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09
标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我们知道,对于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发展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于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勤于反思,从而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行为。我觉得我每上完一节课之后总有很多我不满意的地方。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教学反思。

   一、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的反思

  在上课前,我熟读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学情,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苹果,现场演示切苹果。

**  不足之处:没能研究课文内容与相邻课文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和单元课文备课的意识。没能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并作出解决的预案。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才知道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整体熟悉、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体系,树立单元备课的观念,使语文教学具有整体性、联系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今后一定努力这样做的。

  二、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反思

   1. 创设教学情境。

     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图案。然后我又拿两个苹果进行现场演示两种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苹果展示给学生看,真切感受。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

  **  不足之处: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亲自来感受,获得亲身体验。我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也不够,过于紧凑。

  2.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摈弃连篇累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提出疑问,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有学生问:是谁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为什么这种切法会广泛流传?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说得有道理的给予表扬。

**   不足之处:课堂秩序有些乱,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去做。说明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时比较肤浅,学生的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深刻的感悟。这说明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是比较肤浅的。

**学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该如何提高自己解读文本能力和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了。虽然任重道远,我会加倍努力的。

  三.围绕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火花。”在本课教学中,我想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课文的活动中。可以说,教育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不知之处: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主要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常规思维方式”。这说明我在解释“常规思维方式”时不够深入浅出,没有多举几个例子。还有就是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也没能得到提高,没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反思,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我会努力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0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学习第5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的”是怎样的切法?请用上文的词语来说说。
生:是指“拦腰横切下去”。
生:指“横切”。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指拦腰横切。那么这一句中两次用了“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第一次拦腰横切苹果原因的两种猜想。
师:既然是两种猜想,不能确定原因,所以说“也许是由于”之后,就不能再猜测下去,于是接着说的就是确定的内容了。请读下面的三句话。
生:(读第二至第四句话)
师:这三句话将“我”深有感触,感触有三层意思,一层深一层,所以说是深有感触。那么我的感触的第一层意思是什么?
生:第一层意思是说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师:“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是指什么东西?
生:是指苹果里的“五角星”
师:这一层肯定了苹果里的“五角星”魅力很大。那么为什么要用上“竟”字呢?请联系上文想想再回答。
生:用“竟”字表示苹果里隐藏着的“五角星”是“我”没有想到的。师:“我”的感触的第二层意思是什么?
生:第二层意思是苹果里隐藏着“五角星”的这个秘密传到幼儿园,再传给“我”,“我”又传给大家,证明它有很大的魅力。
师:这个魅力,不光是指大家感到新奇有趣,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三层的含意。
生:由这个苹果里“五角星”的发现,能使人感到人的创造力是什么。
师:人的创造力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课文里说,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师:什么叫“往小处说”?就是从具体小事上来说。那么往大处说该怎么说呢?
生:(茫然)
师: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方式。
请同学们齐读第5自然段。

这篇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大,又须穿插必要的词语解释,学生不易弄懂。我精心设计,搭桥架梯,串联读讲,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语句意思,全段意思也能一气贯通,并能领会课文主旨。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就是创造力。课上,我问学生们,你们知道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吗?孩子们觉得很高深,我让他们大胆猜一猜,他们有的说是原子弹,有的说核潜艇,我说都不对,是小小的拉链,他们谁也不信,我说,你看看,是不是到处可见拉链,拉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啊!你还能用你富于创造的脑袋来想一想拉链还能干啥?有的说:给我们的眼睛装上拉链吧,失眠就不会困扰我们了。有的说:给我们的肚皮装上拉链吧,哪里不舒服,医生拉开你的肚子,就知道哪里有了毛病。有的说:给马路装上拉链吧,那样交通设施时,就不要给马路“开膛破肚”了……什么是创造,这就是创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0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学的学生,还是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这节课打破教师习以为常三课时教一篇课文的常规,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便于操作,简约而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

   1、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三是删去了和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如国标本教材已删去课题中五角星上的双引号。本节课,教师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修改的意图?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教学比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一节课中,我们所教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就是苹果里只是藏着“五角星”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想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精讲精练,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的空间。学习语言是一个由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知。本课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言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没有忽视字词的训练。如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体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导上,突出易读错的多音字,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字形的教学,重点提示易错笔画,这有助于强化记忆,消灭错别字。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学生描红,及时巩固所学的汉字。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仍不能忘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习惯培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细微之处见真情。对词语的理解上,则随课文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谴词造句。如“魅力”一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美景、运动、游乐项目”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准确使用“魅力”一词。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活”是拨通基本教法的金钥匙,是教学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灵活的教法也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横切苹果和竖切苹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正是因为传统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们才会被老经验束缚,进而也错过了发现创造的机会。由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的机会,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才会产生了新的冲动:横切梨子会出现什么图案?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哪些收获?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兴奋点已不仅仅停留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上。他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教师巧妙地引导,不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灵活的教法还表现在适时、适度地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第4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充。学生在对比两种不同切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第二课时的补充阅读和练习,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0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邻居家的小男孩拦腰横切苹果,显示他从幼儿园学会的新本领,让“我”有了新发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学习这一课,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魅力”和“创造力”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这篇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大,又须穿插必要的词语解释。

在教学“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这句话时,我用比较法来学习作者用“真的”和“果然”这两个词的妙处,让学生体会到词语的妙用。

“语文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如果一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收获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苹果里有个五角星,记住了课文的情节,记得上课曾做过切苹果的实验……那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语句意思,全段意思一气贯通,并领会课文主旨,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创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1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启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且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小男孩向“我”显示在幼儿园学到的新本领——横切苹果后,苹果里有颗“五角星”。第二部分主要讲“我”从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中获得的深刻感受。教学重点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只要让学生搞懂“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的含义及创造力的内涵,这篇课文就解决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1、抓文中人物对话;2、动手操作突破难点,感悟创造的魅力;3、生活中的发现。紧扣这三方面组织教学,琢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1、背古诗,阅读积累。2、目标导引。3、小组学习,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4、切苹果实践活动。当堂词句训练。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5、链接生活,真情体验。进一步理解创造力的内涵。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自我感觉教学设计还是动了一番脑筋,力求完美。

      教学实践的结果却不够完美,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1、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展示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2、切苹果实践活动时,学生兴趣盈然,但切苹果后,学生在分析词句,加强词句训练时,学生讨论的气氛不够热烈。3、在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自读感悟,质疑问难时,部分学生又无所是从,一脸的茫然。自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浓,学生举手发言率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整个课堂成了部分学生的舞台。

      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写写自己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胆小紧张不敢说;2、怕说错了被人笑话不敢说;3、没有认真预习,有些问题确实不懂,不会说。4、还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心想着吃苹果,竟然忘记说。

      针对此类情形,我认为要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束缚,让每个学生都把课堂当作自己的舞台,当好主演,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其次,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教师学前指导一定要到位,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再次,要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动手动脑的习惯等。

      以上是我执教《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后的一点粗浅的、不成熟的思考。敬请各位博友不吝赐教!谢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1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可能小学生本身好奇心就强,再加上昨晚已让他们自己回去做了实验,因此,学生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课堂上热情高涨,虽然是下午上课,但回答问题仍是小手如林,因此我想到平时都觉得下午上语文课不合时宜,效率低,今天这节课却充分说明,上一节好课,重要的不在授课时空,而在授课内容,授课方法与热情,特别表现在我提以下两个问题:

1、“通常别人为什么想不到换这种拦腰切苹果的方法呢?”

生1:别人都这样切啊,我当然也这样切。

生2:习惯了呗,没想到用其它方法。

生3:如果横切的话,苹果应该容易滚掉吧?再说刀子切到手上怎么办?

生4:我平时吃苹果都是直接削皮的,然后整个儿吃果肉,所以没想到怎么切。

生5:横切的话,吃起来肯定不方便。

生6:对切的话,两个人分着吃,一人一半,很公平的。不要争吵。

……

2、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的话,我们永远不可能有创造力!”

“科学无处不在!”

“科学就在生活中!”

“当我们面对一道题目可以思考多种解答方法!”

““以后我们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时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

两个问题一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记得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教育唤醒,是我的又一追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1
《苹果里的五角星》反思重建
课文通过邻居家小男孩切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创造力的重要性。文章情节比较生动,语言文字比较简洁。执教这篇课文,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案例,只觉得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比如需不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切苹果。且不说学生的安全问题,切苹果研究里面的奥秘是否是语文课的学习目标。此举完全可以凡在预习时,有兴趣的学生在家长看护下试一试。课堂上宝贵的时光用来切苹果,五六分钟估计还不够呢,真叫人心疼。

   
再比如一连串的问题:作者是怎么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男孩神秘兮兮的,可“我”态度怎样?为什么“我”不以为然?当“我”开始知道苹果里有“秘密”后,心情如何?为什么“我”先前没发现这个“秘密”?小男孩是怎么切苹果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这件事,作者的收获仅仅是知道了苹果里有“五角星”吗?为什么说这个图案有魅力?什么是创造力?等等。

   
仔细推敲这些问题,有的让四下孩子回答,似乎过于低估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的完全可以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一个较大的问题;还有的似乎过于关注故事情节,和学习语文没有多大关系。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教学设计作了如下调整:

   
1、出示:循规蹈矩、鲜为人知。指名认读后,先理解“循、鲜”的字义,然后整体了解词语的意思。接着补充近反义词,丰富学生的词汇。

   
2、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小男孩和大哥哥的对话中可以填入哪些合适的提示语?比如小男孩的第一次语言的激动、神秘;大哥哥的不以为然、冷淡、不屑一顾、不冷不热;小男孩切开苹果后的自豪、得意、骄傲等。在学生对人物心情把握到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效果很好。

   
    (2)1-4自然段故事情节比较生动,非常适合训练学生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其余自然段,抓住重点句理解:“鲜为人知的图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再次复习怎样联系上下文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同时练习归纳该段段意,复习一个含有中心的自然段如何归纳。

   
     《补充习题》中的阅读设计较好,两个问题较有思维价值,且是对课文主旨的复习提升,所以剩下的时间放在了练习的完成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2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
    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1.造句。
    ①魅力——
    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课后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小男孩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一个五角星的事例,告诉学生其实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大,又须穿插必要的词语解释,学生不易弄懂。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都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做实验的经历与发现时,没有一个学生敢把在苹果里的图案用自己的发现说出来,都是以“五角星”来概述。当我提出“除了像五角星,就没有自己的发现”时,学生才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苹果里的海星”,“苹果里的雪花”,“苹果里的梅花”,“苹果里的勋章”……学生打开了与生活经验链接的通道,纷纷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说出了自己喜欢的梅花、蛋塔、饼干,兴趣盎然。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创造,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我觉得这是我进行生态课堂的一点体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2 10:12
5  苹果里的五角星

★ 一、教材分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  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       演示一下切法。
(2)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  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5、   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6、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7、   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用下列词语造句。
清晰
魅力
* 学了课文,你想探索什么?(想知道第一个发现这秘密的人是谁吗?还想探索其他吗?)


★ 六、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七、教学后记: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本文教学重在读中感悟,受到启迪,明白打破习惯思维方式的重要。



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思考


    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突然想到这一句话。鲁班发明锯,是受把自己手拉破的那根茅草的启发,其实那根茅草早就躺在那里,一定也拉过许多人的手。事实上,世界上无数个发明都有着原型启发,都有着一刹那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就是因为许多人少了那么一点,就与创造发明擦肩而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访问团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调查研究那里的教育。当时的教育总监告诉访问团成员,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及其竞争,所以这个州的考试一直在全美倒数第一,但这个州的每年专利申请数却一直是全美第一,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发明创造。苏教版选择这篇文章,是通过母语的学习,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是告诉学生苹果星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断”的方式来发现。
    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同样不大,也是一个“小”字。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