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听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16 19:33
标题:
听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充满个性的阅读教学
----听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
福建漳州芗城实验小学 戴慧萍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前不久在西子湖畔,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次阅读观摩课。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阅读教学中,让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沟通联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间是朋友,是同学,是伙伴。课始,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吗?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师:哪个“于”?谁来猜猜?
生:“干”字加个钩,干部的“干”。
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
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生:江苏徐州。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正是教你们。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
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
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好,一定读得笑哈哈!
对借班上课来说,师生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的存在是无疑的。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但这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决不能喧宾夺主。在上述导入中,于老师的处理真是恰到好处,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二、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于老师的课从情入手,激情飞扬,真可谓一个“情”字了得!他曾经说过,有情有趣是教育,没有情趣的教学是苍白的,是空架子,不能打动人、感染人、陶冶人,是一个空壳。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学生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后。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很认真,一字一句地读。
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什么滋味 ?什么样感受?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很不平静。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可惜。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很悲哀。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沉重。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气愤。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十分憎恨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
师:除了恨帝国主义,还恨别的吗?还恨谁?
生:我还恨清政府,他们让帝国主义毁灭了圆明园。
在整体感知的阶段,于老师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字地读,读后请学生谈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什么滋味 ?什么样感受?”,看似平白的一问,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把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
师:我还注意观察同学们说话时的各种表情,说明大家读这课文心情之复杂。每个同学都告诉我心里不是滋味。恨谁?恨英法联军,恨满清政府。那么,你读了哪一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生:我读了第五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段,把你们的恨在脸上读出来。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
师:我发现大家的表情饱含愤怒。谁愿意站起来把对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的恨读出来?
......
师:让我们记住这恨,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同学们各人读各人的,读出你心中的恨。
生自由读,师帮助个别学生。
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让你恨?让你愤怒?让你难受?让你压抑?同学们再认真读读二、三、四自然段,默读后,用一句话来告诉我。拿出笔,一边读一边思考,静心读书,字字入目。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生默读,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和在书上批注的学生。
......
师:请大家告诉我哪一段写圆明园建筑宏伟?
生:二、三段。
师:请大家读一读,圆明园的建筑怎样宏伟?
生自由读二、三段。
师: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你现在有什么心情?你就用这种心情再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生自由读,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如果圆明园完好无损地保存,那当中的美丽景致。
生饱含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多好!好象圆明园就在眼前。圆明园建筑这么宏伟,想象那么奇特,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请记住这一天,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把我们的恨表现出来。
学生极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师:奇耻大辱。如果圆明园还完好无损地保存那些历史文物,我们用怎样的心情欣赏它?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第四段。
生齐读第四段。
师: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记住这奇耻大辱,记住我们中华民族在1860年10月6日受到的奇耻大辱。让我们再放声读一读二、三、四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在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中下课。
于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读写结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于老师在指导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又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师:读了这篇课文,难道你没有话对自己,对大家说,对称王称霸的国家说?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在写之前,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生自由读书。
师:请你拿起笔,把你读了课文后最想说的话,对自己说,对大家说,对至今仍称王称霸的国家说的话写下来。
(生自由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
生: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可惜,已经不在了。
生: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内心无比气愤。
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某些国家一会儿欺负这个国家,一会儿捉弄那个国家,一定没有好结果的。“911”事件就是一个证明。
生:那么美丽的一座皇家园林就这么毁灭了,真令人伤心可惜。假如圆明园还存在的话,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呀!
师:善良的中国人!
生:清朝政府是多么无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圆明园毁灭了,看着那么多的宝物被掠夺走了。真令人愤怒!
师:无奈的感慨。
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更当自强。中国人啊,我们要强盛,不要忘了美国人炮轰我们驻南联盟使馆的耻辱。
师:作为一个孩子说出这种话,真令老师感动。
这样,学生的练笔源于文内,延伸于文外,集读写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和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四、鼓励评价,保持学生积极心态。
纵观整堂阅读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我们不时听到他对学生说:“读得多好啊!”“不错!” “读得真流利!”“真好!”“好啊!”“大家很会读书!”“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很认真!”还不时看到他亲切地摸学生的头、拍学生的肩,微笑着与学生耳语,孩子们在这样一位慈祥的长者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于老师的课充满了灵性之美,探其原因,于老师始终着眼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他关注人的情操、人的思想、人的心灵。借用课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了“人”和“语”和谐交融、“语”和“人”互为一体,“人”就是“语”,“语”就是“人”。这,就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