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26 19:53
标题: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该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因素,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这是本课题知识的核心部分,而且涉及面的广度是学习以来少见的。
教材还给出了一些仪器,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并进行讨论与反思。这是本课题培养技能及方法的核心内容。
最后,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验满,这是该课题检验学习成果和进行及时评价的平台。
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这是难点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
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以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
3.教学设计思路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的不在是教师的教,而是让学生如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建构、学会学习。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设计: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践制取二氧化碳三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方法与过程则采用“启发质疑──实验探索──总结实践”三个步骤。做到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呈现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体发展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与学生之间努力体现出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26 19:53
二、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才深切体会到本课的教材中的博大精深。原来,难点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难点在于既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意义建构,又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难点在于阶段学习中进行大跨度的知识成序和激发思维活跃并随之导向收敛与深入;难点在于从普通与常见的知识与技能中,揭示一般的规律与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和“发现”;……。
这里,有众多值得教师通过校本研究来急待解决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升的课题。特别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时空与教师有效调控的协调关系,这里其实也有一个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的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教师只组织而不参与,如何做到有效调控呢?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活动时,教师背着手满教室转,是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好在通过本节课,我总算明白了参与学生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尝试到了一丁点“甜头”,这就是同学生们想同样的事,做同样的事,并与大伙一道“争吵”、争他个面红耳赤!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