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打印本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0
标题: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桃冲中学 陈 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

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展史。

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板书:一、从三个故事看化学

发言:对同学们的发言有针对性的点评。

讲述: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要细心,厦门大学张资珙教授曾经把一名优秀的化学工作者比喻为C4H4,C4H4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的烃,具有很高的活性,即:clearhead(聪明的头脑)、clever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habit(洁净的习惯)、curiousheart(好奇心)。故事三说明每一项化学成果都来之不易,灵感只会光顾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它是不会去拜访懒汉的。

总之,从三个故事可以看出,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用途,充满浓厚趣味的自然科学,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科学,那么这门学科是怎样发展的呢?

板书:二、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和炼金术

讲述:与原始社会相比,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帝王将相自然而然产生了两种愿望:一是希望长生不老,二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逐渐有些方士从事炼丹方面的活动,主要从事炼制长生不老丹和人造金银,这就是炼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

纵观炼丹的发展史,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的炼丹大家,如魏伯阳、葛洪、狐刚子等。炼丹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他们认为:“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因此,炼丹的场所多设在深山古观,与烟尘毒气进行搏斗,中国的炼丹常与道教联系在一起。

衰老病死是本是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炼出长生不老丹。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三千童男玉女去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丹,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在历史上,服用长生不老丹而丧命的大有人在,如唐太宗、唐宪宗等。

1970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京都长安──现在的陕西西安发现两坛唐代宝物,其中之一是“长生不老丹”的药方,药方上开列:朱砂、密陀曾、石英、珊瑚、孔雀石、雄黄、雌黄、硝石等,其中好多是有巨毒的物质,难怪吃了就一命呜呼!

展示:朱砂、密陀曾、石英、珊瑚、孔雀石、雄黄、雌黄、硝石样品

讨论: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什么没有走向成功?

分析:炼丹术和炼金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使得炼丹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交臂。其次,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殊少进步。实验用具不知道采用玻璃仪器。操作者缺少数学教养,不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讲述:关于炼丹术的功过,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作了一个公正的评价。他把炼丹术比喻为《伊索寓言》里的一位老人,一位快要死去的老人,告诉他的儿子们,说他在葡萄园里已经埋下了许多的黄金,留给他们,儿子们把葡萄树四周的的泥土都挖松了,但是并没有发现金子,可是,树根四周的青苔和杂草被他们除去了,结果第二年长成了满园的好葡萄。

讨论:炼丹术和炼金术的积极意义在哪些方面可以体现?

归纳:炼丹术和炼金术不能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冶金、地质、矿物、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投影:1.炼丹导致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如火药、烧酒等的出现,都和道家的炼丹活动有关。

2.为研究“药用”的人造金银而进行的冶金研究,这一方面对我国古代的冶金学的发展贡献较大。

3.药用植物的研究,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4.炼丹家们在实验中所作的记录,是我们研究古代化学史宝贵的资料。

总之,由于炼丹、炼金都以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为虚幻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屡遭失败,并且日益走向衰落。化学研究的方面只能专注到实用方面,冶金化学、近代化学、医药化学的发展迎来了现代化学的诞生。

在系统化学形成以前,人类对物质的变化认识还处在哲学性的猜想和经验性的实践阶段,在化学发展史中经历了很长的这样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经验化学时期。在当时,我国在化学工艺的成就上,在认识物质的哲学基础上,以及在炼丹术几个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

到了近代,欧洲社会较早脱离了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加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也就适应了欧洲社会的需要,由经验性的水平提高到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系统化的化学知识,被称为近代化学。

板书:三、近代化学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

我国虽然有了高度发展的经验性化学,但近代化学却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本是常见的事情,只要我们善于吸收,并且加以发展外来文化,就能使得近代化学在我国开花结果。所以,近代化学是从欧洲引进过来的,这是无须隐讳的事实。

19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文献中就有了“化学”一词以及有关化学知识的记载,这些化学知识都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随后化学知识在上流社会开始流传普及。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徐寿。

板书:四、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徐寿,江苏无锡人,生于1818年,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情况不是很富裕。因此,他不能像大多数富家子弟那样去学习八股文,走仕途作官这条路,只好自己用心学习科学。有一次,他在上海得到《博物新编》这本书之后,回到家中找一些仪器进行化学实验,因此,他的化学知识比同时代的人要丰富得多。

在当时,上海有些传教士开始翻译教科书,徐寿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于1867年调到江南制造局工作,担任了17年的编译工作。徐寿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首先是化学物质的命名方面,从徐寿所译的书开始,我国有了一套系统的元素名称。

2.徐寿的第二项贡献是他在介绍化学知识时,注重系统性。

投影:徐寿的画像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热爱化学,学好化学,长大后为我国的化学工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预习序言部分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是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通过化学史的教学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了解化学的起源、发展。通过炼丹术和炼金术的讲解,知道我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这种社会责任感融入到今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将化学史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0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案例







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湛兴和

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于志辉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记录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   教 湖北汨罗市白塘中学  湛兴和
指导与评析 湖北汨罗市教研室   钟 琛
      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于志辉
教学过程
点评
  (课前播放课件录音乐《茉莉花》) 师: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期,在新的学期中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生(举手):让我来。(将嗜哩水瓶中装的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立即出现红色字样“化学”,生呈亢奋状态。)
师: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的这个新的领域就是──
生:化学。
师:让我们走进化学世界。
(课件展示: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师:不知同学们去过武陵源没有?
生:(议论纷纷,有的答去过,有的没有)
师:武陵源有一个著名景点:黄龙洞,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造就的地下迷宫。
看完片子后,谈谈你的感想,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课件展示:黄龙洞风光)
生:看完此片,我完全被黄龙洞的美好风光吸引住了,我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美好河山而自豪。
生:这些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
生: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呢?………
师: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吗?
(生不语,呈思索状)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师:这是发生在我国的航天科技中一件大事,你知道吗?
生:神舟5号上天
师:对,神舟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环绕地球19圈后顺利返回,飞船是靠什么上天的呢?
生:火箭中的燃料燃烧时产生的能量将飞船送上天。
师:不错。那么猜想一下飞船的外壳可能具有哪些优越的性能呢?
生:硬度大,耐高温。
生:不受大气影响。
生:耐腐蚀。
……
师:同学们猜想很不错,对国家尖端科技了解也较多。让我们再继续观察。(课件展示:隔水透气鸟笼,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这些鸟笼具有哪些特点?焰火燃放时五颜六色,为什么?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这些问题你能给出正确的回答吗?
(生思索,无语)
师(停顿一会儿):要对这些现象作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回答,我们就必须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生兴奋,面露求知若渴之情)
师:究竟什么是化学呢?(课件返回到:中国人上天了)
我们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是构成飞船外壳的物质的性质(在图片上方课件展示:“性质”字样),而这种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课件展示:“组成、结构”字样)。飞船之所以能够上天,是燃料燃烧时发生了变化(课件展示:“变化”字样),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里涉及到的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这些都是化学研究的内容。那么,同学们能否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生: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
生: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件展示:化学的定义)
师: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身边的物质打交道,我们也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件展示:铁锅烧菜)你知道铁锅烧菜有哪些优点吗?
生:可以防止贫血。
师:对,它主要可以防止缺铁性贫血,国内外许多地方都推广使用铁锅。
师(课件展示:白色污染):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垃圾形成了白色污染,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损害了我们的健康,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
生(情不自禁):有。(其他同学目光投向该生,该生脸红了)
师:这位同学很诚实。希望有这样行为的同学以后改正,无则加勉。你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实例吗?
生(举手后主动站起):我家厨房中的食盐、醋可以用来调味。
师:不错。
生:我农村的爷爷家有一个沼气池,可以用来煮饭、烧菜。
(学生不用老师示意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我家今年做房子时用到了许多建筑材料,大理石、双飞粉、铝合金等。
生:非典期间,我们学校经常用过氧乙酸消毒。
生:我家窗户生锈了,我爸爸将窗户用砂纸打磨干净后再涂上油漆,可以防止铁生锈。
……
师:同学们回答都很积极,对身边化学的感受也很深。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化学的应用吗?
(生无语)
师:请同学们先自学教材P.3-4,书本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半分钟后):请同学们汇报你的自学成果。
生: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
生:高分子材料。
……
师:这么多的同学给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可见化学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多么的密切。在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留心皆化学。请看探究一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一)
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A组代表(两分钟后):鉴别白开水和白酒①尝味道;②点火;③闻气味。
B组代表:鉴别洗衣粉和精盐 ①可以用手摸,洗衣粉很滑;②尝味道;③溶于水,起泡沫的是洗衣粉。
师:不错。
C组代表:鉴别汽油和水 ①闻气味;②点火;③将它们倒在地上,看谁挥发快!④测量密度。
师:对!
D组代表:铜丝和铁丝 ①颜色不同,铜丝红色,铁丝银白色;②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硬度不同,铜丝较硬,铁丝较软。(一名学生马上反对:铁丝也很硬。学生立即议论纷纷)
师:这位代表很不错!讨论问题时还用到了我们将要学习的重要的化学知识“分子构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是铁的合金,所以硬度大。其实纯铁较软,请继续。
D组代表:③可以测电阻,电阻大的是铁。
A组一学生(马上插言):测电阻时要规定它们的长度和粗细。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知识很扎实!刚才同学们讨论提交的结果很好,提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其实这些鉴别方法是根据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但是以后请同学们注意,在实验室中我们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实验时也应该取少量样品。
师: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作用,请参与实验。
(课件展示: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学生上台实验,并表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 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师:本节课中,同学们思考和回答问题都很积极,我们合作得很好。课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请将它们整理并记录下来,装入自己的成长袋中。还有一个课外探究实验,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完成。
(课件展示:课外探究实验──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创造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参与从一开始就从实验入手,让学生潜意识中体会到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和奇妙化学现象,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让学生提问题,谈感受,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紧扣国家重大科技成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没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交流时尽管不甚严谨,但只要不是明显错误就应给予鼓励。

设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定义的引入是本课题的难点,利用已有的课件资料,导出化学研究的内容,水到渠成的引入化学的定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虽为课堂小插曲,但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学生踊跃站起回答问题,可见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可见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之深,同时也理解了“从生活走向社会”。








由此及彼,让学生理解了“化学走向社会”。



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小组提交结论,学生情绪异常激动。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并让学生体验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主动参与讨论,和谐了课堂气氛。

虽然答错,仍给予鼓励,很好地鼓舞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解决,并与其它科目串联,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适时点拨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并为课题2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讨论热烈,机动控制时间,再一次让学生自我体验化学的重要性。
自我评价。
课外延伸,浓厚兴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课题
名称
学习目标
教学策略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课题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通过趣味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本课题的教学有如下策略可供参考。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NaOH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播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录像。
    3. 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4.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中学 刘 虹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
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 l-10  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播放录像]:
走进化学世界(或幻灯片)
[欣赏]:
走进化学世界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介绍]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学习意识。
深入
探究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小组讨论,提交结论。让学生在猜想,解疑中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归纳
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学习
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2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之一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朱增华
教学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的初步体验。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化学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科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学习化学有什么用。
教学重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生活实验激发兴趣──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体会】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初三学生上的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这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而教学难点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整堂课的设计围绕在难点的突破上,从板书设计即可看出,左、右两边设置的均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将“化学学习档案袋”这种新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第一节课学生就能知道: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改变过去旧的教学方式,除做了三个兴趣实验和必要的点拨、激励性语言外,主要学习问题均由学生自己看书、讨论、答辩等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并且收效良好。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事实证明: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学能力,只要我们执著地按新课程要求去做,一定会有效果的。本堂课的不足是: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够充分,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课时,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
*本文原载《化学教学》2004年第4期,现刊出时略有修改。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2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之二

无锡市江南中学  陆 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技能目标:怎样学习化学?如何学好化学?
情感目标:化学为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化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归纳小结,指导学法。
【教学用品】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浓氨水、浓盐酸、集气瓶、玻璃片等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言】同学们,今天陆老师首先来给大家“变几个魔术”,严格来说是做几个实验。请看下面的演示。
【演示】将两只预先已分别滴入几滴浓盐酸与浓氨水的集气瓶口对口,抽去玻璃片(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原来两只集气瓶是否有异样?
生:都是空瓶,无异样。
师:抽去玻璃片后,有什么变化?
生:空瓶中出现大量白烟。
师:怎么回事?如何解释?
(学生思索,同桌同学小声切磋,最后还是摇头。)
师:目前还无人能解释,那我们就暂时放一下,先看下一个“魔术”(实验)。
【演示】预先在两张圆形的滤纸上用酚酞写上化学二字,将两张滤纸贴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再贴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
师(指着滤纸问学生):白色的滤纸有什么异样吗?
生:看不出,好像什么都没有。
师:再将一喷壶中的液体(氢氧化钠溶液)喷少许上去,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
生:出现了红色的“化学”二字。
师:很惊奇吧。下面还有更惊奇的,陆老师又将另一喷壶中的液体(稀盐酸)喷少许上去,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生(惊讶):看,红字又没有了。
(班级气氛热烈,很多学生都在讨论,既想解释,但又解释不清。)
师:以上实验用你们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生(摇头):无法解释。
师:是的,目前我们还无法解释,但在这里我们将这两个实验的原理留给大家思考,谁最先解释出原因的,陆老师有奖。好了,言归正传,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点题】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二环节:阅读讨论,开阔视野。
教师指导学生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
阅读后,学生讨论,同桌、前后桌学生都可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可辩论,包括提出新的问题。
师:有同学知道什么是化学吗?
(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根据教材第3页的内容回答。)
生: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师:化学这门科学是现在才有的吗?有同学知道化学的发展历史吗?
生:很早就有化学这门科学了,古代就有了。
生(反驳):不是,化学建立至今只有200多年。
(学生争论较大,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化学如下的发展阶段。
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2.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
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4.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师:化学的发展史中记载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化学家也很多,如居里夫人、拉瓦锡等。同学们可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了解到更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建设起来的化学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制造出了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书上讲的超导体、记忆金属等。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
: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
:但农药、化肥也带来了污染。
……
(学生回答热烈,回答中有课本上介绍的知识,有课外知识,既有关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也有关于化工生产带来的危害。)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点出课题1)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指导学法。
:我们要学好化学,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
:一定要积极思维。
:一定要认真完成化学作业。
:一定要不懂就问。
……
师(学生回答了很多,教师进行归纳。):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结束语】师:本节课,同学们看了、说了、知道了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简单发展历程及化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观点填空,并用3~5句话说明自己的观点,化学使世界___________。
2.附加(由自己决定可做也可不做):查阅资料解答陆老师课前2个实验的原理。
【本节课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后记】
从做实验时学生全神贯注的神情和讨论交流的热烈气氛以及第二天就不断有学生来解答实验原理的行为,可以看出本节课已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已被激发,以后的教学中要考虑如何保持学生这一份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生反映作业布置得很有特色和个性,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度大。看来以后的作业设计上也要动一动脑筋。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新教法、新的作业形式,一切都要有新特色,要创新。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1 07:23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归类解析

湖北省洪湖市实验中学 陈 新
  一、实验药品选择型


  例1.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左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依据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是(答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选择某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如红磷,白磷等),利用过量的该物质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生成新的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内气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的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选择不同的药品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解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可然物在空气中燃烧能否使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变小。(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体积,反应前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并无明显的变化,因此烧杯中的水不会倒吸到广口瓶内,造成实验失败。(2)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选择药品的条件是:①药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②药品在空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不是气体(若生成物为气体,可将水换成易吸收该气体的液体)。


答案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虽然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致使广口瓶内气体压强未减小。

(2)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或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二、实验误差分析型


例2.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
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误差分析,要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推断,关键看操作的结果是导致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变大还是减小。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低,原因可能有:(1)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完;(2)未塞紧瓶塞,外界空气进入瓶内;(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高,原因可能是广口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逸出,致使广口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更多。



    答案:D



三、实验装置创新型


例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右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 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创新性在于实验装置始终密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通过活塞的移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1)实验操作前后装置内气体压强不变,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在空气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导致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减小,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试管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40 mL×1/5=8 mL,且过量的白磷燃烧能将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因此最终活塞的前沿在约12 mL(20 mL-8 mL=12 mL)的刻度线上。(3)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密闭体系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气体压强增大,活塞就会向右移动,当过量的白磷燃烧耗尽密闭体系内的氧气,试管冷却后,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推动活塞会向左移动,而密闭体系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40 mL+20 mL)×1/5=12 mL,因此最终活塞的前沿在约8mL(20mL-12mL=8mL)的刻度线上。(4)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会使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增大,所以该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答案
(1)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在约12 mL的刻度线上

(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 mL的刻度线上

(4)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1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延伸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刘开祥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通过挖掘实验内涵 ,拓展知识 。达到完成一个实验教学,理清一批问题。现将该实验教学延伸总结如下:



一、实验准备上应更充分


1、放入燃烧匙内的红磷需说明是足量的,让其燃烧时更多的消耗广口瓶内的O2,使测量更准确。



2、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做上记号,并在水面以上部分分出五等份来,以便更准确的观察实验结束后,水上升约为1/5处。



3、点燃红磷时应用酒精灯,有的红磷潮湿后火柴难于点燃,用酒精灯则容易点燃。



二、实验结论延伸



该实验除证明空气中O2的体积量约为空气体积的1/5外,还可得到以下结论。



1、红磷燃烧条件:红磷不点时不燃——需要温度(达到燃烧时最低温度)。瓶内红磷燃烧一会就熄灭了——瓶内没有O2或O2含量太少(红磷燃烧需要氧气)。结合起来,说明红磷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一定的温度和一定含量的氧气。



2、氮气体积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4/5:空气主要由O2和N2组成的,因为实验测得空气中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则剩余气体体积基本为N2。



3、氮气不支持红磷燃烧:红磷在瓶内燃烧消耗大部分O2后熄灭,剩下N2并不能支持红磷继续燃烧。



4、氮气本身也不能燃烧:燃着的红磷伸入瓶中,若N2也能燃烧,则可能出现瓶内水上升超过1/5。



5、氮气不易溶于水:实验中开始红磷燃烧时,瓶内压强增大,实验结束后瓶内压强降低,水被吸入瓶内。这中间,N2都充分与水接触,若N2易溶于水,则瓶内水上升可能超过1/5。



三、对做完实验后吸入瓶内水太少的原因分析



1、红磷量太少,消耗O2太少。



2、气密性差,漏气。



3、实验前弹簧夹没夹上。



4、必须是完全冷却后观察。



四、若用别的物质代替红磷来完成该实验,有哪些要求?



1、在瓶内燃烧的物质只能与O2反应。如Mg除与O2反应外也能与N2反应,Mg就不能代替红磷来做实验。



2、在瓶内燃烧的物质与O2反应后,生成物中不能有气体,因为消耗了O2又产生了别的气体,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实验现象不明显,如用蜡烛代替红磷则不行。



五、问题讨论



1、实验开始弹簧夹不夹住橡皮管,会出现什么结论?



2、实验中利用了哪些物理知识?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2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南宁市十八中 冯 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课题
[多媒体]  美丽的自然环境
[启思]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我们吸入的是什么物质?
[设疑]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察觉,你能举些例子证明它的存在吗?
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联系生活经验及做过的实验回答
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导入做准备。




















[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2页课文第一段,了解空气成分的研究。
[设疑]拉瓦锡在实验中有何发现?

我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也能够反应消耗氧气,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过渡]  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我们也可以测定氧气含量。
[导读] 阅读课本23页图2-3,并与拉瓦锡的实验装置做对比。
[设疑] 用图2-3的装置做实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操作步骤?
[多媒体]步骤和分组
[引导]请各组同学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自行选择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


适时指导学生实验。


[多媒体] 实验记录、分析(表格)


请各组汇报和展示实验本组,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哪个实验结果与拉瓦锡的更接近?
[多媒体]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


[引导] 通过消耗氧气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应如何选择物质?
阅读






联系已有知识回答




阅读,对比两套装置


在教师引导下解决相关问题及确定基本步骤


设计和动手实验,进行实验记录和简单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疑]为什么水面上升不到1/5体积?
[多媒体]  原因分析


[设疑]为什么水面上升超过1/5体积?
[动画模拟实验] 弹簧夹没夹紧,最终使水面上升超过1/5体积。
[多媒体]  原因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寻找原因并回答。






认真观察,捕捉关键现象并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分析问题和规范表达能力及逆向思维。




[过渡] 目前人们已经可以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导读归纳]  空气的各主要成分及体积含量。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空气的成分。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规范表达能力.




[引导] 由空气成分引出纯净物概念。
[多媒体] 纯净物概念
[设疑] 家庭厨房中有哪些物质是纯净物?
[引导]由空气成分引出混合物概念。并让学生观察精盐包装袋了解其成分。
[多媒体] 混合物概念
[设疑] 你还知道家庭厨房里有哪些混合物?

归纳、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查阅实验室提供的精盐包装袋,了解碘盐的成分,明确混合物概念。




让学生学习概念的同时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结
引导小结。
小结:学完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3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设计

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 郑美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想想为什么风会动?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长得更快?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以下我们就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请同学们看课本。板书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肯定学生的结果,重点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装置图,课本图2-2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解释现象:瓶内增加水约瓶的1/5,说明消耗了氧气。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加热)重点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现在证明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取一瓶氧气一瓶氮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闻起味道,然后示范操作的规则,请两位同学上来自己操作。取两根带火星的火柴,分别伸进瓶中,发现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所包含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先由图片引出,用以来证明前面的学生的回答的正确与还可以补充他们想不到的或没有见过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各种空气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 ;炼钢、气焊; 化工生产 ; 宇宙航行2、氮气 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医疗、麻醉;  超导材料 性质 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 3、稀有气体 :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 ;制造低温环境 (氦); 医疗麻醉 (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保护空气: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环境的变化,例如谈谈郊区的空气与市区空气的不同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 养成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

课后作业: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3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山东临沂六中 陈 泓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学生对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有个完整的体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以及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的。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生不会想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能和化学挂起钩来,更想不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孕育了化学这门科学,所以,我先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上的盲区,制造一种充满悬念的情境。首先设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通过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在学生错愕的神情中,我趁热打铁的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通过以上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强烈的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学习化学来说,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设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正是因为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的身影,比如蜡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对于蜡烛都很熟悉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
(一)蜡烛点燃前
在学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后,我用愉快的语气告诉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乐趣。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着学案上的表1,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的表格中。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颜色
气味
状态
触摸感觉
密度
观察记录
        比水
在学生顺利完成后,我又用夸张的语气告诉学生:恭喜你们!刚才你们探究蜡烛物理性质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看来同学们对于设计实验还是很有天分的么!通过欢快的语气、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蜡烛燃着时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同学们还知道蜡烛燃烧时会放热,现在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热、有火焰,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及蜡烛变短等,这时可以投影一幅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然后,我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测。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判断,确定实验步骤,我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充分肯定学生表现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讨论总结发现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
上面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
(三)蜡烛熄灭后
给学生先变一个魔术:把蜡烛吹灭后,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蜡烛灯芯,学生奇怪的发现,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呢,蜡烛竟然就被点着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势利导,请学生自己试一试。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触到白烟就能把火柴点燃。然后再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白烟是什么?学生猜想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小组讨论后否定了前两个猜想,然后我提出探究任务: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白烟是什么物质吗?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对于点不着的同学,仍然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解决问题。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教学后的延伸: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虽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还是肤浅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蜡烛为什么流泪?蜡烛的眼泪为什么逐渐变硬?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可疑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山东临沂六中 陈 泓



首先出示两瓶气体,然后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的伸入其中一瓶,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再将燃烧的木条伸入另一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了。这时提出问题:哪一瓶是氧气,哪一瓶是二氧化碳呀?再出示两瓶气体,指明分别是空气和二氧化碳,提问哪位同学能够用化学方法区别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接触过此类的知识,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然后就可以通过投影将完整明确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强化。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也使学生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进入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为下面的探究实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下面进入本课的探究环节: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那么我们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入的又是什么气体呢?学生一齐说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那么,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呢?在给学生留出讨论、思考的时间后,我把收集的过程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即为两瓶空气。 因为该实验重点在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在此不必过分强调操作的正确,以分散实验的主题。

下面我就这两组气体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那么,你们的假设对不对呢?怎样证明呢?学生马上可以回答:通过实验证明。我进一步追问:你能设计这个实验方案吗? 学生分组活动,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讨论、查阅资料,然后选派代表提出他的实验设想。

受到前面演示实验的影响和暗示,学生很容易就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就细节问题进行完善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进一步提问:呼出的气体成分只有二氧化碳吗?这时,我装做很随意的摘下眼镜,朝镜片上呼了口气,然后拿出眼睛布擦起了镜片,边擦边问:你们有没有这样擦过镜片?为什么要先哈口气呀?学生一齐说:哈出的气体里有水蒸气。我再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你们是说我们呼出的气体里有水蒸气?那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吗?这次,因为有了刚才的暗示和上节课的实验引导,学生基本上不用再讨论,马上拿起桌上准备好的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进行记录。

然后进行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后口述。这种小结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述,突破以往老师包办的小结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反思与评价

对于这节课,很多老师都认为只是简单的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的能力,但我经过仔细体会,结合当前考试的内容的微调,认为完全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出更深刻、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因素来,这就是:使学生体会探究科学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通过恰当的引导,大胆放手使学生尝试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的实验、蜡烛火焰分层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求证蜡烛熄灭后白烟的成分的实验、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的实验、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的实验等,事实证明,在强烈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是超出我们老师的想象的。当然,老师的恰当引导是很重要的,点拨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在这堂课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概述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CO2)  C.二氧化氮(NO2)  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

A.氨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清新的空气  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  C.蒸馏水  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  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紫溪中学 邓 崧
湖南省东安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郭大桥
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唐柏青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制取氧气

授课人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氧气制法的探究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
流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思考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观看
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思考回答
明确学习导向。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组内交流
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
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过氧化氢 水+氧气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思考讨论
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分析发现新问题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

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结并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氧气

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
氧气+汞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和评价。
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应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2 07:3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湖南吉首市二中  吴沈红
湘西自治州教科所  童民才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  题  氧气
授课人  吴沈红
学  校  吉首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先播放影片,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列并定格。
问:看了这段影片,大家联想到什么物质?
影片介绍的是有关氧气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电子板书]课题2  氧气
纷纷带着好奇心观看,思考并回答:氧气。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
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

问: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别呢?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讲述:在刚才的实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下面你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电子板书]
实验方案: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2.用两支燃着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讲述:我们就用这瓶氧气来研究它的性质;首先我们来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思考得出结果:不能。


自己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或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电子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
颜色(无色)、状态(气体)、气味(无味)、密度(1.429g/L)、熔点(-218 ℃)、沸点(-183 ℃)、溶水性(?)
[多媒体]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
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回忆并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
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能,因为鱼儿要生存需要氧气。
学生思考并认同。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活动三  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从学生中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上次探究活动已布置了的探究题)?
[电子板书]探究程序
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提出问题)
2.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
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电子板书]氧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步骤。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出结果:
现象:复燃
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探究的意识,熟悉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活动四  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电子板书]实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多媒体]以木炭燃烧实验的视频为例介绍观察程序。
[电子板书]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
使用视频展示台(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并激励学生,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
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电子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电子板书]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电子板书]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后,积极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并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
活动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电子板书]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电子板书]实验具体内容及步骤?(使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实验: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电子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电子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做对比演示实验。

参照实验具体内容来观察、分析。
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一起回答,教师打出电子板书]反应前物质:铁、氧气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思考,各抒己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学生间相互讨论,并得出可能的结果。
讨论并积极发言。
讨论,回答:航天航空、气焊、气割等。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点评
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多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结合实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3 06:5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明海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
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教案
课  题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授课人  明海
学  校  长沙市长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演法、自学指导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烧杯、红磷、水、火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 提供学生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一般能提出的简易方案可能有上图所示的几种。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以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主题设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3.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3 06:5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
①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
②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
③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
教师引导:给出如下图所示装置,让一学生吸气,并观察现象。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1,观察现象并思考: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



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科学分析: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
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上述实验中的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因此白烟最终消失。
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的原因。
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
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质?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反思与评价: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
教师提供:右图装置(广口瓶容积约为400 mL)、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水、红磷和木炭等仪器和药品

方案设计:指导并启发学生设计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及活动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应解决的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图2-3丁中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图2-3丁中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作好数据处理。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对应的方案:
①将水注入广口瓶至图中b处,再全部倒入到500mL量筒中;
②将进入广口瓶中的水全部倒入到100 mL量筒中。
学生再进行实验测定。
学生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掀起高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老师提示:木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
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对利用上述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交流与总结: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等等。
    学生讨论,总结出乙组失败的原因: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使得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压强没有降低,烧杯中的水就不会进入广口瓶中。
学生作出结论:不能用燃烧后产生气体的可燃物。学生交流实验心得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学生阅读教材:空气成分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增强记忆。
【总结】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及注意事项;2.空气的组成。
    回忆实验,归纳结论。     了解重点知识及学习要求。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3 06:58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简析与教学建议



湖南省张家界市教师进修学校 秦自云



本单元是继《走进化学世界》之后,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知识性学习单元。单元中化学概念较多,安排讨论的内容也较多。除了“活动与探究”外,还出现了“调查与研究” 栏目。单元中三个课题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教学重点:化学概念以及化学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化学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本单元概念多,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同类事物的个别感知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在理解不同概念种差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再回到运用概念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理清概念间的区别,学会知识的简单运用技能。

本单元中讨论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或意见的习惯。

本单元涉及的“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分类的思维方法等,应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明确树立“任何以牺牲知识与技能为代价的改革都是错误的”观念。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实不要虚,要以问题为任务驱动。问题要有一定的智力台阶,由基本问题(与教材中的事实与例题同题型、结构、、同难度)、综合问题(本堂课知识点之间的综合、本堂课所学知识点与以住已学知识的综合)、拓展问题(变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顺序展开,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贯穿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把思维能力的培养物化到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运动操作与心智操作,以心智操作为主)、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以口头表达为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之中。要把知识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知识学习的方法的指导和积累。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价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从自己体验深切的角度谈谈学习收获,从“化学学习方法”的角度作一个小结。这是彰显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一环,切不可以任何理由弃之不顾。

教学要求与建议

课题1、空气

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防止空气污染。

可以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怎样以实验为依据研究生活中的问题,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题2、氧气

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知道氧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氧气跟S、P、Al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知道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合反应(化学变化)、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本课题中出现的氧化物、氧化性、氧化剂等概念,可以不作深入的探讨,留待后续的学习中去解决。

可以采用“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知识小结→尝试运用”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既把握知识规律,又把握知识的应用规律,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体验和增强学习能力。

课题3、制取氧气

认识分解反应与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要研究的内容:反应原理、原料选择、装置、操作步骤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气密性检查方法,气体验满及鉴定方法;能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的学习,可以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尝试运用”的教学方式,重点了解反应原理、原料选择,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分析中学习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知识。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活动与探究,应紧密联系前一阶段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的学习,把重点摆在训练学生的一些基本操作上。因为本课题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示范,另一方面要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使学生在明白原理的情况下达到熟练操作的要求。对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研究内容的知识学习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应本着“了解内容,后续强化”的原则学习这部分内容。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3 07:0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3)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学 端木传胜 2111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2、没有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size=+0]【板书设计】

课题1 空 气 (第一课时)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3 07:0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谢红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谢红梅
学  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2、飘扬的红旗;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意在引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何以见得?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并一度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如何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
我想,如果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你们一定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类对空气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时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让我们先一起看个究竟,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板书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结合学生事先阅读了下一节内容给以提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压强差的产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学生眼神中充满期待,渴望实验并跃跃欲试)



学生观看并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共同阅读以红磷为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推测可能会发现的现象。

结合书中实验的要求,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总结得出:

关 键: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室温再读数。
设置悬念,继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适时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思路和蓝本。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3 07:0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

(无色气体)



镁+氧气
氧化镁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

汇报: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

汇报: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已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 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

(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

汇报: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蜡烛做燃料)

汇报: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4 06:59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案例(1)

大庆市第五十五中学 王丽辉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善于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王丽辉

学校

大庆市

第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

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仪器、药品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木板。
药品:红磷、木炭、蜡烛、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空杯子,问: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板书课题】
思考、回答问题,酝酿化学思维,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用语言进行精炼的描述,对学生进行概括思维的能力训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注】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1.观察、思考、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   体积,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火焰   


2.了解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观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及实验原理。
【分析讨论】
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体验化学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学生可自选做如下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的意识。
【思考】实验中,如果进水量非常少时实验失败,原因你能找出来吗?介绍给大家
【拓展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中应遵照什么原则选择药品?能否选择硫、铁丝、蜡烛?如果选用蜡烛做此实验应做如何改进?有哪些优缺点?


2.为什么进水量接近15却总小于15?原因有哪些?


3.瓶内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说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认真的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问题,拓展思维,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讲述】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


(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拉瓦锡及其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简介。

【动画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及汞在氧气中加热合成氧化汞的过程。

























了解空气发现史: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德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通过实验制得了氧气,但他们受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没有继续实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摆脱了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通过介绍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史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出示]:文字评价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估。
[小结]: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


[拓展]:设AB层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及网站。


竞争性抢答文字评价题。
1.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有哪些性质?
2.了解实验室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及选择药品的依据。
3.通过本节探究课,得到了哪些收获?
4.完成课堂作业,记录准备阅读的课外书籍,查找有关网站。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归纳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视野,迁移思维。


【板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一、空气的组成

二、空气的发现史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效果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4 06:59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空气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1 空气
1.初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①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2O5易溶于水,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接近理论值),还有什么?(必须把集气瓶内的空气先五等分,作好标记)
    ②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
    ③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④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
    ⑤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
    ⑥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教师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2.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性质的概念。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在阅读图2-8、图2-9及相关资料后,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4 07:0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氧气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2 氧气
1.体验化学美,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02的性质、用途,以及S、P、Al与02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
3.知道化学性质、氧化剂的概念。
4.知道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本课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1.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硫、磷、铝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不同现象。
    2.在实验基础上,以表格方式列出和比较各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的物质变化,并以此表归纳抽象出化学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以及化学性质的概念,再补充图2-13的实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列表比较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4.介绍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剧烈、缓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氧化物、氧化剂、氧化性的区别。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4 07:03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胜利门中学 秦蔷云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3
制取氧气
1.能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的概念。

3.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要研究的内容:原料选择,反应原理,装置,操作步骤,装置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气密性检查方法,气体验满及鉴定方法。
    本课题要重点训练学生的一些基本操作。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教师要示范、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1.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加热过氧化氢(双氧水)的实验中,由于5%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氧气共同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比较难复燃。所以该实验可以改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1)在试管口加1个带有干燥管的装置。
    (2)在5%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MnO2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2.学生在做实验前,先组织学生讨论、示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基本操作的原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4 07:03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氧气》教学片段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黄宝玲



一、氧气的性质

师:什么是物理性质?

师:(出示一瓶氧气)请大家仔细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观察,填写下表)

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投影)

颜色
气味
状态
标态下密度
与空气密度(1.293 g/L)比较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 g/L
略大
-218 ℃
-183 ℃




师:氧气是否易溶于水?能否观察出来?如果不能观察出来,你能否利用我们学习过的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师: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2.做出假设。

生:氧气不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  氧气不易溶于水(或氧气微溶于水)

3.设计方案。

师:选定两位设计较好的学生的方案投影,然后请大家评判可行性。(投影)

设计方案

(1)将水加入到已检验是氧气的的集气瓶中,加盖振荡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2)将一条小鱼放入上述集气瓶中。

4.实验验证。

生:把上述设计的方案用实验论证。

现象:(1)木条复燃;(2)小鱼畅游自如。

5.结论。

师:(投影)氧气不是不溶于水,而是溶解得很少,常温下1 L水只能溶解约 30 mL氧气。

师:物质的性质除了物理性质以外,还有一种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在以下的学习中仔细体验这种性质与物理性质有什么区别,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2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四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江苏省镇江一中 谢向阳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内容处理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教学过程



【播放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引入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举出例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重大作用。)



【板书小结



一、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水是原料



2、水是介质



3、水是能量载体



【转入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地球上的水又如此之多,可是当今世界上却有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着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我国也属于缺水国家。



(激起学生的震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阅读P52第一段,计算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含量。(领悟淡水资源的宝贵)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



学生可能的结论:

国名

水资源总量名次

水的人均占有量名次

巴西

1

19

前苏联

2

39

加拿大

3

6

美国

4

44

印度尼西亚

5

38

中国

6

84

印度

7

87

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加剧了缺水状况。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每年因为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约4000万人。



【设问要说北京缺水程度与地处沙漠的以色列一样,你相信吗?



北京水资源有36亿-40亿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地处半沙漠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仅有285立方米,每年有8个月需要灌溉,而水源仅够满足其1/5用量。1948年开始,大力进行节水农业,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法规,采用管道输水,通过自动化的滴灌系统,保证供给农作物适时、适量的水和精确的肥料,以色列农民比喻为“用茶勺喂庄稼”,终于以同样的耗水量使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计划到2010年,它们用于灌溉的淡水量,还将从目前的11亿立方米下降到5亿立方米,其余由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来代替,创造了世界奇迹。



简单介绍我国缺水的类型有三种: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特别是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



结合图3-26介绍阿拉善地区由绿洲变为沙漠的事实。 (因缺水,骆驼的故乡,骆驼在大量减少,因生存困难,骆驼在流泪,母马不愿喂养自己的幼崽,千年的古树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人们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取水,其深井深度达千米,因此许多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环境组织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介绍蚌埠市1991年夏天发生的水荒,守着淮河没水喝。起因是降水少,加之淮河上游的小化工厂、小造纸厂超标排污,使蚌埠市缺水达两个月之久。



介绍深圳特区1991年缺水的危机(由于供水工程检修设备,市区连续7天停水,10万居民连吃喝的水也难保证,巧妇难为无水之炊,于是纷纷走上街头买盒饭进餐,也有的人用矿泉水煮饭,以各种“可乐”饮料当“茶”,“冲凉”的习惯也成了最奢侈的享受。许多工厂停产,仅仅是食品、饮料和纺织行业就损失产值1.6亿元)



【阅读课本P53图3-28找出安徽省人均水量所处的位置。



【板书结论: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自然资源



【板书二、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其对策



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



【学生上台讲演



列举我国缺水的状况。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的污染情况相当严重。1996年有关部门调查了我国532条河流,其中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饮用水源中,其水质符合或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只有30%左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重,其中又以太湖、巢湖、滇池最为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78%的河段其水质超过3类标准而不适于生活用水,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每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就达到2000多亿元。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电厂热水、农排排水、生活污水、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地面径流、天然污染物。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2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板书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设问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每一个用水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1)自我中心者:我交了水费,用多少水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2)生活节俭者: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换滴漏的水龙头。



(3)生活品质追求者:很担心环境污染,最不能容忍停水,但觉得节水主要是节约公共场所用水。



(4)自我封闭者:水费多少钱一吨,不知道,反正很便宜。



(5)自我节制者: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节约用水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你大致属于哪一种人呢?



(使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用水的态度,明确意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正确。)



【板书2、节水从我做起



让学生列出日常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有浪费水的地方?怎样改进?



学生可能的答案:饮用、洗衣、洗澡、厕所、洗脸洗脚、淘米、洗碗、养鱼、浇花等。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计算家中水龙头漏水,1秒钟滴4滴,那么,一昼夜损失多少升水?一个月损失多少升水?(20滴合计一毫升)



一昼夜损失17.28升水,一个月损失518.4升水



【板书节约用水,我们共同的责任



【趣味实验】变色喷出“节水”标志






课堂练习:



1、课本P56第1、2、3、4题



2、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内含水
千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4、下列情况一般不会造成河水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放养鱼类



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和废气的任意排放



D.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5、请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制作“自然界水循环的小型实景模型”,并作简单解释。



6、你是否喜欢游泳?就“安全游泳”为主题,展开课堂讨论、研究、资料搜集等形式的活动,研究问题:①你为什么学习游泳?②为什么游泳时要有同伴?③如果有人溺水,你如何帮助他?④为什么不要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⑤为什么游泳前要先热身?⑥为何在船上要穿救生衣?⑦如果我们在小船上站起来,会发生什么事?……



调查与研究



7、最近一个月你家的用水量是多少?设想还有哪些环节可以采取节水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动员全家人共同实施,至下个月再查一下水表,并计算出你家的节水成果。

项目

你和你的家人

1

洗手、洗脸、刷牙时是不是随时关闭水龙头

2

洗澡擦肥皂时是不是关上喷头

3

洗碗、筷时是不是不间断地冲洗

4

洗菜、淘米、洗衣的水是不是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5

是不是定期检查抽水马桶、水塔、水池、水龙头或其它水管接头以及墙壁或地下管路有无漏水情形,将所有水龙头关紧并确定这段时间无人用水而水表仍在动,就表示屋内或地下水管在漏水

6

庭院绿化或菜园浇灌是不是用皮管漫灌

7

是不是用流动的水为西瓜降温

8

是不是过量使用洗涤灵、洗衣粉等清洁剂

9

是不是选用无磷洗衣粉(磷过量会影响水质)

10

是不是一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洗

11

洗澡是不是淋浴,并使用低流量莲蓬头

12

是不是用水冲食物解冻(应改用微波炉解冻或及早将食物由冰箱冷冻库中取出,放置于冷藏室内解冻)

13

是不是考虑过将夏季空调冷凝水回收再利用

14

是不是给植物浇水时间选择早晚阳光微弱蒸发量少的时候

15



16



17



18



19



20



8、调查了解你生活周围有哪些水的污染源,提出防止的设想或建议并填写下表(可增加栏目)。

污染源

防治建议

生活中

含磷洗涤剂

少用或不用

生产中







专家点评



如何节约用水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研究的问题,也直接联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学生自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使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灵,是本课题的一再强调的中心。本节课的化学知识内容较少,主要是常识性介绍,让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动手实践是本课题的特色。本课题在科学教育融合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通过自来水厂录象的播放、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使学生在此方面受到熏陶。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27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自然界的水知识概述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它们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3)水有硬水、软水之分。

①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②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水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易起浮渣的水是硬水。

③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

④用蒸馏或煮沸的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

3.爱护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两方面考虑(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考虑)。

4.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1)物质组成。混合物、纯净物。

(2)物质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或离子)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水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知识巩固

1.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减少向空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数量,防止形成酸雨

②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④生活汗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⑤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A.全部  B.①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2.下列方法中可明显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

A.过滤  B.静置  C.煮沸  D.混合

3.过滤操作中,不必使用的仪器是(  )

A.漏斗  B.烧杯  C.玻璃棒D  .量筒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  )

A.空气、铁粉  B.水银、氧化汞  C.二氧化硫、氧气  D.冰、干冰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可以结合成分子

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将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6.能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Cl  B.2Cl  C.Cl2  D.4Cl

7.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  )

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

C.水分子变大了        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

8.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里面也只有一种元素)

A.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B.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9.点燃下列各组混合物时,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燃烧才有可能爆炸)

A.氢气和氧气  B.天然气和空气  C.氮气和氧气  D.面粉粉尘和空气

10.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如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11.下列物质:①清新的空气;②酒精;③过氧化氢溶液;④水银;⑤冰水共存物;⑥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⑦液氧;⑧矿泉水。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序号)       ;属于单质的有(化学式)       ;属于化合物的有(序号)       。

12.用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用加热高锰酸钾产生的氧气,它们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13.水收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而电解水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属于化学变化。

14.小强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请分析一下原因。

答: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原因可能有: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接受滤液的烧杯内有不溶性固体杂质。

15.有人说,他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使铝分子变成铜分子和金分子,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的伪科学之处。

答:①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不存在铝分子、铜分子、金分子。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铝不会变成铜和金。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27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水的净化教学案例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安爱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设问过渡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动手
制作过滤器

学生讨论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预留问题



设问过渡




投影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阅读探究

预留问题




阅读探究


教师提问






投影练习



设问过渡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














学生深思
总结教育


















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
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
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单净化的?



教师见机提问:
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





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
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
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倾听、总结


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教师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

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教师倾听

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
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
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
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







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


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请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长时间烧开水的茶壶内壁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
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
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
一位学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饮用纯净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该学生闻一闻,尝一尝。同学们说一说这种洁净的水的有关物
理性质。







学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矾……



把明矾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
(有白色物质生成
阅读教材P55,回答。(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质,能够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它们从小颗粒变为大颗粒,从水中沉降出来。)
学生激烈讨论……
学生甲:用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学生已: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






学生思考,归纳。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同桌之间合作,动手制作过滤器,并过滤加明矾静置后的井水。

学生回答: 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学生回答: 仍有臭味、仍显黄色。




动手制作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把过滤后的玉带河水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处理。








学生回答: 基本无气味,无颜色。







课后讨论探究,解答。



学生回答:长江水,东城河水……


欣赏观看。看后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两位学生分别用硬水(准备的井水),软水(教室里的纯净水)(用水槽盛装)加肥皂水洗涤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6内容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为净化程度不高。


学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学生集体回答……



















写调查报告。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课题。

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借助课件告知目标。














发挥学生运动智能。




发挥学生语言智能,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以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现和发展学生运动、人际关系智能。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并体现运动智能。
。通过评价他人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展现和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体现建构知识。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28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水的净化与爱护水资源复习

南京市长芦中学 赵小兵
[案例导入]遭遇问题,调整好状态应对吧!
: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已作了简化),将其经除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1)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臭味?

(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重点梳理]把空白处填好,你就归纳好重点、难点啦!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2H2O2H2↑+O2↑实验现象:负极产生,正极产生,其体积比为。
(2)此实验说明:a.水是由组成的。b.水是由构成的。c.每个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2.水的净化
(1)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等。a.明矾能使水中集结而下沉。b.活性炭具有性,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物质,还可以吸附掉杂质,除去。
(2)过滤:分离与混合物的操作。
a.过滤操作时应掌握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b.过滤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滤纸等。
3.爱护水资源
(1)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短缺。因此,我们人人都应该用水,爱护水资源。
(2)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
4.硬水和软水
(1)硬水和软水的涵义
硬水:含有较多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的水。
(2)硬水的危害
硬水对生活(如)和生产(如)有很大危害,长期饮用硬度较高的水,对人体健康也不利。
(3)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中常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
(4)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常用方法:用来检验。
[疑难点睛]难题很多,你可以选择几个来对付。
例:下列关于水的组成中,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考题前沿]了解一下往年的中考试题,你就可能胸有成竹!
例:(2004·四川郫县实验区)下列家庭用水习惯中,你认为既科学又经济的是(  )
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B.洗碗筷时不间断地冲洗
C.洗菜、淘米、洗衣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D.洗手、洗脸、刷牙不随手关闭水龙头
[探究延伸]综合创新,学以致用,可不是说说玩的!
例:家中的水壶使用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壶底会结上一层厚厚的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氢氧化镁)。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除去铝壶中的水垢。
[课后演练]这可是你自我检测的机会哦!
一、选择题
1.下列水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在通常情况下,1 L水中只能溶解大约30 mL氧气
B.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在1.01×105 Pa下冷却至0 ℃可结成冰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铁粉、硫黄粉 B.水银、氧化汞 C.二氧化硫、氧气 D.蒸馏水、冰
3.常温下,碘和镁化合时速率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且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雾,此时水的作用是( )
A.反应物 B.氧化剂 C.催化剂 D.还原剂
4.明矾净水的作用是(  )
A.使暂时硬水软化     B.使永久硬水软化
C.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D.消毒杀菌和净化水
5.水由于受到有机物污染而造成富营养化,使水中鱼类大批地死亡。鱼类死亡的具体原因是(  )
A.藻类大量繁殖,抢走了鱼类的营养  B.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
C.水中有毒的重金属含量过高        D.水中氧气过多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水
B.活性炭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7.在用蒸馏法净化水时,采用的玻璃导管很长,它的作用是(  )
A.冷凝  B.澄清  C.导管  D.无实际意义
二、填空题
8.常用于除去冰箱异味的物质之一是。
9.对于①静置、②吸附、③过滤、④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是(填序号,下同);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综合运用上述项操作净化水的效果更好,先后顺序是。
10.说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是因为;说水资源宝贵,是因为。爱护水资源主要从和两方面采取措施。
11.小鹏同学帮母亲买回来一些日常用品:①加碘食盐、②纯碱、③白糖、④食醋、⑤矿泉水,这些日常用品中属于纯净物的是,请你写出一种你家中存放的一种单质物质的名称。
12.实验室电解水时,正负两极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实验说明了水是由组成的,同时也证明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13.现有①液氧、②过氧化氢溶液、③冰水、④水银、⑤高锰酸钾、⑥空气、⑦自来水七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序号)。
14.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时,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或,以防止加热时出现现象。
三、简答题
15.现有两个瓶子,分别装有蒸馏水和硬水,你用什么方法能鉴别它们?

16.我国西部大开发工程已经启动,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概念和措施贯穿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想法,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了避免水被污染,主要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7.现有一杯泥沙水,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什么物品代替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
四、实验题
18.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请你参与下列问题的讨论。
(1)右图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简易净水器示意图。这种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难溶性物质,同时利用活性炭的作用除去臭味和一些溶解的杂质。
(2)某城市环保部门将检测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请你帮助设计实验:
①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物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②用来检测废水的酸碱度。
(3)三峡工程二期已于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为防止三峡库区水被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填序号)。
①清理蓄水库库底固体废物、②防治船舶污染、③整治相关河流污染、④治理库区和上游区工业污染。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28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复习

南京市长芦中学 赵小兵
[案例导入]遭遇问题,调整好状态应对吧!
:如右图所示,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最后,上下两瓶颜色。此现象说明。当两瓶气体混匀后,分子(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重点梳理]把空白处填好,你就归纳好重点、难点啦!
1.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a.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c.分子都在;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的概念
a.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b.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构成的。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大多数、浓酸等。
2.原子
(1)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质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有间隔。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等。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在化学反应中,。
联系(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2)分子是由构成的;(3)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相似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疑难点睛]难题很多,你可以选择几个来对付。
:如右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物质的变化的角度各说出一种观点:
(1)。
(2)。
(3)。
[考题前沿]了解一下往年的中考试题,你也许就能胸有成竹!
:(2003 江西)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化合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探究延伸]综合创新,学以致用,可不是说说玩的!
: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小。如右图所示,容器A(器壁能允许气体分子通过)里面充满了空气,当烧杯中充满氢气,并不断地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中发生的现象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课后演练]这可是你自我检测的好机会哦!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 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
A.①⑦⑥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水  B.空气  C.高锰酸钾  D.过氧化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会改变
C.液态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D.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4.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反应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D.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5.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米醋  C.液氧  D.盐酸
7.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的点( )
A.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水通电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
C.水蒸气冷凝成水
D.碘升华
8.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二、填空题
9.有下列物质:①氖气、②镁带、③二氧化硫、④液氧、⑤澄清石灰水、⑥空气、⑦水,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均填序号)。
10.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而不能再分。
11.科学实验测定,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一事实说明分子本身的质量。
12.如右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紫色石蕊溶液,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盐酸,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石蕊溶液变成色,先后顺序为;该现象说明浓盐酸有哪些性质?(只需列举两条性质)
(1);
(2)。
三、简答题
13.请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经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2)液氢和氢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
(4)把糖块放在水中,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5)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
14.有人说,由“水氢气+氧气”可以知道,水应该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15.请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氢气燃烧和氢气液化这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29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



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学 徐 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推动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本文力图通过对教材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实验内容安排及特点的概述,谈谈对课改实验的初步认识。

一、第三单元实验内容概述

(1)《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水。

(2)《分子和原子》: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活动探究氨的扩散;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3)《水的净化》:过滤液体;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制取蒸馏水;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二、本单元实验内容的特点

(一)实验选材的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弥补学生所学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教材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如课题2,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在常温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再如课题3中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从生活用水的角度引出过滤和蒸馏等实验操作的学习。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如课题2中“家庭小实验”利用黄豆与绿豆、水与酒精等体积相混合探究“1+1是否一定等于2”;课题3中利用饮料瓶、纱布、砂石等自制简易的水的净化器;课题1实验设计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则更具有开放性,可利用树叶、水果、塑料袋、玻璃瓶、阳光等。

(二)实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最主要的活动手段。本单元的实验内容编排,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教师演示为主,辅以少量重复性的学生实验的格局,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倡导课堂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原则;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乙醇与水的混合等;增加了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如氨的扩散,过滤液体;首次尝试了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实验,如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上述四种呈现方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渐进性。此外,36幅彩色实验插图既有显示装置和仪器的,如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更多的则是凸现了一种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提供资源信息的功能,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等,使学生对实验中多彩的现象、严密的过程、精美的仪器及状态各异的物质等一目了然。

(三)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以往的初中化学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提前训练,从而与相关化学知识脱节,造成学生失去兴趣。本单元则一改上述安排,如课题3从水的净化角度,按照除杂质的顺序安排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把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基本操作不再单调、枯燥,体现出实验操作在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四)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现代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长期以来,化学实验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其功能不只是单纯的验证知识和结论,还应该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的实验安排很好地把握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关系:首先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并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突出对实验中某一过程而非实验全过程的探究,如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活动探究,首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再试验分别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家庭小实验先以日常生活中的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时总体积小于2体积的宏观现象作为铺垫,再试验酒精与水等体积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等于两者原体积之和,由此设想到乙醇和水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间有间隙,二者混合时,分子运动使有些空隙被挤占了。另外,教材通过在验证性实验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来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如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学中的建议

(一)水的组成

探讨水的组成,课题实验“水的电解”在教学中应起到以下作用:①正确显示水通电后的现象,验证产物,在此基础上探究推断水的组成;②与实验前后的点题史实及课题讨论相呼应,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对陌生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思维;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④使学生在亲手实验中掌握检验氢气的操作规范。

实验习题──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不要对学生有任何限制,学生一般都能经过独立思考选择合理的实验用品、操作步骤和方法并实际操作。可用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的这种尝试和探索。

(二)分子和原子

实验插图“水为什么会减少”能使学生首先回忆起一些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自然地引出历史上的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思考──物质由微小的粒子构成(该课题的第一个知识点),紧接着实验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则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子或原子微粒的存在,并与前面的史实呼应,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科技的发展成果。实验探究“氨的扩散”应达到: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②在学生亲身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步骤2中密闭容器外盛酚酞试液的B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关注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及其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编排优势,紧紧围绕水的净化问题逐步展开,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

*本文原载《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年第3期,现刊出时略有修改。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5 07:3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江苏无锡市雪浪中学 王寒斌
一、主题与内容
尝试以无锡市五里湖水质调查为主题,在我校化学课外活动中开展水资源环境调查探究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五里湖水质富营养化知识讲座,8项水质指标的现场监测,湖泊水质富营养化污染程度的判别,五里湖湖底淤泥清除工程、退渔还湖工程的现场参观以及环境游览和环境宣传等。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环境意识,学习了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了水质监测的基本操作技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五里湖功能与污染
无锡市五里湖是一个集游览、养殖为主要功能的浅水湖泊,它与太湖相连,是全国少有的活水湖,也是无锡市最大的水上风景区和天然浴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A级标准。近20年间,由于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兼顾环境保护,大量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入使五里湖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对无锡市旅游业、渔业及居民健康带来了影响。据了解,湖水污染的特征是重富营养化,其中60%的污染与人类生活有关。
三、科技活动目标
四、制订方案
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查阅五里湖有关资料(市环保局、市环境科研所)──实地考察
──集体研究──形成成果
(1)对五里湖20年来的水质、水系等进行调查,由学生赴市环保局、环科所查阅资料,掌握其水源、水质、污染程度变化、污染类型等历史资料。
(2)对五里湖污染现状进行实地察看、测定、统计,掌握污染现状。
(3)汇总材料,集体研讨。
(4)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治理湖水污染的方案,撰写调查报告、科普小论文等。
五、实施过程
(一)确定课题
1.五里湖水质的调查;2.从“围湖造田”到“退渔还湖”;3.治理五里湖,提高城市环境竞争力;4.五里湖的污染现状;5.治理五里湖工程参观记。
(二)获取信息
1.查阅报刊资料。
无锡市已对五里湖进行综合治理,对于五里湖的污染现状、治理方案等,报刊已有较多的报道,学生可查阅有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2.访问、咨询校外有关人士。
学生通过采访沿湖的居民,了解五里湖的污染发展状况,在研究课题遇到困难时,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有关学校、环保局等联系,以得到帮助。
3.实地调查。
通过对湖水的水样监测,湖底清淤工程,退渔还湖的拆迁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厂的现场参观,掌握实际资料。
(三)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在课题研究结束后,以最能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进行交流,比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数据分析表格等。本着评价研究成果的标准,从科学性、创意性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等方面,对每个课题研究都合理评价。
水质测定的实施步骤如下:(1)采样;(2)观察;(3)测定;(4)完成调查报告。测定表如下所示。
六、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五里湖不同水域的水样水质分析,发现五里湖南端袁家湾处湖水水质最差,水样浑浊,含大量泥沙,经调查为附近采矿企业排出的污水直接通入湖中所致,由南往北水质好转,透明度增大。但在宝界桥处湖水黄绿,有刺鼻腥臭味,经调查原因为附近大量鱼池饲料形成肥水流入五里湖,使湖水富营养化而变质。研究小组在水质分析的基础上,还走访了环保等有关部门,探讨了湖水受污染的其他原因以及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为使五里湖早日恢复清澈透明,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部门及各企业从上到下都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有关部门要督促并协助工厂的污水治理及制定排放措施;(2)堵死现有排放污水进五里湖的下水道,并重新规划下水道线路,扩大污水管网截流范围,工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3)搬迁沿湖而建的污染性较严重的工厂,建立污水处理工厂,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4)清除湖底富营养化淤泥,同时在湖边种植物,提高湖水自身净化能力;(5)大力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不用含磷洗衣粉;(6)加强执法监督,凡是违反禁令随意排放超标污水的任何企业都要给予处罚,促使厂家改善生产工艺。
七、研究评价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上述实验及实地调查,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现代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行为准则,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实地调查中锻炼了意志和能力,在研讨交流中相互学习,培养了与人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多渠道、多层次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数据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总之,通过此次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获很大。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28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1)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饶志权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
【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
【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引导探究】

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  其他方案。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
【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
观察,并描述现象:
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
【自主探究】
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
【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
【提问】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
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
(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画图,相互讲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第五部分
迁移应用









设计意图

【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
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为什么?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
巩固、深化知识。
【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发言。
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29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1)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老区中学 沈 健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报告等方法,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净化水的几种方法。对于过滤操作的训练及其方法掌握,采取学生课前合作预习,课堂实际操作,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教学方法。对于自来水净化过程的难点突破,采用课堂启发讲解,课后小组合作制造 “自来水生产模型”的方式,加深认识。硬水和软水知识较为抽象,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介绍,促使对其形成感性认识,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的危害和硬水软化的方法。课文安排的演示实验3-4(蒸馏水的制作),由于其直观性不强、讲解费时,故改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蒸馏水制作”的教学短片,使学生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直观地获得大量信息。在本节课结束前安排一场“当地饮用水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交流会,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乡情、民情,培养学生“忧国”、“忧民”之心,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重 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 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仪器药品  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
学生准备
1、分小组合作预习过滤操作。
2、分小组调查本地饮用水使用的情况。




一、导课


1、陈述:洪灾过后,有些灾区自来水还没来得及恢复供应,面对污浊的河水,这些水可否饮用?为什么?
1、回答:不能,因为水中有杂质、细菌,饮用后会生病。
从解决生活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生活旧经验,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吗?
2、回答:可以把水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用家里的棉布或纱布来过滤水。(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3、肯定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问,这样得到的水就纯净了吗?
3、思考、回答:不纯净,细菌、病毒,还有一些物质可能溶解在水中。
4、陈述: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仅用静置、沉淀的方法,还不能将全部杂质去除,我们要选择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更好地将水净化。
4、听课
明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二、水的净化


1、引导观察:同学们,请注意观察,在你们带来的那杯污浊的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
1、回答:烧杯底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澈,下层水较污浊。
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怎样还可以变得更澄清呢?
2、回答:静置的时间长一些。

3、陈述:农民为了净化水,会去药店买一种廉价的物质——明矾,洒入水中,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这种净水方法称作吸附法。
3、听教师讲解,记录。
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4、组织实验:请同学们把适量明矾加入到污水中,并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4、实验、观察现象。
5、提问:还有什么物质也有这种吸附能力呢?讲述: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吸附能力较强,不仅可以吸附液体中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现代科技发展,发明的纳米新型材料做净水器的过滤层,自来水通过时,它不仅能吸附不溶物、臭味,甚至连细菌也能除去,使自来水变为可直接饮用的洁净水。
5、回答:活性炭。听教师讲解、记录。
感受到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生产的贡献。
6、请同学们观察杯中的污水,明矾加入后,使更多的小颗粒沉降下来,水是变的更澄清了,但还有什么不足呢?
6、回答:沉降下来的不溶物和水是分为上下两层,而没有彻底分开。
引导,过渡到过滤操作的学习。
7、肯定同学答案。你有什么方法可将杯底的不溶物和水彻底地分开?
7、回答:慢慢地倾倒杯中液体。用过滤的方法。

8、过滤的方法更好些,它能将不溶物和液体彻底分开。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分小组预习了“过滤的操作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过滤的方法,把杯中的不溶物和液体分离开来。前后两个实验小组互派一位同学,观察评价对方小组的实验进程。
8、分小组做过滤实验。
检查预习成果,训练过滤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团队意识。
9、学生操作完毕后,请学生评价交流。
9、学生评价:
1)滤纸没有和漏斗壁紧贴。
2)滤液倾倒太快,使滤液未经滤纸而流下。
3)有的同学太紧张,玻璃棒把滤纸弄破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互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交流习惯,促进团队意识的发展。
10、请做的较好的一个实验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
10、回答:我们课前预习后有一起讨论,总结了这个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在实验前,回顾了整个实验过程,做到胸有成竹。
分享成功。
11、教师总评:同学们观察仔细,评价也很正确,可见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很多,我们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请大家看投影。
11、认真听教师讲解、记录。
辅导学习方法,理清思路,掌握好过滤的操作技能。
12、引导:对于少量用水,我们可以通过沉淀、吸附、过滤使水得到净化,自来水厂是不是也这样净化水呢?请同学们看课文图3-15
12、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回答: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是:加絮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然后在反应沉淀池中沉降,分离杂质,接着用活性炭吸附,得到更澄清的水,最后投药消毒。
了解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
13、补充讲解:这里用的絮凝剂的作用和明矾相同。在消毒灭菌时,主要是往水中通入适量的氯气,这样千家万户就可以使用较纯净、安全的自来水了。
13、听讲、思考、记录。
扩宽知识面。
14、启发: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图中提示,利用身边材料合作建设一个小型“自来水厂”,下周上课时把作品交流。
14、思考、兴奋、讨论。
启发学生自制“自来水生产模型”,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自来厂净水方法和过程的科学认识。
15、提问:自然界的水通过沉淀、吸附、过滤之后变澄清了,这样的水是否是纯净物呢?
15、回答:是,因为它澄清透明。不是,它可能还含有一些被溶解的杂质。
16、到底是不是纯净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硬水和软水就知道了。
16、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激疑,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三、硬水和软水


1、讲解: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溶解性的杂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或装水的开水瓶结有一层黄色物质——水垢。这是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便会生成沉淀——水垢,象这样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1、听讲、思考、理解、记录,明确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从生活例子出发,感性地认识硬水和软水。
2、引导:那么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呢?演示:把肥皂分别加到硬水、软水中,搅拌,让学生观察两个烧杯中产生的现象。
2、观察、描述:一个烧杯中有很多肥皂泡,另一个烧杯却很少。
学习硬水和软水的签别方法。
3、讲解:产生大量肥皂泡的是软水,肥皂泡较少的是硬水。生活中硬水有许多危害,大家可以看看书,说说它的危害。
3、阅读教材,说硬水危害:
1)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服。
2)锅炉里结水垢有爆炸的危险。
了解硬水的危害。
4、讲述:其实硬水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另外,很多工业部门像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部门,都要求用软水。
4、通过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硬水的危害及软水的应用。

5、讲述:如果我们除去硬水中钙和镁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以降低它的硬度。下面请同学观看“蒸馏水的制作”的教学短片。
5、听课,了解硬水软化的几种方法:煮沸,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蒸馏。观看教学短片。
学习硬水软化的方法。通过短片的观看,在有限时间内,传递了大量信息,直观地学习了蒸馏的实验方法。
6、讲述: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
6、认真听教师讲解。
明确水的蒸馏原理。
7、不同地方的水质是不一样的,水的软硬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长期使用硬水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呢?
7、回答:对身体健康不利,虽然蒸馏水是卫生安全的,但缺少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不少微量元素。

四、调查报告交流会:


1、下面请各调查小组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对当地饮用水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1、学生调查报告:
1)全村有72.1%的居民使用上镇里统一提供的自来水;25.6%的居民合作自掘水井,抽水直接饮用;近2.3%的居民仍以挑水或竹管引山泉的方式获得饮用水。
2)有新闻报道南山镇芹山村村民寿命较高,是因为该村的水质好,含有有益身体健康的矿物质。
3)南山村藏春路部份居民有“氟斑牙”疾病,原因是居民饮用水中“氟”含量过高,现已改用其它水源,但对当地人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
让学生以调查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培养一种“忧国、忧民”之心,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2、同学们的调查报告很精彩,这些报告也说明了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那么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呢,这个课题我们将在下节课中一起学习、研究。
2、听教师讲解、思考。
引起对下节课学习的欲望。
五、本课总结:
请同学看投影。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认真听教师讲述,疏理一堂课的所学知识。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2、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


3、过滤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六、作业:
1、课后作业P56
1
23
2、社会调查P56
4

3、预习课题4 爱护水资源
记录
巩固知识,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29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2)



广西容县中学 伍海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2.了解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与价值观

1.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实践间的差距;

3.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2.了解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药匙、漏斗、滤纸、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平底烧瓶、石棉网、酒精灯、试管、碎瓷片、带橡皮塞的双直角导管。滴管

药品:绣江河水、自来水、蒸馏水、明矾、肥皂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

诗中描述的是哪一种物质?

[问题]

1.在生活中你们知道有哪些水?

2.这些水中哪些是混合物?它们含有哪些杂质?

[展示]绣江河水、自来水、蒸馏水各一杯。

[小结导入] 海水、河水、湖水等都是天然水,跟纯水相比,
朗诵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回答:水



回答:海水、河水、湖水、矿泉水、蒸馏水……

思考、回答:海水、河水、湖水、矿泉水……

观察



听老师小结


创设热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引入本课主题—水。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温故知新,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对比能力。

天然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所以一般不宜直接饮用,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供生活使用。这节课我们学习

“课题3-水的净化”。

[问题]前几天布置同学们对“容城居民生活用水是怎样得到的”进行调查。下面请同学们说说调查结果。



[讲述]其他城市的生活用水也是经对天然水净化处理得到的。



[引入]下面我们通过对绣江河水的净化探究,重点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这几种净化方法。



[巡堂指导]

[引导]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问题]

1.怎样把水中的沉降物除去?

2.过滤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巡堂指导]



[问题]在实际的自来水生产中,可以用什么物品来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呢?

[展示]家用活性炭净水器并讲解其净水原理。

[设问]经过上述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 浑浊的绣江河水变澄清了,这是否意味绣江河水已经变成纯净物了呢?

[巡堂指导]





[问题]上节课布置同学们预习、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请说说硬水的危害。



[小结]硬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多的危害,所以要把硬水转化成软水。有什么方法呢?



[设问]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又可以软化硬水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蒸馏。

[演示实验]

水的蒸馏并检验其硬度。

[小结]可见通过蒸馏, 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容性杂质,又可降低水的硬度。一举两得。

[想象]学完本课以后,你想到些什么?请谈谈。



[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什么知识?

[布置]

1.课堂练习:课本P56 1、2两题

2.课后作业:课本P56 3、4题
汇报调查结果: 容城居民生活用水是经过下列过程得到的:绣江河水→明矾凝聚静置→过滤沉降物→活性炭吸附→漂白、消毒→生活用水。

阅读课本P52-53第一自然段,划出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和方法







[活动探究1]明矾净水。汇报活动结果:烧杯中的绣江河水上层变澄清了,下层有沉降物析出。说明明矾有凝聚悬浮物的作用,可做净水剂。

讨论、阅读课本P53内容。

回答: 过滤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活动探究2]过滤沉降物

学习小组交流、汇报活动结果

思考、阅读课本P54第一自然段





观察、了解、思考







[活动探究3]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汇报活动结果:盛软水的烧杯中出现丰富的气泡,而盛硬水的烧杯则没有气泡,有大量的沉降物生成。

阅读课本P54 2—3自然段

回答:1.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服;2.锅炉用水硬度高,会结垢而浪费燃料,而且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甚至可能引起爆炸。3.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不利于人的健康。

思考、阅读课本P54 第5自然段。

回答:用煮沸水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思考







观察、听老师讲解实验。

听讲、记忆





可能回答:1.我想发明一种新型净水机,通过处理,即可以除掉水中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又可以降低水的硬度;2.我想发明一种新型锅炉,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在烧开水时自动降低水的硬度。











回忆、学生代表小结。

思考、练习
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养成关注生活中化学现象的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体会成功的情感。





养成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网上资源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促进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以提高学习效率。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1.静置

2.过滤

二、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1.吸附

2.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29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十五中学 时 晶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案
  

水的净化


  

  

哈市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3.会做沉淀、过滤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了解水净化的几种方法;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的积极作用,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增加饮水卫生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硬水的蒸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法。
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剪刀、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导气管、试管、锥形瓶、胶塞、简易水过滤器、明矾、河水、水、多媒体等。



展示自然界中的清澈的水和污水实物图,自然界的水是纯净物吗?
观察并说出纯水与自然界的水的区别。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自然界中天然水含有许多不可溶的杂质、可溶性的物质、细菌等。
设问: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做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把它净化成自来水!

回答。
从生活走向化学。

为学生提供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
板书:一、净化水的方法
请把你们各组的工作过程记录下来。

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设疑:想把河水净化,需经过哪些处理?实际净化前先加絮凝剂,为什么?

板书:净化水的方法――沉淀


思考、回答。
实验1:向两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和另一杯河水对比,观察现象,讨论加明矾的作用。





培养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表达能力。
指导并检查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
展示过滤操作示意图。
实验中,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板书: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实验2:各组成员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进行过滤操作。
根据实验成败,讨论总结过滤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思考、讨论
使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经过不同程度处理的水,有什么不同?
小结:沉淀、过滤这两种方法主要除去什么样的杂质?

概括
讨论、小结。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介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设疑:用活性炭进行过滤有什么优点?
板书:吸附(除杂质、除异味、除色)
实验3:各组动手自制简易水过滤器;
各组展示过滤器并互相评价。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滤器,把生活的体验用到化学学习上。
设问:现在我们得到的是自来水吗?缺少什么操作?
用简易水过滤器得到的天然水,没有消毒。

板书:消毒
设疑:常用于水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示意图!
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讨论回答。


观看并思考。


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
设问: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壁有什么现象?
解释:这是因为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这样的水叫硬水,在加热或长时间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
什么样的水叫软水?
板书:二、硬水和软水

回答。




阅读教材并回答。


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问:如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麻烦?
实验4: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怎样使硬水软化?
讲解:1.加入化学试剂除去硬水中的钙、镁离子;
2.加热煮沸。
思考。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三、蒸馏水的制取
设问:水壶盖上的蒸馏水是经历了哪些过程得到的?
设疑:能利用桌上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吗?
实验5
通过迁移水壶盖上的蒸馏水的得到过程,讨论设计组装仪器。各组展示设计的蒸馏装置。

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选出其中一组较好的装置进行实验。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原理及注意事项。
设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蒸馏水的制取实验。
回答。


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


小组对比讨论各自的失败和成功之处,做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小结:水的几种净化方法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净化;通过了解自来水制取过程,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思想。
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尚存疑问,相互解答。
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教育。
设疑:是不是饮用越纯的水就越好?
课后作业:
收集一些资料,从卫生、健康角度对如何正确选择饮用水(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提出自己的看法。
思考

查阅资料概括总结。


把学习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30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案例(1)

北京市海淀区理工大学附中 陆 旻
    一、 教学设计思路 1.探究性活动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开放性学习方式。它能较好的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很有益处。因本次探究性活动在低年级教学班中开展,所以事先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的“启动”课上,教师重点针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的进程、科学小论文的撰写三方面进行了指导,并建议学生把研究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合理地进行小组分工。
2.活动将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下的研究活动中,我把自己定位成“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启发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指导他们分析调查结果、提示他们补充必要的数据、帮助他们优化课题;在汇报课上,我通过设计问题主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认识问题,把课下各小组的独立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
3.在课堂小结中教师以点评学生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总结本次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可以借鉴的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教案
课题

爱护水资源

授课人

陆旻

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现状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3. 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4. 初步学会一些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5.初步学习书写规范的调查报告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实验、观测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

2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归纳;书写调查报告及研究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难点

学生汇报: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投影)请问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图标?
我们为什么要节水、爱水?
[过渡]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展示ppt图片)
在地球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水资源储备情况怎样呢?北京水资源总量又是多少呢?请阅读书P58~59
补充资料:北京水资源
(见ppt板书1

[设问]这有限的水资源是否都能用来孕育生命呢?
请听刘卓周小组的研究汇报。






[设问]看来水质直接影响到生命质量,那么我们周边的水质情况怎么样呢?陈子悦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下面请听他们的汇报:





[设问]面对岌岌可危的水资源、不容乐观的水质,政府企业、普通居民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林亦清、苏亦煌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分析,下面请听他们的汇报:








[小结]本次研究性学习总结,详见ppt板书2
中国节水标志

生命离不开水。

感受:失去了水,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通过看书、阅读补充资料分析水资源现状


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几种化学日用品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对比了清水、盐水、洗衣粉液、电池液对小麦萌发和生长的影响,通过持续一周的细心观察得出结论:水质直接影响生命质量。

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昆玉河的水污染调查报告》。重点调查了昆玉河水质,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垃圾问题、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水价上涨后,服务行业用水情况调查》。该小组在分析了北京市近十年水价的变化趋势后,提出了他们对水价上涨原因的思考,并对游泳馆、美发店、洗车行、居民社区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学生汇报
ppt展示研究论文《家庭用水调查与探究》。针对居民用水情况精心设计问卷,并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又进行了再调查。

学生认真倾听,从老师的总结和其他小组的特色中吸取精华



让学生体会水的重大意义
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惊人的数据,强烈地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

该小组采用的是——实验观测法
突出特点是:实验中采取了控温、控湿等严谨的对比实验法,且实验数据详实、效果显著。该小组前期曾将‘不当’课题(‘水与生命’)进行了转化,汇报时没能全程完成实验,但表示仍将继续完成实验。我希望他们不仅要展示出严谨的研究方法、出色的实验成果,还要展现出契而不舍的研究精神。

该小组采用的是——实地取证法
突出特点是:照片资料丰富,说服力较强,问题思考较深刻。
我希望他们不仅要展示出丰富照片,还希望他们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收获传递给大家。


该小组采用的是——采访调查法
突出特点是:在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后,采用DV实录,记录了实地调查的收获。
我希望他们展示出他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的收获。



该小组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突出特点是:分析方法独到、采用数据推理,具有说服力。
我希望他们展示出设计问卷、分析结果中的收获。


总结本次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可以借鉴的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板书设计】
一.  水是生命之源
二.水资源现状——匮乏
三.水质现状——污染
四.节水、爱水人人有责
ppt板书1



按照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北京只能支持1700万人口。据2003年底的统计,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1400万,但每天滞留在北京的人口已达到1700万。
ppt板书2
本次研究性学习总结
1. 同学们对爱护水资源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意识到了节水要从我做起
2.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我们做好节水宣传员工作的好帮手。
3. 活动中同学们运用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
文献法
付姗姗、高恩继等小组

问卷调查法
范嘉炜、林雨清、赵亦群、于天一等小组

实地采访
勒雅、张袆洁、林亦清、李锴小组

照片取证
张袆洁、李锴、陈子悦小组

录音访谈
张袆洁小组

DV实录
汪敬吾、勒雅小组

4.活动中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小组协作能力

科学方法的使用会让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倍增!

能力的提升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3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案例(2)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何少艾
教材分析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保护,每部分内容又都是从两方面入手。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在丰富的水储量与有限的淡水这一现实情况中,本身就蕴含着相对、辨证的思想,同时随着海水淡化等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可利用水的短缺状况又是变化的、动态的,因此这里又蕴藏了发展、变化的观点。这里教材文字不多,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考虑到节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宣传、报道的资料非常丰富、易得,相关内容也很好理解,因此节水只是以举例的方式简要给出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节水思路;防治水污染则只从污染源角度简明概括引起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也就是说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教材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教材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内,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当看见被污染的河水或海水时,有学生会说:“这么大的江河湖海还怕这点污水?况且还有自来水厂在,不必太在意了。”另外,我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校,接触的外界信息很少,偶尔看到一点戈壁滩的画面,不是觉得很美,就是觉得那太遥远了。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一些方式,使之从科学的角度逐渐认识到水缺乏和水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关注。
设计理念
设计这样一堂课,主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精神,使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总之,通过学习化学,要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程度,为他们成为环保“小卫士”提供一些智力支持和实践机会。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与本教材相关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
教学流程
一、课程导入
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水的新生”配乐诗风景片。
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壮观的水画面对本课题产生无限的遐想。
师: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多么变化莫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水资源。
教师可引出课题──爱护水资源。
二、自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测试内容: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
A、51%  B、61%  C、71%  D、81%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 )
A、江湖  B、海洋  C、冰川  D、溪流
3、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
A、2.23%  B、2.33%  C、2.43%  D、2.53%
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 )
A、50多种  B、60多种  C、70多种D、80多种
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
A、第二位  B、第四位  C、第六位  D、第八位
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 )
A、印尼  B、巴西  C、美国  D、中国
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
A、1/2 B、1/3  C、1/4  D、1/5
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 )
A、内蒙古  B、海南  C、西藏  D、青海
9、世界水日是几月几日?( )
A、3月22日  B、4月22日  C、6月4日  D、7月4日
10、我国人均水量最少的省是( )
A、湖北  B、内蒙古  C、河北  D、天津
11、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 )
A、1亿  B、3亿  C、5亿  D、7亿
12、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我国北方44座大中型城市摆脱缺水困难,请问是将哪里的水调往北方?( )
A、珠江  B、长江  C、黄河  D、金沙江
通过这些题目,同学们知道了水的分布现状,也证实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赞扬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给予肯定。)
三、师生互动
1、小结下列知识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
2、海洋水:
(1)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2)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3)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3、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2、将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并与教师准备的材料一起进行交流总结。
如:(1)爱护水资源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考虑。
(2)我国的“节水标志”。
(3)有关水污染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和报道。
(在师生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完成下列课程内容。)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
B、需氧有机物污染
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
D、恶臭物污染
E、地下水硬度升高
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
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
H、热污染
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三、习题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
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节水经验,在爱护水资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吗?
四、结束语
重放“水的新生”,由学生朗诵配乐诗──水的新生。在优美的风景和诗篇中同学们更加体会到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启发学生以“我认识的水”为题,从名称、化学式、组成元素、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方面写一篇小论文。
课后反思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再加上艺术欣赏与表演,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中山市水的污染问题和歧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3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中学 金新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过程和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编写环境时报、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课题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接着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本课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即“水资源状况”、“爱护水资源”,前者一方面说明水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又说明水的短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后者介绍了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可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教材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四个共识,即“水资源丰富又短缺”“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另外由于本课题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如:指导学生调查、参观访问或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本地区水资源情况及家庭用水情况,然后整理成小论文或编写环境时报,在班级、校园内展览、或进行演讲等活动。充实学习内容,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教学建议:(1)提前一周布置调查内容,收集资料;(2)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材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学、讨论、小结);第二课时:展示成果(论文、时报或演讲)。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自学讨论→达成共识
(2)课前准备→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播放有关水资源的录像或图片观看、思考利用录像或图片创设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欲望。
自学
讨论
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1.地面总水量;2.世界和我国总水量;3.淡水总量及可利用淡水量;4.比较我国与世界人均水量;5.我省人均水量及存在的问题。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交流对“水资源丰富又短缺” 的认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和分析图表,并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自学
讨论
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1.水体污染有哪些?2.节约水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水污染的危害;4.预防和防治水污染的途径。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交流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的认识。充分利用教材上精美的图和表,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体验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丰富的水资源
2.水资源的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
准备

实践
活动
指导学生调查:
1.家庭用水情况及节水措施;2.本地区水资源状况;3.水污染程度和来源及现有的防治措施;4.针对不同类型水污染提出防治设想。
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进行调查与研究,调查方式有:查阅报刊、实地考察、访问、上网等。并且把调查与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或编成小报。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调查、查资料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文字、图表形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学会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展示
调查
与研
究的
成果
在教室内张贴部分学生编写的环境时报、《水法》报、水污染种类介绍等资料,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参观学习参观、学习、体验并与自己的“作品” 比较在成果展示与分享中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对节水和防治水污染有很深的体会,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个“环保公民”。
演讲
组织几位论文好、口才好的学生上台演讲
演 讲
聆 听
思 考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倾听中汲取他人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树立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32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







无锡市河埒中学  徐 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推动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本文力图通过对教材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实验内容安排及特点的概述,谈谈对课改实验的初步认识。

一、第三单元实验内容概述

(1)《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水。

(2)《分子和原子》: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活动探究氨的扩散;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3)《水的净化》:过滤液体;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制取蒸馏水;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二、本单元实验内容的特点

(一)实验选材的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弥补学生所学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教材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如课题2,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在常温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再如课题3中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从生活用水的角度引出过滤和蒸馏等实验操作的学习。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如课题2中“家庭小实验”利用黄豆与绿豆、水与酒精等体积相混合探究“1+1是否一定等于2”;课题3中利用饮料瓶、纱布、砂石等自制简易的水的净化器;课题1实验设计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则更具有开放性,可利用树叶、水果、塑料袋、玻璃瓶、阳光等。

(二)实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最主要的活动手段。本单元的实验内容编排,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教师演示为主,辅以少量重复性的学生实验的格局,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倡导课堂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原则;扩充了趣味性较强的家庭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水器,乙醇与水的混合等;增加了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如氨的扩散,过滤液体;首次尝试了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实验,如证明植物体内含水,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树立大胆探索的意识。上述四种呈现方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渐进性。此外,36幅彩色实验插图既有显示装置和仪器的,如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更多的则是凸现了一种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提供资源信息的功能,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等,使学生对实验中多彩的现象、严密的过程、精美的仪器及状态各异的物质等一目了然。

(三)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

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以往的初中化学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提前训练,从而与相关化学知识脱节,造成学生失去兴趣。本单元则一改上述安排,如课题3从水的净化角度,按照除杂质的顺序安排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把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基本操作不再单调、枯燥,体现出实验操作在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四)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现代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长期以来,化学实验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其功能不只是单纯的验证知识和结论,还应该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的实验安排很好地把握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关系:首先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并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突出对实验中某一过程而非实验全过程的探究,如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活动探究,首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再试验分别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家庭小实验先以日常生活中的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时总体积小于2体积的宏观现象作为铺垫,再试验酒精与水等体积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等于两者原体积之和,由此设想到乙醇和水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间有间隙,二者混合时,分子运动使有些空隙被挤占了。另外,教材通过在验证性实验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来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如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学中的建议

(一)水的组成

探讨水的组成,课题实验“水的电解”在教学中应起到以下作用:①正确显示水通电后的现象,验证产物,在此基础上探究推断水的组成;②与实验前后的点题史实及课题讨论相呼应,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对陌生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思维;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④使学生在亲手实验中掌握检验氢气的操作规范。

实验习题──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不要对学生有任何限制,学生一般都能经过独立思考选择合理的实验用品、操作步骤和方法并实际操作。可用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的这种尝试和探索。

(二)分子和原子

实验插图“水为什么会减少”能使学生首先回忆起一些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自然地引出历史上的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思考──物质由微小的粒子构成(该课题的第一个知识点),紧接着实验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则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子或原子微粒的存在,并与前面的史实呼应,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科技的发展成果。实验探究“氨的扩散”应达到: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②在学生亲身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步骤2中密闭容器外盛酚酞试液的B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关注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及其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编排优势,紧紧围绕水的净化问题逐步展开,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

*本文原载《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年第3期,现刊出时略有修改。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6 06:33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学 案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班级

姓名

合作者

时间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 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结论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1.观察演示实验:50mL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 mL。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
猜想: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3.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发现:

结论: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不能再分?
1.观看模拟动画:




归纳得出分子的定义:

2.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归纳得出原子的定义: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
【迁移运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马路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基本性质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7 06:22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
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想象,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生活体验和模拟动画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
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
一、分子
[思考问题1] 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基本性质)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思考问题3]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自主探究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
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
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实验探究]
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结论]
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不能再分?
[动画模拟]   水→水蒸气

水→氢气+氧气
[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思考问题5] 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氧气能助燃,氢气能燃烧,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二、原子
[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板书]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运动→溶解扩散,
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结合已知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推理,回答思考问题,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激疑思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马路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归纳、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四、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7 06:2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天津市塘沽区教育中心 康永军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二个氢原子。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
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8 O


16.00


原子序数————8  O————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氧———— 元素名称
                           16.00————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⒉几点注意事项
⑴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⑵一般化合物的中文名称,其顺序和化学式书写的顺序正好相反。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Mg2+、O2-。
试区别Ca与Ca2+,S与S2-中数字的含义。
Ca表示钙元素显+2价(或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表示硫元素显-2价。
    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S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⑵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⑶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⑸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

钾、钠、氢、银

+2

钡、镁、钙、锌

+3


-1

氯、氟

-2


+2、+3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根的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离子符号

NH4+

OH-

NO3-

SO42-

CO32-

PO43-

化合价

+1

-1

-1

-2

-2

-3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噶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7 06:2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太原市小店区三中 卜培珍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 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展示]
宏观物质图片
[设问]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引课]
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
学生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

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部分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充分想象猜想原子内部构成
实验分析
初识结构
动画启迪诱发想象


信息处理整合认识


















史料佐证拓展认识
[讲解]
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引导]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图片展示]
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设问]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
[设问]

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

[展示]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讲解]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播放]

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设问]

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组织交流]


[讲解]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引导总结]

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展示]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讲述]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畅想,交流
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


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解释
交流:
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猜想,实例说明
观察
分析: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4-14-2
小组活动:
对获取的信息交流
集体交流、评价: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它并不显电性,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但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观看,阅读


观看图片,体会

首先给出科学研究成果: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不断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
观察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演示,并以氧原子为例说明,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体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必将不断完善。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第二部分相对原子质量


感受实际质量表达的不便












了解概念





学习查阅方法

[讲解]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展示]
一个氢氧原子实际质量的小数表示
[类比讲解]
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大米的质量比小米大一点”。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设问]

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介绍]
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阅读教材,查找一个氢、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观察,试着读数、记忆、比较大小。
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




利用概念与教材数据动手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辨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12 g
B 12

C 1.66×10-27 kg

D 1/12 g

阅读课本P71资料

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氢、碳、氧、钠、铝、铁

“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认识引入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计算与辨析中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区别。






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结





发现规律
[引导]

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展示]
氢、碳、氧、钠、铝、铁原子的内部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表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回忆,从构成原子的粒子种类、带电情况、质量大小、所占空间大小、数量关系、质量表示方法等方面交流
观察: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关系。
发现交流

在相互交流、补充中完善本节的认知体系




通过对数据的综合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课堂测评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布置作业
1.7234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并与同学们交流。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7 06:26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概述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对于原子来说,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2)元素可以组成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

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元素符号、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种物质。)

(5)元素周期表

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形成带负电的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组成。

(2)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应用化合价推断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①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②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知识巩固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

C.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可以相同

D.原子里有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 g,某原子的质量为b g,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A.12a/b  B.a/12b  C.12b/a  D.b/12a

3.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份是双氧水(H2O2),下列关于双氧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氧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         B.双氧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双氧水分子由氧分子和氢分子组成 D.双氧水分子由二个氢元素和二个氧元素组成

4.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我国政府即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  )

A.铁元素  B.铁单质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铁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有时显正价,有时显负价

B.在各种原子团中,各原子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不等于零

C.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D.在H2O和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6.有X、Y、Z三种元素,它们的化合价分别为+1、+5、-2,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

A.X2YZ3  B.XYZ3  C.X3YZ4  D.X2YZ4

7.N2表示氮气,还可以表示(  )

①氮元素、②1个氮分子、③2个氮原子、④氮气由氮元素组成、⑤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⑥2个氮分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1991年,我国化学家测得了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它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中子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A.115  B.49  C.66  D.164

9.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和一种单质的是(  )

A.Mg  B.He  C.H2  D.O

10.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含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

A.锌  B.铁  C.铝  D.镁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由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12.Fe、Fe2+、Fe3+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因而属于同种元素,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这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3.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9H13N,它的一个分子里含有23个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35,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08:13:1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10 g摇头丸中含碳元素8 g。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9 07:1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2)

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 赵赤颖
一、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二、教案
课题

原子的构成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原子的构成
难点
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教学
仪器
药品
电教资源:水分子分解的flash动画;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认真听题;思考并回答。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创设情景
(图片展示)这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为什么原子弹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讲述)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交流资料后发言。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课前由学生收集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投影出来,很兴奋,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调动了学生在课堂
上学习的积极性。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指导阅读)P70页第一段,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投影展示、评判讨论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仔细观看动画并积极讨论,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归纳学习能力,积极性有所提高。

知识巩固
1.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
2.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并回答。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着手,自主归纳得出结
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8的表4-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认真阅读表格中有关几种原子的构成,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质子数等于核电子数;
注意氢原子内无中子。

肯定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阅读讨论、归纳小结
(思考)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阅读)课文表“几种原子的质量”
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读数、记忆和使用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小麦的质量一样不方便。所以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仔细阅读课本,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练习巩固
(阅读)课文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内容及旁白课文附录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氢、碳、氧、钠、铁五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与讨论〕通过这段课文的阅读,你能初步弄清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吗?
〔巩固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对吗?为什么?
完成练习,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回
答相应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
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出一系列问题和练习,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能条理化、系统化
地整理知识。
[版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9 07:17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1)

江苏无锡市山明中学 钱冬明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将通过让学生想像、观看动画、再想像来得出原子的构成;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主要通过原子的实际质量数值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由师生一起得出要用一个相对值来表示,即相对原子质量,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查相对原子质量;关于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的教学,则通过表格列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析得出。最后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二、教案
课  题  原子的构成
授课人  钱冬明
学  校  无锡市山明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4、培养善于想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 点  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难 点  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归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屏显【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策略。

复习旧知:(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1、什么是分子?
2、什么是原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一、原子的构成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观点同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阅读【教学目标】




类比想象 分析归纳 → 练习巩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猜想:原子不能分。学生发挥想象说: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观看原子构成的动画,小组交流后汇报。
原子原来不是一个实心球,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策略),学会探究学、主动学、科学学。





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问题激疑。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知原子可以再分。


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科学研究还表明: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如表1。屏显表1





请学生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屏显表2










那么,是否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呢?屏显表3








再请学生根据表3来得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根据原子的构成(由带电的质子、电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引导学生分析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
师生一起以氢原子、氧原子为例,分析得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1】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学生分析表1,形成初步印象。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粒子种类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kg

中子

不带电

1.674 9×10-27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36


不同种类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表2

原子种类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1


6

6


8

8


11

11


16

16


17

17


19

19

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几种原子的构成(表3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16

16

16


17

18

17


19

20

19

有的原子原子核中没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即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在碳原子中,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6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由于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带6个单位正电荷,而核外有6个电子,带6个单位负电荷,两者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认识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9 07:17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由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得出原子的性质。如质量、体积如何?是否运动?原子间有无间隔?
教师用实例说明原子很小。
屏显教材P714-2

二、相对原子质量
屏显几种原子的质量:







师生一起得出科学上一般不直接使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使用相对质量。介绍概念。(它是一个比,是一个相对质量)

介绍院士张青莲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2】从附录Ⅱ中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4位有效数字):
说明:平时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不必这么精确,一般取整数或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可查P73页。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1 g
B.
1 kg
C.1

D.
1.67×10-27 kg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4已知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n Kg,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请同学们思考,原子的质量虽然很小,它又是由哪几种粒子的质量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1)质量体积都很小
2)不断运动
3)原子间有间隔




一个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 kg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 kg

一个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

一个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一个原子的质量约为:9.288×10-26 kg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9288 kg










学生看书:可在附录Ⅱ、元素周期表(新华字典上也有)等中查出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查阅,说出答案。
如:氢(H)-1.008 氧(O)-16.00


学生解答:












【质子、中子、电子】
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通过观看图片,加深学生原子很小的印象。


学生感知得出: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1、让学生学会用工具书,关注书上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2、与数学有机渗透,巩固有效数字知识。

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三、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简单说明核电荷数的意义。


探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近似整数值)、 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屏显表4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5完成表5



学生训练:屏显【练习620003月美国铱星公司宣布破产。依星公司原计划发射
77
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发射卫星的数目与依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关于依元素的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依原子的质子数为77
B、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7


思考题:相同质量的铁和铜,哪一种所含的原子数多?


引导学生【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一些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你还想了解原子的什么方面的知识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作出适当的解释)

构成原子的粒子确实还有复杂的结构,关于原子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查阅网络等途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探索,来揭开各种粒子的奥秘。
布置作业:书上练习。导学手册。


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4)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整数值)


1

0

1

1


6

6

6

12


8

8

8

16


19

20

19

39

1、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近似整数值)
(5)

原子

种类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7

7




12



24



16

15




30


56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微观世界,对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原子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了解到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质量的一种表示方法,还知道了学习微观粒子的一些方法。(学生完成)


1、质子、中子、电子还能再分吗?
2、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有规律吗?
3、原子核外的电子会不会“跑掉”?如果会,又会变成什么样的粒子?
……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











巩固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的知识。








既让学生学会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永不满足课堂的学习,培养他们带着问题,不断探究,不断学习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学习策略:类比想象 分析归纳 → 练习巩固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符号Ar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1、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近似整数值)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9 07:17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设计案例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中学 邵世祥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
  

化学式


邵世祥

  

恩施市屯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法来突破理解化学式涵义的教学难点。
2、通过游戏竞赛法来解决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记忆的难关。
3、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
  

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讲练法、调查实践法、游戏竞赛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Flash小动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回顾]
我们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物质有哪些?并试着书写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其化学式。
为了分散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书写过了,在这里只是复习巩固而已。通过学生的书写以导出课题。
[板书]
化学式


[简介]
化学式的定义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布置]
学生分组游戏
学生分组活动:说明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归纳]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涵义。同时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媒体展示]
播放Flash小动画
学生观看。
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小动画,更进一步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布置]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H2HH22H2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课件展示]
符号H2HH22H2的表示意义。
学生观看,并作记录。
起到综合知识的效果。
[提示]
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让学生清楚化学式的书写不是随意杜撰的,而要依据实验事实。
[导出]
教师依据已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来引出──化合价


[布置]
学生记住表4-6中常见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以比赛的形式来记忆可提高学生兴趣,并记得快。
[强调]
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的几点。
学生阅读教材P81页。

[讲授]
应用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以达到能熟练运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方法。
[布置]
学生利用表4-6中提供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试着读出其名称。
学生书写化学式,并互相订正。(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通过反复多练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
[设疑]
提供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原子个数。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便于理解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设疑]
分子有质量吗?
学生回答:有
以此导入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讲授]
例题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布置]
学生习题
学生合作练习,相互订正。
合作完成,共同提高。
[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矫正出现的不足。
学生再度练习。
巩固提高。
[课后]
学生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和种类和数量。
学生到实验室观看并作记录。
学以致用。
[课外活动]
安排学生到农资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
学生分组调查,并通过计算,得出:用相同的钱购买哪种化肥最划算。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以此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9 07:18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 毕明朋
复习提要
1.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3.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1)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能独立存在,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用分子式表示。如:O2H2O等。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MgAl等。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Ca2+Al3+Cl-O2-
3)都能构成物质;都具有微观意义;都可以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离子不可分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7.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走进中考
例1:(05年辽宁大连中考)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 、铜    D.氯化钠、水
解析:由于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B中有铁、C中有铜是错的;由于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所以D也是错的。
答案:A
例2:(05年福州中考)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
解析:辨别图中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关键是该物质的分子所占体积在变小,所以,只要找到物质的体积在变小,(由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就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A、C、D三项都在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只有B符合。
答案:B
例3:(05年河南中考)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其化学式为C6H12O6,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属于有机物
(B)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C)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D)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解析: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 故C错。
答案:C
例4:(05年厦门中考)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的硅元素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是14 B. 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1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很综合,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是与质子数相对应的,包括周期表中各个位置是死固定的:上左的位置是原子序数的,上右的位置是元素符号,中间的位置是元素名称,下边的位置是相对原子质量。所以B、C、D是错的。
答案:A
例5:(05年福州中考)大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同时又有药用的价值。大蒜中大蒜新素的化学式为C6H10S2,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分子中碳、硫的原子个数比为。
解析:从大蒜新素的化学式可以看出,大蒜新素中含有三种元素。
答案:三;3:1
专题训练
一、我会选
1.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2.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4.“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6.聚乳酸[(C3H4O2)n]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生物降解的理想的高分子环保材料,合成聚乳酸的原料是乳酸(C3H6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       B.聚乳酸的合成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90       D.乳酸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CO2
二、我会填
1.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组成的;
(2)带电的原子叫;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2.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写:
(1)钙原子 (2)氢氧根离子 (3)2个氢分子 (4)空气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_质子,最外电子层有______电子。
(2)用符号表示:2 个氢气分子______;1个氢氧根离子_____。
(3)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食品中使用的苏丹红Ⅱ号可能致癌。苏丹红Ⅱ号的化学式为C10H12N2O,它的一个分子中共含有_____原子,它是由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三、简答题
1.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相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件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示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写在右侧空格中。
四、计算题
1. 某地1 000 Kg化肥的市场价格如下:CO(NH2)2 1 080 元,NH4NO3 810元,NH4HCO3 330元,试计算:
(1)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2)NH4NO3中氮元素的含量。
(3)现用10 000 元采购上述化肥中的一种,要想购得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最多,你应该购买哪一种?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29 07:18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实录



江苏江阴市高级中学 庞梓芬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纸板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0 07:4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建议寻找录像、动画片,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2.利用表4-1、表4-2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可少。
    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0 07:4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关于分子、原子的教学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 徐小星  



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明。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一、数学计算,体会分子的大小

教材中例举了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1.67×1021这个数是个什么概念?以全世界人口60亿计,那么1.67×1021是60亿的多少倍?以每人每天吃5000粒米,1.67×1021粒米可供全世界人吃多少年?通过计算,让学生体会到分子的大小。

二、高科技,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三、名人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热情

简介人类认识分子、原子的历程,着重介绍两位有名的科学家──道尔顿、阿伏加德罗,投影他们的肖像,介绍他们的生平,介绍他们的经历,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介绍他们在学术界的影响。当我向学生讲到这些时,学生倍感兴趣,对两位科学家的肖像投以惊奇和欣佩的的目光。通过对名人及其研究成果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热情。

四、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认识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和一个浓氨水挥发的学生实验。演示品红扩散实验的效果差,只能是前几行的学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建议将其改为学生实验。初中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高,多一个实验会更为兴奋。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认识到品红的扩散、浓氨水的挥发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五、图片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最好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六、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不要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味……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再如: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七、展开讨论,认知升华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这些概念学生已在前面建立,但前面是从宏观方面建立的,如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这些概念,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口头汇报。让错误的观点,错误的认识,错误的理解全部暴露出来,让学生去争论,让学生去评说,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过通学生的讨论、争论、评说,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

八、问题思索,拓宽知识面

学完本课题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有趣的问题:如湿衣服在阳光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易干?相同条件下,为什么汽油比水挥发得快?生活中有无象汽油一样能“挥发”的固体。铁和石头为什么不“挥发”?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索和查阅资料,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与分子本身的大小有关……等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分子、原子的教学是个难点,它微观、它抽象,但只要教学中注意以上几方面便能突破难点,达到胜利的彼岸。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0 07:4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实录



江苏江阴市高级中学 庞梓芬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纸板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0 07:4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 毕明朋
复习提要
1.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3.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1)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能独立存在,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用分子式表示。如:O2H2O等。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MgAl等。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Ca2+Al3+Cl-O2-
3)都能构成物质;都具有微观意义;都可以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离子不可分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7.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走进中考
例1:(05年辽宁大连中考)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 、铜    D.氯化钠、水
解析:由于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B中有铁、C中有铜是错的;由于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所以D也是错的。
答案:A
例2:(05年福州中考)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
解析:辨别图中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关键是该物质的分子所占体积在变小,所以,只要找到物质的体积在变小,(由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就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A、C、D三项都在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只有B符合。
答案:B
例3:(05年河南中考)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其化学式为C6H12O6,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属于有机物
(B)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C)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D)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解析: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 故C错。
答案:C
例4:(05年厦门中考)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的硅元素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是14 B. 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1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很综合,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是与质子数相对应的,包括周期表中各个位置是死固定的:上左的位置是原子序数的,上右的位置是元素符号,中间的位置是元素名称,下边的位置是相对原子质量。所以B、C、D是错的。
答案:A
例5:(05年福州中考)大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同时又有药用的价值。大蒜中大蒜新素的化学式为C6H10S2,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分子中碳、硫的原子个数比为。
解析:从大蒜新素的化学式可以看出,大蒜新素中含有三种元素。
答案:三;3:1
专题训练
一、我会选
1.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2.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4.“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6.聚乳酸[(C3H4O2)n]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生物降解的理想的高分子环保材料,合成聚乳酸的原料是乳酸(C3H6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       B.聚乳酸的合成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90       D.乳酸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CO2
二、我会填
1.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组成的;
(2)带电的原子叫;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2.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写:
(1)钙原子 (2)氢氧根离子 (3)2个氢分子 (4)空气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_质子,最外电子层有______电子。
(2)用符号表示:2 个氢气分子______;1个氢氧根离子_____。
(3)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食品中使用的苏丹红Ⅱ号可能致癌。苏丹红Ⅱ号的化学式为C10H12N2O,它的一个分子中共含有_____原子,它是由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三、简答题
1.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相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件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示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写在右侧空格中。
四、计算题
1. 某地1 000 Kg化肥的市场价格如下:CO(NH2)2 1 080 元,NH4NO3 810元,NH4HCO3 330元,试计算:
(1)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2)NH4NO3中氮元素的含量。
(3)现用10 000 元采购上述化肥中的一种,要想购得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最多,你应该购买哪一种?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1 07:0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建议寻找录像、动画片,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2.利用表4-1、表4-2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可少。
    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1 07:0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广西南宁市十四中 丁永芳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1 07:0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丁永芳

  

广西南宁市十四中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1 07:0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100 mL+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1、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

延伸学习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自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1 07:0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元素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2
元  素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并能指出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1.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但组成的物质已超过3 000万种。
    2.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同桌交流:看“蛋糕”分块,想市场份额,来理解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并知道某些元素含量虽小,但作用巨大。
    3.三份资料的处理:组织学生阅读并了解以下三点。
    ①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
    ②元素符号的表示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30种元素编成口诀,兴趣记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
    ③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单质存在的状态。建议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
    4.元素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5.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周期和族以及元素分类的小知识。
    6.做游戏:同桌根据名称报位置,在规定时间内,找对一个得1分,按积分多少评出优胜。课外再进行比赛、评出全班人数1/4为寻元素冠军,并给物质奖励。
    7.门捷列夫,何许人?看招贴画片介绍或上网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1 07:0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离子》教学设计

广东省顺德市伦教区汇贤中学 司徒葵东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点评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体现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达到校理想的学习效果。
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体现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8-31 07:0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离子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3
离子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利用图4-9理解电子层概念(即电子的分层运动),制作动画片更好,让学生建立起原子中各粒子运动相对位置的印象。
    2.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引出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氦为2个),最外层电子不达8个即为不稳定结构。
    3.利用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学生讨论:上述有几种离子?怎么称呼?相互作用能构成几种化合物?怎么书写化学式?
    5.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至于核心概念仍要理解清晰。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在课上完成。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3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 赵勇兴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课题4

化学式与
化合价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有关简单计算。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1.化学式的含义利用图4-11理解,教师补充H20的含义。追问是否含氢气、氧气?理解右下角小数字的正确含义。讨论,让学生课堂回答,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2.根据表4-5列出组成物质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固定的,引出元素化合价(在原子得失电子时已经引出元素化合价),强调掌握化合价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可以避免对化合物化学式的死记硬背。
    3. 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规律记忆。
    4.教材上8种元素有可变价,结合具体化学式来判定并标价。学生练习后归纳。
    5.化合价规则如下:
    ①化合价有正负,氢为+1,氧为-2。
    ②金属常显正价。非金属常显负价,但与氧化合则显正价。
    ③化合物中正负总价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一定为零。原子团中元素化合价和一定不为零。
    6.根据化学式计算(注意格式规范要求)。先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进行如下内容的教学:
    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②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
    ③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分子和原子







江阴市高级中学  庞梓芬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进士学校 杨时军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 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  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                         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                     [解] 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C  +   O2  C O2           
    ③标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2                    44
      和已知量、未知量                           3 g                  x
    ④列比例式,求解                               x = 11 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学习]    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Cu—64、O—16、H—1)
[ 提 问 ] : 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3、小结: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练习2、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如下,检查后回答:

甲同学
[解]设可得X克氢气。
  HO2 H↑+ O2↑
  33       1
  36g      x
    x = 1.1 g
答:可得到1.1克氢气


乙同学
[解]设可得X克氢气。
  H2O  H2↑+ O2↑
  18        2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4克氢气
丙同学
[解]设可得X克氢气。
2H2O 2H2↑+ O2↑
36         4     32
36          x
     x = 32
答:可得到32克氢气
丁同学
[解] 设可得X克氢气。
2H2O2H2↑+ O2↑
  36       4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4克氢气


甲同学做得对吗?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写准物质化学式,           
乙同学做得对吗?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化学方程要配平;                 
丙同学做得对吗?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丁同学做得对吗?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选做)4、红磷在钟罩内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为什么?)。假设
         钟罩的容积为5.6升,氧气密度为1.43克/升。(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问最少
         需燃烧多少克红磷才能把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获得成功?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  ①解,设未知量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标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比例式,求解
               ⑤简明作答
3、小结: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
        物质的质量;
(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
    成    克二氧化碳;  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  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
    成     克二氧化碳;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         克二氧化碳呢?(C-12  O—16)

作业:(选做两道)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6.5克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4、红磷在钟罩内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为什么?)。假设钟罩的容积为5.6升,氧气密度为1.43克/升。问最少需燃烧多少克红磷才能把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获得成功?(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知道体积密度能算质量吗?)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5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河北省冀州市北内学校 史其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l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l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l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 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6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创新教学设计  



郑州外国语中学 李霞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其重点和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本节课完成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并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了基础。而且化学方程式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教材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般的化学反应



过程和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书写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含义。学生已经具备的“先备知识”,后继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进行预测。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原则,以反馈启发教学为主,兼顾问题讨论法和创设情景法。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新知识,本课创设了“剑桥之旅”、“幸运步步高”等多种情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以组内合作、分组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分析

              

按照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人类获取的信息80%是依靠视觉,比起教师单纯教授的呈现方式可以对学生形成视觉的冲击。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ppt课件、卡片组合拼图及板书相结合的形式,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上述各方面的考虑和分析,我对本节课按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设置了3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引出并解决一个矛盾。将六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跌宕起伏中逐步前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难和乐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剑桥之旅”



〔学生活动〕:观看屏幕



〔教师提问〕:他是如何开车顺利到达目的地—剑桥大学的呢?



〔学生回答〕:路标、站牌等。故得出路标、站牌这些都是国际通用的交通语言。



〔教师提问〕:在我们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里,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是否也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呢?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对上述五种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化学方程式表达的优越性(简单方便,且国际通用),体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2.师生互动,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回顾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教师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得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两方面的信息:



A.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质的信息)



B.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量的信息)



过渡:复习了化学方程式质和量两方面的信息,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学生探究任务一〕:根据信息尝试组合化学方程式



〔教师准备〕:将全班24人,每4人一组,分为6组。(事先为每组准备1个透明袋,每个袋上分别注明需要组成的化学方程式,袋内提供打印有化学式包括常见的错误的化学式、反应条件等的卡片。共6个典型的化学方程式)



l     第一组:硫在氧气中燃烧

      

(内装卡片为S、O、O2、SO2、SO3、燃烧、点燃、=、+等)



l     第二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内装卡片为P、O、O2、PO2、P2O5、燃烧、点燃、=、+、2、4、5等)



l     第三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内装卡片为Fe、O、O2、Fe2O3、Fe3O4、FeO、燃烧、点燃、=、+、2、2、3、4等)



l     第四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内装卡片为KClO3、KClO、MnO2、KCl、O2、点燃、△、=、+、↑、↓、2、2、3等)



l     第五组: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内装卡片为:KMnO4、K2MnO4、MnO2、O2、△、+、+、=、↑、↓、2等)



l     第六组: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内装卡片为:CO2、Ca(OH)2、Ca(OH)、CaCO3、H2O、+、+、=、↑、↓等)



〔学生活动〕:每组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写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的卡片粘在白纸条上,并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到黑板上。



〔教师活动〕:对组合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



〔学生活动〕:检查6组结果是否能准确的传递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等信息。若有错误,由各组同学进行纠错、订正。



〔教师提问〕:是否将第一组的反应条件“点燃”改为“加热”,或将第三组的生成物 “Fe3O4”改为“Fe2O3”呢?



〔学生回答〕:讨论分析后,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一个书写原则:要遵守客观事实。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即化学计量数呢?



〔学生回答〕:为了保证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书写原则: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探究任务二〕: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针对第二组化学方程式P+O2--P2O5,进行讨论,找出使两边磷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相等的方法。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解。



〔教师活动〕:对讲解情况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方法,向学生说明其要点,并提供找元素的秘诀: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目较大的元素。   



〔学生活动〕:借助秘诀,进入“模拟演练”环节。以第三、四组两个反应为例,运用迁移规律模仿学习,通过相互指错纠错,逐渐形成技能。



〔教师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随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并给予调整。



〔教师提问〕:对于第五组这个反应,哪位同学有更好的配平方法吗?



〔教师引导〕:我们来观察式子左右两边钾原子、锰原子、氧原子个数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活动〕:通过查原子个数,可直接看出需在高锰酸钾化学式前加上2。



〔教师讲解〕:配平时应该注意三点:a.不得更改化学式。b.化学计量数不能为分数。c.化学计量数互为最简整数比。



〔学生探究任务三〕:如何标注生成物的状态?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课本98页内容,然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将生成物的状态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①箭头都标在了哪一方?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一样吗?



〔学生总结〕:①箭头都标在了生成物的一方。②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应在该气体化学式的右侧标有向上的箭头。



〔教师提问〕:第六组CaCO3的右侧标有向下的箭头,表示什么含义呢?



〔教师活动〕:播放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由实验现象加深理解“↓”符号的含义,即表示溶液中有固体沉淀生成。



3.概括总结,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进行总结,然后展示课件:



①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遵守客观事实)



②配平,将短线改为等号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③注明反应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     (遵守客观事实)



4.知识应用,获得信息反馈:


〔学生活动〕:进入“风采展示”环节。将全班分为1、2、3三个组,进行“幸运步步高”的比赛,比赛共分为三轮。奖品分别为颜色各异的氧原子、氢原子和水分子模型。



第一轮:争分夺秒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     Fe + HCl - FeCl2+H2↑     ②Al+ O2 - A2O3      ③C2H4 + O2 - CO2 + H2O

      

第二轮:小试牛刀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



②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③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得到铜和硫酸亚铁溶液



〔说明〕:此环节是模仿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所主持的“幸运52”节目而改编的,将商业上的艺术节目搬到课堂上,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三轮题目的设计有明显的层次性,难度依次加深。在三轮比赛中不仅全面考查了本节课所学知识,而且引入了强烈的时间概念,每组题目中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由乒乓球制作而成的原子和分子模型作为奖品,这种巧妙的奖励措施更能激起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欲望。



5.思评价,巩固学习成果:

     

〔多媒体展示〕:



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②在探究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彼此的体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英国学者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化学发现的全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化学知识的全貌。因此,本节课学生以学习主体和探究活动主人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还能初步掌握探究化学的方法。整节课中用头脑风暴法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3个学习任务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最后的风采展示环节,在奖品的鼓励下更让学生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乐趣。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侯 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    品  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 媒 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      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 师[投影]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合作者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白磷为色体,
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色的体,铁钉为色的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且气球;
反应后总质量是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色的
铁钉表面有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 g A物质恰好与8 g 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3、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实验方案

方案一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 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
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 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投影] 课后小结

课外探究
设计并动手做一个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质量守恒定律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由于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然后,在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1.利用课本图3-11、图3-12、图3-13等示意图或制作一些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思考得出以下结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质量、数目和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相等。
    2.化学方程式从“质”和“量”两方面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学生对“质”的含义易于理解,而对“量”的含义容易片面地理解成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应通过练习等方式给予强调。
    3.练习:
    ①同桌同学互相交替地读出本学期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说出这些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质”方面的含义。
    ②当堂讨论完成课本习题。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8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2)

福建厦门六中 钱 新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我直接引用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化学反应实质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守恒的。然后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结果发现有的实验质量守恒,而有的实验质量不守恒,这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对前人的结论产生怀疑,通过讨论,学生对质量不等的原因加以分析,进一步对质量不等的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并设计出一套能证明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这样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案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钱 新
学校
厦门六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以及对旧知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改进实验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书本知识勇于质疑,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重点
    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原因。
难点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质疑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仪器、药品
书本P88~91图5-1、图5-2、图5-4、图5-5所需仪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展示图片]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奇想,我何不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这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就此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可惜的是,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重视,直到1777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展示图片]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了公认。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定律。
幻灯: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科学家通过许许多多的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你们觉得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守恒的吗?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知识,哪些是能够用来说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呢?



[幻灯]: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的原因。

根据你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描述的内容你们能描述一下吗?
[幻灯]: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守恒原因

事实上,是否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
下面请同学们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真的守恒。(每个小组只做准备的一个实验)
[幻灯]:各实验注意点




实验前后质量有的相等,有的不等,看来这质量守恒定律好像不怎么正确,你们觉得呢?



为什么会出现前后质量不等的结果呢?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质量守恒定律是怎么描述的。
[幻灯]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师强调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对于刚才两个质量不等的实验,你如何改进书本上的装置,使实验前后质量守恒呢?





[展示装置]进行评价
在展示过程中,师生给予鼓励、纠错。


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有的反应后质量增加,有的反应后质量减少,你们能举一些例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吗?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收获?
[幻灯]:本节课知识小结


[知识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守恒定律一定是必信无疑,但在其他领域,科学家们发现了质能互换,有时质量减少会转化为能量。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希望我们同学也在不断地进步。
作业:把书本习题完成。画出装置改进图。



学生观看图片倾听。










聆听、思考。
回答问题: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整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是不变的,所以反应前后质量是守恒的。

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守恒的原因。


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验证质量是否守恒,用事实说明问题。


汇报现象,得出结论:有些实验前后质量相等,有些实验前后质量不相等。
思考、怀疑。
讨论:所做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分析: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逸散到了空气中,镁条燃烧后,有大量白烟逸散到了空气中,一部分氧化镁沾在坩埚钳上,导致剩余物质量变轻了。





讨论:如何改进装置,使实验前后质量相等。设计实验装置:1、2排设计使蜡烛燃烧前后质量不变的实验;3、4排设计使镁条燃烧前后质量不变的实验。
有的用语言描述装置改进意见,有的用图展示装置。


学生举例解释。

学生从知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讲解。

聆听。

创设问题情境,从故事入手,既培养兴趣,又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规律的发现并不困难,但它的发展是艰辛的,还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确了本课主题。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印象,巩固旧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加深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印象。


学生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利用幻灯,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

敢于对前人的结论怀疑。
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并尊重事实,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

再一次巩固本课重点知识。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讨论思索中,培养合作竞争意识,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使学生展现自我,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联系生活,感受身边的化学。
提高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感受化学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知识在不断地发展。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8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莫艳琴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   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      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投影      表格三

投影      表格四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4-4
P72资料,与地壳中的排位元素进行对比。
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a、元素名称(中文)   。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
P73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课堂练习 (一)
课堂练习 (二)
课堂练习 (三)
(正确答案的呈现:播放红桃K口服液、钙片广告录像,碘缺乏症的动画FLASH)。
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P75
1
234
P72活动与探究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分小组同时计时(3 min)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对又快。

从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回忆日常的生活知识、电视广告,获取答案。

学生看大屏幕投影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完成作业。
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培养自学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


巩固对元素符号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元素在地壳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世间万物由元素组成”。


了解人体营养健康与元素息息相关。

活跃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3、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4、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8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4)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王彦鹏
设计人:王彦鹏
单  位: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时  间: 2005.1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录像,提出疑问:为何在实验中所称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有的不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共同筛选得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学生做出猜想:大于、小于、等于……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二、教案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王彦鹏

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微型滴管、双孔胶塞。

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
药品:实验室制取CO2装置、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通过对下面几个实验的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跃跃欲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知道提出问题的价值。

【投影】三个实验录像:
1、利用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变化。
3、利用天平称量饮料瓶中澄清石灰水在被吹入二氧化碳前后的质量变化。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所提问题)
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天平所称物质质量逐渐减小?
2、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3、为什么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增大?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引出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改变的探究。



【提问】“谁能够对这些同学所提问题作一初步解释?”

(学生如无法回答,再采用相互讨论,进而教师引导)

回答:

1: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跑掉了,没有称出。
2:反应没有外界物质参加,反应后也没有生成气体物质跑掉。
3:反应中吹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被称量在内。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问】“我们如果将反应前后各物质都称量在内,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呢?”


回答:应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反应。


培养学生精细思维的品质。

【深入提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首先做出猜想?”“这就是本节课探究课题。”
【投影】
探究课题: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回答:

1、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过渡】“大家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加以检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验前我们应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你认为要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大致需要哪些主要实验步骤呢?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得出: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3、使反应发生;
4、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5、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投影】展示各组所要做的不同的实验

第一大组:石蜡燃烧
(仪器和用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单孔胶塞,蜡烛,天平和砝码)
第二大组:CO2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实验(仪器和用品: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扎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针管、天平和砝码)
第三大组: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碳酸钙粉末的小锥形瓶、双孔胶塞、装有稀盐酸的针管、绑有气球的短玻璃导管、天平和砝码)
第四大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氯化钡溶液的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装有稀硫酸的微型滴管、天平和砝码)
【提问】结合具体实验用品,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你可采取哪些措施能使实验更准确快捷地完成?



第一组实验仪器:第二组实验仪器:



各组认真观察所给实验用品,认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1、应保证各实验始终在所给密闭容器中反应。
2、为减小误差,石蜡在瓶外点燃后应迅速深入广口瓶,塞进胶塞。
3、为保证实验快捷,在称量完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后,不必将砝码放回、游码归零,只需比较反应前后指针的偏向即可。
……
















培养学生对具体探究问题做出预知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有良好实验习惯。

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投影】出示各组实验名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各组归结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投影打出。
据此引导得出初步结论。

回答:

第一大组:黄色火焰、放热;相等
第二大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等
第三大组:冒气泡、气球鼓起;相等
第四大组:出现白色沉淀;相等
初步结论: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过渡】我们要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做进一步探究。
【提问】反应前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有哪些?

【引导分析】边投影动画边引导提问。
未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而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也不变。
【提问】其他各组依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果?
【投影】将各组结果投影打出。




【总结】无数的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反应前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广口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和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未参加反应的石蜡。
反应后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的石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回答:不变
回答: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总和。
讨论回答:第二组: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的质量总和。
第三组:参加反应的HCl和碳酸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第四组: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氯化钡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盐酸l和硫酸钡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总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认真倾听


感受科学家探索世界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转折】可见我们每一条化学知识都是来之不易的,而现今化学研究已从原来对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的本质,因此我们也来从微观角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




【投影】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演示动画。
【提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认真观察
回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
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板书】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小结】通过本节的信息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其微观本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的过程中感受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回顾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评价】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及评价卡。(见附表)


认真填写学案,完成其中练习。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己不足,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延伸】在化学上我们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大家还知道其他哪方面的守恒规律吗?
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答:能量守恒定律
……


使学生跳出化学学科界线,认识“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9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5)

河南省济源市双桥一中 石敬芬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石敬芬

学校

河南省济源市双桥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某XX功大师说:“我一发功就能使水变成油(油中含有碳元素)”。这种说法科学吗?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09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李亚娟



一、教学理念

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为此,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注重以生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由实验的过程,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始终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节课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化学思维方式及化学观念,尽力做到使学生感悟到、体验到、经历到和收获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环节

重点的突出:我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两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定恒定律。

难点的突破:通过让学生观察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为此,我将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精彩导入

通过一则伪科学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请谈一谈你有何想法?

(二)创设情景

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定会做出科学的、准确地选择。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例如,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此式只能表示出参加反应的及反应后生成的是什么物质。却不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设置探究问题的情景。明确探索的内容,此时学生将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三)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药品和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等同学们可自由组合为六个组,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我又播放了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在这一阶段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以此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课  题 质量守恒定律

教  师 李亚娟

学  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仪器和药品

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

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9-1 07:10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学生活

设计

入精彩,引生入境
引言:通广告,“水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之士加盟。”同学,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你的想法?


阅读,引学生去思考
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到生活中离不化学,用化学知可以帮助自己辨是非。

创设情景,激求知欲
节课的学,大家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选择。回前面所学的磷燃化学反原理,引出物生化学反前后,反物与生成物的量之究竟有什么关系?(同学大胆的猜想)

、、思考
大胆的猜想


问题情景,学生想象的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增、探索新知
(活一)
出:
1.白磷的燃
2.氧化溶液和硫酸溶液
3.硫酸溶液和铁钉的反原理
及相应的药品和仪器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史。(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蜡烛、镁带燃烧的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讨论:
1.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相同吗?为什么?
2.对于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气球,将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如果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分工――设计实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过实验归纳总结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阅读化学史,思考、感悟。

讨论、交流、回答、

根据学生的年特点,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学生初
探究方法,体探究的程,通学生自主活构建知体系,同学生的实验能力,察能力和新能力,培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和能力。能培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的能力。
学生感受到: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理解
   在探究出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化学反前后各物质质和相等呢?
了启学生的思、理解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镁带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的模拟过程。

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度。能帮助学生搭建起宏和微世界的梁。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学以致用。引学生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前的广告,通节课的学,你是否加盟呢?
思考、回答
能通化学知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小,持续发
学生体会、
反思
反思,与学生共同促,改教学,与学生共同在新改中成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 07:00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江西省高安中学 饶典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 07:00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由质量守恒定律不难得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同时满足“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简单总结为以下三个字:写、配、标。
    注意:
    写: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催化剂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配:利用课本图3-11、图3-12、图3-13等示意图,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原子个数的关系,以及化学式的含义,理解为什么只能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而不能改变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
    标:根据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说明为什么要标明反应条件及如何标明。
    3.练习:
    ①书写已学过的几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错题纠正训练;
    ③当堂完成课本习题。
    说明:
    ①选择性地介绍其他的配平方法,如观察法、奇数配偶法等。
    ②利用错误辨析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③严格要求书写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宜过分加深难度。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 07:00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A案)

湖北宜昌市十六中学 冯敏敏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新知识,本课创设了“我尝试”、“我体验”、“我挑战”、“我归纳”、“我展示”、“我反思”等多种情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以组内合作、分组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案
课  题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授课人  冯敏敏
学  校  宜昌市十六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概述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用品  多媒体课件、写字板、红、黄、蓝、绿四色磁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将学生分成红、黄、蓝、绿四组。

评价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①碳、②二氧化碳、③氯化钾、④氧气、⑤氯酸钾 并试着用上述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写出你熟悉的化学反应。
注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
2.互评、自评
    完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写”
播放幻灯片:几辆三轮车与几辆自行车的轮子个数相同?几辆三轮车与几辆小汽车的轮子个数相同?几辆自行车与几辆小汽车的轮子个数相同?


引导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


评价
分析化学反应KClO3—KCl+O2
①为什么不平衡?
②如何使它平衡?
讲述:配平过程
练习:配平化学方程式
①HgO—Hg+O2
②Fe+O2──Fe3O4
分组挑战:幻灯片上显示一句话:“我喜欢化学”,每个字对应一个化学方程式,选择后将它们配平。
我:NaOH+CuSO4—Na2SO4+Cu(OH)2
喜:C+CuO—Cu+CO2
欢:Zn+HCl—H2+ZnCl2
化:KMnO4—K2MnO4+MnO2+O2
学:P+O2—P2O5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完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二步:“配”。
引导
评价
阅读书本
①完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完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三步:“注”。
综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评价
①书写化学方程式:
A组:①水通直流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主要成分为Ca(OH)2〗中,生成碳酸钙(CaCO3)沉淀和水。
B组:③一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红热的氧化铜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④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②自评、互评。
综合学生各种能力、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评价
1.指出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
①Mg+O2MgO2
②Mg+O2↑==MgO
③2Mg+O2──2MgO
④2Mg+O22MgO↓
⑤S+O2==SO2↑
2.交流收获。
    让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师生评价、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单  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原则:尊重客观事实遵守质量守恒
步骤:写→配平→注→查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 07:0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B案)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龙舟坪中学 王兴国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了从问题入手,经讨论探究、尝试探究、辨析探究、整合探究、发展探究等六个阶段的逐步深化探究,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探一探”、“试一试”、“理一理”、“品一品”、“赛一赛”等环节过程中创设学习情景,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
二、教案
课  题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授课人  王兴国
学  校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龙舟坪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要遵循的两个原则,能正确地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的学习方法,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3、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配平。
难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方式。
仪器、用品
多媒体教室;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化学反应的描述方式
探究问题群一:请看下列几种描述:
(1)铁丝燃烧:火星四射  图示法。
(2)语音:
tiě zài chún yǎng zhōng rán shāo shēng chéng sì yǎng huà sān tiě  汉语拼音。
(3)语音:We can burn iron and oxygen together to have an oxide  英文描述。
(4)字幕: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中文陈述。
(5)字幕: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文字表达式。
(6)字幕:Fe+O2Fe3O4  化学反应式。
(7)字幕:3Fe+2O2Fe3O4  化学方程式。
看一看
在这些化学反应的描述方式中,哪一种最科学?
选择→入题──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
创设情景,入题。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探究问题群二:
(1)讨论:铁丝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Fe+2O2Fe3O4
168  64      232

(3)说一说:C+O2CO2的意义?
(4)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认识体验:电解水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插图)。
(板书)2H2O2H2↑+O2↑;
2H2+O22H2O
想一想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②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的?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如何?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吗?
读一读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每3个铁原子与2个氧分子化合成1个四氧化三铁分子
:每168份质量的铁与64份质量的氧反应生成232份质量的四氧化三铁。
说一说
质:
量:
微:
比一比
化学方程式与代数方程式的异同。
讨论探究。
分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探究问题群三:
探究(1):如何正确书写:磷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化学方程式
①P+O2---PO2
②P+O2---P2O5
探一探
两原则
违背客观事实
违背质量守恒
尝试探究。
动手能力的培养。
探究(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示范(动画):P+O2----P2O5
品一品
体验:(动画:涂改角码数)
KClO3=KCl+O2  KClO3=KCl+O3
(动画:杠杆的平衡模式)
H2+O2_H2O  2H2+O2=2H2O
练一练
学生动手配平
P+O2──P2O5
Al+O2—Al2O3
CO+Fe2O3—Fe+CO2
分组讨论,汇报探究结果:
(1)P+O2──2P2O5(奇数入手)
P+5O2──2P2O5(左右开弓)
4P+5O2──2P2O5(跟踪追及)
4P+5O22P2O5(有始有终)
(2)配平不用愁,倍数来解忧,先找突破口,观察和奇偶。
……
整合
(1)书写原则:
①客观事实 ②质量守恒
(2)方法步骤:
①写式 ②配平 ③标注 ④检查
    理一理
重客观、量守恒;
左反应、右生成;
计量数、来配平;
注条件、标气沉。
    构建体系
探究问题群五:
点燃酒精(C2H5OH)灯,在火焰上罩一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出现水珠,再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赛一赛

看谁写得又快又准!
    能力提升
附:梯度导练
1.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中,无错误的是(  )
A.3Fe+2O2=Fe3O4      B.Fe+HCl=FeCl2+H2↑
C.Fe+O2Fe2O3     D.Fe+CuSO4=FeSO4+Cu
2.硝酸铵可发生如下反应:2NH4NO32N2+O2+4X,则X为(  )
A.H2   B.H2O  C.H2O2  D.HNO3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Mg+O2—MgO
②HgO—Hg+O2
③Al+O2—Al2O3
④KClO3—KCl+O2
4.再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⑤CO+Fe2O3—Fe+CO2
⑥C2H2+O2CO2+H2O
⑦Al+H2SO4—Al2(SO4)3+H2
5.有如下变化:Cu→CuO→Cu,请写出各步的化学方程式。
6.就下列变化:H2O→H2→H2O,请写出分解、化合、置换反应各一化学方程式。
7.请你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
8.右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有共同点:集气瓶底部预先均装有少量水,它们作用分别是: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将乙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溶液,效果会更好。我能写出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选做)
9.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右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①;
②;
③;
④。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3)任选上述三个实验中的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 07:01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堂教学分层测试



湖南张家界一中 彭京斌



班次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_ 等级______

说明:本测试包含基础知识、理解提高和拓展探究A、B、C、三个层次的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量10分钟,75分以上为合格,学生自选其一当堂完成,然后在5分钟内由教师组织、讨论交流与批改讲评正误。

一、A卷(每小题50分,共100分)

1、在______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         和_____都保持 ______, 所以,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____________等于______ 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_,这个规律叫_____;(每空5分)

2、将36 g水通电完全分解时,得到4 g氢气的同时,可以得到___g氧气;若已知在电解水过程中,共收集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为1.8 g,则已发生电解的水的质量为_____g,分别写出水、氢气、氧气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每空10分)

二、B卷(1小题85分,2小题15分,满分为100分),

1、在2H202H2↑+02↑反应中,粒子种类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通电反应开始时,______分裂成_____和____,随后每两个_____构成       ,每两个____构成___,然后大量的______集聚成_____,大量的_____集聚成________。即______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______,但发生了重新______。(每空5分)

2、将31.6 g KMnO4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0 g,根据________可知,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依据化学反应中_________种类不变,可推断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元素。(每空2.5分)。

三、C卷(每小题50分,共为100分)

1、已知6 gA与24 gB恰好完合反应,生成9 gD和若干克C,则C的质量为_____g;若要制取3 g的D,求至少需要______gA和________gB发生反应,同时可制得______gC,其中求A的质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

2、某同学在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燃烧实验中发现,称得生成的白色氧化镁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之间存在时大、时小、偶尔相等等问题,请你试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相应结果分别加以解释?

四、启发、指导、释题

A卷:1、化学、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质量的总和、参加反应质量的总和,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

2、32, 1.8、 H2O、 H2 、 O2;

B卷:1、H2O分子、H2分子和O2分子、H2O分子、氢原子,氢原子,1个氢分子(H2)、氧原子、1个氧分子(O2),H2分子、氢气、O2分子,氧气、原子、不变、组合或结合;

2、质量守恒定律,1.6,元素,K、Mn和0

C卷:1: 21,2,8,7   (6÷9)×3 g=2 g

2: (1)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漏掉了生成的Mg0中进入空气中的部分,另一方面漏掉了与镁化合的氧气的质量;

(2)当白色氧化镁被全部收集时,由m(Mg0)=m(Mg)+m(02)可知,Mg0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同理,当收集的氧化镁足够多时,其质量都会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而当收集的Mg0很少时,其质量会等于或小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

(3)由此可知,研究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全面考虑,系统分析,既不能漏掉生成物,也不能漏掉反应物,既能认清反应的过程,又能从整体上把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2 07:01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课题名称 学习目标 教学策略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3.正确使用量和单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化学计算部分只要求学生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初三年级的学生对纯数学的计算基本没有困难,导致化学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往往是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计算不够细心、规范。因此,本课题的重点是要训练学生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避免计算结果的错误。

    练习建议:

    ①完成课本例题的分析后,通过多个同一层次的题目对计算步骤加强记忆,规范书写。

    ②训练中强调各物质质量单位的统一。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二课时)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学 生

教学设计意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着重从装置的选择与设计方面探讨了实验室制取气体,今天我们接着讨论上节课留下的问题。

【对学生的设计给予充分的肯定】
【积极展示自己课后和同学们的交流结果】
把一个比较困难的知识变成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契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事实上实验室制备气体除了要考虑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还要考虑反应原理的选择(药品,条件);速度、价格等问题。

【演示试验】:

用嘴吹浓盐酸和稀盐酸


展示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的现象并讲解反应方程式。

展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讲解
【练习】(学生用资料问题6、7)

【总结】
请同学们预习课题3得二氧化碳性质,下节课实验。
【观察,思考,与教师一起得出一些结论】











【积极思考】



【总结】
让学生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并埋下区分浓盐酸和稀盐酸的伏笔。



对学生思维进行能力培养



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总结让学生得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

把制取气体和性质实验整合在一个课题中作分组实验既复习旧知又可以起到预习新课题得目的。

【板书设计】

一 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

1 发生装置的选择    2  收集装置的选择    3 气体的检验

二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原理:CaCO3+2HCl(稀)=CaCl2+H2O+CO2↑

发生装置 :

(改进装置):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

验证:导入石灰水,浑浊为二氧化碳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为满

石灰水玻璃片,放在瓶口,浑浊为满

三 其他因素的考虑

1.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气体不纯,这样的气体混合物不能使石灰水浑浊

2.产物覆盖在反应物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CaCO3+H2SO4=CaSO4+H2O+CO2↑

3.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Na2CO3+2HCl(稀)=2NaCl+H2O+CO2↑

4.条件不易得到CaCO3CaO+CO2↑

5.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

6.价格,资源,环保问题

7.产生的气体要纯净,易收集。
[附学生用表格]

问题:

1.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可以选择发生装置?

2.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以下信息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表格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

4.在使用装置B,C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的顺序是怎样的?酸液应该加到什么位置?(理由?)

5.些其它试验装置?能否用生活中的某些用品代替实验用品来做实验?

6.老师拿了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使固体和液体,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气体开展了一系列探究;
8.
(1)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下图中的发生装置
(填序号),收集装置


            
    A              B             C              D           E

若用右图收集该气体。气体由
端(填“a”或“b”)导入。
(2) 我猜想此无色气体可能是另一种气体,可能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7.某同学分别用1g铁屑,锌粒,镁片与足量的某酸反应制取氢气,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与当地价格见下表:

所需时间
价格
约1390s
100g/10
约50s
500g/20
约20s
25g/10.8

认为实验中一般不选用铁屑与酸反应的原因是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4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农村中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有效的结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更好贯穿新课程理念的是我不断思考和努力的目标。该课题是初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上法和理解,我改变了以往在第一课时处理实验的模式,而是把所有知识上完后与下一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相结合,安排了一节分组试验课,要求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预习了新课,为下一个课题的讲解打下基础,而且有效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感觉自己还不是很好地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相结合,曾尝试过多种讲解方法,包括把实验和教学同步结合,边实验边讲解,但实验条件,实验课堂的控制,太有限的教学时间要求学生要达到的目标都困扰着我,最终确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并在两个班中实施了。效果还可以,但我仍然觉得让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验探究,亲生体会实验的快乐,让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真正走入学生心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和爱上化学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还望同仁多提意见,共同为初中化学的教学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一课时)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学情和教材分析】



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


该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因素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教材还给出了一些仪器,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采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是该课题的重难点。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



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



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



3.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整合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四、教具准备



学生用表格及相关题目一份



实验活动所需的药品:稀盐酸 大理石
稀硫酸 碳酸钠 浓盐酸



仪器: 集气瓶 试管 锥形瓶 平底烧瓶 长颈漏斗 导管(单孔,双孔)铁架台 注射器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你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用途吗?那你想知道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的吗?



积极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在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以下的相关知识,看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请同学们填写表格相关内容,然后思考问题(附表格见后)





“温故而知新”

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教师只是在这里引导好学生即可。

先请同学们填写表格中关于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部分。





【提问】1.通过复习你们觉得根据什么可以进行发生装置的选择?(学生用资料问题1)



2.有谁能告诉其它同学装置D可以用在什么情况?







【对同学的回答表示肯定和鼓励】



请同学们接着填写表格中关于氧气的气体性质及收集装置的选择。



【提问】3.你们觉得根据什么可以确定气体的收集装



置?(学生用资料问题2)



【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评价】



请同学们完成剩下的关于氧气的表格并思考根据什么来确定气体的检验方法。





【对学生的回答做完善和强调】

学生在表格提示下完成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物质状态,反应条件及发生装置的选择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回忆氧气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收集方法并完成表格。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根据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回忆旧知,思考问题。







【得出结论】





















“发现新知”



























积极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激励其不断进取,体会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进行有序的引导是学生等一会总结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的关键!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理科学习中需要的基本技能。

【进入新课,提问】:通过复习有谁能告诉我们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是哪些?



(板书思路)



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下提供的和已有的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完成其余表格。(学生用资料问题3)



【走下去指导部分有困难的学生】





【师生共同交流填写结果】



(强调:可以通过计算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来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来比较气体的密度



验满可以用两种方法:燃着的木条在瓶口,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在瓶口。



验证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不用燃着的木条)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根据信息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体现合作学习】



























通过交流拓展自己的思路。





通过表格和问题的有序设计,让知识水到渠成。(学生的问题不一定一样,但只要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



给出的信息有一些并不完整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



让学生联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收集二氧化碳的生活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密度,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学生在填写表格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的密度判断,验满,验证方法等,一定要作适当引导。



对重点易错的知识一定要强调并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




【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页,把上面的仪器从前面开始标上1,2,……序号,然后和同学讨论可以组装出哪些发生装置?比较这些装置的优缺点。(配合展示实物)



【提问】在使用装置B,C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的顺序是怎样的?酸液应该加到什么位置?(理由?) (学生用资料问题4)

【思考,讨论,得出不同的发生装置】

















【思考,讨论,交流】

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学会分析比较装置的优缺点。

















通过引导把这个比较难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理解,应用。

【能力提高】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发现我们的装置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控制反应的进程,同学们看看我这里有一个装置它能控制发应的进程,看了它的工作原理,下来后你能想一些其他的装置吗?(学生用资料问题5)



【布置练习】

【下去和其它同学讨论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

把这个较难的能力培养的知识放到课后有利于学生充分思考和掌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2课时)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教学设计意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着重从装置的选择与设计方面探讨了实验室制取气体,今天我们接着讨论上节课留下的问题。

【对学生的设计给予充分的肯定】

【积极展示自己课后和同学们的交流结果】


把一个比较困难的知识变成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契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事实上实验室制备气体除了要考虑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还要考虑反应原理的选择(药品,条件);速度;价格等问题。



【演示试验】:



用嘴吹浓盐酸和稀盐酸











展示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的现象并讲解反应方程式。



展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讲解



CaCO3 CaO+CO2↑





【练习】(学生用资料问题6、7)



【总结】



请同学们预习课题3得二氧化碳性质。












【观察,思考,与教师一起得出一些结论】







































【积极思考】







【总结】

















让学生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并埋下区分浓盐酸和稀盐酸的伏笔。











对学生思维进行能力培养。








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总结让学生得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



把制取气体和性质实验整合在一个课题中作分组实验既复习旧知又可以起到预习新课题得目的。




【板书设计】



一 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



1 发生装置的选择    2  收集装置的选择    3 气体的检验



二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原理:CaCO3+2HCl(稀)=CaCl2+H2O+CO2↑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



验证:导入石灰水,浑浊为二氧化碳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为满或将涂有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浑浊为满



三 其他因素的考虑



1.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气体不纯,这样的气体混合物不能使石灰水浑浊



2.产物覆盖在反应物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CaCO3+H2SO4=CaSO4+H2O+CO2↑



3.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  Na2CO3+2HCl(稀)=2NaCl+H2O+CO2↑



4.条件不易得到  CaCO3CaO+CO2↑



5.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



6.价格、资源、环保问题



7.产生的气体要纯净,易收集。(C+O2CO2)



问题:



可供选择的发生装置






可供选择的收集装置




1.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可以选择发生装置?



2.通过复习你觉得可以根据哪些条件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以下信息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表格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



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



4.在使用装置B,C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的顺序是怎样的?酸液应该加到什么位置?(理由?)



5.
能否用生活中的某些用品代替实验用品来做实验?



6.老师拿了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气体开展了一系列探究;





(1)此气体是什么物质?验证它的实验方案:

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此气体可能是





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我想制取该气体,采用下图中的发生装置(填序号),收集装置








若用右图收集该气体。气体由端(填“a”或“b”)导入。



(2) 我猜想此无色气体可能是另一种气体,实验室制取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7.某同学分别用1 g铁屑、1 g锌粒和1 g镁片与足量的某酸反应制取氢气,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以及铁屑、锌粒和镁与的价格见下表:



所需时间


价格


约1390s

100g/10


约50s

500g/20


约20s

25g/10.8


你认为实验中一般不选用铁屑与酸反应的原因是。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3 07:06
标题: 回复: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农村中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更好贯穿新课程理念,这是我思考的问题。对于该课,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法,我改变了以往在第一课时处理实验的模式,而是把所有知识上完后与下一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相结合,安排了一节分组实验课,要求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实验,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预习了新课,为下一个课题的讲解打下基础,而且有效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感觉自己还不是很好地让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相结合,曾尝试过多种讲解方法,包括把实验和教学同步结合,边实验边讲解,但实验条件,实验课堂的控制,有限的教学时间要求学生要达到的目标都困扰着我,最终确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并在两个班中实施了。效果还可以,但我仍然觉得让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验探究,亲生体会实验的快乐,让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真正走入学生心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和爱上化学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还望同仁多提意见!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1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1课时)

四川郫县团结学校 潘素英
【学情和教材分析】



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


该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因素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教材还给出了一些仪器,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采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是该课题的重难点。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



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



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



3.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整合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四、教具准备



学生用表格及相关题目一份



实验活动所需的药品:稀盐酸 大理石
稀硫酸 碳酸钠 浓盐酸



仪器: 集气瓶 试管 锥形瓶 平底烧瓶 长颈漏斗 导管(单孔,双孔)铁架台 注射器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你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用途吗?

那你想知道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的吗?

积极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在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以下的相关知识,看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请同学们填写表格相关内容,然后思考问题(附表格见后)



“温故而知新”


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教师只是在这里引导好学生即可。

先请同学们填写表格中关于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部分。







【提问】1.通过复习你们觉得根据什么可以进行发生装置的选择?(学生用资料问题1)



2.有谁能告诉其他同学装置D可以用在什么情况?







【对同学的回答表示肯定和鼓励】



请同学们接着填写表格中关于氧气的气体性质及收集装置的选择。



【提问】3.你们觉得根据什么可以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学生用资料问题2)



【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评价】



请同学们完成剩下的关于氧气的表格并思考根据什么来确定气体的检验方法。



【对学生的回答做完善和强调】

学生在表格提示下完成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物质状态,反应条件及发生装置的选择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回忆氧气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收集方法并完成表格。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根据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回忆旧知,思考问题。






【得出结论】





















“发现新知”



























积极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激励其不断进取,体会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进行有序的引导是学生等一会总结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的关键!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理科学习中需要的基本技能。

【进入新课,提问】:通过复习有谁能告诉我们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是哪些?



(板书思路)



请同学们根据表格下提供的和已有的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完成其余表格。(学生用资料问题3)









【走下去指导部分有困难的学生】











【师生共同交流填写结果】



(强调:可以通过计算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来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来比较气体的密度



验满可以用两种方法:燃着的木条在瓶口,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在瓶口。



验证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不用燃着的木条)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根据信息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体现合作学习】







































通过交流拓展自己的思路。





通过表格和问题的有序设计,让知识水到渠成。(学生的问题不一定一样,但只要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



给出的信息有一些并不完整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



让学生联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收集二氧化碳的生活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密度,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学生在填写表格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的密度判断,验满,验证方法等,一定要作适当引导。



对重点易错的知识一定要强调并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
















【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页,把上面的仪器从前面开始标上1,2,……序号,然后和同学讨论可以组装出哪些发生装置?比较这些装置的优缺点。(配合展示实物)



【提问】在使用装置B,C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的顺序是怎样的?酸液应该加到什么位置?(理由?) (学生用资料问题4)

【思考,讨论,得出不同的发生装置】


















【思考,讨论,交流】

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学会分析比较装置的优缺点。















通过引导把这个比较难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理解,应用。

【能力提高】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发现我们的装置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控制反应的进程,同学们看看我这里有一个装置它能控制发应的进程,看了它的工作原理,下来后你能想一些其他的装置吗?(学生用资料问题5)



【布置练习】

【下去和其它同学讨论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

把这个较难的能力培养的知识放到课后有利于学生充分思考和掌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2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氧化碳 教学实录

广东省深圳市上步中学 魏 峰
教学目的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法:采用启发、实验、对比、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学法:观察、实验、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
教具: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电脑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1、同学们,平常在煤炉里煤层上方是否常看到蓝色火焰呢?这是为什么呢?
2、同学们是否听说过煤气中毒呢?煤气是什么气体呢?它为什么可以使中毒呢?
师: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让同学们回答,就不一定能说清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弄清这些问题呢?那么,这就需要认真学习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板书:
第一节
一氧化碳

师:我们已经知道:碳充分燃烧生成CO2,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CO,比较一下CO和CO2组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它们都是由C、O元素组成,不同点是CO分子比CO2分子少一个氧原子。
师:分子不同,它们的性质会相同吗?下面就来学习CO的性质。
板书: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师:我手里拿了一瓶事先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试着说一下CO的主要物理性质。
生:CO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师:CO和CO2相比,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
电脑打出:CO与CO2的物理性质比较:
物质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g/L)(标况)

水溶性
(通常)
CO



1.250
难溶
CO2



1.977
可溶
师:可见CO、CO2分子不同,物理性质也有些细微的差别,那么CO它的化学性质又有些什么呢?
演示: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一瓶CO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而后让学生用手背接触瓶壁,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纯净的CO气体能够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瓶壁温热,说明放热。
师:反应后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如何检验?
生: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瓶中少许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电脑打出:1、可燃性 2CO+O22CO2(蓝色火焰)
师: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想一下是否可以回答课前提出的第一问题呢?“煤炉里煤层上方看到的蓝色火焰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是CO在燃烧。
师:煤层里CO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碳不充分燃烧得到,还可以是CO2与炽热碳反应得来。
师:既然CO具有可燃性,点燃CO之前,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验纯。
师:H2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那么CO能否象H2一样也可以与CuO反应呢?请同学的看课本。
师:这个装置是用一个硬质玻璃管盛放CuO,两端配有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这与H2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比有何优点呢?为什么要用气球收集尾气?实验完毕后,气球里的尾气又应该怎样处理呢?
生:优点是:不易使CO逸散到空气中,用气球收集尾气是为了避免CO污染空气,完毕后气球里的尾气应燃烧掉。
师:为了把尾气处理掉,把装置该改成99页装置。
电脑显示:CO与CuO的反应装置
师:下面就用这套装置演示一下,先介绍各部名称及作用,做这个实验的步骤是否象氢气一样,先通气体一会儿,再加热,反应后,先停止加热,还要通CO气体直到冷却呢?


生:是的。
师:洗气瓶中气体是长管进短管出,若进气方向相反可以吗?会怎样呢?
生:不可以,这样就会把液体压出。
师:让两个学生上台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洗瓶内澄清石灰水有没变化?玻璃管内黑色粉未怎样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尖嘴管有什么现象?
生:先通CO,洗瓶内澄清石灰水没变化,说明CO与Ca (OH)2不反应,加热后变浑浊,说明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黑色的氧化铜粉未变成红色粉末。尖嘴处看到有蓝色火焰。
电脑打出:还原性  CO+CuOCu+CO2
师:CO的还原性在工业上常常用来冶炼金属,如工业上用赤铁矿石冶炼生铁。
电脑打出:3CO+Fe2O3 2Fe+3CO2
师:CO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CO2气体有这种性质吗?为什么呢?
生:CO2没有,CO的可燃性及还原性,实质上都是与氧反应生成CO2,在CO中C显+2价,还可以氧化,生成CO2,而CO2中C显+4价,已是C的最高价态,不可再氧化。
师:虽然CO、CO2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有相互转化呢?请同学们想一下转化方法。
电脑打出:   2CO+O22CO2           CO2+C2CO
师:其实如果我们用煤炉做饭取暖时,在煤炉里就反复发生CO和CO2转化。当煤炉下方通入足量的空气时,碳充分燃烧生成CO2,CO2上升遇到炽热碳生成CO,若煤层上方温度足够高,CO就与氧气燃烧生成CO2,若温度不够高,CO就释放到空气中,污染房中的空气,可能引起中毒。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师:一氧化碳为什么可使人中毒呢?同学们看下面图示。
电脑打开:一氧化碳的中毒,展示人体的呼吸及血液循环图示。
师: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O2吸引进肺里,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随血液流通全身,但当空气中含CO时,CO吸进肺里也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碳氧合血红蛋的,随血液流通全身,并且,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200~300倍,而碳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缓慢3600倍,因此CO一经吸入,即与氧气争夺血红蛋白,使人体急性缺氧而中毒。
师:既然CO易使人中毒,日常生活中有人说:“我年轻,嗅觉灵敏,当闻到煤气是,就把火炉从房间内搬出去”。还有人说:“在房间内防一盆水就可以防止煤气中毒了”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吗?
生: 他们的说法都不对,因为CO是无色、难溶水的气体。
师:既然CO易使人中毒,日常生活中时如何防治CO中毒?比如:在有煤炉的房间呆的时间少长,会感到头痛。这是该怎么办呢?
生:开窗、通风。
师:冬天用煤炉取暖时,要紧闭窗户怎么办呢?
生:装烟囱。
师:装烟囱固燃很好,这样CO就排放到室外空气中,大家可想,你家排,我家排,家家户户都在空气中排CO,就会对空气中的污染。
板书:


三、CO对空气的污染
电脑打出: 饼图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人为排放CO量3~4亿吨/年。
师:自从人类用煤作燃料以后,空气的污染现象就多了,一氧化碳是排放量很大的空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每年人为排放出CO量为3~4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气车排放的废气,其余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的燃烧和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另外,森林火灾,海洋和陆地生物的腐烂过程也产生CO,由于二氧化碳能严重的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联合国定为每年的6月5日为国际环境日,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防止和控制CO对大气的污染,因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最后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反馈练习(电脑打出)
1、一氧化碳是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的是(  )
A.CO和CO2  B.CO2和Na2CO3  C.C和CO    D.CO  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
A.无色 无气味   B.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C.难溶于水     D.能溶于水
4、CO燃烧时发出    ,色火焰,同时
,CO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CO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CO具有
性,在该反应中作
剂,反应的方程式是

6、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A.H2    B. N2    C. CO    D. CO2
7、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CO2的是(

A. 碳    B. 一氧化碳    C. 石蜡   D. 氢气
8、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A. 黄色   B. 兰色  C. 紫色   D. 淡兰色
9、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A.O2 和 CO2  B. H2和CO2  C. CO和CO2    D. H2 和  CO
10、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烧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A.CO    B. H2    C. C    D. CO2
11、鉴别CO和H2是根据它们的(

A.密度 B.溶解性  C. 还原性  D.燃烧后的产物
12、如果要除去CO2中的混有少量的CO,应采用的方法是(

A. 把混合气体点燃
B. 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 把混合气体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D. 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4 06:42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流程

江西省吉水县进士学校 杨时军
一、【导入】:在《祝你生日快乐》歌声中送出蛋糕图片。
设问】同学们知道蛋糕松软好吃,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疏松多孔吗?
告知原理】含碳酸根的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制取CO2原理)
设问】你还知道哪些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呢?
学生列举并讨论】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
小结】实验室制取CO2要考虑的因素。
设问】实验室到底怎样制取CO2呢?




二、【引出课题】 CO2 制取的研究
到底怎样制取CO2呢?联想蛋糕制作原理……



三、【探究活动1】探究制取CO2反应原理:现有碳酸钠粉末和石灰石等固体药品,以及稀盐酸和稀硫酸。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药品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参考实验报告给出的组合)小结】实验室常用

反应制取CO2 。
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CO2还需要选择些什么呢?



四、【探究活动2】探究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分析讨论】实验室确定制取气体实验装置时考虑的因素有            
复习比较】将制取CO2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实验设计】从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的仪器,设计并组装一套合理的装置。并说出设计的理由或依据。
实验评价】通过小组间的比较说出你组装的这套装置的优缺点。

教师点评



五、探究活动3】制取CO2
讨论】如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学生小结】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步骤、气体验证和验满方法。
探究活动】制取一瓶二氧化碳

教师点评



六、【反思小结
1、探究了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和选择了实验装置。
2、总结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七、【课堂练习】你会做吗?



附: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导学单

一、探究制取CO2反应原理

药 品 组 合




反应是否有气泡、速率快还是慢

结 论

是否适合实验室制CO2

1、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





2、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反应化学方程式:
1、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CaCO3 + H2SO4 = CaSO4 + H2O + CO2↑
3、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将CO2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比较内容

    O2



 CO2

  反应原理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与空气比较)







  是否溶于水









2、尝试画出你设计的装置图,并对你的装置进行评价:

 

装置是

否实用

是否有环

保意识

装置是

否有创新

能否节

约药品

参与竞争的奖

我的

装置









□最佳创新奖

□最佳环保奖

□最佳节约奖














三、探究活动三:制取CO2 探究活动报告

探究内容





实 验 药 品:



选择的理由是:



反应化学方程式:



装置(图)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操作步骤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5 07:1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
    1.实验装置的设计。
    建议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从课本“活动与探究”提供的仪器中选取适当的仪器进行搭配,学生可以先用简图示意,有条件的最好提供实物,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
    2.实际操作。
    ①用选出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②检验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充满;
    ③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3.课后思考。
    ①若实验需要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否采用收集人体的呼出气体的方法制备?
    ②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
    4.课后实践。
    尝试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如饮料瓶等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5 07:14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案例(1)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中学 谭 斌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创建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教师应该是教学的责任人、课堂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知识的类比,通过复习氧气的制取,通过灵活的仪器选择,创设了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演绎能力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技能,又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授课人 谭  斌
学  校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探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对获得CO2的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捕捉化学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养成进行实证的科学行为习惯。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探究,主动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运用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方法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归纳和应用。
情感目标
通过对怎样获得氧气的广泛探究及成果的展示,获得科学探究的愉悦和兴奋感。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乐于参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铁架台、试管、集气瓶、橡胶管、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长颈漏斗、带双孔塞的导管、漏斗、带单孔塞的导管、酒精灯、注射器、破试管、铜网、分液漏斗、广口瓶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石灰石、鸡蛋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我们前面已经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提出问题〉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原料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 现有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碳酸钠、鸡蛋壳,请你通过实验,最终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最好原料。

小组代表简述从一些资料中得到的制取二氧化碳有关途径。(如:木炭燃烧,人呼吸、煅烧石灰石、碳酸氢钙分解,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碳酸钠粉末反应、酸(稀盐酸、稀硫酸)跟鸡蛋壳反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回忆氧气的有关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对多种制二氧化碳途径进行筛选,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污染的角度、操作的困难,各抒己见,排除明显不适合的原料、方法。

活动探究:
实验现象:
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大量气泡,反应速度很快,来不及收集。
石灰石+稀盐酸→有许多气泡,反应速度适中。
鸡蛋壳+稀盐酸→有很少气泡,反应速度较慢。
碳酸钠+稀硫酸→大量气泡,反应速度很快,来不及收集。
石灰石+稀硫酸→有很少气泡,反应一会,反应停止。
鸡蛋壳+稀硫酸→有很少气泡,反应速度较慢。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选择原料的条件应该是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操作简便。
2)实验室制取CO2的最好原料为石灰石和稀盐酸。
让学生体验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并且善于提炼表达。







培养获取信息、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加深学生对原料选定的印象。
〈设置问题情景〉 同学们,我们已确定了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及原料,下面我们实验探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呢?


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知识,你能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什么吗?收集装置取决于什么吗?









〈提出问题〉 请你根据你们的思路,选择下面的仪器来组装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设计出CO2的收集、检验和验满实验方案。

思考、回答:实验装置


回忆、思考、总结:
  气体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主要有固固加热型和固液反应型。


   

收集装置则跟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中密度和溶解性有紧密联系。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


通过知识的类比,达到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 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迁移把握得更游刃有余。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引导交流〉  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较好的。










〈继续引导交流〉 好,你们心目中基本都已确定了公认的最佳制取装置,那么如何收集、检验、验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小组设计的另外几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讨论总结:
(1)收集方案及原理: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联系汽水里溶有CO2)
(2)检验方案及原理: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2。(联系小学自然课)。
(3)验满方案及原理: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CO2。因为CO2不能支持燃烧(联系灭火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充分把化学知识联系上了生活现象。

〈运用探究成果〉 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 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巩固与提升〉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制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作业〉 自己再设计出几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然后用生活代用品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

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放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
4)验满。
5)检验。

回忆、比较、归纳。








积极响应。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让学生思维得以继续扩展,真正感受到化学实验不用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无处不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5 07:1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案例(2)

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赵军红
教学设计思路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力争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统一。基于以上思想设计此课,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  题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授课人  赵军红
学  校  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重点
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讨论归纳。
仪器、药品
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集气瓶、玻璃片、长颈漏斗、水槽、酒精灯、导管、铁架台、注射器、胶塞(单孔、双孔)、点滴板、药匙、较头滴管等仪器;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等药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里放一个鸡蛋。
提供各种仪器和药品,检验生成气体,并为学生提供反应原理。
问:你知道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供多种药品、仪器,鼓励学生缜密思维、大胆尝试、科学总结。
指导学生讨论,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学习体会。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学生回忆并进行比较。
分工合作,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仪器并进行制取。
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及知识的总结,并写出探究报告。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使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具有评价意识,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全面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5 07:15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案例(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5中学秋实分校 吴建利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结合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素材设计学习专题,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地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设计的不在是教师的教,而是设计让学生如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学习、学会学习。设计中主要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探究实验的支持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向研究性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践制取二氧化碳三部分内容,设计教学时采用启发质疑──实验探索──总结实践三个环节进行。做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体发展教育。学习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分享他人的观点,学会如何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赢得对方的支持,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2、改变评价方式、内容。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注意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既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地、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人的表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程度。
3、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监督者。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做到有效地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二、教案
课 题

授 课 人

吴 建 利



哈尔滨市35中学秋实分校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能说出实验装置的一起名称及操作要点;初步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仪器: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水槽、酒精灯、铁架台。
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炭、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新课导入】设计了图声并茂的“地球与空气的对话”。适时发问:你们知道“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 哪些因素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呢?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从而引出课题。




问题讨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制取。

看影视材料。
思考:由材料想到了什么?要做什么?汇报想法。
思考、回答。
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


回忆、思考。
归纳后汇报、倾听。




倾听。


通过对话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使学生大脑神经很快进入亢奋的状态,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期待和注意。

复习旧知识。
指导分析方法。
为新课作铺垫。

引入新课。
确定探究的课题。
知识再现请大家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写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求:学生自主、自由地到前面书写化学方程式。

【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
【问题】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么?



【提供材料】指导学生看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的依据、反应物易找且价廉、反应条件易控制、有利于环保。

【各抒己见】其中哪一个化学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先提出假设,再实验验证,最后小结结论。

指导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小结

为了便于控制、易于收集。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问题讨论】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实验装置,请大家思考实验时选择实验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回忆、思考。
归纳后汇报。
倾听。

学生主动展示、到黑板上板演化学方程式。



看影像和材料、思考。



分析、思考。
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
CO2



识记、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的信息。




讨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动手实验探究。
归纳、小结结论。

思考、讨论、回答。
1、  反应物的状态。
2、  反应条件。
3、  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



复习旧知识。
指导分析方法。
为解决新知做铺垫。
让学生学会主动评价他人的观点。




设置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信息的获得,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出探究课题。
培养比较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比较法等。
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学会对已有知识的归纳、小结
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问题讨论】请大家用提供的实验仪器,结合化学反应原理,设计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连接实验装置。如没有仪器选择,画出简图即可。补充、释解学生的回答。

【问题讨论】如果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你如何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


【体验实践】请大家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

【说实话】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学生讨论后提出设计方案,连接装置,展示成果。

并简要说明装置连接的理由。


回忆旧知识,讨论方法。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成功。



小结、汇报自己的收获。


提出探究课题。
培养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动手画图能力。




复习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反馈教学效果。
【作业】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板书设计】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5 07:1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策略

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中学 薛 静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 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它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相对来说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1. 课前由学生尝试设计一份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报告(形式不限),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实验6-3]、[实验6-4]、[实验6-5]、[实验6-6],并填写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报告。对设计有新意的探究报告可以在同学中传阅或张贴。
    2.关于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阅读课本以及有关信息库的知识后,采用讨论的形式分析二氧化碳的功过,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展示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的实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教师可对[实验6-8]作简单说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力的200倍;完成[实验6-9]后,可与碳还原氧化铜进行对比,总结出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碳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
    4.指导学生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能力训练:①对课本上的部分习题进行讨论。②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后,分析造成性质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从而得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结论。③利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法。④通过查阅资料、交流信息等,就温室效应写一篇小论文。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5 07:16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案例(1)

广州市豪贤中学 黄璐茹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2.软塑料瓶会变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作者: lspjy    时间: 2008-9-5 07:17
标题: 回复: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附:学生学习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size=+0]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证明里面的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