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学 案 | |||||||||||||||||||||||||||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 |||||||||||||||||||||||||||
班级 姓名 合作者 时间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 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不能再分? 1.观看模拟动画: ![]() 归纳得出分子的定义: 。 2.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得出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 【迁移运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马路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 ||||||||||||||||||||||||||||||||||||||||||||||||||||||||||||||||||||||||||||||||||||||||||||||||||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 ||||||||||||||||||||||||||||||||||||||||||||||||||||||||||||||||||||||||||||||||||||||||||||||||||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四、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 板书设计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