复习课中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我想通过本人在全市2007年中考研讨会上所上的一堂复习课:“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例,谈谈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        以快乐的游戏导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开始学习

         

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导”,是控制整个教学的遥控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教师就是这支乐队的指挥,学生就是乐队的成员,而引导和点拨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所以,“导”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导出学生的热情,导出学生的激情,导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导出对课堂的兴趣。愿我们的生物教师用手中这支神奇的“指挥棒”,指挥出一首伟大的“交响乐”!“神经系统”一课是相对较抽象的一节课,处理得不好,很容易把课上砸,面对全市那么多的老师,上课的老师和参与的学生都难免紧张,怎么样让师生双方在都不熟悉的情况下缓和紧张的气氛,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与你相配合?我的做法是:以游戏导课。



刚开始上课,就请几个学生来做一个名为“正说反做”的游戏,即:让体育委员叫“立正、稍息以及向后转、向前转”等常用的口令,由另外几个同学反其言而行之。最后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游戏,学生不紧张了,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将我的复习课引出来了——“为什么得冠军的同学能做得那么协调?这主要靠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这样导课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习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主动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新旧知识为工具进行探索,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快乐的情绪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学到知识。因此对于“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块知识的复习中,怎么样处理好所复习知识点多,但又都是学生已熟悉的知识矛盾?如果教师自己简单地给学生复述,学生听起来一定会如咬蜡笔,十分乏味,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我的做法是:1.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归纳,答对的同学让全班给予热烈的掌声,最后在屏幕上展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接着让学生用刚刚复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在本次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活动:请“你”来当一位名医,解答下面问题:“一位运动员在一次跳马比赛中,不幸摔伤腰部,腰部脊髓受到了严重损害。尽管及时治疗,该运动员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形成了截瘫: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来为大家解释解释。”学生的反馈相对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复习效果。



三、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爱玩是初中生的天性。如果能把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必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的游戏恰当地介入课堂成为可能,亦在情理之中。即使对于成人,快乐、天真都是我们由衷的向往,何况刚刚站在少年向青年迈进门槛的初中生?沉闷严肃的课堂使他们过早成人化,压抑了本来的求知欲、学习欲。为师者应积极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进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小节的复习,我又让学生玩了一把。我的处理是:请一个志愿者到讲台前就坐,再请两位同学帮助,一位同学将志愿者的眼睛捂住,另一位同学手拿一个牙签,来扎志愿者的手指。最后请志愿者谈感受。当志愿者说“痛”时,全班哄堂大笑。我马上让大家自己说出这就叫反射,并请大家一起来分析反射的类型。全班在谈笑中将问题解决了。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形成兴趣,学会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利用学生亲自体验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同时,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情感,提高创新的胆魄,从而积极愉悦地投入到体验研究中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率的、有发展前途的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复习,这给我们教师上好复习课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使自己的课教得艺术、生动,学生才会学的愉快、主动,教学才将更具有亲和力,学校也将会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将会在快快乐乐中走进知识的海洋,在健康而又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天地,新的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切方式方法都可引以为借鉴。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关于家蝇的生殖



陕西省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 王娟妮



  2007年5月3日,我独自一人在宿舍收听BBC英语。突然,一只硕大的家蝇窜进了我的宿舍。据经验推测,这是一只雌家蝇。对于像苍蝇、蚊子、跳蚤等昆虫,我向来是对它们深恶痛绝的。



据书上记载,这些昆虫可传播多种疾病。于是,我拿起蝇拍毫不留情的打向那只雌家蝇,谁知被它躲过了。对付这些昆虫,我曾有过宁可一晚上不睡觉,也要将它们消灭掉的纪录,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我又拿起蝇拍打向这只可恶的雌家蝇,这次不偏不斜,正好打中,它终于over了,我松了一口气。我撕下一片卫生纸,准备把它的尸体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



此时,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差点令我呕了出来。就在这只雌家蝇的腹部有大约10到20只的蛆在蠕动(这只雌家蝇的腹部已被拍烂)。我记得在上大学时,《普通动物学》第294页上曾写道:“蝇类中最常见的是家蝇,几乎完全生活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并常窜入室内。”那么,这只家蝇窜入我的宿舍是正常的。



  在第294页上还写道:“其卵产在粪便和垃圾上,刚孵出的蛆长约2mm、无足、透明,随后逐渐变成淡黄色,以细菌为食。约经4天,钻入土中化蛹;蛹期长达数周。羽化后成虫从土中爬出。”由此可见,家蝇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受精卵在体外孵化。而今天我所看到的雌家蝇,其受精卵已在体内孵化为2 mm左右的蛆,这又做何解释呢?



我想在自然界,还有很多东西未被我们人类所认识。而有些认识是不全面的,有些认识则是错误的。正如那个研究蜜蜂发声原理的小女孩。《十万个为什么》上已有定论:蜜蜂是靠翅膀的震动发声的。但是这个小女孩却依靠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强的意志,证明了蜜蜂发声的真正原因,即是翅膀下的小黑点发出声音,而不是翅膀的震动发出声音。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常用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湖北省襄樊市第十五中学 胡涛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点从人教版生物教材中随处可见诗词的引用频度上即可窥见一斑。作为生物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文学底蕴,不善加整理地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势必会让自己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这一角度来讲,生物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学生曾学过的或易理解的诗词,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一定会使课堂鲜活而富有内涵,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将笔者整理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供各位生物同仁参考。



一、生物具有应激性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是植物的向光性运动的结果,可使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以进行光合作用。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鹊惊”、“蝉鸣”这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种趋利避害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二、生物圈中的物质是循环的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生物与环境是相互的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由于向阳花木接受日照时间长,因而获取一定的热量所需的时间短,所以会发育较快。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影响植物开花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温度。由于地势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放要比平原的晚些。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鸭子在水面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的,但同时也反映出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习性的影响。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



四、生物的殖和发育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诗》)



这句诗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说明了生物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同时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



2、“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3、“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唐·张籍《田家行》)



这句诗描述了野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从发育过程来看,野蚕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这句诗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莺争暖树”是由于早春气候还冷,因而黄莺会为向阳的树枝而相互争斗。这实际上是它们繁殖中的一种占区行为。“燕啄春泥”则反映出燕子用喙衔泥草,并混以唾液在屋檐下的筑巢行为。



6、“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这句诗通过鸟类育雏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繁衍后代是它们的一种本能;更让其体会到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



五、生物的生理活动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植物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会随着,气温、日照的增减发生变化。在秋天,由于气温降低,光照减少,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而花青素含量明显增多,所以这些植物叶片会呈现红色。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本植物大多属多年生,使植物生命周期变得生动可感。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5 06:5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一节好课”之我见



吉林省集安市财源中学 苏海波



  教无定法,一节好课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师,他都在努力追求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下:
  

  1、一节好课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上课、学习也不例外,大到一个学科,小到一节课,我们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生物学科总体目标是整合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综合素质,从而把我们的生物科学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以总目标为准绳,在每节生物课上,我们都要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做好文章。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知识上学生应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生要想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收集、整理、概括和分析,而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在学生了解、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澄清认识——生物圈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呼吁学生爱护我们的家园。围绕目标我们的课就能做到游刃有余,放得开,收得拢。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进而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的是有意义的课。



2、一节好课要有真正的实效性



就广度而言,一节课到底上的好不好,我们得看通过这节课,学生收获如何。这节课下来,对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应该是有效的,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就深度而言,承接前面所言,大多数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他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深入到什么程度呢?这是一节好课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都有事情干,都有收获。通过你的教学,绝大数学生都学会了一定知识,整个课堂是充实的。
  

3、一节好课要有适当的拓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针对具体的内容,做适当的拓展。如《耳和听觉》,在学习外耳道部分时,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耳屎的形成、作用以及挖耳屎时的注意事项。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的课是务实的。



4、一节好课要有一定的生成性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如对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学习,我把学生分成了八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这一过程是预设的,但在课上交流,资源共享过程中,确实生成了不少内容。交流互动,气氛相当活跃。这一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也才有更好的亮点供师生分享。



5、一节好课要有恰当的展现形式



课堂展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探究、合作、分角色表演、辩论等。一节课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要适学习内容,学生状况而定。教师采取恰当的展示形式,能快速切入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使其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前面提到的人体八大系统的学习,同学们每小组负责一个系统,根据学生课前的准备,加之七年级学生表演能力、表演欲望强的特点,我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八大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协调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寓教育乐之中。



当然,一节好课还有许多标准,它需要适度的评价,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完善……一节好课,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6 06:49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中学 李 萍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欢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需要欢乐的时代。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中快乐学习



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相反甚至是错误的见解,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把学生看作解决问题的伙伴。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习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主动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为工具进行探索,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快乐的情绪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学到知识。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爱玩是初中生的天性。如果能把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必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准备好一件护士服,让一名学生穿上充当“医生”,其它同学充当“病人”。“病人”提出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如“我这几天生病了,吃不下饭,为什么消瘦了?”“刷牙时我的牙龈经常出血,该吃些什么样的食物?”等,“医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作出回答。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快乐学习。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对生活中常见的的一些问题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有的学生发现,草丛中的蝗虫大都是绿色的,学生便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将绿色蝗虫分别放在两块大的绿纸板和黄纸板上,然后各放入一只鸡,记录鸡吃掉全部蝗虫所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学生探究的兴趣高涨,有的学生捉来蝗虫,有的学生带来鸡,有的学生带来纸板,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理解了生物的与环境相适应的意义,在探究中快乐的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我们教师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使自己的课教得艺术、生动,学生才会学的愉快、主动,教学才将更具有亲和力,学校也将会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将会在快快乐乐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6 06:49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苍蝇”领着我们去认识“家蚕”








我们知道,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是由具体形象的认识到概括抽象的过程。但是,对于家蚕的认识,由于具体的教育实物资源的缺乏,所以,作为海岛的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对蚕的认识是陌生的,对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也不清楚,即使学生按照教材所介绍的生搬硬套地记住了,那也不代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为这里缺乏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体会过程。生物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引进形象直观性质的课程资源,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在认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中,没有家蚕可用,我们找什么代替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赵德敏老师所教的二年四班的课堂。



一开课,赵老师先与学生谈起自己对季节的看法,说到自己不喜欢的是夏季,原因是夏季苍蝇太多,接着赵老师又说起小时候到厕所除四害,去抓墙角“黑色的苍蝇蛹”的故事,谈到蠕动“蛆”,说起会飞的苍蝇……, 而且一边给学生介绍,一边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随着他的介绍、板书、引导和学生的总结认识,我恍然大悟:赵老师是准备将学生最为熟悉,也最感观的苍蝇的一生为代表,对学生进行“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教学。用学生对身边熟悉的“苍蝇”来代替对“家蚕”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认识,来加深学生对昆虫由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认识。而把课本中的实例“家蚕一生”(教材内打乱的图解次序)仅作为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和一个习题训练的方式。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连那些平日不愿意学的孩子也要举手,因为课程资源的输入不仅为学生解决学的疑难,而且也给学生带来了学的兴趣。



时下,课程理念观流行这么一句话:教师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站在生物课程与生物教材的关系立场上,这句话我们可以意会成两层含义:第一,教材里的内容不等同于所有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生物教师向学生介绍的学习内容不仅限于一本教材,教材只是课程及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只是学生真正所学需要的一部分, 教材不等于是学生学习的所有,生物学习内容应远大于教材;第二,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用教材里的内容去教,学生不易理解接受的话,那么用不是教材的内容去教教材,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行不行呢?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6 06:49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一位学生的“不合理”语言引起的反思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中学校 向启尧



  上课铃响了,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教室。我今天要上的是《水中生活的生物》这个内容。这个内容需要上两节课,本节是第一节,讲的内容是鱼的外部结构。针对这个内容,学生应当有许多的生活经验,想来学生学习起来也是非常顺利的。



    教学开始了,我顺利的按照我的设计思路,展开了课件,画面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学生们也被这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所吸引。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烈,我也在暗暗地为我的引入成功而高兴。随着课件的进一步展示,也在朝着我所讲的内容深入。我所展示的海洋生物的图片,毕竟这里的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见过的也只是在电视等媒体上的。我展示了凶猛的大白鲨、整个身体像皮带一样的带鱼,身体像一个圆形的魟、以及银鲳。后面两种都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根据我的教学思路,这些毕竟离我们的生活经验比较遥远。逐步的,我的图片也慢慢的贴近了生活。又展示了珍贵的中华鲟,并在此时也向学生讲了中华鲟的是保护鱼种。图片又出现了“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了让学生更加能理解,我就介绍了鲢鱼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鲢,鳙鱼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花鲢。正当我兴致勃勃的向学生介绍这几种鱼时,一个学生突然说道:“那就是花鲢啊!”我满以为他的兴趣高,有了新的认识,可他接着说:“花鲢我吃过的,味道很安逸哟!”



    本来教室中各个学生都在津津有味地听我的介绍,哪知他的第二句话学生们都听到了。并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哄笑。我语速也顿了一下,并瞟了他一眼,脸色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也明显的感觉到我脸色的变化,都停止了笑声。课堂上的气氛也有些走样了。但也恢复了学习的氛围。



    我的课件也在此时展示了一张鲫鱼的图片。



    刚才的那个学生一看到,就大声地说:“哎呀,那就是鲫鱼。”本来此时我的心情也变好了许多,既然有一们学生认识了它,而我这节课就是以它来开展的。这不是更有利于我这节课的教学吗?哪知,没有等到五秒钟,他又发言了:“鲫鱼比花鲢还好吃些,肉嫩,很香。我还捉过呢。”



    他那大喇叭似的声音仿佛是晴空的一声惊雷,全班学生都听见了。我也暗暗的想你不说后面的那几句多好,学生们有了上次的经历,没有敢哄堂大笑,只有些学生低头悄悄的哧哧的笑。而另一些学生也正看着我,在等我的反应。



    此时我的思路也被他的话给搅乱了。根据往常的习惯,我也许又会又会瞟他一眼,以示制止。但上次的效果都没有,这次这样肯定也是没有效果的,本想批评他几句,突然又想,自己小时候不是也捉过鲫鱼吗,还养过呢。想来学生们也做过这些活动,我于是就问:“同学们,你们吃过鲫鱼吗?”学生们被我这一问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有很多愣了一下,仿佛在揣摸我的心理,是不是接下来要批评那个同学呢?胆大的学生也小心翼翼的回答:“吃过。”我又问:“好不好吃?”我接着说:“好吃,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那么你们捉过吗?”学生们看出我没有要批评那位学生的意思,几乎全班的学生都大声的说捉过。这时,我又问了一个简单得令他们想不到的问题:“你们说一说,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们一下子好像被蒙住了,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但又一下子反应过来了。“当然是生活在水中啊!”语气中还显得有些不值一答的口吻。我说:“对,我们这节就是要讲《水中生活的生物》。并且要以鲫鱼为例来讲。”学生释然。刚才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又变得轻松了。我又接着说:“既然你们吃也吃过,捉也捉过,那么有谁能告诉我,鱼是靠什么游泳啊?它的向前游动、上浮、下潜、转变是怎样完成的呢?”这时只有几个学生说是靠鳍。我又问:“鳍有多少片,有几种鳍,每种鳍的功能相同吗?”这时,学生们回答不上来了,很多学生也低头看书了。我说:“那好,你们看来还不知道,那些就先自学一下,看谁能先回答刚才的问题。”经过三分钟,最先举手的是那位“偏离”了课的内容的学生,并表现出了胸有成竹的姿态。



    其实,我还是担心他又回答偏了。请了几位学生,但回答都不够理想。于此同时,他见我没有叫他,也显得更加有些想回答的欲望,手也举得很高。这是这个班的学生中少有的。于我就叫了他。你猜怎么着,他却是回答得最全面的,最精彩的。



    课后,我就这堂课作了深刻的反思。



    第一、我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的体现新课标精神,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一味的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教学前设计的思路并一步一步的进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也忽视了他们的思维的存在。由此,也想到的爱因斯坦,我以前的教学,也和爱因斯坦的老师一样,也把学生的一些问题视为怪问,扼杀了他们的拓展性思维。



    第二、学生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以我第一眼瞟他,显得我对他不够尊重,让学生心灵深处感到了老师的鄙视。近一步和我拉开了师生间的情谊。学生的想法,有时与我的“传道”相“背”,也正是他们的想法,也才有了“解惑”之说。我在想,如果以我第一次的行为——瞟他一眼,第二次仍是那样,那么也就没有他那样精彩的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高,学习非常主动。



    第三、我的随机应变能力须加强自我锻炼。当学生中的语表达明显和讲授内容差异大时,没有及时出合理的反应,而是想通过简单粗暴的方法加以制止。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折,学习知识的思维也无法打开,想像力遭到扼杀。这次教学,反应出我的随机应变能力必须加强锻炼。



    第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随着我的思路来进行。这样的教学也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做法。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6 06:50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鞠 彤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熟悉的歌声一定把你带回了童年。游戏是我们童年的乐趣之源、成长动力,即使成年以后,也勾起你无限的回忆和向往。同样,游戏为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游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

    新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部分内容,增加了资料分析,图片改为了彩色,除此以外,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员”,并没有太大变化。怎么能出新意呢?课前我就陷入了思考,心里有了一个主意,只看学生的意见了。经过探讨,同学们一致乐于分角色扮演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甚至还有同学要扮演地球母亲……大家的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我们约定,各个小组分头准备,上课时一决高低……

    于是,有的收集材料,有的制作头饰、道具,有的编台词,有的导、有的演,不亦乐乎。总之,是“各组有各组的高招”。

    上课了,小组汇报演出开始。植物们底气十足,昂首阔步、挺胸抬头地自我夸耀,你听他们说:“我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动物呢!没有我哪有你们?你瞧,我多伟大,所以我是光荣的生产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动物们也不甘示弱地表现自己的强壮,细菌、真菌则先是唱着歌上场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知道的细菌……”失落地描述自己的渺小、被人忽视,然后则斗志昂扬地表现自己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我们细菌和真菌,世界将是什么样,你知道么?(神秘地)遗体遍地都是,垃圾堆积成山,正是有了我们的分解,把复杂的有机物变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给植物重新利用。可千万不能小瞧我们这些分解者呀!”

    就在各说各的理之时,地球母亲以宽阔的胸怀提示大家是一家人,缺了谁也不行,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应该互相团结,彼此爱护……

    最后,我也适时参与其中,说道:“同学们,只有我们这些生物也不行,我们都需要阳光、空气、水等。我们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自由畅快地呼吸,有你、有我、有他,因为我们有地球这个家园,让我们一同爱护她吧!”将游戏升华。

    表演完的小组意犹未尽,没轮到的小组急不可耐、跃跃欲试。一节课就这样在生龙活虎、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天地,新的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切方式方法都可引以为借鉴。寓教于乐的游戏恰当地介入课堂成为可能,亦在情理之中。即使对于成人,快乐、天真都是我们由衷的向往,何况刚刚站在少年向青年迈进门槛的初中生?沉闷严肃的课堂使他们过早成人化,压抑了本来的求知欲、学习欲。为师者应积极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7 06:50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生命,从这里开始



大连市第七十八中学 初新民



现在有些孩子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穿名牌服装、用高级文具,对父母呼三喝四,在家说一不二,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甚至有些学生为一点小事就离家出走等,此类现象不能不让我们做教师的加以思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正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契机,是让他们体验生命从这里开始,要孝顺父母、珍爱生命的好素材。

我首先在课前安排学生与父母交流,了解母亲在孕育自己时的一些情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等资料了解胚胎的发育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练习题第三题,了解母亲在孕育一个新生命的期间身体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给她自己带来的不便。在分娩时所遭遇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把一个生命的诞生的日子称为“母难日”,把孩子对父母的孝敬常比喻为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检讨自己不理解母亲为什么对自己要求严格,有的说以后过生日时不再乱要礼物了,要帮妈妈干力所能及的活,更多的同学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来感谢妈妈给了我生命,并养育我长大。

最后我有意识将第三题列为课后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写篇小文章来谈谈这节课的感想,谈谈认识,以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附学生的两篇文章:

母爱不是轰轰烈烈

大连七十八中学一年十班 王 奔

清晨的缕缕晨曦不属于母爱,那爱现于傍晚那茫茫的暮霭。母爱,埋藏于心底;母爱不是轰轰烈烈。

生物课不仅教给我们自然科学知识,它传递给我们的更是人性的爱。

这一课学习了人的生殖,我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悟了母亲那句“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啊”话的后面的含义。

我们这个年龄是与朋友一起侃侃而谈的花季。生日时,渴望与朋友分享;困难时,憧憬与挚友相依相拌;快乐时,愿意与亲友相祝。但此刻,母亲在哪?她被我遗忘在身后。只有在我坎坷时,才想到这个避风港,想起了创造我生命的我的母亲。

是母亲帮我支起了我旅程的航帆,是她为我们排开一切险阻,让我乘凤破浪,永往直前。

妈妈,我亲爱的妈妈,卉卉长大了,女儿真正的懂您了。

母爱不是轰轰烈烈……

母亲

大连七十八中学一年十班 张嫣然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是谁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当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是谁给予我们博爱?当我们远离家乡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是谁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你?

是她,母亲!

年幼时,家里的经济不是十分宽松,爸爸又常常出差,一年难得在家几天,所以家里的事都被母亲一人包揽了。冬天,母亲弯着腰生着那总也着不起来的炉子;夏天,母亲弯着腰洗着那数不清的衣服。渐渐的,母亲背驼了!

上小学时,一天晚上,当我拿着掉了扣子的衣服去找妈妈缝补时,母亲正拿着一本书在灯下读。此时,我发现,妈妈的面庞是那样的慈祥,虽然在儿时记忆中的纤纤细手已变得粗糙,但是却遮掩不住母亲纯真善良的本质。我不禁想起了一首儿歌:“天塌下来,有母亲撑着;雨打下来,有母亲挡着。”往日对妈妈不敬的行为,此时此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倍感惭愧,我觉得对母亲有深深的歉疚感。而手中的衣服却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母亲接去了。

现在,我长大了,懂得了母亲十月怀胎的不易,把我们抚养成人的含辛茹苦。一次,妈妈工作了一天下班回来,我见她半躺在沙发上,我便打了一盆热水,然后让母亲把脚放进去,我看见,在妈妈的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我知道她那是高兴的泪,母亲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啪塔”一滴晶莹的泪珠落在我的胳膊上,那是我所见到过的最珍贵的珍珠!

母亲对儿女的情,是那四月里和煦的风,儿女对母亲的爱,就是在和煦风中绽开的蓓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7 06:50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天使的翅膀



大连市第二十二中学 李锡文



一年级六班的“生物小博士”郑殿君这几天上课老是走神,一支笔总在纸上涂着什么。这天下课后,我故作无所谓地走到他的旁边与他聊天,顺手拿起桌面上的纸一看,画的全是天使,圆嘟嘟的小手,亮晶晶的眼睛,一个又一个,可是都没有翅膀。

天使怎么会没有翅膀呢?原来事情的起因竟是这学期我采用的新的评价方法。基于上学期个人档案袋评价的诸多缺陷,本学期我变个人评价为小组评价,不论是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答都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时每个发言人代表的也都是小组的利益。由于小组这个“小家庭”的诞生,使许多“羞于启口”的孩子变得积极、踊跃了,课堂的气氛也空前的活跃。没想到就在我为自己的“专利”窃喜的时候,却有人暗自悲伤。“老师,这么一来,我发言的机会都快被同学们挤丢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失去翅膀的天使。”郑殿君委屈地诉说着。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可是怎样解开这个结呢?坐在办公桌前,我拿起笔在纸上罗列起来:生物知识丰富,语言能力较强,表达欲望高,组织能力佳,在班里的人气指数高,这不是活脱脱一个小主持人吗?

自习课上,我把郑殿君叫到办公室,打算和他一起商量在班里开一个生物讨论会的事,想不到我刚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就拍案而起,自动请命“编排、组织、主持”一肩挑,还再三安慰我说:“老师您尽管放心,就等着以特邀嘉宾的身份来参与吧。”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李咏昨晚因公出差,今日的幸运52就由我来主持……”但听这开场白,相信您已经预测出“赛事”的结果,伴随着一个个高潮的出现,小天使又插上美丽的翅膀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那一刻,望着窗外的梧桐树,我想起教育家周弘先生的话“老师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这阳光照耀的应该是各个层次的所有学生,而不单单是我们以往忽视的所谓差生群体,如何对待学有所长或“吃不饱”的优等生,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是为师者该关注的问题。走出教育的误区,走进孩子的心灵吧。失去心灵依托的孩子就像是失去翅膀的天使,心中充斥着失落的痛苦,而教师的爱是拔开云雾的手,是他们拥抱彩虹,寻觅幸福之源的金钥匙。看着找回自我的小博士,读着他满脸的自信、自豪,我感到自己正化作天使的翅膀带着他们穿越时空寻找知识的宝藏。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7 06:5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学生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大连市第七十七中学 杨莉铭



“上课需要的食物你们准备好了吗?”带着一丝疑虑,我提前走进了初一(六)班的教室,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看到我进门,同学们纷纷取出各自准备好的食物,争先恐后的问:“老师,我的行不行?”“老师,我的怎么样?”高涨的热情真让人感动。一声铃响,五十多名学生瞬时归位,教室又恢复了宁静,学生的目光中却充满了新奇、兴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可是你知道食物中有哪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吗?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学们都准备了丰富的食物,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并填好书中第21页的表格。要求每个人至少研究三种食物,每组四个人研究的食物不能相同。然后试着分析偏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安静的课堂立即热闹起来,像是按奈已久的好奇心的爆发,大家纷纷开始行动。

“梁欣,你带的这是什么瓜呀?”吴国强问。

“冬瓜。我最喜欢喝冬瓜汤了。”

“冬瓜有营养吗?”吴国强又问。

“不清楚,我现在就查一下。”

梁欣翻开书找了一会儿说:“吴国强,我查到了,你瞧,冬瓜中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还有钙、铁、锌、磷等多种矿物质,而热量却很少的。我得建议许亚龙多吃点(许亚龙的身体较胖,一直寻找减肥的方法)。”

“我妈妈总说胡萝卜有营养,你知道为什么吗?”是蒋振又在发难了。

“我找找。你看,胡萝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较高,比茄子高80多倍。”

“胡萝卜素有什么用途?”蒋振又摆出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

“我也不知道,咱们问问顾海波吧。”

“你们俩到书上找一找。”顾海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找了没有。我不信,拿来我看看,这不在这儿写着嘛,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中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病等。”顾海波一气之下把书上的知识都告诉了他们……

半个小时过去了,每个学生都在互助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我只是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个别的指点,感受并观察他们的认知。

“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全班的讨论中,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而学生似乎仍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才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对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肯定,唤起了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能主动的将外部对自己的期待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使学生在心灵产生共鸣达到思维的共振,从而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从学生的言行和个人的实践中,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教育家莱辛曾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为了处理好个人和职业生存中的新问题,人们要求不断的回归教育,满足要求的唯一方法,是使每个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7 06:5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尊重理解学生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 于丽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如此。只有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能尊重信任你,才能对教师无话不说,甚至把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你,这样师生之间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教学工作也得心应手,效果好。所以说,尊重、理解、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这是我从下面这件事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按教学常规,初一生物每周三节课,生物又是课改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理念和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了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去年“五一”放七天假。我校在“五一”前最后一周的三天上了三节生物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并且要设计表格,记录数据;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要求过了“五一”后把作业交上来。“五一”过后,赶上期中考试,考完试后学生又去学农。五天的学农实践回来后,课代表只把三分之一学生的作业交给了我。我愣了,这是历来最少的一次。我心里想:这些学生也太不象话了,放了这么多天假,完成这些作业是不成问题的。显然是一部分学生放松自己,那怎么行。当时,我火冒三丈,但为了尊重学生,课堂上,我没有发火。下课后,为了了解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便压低了声音板着脸对学生说:“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站起来,我看一下,放了这么多天假,你们为什么不按时交作业?说一说你们的理由。”站着的同学都低下了头,没有一个敢吱声。接着我又说:“你们都坐下,明天早上一定交上来。”可是,第二天早上,还有一半没有交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学生没能及时交上作业,我的批评是否有些过激,也可能无意中伤了学生的心。我应该了解一下,他们不及时交作业一定是有理由的。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与学生交谈。

我首先承认:“老师态度不够和蔼。但放了这么长时间的假,你们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呢?是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吗?还是有其他困难?”这时,学生向老师敞开了心扉,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五一’放假,我们又不能把小组成员集中起来测脉搏和搞调查,加上期中考试,又学农,我们就把生物作业忘了。”“老师,你没有错,批评我们没完成作业是对的。以后,我们一定按时完成作业,这两篇作业我们一定能交上来。”还有的同学说:“老师,虽然我们喜欢上生物课,喜欢科学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但是不爱写报告,主科时间占用多,生物课时间少,写探究报告还麻烦。”接着,我对学生说:“老师应该理解你们,学生任务重,各科作业多,老师考虑的又不周到,你们交不交作业表面看来是一件小事,但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你们真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分析问题、动手测量和设计表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们觉得学习时间紧,也可以晚几天交。”顿时,学生点点了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在你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同时,也就使他们学会了怎样尊重和理解你,怎样尊重和理解他人。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7 06:51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学会欣赏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鉴开中学 王元瑾



只有孩子心灵的舒展才是成功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重压使那些在学习上跟不上的学生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他们心灵压抑,小小年纪就背上自卑的枷锁,这怎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终于,教育改革的春风吹起,做为一线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教育变成人世间最大的快乐。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只要给予关爱,他们也能获得发展。它的秘诀就是──学会欣赏。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教师为教育学生想尽办法,呕心沥血,但没有想到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呢?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教师总抱怨、指责孩子愚笨,不好好听课,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都有可能成为天才,不会开发才是教师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科学的成才观,应给学生美好和欢乐。心灵舒展的学生会欢乐地学,心灵压抑的孩子只能是痛苦。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尊重与欣赏。欣赏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欣赏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欣赏就是呼唤爱的回归,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

我在课改之初就确立了“每个学生均具有成功的潜能”的理念,相信只要教法、学法得当,每位学生均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我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并保护好“后进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机会更多的提供给他们,去发现去欣赏其长处,让他们在学习中更有机会获得成功,获得快乐。

我注意到“差生”潜能上的一些特点。l、潜能的优势面各有侧重。有的学生以言语见长;有的动作技能超凡;有的习惯形象思维;有的抽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如果一味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势必会扼杀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如果我们一味以分数衡量之,只会使其对学习丧失信心,一蹶不振。此时,宜扬长避短,从学生优势着手,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取自信,以点带面最终获得提高。2、“差生”与其他学生比,容易被人忽视、或被压抑,得不到应有发展。这有两方面的原因。(1)学生自身个性心理品质。高成就者有理想,有进取心、充满自信,不屈不挠。“差生”往往对自己有不正确的评估,确信自己“无能”,结果束缚了自身的发展。教师应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2)教师的期望。人总希望自己的存在得到社会承认,都渴望别人赏识自己。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称赞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因此,我在生物课上尽量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并给予及时鼓励。这样,差生会与你对他的优良评价保持一致性,长此以往,必会提高。

有这样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一天生物课,内容是──探究实验“测反应速度”。实验的要求是测定人在不同状态下接下落的小尺,记录小尺的刻度数据,看在哪种状态下,反应速度快。我自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并课前做了精心设计。上课的时候,果然如我所料,各小组经过热烈地讨论,制定了本组的实验方案,并开始进行实验。有的剧烈运动后测试;有的看完、听完幽默故事后测试;有的在吵闹的环境中测试;有的选择安静的环境……当我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同学们的操作时,冷不丁发现角落中,有个同学正低着头,悄悄地吃着瓜子,位子底下还有一本名为《老夫子》的动画书。我顿时火冒三丈,冲过去一把夺过书和瓜子,正欲教训他一翻,但我看着他那紧张的表情,仿佛正等待着一顿狂轰乱炸。我看看周围正热火朝天作实验的同学,又瞟了一眼他,强压心头火,冷静下来,心想,何不趁其紧张、不知所措,等待挨骂之际,和他一同作实验,效果如何?于是,我马上拿起小尺和他一同做实验,果然,第一次,他没接住小尺;第二次稍好一点;第三次第四次以后他接得很好,思想也完全集中到了实验上。我让他作好记录,准备发言。不久,其他小组实验完毕,我先让平日有尚佳表现的小组发言,三个小组发言后,我把他叫了起来,他有些慌乱,可能因为他平日是班里的“刺头”,成绩很差,几乎从未被老师叫过,这些原因,使他不自信。我用充满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实验做得认真,他终于读出了自己的数据,我又问:“这说明了什么?”他说:“过度紧张,反应速度变慢。”我让全班同学给了他热烈地掌声,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呢!40分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课后,他红着脸,低着头,主动到我面前“对不起,老师,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课上看动画书,吃瓜子了,请相信我,今后一定好好上生物课,我保证。”我把东西还给他,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好孩子的。”从此以后,我每次课都提问他,给他表现的机会,让其他同学、老师也鼓励他,不久,他在生物课上有了不小的变化,还当选为小组长呢!两年过去了,他不但生物成绩优异,而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另外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均有事可做,也是使“差生”获得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每个人兴趣不同。注意力易被其感兴趣的事所吸引,特别是“差生”。我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兴奋,有事可做,每人每课均有收获。实验课还好说,若在非实验课上,我则采用多种形式,或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分小组讨论,自我解答;或制作精美课件让学生欣赏,后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解答;或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或开展组问竞赛(比填图、比眼力、比知识、比耐心)。我发现课前5分钟演讲非常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是以组为单位,每组的后进生都有任务(或查资料、或做电脑课件、或画图、或负责解说)总有他们擅长的一项,内容也是他们最喜欢的生物内容,所以热情高涨,哪怕教学内容再多,我也坚持搞下去,慢慢我发现他们可喜欢上生物课了,哪天要是有集体活动落节课,都可不高兴了。总之,好多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将学生混合编组,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取长补短,每人均有自己的职责。每次活动、我均指派一位小组长,学生各司其职。让每位“差生”有表现的机会,教师在最后行鼓励性评价,坚持课课如此,后进生慢慢就会在教师的欣赏的目光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重结果更重参与。生物课上有许多活动让学生自己回家做。如“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发酵现象”,“废电池液对生物的影响”。我让学生必须将实物带到学校,并且要回答出相关问题方才过关,对于报告写得很漂亮,但没参与且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发现严厉批评,平日成绩劣等。这样平日考试卷面成绩不理想的“差生”也可通过平日的努力既了解了生物知识也提高了平日成绩,生物科学素养大大提高。

在课下对后进生多倾注一份关注、一份爱,是使他们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我经常在业余时间和他们聊天,捕捉其心灵上的某些信息,给他们以动力,让他们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化解其与同学或老师的矛盾,让他们看到希望。如果有需要我还能帮他们解答某些数学或英语题,时间一长,他们对我的戒备之心解除了,愿意和我说心理话,也更爱上我的生物课了。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改中的关于“差生”的培养几点粗浅认识,只要利用好“学会欣赏”这一教育秘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啊,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想做坏孩子,只要我们多想些方法,多给他们以爱,多些尊重,学会欣赏。有耐心的去对待他们,他们是会发挥其无穷的潜能的,请多给他们一些宽容,用显微镜放大他们的优点,也让他们展翅高飞!


作者: hao123    时间: 2008-9-7 07:5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不错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



大连市金湾中学 马丽华



    魏书生老师说过:“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教书不是目的,关键是在于育人。

    记得有一位学生叫蒋海堂,他童年失去了父亲,与母亲一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入了青春期,生理上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他缺少一些生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对自己青春期出现的一些变化产生了忧虑,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少与同学接触,显得非常孤独。回到家里经常因一点小事就与母亲争吵,甚至还动手打母亲,母亲很伤心,也感到很奇怪,在无奈情况下,找到了学校,求老师帮助调解,我得知这一情况以后,便注意观察了几天,发现这位同学确实有些异常,于是我便找他谈心,了解情况。一次,两次……我从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他的这些变化是由于生理上的一些变化而自己又无法理解而造成的。他感到自己“有病了”,而这“病”又无法说出口,进而产生了忧虑、不安、烦燥,故发生了上述问题。问题找到了,我觉得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对他们进行生理知识的传授,是搞好心理教育的前提,于是,我利用上课时间和课后谈话等多种形式向他传授了大量的生理知识,使他明确自己得的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标志着自己开始向成年人迈进,使他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了自己。从此他的负担没有了,性格渐渐地恢复了正常,与同学的接触也多了,回家与母亲的话也多了,同学的关系、母子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他的母亲很高兴,特意来到了学校报“喜”。

  这件事对我的启示很大,我想做一名教师容易,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得不断学习、探索,把知识与生活以及生理与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光教书不育人,育人不育心,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百条金科玉律”。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引导学生走近自己



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 李艳华



    一天,我正在教室准备课件,许多同学都围在我身边,突然,高××对我说:“老师,你今天真的要讲那‘邪道道’的东西吗?”我一下子愣住了。

    “人的生殖”,学生到底是怎样认识的呢?看来学生对性的认识充满混乱、愚昧、粗俗和谬误。健康的性心理离不开科学的性知识。怎样使这些稚气未脱的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父母的艰辛、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及自身的责任呢?我陷入了深思。

    人类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发展自己。青春期性成熟带给学生决不仅仅生理上的性成熟,更重要的还在于由生理上的成熟而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全面的成熟,这一成熟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我想借助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亲身感悟的有关知识,以“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为特色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营造积极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贴近学生,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并走近自己。

    首先,我在课堂上普查学生对本节想要了解的内容。同学们提出“新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精子与卵细胞是怎样结合的?”、“羊水会把胎儿淹死吗?”、“胎儿为什么会与母体连在一起?”等许多问题。

    其次,分析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设计可探索、可操作的问题。

  1.我在母体内和出生时妈妈的感受;

  2.我出生后父母的照料;

  3.我健康地成长,这期间的身体变化和心理感受;

  4.社会对我的关爱。

  再次,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式。

  1.调查父母,让父母介绍自己出生前后的情况;

  2.查阅课本、报刊、网络的资料。

  最后,思索探讨开放性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父母、对待社会?”

  教育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及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的位置,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探究精神,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父母、热爱祖国,并增加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我坚信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能共度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不可忽视的凝聚力



大连海事大学附中 李 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调控

    新的课程理念下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学习,课改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活跃的景象,但活跃之余不免令人担忧——课堂纪律如何把握?怎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呢?

    初一年级的生物课已经上了一学期了,可学生还是盲目热衷于讨论式学习。有些同学在讨论中缺乏思考,提出或回答问题漫无边际,经常引起同学哄笑。此种现象总象块石头压在我的心头,看来不想办法不行了!

    为改变班级上课现状,鼓励学生自动举手发言。采取这样的措施:主动举手发言,答对者记5分,答不对不记分,如无人发言被动叫起,答不对记零分。自从宣布这一措施后,课堂气氛一直比较活跃,可学生一味争抢答题,很少有人在意其他人发言的对与错了。教室内的空气在升温。于是我在一人回答过后让其他人重复他的答案,特意叫起一名离他较远的同学,他说没听见,又让回答问题的同学重复一遍,他还说没听见,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你听不见呢?”有人站起来说:“除周围的几个人外,都听不见。”我想时机到了,可以借此整顿一下课堂纪律。提议大家一起分析听不见的原因。同学们七嘴八舌,什么意想不到的原因都提到了,唯一没有想到自身的原因。于是我就接着启发:“在老师上学的时候,从没有过这种情况,老师讲课或同学口答问题时教室里静到什么程度……”有人抢着说:“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有同学马上接过话来:“老师,你上的肯定是聋哑学校。”一句话使本来就十分热闹的课堂发出一阵哄笑。在以前,我很可能要发火了,可这次我没有。等笑声稍微平息些,我说:“如果老师当年接受的是特殊教育,如今老师也登上讲台了,成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教育对象——你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聋哑儿吗?”教室里一片喘嘘,可见他们震惊了但并不服气!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同以前,很难说服!

    接下来的课堂似乎有所好转,不过不再有以往的热度,爱说话的同学也很少讲话,可能在他的身上有着某种凝聚力。

    课间休息时我走进教室,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真是丰富多彩。渐渐地我了解到那位爱插嘴的同学是班里的一个才子,文学、艺术无所不晓,父母都是学医的,生物学方面更是得天独厚,是大家公认的小专家,颇具权威性,就是有爱爱接话茬的习惯。

    获知这一重要情况,一定要抓好时机挽回局势。一次课上同学们正在为有色人种的问题争论不休,无意中看到该同学在低头抚弄着书本,弄得哗哗作响,于是我说:“听说咱班有个生物专家,他一定见多识广,大家何不请他来讲一讲?”这句话提醒了所有的人,大家把目光投向他,他站起来“人类的种族除大家都知道的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外还有蓝色人……”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说得十分清楚!连我也惊叹于他的记忆力。

    从那以后,课堂上一旦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我总要请那位同学来评说一番,每次他都不负重望,说得条条在理。在他发言过后我还给予一定的赞誉,“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等等。上课他不再随便接话了,课堂气氛恢复了往日的活跃,但有秩序。

    不知不觉中,每次实验课他都第一个来到实验室,帮助老师做准备,下课后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直到帮我把下一个班级的准备工作做好,每次探究他总有别人意想不到的见解。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师应该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缩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保护、尊重学生的表现欲,切不可以采取镇压的手段和过激的言行,不可忽视学生中少数优秀者的凝聚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2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把学生当朋友



大连市第二十九中学 刘素环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要想做学生的朋友,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欢乐。应该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这时,学生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当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真实的学生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才会表现出一种由衷的真实的爱,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比较好,除生物外,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只有生物成绩很差,上生物课也不听讲,在课堂上偷看别的书,经过观察,我发现她上生物课从来都是这样。有一天我把她找到办公室,很诚恳的跟她说:“今天我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和你谈话,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你谈谈心,你看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她考虑了一下,说:“愿意。”我又问:“平时上课我观察你很久了,你为什么别的科成绩都很好,只有生物课成绩不好,上课也不听讲,是对老师有意见吗?还是我的课讲的不好,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能告诉我吗?”她说:“我从来就不喜欢生物,因为我家都是农民,我父母种地很累,挣钱又少,将来我再也不想种地了,所以我不想学生物”。我听后才明白,原来她把种地和上生物课联系在一起,认为学习生物就是为了将来种地,听后我认为她还是个孩子,她的想法还很单纯,也很无知,我应该帮助她认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打消现在的想法。我说“你能和我这个老朋友说实话,我很高兴,但你的这些想法很不对,因为生物不单是指植物,学好生物学也不定将来当农民,生物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保生态等等都属于生物的范畴。你对自己的身体都了解吗?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生物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科学,而且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例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再说,种地也没有什么不好呀,如果没有农民种地,我们吃什么呀,既然你看到父母种地辛苦,就更应该好好学习生物,将来研制出高产量的农作物,岂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境遇么?”我分别给她举了各方面的例子,又提了一些生物知识方面的问题,让她回答,她说不会。我说这次谈心之后,希望你真正喜欢上生物学,不管将来干什么,都要学好生物。

    通过我们的谈心,她渐渐明白了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以后的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她看别的书了,也能认真听讲,成绩也很好。

    学生的进步,我感到高兴,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感知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的心扉是向知己敞开的,当一个教师对学生来说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时,学生会把心中的任何话,包括不愿意告诉别人的话告诉你,这样我们才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顺利成长。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3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导”出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黑龙江大庆市第十七中学 吴 旭



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仍然是教师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艺术,以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生物科学探究和学习之中。

一、设置情境──导趣

导趣,即教师通过巧妙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前提。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究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探究之中,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能迅速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家鸽”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先拿一张白纸来吊学生的胃口:“大家看,我向上扔纸时会有什么现象?”“会落下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可是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有的说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有的说是因为纸张受到了重力作用。我趁机将问题深入:“鸟类同样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它可比一张纸重多了,它们为什么能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而不会落下来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议论纷纷,此时我顺势引出了本课的研究对象──家鸽。

这样的引入产生的效果便是:学生都急切想知道同样受到重力的吸引,鸟类为什么就能自由地在天空飞翔,进而还会联想到鸟类的身体有哪些特殊构造与其飞行相适应,由此对新知识的学习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如,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能接触到细菌、病毒,为什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常生病?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就不再患天花了呢?在教“生物的遗传”一节时,我又巧用了两则有趣的谚语来导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发问,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悬念,唤起了学习的热情。

二、精心设问──导思

导思,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于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如在学藻类植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向学生出示较长时间未换水的养鱼缸,引导学生观察、质疑: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变绿了?藻类植物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藻类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能不能生存?它们吃什么?怎样繁殖后代?对生物圈有什么作用?这些层层剥笋式的连锁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难问题时,我从不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问题。

三、拓宽思路──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之后向学生提出,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假如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辩论,就会领悟到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也在积极的讨论之中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又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我提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用这样的问题来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很自然地归纳出了蒸腾作用的意义。教师善设问题,巧妙疏导,学生喜合作讨论,互相启发,再难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四、启发思维──导问

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平时课余敢于提出好多问题,但在课堂上,当教师问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却又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较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被人笑话;三是不善于积极思考,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在学习了临时装片的制作时,有个学生提出能否省掉滴水环节,直接在清洁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稀碘液,将撕取的洋葱表皮展平放于稀碘液中这样的问题,我马上给予鼓励,高度评价了他学习之中的这种大胆心细的良好品质。之后,又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学习“生物的遗传”一节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按照“生物的遗传”规则来说,假如你的爸妈都是双眼皮,那你也应是个双眼皮才对,但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却是一个双眼皮,一个单眼皮。是怎么回事?之后,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大家明白了原来这是一个遗传变异的现象,从而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在完成了“根对水分的吸收”实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如何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的问题;在学“艾滋病简介”一章时,教材明确了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有的学生便提出:既然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和乳汁中,那么社会服务志愿者却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共餐,在吃饭的过程中会不会通过唾液传染上艾滋病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与教师平时课堂上善于导问分不开。

五、了解学情──因势利导

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然后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程序,教学设计要有新意,有创意,有情趣。再后要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书上说蚯蚓在粗糙纸上比在玻璃板上爬得快,可我观察发现:蚯蚓好像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我便过去和他一起观察,蚯蚓在玻璃上确实频繁伸缩,但却没有前进。这时不能直接评价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而应因势利导。于是我问学生:“蚯蚓动得快,是否等于爬得快?爬得快要以什么来衡量?你自己设计一个方案来判断蚯蚓到底在哪里爬得快。”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理解了我的问题,便提出了在相同时间内测定蚯蚓向前移动距离的方案。类似这样的做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又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有些学生选取许多意想不到的材料去观察,如头发丝、指甲、皮屑、纸屑等,这时我就趁机引发他们去思考:同样是放大相同的倍数,可为什么看不到头发丝的微观结构,而只是看到一条粗黑的线条呢?进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而头发丝的厚度不能让光线透过,所以看不到微观结构。这种方式既肯定了他们的大胆尝试,又使学生明确了进行这样的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和选材的原理。

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导”,是控制整个教学的遥控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教师就是这支乐队的指挥,学生就是乐队的成员,而引导和点拨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所以,“导”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导出学生的热情,导出学生的激情,导出学生对生活的爱。愿我们的生物教师用手中这支神奇的“指挥棒”,指挥出一首伟大的“交响乐”!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3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演示失败”的反思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忠辉



在听“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一课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一张课前已准备好的白纸,然后向纸上“发信息”,再把这张纸放入盛有碘液的水槽里,等到把纸拿出来时,它上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贵在实践”。

大部分学生到教师处取纸并仿教师进行实验,均成功,而用自己的白纸的学生实验均失败。成功的学生有说不尽的喜悦,失败的学生心中不服。他们提出质疑,教师的纸有问题。教师对质疑的学生提出表扬。接着,教师做第二个实验:取一片实验要求的叶片,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操作(课前学生已做好绿色植物的暗处理、遮光、光照等步骤)。但这个实验却失败了,叶子上没有出现蓝色。学生惊讶了:老师怎么失败了?在课堂上演砸了,太丢脸了!

此时学生的态度是多样的:有想帮助教师挽回局面的;有看热闹的;有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有茫然的:老师怎么会失败……此时的教师更是尴尬,只见他拿着手帕边擦额头边说着:失败是成功之母。此时学生探究的兴趣已被激发出来,跃跃欲试。

教师求助于学生,让学生帮助他找失败的原因,方法不限。学生立即进入实验状态:有自己独立实验的,有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实验的,有按照书上提示的步骤实验的,也有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的。大部分学生实验成功了,绿叶上出现了预想的蓝色:有字、有几何图形、有照片……但也有像教师一样失败的。

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帮助”教师分析失败的原因:取材错误,老师选取了蝴蝶梅而不是天竺葵。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探询的语气问:“你们还有疑问吗?”突然有学生问:为什么用绿色植物蝴蝶梅做实验就不出现预想效果呢?

这是我上的一节课的片段。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新的课改给我们提供了精美的教材,作为一线教师,要运用智慧,适时造势。本节课教师“演砸了”的目的就是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形成一个我要学、我要帮助老师的心理,自然地随教师走进科学殿堂。

本课的设计启发于“毛毛虫实验”。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法伯把几只毛毛虫(这种毛毛虫有“跟随”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前面的毛毛虫走)放到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圆圈。花盆的周围不远处撒上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边缘一圈一圈地转。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毛毛虫坚韧地走着,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掉。

我们多年的教学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照着书做验证实验,学生跟随着、仿效着,结论出现了,课结束了,学生思维也就停止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不久就把聪明的学生变成“毛毛虫”了,这对于社会未来的主人──学生来说是多么可怕啊!新课改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模仿世界,也要让学生去创造一个新世界。今天的课堂让我欣慰:学生有了质疑、有了新的思维并有了创新。

我们不能把学生领进死胡同,我们要探知学生在考虑什么,在怎样思考,以及他们崇尚什么和希望成就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付出爱心,为学生支撑起一片蓝天,去放飞他们的思维;要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

看似简单的实验,教师却“失败”了,原因只是教师“错误”地选取了蝴蝶梅而没用天竺葵,可这个“小失误”却导致结论大变,看不到预期的结果。教师演示“失败”就是告诫学生科研要认真细心,不要小看取材,它可能引你发现有价值的科学规律,也可能导致你一事无成。

这“失败”中还隐藏着一个科学知识:为什么用绿色植物蝴蝶梅做实验就不出现预想效果呢?这使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得知:有些绿色植物在叶中合成了有机物,但没有暂时贮存,而是立即运走。这个实验告诉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科学实验要求我们胆大心细,要有勇气面对事实。在未知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扑朔迷离、充满困难的,每一步尝试都有可能是失败的深渊,这就需要坚定的勇气。没用勇气去尝试虽然避免了失败,但同时也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欢欣。一分耕耘就必定有一分收获,只要你竭尽全力去再试一次,就有取得辉煌成功的希望。

学生没有让教师陷入“失败的孤独和忧伤”之中,而是用实际行动帮助教师“走出困境”。同学间也感受到了团队协助的益处,他们相互信任、支持,彼此沟通,各小组士气高涨。

望着朝气蓬勃的学生,让我真正感受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是很平凡的,把这些平凡的事加在一起,就是不平凡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3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留给学生思维放飞的空间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三中学 张 莹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一个问题。由此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到外面去玩,看见一只蝶蛹在茧中挣扎了很久。我觉得它很累,出于好心,回家拿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茧剪破了,让这只幼蝶飞了出来。然而不大一会儿,这只幼蝶竟然死掉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只幼蝶在茧中挣扎,是为了锻炼自己,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飞翔。可是我的这种“代蝶破茧”的作法却害死了它。

在教学中我时常犯“爱心”错误:忽视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挣扎。比如说: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茎的输导作用”这部分内容时,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把带叶的枝条插在红墨水瓶中,一会儿发现叶脉变红了,说明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我就采用了传统的方法,整个实验由我一手包办,不让学生思考,教学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近两年我改变了这种教法。我这样设置问题:你怎样证明茎里的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学生纷纷动脑思考,这时我发现学生蕴藏着很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由此我想,像以往那样,不让学生去思考或者用“剪刀”剪掉学生遇到的束缚和困难,以利于学生从无知的“茧”中爬出来,其实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感,扼杀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附性强,很难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和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太多,“替代”太多,我们总是站在“茧”旁唠叨:别人是人,你也是人,别人能从茧中爬出来,你为什么爬不出来?于是各种“代蝶破茧”“拔苗助长”的措施就纷纷出现了。学生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于是金色的学生时代变得黯然失色,明亮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这种教育是“无生、无我”的教育,把人当做了社会的附庸,把学生当做教师的附庸,教育就蜕化为一种“抱着走、嚼碎喂、满堂灌”的包揽行为。有一个事实,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总是获得冠军,可是为什么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没有强调“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让学生自主发展,它体现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自由地共同探究,不是指令,不是代替,更不是让茧中幼蝶违心屈从。

学生的头脑不能被同化,学生的思想也不能被“克隆”,让学生在知识的茧中少一些奴性,多一些野性,让他们自己从“茧”中爬出来吧!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8 06:33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低下头,才能走进学生多彩的世界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 赵冬雪



教学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有的渐渐淡忘了,但有的却依然清晰可见。一个男生,让我走进了学生多彩的世界,我也因为学生的发现而发现着,因为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着。

“老师,做出来了!做出来了!你们快来看呀!”一个男生激动地向我喊道。

这是我上的一节课“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景,课堂上学生要选择大小相同的萝卜条或马铃薯条分别浸泡到盐水和清水中,根据其重量变化或软硬变化来判断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他们要根据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并汇报探究结果,所以课堂容量比较大。就在这时,有一个小组的一个男生给我出了个难题,他说:“老师,我们小组想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用显微镜?我听了一愣。他看出了我的疑惑,开始汇报他们小组的想法:把洋葱表皮分别浸泡到清水和盐水中,然后制成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我认为显微镜的使用和装片的制作需要的时间长,但课堂上时间短,不易观察到效果,而且这是高中才接触到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马上给予否定。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我的否定而放弃,而是坚持要做。切取洋葱表皮、用清水和盐水浸泡、制作临时装片、染色、观察,忙得不亦乐乎。实验终于做完了,可由于浸泡时间短,加之染色不均匀,观察时却失败了,我以为他们肯定要放弃了,可他们并没有气馁,小组研究讨论重新制定方案。这次他们大胆创新,直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不用染色,而且延长浸泡时间。第一次观察没有明显效果,第二次观察似乎有了转机,第三次观察成功了。他们那娴熟的动作,俨然一个个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洋葱表皮在在他们手上竟然成了搞科研的有价值的材料。改进的实验效果很好,不仅从宏观上观察到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而且从微观上也观察到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看到在显微镜下对比如此鲜明的细胞时,看到细胞吸水失水后体积的变化时,他们高兴地喊了起来。学生的兴奋打乱了我这节课精心设计的结尾,我带着几分惊喜,也带着几分遗憾走下了讲台。惊喜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有了新的发现,遗憾的是事先准备的精彩的结尾没有时间展示,却匆匆结束,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

在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一节成功的课到底是什么样?难道只有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环节来上并且达到了教师自认为满意的程度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一节完整的课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后获得的惊喜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我冥思苦想着、反问着、探寻着。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改革更需要创新,我们需要的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科中,进一步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将科学探究置于核心地位。那么我为什么要限制学生思维呢?有时候一些意外的惊喜的出现,可能就会打破一节课的时间的限制,虽然事先准备的课没有预期上完,但学生通过自己智慧的双眼、开放的思维发现了问题,而且是我教了五年书都没有发现、也从来没有去尝试的问题。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更让人兴奋的呢?

反思过后,我庆幸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再迷信教师,不再迷信权威,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而深深自责。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独断”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千万不要由于我的“武断”泯灭学生创新的火花。

还给孩子蓝天吧!让他们尽情描绘未来的蓝图。

还给孩子自由吧!让他们的心灵奔驰无约束。

还给孩子童真吧!让他们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继续变换着方式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我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课堂不再是从前的鸦雀无声,探究课不再是以前按部就班甚至连实验材料的选择都不敢轻易调换的探究,不再有面孔威严的教者和唯命是从的学生。这里有激烈的争论,有潜心的研究,有自如的阐述。我惊讶地发现学生开始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质疑,并把这种方法带进了所有的课堂。一节探究课结束了,但他们的探究活动远没有停止,还沉浸在亲自探究的乐趣中。其实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渴望的就是教师真正地放手让他们去探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放飞他们的思维。至今,在我眼前还总会浮现出那个男生兴奋的样子,“老师,做出来了!做出来了!”他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回荡着。是他让我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多彩的生活,也走进了学生多彩的世界。

请相信吧:

只要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就能放飞想像的翅膀,翱翔于万里蓝天;

只要拥有一片探究的沃土,学生就能耕耘不辍,收获金色的秋天;

只要拥有一个发展潜能的平台,学生就能尽显英才,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

而教师只有低下头,才能走进学生多彩的世界。低下头,你会发现,学生的世界如此精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9 06:47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快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二五中学 司秀和



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铃声响起,一堂学生盼望的生物课悄然来到了他们的身边。我走上讲台,快速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词组:汽油、汽车、食物、人、能量、运动。学生用疑问的目光看着我。我微笑地看着他们,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异常兴奋地讨论起来:“汽油燃烧放出能量使汽车运动,人吃食物后有了力量能运动,说明食物中也含有能量。”水到渠成,我接着问到:“大家想不想当回科学家,来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呢?”他们高声喊到“愿意!”就这样拉开了探究活动的序幕。

接着是选择课题、制定计划、讨论完善计划。这时有一个小组讨论的声音高了起来,我悄悄走过去,静静地听着。“易拉罐上的孔不能太小和太少,否则氧气不足,花生不能很好地燃烧。”“但是也不能太大呀,花生放出的能量丢失得太多了!” “我们再想个更好的办法吧。”原来他们是在为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制作而争论着。我不失时机地走上讲台问到:“实验装置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学生各抒己见:空间要大,使氧气充足,花生种子燃烧要彻底,保证能量少丢失,使用要方便、安全……

实验阶段学生少了喧闹,多了认真的态度,多了仔细的观察,多了精心的计算。在花生种子燃烧时,放出了很浓的黑烟,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联想:一粒花生种子燃烧就能放出这么多的烟!这些烟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注意燃烧物的排放;还有清明节时,人们燃烧祭奠用纸的烟雾也会影响环境。怎样才能减少环境中的烟雾散失呢?他们找到了我,我及时表扬了他们良好的观察和思考习惯。但是我并没有给出答案,一个新的想法在我头脑中形成,我对他们说:“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也有一定的难度,希望你们把问题延伸到课外,以小组的形式,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写成小论文。有没有信心找到答案呢?”“有!”

《课程标准》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小组合作也非常好,不仅做了实验,而且通过实验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得到充分地展示。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么强烈,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本实验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科学态度、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懂得了“为什么人吃饭后就有力量”这样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

自从开始新课程实验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从课堂的主宰真正变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探究欲和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们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他们的回答常常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我也深深感到可爱的学生是一个个巨大的“信息库”,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变化,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教学相长”的含义。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9 06:47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神奇的鱼鳔



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吴天昊



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当你站在清澈见底的池边,或家中养鱼缸旁仔细观察时,就会看到鱼儿一会儿浮到水面,一会儿沉到水底,一会儿聚到一块,一会儿又纷纷散开,有时还稳稳地停留在某一水层。是什么原因使鱼停留在某一深度,不浮也不沉呢?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1.取一个标本瓶,注入34左右的水,放入一条金鱼(鱼体的大小要适当。太小,效果不明显;太大,鱼在标本瓶中不能自由游动),盖上橡皮塞。塞子中央钻一个小洞,插入一根玻璃管,插入部分占瓶身的13。

2.用记号笔在玻璃管壁上划上等距离的横线。线的间距以1~2毫米为宜。

3.在瓶塞四周和瓶塞跟玻璃管之间涂上凡士林,以防漏气(一定要确保瓶的密封性)。

4.装置安装好后,注意观察和记录小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时玻璃管内水位高低的变化。

通过反复观察分析,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当鱼体下沉时,玻璃管内的水位也稍稍下降;当鱼体上浮时,玻璃管内的水位也随之上升。这是因为:当鱼从浅水游到深水时,水对鱼体的压力增加,鳔内气体收缩,鱼的体积随之缩小,而密度增大,同时玻璃管内的水位也因鱼体排开水的体积缩小而有所下降。此时鱼所受到的浮力会减小,鱼就会很快地沉到水底。当鱼从深水游向浅水时,水对鱼的压力就会减小,鳔内的气体膨胀,鱼的体积随着扩大,而密度减小,同时玻璃管内的水位也会因鱼体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而有所上升。此时水对鱼的浮力增加,鱼就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鱼如果要停留在一定的水层中,就要从鳔内放出一部分气体来,否则,鱼就会不断上升,直到浮出水面。这时,鱼需要增加鳔内的气体,才能停留在某一水层而不继续下沉。鱼之所以能停留在某一水层不浮也不沉,是靠鳔调节排出气体多少的缘故。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我们知道了海洋上层和中层的硬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鳔。鱼鳔的体积约占身体的5%左右。其形状大致可分为卵圆形、圆锥形、心脏形、马蹄形,在鱼鳔里面含有氧、氨和二氧化碳。这几种气体混合的比例和空气不同,鱼鳔内含有较多的氧气。所以,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在鱼鳔上还有专门分泌气体的组织,叫气腺。气腺的功能像气泵,能把血液中的气体抽到鱼鳔里来。鱼鳔还有吸收气体的功能,当鱼鳔内的气体过多时,便运送一部分进入血液。在很大一部分鱼类中,鱼鳔已成为水压平衡器官或控制沉浮器官。它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鱼儿在游动时,无论是降或升,还是停留,鱼鳔的充气和放气过程都是缓慢的,而且转变气体的容量也有限,因而鱼不能在水中急速地上升或下沉,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9 06:47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欢笑中品味真知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云环学校 王春艳



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操作程序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研究体验”,也就是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探求知识的特点、内在结构、发生发展规律、识记知识、理解知识、获得真理,并尝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常见的研究有多种,其中体验性研究是适于中学生最简便有效的研究方法。

我曾听过大庆市55中袁玉芬老师的一节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师:初次见面,我要送大家一个小礼物(从身后取出包装精致的馒头),一组两个,请大家一起品尝。

教师年轻富有朝气的笑脸,轻松简捷的话语,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课堂紧张的气氛活跃了,学生严肃的小脸现出兴奋的表情。有几个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主动向老师要礼物了。

(此导言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亲身体验、亲口品尝馒头做好了铺垫。)

接着教师微笑着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品尝,请你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然后说出口腔中的感觉。说完先掰了一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起来。学生也开始咀嚼起来。很快就有人举起了手。

生:我觉得馒头渐渐变甜了。

生2:开始没感觉,后来馒头变碎了并且味道变甜。

生3:馒头在口腔里变碎、变湿润、变甜,还有面香味儿呢!

生4:老师,馒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哪里发生的变化?口腔中有哪些结构使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瞧!学生自己能主动提出问题,这就是研究的开始。──他们的眉头锁起来了,显然已经开始了思考。但是教师并不急着给学生答案。)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的感受和问题,再品尝馒头。这次要快速咀嚼,尽快咽下,然后说出口腔中的感受和上次有什么不同。

生:没感觉到甜味。

生:下咽困难,噎得难受。

生:我感觉到有点甜,但比上次味道淡。

生:看来要馒头变甜得需要条件啊!

(学生经过自己的品尝体验到了规律,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下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师:第三次品尝。只用牙齿咀嚼,不用舌头,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听到教师的话,学生立即开始行动起来,有的还故意顽皮地监督着别人看有没有用舌头,课堂上传出了开心的笑声。不久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觉得很不舒服,不习惯。

生:能嚼碎但是没什么滋味。不甜。

生:我也和上两位同学的感觉一样,是不是馒头变甜的变化和舌头的搅拌有关呢?

(多么厉害的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已经发现了舌头在馒头变甜过程中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再做这样的实验,只用灵巧的舌头搅拌,不用牙齿咀嚼,这样会有什么效果呢?

(课堂上再次传出了愉快的笑声,很快就有小手举得很高了。)

生:……咽不下去啊!太难受了。牙齿太重要了。(说着他还夸张地捋了捋脖子,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生:嚼不碎,没有味道,不好吃。

生:如果我们真的不用牙齿吃馒头的话,恐怕就没有人爱吃馒头了吧。

生:我想馒头之所以能在口腔中变甜,应该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有关。

教师趁热打铁引发小组讨论:同样吃馒头,以上几种吃法为什么感觉不同?由此你能说出口腔中有哪些结构和馒头变甜有关吗?

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不时还能听到争辩声。经过几个小组的讨论汇报,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馒头和唾液充分混合,在口腔里发生了变化才让人感觉到了甜味儿。得到了结论之后,学生还不肯罢休,有的学生提出要继续研究馒头中到底有什么物质在口腔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有的学生取出了书包里的面包和薯片要和馒头做对比,研究是不是所有的食品都要发生同样的变化,研究热情特别高。在教师的提示下,他们分别就自己的问题开始了自己小组的实验,并以很高的效率合作解决了问题。看到他们因为兴奋而涨红的脸,看着他们因为成功而自信的眼光,有谁能不替他们高兴,又有谁能不信服体验性研究呢?

听了袁老师这节丰富多彩的研究体验课,再回忆起自己曾经上过的单调枯燥的教师讲解课,我感到非常惭愧。在实际教学中,我曾亲眼看到“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身心的摧残,每当面对讲台下一双双稚嫩好奇而又每每失望的眼神,我的心灵就会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已深深体会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滞后与教学模式的单一、低效。

此后,经过多次的教学尝试,我发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直观感受和求知的乐趣,在研究中求异和创新,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一种提高创新素质、形成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在“肺的通气”一课的课后反思中,我做了以下总结:提倡体验式学习,加深直观感受,用心感悟真理。

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引目标,为学生亲自体验做精心铺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节课之始的导引目标环节起着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等作用,故不可忽视。因此本课之初我引导学生:“捏住鼻孔,闭上嘴,坚持”,并要求学生互相监督,看谁坚持时间最长。很多学生因为坚持不住而主动放弃。体验之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感觉,大家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呼吸的重要性。

2.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加以延伸,循序渐进。初二学生已具有许多生活经验,当然有些是不科学的,所以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之前,我先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系统的组成说出来,再通过看教学录像加以纠正“口属于呼吸器官”的误识。这种纠错的方法必将使学生很牢固记住知识点,不会再想当然认为口是呼吸器官。

3.利用手的触摸、心的品味去辅助理解原理。在研究呼吸运动之前,我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胸部,再放在肋骨两侧,深呼吸,分别体会胸廓的容积变化。经过体会和分析,学生发现了胸廓的容积变化和呼吸运动的关系。在研究肺泡的结构特点同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时,我启发学生动手制作肺泡的模型:用小气球代表肺泡,用红色细毛线缠在气球上代表毛细血管,既形象又生动。这种体验使学生形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达到了情感目标,同时在动手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加深了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是形成兴趣,学会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利用学生亲自体验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同时,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情感,提高创新的胆魄,从而积极愉悦地投入到体验研究中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率的、有发展前途的学习。这种学习具有创造性,学生不但能理解和牢记知识,而且能对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知识加以创造性地应用,进而学到新知识。这才是研究体验式学习的难能可贵之处。学生学会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并将从此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9 06:48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练就洞察学生思维的慧眼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 王延鸿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节中有一个关于呼吸道作用的大型资料分析,有八条资料,五道讨论题,内容涉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道的卫生保健等知识。备课之初,我尝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读,相互讨论,但反馈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因没有深入地思考,解决讨论题时也不得要领,我费尽力气去引导,也无济于事,最后变成我的一言堂。

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与综合判断的能力,而如何进行“资料分析”栏目的教学,让我极为困惑、沮丧、懊恼,我不知如何安排我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对这篇资料分析感兴趣,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经过认真的考虑,我重新调整了备课思路。我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考虑这篇资料分析,才发现教材上所给的资料虽多,但并不是都达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分析第一条资料“呼吸道都有骨和软骨作支架”时,学生因对呼吸道结构缺少感性认识,不能理解是如何起到支架作用的,在分析讨论题第一题时就会遇到困难;还有学生在分析第三条资料时也会因缺少必要知识铺垫(有关毛细血管与血液的知识在第四章才学到),无法从“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一句,推断出呼吸道具有温暖空气的作用,为此我用塑料袋和废奶瓶制作气管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了骨和软骨在呼吸道中的支架作用,采用讲述方法直接讲出呼吸道具有温暖空气的作用,至于其中的道理则放在第四章再做分析。本篇讨论题的难度也过大,如第五题让学生根据地区气候的特点判断生活在那里的人的鼻子形状特点。我适当降低了此题的难度,提供北欧人和赤道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分析图片,找出北欧人和赤道人鼻子的特点,探讨原因。另外,八条资料和五道讨论题同时进入学生脑海,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我引领学生根据资料特点将这篇资料分析划分成两部分进行研究。想到对于初一的学生进行这样大型资料分析后,会感到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我还运用小实验、配乐诗朗诵等较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放松,并轻松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后,效果好多了,课堂成了我们师生共同的舞台,整节课学生都保持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这节课上我体会到了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感到在进行资料分析教学时常出现的毛病,就是过分地放手给学生,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在进行资料分析时经常出现思维停顿或混乱的状态,非常需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所以在进行资料分析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找到学生思维的停顿点。找到了学生思维的停顿点也就找到学生思维枷锁的锁孔,用恰当的引导点拨方法做成一把钥匙,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开启。也只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从学生脑中迸发,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向成功。

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对资料分析的教学有了一些感悟,感受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它使我面对教学时,有了神圣感,遇到困难时,有了克服的勇气和智慧。教育科研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也必将成为促使我教育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2 06:57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把握课程三维目标积极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福建厦门东山中学 柯志勇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世纪之初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三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中以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渗透课程三维目标的一些尝试。

【教学目标与准备】

1.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从与同学交流中初步学会应对火灾的逃生方法,加强防火意识。

(2)过程和方法。

提供调查线索让学生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加强合作,想方设法完成调查报告。借助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提供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亲身体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中,让学生体验到火的厉害,珍惜生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初步形成防火安全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难点:防火意识的形成。

3.课前准备:课前一周发放调查材料。

调查材料          火—火—火

以下调查将作为学期成绩综合评价的一项指标,并将放入个人档案袋保存。

(1)一年四季中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家里有订报纸的学生,可以从旧报纸中剪切有关“火”的资料,作为调查成果(可以讲述或制成卡片)在课堂发表。看看哪个实验小组或个人的成果好?

(3)利用空闲时间调查一处或几处公共场所的防火安全措施,试一试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帮忙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有关部分公共场所供参考:同安医院、佳事达、旺家福、思文电器城、同安电影院、厦门SM广场、厦门诚达广场、华联商厦、灿坤电器商厦、宿舍、家里、工厂、旅馆……)

(4)在家有上网条件的学生查找、收集有关消防知识。以“消防”作为关键字查找。消防知识有消防常识、注意事项、处理方法……

(5)有亲戚在医院的学生去询问、记录有关烧伤的事件、处理方法。调查家中容易使人烧伤的东西有哪些?如何安全使用?

(6)设计简单的灭火器。

(7)询问家里人或亲戚或消防官兵有关灭火器的原理、类别、使用方法。

(8)发生火灾如何逃生?

(9)如何预防火灾?

(10)如何灭火?

(11)火灾报警器。

(12)自主调查。

完成时间:两周。

完成方式:个人或小组合作。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2 06:57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如图实验,把烧杯放在不同高度,记录实验现象:



2.(开放性问题)生活中能引起燃烧的物质有煤气、酒精、汽油外,还有                 。

3.观察实验并填表。





4.小组讨论: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煤炉的火焰越扇越旺?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

5.设计对蜡烛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不易发生火灾的安全蜡烛。

【教学反馈】

大多数的学生及时上交调查材料。形式有电脑打印的、自己细心手写设计的、有宣传材料样式的、有剪报张贴样式的。上交调查材料体现合作精神占一部分,这与平常布置的课本作业完成方式有很大不同。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发言,情绪感染力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调查表现并不比其他学生差,如有学生调查后发现家庭的火灾隐患比商场、医院大,因为没有灭火器和专用的消防通道。

学生展示的调查材料内容真实、现实感强,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学生的成就感强,体现一定的探索和观察能力。学生对获得的有关火的知识印象深刻,学生能体验到火的厉害,珍惜生命的意义,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初步形成防火安全意识。

学生反映提出:教师应多给新的调查课题让他们再尝试,并提供一些化学药品和仪器,开放实验室。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2 06:57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化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所用*







──第七单元实验教学有感

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令人耳目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以其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展现了它独特的教学理念,使来源于生活的知识,在课堂中经过师生共同的“揉搓”后又重新回归于生活,于是课本知识在几经“咀嚼”后不再是一些“冰冷”的概念的堆砌,而是跃然于学生脑海中的一些栩栩如生的活的知识,这种感受在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内容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下面就此做一些简单的回顾。

一、教材知识体系的更新

与原教材相比,化学课改教材增添了《燃料及其利用》一单元,它不仅将散落在原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如原来在第一章《氧气》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灭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烧等融合在一起,而且还新增加了一些诸如燃料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问题、燃烧后的物质(如酸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新能源开发等知识,使得教材从知识体系上更加系统化,形成了以燃烧作为主线,燃料的利用、燃烧带来的不良后果、新能源急待开发等作为支线的一条知识带。

二、实验设置更具探究性

第七单元的内容中蕴涵着大量的实验题材,而这些实验又极具实践性,可以说很多内容是基于生活实践,又在课堂的探究中得到了提升。例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原来是一个由教师做的演示实验,现在改为由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即对仅仅验证白磷在热水中虽温度达到着火点,但由于没有接触氧气而无法燃烧的实验进行了延伸:将氧气通入烧杯中白磷的上方后,白磷在出乎学生意料的情况下燃烧了,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缘由,探究活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高潮,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总结得出燃烧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原有的关于燃烧的体验在课堂中得到了理论上的提升。同时,该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很适合学生合作完成,确为教材改革中的成功之笔。

再如,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增加了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有关酸雨的知识学生们在初一环境教育课程中就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由于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显现的,所以,学生无法对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产生强烈的感受。于是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到的溶液来代替酸雨,让学生观察其对金属、大理石和蔬菜等物品腐蚀的情况。实验实际上是将酸雨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效放大,实验中,在学生的视觉关注下镁带、大理石被蚕食着,新鲜的蔬菜在溶液中变黄、变黑等现象无一不使在场的学生受到了触目惊心的震撼,经过这样一个极为成功的体验性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酸雨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这一事实,产生对新能源开发的迫切愿望。

三、教学实践中对一些实验进行再开发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以外,有些实验还具有生成的功能,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蜡烛燃烧现象不同的实验,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面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结论,将实验进行再开发,如提供部分器材或直接由学生自己通过尝试性的实践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从这一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各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用了书的扇动、用水喷淋、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生成性开发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手段。

四、实践使知识得以内化

实验仅是某些生活实际的缩影,而在实践中应用才是实验探究的真谛所在。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将课本知识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火灾,关于火灾的起因、火灾的控制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如何灭火、如何逃生都是学生应用课本知识的好机会,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①选择一处公共场所调查消防设施的品种、数量以及消防通道是否畅通;②对宾馆、住宅楼或学校进行模拟火场的救火、逃生自救的设计;③对近年来所在地区或更大范围内重大火灾的成因、损失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消防队员采用的具体灭火方法等自由选择一项进行调查,利用休息日来完成,最后学生再把结果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到附近的商场进行实地考察(以前学生进商场都是为了购物,对商场里是否有消防器材、有哪些消防器材并未关心过),通过实地的考察,增加了实际体验,增强了消防意识;还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查到了一些重大火灾的发生情况、一些常用的自救方法等,使得课本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内化。

五、尚有一些实验需进一步探索

本单元有些实验的成功率还不够高,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的粉尘爆炸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试验后,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成功率不高,另一方面现象不像书上描述的那么明显。我们试图将面粉换成颗粒更加细小的淀粉,容器的体积加大等,效果仍不是很明显,金属罐与塑料盖板间的密封情况也不太好控制。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与各位同行切磋,以求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总之,本单元为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很适合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它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2 06:57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化学教学中运用网络的一点尝试







无锡市第九中学  罗 涛

随着课程改革试点的展开,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为此,我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进行了一次尝试,运用了网络教学。现将这节课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一点思考及做法介绍如下。

一、准备阶段的几点设想

化学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从面向少数人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首先设想把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一味讲授改变为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制作一个网页课件,以此课件为平台,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并且相互评价。

为了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预习过程中,我把全班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先各自收集资料,再小组综合、筛选资料制成一份调查报告、化学小报或讲演稿等。

其次,教学内容由学科系统知识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内容转变。

综合本课题《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在建立教学平台(即网页课件)时,我所选择的链接资料基本与日常生活相关,学生也较为了解。

平台与课本结合,设立专栏:化学、技术、社会。

课件背景和插入图片与课题内容吻合,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报纸新闻中经常报道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时间: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校电脑教室。

教学用具:40台电脑。

教学过程:(摘选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情境)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2 06:58
标题: 回复: 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情境一──酸雨的危害
情境二──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
课后作业:(网上下载并放入教学平台上,学生点击电脑以选择调查题目)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的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都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情景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记录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信息。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2:交通流量记录表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12 07:00
标题: 回复:初中生物老师教学随笔
三、课后反思

课后,听课教师提出了宝贵意见。我也认真考虑了以下几点。

(1)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近年来,部分学生迷恋于电脑网络,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家长和教师的劝阻使其产生了逆反心理。我觉得强制不如疏导,只要正确使用网络,能让坏事变好事。如本节课,我把网页课件制成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局域网进行了教学。每个学生能自由操作电脑,提高了兴趣。再如,待校园网建成后,学生能够方便地查找到资料,并且相互交流。教师也可依托校园网,更方便地上课。

(2)利用网络更好地进行双边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平台上交流,各小组学生的小报、资料、调查报告等放入平台,每个学生都能立刻浏览,并发表意见。

(3)提高课堂效率。一般课堂上,学生做课堂练习题,教师巡视,如有典型错误或学生解题方法独特,需要让学生在全班讲解时,就要让学生上黑板演示,再讲评,这样很费时间。而利用局域网的实时监控系统,教师不用走下讲台,在平台上检查每个学生的课堂练习,并直接在平台上全班讲评,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者: hlzds    时间: 2009-4-9 11:21
鼓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