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4 11:27
标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疾雨急来急去的情景。诗人善于捕捉瞬间的变化,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墨云、雨珠、风吹、湖水等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反思述之如下:

一、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

由于学过《西湖》一课,孩子们对杭州及西湖已有所了解。我采用了词语对接的方式导入新课,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君子一言,_________;八仙过海,_________;螳螂捕蝉,_________;上有天堂,_________。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

二、古诗的学习有章可循。

在教学时,我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本节课中,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开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些灵活处理,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整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三、适度挖掘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在“知诗人”这个环节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介绍苏轼,其中就有人提到苏轼因为与当时的宰相王安古意见相左而被贬杭州,不过当时我只是让学生作一般了解。而“悟诗情”的环节中,学生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又联系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情况,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他描写急来急去的暴雨,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而是借此希望自己也能像眼前的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这样一来,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很深刻了。      

四、作业分层,体现差异。

课后留了分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
    ①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③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两天内完成):

  ①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②收集描写西湖、杭州的古诗(不少于2篇)。
    这次的分层作业形式多样,有抄、有背、有画、有积累,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作业的难易程度也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时间放宽,小组合作等作业要求的变化,同样充满人性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作业在内容上是否科学地兼顾了三维目标,还值得斟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4 11:2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后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夏日西湖雨前乌云翻滚,雨中大雨磅礴,雨后风卷天晴的自然景观。

有老师说: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明白诗人苏轼的创作背景,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读者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诗人是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而我在教学中却认为,不必让小学生去理解那么复杂的问题。长大之后,经过学习,他们会慢慢明白的。如果在课堂上强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心境,恐怕会陷入到一种僵局中。因此,我只通过“雷雨”的视频课件,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受到震撼。接着引导学生读诗,想象诗中的画面,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再通过让学生理解:如从“翻”字想象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跳”“乱”体会雨势之大之急,雨珠飞溅的动态场景;从“卷”“忽”感受风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来去匆匆,天气快速转晴。几个诗眼的理解,引领学生亲历古诗境内,让画面在他们眼前展现,让旋律在他们耳畔响起,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

让学生感悟自然界的神奇,不也很好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4 11:2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少年,正是读诗的好时光,在琅琅的读诗声中,滋养的是心灵,丰富的是情感,夯实的是精神底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夏日西湖雨前乌云翻滚,雨中大雨磅礴,雨后风卷天晴的自然景观。通过教学,我颇有感触,对这首古诗的教学活动进行以下反思。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展现了夏日雷阵雨前后的场景。“雷阵雨”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上课开始,我首先与学生交流夏天下雷阵雨的情景,。

在讨论中,学生被吊足了胃口,我乘机用多媒体播放雷阵雨全过程,并配以相关文字的朗诵。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受到了震撼。此时再进行古诗学习,学生便情趣高涨,兴味盎然。

二、交流资料,总结方法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苏轼的资料,通过课堂反馈,有的搜集了苏轼生平的资料,有的搜集了苏轼的兴趣爱好,有的搜集了苏轼的名篇佳句……这项活动为今后学生学习搜集和筛选资料打下基础。

学习古诗虽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但也是有章可循的。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交流了自己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如图文结合、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熟读成诵……我再加以小结,总结一套适合本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诗题、反复诵读、体会诗意、欣赏诗境、吟诵全诗”,使整个教学思路及学生学习过程清晰明了。三、以读为本,培养朗读能力

古诗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诗中景物也只有通过“读”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基本轮廓。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指名个别读,学生互相评议,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此时,“读”到的画面相对于教师范读时所“听”到的画面,已经更为具体和细致了,但并不能满足于此。“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是分不同层次的,我们要走进朗读的更深层次——“品读”。如个别读、想象画面读、全体读、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读……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玩味诗中景之独特,更深地体会、联想,提高朗读能力。学生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味,大多数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不成问题。四、紧扣诗眼,欣赏诗境

意境是古诗中超旷空灵的灵性,是诗中圆融透彻的韵致,是诗中咀嚼不完的美。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诗眼,发挥想象,欣赏诗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中的诗眼多为动词。为了教学上重点突出,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我提出问题:结合古诗下的注释,默读古诗,找出你最欣赏的字或词,并说一说欣赏的理由。交流过程中,结合学生相应知识、经验的储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从“翻”字想象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跳”“乱”体会雨势之大之急,雨珠飞溅的动态场景;从“卷”“忽”感受风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来去匆匆,天气快速转晴。几个诗眼的理解,引领学生亲历古诗境内,让画面在他们眼前展现,让旋律在他们耳畔响起,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以诗意的方式引领孩子走进古诗,在其中心驰神往,浮想联翩,让他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