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
什 么 是 化 学 |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
化 学 在 我 们 身 边 |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
活 动 探 究 |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
小 结 |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 记录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实录及评析 | ||||
执 教 湖北汨罗市白塘中学 湛兴和 指导与评析 湖北汨罗市教研室 钟 琛 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于志辉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 ||||||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 | |||||||||||||||||||||||||||||||||||||||||||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中学 刘 虹 | |||||||||||||||||||||||||||||||||||||||||||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教学设计之一 |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朱增华 教学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的初步体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化学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科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学习化学有什么用。 教学重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生活实验激发兴趣──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体会】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初三学生上的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这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而教学难点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整堂课的设计围绕在难点的突破上,从板书设计即可看出,左、右两边设置的均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将“化学学习档案袋”这种新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第一节课学生就能知道: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改变过去旧的教学方式,除做了三个兴趣实验和必要的点拨、激励性语言外,主要学习问题均由学生自己看书、讨论、答辩等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并且收效良好。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事实证明: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学能力,只要我们执著地按新课程要求去做,一定会有效果的。本堂课的不足是: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够充分,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课时,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 *本文原载《化学教学》2004年第4期,现刊出时略有修改。 |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教学设计之二 |
无锡市江南中学 陆 菁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技能目标:怎样学习化学?如何学好化学? 情感目标:化学为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化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归纳小结,指导学法。 【教学用品】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浓氨水、浓盐酸、集气瓶、玻璃片等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言】同学们,今天陆老师首先来给大家“变几个魔术”,严格来说是做几个实验。请看下面的演示。 【演示】将两只预先已分别滴入几滴浓盐酸与浓氨水的集气瓶口对口,抽去玻璃片(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原来两只集气瓶是否有异样? 生:都是空瓶,无异样。 师:抽去玻璃片后,有什么变化? 生:空瓶中出现大量白烟。 师:怎么回事?如何解释? (学生思索,同桌同学小声切磋,最后还是摇头。) 师:目前还无人能解释,那我们就暂时放一下,先看下一个“魔术”(实验)。 【演示】预先在两张圆形的滤纸上用酚酞写上化学二字,将两张滤纸贴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再贴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 师(指着滤纸问学生):白色的滤纸有什么异样吗? 生:看不出,好像什么都没有。 师:再将一喷壶中的液体(氢氧化钠溶液)喷少许上去,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 生:出现了红色的“化学”二字。 师:很惊奇吧。下面还有更惊奇的,陆老师又将另一喷壶中的液体(稀盐酸)喷少许上去,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生(惊讶):看,红字又没有了。 (班级气氛热烈,很多学生都在讨论,既想解释,但又解释不清。) 师:以上实验用你们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生(摇头):无法解释。 师:是的,目前我们还无法解释,但在这里我们将这两个实验的原理留给大家思考,谁最先解释出原因的,陆老师有奖。好了,言归正传,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点题】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二环节:阅读讨论,开阔视野。 教师指导学生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 阅读后,学生讨论,同桌、前后桌学生都可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可辩论,包括提出新的问题。 师:有同学知道什么是化学吗? (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根据教材第3页的内容回答。) 生: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师:化学这门科学是现在才有的吗?有同学知道化学的发展历史吗? 生:很早就有化学这门科学了,古代就有了。 生(反驳):不是,化学建立至今只有200多年。 (学生争论较大,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化学如下的发展阶段。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2.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 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4.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师:化学的发展史中记载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化学家也很多,如居里夫人、拉瓦锡等。同学们可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了解到更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建设起来的化学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生: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制造出了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书上讲的超导体、记忆金属等。 生: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 生: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 生:但农药、化肥也带来了污染。 …… (学生回答热烈,回答中有课本上介绍的知识,有课外知识,既有关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也有关于化工生产带来的危害。)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点出课题1)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指导学法。 生:我们要学好化学,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 生:一定要积极思维。 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化学作业。 生:一定要不懂就问。 …… 师(学生回答了很多,教师进行归纳。):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结束语】师:本节课,同学们看了、说了、知道了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简单发展历程及化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观点填空,并用3~5句话说明自己的观点,化学使世界___________。 2.附加(由自己决定可做也可不做):查阅资料解答陆老师课前2个实验的原理。 【本节课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后记】从做实验时学生全神贯注的神情和讨论交流的热烈气氛以及第二天就不断有学生来解答实验原理的行为,可以看出本节课已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已被激发,以后的教学中要考虑如何保持学生这一份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生反映作业布置得很有特色和个性,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度大。看来以后的作业设计上也要动一动脑筋。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新教法、新的作业形式,一切都要有新特色,要创新。 |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归类解析 |
湖北省洪湖市实验中学 陈 新 |
一、实验药品选择型 例1.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左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依据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是(答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选择某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如红磷,白磷等),利用过量的该物质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生成新的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内气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的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选择不同的药品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解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可然物在空气中燃烧能否使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变小。(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体积,反应前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并无明显的变化,因此烧杯中的水不会倒吸到广口瓶内,造成实验失败。(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选择药品的条件是:①药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②药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不是气体(若生成物为气体,可将水换成易吸收该气体的液体)。 答案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虽然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致使广口瓶内气体压强未减小。 (2)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二、实验误差分析型 例2.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 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误差分析,要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推断,关键看操作的结果是导致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变大还是减小。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低,原因可能有:(1)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完;(2)未塞紧瓶塞,外界空气进入瓶内;(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高,原因可能是广口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逸出,致使广口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更多。 答案:D 三、实验装置创新型 例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右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 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创新性在于实验装置始终密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通过活塞的移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1)实验操作前后装置内气体压强不变,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在空气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导致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减小,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试管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40 mL×1/5=8 mL,且过量的白磷燃烧能将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因此最终活塞的前沿在约12 mL(20 mL-8 mL=12 mL)的刻度线上。(3)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密闭体系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气体压强增大,活塞就会向右移动,当过量的白磷燃烧耗尽密闭体系内的氧气,试管冷却后,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推动活塞会向左移动,而密闭体系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40 mL+20 mL)×1/5=12 mL,因此最终活塞的前沿在约8mL(20mL-12mL=8mL)的刻度线上。(4)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会使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增大,所以该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答案 (1)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在约12 mL的刻度线上 (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 mL的刻度线上 (4)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教学设计 | ||||||||||||||||||||||||||||
南宁市十八中 冯 颖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 [教学过程]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
山东临沂六中 陈 泓 | ||||||||||||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学生对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有个完整的体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以及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的。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生不会想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能和化学挂起钩来,更想不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孕育了化学这门科学,所以,我先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上的盲区,制造一种充满悬念的情境。首先设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通过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在学生错愕的神情中,我趁热打铁的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通过以上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强烈的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学习化学来说,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设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正是因为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的身影,比如蜡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对于蜡烛都很熟悉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 (一)蜡烛点燃前 在学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后,我用愉快的语气告诉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乐趣。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着学案上的表1,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的表格中。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二)蜡烛燃着时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同学们还知道蜡烛燃烧时会放热,现在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热、有火焰,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及蜡烛变短等,这时可以投影一幅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然后,我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测。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判断,确定实验步骤,我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充分肯定学生表现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讨论总结发现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 上面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 (三)蜡烛熄灭后 给学生先变一个魔术:把蜡烛吹灭后,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蜡烛灯芯,学生奇怪的发现,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呢,蜡烛竟然就被点着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势利导,请学生自己试一试。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触到白烟就能把火柴点燃。然后再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白烟是什么?学生猜想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小组讨论后否定了前两个猜想,然后我提出探究任务: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白烟是什么物质吗?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对于点不着的同学,仍然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解决问题。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教学后的延伸: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虽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还是肤浅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蜡烛为什么流泪?蜡烛的眼泪为什么逐渐变硬?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可疑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 ||||||||||||||||||||||||||||||||||||||||||||||||||||||||||||||||||||||||||||||||||||||||||||||||||||||||||||||||||||||||||||||||||||||||||||||||||||||||||||||||||||||||||||||||||||||||||||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紫溪中学 邓 崧 湖南省东安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郭大桥 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唐柏青 一、教学设计思路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 |||||||||||||||||||||||||||||||||||||||
湖南吉首市二中 吴沈红 湘西自治州教科所 童民才 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 题 氧气 授课人 吴沈红 学 校 吉首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点评 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多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结合实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明海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 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教案 课 题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授课人 明海 学 校 长沙市长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演法、自学指导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烧杯、红磷、水、火柴。……
|
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 ①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 ②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 ③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 教师引导:给出如下图所示装置,让一学生吸气,并观察现象。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1,观察现象并思考: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 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 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
科学分析: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 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上述实验中的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因此白烟最终消失。 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的原因。 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 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质?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反思与评价: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 |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
【实验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 教师提供:右图装置(广口瓶容积约为400 mL)、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水、红磷和木炭等仪器和药品 方案设计:指导并启发学生设计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及活动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应解决的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图2-3丁中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图2-3丁中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作好数据处理。 |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对应的方案: ①将水注入广口瓶至图中b处,再全部倒入到500mL量筒中; ②将进入广口瓶中的水全部倒入到100 mL量筒中。 学生再进行实验测定。 学生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掀起高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 |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老师提示:木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 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对利用上述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交流与总结: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等等。 | 学生讨论,总结出乙组失败的原因: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使得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压强没有降低,烧杯中的水就不会进入广口瓶中。 学生作出结论:不能用燃烧后产生气体的可燃物。学生交流实验心得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 学生阅读教材:空气成分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增强记忆。 |
【总结】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及注意事项;2.空气的组成。 | 回忆实验,归纳结论。 | 了解重点知识及学习要求。 |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3) | |||||||||||||||||||||||||||||||||||||||||||||||||||||||||||||||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学 端木传胜 211125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题1 空 气 (第一课时) |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 |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谢红梅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谢红梅 学 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
⑴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⑵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 (无色气体) 镁+氧气 氧化镁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⑶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 汇报: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 汇报: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已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 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 (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 汇报: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蜡烛做燃料) 汇报: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 |
板书设计 |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1) | ||||||||||||||||||||||||||||||||||||||||||||||||||||||||||||||||||||||||||||||||||||||||||||||||||||||||||||||||
大庆市第五十五中学 王丽辉 | ||||||||||||||||||||||||||||||||||||||||||||||||||||||||||||||||||||||||||||||||||||||||||||||||||||||||||||||||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善于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案
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效果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
课题1空气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 ||||||
|
课题2氧气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 ||||||
|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 ||||||
|
课题四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 ||||||||||||||||||||||||
江苏省镇江一中 谢向阳 | ||||||||||||||||||||||||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内容处理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教学过程 【播放】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引入】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举出例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重大作用。) 【板书小结】 一、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水是原料 2、水是介质 3、水是能量载体 【转入】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地球上的水又如此之多,可是当今世界上却有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着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我国也属于缺水国家。 (激起学生的震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阅读】P52第一段,计算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含量。(领悟淡水资源的宝贵)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 学生可能的结论:
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加剧了缺水状况。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每年因为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约4000万人。 【设问】要说北京缺水程度与地处沙漠的以色列一样,你相信吗? 北京水资源有36亿-40亿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地处半沙漠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仅有285立方米,每年有8个月需要灌溉,而水源仅够满足其1/5用量。1948年开始,大力进行节水农业,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法规,采用管道输水,通过自动化的滴灌系统,保证供给农作物适时、适量的水和精确的肥料,以色列农民比喻为“用茶勺喂庄稼”,终于以同样的耗水量使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计划到2010年,它们用于灌溉的淡水量,还将从目前的11亿立方米下降到5亿立方米,其余由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来代替,创造了世界奇迹。 【简单介绍】我国缺水的类型有三种: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特别是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 结合图3-26介绍阿拉善地区由绿洲变为沙漠的事实。 (因缺水,骆驼的故乡,骆驼在大量减少,因生存困难,骆驼在流泪,母马不愿喂养自己的幼崽,千年的古树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人们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取水,其深井深度达千米,因此许多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环境组织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介绍蚌埠市1991年夏天发生的水荒,守着淮河没水喝。起因是降水少,加之淮河上游的小化工厂、小造纸厂超标排污,使蚌埠市缺水达两个月之久。 介绍深圳特区1991年缺水的危机(由于供水工程检修设备,市区连续7天停水,10万居民连吃喝的水也难保证,巧妇难为无水之炊,于是纷纷走上街头买盒饭进餐,也有的人用矿泉水煮饭,以各种“可乐”饮料当“茶”,“冲凉”的习惯也成了最奢侈的享受。许多工厂停产,仅仅是食品、饮料和纺织行业就损失产值1.6亿元) 【阅读】课本P53图3-28找出安徽省人均水量所处的位置。 【板书】结论: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自然资源 【板书】二、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其对策 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 【学生上台讲演】 列举我国缺水的状况。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的污染情况相当严重。1996年有关部门调查了我国532条河流,其中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饮用水源中,其水质符合或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只有30%左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重,其中又以太湖、巢湖、滇池最为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78%的河段其水质超过3类标准而不适于生活用水,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每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就达到2000多亿元。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电厂热水、农排排水、生活污水、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地面径流、天然污染物。 |
项目 | 你和你的家人 |
1 | 洗手、洗脸、刷牙时是不是随时关闭水龙头 |
2 | 洗澡擦肥皂时是不是关上喷头 |
3 | 洗碗、筷时是不是不间断地冲洗 |
4 | 洗菜、淘米、洗衣的水是不是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
5 | 是不是定期检查抽水马桶、水塔、水池、水龙头或其它水管接头以及墙壁或地下管路有无漏水情形,将所有水龙头关紧并确定这段时间无人用水而水表仍在动,就表示屋内或地下水管在漏水 |
6 | 庭院绿化或菜园浇灌是不是用皮管漫灌 |
7 | 是不是用流动的水为西瓜降温 |
8 | 是不是过量使用洗涤灵、洗衣粉等清洁剂 |
9 | 是不是选用无磷洗衣粉(磷过量会影响水质) |
10 | 是不是一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洗 |
11 | 洗澡是不是淋浴,并使用低流量莲蓬头 |
12 | 是不是用水冲食物解冻(应改用微波炉解冻或及早将食物由冰箱冷冻库中取出,放置于冷藏室内解冻) |
13 | 是不是考虑过将夏季空调冷凝水回收再利用 |
14 | 是不是给植物浇水时间选择早晚阳光微弱蒸发量少的时候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污染源 | 防治建议 | |
生活中 | 含磷洗涤剂 | 少用或不用 |
生产中 |
水的净化教学案例 | ||||||||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安爱敏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
|
水的净化与爱护水资源复习 |
南京市长芦中学 赵小兵 |
[案例导入]遭遇问题,调整好状态应对吧! 例: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已作了简化),将其经除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1)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臭味? (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重点梳理]把空白处填好,你就归纳好重点、难点啦!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2H2O2H2↑+O2↑实验现象:负极产生,正极产生,其体积比为。 (2)此实验说明:a.水是由组成的。b.水是由构成的。c.每个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2.水的净化 (1)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等。a.明矾能使水中集结而下沉。b.活性炭具有性,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物质,还可以吸附掉杂质,除去。 (2)过滤:分离与混合物的操作。 a.过滤操作时应掌握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b.过滤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滤纸等。 3.爱护水资源 (1)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因此,我们人人都应该用水,爱护水资源。 (2)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 4.硬水和软水 (1)硬水和软水的涵义 硬水:含有较多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的水。 (2)硬水的危害 硬水对生活(如)和生产(如)有很大危害,长期饮用硬度较高的水,对人体健康也不利。 (3)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中常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 (4)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常用方法:用来检验。 [疑难点睛]难题很多,你可以选择几个来对付。 例:下列关于水的组成中,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考题前沿]了解一下往年的中考试题,你就可能胸有成竹! 例:(2004·四川郫县实验区)下列家庭用水习惯中,你认为既科学又经济的是( ) 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B.洗碗筷时不间断地冲洗 C.洗菜、淘米、洗衣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D.洗手、洗脸、刷牙不随手关闭水龙头 [探究延伸]综合创新,学以致用,可不是说说玩的! 例:家中的水壶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壶底会结上一层厚厚的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氢氧化镁)。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除去铝壶中的水垢。 [课后演练]这可是你自我检测的机会哦! 一、选择题 1.下列水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在通常情况下,1 L水中只能溶解大约30 mL氧气 B.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在1.01×105 Pa下冷却至0 ℃可结成冰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铁粉、硫黄粉 B.水银、氧化汞 C.二氧化硫、氧气 D.蒸馏水、冰 3.常温下,碘和镁化合时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且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雾,此时水的作用是( ) A.反应物 B.氧化剂 C.催化剂 D.还原剂 4.明矾净水的作用是( ) A.使暂时硬水软化 B.使永久硬水软化 C.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D.消毒杀菌和净化水 5.水由于受到有机物污染而造成富营养化,使水中鱼类大批地死亡。鱼类死亡的具体原因是( ) A.藻类大量繁殖,抢走了鱼类的营养 B.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 C.水中有毒的重金属含量过高 D.水中氧气过多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水 B.活性炭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7.在用蒸馏法净化水时,采用的玻璃导管很长,它的作用是( ) A.冷凝 B.澄清 C.导管 D.无实际意义 二、填空题 8.常用于除去冰箱异味的物质之一是。 9.对于①静置、②吸附、③过滤、④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是(填序号,下同);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综合运用上述项操作净化水的效果更好,先后顺序是。 10.说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是因为;说水资源宝贵,是因为。爱护水资源主要从和两方面采取措施。 11.小鹏同学帮母亲买回来一些日常用品:①加碘食盐、②纯碱、③白糖、④食醋、⑤矿泉水,这些日常用品中属于纯净物的是,请你写出一种你家中存放的一种单质物质的名称。 12.实验室电解水时,正负两极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实验说明了水是由组成的,同时也证明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13.现有①液氧、②过氧化氢溶液、③冰水、④水银、⑤高锰酸钾、⑥空气、⑦自来水七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序号)。 14.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时,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或,以防止加热时出现现象。 三、简答题 15.现有两个瓶子,分别装有蒸馏水和硬水,你用什么方法能鉴别它们? 16.我国西部大开发工程已经启动,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概念和措施贯穿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想法,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了避免水被污染,主要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7.现有一杯泥沙水,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什么物品代替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 四、实验题 18.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请你参与下列问题的讨论。 (1)右图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简易净水器示意图。这种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难溶性物质,同时利用活性炭的作用除去臭味和一些溶解的杂质。 (2)某城市环保部门将检测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请你帮助设计实验: ①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物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②用来检测废水的酸碱度。 (3)三峡工程二期已于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为防止三峡库区水被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填序号)。 ①清理蓄水库库底固体废物、②防治船舶污染、③整治相关河流污染、④治理库区和上游区工业污染。 |
分子和原子复习 | |||||||||
南京市长芦中学 赵小兵 | |||||||||
[案例导入]遭遇问题,调整好状态应对吧! 例:如右图所示,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最后,上下两瓶颜色。此现象说明。当两瓶气体混匀后,分子(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重点梳理]把空白处填好,你就归纳好重点、难点啦! 1.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a.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c.分子都在;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的概念 a.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b.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构成的。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大多数、浓酸等。 2.原子 (1)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有间隔。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等。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例:如右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物质的变化的角度各说出一种观点: (1)。 (2)。 (3)。 [考题前沿]了解一下往年的中考试题,你也许就能胸有成竹! 例:(2003 江西)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化合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探究延伸]综合创新,学以致用,可不是说说玩的! 例: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小。如右图所示,容器A(器壁能允许气体分子通过)里面充满了空气,当烧杯中充满氢气,并不断地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中发生的现象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课后演练]这可是你自我检测的好机会哦!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 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 A.①⑦⑥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水 B.空气 C.高锰酸钾 D.过氧化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会改变 C.液态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D.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4.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反应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D.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5.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米醋 C.液氧 D.盐酸 7.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的点( ) A.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水通电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 C.水蒸气冷凝成水 D.碘升华 8.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二、填空题 9.有下列物质:①氖气、②镁带、③二氧化硫、④液氧、⑤澄清石灰水、⑥空气、⑦水,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均填序号)。 10.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而不能再分。 11.科学实验测定,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一事实说明分子本身的质量。 12.如右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紫色石蕊溶液,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盐酸,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石蕊溶液变成色,先后顺序为;该现象说明浓盐酸有哪些性质?(只需列举两条性质) (1); (2)。 三、简答题 13.请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经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2)液氢和氢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 (4)把糖块放在水中,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5)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 14.有人说,由“水氢气+氧气”可以知道,水应该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15.请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氢气燃烧和氢气液化这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 |
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
江苏无锡市雪浪中学 王寒斌 |
一、主题与内容 尝试以无锡市五里湖水质调查为主题,在我校化学课外活动中开展水资源环境调查探究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五里湖水质富营养化知识讲座,8项水质指标的现场监测,湖泊水质富营养化污染程度的判别,五里湖湖底淤泥清除工程、退渔还湖工程的现场参观以及环境游览和环境宣传等。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环境意识,学习了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了水质监测的基本操作技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五里湖功能与污染 无锡市五里湖是一个集游览、养殖为主要功能的浅水湖泊,它与太湖相连,是全国少有的活水湖,也是无锡市最大的水上风景区和天然浴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A级标准。近20年间,由于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兼顾环境保护,大量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入使五里湖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对无锡市旅游业、渔业及居民健康带来了影响。据了解,湖水污染的特征是重富营养化,其中60%的污染与人类生活有关。 三、科技活动目标 四、制订方案 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查阅五里湖有关资料(市环保局、市环境科研所)──实地考察 ──集体研究──形成成果 (1)对五里湖20年来的水质、水系等进行调查,由学生赴市环保局、环科所查阅资料,掌握其水源、水质、污染程度变化、污染类型等历史资料。 (2)对五里湖污染现状进行实地察看、测定、统计,掌握污染现状。 (3)汇总材料,集体研讨。 (4)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治理湖水污染的方案,撰写调查报告、科普小论文等。 五、实施过程 (一)确定课题 1.五里湖水质的调查;2.从“围湖造田”到“退渔还湖”;3.治理五里湖,提高城市环境竞争力;4.五里湖的污染现状;5.治理五里湖工程参观记。 (二)获取信息 1.查阅报刊资料。 无锡市已对五里湖进行综合治理,对于五里湖的污染现状、治理方案等,报刊已有较多的报道,学生可查阅有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2.访问、咨询校外有关人士。 学生通过采访沿湖的居民,了解五里湖的污染发展状况,在研究课题遇到困难时,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有关学校、环保局等联系,以得到帮助。 3.实地调查。 通过对湖水的水样监测,湖底清淤工程,退渔还湖的拆迁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厂的现场参观,掌握实际资料。 (三)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在课题研究结束后,以最能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进行交流,比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数据分析表格等。本着评价研究成果的标准,从科学性、创意性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等方面,对每个课题研究都合理评价。 水质测定的实施步骤如下:(1)采样;(2)观察;(3)测定;(4)完成调查报告。测定表如下所示。 六、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五里湖不同水域的水样水质分析,发现五里湖南端袁家湾处湖水水质最差,水样浑浊,含大量泥沙,经调查为附近采矿企业排出的污水直接通入湖中所致,由南往北水质好转,透明度增大。但在宝界桥处湖水黄绿,有刺鼻腥臭味,经调查原因为附近大量鱼池饲料形成肥水流入五里湖,使湖水富营养化而变质。研究小组在水质分析的基础上,还走访了环保等有关部门,探讨了湖水受污染的其他原因以及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为使五里湖早日恢复清澈透明,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部门及各企业从上到下都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有关部门要督促并协助工厂的污水治理及制定排放措施;(2)堵死现有排放污水进五里湖的下水道,并重新规划下水道线路,扩大污水管网截流范围,工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3)搬迁沿湖而建的污染性较严重的工厂,建立污水处理工厂,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4)清除湖底富营养化淤泥,同时在湖边种植物,提高湖水自身净化能力;(5)大力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不用含磷洗衣粉;(6)加强执法监督,凡是违反禁令随意排放超标污水的任何企业都要给予处罚,促使厂家改善生产工艺。 七、研究评价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上述实验及实地调查,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现代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行为准则,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实地调查中锻炼了意志和能力,在研讨交流中相互学习,培养了与人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多渠道、多层次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数据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总之,通过此次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获很大。 |
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1) | |||||||||||||||||||||||||||||||||||||||||||||||||||||||||||||||||||||||||||||||||||||||||||||||||||||||||||||||||||||||||||||||||||||||||||||||||||||||||||||||||||||||||||||||||||||||||||||||||||||||||||||||||||||||||||||||||||||||||||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饶志权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1) | ||||||||||||||||||||||||||||||||||||||||||||||||||||||||||||||||||||||||||||||||||||||||||||||||||||||||||||||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老区中学 沈 健 | ||||||||||||||||||||||||||||||||||||||||||||||||||||||||||||||||||||||||||||||||||||||||||||||||||||||||||||||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报告等方法,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净化水的几种方法。对于过滤操作的训练及其方法掌握,采取学生课前合作预习,课堂实际操作,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教学方法。对于自来水净化过程的难点突破,采用课堂启发讲解,课后小组合作制造 “自来水生产模型”的方式,加深认识。硬水和软水知识较为抽象,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介绍,促使对其形成感性认识,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的危害和硬水软化的方法。课文安排的演示实验3-4(蒸馏水的制作),由于其直观性不强、讲解费时,故改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蒸馏水制作”的教学短片,使学生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直观地获得大量信息。在本节课结束前安排一场“当地饮用水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交流会,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乡情、民情,培养学生“忧国”、“忧民”之心,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重 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 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仪器药品 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 学生准备 1、分小组合作预习过滤操作。 2、分小组调查本地饮用水使用的情况。
板书设计 |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3) |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十五中学 时 晶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案
|
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案例(1) | ||||||||||||||||||||||||||||||||||||||||||||||||||||||||||||||||||||||||
北京市海淀区理工大学附中 陆 旻 | ||||||||||||||||||||||||||||||||||||||||||||||||||||||||||||||||||||||||
一、 教学设计思路 1.探究性活动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开放性学习方式。它能较好的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很有益处。因本次探究性活动在低年级教学班中开展,所以事先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的“启动”课上,教师重点针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的进程、科学小论文的撰写三方面进行了指导,并建议学生把研究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合理地进行小组分工。 2.活动将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下的研究活动中,我把自己定位成“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启发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指导他们分析调查结果、提示他们补充必要的数据、帮助他们优化课题;在汇报课上,我通过设计问题主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认识问题,把课下各小组的独立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 3.在课堂小结中教师以点评学生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总结本次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可以借鉴的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教案
|
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案例(2) |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何少艾 |
教材分析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保护,每部分内容又都是从两方面入手。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在丰富的水储量与有限的淡水这一现实情况中,本身就蕴含着相对、辨证的思想,同时随着海水淡化等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可利用水的短缺状况又是变化的、动态的,因此这里又蕴藏了发展、变化的观点。这里教材文字不多,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考虑到节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宣传、报道的资料非常丰富、易得,相关内容也很好理解,因此节水只是以举例的方式简要给出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节水思路;防治水污染则只从污染源角度简明概括引起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也就是说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教材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教材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内,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当看见被污染的河水或海水时,有学生会说:“这么大的江河湖海还怕这点污水?况且还有自来水厂在,不必太在意了。”另外,我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接触的外界信息很少,偶尔看到一点戈壁滩的画面,不是觉得很美,就是觉得那太遥远了。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一些方式,使之从科学的角度逐渐认识到水缺乏和水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关注。 设计理念 设计这样一堂课,主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精神,使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总之,通过学习化学,要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程度,为他们成为环保“小卫士”提供一些智力支持和实践机会。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与本教材相关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 教学流程 一、课程导入 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水的新生”配乐诗风景片。 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壮观的水画面对本课题产生无限的遐想。 师: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多么变化莫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水资源。 教师可引出课题──爱护水资源。 二、自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测试内容: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 A、51% B、61% C、71% D、81%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 ) A、江湖 B、海洋 C、冰川 D、溪流 3、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 A、2.23% B、2.33% C、2.43% D、2.53% 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 ) A、50多种 B、60多种 C、70多种D、80多种 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 A、第二位 B、第四位 C、第六位 D、第八位 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 ) A、印尼 B、巴西 C、美国 D、中国 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 A、1/2 B、1/3 C、1/4 D、1/5 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 ) A、内蒙古 B、海南 C、西藏 D、青海 9、世界水日是几月几日?( ) A、3月22日 B、4月22日 C、6月4日 D、7月4日 10、我国人均水量最少的省是( ) A、湖北 B、内蒙古 C、河北 D、天津 11、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 ) A、1亿 B、3亿 C、5亿 D、7亿 12、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我国北方44座大中型城市摆脱缺水困难,请问是将哪里的水调往北方?( ) A、珠江 B、长江 C、黄河 D、金沙江 通过这些题目,同学们知道了水的分布现状,也证实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赞扬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给予肯定。) 三、师生互动 1、小结下列知识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 2、海洋水: (1)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2)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3)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3、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2、将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并与教师准备的材料一起进行交流总结。 如:(1)爱护水资源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考虑。 (2)我国的“节水标志”。 (3)有关水污染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和报道。 (在师生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完成下列课程内容。)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 B、需氧有机物污染 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 D、恶臭物污染 E、地下水硬度升高 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 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 H、热污染 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三、习题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 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节水经验,在爱护水资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吗? 四、结束语 重放“水的新生”,由学生朗诵配乐诗──水的新生。在优美的风景和诗篇中同学们更加体会到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启发学生以“我认识的水”为题,从名称、化学式、组成元素、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方面写一篇小论文。 课后反思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再加上艺术欣赏与表演,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中山市水的污染问题和歧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
《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 ||||||||||||||||||||||||||||||||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中学 金新宇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过程和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编写环境时报、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课题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接着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本课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即“水资源状况”、“爱护水资源”,前者一方面说明水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又说明水的短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后者介绍了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可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教材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四个共识,即“水资源丰富又短缺”“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另外由于本课题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如:指导学生调查、参观访问或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本地区水资源情况及家庭用水情况,然后整理成小论文或编写环境时报,在班级、校园内展览、或进行演讲等活动。充实学习内容,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教学建议:(1)提前一周布置调查内容,收集资料;(2)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材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学、讨论、小结);第二课时:展示成果(论文、时报或演讲)。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自学讨论→达成共识 (2)课前准备→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丰富的水资源 2.水资源的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
《分子和原子》学 案 | |||||||||||||||||||||||||||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 |||||||||||||||||||||||||||
班级 姓名 合作者 时间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 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 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3.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 结论: 。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不能再分? 1.观看模拟动画: 归纳得出分子的定义: 。 2.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得出原子的定义: 。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 【迁移运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马路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 ||||||||||||||||||||||||||||||||||||||||||||||||||||||||||||||||||||||||||||||||||||||||||||||||||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 ||||||||||||||||||||||||||||||||||||||||||||||||||||||||||||||||||||||||||||||||||||||||||||||||||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四、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 板书设计 |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 |||||||||||||||||||||||||||||||||||||||||||||||||||
天津市塘沽区教育中心 康永军 | |||||||||||||||||||||||||||||||||||||||||||||||||||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二个氢原子。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 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8 O————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氧———— 元素名称 16.00————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①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⒉几点注意事项 ⑴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⑵一般化合物的中文名称,其顺序和化学式书写的顺序正好相反。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Mg2+、O2-。 试区别Ca与Ca2+,S与S2-中数字的含义。 Ca表示钙元素显+2价(或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表示硫元素显-2价。 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S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⑵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⑶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⑸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噶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 ||||||||||||||||||||||||||||
太原市小店区三中 卜培珍 | ||||||||||||||||||||||||||||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 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2) | ||||||||||||||||||||||||||||||||||||||||||||||||||||||||||||||||||||||||||||||||||||||||||||||||||||||||||||||||
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 赵赤颖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二、教案
|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1) | |||||||||||||||||||||||||||||||||||||||||||||||||||||||||||||||||||||||||||||
江苏无锡市山明中学 钱冬明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将通过让学生想像、观看动画、再想像来得出原子的构成;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主要通过原子的实际质量数值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由师生一起得出要用一个相对值来表示,即相对原子质量,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查相对原子质量;关于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的教学,则通过表格列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析得出。最后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二、教案 课 题 原子的构成 授课人 钱冬明 学 校 无锡市山明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4、培养善于想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 点 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难 点 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归纳
|
由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得出原子的性质。如质量、体积如何?是否运动?原子间有无间隔? 教师用实例说明原子很小。 屏显教材P71图4-2。 二、相对原子质量 屏显几种原子的质量: 师生一起得出科学上一般不直接使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使用相对质量。介绍概念。(它是一个比,是一个相对质量) 介绍院士张青莲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2】从附录Ⅱ中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4位有效数字): 说明:平时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不必这么精确,一般取整数或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可查P73页。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 g B.1 kg C.1 D.1.67×10-27 kg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4】已知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n Kg,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请同学们思考,原子的质量虽然很小,它又是由哪几种粒子的质量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 (1)质量体积都很小 (2)不断运动 (3)原子间有间隔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 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约为:9.288×10-26 kg 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88 kg 学生看书:可在附录Ⅱ、元素周期表(新华字典上也有)等中查出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查阅,说出答案。 如:氢(H)-1.008 氧(O)-16.00 等 学生解答: 【质子、中子、电子】 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通过观看图片,加深学生原子很小的印象。 学生感知得出: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1、让学生学会用工具书,关注书上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2、与数学有机渗透,巩固有效数字知识。 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 ||||||||||||||||||||||||||||||||||||||||||||||||||
三、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简单说明核电荷数的意义。 探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近似整数值)、 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屏显表4: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5】完成表5: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6】2000年3月美国铱星公司宣布破产。依星公司原计划发射 77 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发射卫星的数目与依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关于依元素的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依原子的质子数为77 B、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7 思考题:相同质量的铁和铜,哪一种所含的原子数多? 引导学生【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一些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你还想了解原子的什么方面的知识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作出适当的解释) 构成原子的粒子确实还有复杂的结构,关于原子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查阅网络等途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探索,来揭开各种粒子的奥秘。 布置作业:书上练习。导学手册。 | 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表4)
2、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近似整数值) (表5)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微观世界,对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原子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了解到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质量的一种表示方法,还知道了学习微观粒子的一些方法。(学生完成) 1、质子、中子、电子还能再分吗? 2、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有规律吗? 3、原子核外的电子会不会“跑掉”?如果会,又会变成什么样的粒子? …… |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 巩固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的知识。 既让学生学会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永不满足课堂的学习,培养他们带着问题,不断探究,不断学习的精神。 | ||||||||||||||||||||||||||||||||||||||||||||||||||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学习策略:类比想象 → 分析归纳 → 练习巩固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符号—Ar。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1、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近似整数值) |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设计案例 | ||||||||||||||||||||||||||||||||||||||||||||||||||||||||||||||||||||||||||||||||||||||||||||||||||||||||||||||||||||||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中学 邵世祥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
|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 |||||||||||||||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 毕明朋 | |||||||||||||||
复习提要 1.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3.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7.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走进中考 例1:(05年辽宁大连中考)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 、铜 D.氯化钠、水 解析:由于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B中有铁、C中有铜是错的;由于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所以D也是错的。 答案:A 例2:(05年福州中考)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 解析:辨别图中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关键是该物质的分子所占体积在变小,所以,只要找到物质的体积在变小,(由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就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A、C、D三项都在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只有B符合。 答案:B 例3:(05年河南中考)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其化学式为C6H12O6,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属于有机物 (B)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C)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D)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解析: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 故C错。 答案:C 例4:(05年厦门中考)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的硅元素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是14 B. 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1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很综合,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是与质子数相对应的,包括周期表中各个位置是死固定的:上左的位置是原子序数的,上右的位置是元素符号,中间的位置是元素名称,下边的位置是相对原子质量。所以B、C、D是错的。 答案:A 例5:(05年福州中考)大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同时又有药用的价值。大蒜中大蒜新素的化学式为C6H10S2,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分子中碳、硫的原子个数比为。 解析:从大蒜新素的化学式可以看出,大蒜新素中含有三种元素。 答案:三;3:1 专题训练 一、我会选 1.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2.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4.“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6.聚乳酸[(C3H4O2)n]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生物降解的理想的高分子环保材料,合成聚乳酸的原料是乳酸(C3H6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 B.聚乳酸的合成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90 D.乳酸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CO2 二、我会填 1.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组成的; (2)带电的原子叫;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2.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写: (1)钙原子 (2)氢氧根离子 (3)2个氢分子 (4)空气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_质子,最外电子层有______电子。 (2)用符号表示:2 个氢气分子______;1个氢氧根离子_____。 (3)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食品中使用的苏丹红Ⅱ号可能致癌。苏丹红Ⅱ号的化学式为C10H12N2O,它的一个分子中共含有_____原子,它是由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三、简答题 1.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相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件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示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写在右侧空格中。 四、计算题 1. 某地1 000 Kg化肥的市场价格如下:CO(NH2)2 1 080 元,NH4NO3 810元,NH4HCO3 330元,试计算: (1)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2)NH4NO3中氮元素的含量。 (3)现用10 000 元采购上述化肥中的一种,要想购得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最多,你应该购买哪一种? |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 ||||||
|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 |||||||||||||||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 毕明朋 | |||||||||||||||
复习提要 1.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3.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7.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走进中考 例1:(05年辽宁大连中考)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 、铜 D.氯化钠、水 解析:由于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B中有铁、C中有铜是错的;由于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所以D也是错的。 答案:A 例2:(05年福州中考)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 解析:辨别图中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关键是该物质的分子所占体积在变小,所以,只要找到物质的体积在变小,(由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就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A、C、D三项都在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只有B符合。 答案:B 例3:(05年河南中考)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其化学式为C6H12O6,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属于有机物 (B)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C)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D)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解析: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 故C错。 答案:C 例4:(05年厦门中考)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的硅元素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是14 B. 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1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很综合,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是与质子数相对应的,包括周期表中各个位置是死固定的:上左的位置是原子序数的,上右的位置是元素符号,中间的位置是元素名称,下边的位置是相对原子质量。所以B、C、D是错的。 答案:A 例5:(05年福州中考)大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同时又有药用的价值。大蒜中大蒜新素的化学式为C6H10S2,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分子中碳、硫的原子个数比为。 解析:从大蒜新素的化学式可以看出,大蒜新素中含有三种元素。 答案:三;3:1 专题训练 一、我会选 1.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2.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4.“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6.聚乳酸[(C3H4O2)n]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生物降解的理想的高分子环保材料,合成聚乳酸的原料是乳酸(C3H6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 B.聚乳酸的合成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90 D.乳酸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CO2 二、我会填 1.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组成的; (2)带电的原子叫;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2.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写: (1)钙原子 (2)氢氧根离子 (3)2个氢分子 (4)空气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_质子,最外电子层有______电子。 (2)用符号表示:2 个氢气分子______;1个氢氧根离子_____。 (3)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食品中使用的苏丹红Ⅱ号可能致癌。苏丹红Ⅱ号的化学式为C10H12N2O,它的一个分子中共含有_____原子,它是由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三、简答题 1.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相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件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示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写在右侧空格中。 四、计算题 1. 某地1 000 Kg化肥的市场价格如下:CO(NH2)2 1 080 元,NH4NO3 810元,NH4HCO3 330元,试计算: (1)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2)NH4NO3中氮元素的含量。 (3)现用10 000 元采购上述化肥中的一种,要想购得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最多,你应该购买哪一种? |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 ||||||
|
课 题 | 分子和原子 | 授 课 人 | 丁永芳 | 学 校 | 广西南宁市十四中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 ||||
重 点 |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 ||||
难 点 |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 ||||
教学方法 |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 ||||
仪器药品 |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
老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说明 |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 |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1、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 | 延伸学习 |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自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
课题2元素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 ||||||
|
《离子》教学设计 | ||||||||||||
广东省顺德市伦教区汇贤中学 司徒葵东 | ||||||||||||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体现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达到校理想的学习效果。 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体现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 |
课题3离子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 ||||||
|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 ||||||
|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 | ||||||||||||||||||||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侯 燕 |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 品 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 媒 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 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 师[投影]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合作者日期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 g A物质恰好与8 g 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3、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投影] 课后小结 课外探究 设计并动手做一个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 ||||||
|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2) | |||||||||||||||||||||||||||||||||||||||||||||||||||||||||||||||
福建厦门六中 钱 新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我直接引用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化学反应实质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守恒的。然后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结果发现有的实验质量守恒,而有的实验质量不守恒,这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对前人的结论产生怀疑,通过讨论,学生对质量不等的原因加以分析,进一步对质量不等的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并设计出一套能证明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这样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案
|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 | |||||||||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莫艳琴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 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题2 元素 2、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3、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4、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4) | |||||||||||||||||||||||||||||||||||||||||||||||||||||||||||||||||||||||||||||||||||||||||||||||||||||||||||||||||||||||||||||||||||||||||||||||||||||||||||||||||||||||||||||||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王彦鹏 | |||||||||||||||||||||||||||||||||||||||||||||||||||||||||||||||||||||||||||||||||||||||||||||||||||||||||||||||||||||||||||||||||||||||||||||||||||||||||||||||||||||||||||||||
设计人:王彦鹏 单 位: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时 间: 2005.1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录像,提出疑问:为何在实验中所称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有的不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共同筛选得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学生做出猜想:大于、小于、等于……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二、教案
|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5) | ||||||||||||||||||||||||||||||||||||||||||||||||||||||||||||||||||||||||
河南省济源市双桥一中 石敬芬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精彩,引生入境 引言:通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 阅读,引发学生去思考 |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用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 |
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选择。回顾前面所学的磷燃烧化学反应原理,引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 | 回忆、、思考 大胆的猜想 | 设置问题情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动手实验、增强体验、探索新知 (活动一) 给出: 1.白磷的燃烧 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原理 及相应的药品和仪器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史。(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蜡烛、镁带燃烧的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讨论: 1.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相同吗?为什么? 2.对于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气球,将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如果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阅读化学史,思考、感悟。 讨论、交流、回答、领悟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初步 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微观模拟,加深理解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呢?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镁带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 |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 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能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 |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前的广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加盟呢? | 思考、回答 | 能通过化学知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反思小节,持续发展 | 学生谈体会、谈收获 谈反思 | 反思,与学生共同促进,改进教学,与学生共同在新课改中成长。 | |
板书设计 |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江西省高安中学 饶典鸿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 ||||||
|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A案) | ||||||||||||||||||||||||
湖北宜昌市十六中学 冯敏敏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新知识,本课创设了“我尝试”、“我体验”、“我挑战”、“我归纳”、“我展示”、“我反思”等多种情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以组内合作、分组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案 课 题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授课人 冯敏敏 学 校 宜昌市十六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概述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用品 多媒体课件、写字板、红、黄、蓝、绿四色磁铁。
|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B案) | |||||||||||||||||||||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龙舟坪中学 王兴国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了从问题入手,经讨论探究、尝试探究、辨析探究、整合探究、发展探究等六个阶段的逐步深化探究,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探一探”、“试一试”、“理一理”、“品一品”、“赛一赛”等环节过程中创设学习情景,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 二、教案 课 题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授课人 王兴国 学 校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龙舟坪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要遵循的两个原则,能正确地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的学习方法,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3、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配平。 难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方式。 仪器、用品 多媒体教室;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等。
1.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中,无错误的是( ) A.3Fe+2O2=Fe3O4 B.Fe+HCl=FeCl2+H2↑ C.Fe+O2Fe2O3 D.Fe+CuSO4=FeSO4+Cu 2.硝酸铵可发生如下反应:2NH4NO32N2+O2+4X,则X为( ) A.H2 B.H2O C.H2O2 D.HNO3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Mg+O2—MgO ②HgO—Hg+O2 ③Al+O2—Al2O3 ④KClO3—KCl+O2 4.再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⑤CO+Fe2O3—Fe+CO2 ⑥C2H2+O2CO2+H2O ⑦Al+H2SO4—Al2(SO4)3+H2 5.有如下变化:Cu→CuO→Cu,请写出各步的化学方程式。 6.就下列变化:H2O→H2→H2O,请写出分解、化合、置换反应各一化学方程式。 7.请你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 8.右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有共同点:集气瓶底部预先均装有少量水,它们作用分别是: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将乙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溶液,效果会更好。我能写出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选做) 9.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右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①; ②; ③; ④。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3)任选上述三个实验中的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二课时) | |||||||||||||||||||||||||||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 |||||||||||||||||||||||||||
【板书设计】 一 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 1 发生装置的选择 2 收集装置的选择 3 气体的检验 二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原理:CaCO3+2HCl(稀)=CaCl2+H2O+CO2↑ 发生装置 : (改进装置):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 验证:导入石灰水,浑浊为二氧化碳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为满 石灰水玻璃片,放在瓶口,浑浊为满 三 其他因素的考虑 1.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气体不纯,这样的气体混合物不能使石灰水浑浊 2.产物覆盖在反应物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CaCO3+H2SO4=CaSO4+H2O+CO2↑ 3.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Na2CO3+2HCl(稀)=2NaCl+H2O+CO2↑ 4.条件不易得到CaCO3CaO+CO2↑ 5.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 6.价格,资源,环保问题 7.产生的气体要纯净,易收集。 [附学生用表格] 问题: 1.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可以选择发生装置? 2.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以下信息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表格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 4.在使用装置B,C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的顺序是怎样的?酸液应该加到什么位置?(理由?) 5.些其它试验装置?能否用生活中的某些用品代替实验用品来做实验? 6.老师拿了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使固体和液体,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气体开展了一系列探究; 8. (1)①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②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下图中的发生装置 (填序号),收集装置 。 A B C D E ③若用右图收集该气体。气体由 端(填“a”或“b”)导入。 (2) 我猜想此无色气体可能是另一种气体,可能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7.某同学分别用1g铁屑,锌粒,镁片与足量的某酸反应制取氢气,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与当地价格见下表:
认为实验中一般不选用铁屑与酸反应的原因是 。 |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一课时) | |||||||||||||||||||||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 |||||||||||||||||||||
【学情和教材分析】 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 该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因素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教材还给出了一些仪器,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采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是该课题的重难点。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 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 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 3.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整合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四、教具准备 学生用表格及相关题目一份 实验活动所需的药品:稀盐酸 大理石 稀硫酸 碳酸钠 浓盐酸 仪器: 集气瓶 试管 锥形瓶 平底烧瓶 长颈漏斗 导管(单孔,双孔)铁架台 注射器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2课时) | |||||||||||||||||||||||||||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 |||||||||||||||||||||||||||
【板书设计】 一 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 1 发生装置的选择 2 收集装置的选择 3 气体的检验 二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原理:CaCO3+2HCl(稀)=CaCl2+H2O+CO2↑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 验证:导入石灰水,浑浊为二氧化碳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为满或将涂有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浑浊为满 三 其他因素的考虑 1.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气体不纯,这样的气体混合物不能使石灰水浑浊 2.产物覆盖在反应物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CaCO3+H2SO4=CaSO4+H2O+CO2↑ 3.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 Na2CO3+2HCl(稀)=2NaCl+H2O+CO2↑ 4.条件不易得到 CaCO3CaO+CO2↑ 5.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 6.价格、资源、环保问题 7.产生的气体要纯净,易收集。(C+O2CO2) 问题: 可供选择的发生装置 可供选择的收集装置 1.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可以选择发生装置? 2.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以下信息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表格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 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 4.在使用装置B,C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的顺序是怎样的?酸液应该加到什么位置?(理由?) 5. 能否用生活中的某些用品代替实验用品来做实验? 6.老师拿了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气体开展了一系列探究; (1)①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②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下图中的发生装置(填序号),收集装置 。 ③若用右图收集该气体。气体由端(填“a”或“b”)导入。 (2) 我猜想此无色气体可能是另一种气体,实验室制取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7.某同学分别用1 g铁屑、1 g锌粒和1 g镁片与足量的某酸反应制取氢气,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以及铁屑、锌粒和镁与的价格见下表:
你认为实验中一般不选用铁屑与酸反应的原因是。 |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1课时) | |||||||||||||||||||||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 |||||||||||||||||||||
【学情和教材分析】 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 该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因素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教材还给出了一些仪器,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采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是该课题的重难点。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 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 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 3.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整合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四、教具准备 学生用表格及相关题目一份 实验活动所需的药品:稀盐酸 大理石 稀硫酸 碳酸钠 浓盐酸 仪器: 集气瓶 试管 锥形瓶 平底烧瓶 长颈漏斗 导管(单孔,双孔)铁架台 注射器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氧化碳 教学实录 | ||||||||||||||||||
广东省深圳市上步中学 魏 峰 | ||||||||||||||||||
教学目的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法:采用启发、实验、对比、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学法:观察、实验、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 教具: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电脑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1、同学们,平常在煤炉里煤层上方是否常看到蓝色火焰呢?这是为什么呢? 2、同学们是否听说过煤气中毒呢?煤气是什么气体呢?它为什么可以使中毒呢? 师: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让同学们回答,就不一定能说清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弄清这些问题呢?那么,这就需要认真学习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板书: 第一节 一氧化碳 师:我们已经知道:碳充分燃烧生成CO2,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CO,比较一下CO和CO2组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它们都是由C、O元素组成,不同点是CO分子比CO2分子少一个氧原子。 师:分子不同,它们的性质会相同吗?下面就来学习CO的性质。 板书: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师:我手里拿了一瓶事先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试着说一下CO的主要物理性质。 生:CO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师:CO和CO2相比,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 电脑打出:CO与CO2的物理性质比较:
演示: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一瓶CO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而后让学生用手背接触瓶壁,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纯净的CO气体能够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瓶壁温热,说明放热。 师: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如何检验? 生: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瓶中少许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电脑打出:1、可燃性 2CO+O22CO2(蓝色火焰) 师: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想一下是否可以回答课前提出的第一问题呢?“煤炉里煤层上方看到的蓝色火焰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是CO在燃烧。 师:煤层里CO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碳不充分燃烧得到,还可以是CO2与炽热碳反应得来。 师:既然CO具有可燃性,点燃CO之前,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验纯。 师:H2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那么CO能否象H2一样也可以与CuO反应呢?请同学的看课本。 师:这个装置是用一个硬质玻璃管盛放CuO,两端配有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这与H2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比有何优点呢?为什么要用气球收集尾气?实验完毕后,气球里的尾气又应该怎样处理呢? 生:优点是:不易使CO逸散到空气中,用气球收集尾气是为了避免CO污染空气,完毕后气球里的尾气应燃烧掉。 师:为了把尾气处理掉,把装置该改成99页装置。 电脑显示:CO与CuO的反应装置 师:下面就用这套装置演示一下,先介绍各部名称及作用,做这个实验的步骤是否象氢气一样,先通气体一会儿,再加热,反应后,先停止加热,还要通CO气体直到冷却呢? 生:是的。 师:洗气瓶中气体是长管进短管出,若进气方向相反可以吗?会怎样呢? 生:不可以,这样就会把液体压出。 师:让两个学生上台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洗瓶内澄清石灰水有没变化?玻璃管内黑色粉未怎样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尖嘴管有什么现象? 生:先通CO,洗瓶内澄清石灰水没变化,说明CO与Ca (OH)2不反应,加热后变浑浊,说明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黑色的氧化铜粉未变成红色粉末。尖嘴处看到有蓝色火焰。 电脑打出:还原性 CO+CuOCu+CO2 师:CO的还原性在工业上常常用来冶炼金属,如工业上用赤铁矿石冶炼生铁。 电脑打出:3CO+Fe2O3 2Fe+3CO2 师:CO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CO2气体有这种性质吗?为什么呢? 生:CO2没有,CO的可燃性及还原性,实质上都是与氧反应生成CO2,在CO中C显+2价,还可以氧化,生成CO2,而CO2中C显+4价,已是C的最高价态,不可再氧化。 师:虽然CO、CO2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有相互转化呢?请同学们想一下转化方法。 电脑打出: 2CO+O22CO2 CO2+C2CO 师:其实如果我们用煤炉做饭取暖时,在煤炉里就反复发生CO和CO2转化。当煤炉下方通入足量的空气时,碳充分燃烧生成CO2,CO2上升遇到炽热碳生成CO,若煤层上方温度足够高,CO就与氧气燃烧生成CO2,若温度不够高,CO就释放到空气中,污染房中的空气,可能引起中毒。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师:一氧化碳为什么可使人中毒呢?同学们看下面图示。 电脑打开:一氧化碳的中毒,展示人体的呼吸及血液循环图示。 师: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O2吸引进肺里,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随血液流通全身,但当空气中含CO时,CO吸进肺里也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碳氧合血红蛋的,随血液流通全身,并且,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200~300倍,而碳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缓慢3600倍,因此CO一经吸入,即与氧气争夺血红蛋白,使人体急性缺氧而中毒。 师:既然CO易使人中毒,日常生活中有人说:“我年轻,嗅觉灵敏,当闻到煤气是,就把火炉从房间内搬出去”。还有人说:“在房间内防一盆水就可以防止煤气中毒了”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吗? 生: 他们的说法都不对,因为CO是无色、难溶水的气体。 师:既然CO易使人中毒,日常生活中时如何防治CO中毒?比如:在有煤炉的房间呆的时间少长,会感到头痛。这是该怎么办呢? 生:开窗、通风。 师:冬天用煤炉取暖时,要紧闭窗户怎么办呢? 生:装烟囱。 师:装烟囱固燃很好,这样CO就排放到室外空气中,大家可想,你家排,我家排,家家户户都在空气中排CO,就会对空气中的污染。 板书: 三、CO对空气的污染 电脑打出: 饼图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人为排放CO量3~4亿吨/年。 师:自从人类用煤作燃料以后,空气的污染现象就多了,一氧化碳是排放量很大的空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每年人为排放出CO量为3~4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气车排放的废气,其余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的燃烧和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另外,森林火灾,海洋和陆地生物的腐烂过程也产生CO,由于二氧化碳能严重的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联合国定为每年的6月5日为国际环境日,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防止和控制CO对大气的污染,因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最后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反馈练习(电脑打出) 1、一氧化碳是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的是( ) A.CO和CO2 B.CO2和Na2CO3 C.C和CO D.CO 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 A.无色 无气味 B.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C.难溶于水 D.能溶于水 4、CO燃烧时发出 ,色火焰,同时 ,CO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 5、CO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CO具有 性,在该反应中作 剂,反应的方程式是 。 6、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 A.H2 B. N2 C. CO D. CO2 7、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CO2的是( ) A. 碳 B. 一氧化碳 C. 石蜡 D. 氢气 8、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 A. 黄色 B. 兰色 C. 紫色 D. 淡兰色 9、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 A.O2 和 CO2 B. H2和CO2 C. CO和CO2 D. H2 和 CO 10、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烧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 A.CO B. H2 C. C D. CO2 11、鉴别CO和H2是根据它们的( ) A.密度 B.溶解性 C. 还原性 D.燃烧后的产物 12、如果要除去CO2中的混有少量的CO,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把混合气体点燃 B. 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 把混合气体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D. 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流程 | ||||||||||||||||||||||||||||||||||||||||||||||||||||||||||||||||||||
江西省吉水县进士学校 杨时军 | ||||||||||||||||||||||||||||||||||||||||||||||||||||||||||||||||||||
一、【导入】:在《祝你生日快乐》歌声中送出蛋糕图片。 【设问】同学们知道蛋糕松软好吃,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疏松多孔吗? 【告知原理】含碳酸根的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制取CO2原理) 【设问】你还知道哪些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呢? 【学生列举并讨论】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 【小结】实验室制取CO2要考虑的因素。 【设问】实验室到底怎样制取CO2呢? 二、【引出课题】 CO2 制取的研究 到底怎样制取CO2呢?联想蛋糕制作原理…… 三、【探究活动1】探究制取CO2反应原理:现有碳酸钠粉末和石灰石等固体药品,以及稀盐酸和稀硫酸。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药品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参考实验报告给出的组合)【小结】实验室常用 和 反应制取CO2 。 【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CO2还需要选择些什么呢? 四、【探究活动2】探究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分析讨论】实验室确定制取气体实验装置时考虑的因素有 。 【复习比较】将制取CO2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实验设计】从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的仪器,设计并组装一套合理的装置。并说出设计的理由或依据。 【实验评价】通过小组间的比较说出你组装的这套装置的优缺点。 【教师点评】 五、【探究活动3】制取CO2 【讨论】如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学生小结】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步骤、气体验证和验满方法。 【探究活动】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教师点评】 六、【反思小结】 1、探究了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和选择了实验装置。 2、总结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七、【课堂练习】你会做吗? 附: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导学单 一、探究制取CO2反应原理
反应化学方程式: 1、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CaCO3 + H2SO4 = CaSO4 + H2O + CO2↑ 3、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将CO2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2、尝试画出你设计的装置图,并对你的装置进行评价:
三、探究活动三:制取CO2 探究活动报告
|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 ||||||
|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案例(1) | |||||||||||||||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中学 谭 斌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创建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教师应该是教学的责任人、课堂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知识的类比,通过复习氧气的制取,通过灵活的仪器选择,创设了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演绎能力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技能,又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授课人 谭 斌 学 校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探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对获得CO2的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捕捉化学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养成进行实证的科学行为习惯。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探究,主动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运用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方法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归纳和应用。 情感目标 通过对怎样获得氧气的广泛探究及成果的展示,获得科学探究的愉悦和兴奋感。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乐于参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铁架台、试管、集气瓶、橡胶管、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长颈漏斗、带双孔塞的导管、漏斗、带单孔塞的导管、酒精灯、注射器、破试管、铜网、分液漏斗、广口瓶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石灰石、鸡蛋壳
|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案例(2) | |||||||||
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赵军红 | |||||||||
教学设计思路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力争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统一。基于以上思想设计此课,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 题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授课人 赵军红 学 校 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重点 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讨论归纳。 仪器、药品 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集气瓶、玻璃片、长颈漏斗、水槽、酒精灯、导管、铁架台、注射器、胶塞(单孔、双孔)、点滴板、药匙、较头滴管等仪器;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等药品。 教学过程
|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案例(3) |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5中学秋实分校 吴建利 | ||||||||||||||||||||||||||||||||||||||||||||||||||||||||||||||||||||||||||||||||||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结合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素材设计学习专题,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地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设计的不在是教师的教,而是设计让学生如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学习、学会学习。设计中主要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探究实验的支持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向研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践制取二氧化碳三部分内容,设计教学时采用启发质疑──实验探索──总结实践三个环节进行。做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体发展教育。学习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分享他人的观点,学会如何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赢得对方的支持,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2、改变评价方式、内容。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注意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既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地、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人的表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程度。 3、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监督者。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做到有效地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二、教案
【板书设计】 |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策略 | ||||||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 ||||||
|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案例(1) | |||||||||||||||||||||||||||||||||
广州市豪贤中学 黄璐茹 | |||||||||||||||||||||||||||||||||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
附:学生学习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证明里面的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