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学反思全册教后记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19 20:32
标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学反思全册教后记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燕子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荷花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介绍家乡景物(口语交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翠鸟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师随笔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们能做点什么(口语交际)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后记
三年级语文下册介绍自己习作教案及说说我自己(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随笔检阅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后记争吵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绝招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你学一招(口语交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后随笔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后记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妈妈的账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三年级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口语交际)、习作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课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后记
三年级语文下册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2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教学随笔
三年级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口语交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后记《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后记
三年级丰富多彩的世界(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西门豹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神话、传说故事会(口语交际)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0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1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1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1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 ,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1
3荷花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1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将所学的景象深深的印入脑海中呢?我想应是体验,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语文文本的真实情境之中,经历一次次美的享受,如此,留在心里的情境才是真挚的,才是永恒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生动形象的图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音乐、画面,让孩子的心灵诗化。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诗情画意的心灵最容易“草长莺飞”。一篇美文对孩子的心灵的“诗化”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学生心灵的“诗化” 是全面的。“心灵诗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学生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伴随着轻轻的音乐声回荡在课堂上:“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入画的美丽景象。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板书‘珍珠泉’”。再加上形象逼真的珍珠泉画面,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他们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享受着,接着孩子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孩子们的视觉中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一声声富有个性的朗读,那一句句精彩的话语,那一个个有趣的画面,不正是孩子心灵诗化后的富有创意的产品吗?
二、对话、感悟,让孩子在珍珠泉中遨游。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语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话,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展示、宽松融合、认真对待、自主发展。教学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流动的美,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珍珠泉。
课堂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说着、读着,思维活跃,真情勃发,灵性涌动,课堂一派“喜人景象”!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课堂中对文本的感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诗意般的课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2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2
《珍珠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 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2
珍珠泉教学反思
在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很值得借鉴指导学生写景色。文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有不少生动优美的语句,是学生学习的佳作。我可是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他们学习领会文章的精华。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我发现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吸收和内化书本中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一些学生写不出生动优美的语句,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话,有的学生能口头模仿即兴说出类似的句式,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我猜想:对于精美的语言片段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理解吸收,久而久之,好的语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尝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2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可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文字,也是最难认和最难写好的文字。一点细微的变化会使它摇身一变,变成了另一同类,或是成了“怪物”。永远忘不了读师范时的我在一次心理学作业上将“展”字多写了一撇,老师批改作业时为我写下了一个正确的“展”字,老师的细心使我感动不已,再也没有写错“展”字。自己当了老师后,每当教“展”字,我总忘不了提醒学生不要多一撇,提醒自己要教好学生。可是,在识字教学中,经常事与愿违,你怎么提醒他们注意写正确,可总有学生记不住,似乎是越提醒越出错,他们对部分汉字只有模糊的印象,尤其是笔画多的字更是如此。于是,我教他们学会拆字,用熟悉的部件记复杂的字。这一招还真灵,几次实践后,许多孩子在字形的掌握方面大有长进。
记得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一》有“读读背背”这个训练内容,其中包括12个四字词语,分别为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有: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悬崖峭壁等等。
教学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提前记一记,并了解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上课时,我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背词,自己随即写词,当写到“姹紫嫣红”这个词中的“嫣”字时,我的笔停了一会,当时我还真记不清这个字,总觉得右边像个“丐”加什么的。于是,我准备去看课本,并诚实地说:“这个字很难记,老师都记不清了。”我的话音刚落,没想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记,右边就是一个‘正’字加个‘与’字,再把‘与’字的最后一横变成四点就行了。”
听了学生的分析,我既高兴又难为情,忍不住埋怨自己,天天教学生学会记字,学会拆字,自己却记不住字。埋怨自己的同时,我又连声赞扬孩子们:“你们真棒!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教我记住了‘嫣’字。看来,把复杂的字拆分成简单的字真是一种好的记字方法。老师没有白教你们,你们都能教老师了。”在我的赞扬声中,孩子们越说越带劲,一连说出了后面的“缤、郁、旭、皓、崇、峻、悬、峭”等生字的记法。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仔细地看着字后自信地说着每个生字的组成时,我庆幸,我赶上了教改这辆新型列车,使我知道师生要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自豪,我没有被“师道尊严”所左右,我的诚实换来了学生的自信;我高兴,我的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兴趣;我幸福,我的学生也能教我了。我相信,我和孩子们的“互助”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2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六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们进行小组比赛读”。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此外,让学生以画见悟,画出情趣。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另外,我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写出兴趣。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2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3
6燕子专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3
6燕子专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3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3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六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爱护周围环境”为主题。训练的重点也是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燕子专列》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表现了“爱护周围环境”的主题。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
在开课时,先由《小燕子》的儿歌激趣导入。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着重弄清(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通过交流,从两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小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2、瑞士政府是如何救助小燕子的?3、居民们为小燕子做了什么?4、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笔画出描写居民救助小燕子动作的词,找出描写小贝蒂的句子来加深理解。还针对文中的“瑞士政府呼吁广大居民寻找小燕子”的有关内容,专门创设了拓展练习:1、请你替瑞士政府写一则告示。2、学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谁(瑞士政府、小贝蒂、广大居民、小燕子)说些什么?3、你还知道人和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感人的故事?
从学生的发言和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理解很不错,并能从中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学生的拓展练习也写得很不错,现摘录几篇:
广大居民:因为天气突变,许多小燕子面临死亡,请你们赶快去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车站,我们会用火车送它们去温暖的地方。(连家安)
各位居民:天气太冷了,燕子都被冻僵了,大家快把冻僵的燕子送到车站(蔡依依)
广大居民:因当地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广大居民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张天琪)
广大居民:燕子已经面临着危机,如果你们想让燕子好起来,就立刻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吧!(吴萌硕)
贝蒂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一个人救了那么多的燕子,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岩平)
我想对瑞士的广大居民说,你们为了救小燕子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动物。(马文玺)
我想对瑞士政府说,你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能保护小燕子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我们也会象你一样保护小动物。(吴萌硕)
我想对小燕子说,谢谢大家帮助我,我会好好地报答你们。(贺百成)
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想借助《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因为没有找到磁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另外,让学生说说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来,只能让学生课下去搜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3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下年级的一篇课文,文本中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才能促使他们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教《燕子专列》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首先在课堂上聚焦“困难”。孩子们在第一次朗读时,只能很表面地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在能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他们从主观上找找自己觉得最让燕子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在学生说的同时,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气温骤降”这个词语以2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气温降得快,降得突然。“长途跋涉”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飞过了……飞过了……还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中体会到燕子飞行路途的遥远以及燕子的辛苦劳累。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燕子遇到的困难,燕子的可怜,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同情心,学生边理解边读,朗读水平有层次地获得了提高。
在聚焦“救护”这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让学生看图想象她的动作、语言,体会她对小燕子的珍爱,学习居民们救助燕子时,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人纷纷走出了家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角色反复朗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一句,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居民们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不怕困难。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
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字词的理解的确是读好课文的关键。
比较遗憾的是:1、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
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2、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3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上完本节课后,感觉自己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导入自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再加上老师动情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再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会长途飞行的燕子,怎么需要坐专列呢?自然就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重研读感悟。
在上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麻烦”来进行教学,燕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让学生先划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遍感受感受。在学生体会理解“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这一句时,让学生重点理解“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两个词,在学生自主感悟后,我借助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中。当播完这段视频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小燕子的处境如此艰难,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情感心弦得到拨动,感情得以勃发,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悯之心。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在理解“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濒临死亡。”这一句中,让学生理解体会“长途跋涉”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想象燕子会飞过哪些地方?又告诉他们燕子要飞5000公里,平均每天要飞一百多公里,让学生体会到燕子长途跋涉的艰辛。“饥寒交迫”这个词语。学生理解的很好。有的学生能联系前文来理解:“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是捕食害虫的能手,现在昆虫都死了,燕子找不到食物,再加上天气寒冷,这就是饥寒交迫。”理解得非常到位。
不足之处:
1、在学习生字和新词的时候, “麻烦”这个词语比较难读,因为烦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不好。虽然多次正音,但还是有学生轻声读得不到位。
2、在理解“呼吁”的意思后,让学生代表政府写几句呼吁的话,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改成:“如果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或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你会怎么呼吁?”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了早先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节制地砍伐树木,用来盖房、造犁、做家具……然而,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越来越少。一个雨水奇多的季节,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向了何方,从此无影无踪。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极深。课文中写的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吗?那个小村庄就是我们可爱的地球,村庄里的村民就是愚昧无知的人类,村庄的命运也许就是地球的命运。现在,因为人们乱砍滥伐,大片大片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而沙漠却以疯狂的速度不断扩大。树木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抵挡风沙。可是森林被砍,山洪暴发,各种灾难接锺而至。再说,没有了森林,动物也就没有了家园,面临灭绝,人类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现在,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可缺乏的是行动!
那么这一切能改变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能!
首先,要想使森林资源不缺乏就要种树。可光种也没用啊,人们砍的比种的还快呢,所以还要使人们意识到砍树的危害——课文中的洪灾不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吗?再有一点就是要节约用纸,因为纸的用途很广,但因价格低廉,所以人们很不注意节约。别看一张纸不起眼,如果每个人一天浪费一张纸,全世界60亿人,就是60亿张纸,差不多有几十棵树,一年就要浪费掉一片森林,多么巨大的数字。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都来节约用纸。
为了可爱的地球不会有和小村庄一样的命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生活在荒漠中,请大家保护森林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课件。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还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我趁热打铁:“同学们,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我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讲授,先听课文或看课文视频——再说说你听懂或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渎课文,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再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这段意思画出来(树林减少,裸露土地扩大,树桩遍地皆是,树林成了房子,家具、工具柴烟)不出所料,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很好的体现了人们无知地肆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创作的意图和感受。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张扬,珍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多元化”和“独特体验”。而这些需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地进行,正是教师放心、放手、放权,充分信赖每位学生,才能让他们主动脉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究,去用心感悟和品味。教师“甘做平等中的首席”,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启发,激励和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和智慧,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去实现朗读的多元化,以读促悟,以悟助读。因此,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就显得水到渠成、轻松自然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4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读4、5、6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将会多么难过,多么沉重。
最后,我请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决定,工人们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说到的都是:这棵橡树太美了,他们真善良,虽然学生说到了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但是感觉有点牵强。如果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问学生:工人们和工程师保护的只是这一棵橡树吗?学生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4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在学校上了<燕子专列>,是赛课的,感觉还不错,孩子们配合得很好.下午自己在班上上《路旁的橡树》,我感觉还更精彩一些。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4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刚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文章中工程师为了是否砍树而犹豫,工人们不想砍树但只能听从命令的那种无奈,这两者的心理过程其实很复杂,老师要帮助学生去体会。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5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5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对工人与工程师语言进行感悟,但学生们诞生了另一个精彩。一个学生说课文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字词也没有象原来那样查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溶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5
语文园地二
教学反思
一、绿色环保意识在对比中燃起
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直接播放第二组“环境恶劣”的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被破坏现象。这样做,很难让学生入情入境、心神合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在课前,我精心剪辑了两段不同的画面—“美丽风光”与“环境恶劣”,为学生精心打造交际氛围。两次的观看,让学生喜与忧的情感强烈的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强烈的表达欲望已被激发,浓浓的绿色环保意识已初见端倪。
二、让交际在绿意盎然中进行
我认为:“绿意盎然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平等的课堂。在此环节中,我轻轻坐进小组中,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师生实行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氛围迅速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怎不会尽情交流尽情表达呢?其次,“绿意盎然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互动合作的课堂。口语交际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我在这里变小课堂为大天地,让地球妈妈招聘环保小卫士,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实践人,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中,随着环保小卫士的环保奇招宣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种子已扎根心底,学生的心中早已像课堂一般绿意盎然。
三、绿色家园在畅想中构建
我认为,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还不够,还应该要看我们已经取得的环保成果,为构建绿色家园献计献策。我抓住“我市是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心中构建自己的绿色家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5
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寓言二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感觉很是失败,觉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总结一下。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课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吗?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一遍,会发现自己在哪些环节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赘的。其实不是每节课都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如果能敢于面对自己那些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并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并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首先,教学目标不太准确,没给学生以明确提示本节课的任务到底是一则寓言还是两则?没让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其次,也是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的时间来独立思考。没有深入的结合学习.生活经验来体会寓意。所以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凡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和理解的,老师就应该大胆放手,先自学再交流;凡部分学生能感悟的就请学生来讲授,让其他学生听得感兴趣;教师要讲解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总结,以后还要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力争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出效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5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缺乏课堂互动。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惊弓之鸟》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注重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6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学生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读懂了吗?喜欢吗?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然后我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接着我告诉学生这幅画也包含一个成语故事,大家想知道吗?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接着我便板书课题:10、惊弓之鸟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看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课题说明白。这样大家都充满渴望的去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惊弓之鸟就是受到惊吓的鸟。然后我问这里的鸟之谁?学生马上说是大雁。接着我让学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读课文,看文中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不仅知道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还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在学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问学生,更羸真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信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九节,这样学生就能够边读边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只大雁因为受过一次箭伤还没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它一听见弓箭的响声,就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伤口一裂开就掉下来了。其实它不是箭射下来的,而是被吓下来的。学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就说,自己以前被狗咬过,所以只要一看见狗就感到很害怕,还有的说怕蛇,有的说怕马蜂等等。学生会用这个成语了,在让他们自己归纳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现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弄明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6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
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把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理出主线。第一自然段讲父亲叮嘱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而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又讲“老师的话同父亲讲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粗读文章,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呢?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教学时,我把杨桃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我先利用教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教师神情的变化,铺设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再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教师态度的关键词“走到”、“审视”,教师这样做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样,重视了文字的训练过程。接着,为了联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教师说的话。教学中,我分步设计了“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说的话和他的做法一样吗?”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说的话。老师说的话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头理出主线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为什么那么相似?”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紧扣主题加以拓展。因为,只讲画画,不可能是“一生受用”,而话中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确实是一生受用的。“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己。文中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对自己而言。不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6
《画杨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与古诗《题西林壁》有异曲同上之处。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初读、通读、细读之后,拿一个小油漆罐让学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让他们各自得出答案。有的说像圆柱,有的说像一面镜子,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让他们背古诗,大部分同学完成得很出色。
反思一:本文从画杨桃来说明事理,难度之一是相当部分学生未见过杨桃,无法理解杨桃像“五角星”。我就通过一个简单的直观教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他们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二:借助已学过的古诗来帮助理解,这应该叫触类旁通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6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 (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6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6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 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7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二是抓住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他的画受到称赞?学生结合书本和插图讨论交流,总结他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这时候,别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三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结束时,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们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画上一座山,写上“骆驼洞”;在沙漠中画上很多很多脚印等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7
《语文园地三》 教学反思
1.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而这种口语交际的能力要靠丰富的语言实践去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要允许学生说得不完整,通过补充提问,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允许说得不生动,甚至允许出错,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交际,乐于表达。
2.习作练习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降低习作的门槛,给学生以自信。引导学生将平时的积累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体现学用结合。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与学习的空间,并将展示与评价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带领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口语交际的话题,凸显地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口语交际的话题要丰富而开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说身边的事,说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鼓励学生敢说,教给学生会说,逐步引导学生说得生动精彩。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习作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到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成功感,从而喜欢习作,乐于表达,顺利地完成习作开篇的过渡。
词语的积累 对子歌 词语搭配及绕口令的学习,要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展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将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7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片断,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7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家
林清玄笔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文章。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快速奔跑,今天过去,还有明天,好像时间是永远过不完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相信同学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会有更多收获。板书课题。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和时间赛跑的体会?抓住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教学。
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么理解的:昨天永远变成昨天,爸爸永远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亲身体验,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爸爸像是给我说了一个谜。此时再次引导回读这句话,从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时间的无情流逝,体会“可怕”的心情,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最后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第三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三、、“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从中体会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导学生在体验到时间的珍贵和与时间赛跑的快乐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无时不刻可以和时间赛跑。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此时,我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这个问题。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后悔终生。再结合作者的经历感悟这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7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三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如此经历,要理解起这些内容就有些远了。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讨论解决了很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知识目标突破的很好,可我总觉得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从学生不以为然的表情里我总觉得“时间”在他们的眼里还没意识到有多重要。在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10小时,上课约用去5小时,各种作业差不多也要用去1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那大概还剩6小时,去哪里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6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多的6小时上哪去了?
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左右。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6小时呢?近10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显出惊讶的神情。!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为以往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并决心珍惜时间;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7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讲“我”因为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听了爸爸的话寻求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和时间赛跑的念头,并由此体会到了应该怎么样珍惜时间。
教学时,我抓住“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我说的是哪一句话,是“外祖母睡着了”还是“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马上产生了新的问题“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中明白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产生了人生难再的恐惧,在教师适当地引导“我们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过一声,直至死亡真正来临呢?”留待下堂课你们来回答。
在这个小片断中也许有了那么一点点“先学后教”的痕迹。学生有了问题并不可怕,这正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把握,把球传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运球、相互协作中投球射门,真正解决问题。
想起自己也曾因为看到到初夏深深浅浅、变幻无穷的的绿意,产生了花谢春逝的悲悯,从而开始珍视时间,唯恐人生虚度。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学是不是也让学生产生这么的念头呢?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8
《检阅》教学反思
课文《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明显的,如果让博莱克去,很有可能会使他们的队伍受到影响,会让他们的集体受到影响。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我分析了教材。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谈话揭题,一举两得。本课开始,我就问学生什么叫检阅,孩子们基本没人知道,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看过我国对部队的检阅吗?于是课堂里就热闹了起来,纷纷的说了起来,这就是检阅,他们不但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检阅是很隆重的,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推敲字词,揣摩人物心理。上课时,我抓住了文中小朋友矛盾的心理,通过找词句、划词句、交流等方式来体会:“谁都不愿意开口”(怕伤害博莱克),“终于有人开口了”(但也没有解决问题),“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在(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其实心里却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再加上下面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一群集体荣誉感强、心地善良的孩子渐渐清晰。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经过这么艰难的抉择,这群孩子值得称赞。
3、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第一次两遍朗读,目的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读一读,划划词句,读一读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8
《检阅》教学反思
课文《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明显的,如果让博莱克去,很有可能会使他们的队伍受到影响,会让他们的集体受到影响。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
所以,在实际的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 观看国庆50周年阅兵实况,走进文本。
课前通过了解,学生都不了解检阅,通过观看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儿童队员们所做出的大胆决定就是通过激情朗读,读出文字内在的意思,使生品悟到孩子们高贵的品质。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时观众的评价及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品悟的。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通过朗读,学生投入了;通过朗读,学生感悟了。
我觉得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抓住了的切入口,进行合理的教学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8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对于“检阅”三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为此在上本课之前,杨老师让学生看了“50周年国庆的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对检阅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学习。杨老师的重点是检阅前,但她的思路却有点乱,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太多的思考问题。
成老师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教学词语上,注重词语的音形义,学得很扎实。我认为让学生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环节很好,但是学生读的效果不太好,我觉得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范读词语上,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学生也会模仿得好,而不是这个环节的要求太高。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成老师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成老师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平时走楼梯都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出去踢球”……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8
争吵 教学反思:
围绕“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我”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领导加深理解和体会,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8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1.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2.故事很简单,学生一读就可以读懂。我教学时把重难点放在小柱子是怎样练习绝招的。通过想象,体会任何本领都是要通过勤学苦练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说说小柱子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大家相互补充。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这对中下程度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样的想象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8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略读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教材的新类型,本课教学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选编意图,力求突出以下四点:
1、自读自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下,运用自己感兴趣,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深刻而丰富。
2、学法指导:
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 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3、角色互换:
本次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过过“教师瘾”,自己退而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听评者,让课堂教学充分走向民主和开放。如: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大家分析课文题目;向大家介绍课文里的生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柱子怎样练绝招等。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语文思维敏捷,兴致高昂,争当下次的小老师。
4、珍视感受:
别看学生的年龄小,却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绝招。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个性化的自由阅读,很快能说出课文中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并这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纷纷发言,说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自己的绝招。表演使学生大脑想象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学习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如:张宇同学为大家表演口技——学动物叫;林毅同学为大家表演一笔画等。在这种民主开放,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中,台上台下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当然由于本人对新课程学习还不够,有许多精髓的内涵还领会不深,在教学中难免含有偏颇,请同行们给予指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9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当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飞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9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的趣事。课文中,作者把小柱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这么说,他代表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尊,好强,不服输。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次要内容略读,对于重点内容才重点精读。《绝招》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无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我在教学《绝招》时,大胆放手,只是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为他们加油,给他们鼓劲,在适当的时候略加引导。
在深入研究《绝招》的课文内容和“阅读提示”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课文中一共叙述了几个小伙伴,提到了哪几种绝招。并且建议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后,在小组内互相提问与做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9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呢?我在备课中想到,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沉默了。
我是这样教学的:
(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9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
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
要付出爱呢?我在备课中想到,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
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沉
默了。我是这样教学的:(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
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
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
、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
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
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
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
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9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教学重点除生字词的掌握外,另一点便是要求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从而分析人物性格!但是这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一个例句,让学生默读,自主感悟句子,接下来通过朗读把个人的体会读出来,并通过引导他:“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理清自己的从哪里感受到的,从而归结出,刚才是从读当中重读了某些词语,就是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这个学习方法是在学生的学中总结的,从引导当中水到渠成的,并适时评价“你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这样,其它学生也有了模仿的对象和适当的刺激,有了读的欲望和思考的动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39
《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先是理解第一自然段,想象体会水的重要,关键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同时指导看图理解,大地也干枯得裂开了缝。
接着,是画出课文描写:水罐一次一次神奇的地方。
重点感悟的句子: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孩子们联系前文的水缺乏,接着让孩子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再拿水瓶喝一口水,你感觉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得太好了。有的说大地妈妈笑了;有的说焦渴而死的动物死而复生了,这是神仙水;有的说人喝水后浑身都是劲,精神抖擞了等等。
最后感情升华:水罐一次一次神奇的地方,是上天被感动的结果,主人公的精神方面有哪些钻石般闪光的地方呢?三次的关心他人——关心妈妈,关心小狗,关心过路人。孩子们的可贵就是真实:如果是我,我一定不给过路人喝水,因为我自己都没有水喝。我抓住这话就说:这正正是小姑娘难得的地方,所以才能感动上天,送来神来之水,所以文章很多神奇的事情发生。
但是,我也是只是追求情节,没有带领孩子们认识作者文章的魅力,这要今后注意的地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0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妈妈的帐单》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多,父母亲都把自个的儿子当成宝,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也该回报一下父母亲。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自个反复默读课文,仔细体会到小彼得的妈妈的帐单上是 0芬尼,蕴含着妈妈对小彼得的无私的爱。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也谈谈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说:“我的鞋子坏了,是妈妈带我去买。”有的说:“我发烧了,是妈妈带我去吊针。”还有的说:“下雨了,是妈妈给我送来了雨衣。”……后来,我又问:“你为妈妈做过什么?”课堂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过一会儿,有几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妈妈下班回来,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说:我帮妈妈按摩。……几个同学说完后,课堂又出现了沉默,看着同学们低下头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在思考、在惭愧……后来,我笑着对孩子们说:“没关系,今天回去后再好好帮妈妈做一些事,做个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说:“好”最后课堂在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中结束。我认为自己在上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了沟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引导他们朝着真、善、美的领域去发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0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爷爷和奶奶都把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关怀备至,宠爱有加,让这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些孩子养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不良习惯,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不是大发脾气,就是无理取闹,甚至离家出走,闹得家庭不能安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就应当孝敬和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古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的就是要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古人尚且懂得感恩,我们生长在新时期,更应懂得感恩,做到感恩。
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体会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爱,认识到做人的真正道理,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让每个生命个体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健康思想道德的社会公民。我们学的课文《妈妈的帐单》时,我让学生对比两份帐单的区别时,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妈妈一分钱也不要,真伟大”。我听了以后,就问学生:“孩子干活有报酬,妈妈干活为什么没有报酬呢?”同学们沉默不语,寂然无声。我接着引导启发学生,说:“既然报酬是零,说明是没有价格”。我刚说完,同学们立刻明白了我说的话,就争先恐后地说:“妈妈的爱是无价的,是无私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学生们终于明白了我说的话。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后观察记录父母每天忙碌的事情,从烦琐的家务到紧张的工作,计算出父母每天为自己洗衣服、烧饭、接送自己上学放学、帮助辅导作业需要花的时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有关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在观察和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正是有了父母的细心呵护,自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继而鼓励孩子们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感恩的真心付诸于实际行动。比如给父母梳梳头;给父母洗一次脚;跟父母谈谈学校里的趣事。这样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行动有效地结合,实施感恩教育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许多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他人的快乐。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相信我校会在感恩教育这条路上走出一片美丽风景。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0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本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习作、展示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驰骋想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来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重点难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0
太阳 教学反思
 《太阳》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识字游戏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小狗跳楼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识字;讨论喜不喜欢太阳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0
太阳 教学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堂用到的两个谜语,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在班级进行交流,不仅有利于资料共享,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课文所引用的神话传说,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4、学贵有疑:
因为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学生肯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主要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
总之,在学习这一课,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不仅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我一定会积极反思,使师生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0
太阳 教学反思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同时我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在讲授说明方法时,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来。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所以怎样让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是一个难点,可能还需要老师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所以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要给孩子适当的点拨或示范,让他们有较明确学习方向,从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时,我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未进行拓展。其实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外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联系、人类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的感悟是每一篇课文从设计上来说可以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的设计。课堂的最终立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课堂应该是有实效的:学生有所得。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语文学习过程,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当今课堂十分需要的。能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达到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对于我来说是欠缺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使自己提高的更快。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1
月球之谜 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篇科普文,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而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这是我设计教学时的主旨思想。通过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这一堂课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把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有利的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据课文需要制作了非常有实效性的幻灯片,内容丰富,页面漂亮,如月亮诗句的收集,登月图片和资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提问,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分类型分版块的进行幻灯片制作,使学生在交流与扩展时最快速地进入。最可贵的是孩子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把冗长的网上文字资源提炼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练明了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输入大脑,使孩子们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师在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在资料的展示中,样式灵活,有教师展示,有学生自展,还有全班展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
二、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这节课,教师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朗读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如月球上奇异景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1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家长开放日的课,课上下来我的自我感觉还不错。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篇科普文,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而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这是我设计教学时的主旨思想。通过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这一堂课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把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有利的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非常内容丰富的资料,如月亮诗句的收集,登月图片和资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提问,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使学生在交流与扩展时最快速地进入。最可贵的是孩子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把冗长的网上文字资源提炼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练明了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输入大脑,使孩子们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师在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在资料的展示中,样式灵活,有教师展示,有学生自展,还有全班展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
二、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这节课,教师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朗读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如月球上奇异景色的朗读指导,几个月球之谜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文本内容,拓展自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1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篇科普文,学生对于月球的了解不是很多,书中提及的宇航员等月都是没有听说过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非常内容丰富的资料,如月亮诗句的收集,登月录像和资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提问,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使学生在交流与扩展时最快速地进入。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1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而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这是我设计教学时的主旨思想。
通过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是把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有利的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月亮诗句,登月图片和资料,及月球其他相关知识,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孩子们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师在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
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这节课,教师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朗读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如月球上奇异景色的朗读指导,几个月球之谜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文本内容,拓展自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1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感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自我消化与吸收。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二、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作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告诉大家他很高兴。可是我班62位同学有61位理解为“写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因而读起来竟没有一点高兴的味儿。于是我引导学生重读这两句话,边读遍理解,学生终于体会出这段表达的是“我家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感到特别高兴。”在此基础上同学的朗读也有高兴的味儿啦。
三、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2
《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简单,富有趣味。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组织上:我采用课本,多媒体结合的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想象。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质疑—解疑”的课堂结构,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熟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导读中的阅读要求,说说文中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自己认为哪些地方最有趣。
在教学步骤上:由《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学生已了解的电脑的神奇,接着让学生欣赏课件《认识机器人》导出课题;通过观察课件《课文的插图》,说说机器人的样子;通过自读课文后小组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质疑、解疑、课件《汇报整理》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细读感悟,课件《工作原理》、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工作原理;通过课件《朗读》,《完成填空》,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通过 老师的口头范文,领引拓展想象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交流,质疑解疑花费的时间多了,朗读训练的时间没了,小练笔的时间也就没了。
改进方法:适当缩短自读课文,讨论交流,质疑解疑七八分钟,留作朗读、小练笔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2
《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2
1、如果有条件,课前布置搜集与机器人有关的资料,可以是文字类,也可以是图片类。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简单,富有趣味,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阅读要求,自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说说文中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自己认为哪些特点最有趣。在对果园机器人特点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要注意体会“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呀。”“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能不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等句子在叙述中的作用,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要求是发明创造的动力。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放飞想象翅膀。引导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也可以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果园机器人应该是怎样的;可以用图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果园机器人,还可以围绕某一用途,尽可能考虑实际中各种需要,构思机器人的特点,为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作铺垫。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2
《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3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2
语文园地六
教学反思1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会学。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像、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不能是课本的翻版,而是充满个性思辩和众人智慧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空间的知识框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欢乐,让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活动方式中不断将知识积累、储存。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开动“知识快车”,教学活动中学生先将自己的收获装入“小成果袋”内,然后再有选择地“买票上车”。这样的活动,貌似无序,但却会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学生会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人。《语文园地》的教学设计更应如此。
教学反思2
本节口语交际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这一探讨,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应大力提倡。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脑动口。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样的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实际上课堂重心已发生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向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原来那种教师强调“注意听”的呆板模式,被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取代。这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对教师的要求可更高了。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引导学生养成文雅的举止谈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将“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之一,目的是要着力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教学内容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这种“活动”在于学生动手、动脑去“工作”,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由学生亲自进行计划、观察、操作,这本身就创造了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敢于尝试与创造的一切环境,让学生去接触、感受、操作、参与和支配各种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实现愿望与困难抗衡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去体验挫折、成功、失败和沮丧。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情,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实实在在地通过“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发现、有讨论、有创新)和“三动”(自动、互动、联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3
卖木雕的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1
第七单元的课文充满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一篇篇课文学习下来,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卖木雕的少年》就是这样一篇课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在文中让人感动不矣,那少年是那样淳朴,是那么可爱。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腼腆地出现了,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情谊出现了,学生读着课文,体验着卖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当学生与卖木雕的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情感也就跨
越了国界,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也会更美好,从只会关注自己到关爱他人上定会有长足进展。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本课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我先抓少年这条主线,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抓“我”这条副线,理解“我”心情的变化及探究变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线交融,互相照应、补充,就会“主干分明”而又“枝繁叶茂”、“血肉丰满”。但在教学中,更加应该注意主副线之间的联系,少年的雕刻技术高操,让我起先是爱不释手,又因为带不走木雕而感到遗憾。但又因为少年“内心的真诚热情”而感到高兴和感动!这样处理文本,更能让主副线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朗读上,更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对于为什么少年会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课初就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后面的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打下基础。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引导作用。而我在这堂课中评价的语言则不够丰富。本身语文课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生学习语言,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
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2
本课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思路设计上主要把重点放在和学生一起积累四字词组和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这两方面。下面就教学中的败笔谈几点感受。
一、虽然抛开细节,想突破重点,但是却在指导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点水之嫌。尤其是在对学生自主学习后同学生一起体验课文人物的言行举止所反映的内心活动时,只做笼统的朗读指导,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限制了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
二、虽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在解决“我为什么要放弃买木雕?”这个问题时,我是在提出自读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可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大多学生更倾向于自我学习,不擅交流。但好在学生基本上还能初步理解“我为什么放弃买木雕”。
总得来说,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虽然我们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也尽可能地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但主要还是自身学习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有待努力钻研,逐步提升。
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反思3
本课词语非常丰富,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我主要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理解时我不是不让学生记词语注释,也不是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而是引导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我在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3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按照教学进度,本来还不到这篇课文,但恰值国内发生特大灾情——四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谁也始料未及。对于这样大的灾难,国人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场景:那一幕幕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的画面;那一个个感人至深,互助团结的事例;那一张张充满疲惫却又坚持不懈的脸……无不让人热泪盈眶。而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5年前的阿尔及利亚,那时中国救援队派出30名救援队员,赶赴受灾严重的布迈尔代斯进行救援工作。课文中展示的地震后的悲惨情景,充满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对于自己国内发生的灾情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我就将这篇课文提上来,与之同时,举国上下正进行哀悼活动,以表达对灾区逝者的悲痛,对生者的祈祷祝愿。走入课堂时,我的心有些沉重,当课文中的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人民受灾后的惨状,队员救援时的细致认真,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却见到让人颇为痛心的状况:有的孩子嬉皮笑脸,居然象谈论一件有趣的新闻一样情绪兴奋:还有的孩子对此却知之甚少,显得那样木然。我既有些失望,对于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又有些不解:是孩子们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认识,感受不到这种伤痛;还是孩子们不懂得灾难是什么,对于连日来的媒体报道所知太少。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孩子们就像是在倾听一则遥远的故事,那份淡漠让人有些锥心的痛,也许,该停下几节课,让学生们看看哪些实实在自的报道画面,听听那微弱的生命跳动声,他们才会有更真切的感受,也远比茫然的捐助有意义多。由心的感动才付诸行动的捐助,如果仅仅是一种任务式的捐助,孩子们又能有什么心灵上的收获呢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当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这几天我们都在关注着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都派出了好多救援队员参与到救援中,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派出了国际救援队,台湾、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都参与到这次汶川的抗震救灾中,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种超越语言、跨越国际的爱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以此来引出课题。当时很紧张,感觉到自己有点语无伦次。还好,不一会我就慢慢的镇定下来,接着说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再用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随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自领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风采。
当学生读课文时,有个别学生没有预习好,结果,耽误了很长时间,我当时也很急躁,在这里,充分说明了预习落实得很不到位,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个醒。
学生在找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时,基本能找到,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部分学生说的还是不错,当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提到,经我的点拨,也都对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有所了解,感悟也很到位。
这一句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我渗透的比较多,从这句话中,更能看出救援队员的不怕困难、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对这句话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让学生说说,除了这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看图片,再次领略救援队员的风采,学生对这些救援队员也表达了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是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是呀,中国国际救援队不顾旅途的辛劳,在余震还在不断继续的危险时刻,在救援任务困难重重面前,立即投入了救援。在救援过程中,表现出了救援队员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以他们顽强的、执着的精神救助着一条条生命,即使这里不属于自己的救助范围,他们也毫无怨言的投入到救援中,就出了被困三天的孩子。(看图片)所以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高度赞扬。在送别的时侯,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通过欣赏图片,更加深了学生对救援队员的敬意。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学生齐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然后结合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救援队以他们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救援技术,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的精神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动。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在这次救灾中一些感人的画面吧!看过视频,每个孩子心情都非常沉重,我想此时此刻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让学生把这些画面深深的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去用自己的笔,把对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的真诚的祝愿记录下来,作为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虽然设计得很好,但由于自己经验少,又紧张,还是问题多多,还需要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知道,前面的路很难走,困难也很多,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了。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语文园地七
教学反思:
“读读背背”中的八个字组成的成语,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成语的含义,所以总是背不熟。习作有很多的同学所写的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但是仍有许多学生,不能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还有的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故事交待的不清楚。错别字较多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故事写得单调乏味。今后要多训练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好词佳句。

29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借助多媒体,感受具体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反思3
向玲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教学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我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生动化、让深奥难懂的古诗内容浅显化,让远离学生的古诗意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教学。


西门豹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
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
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颇为踌躇。到底该怎样教学呢?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只做观众和听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第二段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边上热闹非凡。《法制在线》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采访这件事,谁愿意去?学生踊跃报名。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了解经过。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感受女娲那种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经过老师的指点,我静心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
在这次课中,成功之处有以下一些:
1、运用多媒体手段,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灾难的可怕,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聆听习惯的培养。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要做好姿势,放下其他事情,认真听。
3、记得茹茉莉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时说道:读好轻声是读好课文,不唱调的基础“”于是在这课字词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轻读的词语“轰隆隆”“零零星星”“窟窿”及多音字“挣”“扎”教学。
4、 把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朗读的提高,读起来更有节奏。
5、板书设计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外资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如果当时在欣赏玩图片之后,提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讲故事《女娲补天》,我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听故事,而是单纯的在讲读,没有动作,不像舒老师那样幽默,绘声绘色,学生听的似乎有些疲累,没有提高学生亲自阅读课文的兴趣。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4、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练笔时间只有两分多些,比较少。由于上课没有安排合理各环节的时间,最后学生练笔的时间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在很不情愿的放下笔,听别人所写的。
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这节课的生字较多,笔画繁。于是我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兴趣中学。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课后要求认识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自习,再开火车读,接着我问;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生回答喜欢。我就出了两个谜语,一个是:“一条长长的毛巾。”猜(帐);一个是:“共三滴水。”猜(洪)。学生都猜对了。他们高兴极了,不知不觉地站起来。此时此刻,我趁热打铁,说:“再猜一个谜语好吗?”生异口同声“好”。“这些生字中,哪三个字是三胞胎的兄弟,请举手”。老师说。我原想先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反映较慢的同学来猜,可是泽贤同学迫不及待地走上来,拿下三张卡片,“娲”、“祸”、“锅”,并告诉大家,这三个字的左边不同,右边相同,是形近字,像三胞胎的兄弟。同学们举起双手,发出“耶”的口号声。机不可失,我又紧接着问;那怎么认这三胞胎兄弟呢?敏珊同学站起来说:“要根据偏旁表示的意思来记。”讲得很好。随后,同学又站起来说:“我还会给这些生字找兄弟。”有的说:“歇”的兄弟是“渴”、“喝”。有的说:“沸”的兄弟是“佛”。有的说:“仿”的兄弟是“放”、“防”、“访”、“房”等等。效果是非常好。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说出为什么?再读一读。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最多,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有的学生说,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终于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学生说,天补好了,很高兴,当然喜欢这一段。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女娲不仅勤劳,而且不怕困难,终于把天补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欢这个自然段。也有的学生说这段主要写女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欢这一段。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没人喜欢第一自然段。”我又问:“为什么?”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因为第一自然段写第一自然段写天破了以后,世界变得很可怕,谁也不喜欢这样。此时,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竟然说出自己的喜欢、愤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真实的感受。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一、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著名神话之一,也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亮光,决定把太阳搬到地上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学习此文,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如下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课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为线索。首先解题导入,谈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而后研读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神奇。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己动手借助工具书查找答案。在初读课文后,我又进一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课文的层次理清,并根据课文导读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紧接着深化理解,让学生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进一步认识神话人物“夸父”。最后让学生再思考:从夸父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让学生感受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如:课文用“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写夸父为了解渴,“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等等,都形象、夸张了写出了当时夸父的神力,同时使学生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由于我把主动权留给了学生,所以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效果理想。我想主要是由于教师找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点,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因此对课文探究深度远远超过平时。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 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
我在上这堂课时,用出示课件观看太阳慢慢下山的图片导入引出学习的内容《夸父追日》,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接着,质疑“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指导朗读:“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让学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作好铺垫.再以三个词语贯穿着整篇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感悟夸父的精神。本节课很好体现了“读是语文学习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的教学理念。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使学生在初读中感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感悟夸父的伟大精神。
第一,体现在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目的,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效果,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带着三个主要问题读,并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读完后都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清晰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还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并画出觉得神奇的句子,并想想神奇在哪里。学生也读得有滋有味,读读画画,画画想想,解读后基本上都能找出神奇的句子,还能说出神奇的地方。
第二,体现在重视指导朗读。首先是指导学生品读神话故事的神奇句子。在品读中,我紧紧地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琢磨,使学生深刻体会句子的神奇,为美读奠定好了情感的基调。再引导学生说说应该如何读才能读出句子以及夸父的神奇来。也许是我提的这种要求过高了,也许是我的引导还不够具体、有效,学生们基本上都无法说出来。我就代替学生和盘托出,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接着是创设情境反复地、饱含激情地读,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夸父的光辉形象、伟大精神。我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用由低到高的语调反复地朗读夸父的雄心壮志,使学生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地感悟夸父为了实现理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举。
但是,本节课没能很好地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夸父追日》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实施教学时,没有大胆放手,甩开臂膀,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没有很好地贯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语文园地八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要求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在故事里,可以自由表达,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想象作文,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在本次作文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联系,敢于质疑,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对有突破性见解的学生要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表扬。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非常欠缺。在交流修改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想象不合理,而是语句表达不通顺,或表达的时候翻来覆去。于是我给学生读了范文,让他们听听人家写作的时候是怎样组织语言的,争取字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没能将整堂课从语文的高度串联。一块块教学下来,没有任何连接,缺乏整体感。应该将整堂课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为核心展开教学,无论是成语构成形式,还是形近字的区别,歇后语的特点,都充满着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奇妙色彩,上到这个度,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就能油然而升。如果我能提到这样的高度,既串起了整堂课,而且也把这堂的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了。真是遗憾哪!这么好的主题我错过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20 21:43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按照教学进度,本来还不到这篇课文,但恰值国内发生特大灾情——四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谁也始料未及。对于这样大的灾难,国人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场景:那一幕幕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的画面;那一个个感人至深,互助团结的事例;那一张张充满疲惫却又坚持不懈的脸……无不让人热泪盈眶。而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5年前的阿尔及利亚,那时中国救援队派出30名救援队员,赶赴受灾严重的布迈尔代斯进行救援工作。课文中展示的地震后的悲惨情景,充满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对于自己国内发生的灾情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我就将这篇课文提上来,与之同时,举国上下正进行哀悼活动,以表达对灾区逝者的悲痛,对生者的祈祷祝愿。走入课堂时,我的心有些沉重,当课文中的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人民受灾后的惨状,队员救援时的细致认真,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却见到让人颇为痛心的状况:有的孩子嬉皮笑脸,居然象谈论一件有趣的新闻一样情绪兴奋:还有的孩子对此却知之甚少,显得那样木然。我既有些失望,对于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又有些不解:是孩子们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认识,感受不到这种伤痛;还是孩子们不懂得灾难是什么,对于连日来的媒体报道所知太少。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孩子们就像是在倾听一则遥远的故事,那份淡漠让人有些锥心的痛,也许,该停下几节课,让学生们看看哪些实实在自的报道画面,听听那微弱的生命跳动声,他们才会有更真切的感受,也远比茫然的捐助有意义多。由心的感动才付诸行动的捐助,如果仅仅是一种任务式的捐助,孩子们又能有什么心灵上的收获呢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当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这几天我们都在关注着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都派出了好多救援队员参与到救援中,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派出了国际救援队,台湾、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都参与到这次汶川的抗震救灾中,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种超越语言、跨越国际的爱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以此来引出课题。当时很紧张,感觉到自己有点语无伦次。还好,不一会我就慢慢的镇定下来,接着说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再用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随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自领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风采。
当学生读课文时,有个别学生没有预习好,结果,耽误了很长时间,我当时也很急躁,在这里,充分说明了预习落实得很不到位,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个醒。
学生在找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时,基本能找到,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部分学生说的还是不错,当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提到,经我的点拨,也都对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有所了解,感悟也很到位。
这一句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我渗透的比较多,从这句话中,更能看出救援队员的不怕困难、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所以我让学生对这句话做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让学生说说,除了这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看图片,再次领略救援队员的风采,学生对这些救援队员也表达了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是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是呀,中国国际救援队不顾旅途的辛劳,在余震还在不断继续的危险时刻,在救援任务困难重重面前,立即投入了救援。在救援过程中,表现出了救援队员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以他们顽强的、执着的精神救助着一条条生命,即使这里不属于自己的救助范围,他们也毫无怨言的投入到救援中,就出了被困三天的孩子。(看图片)所以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高度赞扬。在送别的时侯,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通过欣赏图片,更加深了学生对救援队员的敬意。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学生齐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然后结合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救援队以他们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救援技术,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的精神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动。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在这次救灾中一些感人的画面吧!看过视频,每个孩子心情都非常沉重,我想此时此刻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让学生把这些画面深深的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去用自己的笔,把对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的真诚的祝愿记录下来,作为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虽然设计得很好,但由于自己经验少,又紧张,还是问题多多,还需要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知道,前面的路很难走,困难也很多,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了。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语文园地七
教学反思:
“读读背背”中的八个字组成的成语,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成语的含义,所以总是背不熟。习作有很多的同学所写的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但是仍有许多学生,不能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还有的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故事交待的不清楚。错别字较多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故事写得单调乏味。今后要多训练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好词佳句。

29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借助多媒体,感受具体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反思3
向玲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教学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我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
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让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生动化、让深奥难懂的古诗内容浅显化,让远离学生的古诗意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教学。


西门豹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在教学时,我就针对三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在惩办巫婆时,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话外之意,我采用了评读的方法,学生在“读—评—赏”的过程中理解了内容,提高了朗读水平。惩办官绅的内容与前边的内容相似,这部分就以读带讲。教训其他官绅这部分内容中有若干处难点问题,我就采用了质疑解疑的办法,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了解西门豹不动声色地惩办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最终破除了迷信,治理好了邺这个地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始终由学生自己来学。首先,我出示了两道思考题:
一是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画下来。
二是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并记下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充分的默读自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动脑筋思考,在自悟自得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产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汇报时,先说说自己读懂的,读懂的内容通过朗读、评读再深入理解;又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来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学生展示自己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的,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西门豹》教学反思
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我颇为踌躇。到底该怎样教学呢?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游离在故事情节之外,只做观众和听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教学第二段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边上热闹非凡。《法制在线》栏目需要一批记者前往漳河,采访这件事,谁愿意去?学生踊跃报名。接着让学生自由看课文,了解经过。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感受女娲那种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经过老师的指点,我静心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
在这次课中,成功之处有以下一些:
1、运用多媒体手段,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灾难的可怕,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聆听习惯的培养。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要做好姿势,放下其他事情,认真听。
3、记得茹茉莉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时说道:读好轻声是读好课文,不唱调的基础“”于是在这课字词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轻读的词语“轰隆隆”“零零星星”“窟窿”及多音字“挣”“扎”教学。
4、 把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朗读的提高,读起来更有节奏。
5、板书设计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外资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如果当时在欣赏玩图片之后,提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讲故事《女娲补天》,我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听故事,而是单纯的在讲读,没有动作,不像舒老师那样幽默,绘声绘色,学生听的似乎有些疲累,没有提高学生亲自阅读课文的兴趣。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4、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练笔时间只有两分多些,比较少。由于上课没有安排合理各环节的时间,最后学生练笔的时间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在很不情愿的放下笔,听别人所写的。
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这节课的生字较多,笔画繁。于是我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兴趣中学。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课后要求认识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自习,再开火车读,接着我问;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生回答喜欢。我就出了两个谜语,一个是:“一条长长的毛巾。”猜(帐);一个是:“共三滴水。”猜(洪)。学生都猜对了。他们高兴极了,不知不觉地站起来。此时此刻,我趁热打铁,说:“再猜一个谜语好吗?”生异口同声“好”。“这些生字中,哪三个字是三胞胎的兄弟,请举手”。老师说。我原想先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反映较慢的同学来猜,可是泽贤同学迫不及待地走上来,拿下三张卡片,“娲”、“祸”、“锅”,并告诉大家,这三个字的左边不同,右边相同,是形近字,像三胞胎的兄弟。同学们举起双手,发出“耶”的口号声。机不可失,我又紧接着问;那怎么认这三胞胎兄弟呢?敏珊同学站起来说:“要根据偏旁表示的意思来记。”讲得很好。随后,同学又站起来说:“我还会给这些生字找兄弟。”有的说:“歇”的兄弟是“渴”、“喝”。有的说:“沸”的兄弟是“佛”。有的说:“仿”的兄弟是“放”、“防”、“访”、“房”等等。效果是非常好。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说出为什么?再读一读。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最多,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有的学生说,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终于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学生说,天补好了,很高兴,当然喜欢这一段。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女娲不仅勤劳,而且不怕困难,终于把天补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欢这个自然段。也有的学生说这段主要写女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欢这一段。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没人喜欢第一自然段。”我又问:“为什么?”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因为第一自然段写第一自然段写天破了以后,世界变得很可怕,谁也不喜欢这样。此时,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竟然说出自己的喜欢、愤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真实的感受。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一、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著名神话之一,也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讲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夸父,为了让人们能时刻享受到太阳的亮光,决定把太阳搬到地上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学习此文,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如下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课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为线索。首先解题导入,谈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而后研读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神奇。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己动手借助工具书查找答案。在初读课文后,我又进一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课文的层次理清,并根据课文导读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紧接着深化理解,让学生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进一步认识神话人物“夸父”。最后让学生再思考:从夸父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让学生感受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如:课文用“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写夸父为了解渴,“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等等,都形象、夸张了写出了当时夸父的神力,同时使学生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由于我把主动权留给了学生,所以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效果理想。我想主要是由于教师找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点,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因此对课文探究深度远远超过平时。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 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勇者无惧”的精神。
我在上这堂课时,用出示课件观看太阳慢慢下山的图片导入引出学习的内容《夸父追日》,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接着,质疑“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指导朗读:“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让学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为下文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作好铺垫.再以三个词语贯穿着整篇课文,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感悟夸父的精神。本节课很好体现了“读是语文学习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的教学理念。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使学生在初读中感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感悟夸父的伟大精神。
第一,体现在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目的,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效果,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带着三个主要问题读,并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读完后都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清晰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还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并画出觉得神奇的句子,并想想神奇在哪里。学生也读得有滋有味,读读画画,画画想想,解读后基本上都能找出神奇的句子,还能说出神奇的地方。
第二,体现在重视指导朗读。首先是指导学生品读神话故事的神奇句子。在品读中,我紧紧地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琢磨,使学生深刻体会句子的神奇,为美读奠定好了情感的基调。再引导学生说说应该如何读才能读出句子以及夸父的神奇来。也许是我提的这种要求过高了,也许是我的引导还不够具体、有效,学生们基本上都无法说出来。我就代替学生和盘托出,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接着是创设情境反复地、饱含激情地读,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夸父的光辉形象、伟大精神。我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用由低到高的语调反复地朗读夸父的雄心壮志,使学生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地感悟夸父为了实现理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举。
但是,本节课没能很好地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夸父追日》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实施教学时,没有大胆放手,甩开臂膀,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没有很好地贯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语文园地八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要求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在故事里,可以自由表达,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想象作文,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在本次作文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联系,敢于质疑,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对有突破性见解的学生要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表扬。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非常欠缺。在交流修改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想象不合理,而是语句表达不通顺,或表达的时候翻来覆去。于是我给学生读了范文,让他们听听人家写作的时候是怎样组织语言的,争取字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没能将整堂课从语文的高度串联。一块块教学下来,没有任何连接,缺乏整体感。应该将整堂课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为核心展开教学,无论是成语构成形式,还是形近字的区别,歇后语的特点,都充满着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奇妙色彩,上到这个度,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就能油然而升。如果我能提到这样的高度,既串起了整堂课,而且也把这堂的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了。真是遗憾哪!这么好的主题我错过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2-8 15:44
《燕子专列》听课记录

一、            游戏导入。

1、今天我们来做个组词游戏,要求: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同学们手词语,这个词以“专”开头。(专车、专机、专座、专列)

2、今天,我们的专列上坐着一些特殊的客人,是什么?(燕子)你了解檐子吗?(出示课题)

3、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对啊,燕子会飞,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课文是怎样写燕子专列这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好好读读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不落字,遇到生字、四字词语多读几次。

2、轮流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词。(欧洲、启程、特殊)

1、听说过欧洲吗?师简介瑞士。

2、读句子中的四字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3、“骤降”什么意思?“濒临死亡”什么意思?

4、师生合作读句子。

三、            细读课文,推敲品味。

1、顺着“燕子”是侯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个问题,细读课文,划出用专列送燕子的原因。

1、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2、指名读。

3、是什么原因使小燕子濒临死亡的?能用几个词概括吗?

生1:很冷

生2:饥饿

生3:疲劳

2、细读重点,深入理解。

(1)接下去让我们重点感受“寒冷”。出示句子。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1、想象当地是怎样的天气呢?用语言描述出来。

2、去当地感受雪地的寒冷。(课件出示)

3、指导朗读句子。

“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

1、燕子要经过哪些地方?

2、谁能按老师的句式,把句子说得更好呢?

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             ,穿过                 ,越过     

          ,一路上非常辛苦。

师随机指导学生加形容词,把句子写得更具体。

3、课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写燕子很辛苦的,是哪个词?(长途跋涉)

4、读句子,燕子的食物哪儿去了?齐读句子。

5、把燕子濒临死亡的原因连起来说一说,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积累语言:成千上万只燕子在瑞士境内濒临死亡,是因为                                                 。

(师随机指导)

6、面对着成千上万只濒临死亡的燕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7、读读瑞士政府做的决定。

8、瑞士政府了不起在哪儿呢?可以看出什么?

出示句子:“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1、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齐读句子。

四、            指导写字。

  洲   涉

1、生读字。

2、说说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

4、那起笔,把这两个字漂漂亮亮地请到四字格中去。





听课反思:

有人说过:语文老师应该是“性情中人”,应该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和“煽情”的语文教师会使她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的声音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这一点,在金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深厚的语文功底使我折服。整堂课上,她都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恰到好处。学生也在她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当燕子遇到了麻烦,濒临死亡之际,孩子们读起来语调低沉,似乎被这恶劣的环境感染,心情非常沉重。这正是得益与金老师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有针对性的指导读正确——理解词语感悟读——想象说话配乐读。学生在反复的有层次性的朗读中,情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让听者觉得意犹未尽的同时,也感叹金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金老师这堂课的第二个亮点就是字词的教学非常细致到位。金老师在教学字词时,不是把字词拎出来孤零零的教,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随文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在教学时,很有层次性,先是两个字的词,再是四字词语,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认读、理解、积累词语。学生一有读错,教师便耐心细致的指导,一直到学生读正确为止,这种对学生契而不舍的精神在上公开课时是难能可贵的。

这堂课,金老师过度语自然,对学生的评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所发展,让我们听得入迷。我想这和她自身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是分不开的,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解读是分不开的。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这也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