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音乐作伴好成长
[打印本页]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8-30 07:59
标题:
音乐作伴好成长
音乐作伴好成长
甘肃省民勤县大坝中学 黄祥本
人民艺术家冼星海有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音乐能陶冶情操,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特别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如果与音乐相伴,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学生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会促使他们逐步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一、课堂相伴──奠基
音乐学科是最重要的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之一,只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接近并爱好音乐,为学生与音乐相伴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载体,以审美为核心,把教材内容视为不确定的“活话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活泼愉悦地上好音乐课。
新课标所倡导的音乐教学的综合性,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它打破了学科中心,将不同领域的艺术加以综合,将成语故事、名人名言、舞蹈、戏剧、绘画等结合在一起带进教材,使音乐与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拓宽了艺术空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欲望,将听觉视觉、感受感悟、体验表现等连接在一起,沟通各种感官,或唱或奏,或念或打,或做或舞,或歌或赏,吹拉弹拨,歌赏舞演,口、耳、手、脑、眼、身体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动力,创设情境,拓展空间,营造审美氛围,多层面调动,全方位激活,让学生在感受中理解音乐美,在鉴赏中发现音乐美,在体验中享受音乐美……为学生与音乐相伴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相伴──渗透
将音乐带进其他课堂,与其有机结合,巧妙整合,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在语文中恰当地插入背景音乐,可渲染气氛,活跃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主题。既品味了语言美,也体验了音乐美;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生活。何乐而不为?况且,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词曲赋,本身就具有音乐的节奏、音韵美。使音乐与其结合,在旋律乐曲中品味语言,在语言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生活,冶情怡趣,事半功倍。如古词牌本身是有曲子的,先教会曲子让学生配词演唱,有助于记忆理解;现行教材中引进了许多歌词,单独学习可能有些枯燥,如与音乐相整合,或教唱曲谱或欣赏VCD,会收到良好效果。好的歌词是美的诗,优美的乐曲是妙的文,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育人,使学生轻松学,自由动,灵活用,妙趣横生。
音乐与英语相伴,用必要的说唱形式,可帮助学生克服发音、朗读的困难;将乐器乐曲带进物理,学生就不难理解声学知识;将优美的旋律带进体育课堂,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和律动美;历史教材中的很多歌曲是时代的折射……总之,让音乐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活跃在课堂之内,学生就会拥有一片音乐的天地,将终身受益。
三、活动相伴──熏陶
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音乐是心灵的净化剂。要使音乐与学生相伴,就要因势利导,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审美情趣,启迪艺术灵感,真正起到“寓教于乐,以乐育人”的效果。因此,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与音乐相伴牵线搭桥,能调节心境,点燃艺术的心灯,冶情怡德促智,让学生在感受自尊、自信、自豪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活动的开展,可适时建立兴趣活动小组,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可开辟班级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借助节日、校园艺术节等举行大型的歌咏比赛或文艺汇演,为人人喜爱音乐推波助澜。或表演或欣赏,或体验或创造,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习惯,净化心灵,塑造灵魂,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辅助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唱优美的歌,奏动听的曲,跳健美舞,做韵律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展现个性风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生活相伴──升华
生活因音乐而精彩,音乐因生活而美丽。无限的音乐沟通无限的生活,无限的生活创造无限的音乐。让音乐时时相伴在生活之中,可丰富生活情趣,使艺术魅力得到升华。
音乐是生活的点缀,是调节心境,减轻压力的调味剂。如《劳动号子》、《山歌》等,以其和谐有节奏的语调,自然健康的韵律,调整动作,减轻疲劳,使生活富有情趣。
音乐是情感艺术。好的音乐作品作用于人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共鸣,激发联想,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给生活增添无限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人。”将健康有意义的曲子置入日常生活中,可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如在清晨、课余、做卫生时间等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用中外名曲代替作息铃声;在运动、劳动和集体活动时带进歌声等,可充分营造高雅文化的氛围,增强人文因素,使学生生活得到升华,把生活装饰得更美。
总之,作为音乐教育或活动,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学生是主人,乐学是动力;重要的是过程,参与是手段。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引入德、智、体、劳中,完成对人格的塑造。因此,要加强和提高音乐教育或活动的层次,实施教育现代化,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生活、成长、成功,使音乐与人时时相伴,终身相伴,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正如朱军在《艺术人生》栏目中所说:用艺术点燃生命,用情感温暖人生。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8-30 07:59
标题:
回复:音乐作伴好成长
探索与反思
──现代条件下音乐文化面临的问题
陕西教院 白英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全球化的蔓延,世界的秩序正在重新建构。除了在经济中表现出来的变化,例如跨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化中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一种对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它的特点是反对现代主义权威中心的价值观,表现为反中心、反权威和反英雄。它有不同于传统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体现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在文化中,出现女性主义文学,以反对男权为中心;在政治方面,出现了一批文化批评家,其中以出生于耶路撒冷的爱德华·萨义德教授为代表。他在《东方学》一书中用新的视角阐述了西方人眼中所谓“东方”的含义,他说:“东方这一概念不仅来自当代世人的态度和世俗的偏见,它还源于曾被维柯称为的不同国度、不同学者的幻想和主观意念。”“某些特殊的事物是人主观臆造的,他们看起来仿佛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只是虚构的而已。”这些虚构的观念显然被应用在某些政治的用途中。他的观点清晰地揭示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欧洲人心中的东方,并且“东方”这个概念已经用在新形势的殖民主义中。在哲学中,以“小型叙事”来反对和代替“大型叙事”,认为哲学并非能作为一门涵盖一切基础知识的学科,而是在一个边界下、一个空间、有一定目的,不扩展到更大范畴的学科。“小哲学”意味着传统至现代哲学的“宏大叙事”的破产。
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反映在艺术中。例如,在美学中表现为反美学,强调艺术的解构性,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哲学家丹尼尔在谈到现代主义时,曾将现代主义艺术分为两个时期,并把前期视为传统的现代主义,他写道:“传统现代主义不管有多么大胆,也只是想象中表现其冲动,而不逾越艺术的界限,他们的狂想是恶魔也罢,凶煞也罢,均通过审美形式的有序原则来加以表现。因此,艺术即使对社会起颠覆作用,他仍然站在秩序一边,并在暗地里赞同形式的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已经开始溢出了艺术的容器,他抹煞了事物的界限,坚持认为行动本身就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深深地影响了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音乐不断被重复表演;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新音乐正在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音乐的存在方式和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后现代主义更多的走出了传统音乐的定义,他抹煞了音乐与非音乐的界限。例如,对于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这位曾经以“无声的”钢琴音乐《4分33秒》给音乐界带来巨大震动的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无声(在某一声音基层上的声音)加上其他的(在更强的声音基层上的)声音,具体是什么声音常常是无所谓的,他们可以是收音机、说话、乐器的声音、留声机唱头的滑动,以及其他什么声音等。
在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想的影响下,现代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表现在对于音乐本质认识的反思和对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的困惑上,以及由此带来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随着人类文化视野的扩大和人类不断探索,音乐是什么的问题成为音乐学,人类学讨论的焦点。
本世纪初,在欧洲有一种很盛行的观点,即认为欧洲的文化高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的文化,这种被称为“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影响在音乐上。他们认为只有欧洲音乐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优秀的音乐。可是,随着人类视野的不断扩大和对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加强,人们逐渐认识到“欧洲中心论”的偏激。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里亚姆认为“音乐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创造的现象,它仅存在社会的相互作用的时间中……它涉及个体行为和个别群组的行为,它还是一种特定的组织,要求社会民众协力,他们决定音乐能是什么和不能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音乐是这样的,或是代表某一含义,而对于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人而言,音乐具有另外的,或许我们难以了解的含义。那么音乐是什么?K·Swanwick认为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明显的方式,人们可以以这种方式象征性的表达他们对经历的反应,因此能够和别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见识,……因为它有极强的适应性去阐明人类情感的那些可能是浅显的、复杂的、普遍渴望的要素,这些要素对多数人来说(不论在什么文化中)是共有的。”然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obert walker认为音乐的意义并非如K·Siwanwlck所说是多数人(不论在什么文化中)所共有的,在很多民族“音乐”一词都不存在,并且音乐也并非只作为阐明情感的要素,而是在仪式和神术中使用的。西方的“music”是一种特定西方文化活动中的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西方思维中界定。music”所关注的是有明确的周期性音高,具有稳定而丰富的泛音,适用于西方和声对位实践。西方人不能由西方的技术和状况得出西方艺术音乐的复杂程度高于其他文化的结论。”这两种不同观点正体现了人们对于音乐本质的反思,音乐到底是人类所共同的语言,仅仅表现情感的手段,还是具有其他的社会功能,能否武断地将音乐区分为高级和低级的呢?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种价值更多的是由生活在这种特定文化中的人才能体会,才能更有意义。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自然环境、种族条件和社会时代条件的影响,对于全世界来说不可能只有一种单一的形式和含义。当我们在学习音乐时,只有客观地将其放回它生长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现代条件下,人们对音乐本质的讨论和反思,是建立在文化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这种反思在使我们产生迷惑的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揭示音乐存在的更深层的意义,建立平等文化观念,才能理解音乐的本质。
其次,后现代主义音乐观念使音乐在表现形式上不断突破并日趋反叛,造成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困惑和迷惘。
后现代主义的音乐是对现代主义音乐的不断突破和反叛。在表现形式上更是如此,音乐的类型繁多,除了偶然音乐外,还有电子音乐、环境音乐、概念与行为音乐、无机拼贴等音乐形式。随着勋伯格序列音乐的传播,传统风格、技术上稳定的机会丧失了,序列主义音乐体系在音乐结构的传统观念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些更进一步的手法被运用,他们可以称为不确定性、随意性或机遇音乐,偶然音乐、或简单的即兴音乐。音乐中音高、音强、时值、曲式、声音材料和表情都可以不确定,例如,一个作品给演奏者固定的音符,但没有明确的时值,那么,和声及声部的纵向结合就具有不确定性。电子音乐是20世纪的新手段,它从“具体音乐”开始,多数电子音乐作品都具有反人工的后现代性。环境音乐中,音乐退化为“背景”,例如早期萨帝的“墙纸音乐”,在概念与行为音乐中,音乐作品已经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本身。
每个作曲家都力求突破传统,在音乐中有所创新,虽然现代音乐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把音乐引向一个模糊不清、很难辨别的目标,音乐的发展方向和形式变化十分复杂,使得欣赏者产生困惑。当人们欣赏这些音乐的时候,不仅会问“音乐是这样的吗?”我们很难判断20世纪40、50年代出现的新的音乐形式将把音乐带向何方。
音乐本质的探讨和新的音乐形式的繁多,影响了音乐的发展方向,同时给听众带来了困惑。接受新的音乐形式(包括爵士、摇滚和戏剧化音乐)的观众往往是具有时尚感的年轻一代,他们对古典音乐表现出的兴趣远不如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趣浓厚。因此,在现代音乐条件下音乐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在学校传统的音乐形式还在继续作为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爱好和关注正在转向流行的现代音乐,音乐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要在正确引导学生接触国外新的音乐形式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特别是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解,这将是新世纪中音乐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新音乐形式的探索使人类在新的时代条件中更多的思考音乐的意义,新的音乐形式尽管带来了困惑,但作为人类对新领域的不断探索,它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同时提供了新的角度去理解音乐,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才能使音乐文化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