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8
标题: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8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8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学建议】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幻灯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⑴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 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 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8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9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9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伤”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理,表可“伤”之情。若能以“伤”为线,串起全文的教学,定能达到以尽可能单纯的教学线条带动尽可能丰厚的教学内容的课堂高境界。


〖教学步骤〗

一、朗读,理解课文

  1、落实字词,通晓大意。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知课文内容: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了解本文形式:随笔,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朗读,体会“伤”意

  1、读文中叙事部分,简述作者“伤”为何事?作者是怎样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读文中议论部分,说说作者讲了什么道理,仲永何以可“伤”?“受于人”从文中看至少应包含哪些意思?

  3、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安排可见作者的“伤”情?这些地方该怎样朗读?

  4、你认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三、朗读,熟读成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9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

  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22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县官吏达二十多年,对宋朝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39岁时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针。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年仅49岁。在他为相期间,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臻于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是他政治斗争的工具,内容多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语言简洁。他的诗歌多咏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别有含蓄雅洁的情韵,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被时人称为“王荆公体”。他的词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绮丽风习,意境开阔,感慨深沉。有《临川集》。

  2、“天才与勤奋”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

                      ──李卜克内西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马其顿)

  3、课外扩读材料:

    周士君《救救“神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19
-

《伤仲永》教学设计5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8-4-20 6:42:17  发布人:admin219  
-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⑴ 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20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