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脚踏一方土》作文课教学设计反思PPT课件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2:14
标题: 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脚踏一方土》作文课教学设计反思PPT课件
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脚踏一方土》作文课教学设计反思PPT课件
【活动建议】
  1、三项活动:(看看我们的土地/讲讲土地的故事/谈谈土地的含义)任选一项,根据选择结果,组成活动小组,尽量使三项活动都有选择。活动过程中,要满怀土地的崇拜、热爱之情。
  2、活动准备周期在二周以上,在一单元学习之前提前布置活动:学生查资料、作采访、观察、思考等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层面地认识土地母亲,了解现实层面(历史、现状)的土地,了解意义层面的土地(文学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通过搜集资料、观察现状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国土资源状况,发现土地使用中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争取音乐老师的帮助,事先教唱《生我养我的土地》(祖海演唱)有关土地的歌曲。
  2、将活动中搜集或制作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等资料(有关土地的成语、故事、传说,现状资料及图片等)事先自编成小报,进行现场交流。也可将活动中搜集到绘画、摄影作品或自己拍摄的照片在教室开劈板报专栏。
  3、可请土管所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宣讲土地、讲家乡土地资源。
  4、选出二名主持人。

【活动安排】
一、合唱:《生我养我的土地》

二、展示活动
  讲:讲我所知道的历史的土地改革;讲历史的及现实的保护土地的故事;讲我所掌握的现实的土地资源及使用现状及感想(配合课件)
  唱:颂诗、唱歌
  看:看收集的资料、图片、摄影
  听:土管员作家乡土资资源状况、土地法

三、合唱《生唱生我养我的土地》结果
  展示二:班际(全年级)新诗朗颂比赛
  形式:课外阅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新诗
     班级选拨(全员参与)
     参加年级比赛(闭路电视实播)
  准备:评分表、评委(年级组教师、各班学生评委)

【附:学生所选诗歌举例】
  《七子之歌》、《黄河颂》、《雨巷》、《地之子》、《旅思》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2: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了解的很少。而且缺少忧患意识。


【课前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教法与学法】

  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二、明确活动目标,展开活动

  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的。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建议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

  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也找来,对比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搜集的数据不要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数据,还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等等。

  第三个子活动更侧重实践。国外的中小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考察市政建设和社区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缺少这样的内容,因此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这个活动期望在这方面使学生获得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项子活动了解的都是死的数据,离学生实际较远,此项活动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对于家乡土地使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查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最好能组织学生与当地政府联系,直接采访有关情况。如果觉得整体的土地情况不好把握,也可以调查一个侵占土地或者浪费土地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议一项,建议学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比如某地植树造林,保护了千亩良田的事例,借鉴他们的措施,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三、拓展延伸

  活动二:“讲讲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三个活动侧重不同的“土地故事”。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腊神话、《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民俗中远行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爱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联想,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

  活动三:“谈谈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子活动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不求学生作出理论的说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搜集一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前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目中的土地。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建议分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该由学生参与,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过程,重方法,对探究的内容不必一定得出实质性的成果。具体指标有:

  1、搜集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准确,搜集资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新颖。

  2、讲述故事、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神态是否自然等)、参与意识(是否主动)和情感态度(是否认真)。

  3、讨论问题、提出建议时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4、能否跟组内成员很好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评学习情况,教师也给予评价。


六、布置作业

  日常生活中多注意此类问题,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尽到自己的责任。


【板书设计】

 
脚踏一方土

       活动一 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

       活动二 讲讲土地的故事

       活动三 谈谈土地的含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2:15
【活动目的】

  1、从现实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祖国土地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动中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现状。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感和公民意识。

  3、动中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了解土地的象征性意义。


【活动准备】

  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给学生分组,合理分配班级人力资源,并指导各小组确定自己小组的活动课题;打印下发参考的网站名及相关的书名;策划活动成果展示方式。


【活动过程】

  1、生我是这片土地──“图”说中国土地:

    从两个角度来展示图片资料,一是从“资源现状”的角度,展示我国现有土地资源状况的各种相关图表;一是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展示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土地改革图片资料。

  2、一寸山河一寸金──“文”说中国土地:

    搜集与土地相关的神话传说,地方名俗,相关的土地成语.俗语。及保卫土地的故事,然后用手抄报。墙报的形式来分专题展示。

  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音”说中国土地:

    搜集和土地相关的诗文及朗诵。视频资料。合理编排。举办一个小小的朗诵会,亦赏亦诵,在浓浓的文学气氛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写作指导】

  话题:土地情思

  教师点拔:

  1、缕,取情真意挚“土地”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味有很多,父子情,朋友情,社会情。故乡情,爱国情……要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确定中心。

  2、选形雅情浓,萧乾曾用“枣核”来表现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情,艾青借“鸟”的形象唱出对祖国的赤诚,沈从文在端午节的鸭蛋上寄托着对故乡的爱恋……选取好情感对应物,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2:15
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2:15
土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愿,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的祖先自古敬重土地,而且把敬重土地的习惯,留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潮汕风俗──潮汕人设置并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遍及城乡每个角落:

    潮汕人设置土地神位或庙宇有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永久性的为居民住宅、商店、工厂、车间、作坊等,设立“地主神位”,安放在厅堂或厨房里地下的适当地方。每月农历初二、十六两天定期举行拜祭,俗称“牙祭”。祭品不拘一格,有饭、菜、鱼肉蛋类、水果、饼食等,凡可吃的东西都可作祭品。祭拜时香炉里要插下五支点燃的香,意即为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五土神,祭毕要焚化五份纸锭。

    街头巷尾与各乡村大多还有建庙宇祀土地神的,称为“福德祠”。庙里大体都立有土地公与土地妈偶像,供人们朝拜。

    安葬死人建造坟墓的山地上,也要在每座坟墓同向左侧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竖牌,像配置一座小坟一样。这种土地神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坟扫墓时拜祭一次。

    临时性的为营造新居、工场等建筑物以及修缮必须动土时,不论规模大小,在动工之前,都必须由建筑工人设置土地神位,用五副纸锭、五支没点燃的香一并夹在一段竹杆之中,作为土地神位的标志,进行祭拜,工程完成之日还要备办牲礼谢土地神。

  2、甘肃的民间社火表演: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正月十二(3月1日),甘肃天水各个乡镇的社火走上街头,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在羲皇故里天水,起源于我国上古祭祀活动社火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高台”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建造,即在汽车或拖拉机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如假山,树木,动物等,然后按其内容把幼童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之上,少则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每个高台均有故事主题,多取材于秦腔戏曲故事,如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高台”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