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5 12:03
标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韩兆芬

一、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天游峰的“高”、“险”进行教学。通过“气喘吁吁”“飘飘悠悠”“一根银丝”“抛”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品味、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激扬的想象浸透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对于阅读的期待,对于阅读的思考,对于阅读个性化的解读,就会显得格外生动。

二、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培养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是我国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

在学生品味了天游峰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再现天游峰的高、险。可是一开始学生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及时地进行范读,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得更深。

三、难点,实现情感共鸣。

对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这一难点的突破,我作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读课文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生谈对“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句的看法,并让学生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老人的豁达与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反复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领悟老人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让学生把前面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

虽然本堂课的重点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课堂容量太大,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问题。把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应该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适当切除了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让我再次上这堂课,我会把理解天游峰的高险放到第一课时去充分朗读感悟。第二课时重点解决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吗?”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感悟理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5 12:04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凤凰网友的帖子,在我的研修帖上,有几位网友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再次修改了自己的设计,这节公开课效果还不错,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我知道那是领导对我的鼓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一.认真研读文本,上好课的前提。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读了教材,是反复地读,只有自己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徜徉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在多次朗读课文后,觉得文章很简单,一是突出了峰的高和险,二是对扫路人的描写。文章又不简单,因为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勤劳、朴实又乐观豁达的老人,通过自己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自己对老人尊敬和赞美之意。让这位扫路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影响他的一生,这才是文章的“内核”和“灵魂”。读懂了文本后,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就想了可以复习重要的词语导入,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但又被我否定,作为高年段的学生,从概括内容入手,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上课后,我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主要内容到品味人物特点,就是一个层次的跨越。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主导性问题,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且让学生讨论“人生70古来稀,30年后,还能看到老人吗?”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又一次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他山之石,让课堂更精彩

     我们实验学校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每个老师的课都有自己的亮点,学习他人的长处来武装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有的老师课堂特别扎实、精彩,真正地优质课堂,在这节课的主要环节的设计上,我就采用了板块式,“峰、人、情”,既干净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课文。在学生研读人的特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不但写的好,有的写“朴实,健康”,有的写“自信、乐观”,有的写“有精神、爱生活。”哪怕是一点,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这一点是学来的。理解是阅读的灵魂,读好则是阅读的归宿。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让学生自己评价,读的好,评的好,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推荐阅读,让语文课堂“课终而意未了”

文章有两处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学生认真读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两处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在一起写出来吗?”我以为这个问题会把大家难住,没有想到一位女生回答的很是精彩,“第一次是站字远处观察,第二次是和老人交谈后,进距离观察。所以不一样。”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课中真正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自信、豁达的扫路人,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老人和海》大家去认识一下海明威笔下的另一位老人。”语文课终而意未了。

当然,缺点和不足还是很多的,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永远走语文教学的路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5 12:04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认真查找资料,反复修改自己的设计,尽管这样,讲完课后我觉得还是有许多的遗憾。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一.认真研读文本,上好课的前提。

在上课之前,我反复地读教材,因为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徜徉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在多次朗读课文后,我觉得文章很简单,一是突出了峰的高和险,二是对扫路人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勤劳、朴实又乐观豁达的老人,通过老人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自己对老人尊敬和赞美之意。让这位扫路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影响他的一生,这才是文章的“内核”和“灵魂”。读懂了文本后,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思考:“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但授完课后我认为,作为高年段的学生,从概括内容入手,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课伊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回顾更合适一些。

然后,默读课文3——11自然段,边读边品味人物特点,就是一个层次的跨越。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在前一课时已经完成,本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回顾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主导性问题,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且让学生讨论“人生70古来稀,30年后,还能看到老人吗?”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又一次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品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让课堂更精彩

在这节课的主要环节的设计上,我就采用了板块式,“峰、人、情”,既干净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课文。在学生研读人的特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不但写的好,有的写“朴实,健康”,有的写“自信、乐观”,有的写“有精神、爱生活。”哪怕是一点,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这一点是学来的。理解是阅读的灵魂,读好则是阅读的归宿。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让学生自己评价,读的好,评的好,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与老人近距离对话,让语文课堂“课终而意未了”

文章有两处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学生认真读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两处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在一起写出来吗?”我以为这个问题会把大家难住,没有想到一位女生回答的很是精彩,“第一次是站字远处观察,第二次是和老人交谈后,进距离观察。所以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课中真正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让学生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当然,缺点和不足还是很多的,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争取更大进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