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奖小论文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4
标题: 初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集中学语文获奖小论文集锦
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铁佛初级中学 王能国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所以,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都是很难的。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成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①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由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有一名初中生在家听见别人在辩论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读法是否正确,于是就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这为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要重视教导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二、熟读多诵,在读诵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有课内、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继续、是扩大。在课内应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时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其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建语感桥梁。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时,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确,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使见识广博而深刻,真正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②   



三、勤练笔,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写出事能感人、情能动人、理能服人的优秀作品来,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正确的尝试不断保留,错误的不停的放弃才能得到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勤奋、不断地练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许特立同志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动笔,多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③



总之,以上三点都是息息相关的,对语言积累成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5
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张丽霞 郑茂良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毕业已经十年了,在这短短的十年中,我有耕耘有收获,有失败也有落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高瞻远瞩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十年前的大学毕业开始,我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有些不对劲,“满堂灌”“一言堂”问题非常突出,教师讲得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从那时开始,我就着手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十多年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绝非易事。因此在初始阶段,经常会面临学生的合作小组未能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开展合作学习,经常是组内较优秀的学生包办了所有的学习任务,将原来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由优秀学生所主持的一言堂,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合作小组因公开课临时凑合,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的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合作,是教师没有真正地教给学生合作的办法。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想切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迷茫。目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映。因此,我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向小组介绍合作学习的优点,一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选,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应该是基础。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失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①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②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十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的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③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3.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并不高。原来老师都以为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才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不能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老师引导解决。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生尤其是独立学习有机的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这几年的经验,有效的证明的这一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6
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
宁鸿彬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语文教材入选课文的篇目多,课时又有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时都很紧张,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呢?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进行读、写、听、说训练的时候,就已经融进了思维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之中。通俗地说,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而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尽管对思维训练的认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思维训练。所不同的是,有的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是无意识进行的。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人物的诸方面思想品质,领会事件的种种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一一认识其本质属性,即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总结人物的性格,总结事件的总体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分别的本质属性合成一个整体,即思维过程中的综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叙写的人物、事件等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中概括一般原理,即思维形式中的归纳。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去理解语言现象,这就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的结论,即思维形式中的演绎。上述种种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极为普遍。由此看来,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几乎人人在做,天天在做,并不神秘。问题是,此类教学活动有意识去做和无意识地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具有进行思维训练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此类活动时,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传授一点儿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思维的方法,那么其教学效果比不这样做绝不相同。由此不难看出,作为语文教师,具有或增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发达起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怎样进行思维训练呢?那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7
自主互助学习方式的有效探索
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郑茂良 张丽霞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参与意识增强,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有效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友谊。



1.预习时合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一年来我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鉴于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预习前,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再如,让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个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教其他的同学,学生为了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为了能够回答出其他同学的问题,提高在同学中的地位,就会认真进行预习,查阅资料,相互请教。



2.讨论中合作,互相激活思维



在学生充分自学和独立思考后才能进入讨论交流阶段,一般学生就有话可说,互助学习也就成为必然;同时,小组互助学习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适应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减少被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讨论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学生先发言,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纠正补充、完善,再由组长归纳。(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最后组长统一意见。(3)共同探讨式:全组同学分工探讨,之后交流共享。(4)组间合作式:同组同学意见无法统一,组与组之间可以合作,共同讨论,相互补充。多种讨论形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的意识。组与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小组内以互助为主,竞争为辅。讨论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大家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发出智慧的火花。



3.练习时合作,提高学习效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方程、解方程组、函数等,要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这时就可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活动。小组合作时,可以由前后四位同学一组,选一位任组长。(这时的组长四人可轮流担当)由他根据教师指定的要求出题,其余三人进行回答,也可抢答。这样的练习范围小,且有一定竞争性,学生参与机会多,因此积极性高。学生既在出题和回答过程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单位学习时间的活动面和活动效益。



4.竞争、比赛时合作,增强竞争意识



数学知识本身是单一的、枯燥的,但对中学生来(尤其七年级)说,他们更倾向于趣味性强的小活动、小游戏、小比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会创设一定的活动、游戏情境,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优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学习积极性高涨。如教学“铺设瓷砖的奥秘”时,一开始采用“我是小设计师”的比赛游戏,每个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兴趣极高,听完老师的比赛要求后,不等老师分工,小组内的成员已自行分工好了。每个成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的进程中,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当比赛结束时,优胜方欢呼雀跃,激动和兴奋洋溢在稚气的脸蛋上,老师的情绪也被感染,而其他组也不甘示弱,他们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获胜增强信心,小组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强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学习,勇于探索;学会了合作,共同提高;自信心增强,培养了团队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7
引导学生自编、互阅测试题,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
湖南省隆回县周旺镇中心学校 肖练武
正确指导学生自编、互阅测试题,必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本人任教三十余年,深有体会。何谓自编测试题呢?自编测试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学科或章节,自己制卷,自行测试的一种学考方式。这种方式若能长期进行的话,那么,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成效将会不断上升。2003年,我教学初一一个班的语文和一个班的历史,上学期学校抽考,所教两科成绩都是倒数第一,下学期,我在学生中采用了自编、互阅测试题这种方式,结果在期末学区统考中,两科综合排名均跃居学区第一名,语文比原来人均提高了26分,历史提高了28分。以后,我都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相当不错,所教科目次次都是名列前茅。



自编测试题效果这么好,其法宝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一,它让学生在自行掌握出题方式方法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熟悉了所学内容。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出好自测题。第二,它又能鞭策学生不断地完善旧知识,钻研新知识,。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认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何在学生中推行这种方法呢?鄙人以为,首先应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去出题,不要缩手缩脚,怕他们出不好。刚开始,学生出差一点没关系,就是把握不了教材也不要紧。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出题的热情,让他们跃跃欲试。其次,要给学生出题的一个基本框架,即按什么方式出,出什么内容。做到格式统一,规范一致。再次,教师在学生出题前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套题共出多少个大题,多少个小题,出哪些内容,为哪种题型,做到胸怀大局,不盲目,不马虎,认认真真地去出题。比如出语文测试题,先向学生提出此次出题的框架:整套试卷出多少个大题,多少个小题;每个大题多少分,每个小题多少分;客观题占多少,主观题占多少:具体如语文单元测试卷,框架如下:本卷共三道大题,满分100分。第一大题共30分:内容为基础知识。语音4分,改错别字2分,文学常识4分,修辞4分,语法知识4分,关键词语填空4分,语言运用8分。(其中包括日常用语、仿写句子、对对子、用语对话、文意理解等)第二大题共40分:内容为阅读理解:课内语段阅读一段,出6个小题,共12分。含语音2分、句意理解2分、分层、概括层意2分、表达方式2分、文段赏识2分、作者写作意图2分。课外阅读两段,共28分,每段文字设计6到7个题目。题型可依据第一段课内阅读。第三大题为作文训练,共30分:可出命题作文,也可出给材料作文,还可出话题作文,依据不同情况而定。但必须规定作文体裁,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教师在学生制卷前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又如出历史单元测试卷,整套试卷可设计四个大题,满分为100分。第一大题共40分,出20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第二大题为填空题,设计20个空,每空1分。第三大题为材料分析题,共16分,出两到三个材料,每个材料设计三到四个小题,每小题1到2分。第四大题为问答题,共24分,可设计三道小题,每小题8分。还要向学生声明,一套试卷,知识覆盖面要广,要尽可能地照顾到各个章节,不能偏向某一章或某一节。其它科目也可依据语文或历史这种样式来出自测题,只是内容和形式有所改变罢了。就是语文或历史,不同单元,出题也可变换样式,内容也可有所侧重。但无论哪一学科,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年龄还小,知识面不宽,刚出题时还只是“生手”,必须老师“扶着”他们走。到后来学生出题出得多了,方法与技巧已经掌握到了,教师的引导则可适当减少了,但大体框架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制好了测试卷,还要指导学生去做试卷。一般情况下,不是那些要死记硬背的题目,不要让学生做自己出的测试题,而应把他们出的试卷,放在同学中交流做,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做题的兴趣。同时,学生相互答卷,还能收到把字写规范,达到卷面整洁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有一个互相攀比的心理,惟恐别人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他们在出题时,总是认认真真地书写,决不会马虎了事。学生轮流做题,还要按照学生学习程度的优劣进行搭配。先让同层次的同学交换做,再让成绩稍差的学生做稍好的学生出的试卷,再后来还可以要好同学与差同学交换做。这样就能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同时,也不会使成绩差的学生感到自卑。



学生相互答完题后,头几次可指导他们自行阅卷。阅卷时要答卷的学生将所做试卷交给制卷学生,让制卷学生阅卷。阅卷时,要学生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至于每道题如何阅,则不要过细指导。因为试卷是他们自己出的,必定知道答案。教师只要规定阅卷的宽严、松紧尺度就行了。学生相互阅卷进行得多了,以后阅卷则无须指导了。让学生轮流阅卷,这样还会为教师节省大量阅卷时间。另外,学生出题制卷,因为人多,每班少则四五十个学生,多则六七十个学生,每人出一份,就有好几十份,且这几十份试卷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一个班一人出一份,就相当老师出几十份试卷。若是在教毕业班时,那效果就更神奇了。以前我教初三毕业班的历史,在复习迎考时,要学生轮流出几套综合测试卷,拿几份学生相互做,留两份质量较高的用来抽测,一个月下来教师都不要出题,学生照样有题可做,并且,教师还不要亲自阅卷,是哪位学生出的题,就交给哪位学生阅卷。这样,教师只要统筹规划,无须制卷、、阅卷,教毕业班就感到轻松多了,而教学效果又好得出奇。在学生自编、互答、互阅试卷的过程中,教师能节省时间,学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不是两全齐美的事吗?



自编、互答、互阅测试题,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知道学习是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的一种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更好地上好每一堂课。由此看来,自编、互答、互阅测试题,既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良好开端。这种方式一旦大面积的推广,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7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王文娟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五、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样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的听课,不愿主动的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互相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就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六、创设掌握技能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可见,学法指导是“授学以渔”,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明确主张,要教会儿童学习,能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学习方法。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法中渗透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总跟在学生的身后去指导学生,所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让学生终生都能受益。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陈良初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8
怎样促使学生提问
湖南省隆回县周旺镇中心学校 肖练武


内容摘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因此,学生不爱问问题,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提问就更显得重要了。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提问,效果较好。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其中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二、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就提出课文内容主要讲父子情,为什么课题是《背影》?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总之,二十多年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真正提高。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8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王文娟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春》第一题:“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阜宁县陈良初级中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9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黄光礼
[摘要]  语文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方法有: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抓住文题,激趣导入;巧设圈套导入;设置悬念导入。



[关键词]语文  导入  学生  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9
立足农村,打造特色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中学 杨如刚
摘要:目前农村的学生不会作文,怕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现象提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 作文教学 积累 特色 防写



本人1997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教语文,多年来,对于农村作文教学颇有感触。农村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构思——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教师根据每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自己说:“狼来了,我不怕”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农村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我们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农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写日记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 认真观察,写出农村特色



提醒农村中学生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自然景物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田野、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用记录手册的形式、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出所见的景色,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体验农村田园生活



体验就是积累农村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实际农村生活经验或经验不丰富,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不切实际,干巴巴的,甚至言之无物。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上山放牛、砍柴割草,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锄草、割稻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3)收集农村经典谚语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又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讲的是动物的各种行为可以预报天气。学生通过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4)观察农村飞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倡构建新农村,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科技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厂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



(5)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农村生活美的能力



农村的美可以说是没有污染的,是全天然的,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农村生活美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农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认识到“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欣赏农村自然美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又要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发现,如何欣赏,如何积累,如何表达。作文教学要紧密地结合农村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这是解决农村学生作文无从下手的根本所在。



(6)写农村特色日记



日记是一种写作基本练习,有人把日记叫做“生活素描”,或“实地写生”。它是一种写作准备,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细节,细节是作文的命脉。没有细节,作文就干巴无味。但细节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来自生活。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另外,农村生活中的人物谈吐、风俗、家常、串门、风景等都是日记的内容。这样,一篇篇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三、拥有素材,模仿作文



拥有丰富的素材后,要大胆鼓励学生去仿写类似的作文,同时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只要日积月累,就会事半功倍。



(1)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法,练习作文。让学生将积累到的素材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处景物。



(2)模仿报刊上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习作。选出报刊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模仿,这样既可以让作文成绩一般学生学有榜样,提高自信心,也可以让作文成绩好的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更上一层楼。



(3)模仿班上同学的佳作。事前教师先让班上作文写得较好的几个学生先写,老师再从中选出一篇较好的作文让大家仿写,这样既激励了被仿写同学的积极性,又让仿写的同学有参照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49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青海省西宁市多巴中学 董宝华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0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红花套初级中学 李蓉
读书看报离不开阅读,学习语文更离不开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课程标准>>强调了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个体验,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两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展开了批注式阅读的课改实验,让语文教学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并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这个批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下面就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和效果谈谈我的做法。

一、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还有学生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如学生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辨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三、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还有的同学在<<敬业与乐中>>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

四、赏析式批注

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对部分诗词作出赏析式的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批注,他们把这简洁的一句话通过自己的想像扩充成一篇优美的短文放在旁边。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也一样,学生也能在诗的旁边写下独到的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赏析不仅让他们仔细的理解文字内容,而且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感情去把握作品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大有裨益。

四、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蝈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学生读书不再处于一种被动,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读书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因为有了批注式阅读,才让他们的个性得以神采飞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0
关于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的建议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 吴海宁
积累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都与有意识地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会得到相应提高。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尤其有利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有利于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积累,具体考察学生在文学常识、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引导他们做有针对性地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得到相应地提高。那如何针对文本做阅读方面的积累呢?笔者在所在的学校从事着相应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六个“我”为内容的积累模块,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效果很不错,现推荐给同仁及广大学生。

一、“我知道”(“文章出处”板块)

大家在完成相应项目之前,应是多次深入到文本中去,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当你认为自己确有收获时,你便应开始在课外积累本上做相应积累。积累的第一步,便是对文章的出处进行记录了。你应用一到两行的空间,记下文章标题、作者以及出自哪本书或杂志、报纸。若你是对课文进行的阅读积累,最好不要标出处为“七年级教科书”,而要标文章选自的作品集,相关链接主要是介绍作者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写作风格等。

例:[文章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文章出处]《朝花夕拾》[相关链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二、“我理解”(“文章理解”板块)

建议:请你用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对文章内容进行综述(即概括文章内容),或对文章产生的背景进行说明(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三、“我赏析”(“精彩赏析”板块)

结构:例句+赏析(至少两个组合,50字以上)

建议:

1.你应结合写作背景、上下文从表达方式、修辞或情感等角度赏析你认为精彩的文段,说出它好在哪里,或是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2.你应将你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挑选出来并做相应分析,这是你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是你个性化的赏析。你可以赏析一个词,也可以写下你对这段文字的精彩点评。

四、“我想说”(“读后心得”板块,100字以上)

建议:掌握方法写读后心得最重要。可以是引述原文部分内容加以联想发挥;可以列举同类事物,做出综合结论;可以逐层分析原文,透彻了解内容,编写写作提纲;可以是结合原文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抓住一点深入剖析,也可以反向对话,谈古论今等等。

例,一学生在读《我自豪,我是自强不息的人》之文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生活是作文之源,人生是作文之本。本文作者从自已不平凡的生活着笔,写得真实具体,因此获得了成功。从这成功中,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抒写真情才会有好作文……启示二:构思巧作文才有结构美……启示三:语言质朴才最感人……

五、“我会写”(“仿写”板块)

结构:例句+仿句(至少两个组合,50字以上)

建议:仿写受形式的束缚但在内容上应有创造性,所以,宜从仿写句子开始。仿写时,首先要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研读例句,把握已知(明确句子结构,句式,修辞,修饰语特点,知晓内容,扣准要点),仿写可以是相同结构、相同句式、同一修辞格、同类修饰语,换词仅为最基本的仿写。

六、“我积累”(“好词共赏”板块)

建议:①每篇课文至少积累五个词②应将原文抄写下来,并用特殊符号标明这些词语的位置③至少知道两个词的意思。

以上是针对单篇文本所做的积累,这种积累历时较长,工作量大,所以,不易时间安排太紧,一周让学生完成一次即可。除了做以文本为对象的阅读积累以外,那种非专题性的兴趣积累(精彩片段、知识撷英、文海拾贝型的积累)也应继续做下去,只要双管齐下、长期坚持,学生将来必有所成。

编辑短评:这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相信这对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你会有帮助。请记住,学生学习语文真正应该是得益于课外,所以课外阅读的积累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应阐述地更具体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0
名著风光无限阅读别有洞天
湖北省宜昌市六中  向华莉

如果你翻开这一本本名著:《名人传》《童年》《鲁滨孙漂流记》《繁星春水》《唐吉诃德》《安妮日记》《安娜·卡列尼娜》《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会觉得这些书都是那么熟悉但又那么新鲜。在这些书里,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读书心得工整地贴在书页上,墨香与书香一同浮动,钢笔字与铅字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道独具个性的风景,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的学生在与世界文学名著及其作者对话。这是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荡起的层层涟漪,是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它是绚烂而短暂的,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贴上去,它便成为永恒,并使名著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书,成为自己参与创造从而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对文学名著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我于是开始坚持在班上推行写这种名著阅读的“粘贴式读书心得”。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要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名著的阅读坚持近一年了,事实表明,学生不仅越加乐于读书,而且更趋善于读书,放手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想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一、认识阅读的根本作用,放手让学生去追逐“400万”的理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弄清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开展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告诉我们,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既然如此,死抱课文以对付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狭隘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余蕾老师也曾撰文《400万,你拥有吗?》呼吁语文教学重视课外阅读,并且指出“拥有400万,你的知识储备才能勉强达到‘小康’,要想成为知识的‘富翁’,你还得不断扩大阅读量”。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大胆给学生松绑,不是布置可做可不做的作业捆绑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并特别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名著,达到并超过400万的目标。

二、认识阅读的个性化特点,还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权利,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但引导有方却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贴心的亲切、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几乎每教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在每一次单元作文时,都会再次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旅游”单元推荐《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千年一叹》等,“凡人”单元推荐《平凡的世界》《凤凰琴》《边城》《白洋淀纪事》及《围城》《唐吉诃德》等……这样,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在四周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冰消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在历时一个月的单本阅读中,我只提了一个希望:每周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作一篇读书心得贴在书的相应位置,交给我看一看。那是因为我相信在进入名著之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他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他可能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可能因被其中某一个局部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他也许思考得很深,也许只是一点点真切的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并贴在自己的书上,想想若干年后仍然可以由此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是件轻松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如此,学生乐此不疲,就连作文最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名著的看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在不同学生眼里本有不同意义,每周一次的读书心得写作,又自然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热情。在这些“粘贴式读书心得”里,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名著的阅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他们与作者对话。读《呼啸山庄》,“你究竟要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什么?你究竟要表现什么?是爱情还是背叛?”读《红字》,“谁才是真正的罪犯?我想,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罪人,其实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读《巴黎圣母院》,“我以为,人的美外表占30%,内心占70%。”读《千年一叹》,“我最大的愿望,是遍历中东沿线,与你──秋雨先生,形成更强烈的共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靠的是永不放弃!精神不倒,信念永存……”

他们与人物对话。读《童年》,有《我与阿辽沙比童年》;读《骆驼祥子》,有《我要对祥子说》,“我似乎看到你眼中有一道复杂的光在跳动,把你心中正翻腾着的委屈、惊疑、困惑、感激全都照亮,两行泪水沿着你的脸颊无声的流淌……”读《哈姆雷特》,有《给哈姆雷特的一封信──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将继承王位,与奥菲利娅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切尽在你复仇与不复仇之间。”三读《复活》诞生三封信──《致玛丝洛娃》《致法官》《致聂赫留朵夫》;读《安娜·卡列尼娜》,出现“痛苦可以弥补,生命却不能重来”的吊挽……

他们自然地将名著的阅读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读《麦琪的礼物》,与八年级第二单元的主题结合,感叹这“平凡人之间不平凡的爱”;读《鲁滨孙漂流记》赞美鲁滨孙,分别仿照七年级第四单元《观舞记》和《安塞腰鼓》的句式来写:“假如我是太阳,我要用我耀眼的光芒来焕发人们对鲁滨孙的尊敬;假如我是河流,我要用我流水的声响来渲染人们对鲁滨孙的赞扬;假如我是欢乐,我就把鲁滨孙层层包绕,不让他再度悲伤;假如我是悲伤,我一定远远躲开鲁滨孙,因为我深知我无法占领他的心房……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能用我贫乏的文字来抒写对鲁滨孙的的敬意;我只是一个读者,但我愿用我整个的身心去赞美可敬的鲁滨孙先生!”“看!──一工作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使人觉得:在困难的时候只要凭借一种力量就可以支撑;使人觉得:无助的时候用勤劳的双手仍然可以唤醒明天的太阳;使人觉得:狂风暴雨过后天空定然会有美丽的彩虹;使人觉得:勤劳的人是领路人!……好一个鲁滨孙!好一个勤劳的汉子!……”

三、认识交流是阅读的必需,放手让学生参与多种读书交流活动,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并将阅读视为一种需要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

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为此,我不怕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进度,采用了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报告、书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近一年的实践,收效是巨大的。从量上看,学生读了大量名著,多的读到十五本左右,少的也读了四五本;从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很大提高,知识储量大大增加;从思维能力来说,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增强;从写作来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使得学生整体水平提高,一批写作特长生脱颖而出,常有佳作诞生;从对学习的情感上说,学生热爱读书,热爱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活动之中;从考试来说,班级成绩总能位于年级前列……回头再来看看这一本本贴着读者心得的名著,我们不由得要说:我们要将名著的阅读进行到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1
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天津第四十七中学华辰部七年级语文组 靳春山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教材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就要从教材外部寻找材料进行教学,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寻找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品味。简要概括为:课外阅读多储备;朗诵评点谈感受;简要概括明中心;深入分析再提高。具体过程如下。

一、课外分组阅读,收集储备佳作名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相关课外文学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感动人的原因、写作方法、艺术风格、蕴含哲理等方面写下只言片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推荐新课标推荐的一些读物。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小组推荐精品短文,课上有感情朗读评比,师生评点畅谈感受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选择储备阅读名篇的基础上,各小组精选出美文有感情朗读。朗读之后推荐组要首先发言谈选文的妙处,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推荐组朗读的优缺点,发表对选文的理解和看法。推荐组参与讨论,在互相讨论中,增加对选文的理解。老师适当进行引导评论,融入学生讨论之中。通过这种形式训练既能促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情感内容,又能训练他们的朗读技巧。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精髓,才能把握朗读的感情。这样坚持下来会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逐渐提高。

三、简要概括,明确中心

经过讨论评比后,由学生概括选文脉络和中心,畅谈对文章的感受和从中得到的道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个过程会使学生将对选文的理解知识化,是阅读的一个进步。它能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刻感悟。

四、深入分析,巩固提高

这一步是阅读的升华阶段,是系统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点。这一训练环节中,我们可指导学生从文章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技巧、结构层次、重点词句理解、修辞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查、引、评、用(查资料、引用评论、小组评议、借鉴应用)完成对选文的分析学习。师生共同研讨,深入其中挖掘学习。

通过以上四个练习环节,我们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他们的概括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前学生认为枯燥的阅读说教就会变得愉快、轻松。他们会接受阅读、参与阅读、乐于阅读,有更多收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1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
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语文组 尹绪辉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不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需习古诗词方能至下笔如有神之境界。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

我经过两年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4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二、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1.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3.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

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人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

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写作手法分析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睢》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做到除上述之三法外,更有其他许多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修辞赏析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意境想像再现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编辑短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大多是他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很值得参考。但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提出初中三年争取让学生积累400首诗词的主张,这才是最重要的。(温立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2
诗心灿烂赴前程
──也谈让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
安徽庐江县汤池镇初级中学 傅昌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副主编温立三先生指出,新教材从七至九年级的编排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人文性和文学性越来越强①。当然,这表现在多方面,但我想,也是“追求有目标与无目标的辩证统一”吧②,中华诗词的频繁介入,无疑使新教材的文化内涵更丰富,如七年级课本(包括新诗)共选58首诗词,八年级仅上册直接在教材中出现的就有30首,而间接要求搜集整理,像综合性学习中关于描写战争、桥、莲、中秋节的,像课后要求搜集西湖、季节景物的诗文等,更是不可胜数。显然,这些大剂量的诗歌阅读,为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提供了可行的量的积淀,这是其一。

其二,“中华诗词,特别是其中的古典诗歌可谓精美绝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万古长新的艺术魅力,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三千多年来,不知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多少代人,已经变为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发展、振兴的一种精神力量”③。因此,新课程标准从人文素养的角度,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入手,强调“诵读古代诗(歌)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④。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自有其可靠的质的保证。

其三,语文的“国学”地位和二千多年的诗教传统的浸润,早已使中华诗词根植于民族精神和“最优秀文化成分”的土壤中“博大精深”⑤,经过民族的代代相传,而成为最广泛的素材资源和人文资源,从“六艺经传”到“经典诵读”,从自然名胜到风俗民情,何时何地无诗?诗歌是语文课程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

尤其是在我们农村基础中学,由于经济等条件的制约,一没电脑,二没图书馆,开展研究性学习难度较大。而开展“诗教育人”,资源雄厚,财力、物力投入少,易教易学。可以说,让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是落实新课标,开展课程研究最廉价也最富有的资源优势。

其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和对诗词普及、群众化工作的重视,无疑是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的进行曲和动员令。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无不是拔群出类的杰出诗人,而为世人景仰。近几年来,江泽民和朱镕基同志对“经典诵读”工程的肯定和对诗词普及工作的指示,更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和发展树立了里程碑,指明了方向。诗词组织和诗词队伍日益壮大,诗歌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

而诗歌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年人抓起,因为“加强队伍建设,培养诗词一代新人,是诗词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诗词事业的兴旺所系。因此,培养诗词新秀、特别是青少年诗词作者刻不容缓。在各类各级学校中加强诗教,是充分发挥诗词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克服诗词断代危机的根本措施”⑥。为此,让中华诗词走进初中校园,是可取的诗教探索。

其五,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置身诗的国度,不会写诗是可悲的!置身教育岗位,无视诗教,是更可悲的!为此,在安徽庐江诗词楹联学会的指导下,我从2000年9月起,便开展了《发挥诗教功能,实施人文教育》的课题试验,按初一至初三的三个年级段,以背诵积累、理解感悟、欣赏创造为各段的重点,集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阅读和写作能力。其间虽历经风雨,但我们成立了“新跑道”文学社,创办了社刊,开展了一系列诗教活动,推出了几十篇作品,产生了可观的教育教学效益。

“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初中三年,我们以一个课题和一个兴趣小组、二块板报和两份期刊,如许简易的方式充实着课余,以最纯情的执着填补着“家庭学校社会”这一“系统工程”中最难把握的“大教育”探究!让三年黄金时光,一路好诗相伴;让广大学子在诗教实践中,幸福地体验,快乐地升华,诗心灿烂赴前程!正所谓:

李杜光华耀古今,育人诗教地天新。

夜阑减字清平乐,晓读偷声词唱春。

试问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乐章吗?

参考资料:

①②录自温立三先生2003年7月安徽省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

③文见《庐江诗词》第五期《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下⑥同。

④文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⑤1999年2月20日江泽民在北京音乐厅欣赏“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接见演创人员时指出。具体文见1999年第2期《东坡赤壁诗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2
语文老师要“文”起来
余蕾


在珠海容闳学校听了几节语文课,突然想到了语文老师的文气,于是将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作了些修改,在容闳给我的临时平台上发出。我索性“一稿两投”,发回我的“根据地”——金东方。



老师是文化人,文化人就要有文气,尤其是文科老师,更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文”起来。容闳园的每一面粉墙,每一扇雕窗,每一块顽石,都是用“文”武装起来的,自然更需要“文”人的和谐。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老师应该“文”起来。



人们常说,语文老师要具备“一笔字、一口话、三百篇”的看家本事,这实际上是“文”的本事。教文而不“文”,这语文课就失去了几分魅力。语文课中美文越来越多,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文,语文老师的“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自然,文绉绉,慢悠悠,酸溜溜,满口之乎者也,如私塾先生般,这既缺少时代气息,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但语文毕竟是教文,就必须显露出文气。三百篇要读进去,一笔字要见功夫,至于一口话,那简直就是有声的招牌。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应有诗一般的评点,如果用“两个黄鹂柳树上叫,一行白鹭飞上了天”这样的大白话去解释,虽然也过得去,也说得准确,但全无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如果没有诗一样的语言品析那亭台楼榭、花草石山、雕窗粉墙,只是说这里写得美,那里写得好,那作品的文气便被缺文气的品析冲淡了几分。



老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老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语文老师有文气,学生会佩服:“我们的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妙笔生辉,那才叫学问。”当然,说话不是写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句句珠玑,俗中也能见雅。鲁迅讲课就常常雅俗兼备。“文”起来了,俗也便带上几分雅气。



使自己“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点书,书读得多,才有“文”的气质。苏轼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无根”可以不去“游谈”,伤不了大雅,语文老师不然,他天天与“文”为伍,还要引导学生入“文”,岂能“无根”?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电视节目主持人来。按理说“文”主持比“武”主持应该文气得多,其实不然。你看球赛节目的“武”主持,常常会抛出一连串的妙语来,诸如“穿过人墙”、“先下一城”、“梅开二度”、“自摆乌龙”等,以“文”言评赛事,让人看到主持人的“文”功。而那些主持综艺节目的“文”主持,女的一张婆婆嘴,男的一股娘娘腔,开口“好棒噢”,闭口“好开心”,不是“耶耶”就是“哇哇”,节目姓“文”,主持却无“文”。看人家,想自己,语文老师还是“文”起来好。



(写于珠海容闳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2
语文老师的学识魅力
余蕾
语文老师的最佳形象应该是怎样的?我想,除了“工作认真,热爱学生,有事业心”等这些套语外,语文老师在人们眼中一定应是“腹内有诗书,笔下有华章”的饱学之士。



这样的要求或许近于苛刻,我努力了几十年也还相距甚远,常常感觉自己底气不足,充其量也只能叫做“合格”,而难进入“正宗”之列。不过,我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追求,做一辈子语文老师,便会有一辈子的遗憾,便总难找到自信,总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宗”的语文老师的形象。



把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讲个八九不离十,一般语文老师不难做到,有教学参考书可参考,有别人的经验可模仿,拿过来,传过去,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做这样的语文老师,可算得“合格”了,却未必“正宗”。如果讲教材上的《论语》十则,你却没有读过第十一则;如果讲教材上的“鲁提辖”,你却并不了解《水浒》;如果讲鲁迅的杂文笔法,你读鲁迅杂文却还没有超过五篇;如果讲《苏州园林》,你却缺乏一定的艺术构图的欣赏眼光;如果讲《兰亭集序》,你却对书法的气韵知之甚少;如果指导写作,你却一年难写两篇文章……我想,你的课也只能是照本宣科,只能停留在一个浅薄的层次之上。我们总在说,语文博大精深,绝不是指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而是说语文所展示的是文学艺术,语言艺术,乃至人类文化这个广阔空间里的无限精彩。



我不是说语文老师必须博如杂家,深如学问家,我只是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老师,开卷能读,提笔能写,语必动情,文必动心,旁征博引,驰骋古今。这样,你在课堂上就会因胸有成竹而表现得从容自如,左右逢源;不至于因知识匮乏而显得压抑拘谨,举步维艰。仅以讲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为例。短短一首词,所展示的信息极为丰富,政治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语言的……,我们不一定都向学生一一讲解,但作为老师,对这些信息却不可陌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性;词中动静相对、色彩相融的画面构图的艺术之美;壮阔与幽雅、浪漫与严谨的虚实和谐的诗歌语言之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代君王的“文采”和“风骚”……方方面面的知识,你必须成竹在胸。如果只根据字面和注释所给的一点信息,而没有对诸多文化信息的厚实积累,你的读,便只能在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上做一些表面变化,而难以传达出这首佳词的绝妙神韵。



讲得清楚,学生明白,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收获。而你的良好的学识功底,则会使你处处显示出智慧与灵气,让学生陶醉,获得享受,感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才能让语文课产生迷人的魅力。学生学语文的这一收获,远远大于前者,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永远铭记。



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学识魅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7 10:53
显示个性,展示风格
余蕾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显示个性,展示风格。没有个性的艺术,是僵化的,没有风格的艺术,是刻板的。



我不主张教学有太多的模式,尤其是千人一面的僵化模式。我主张我们的教师要有多彩的风格。去雕琢之刻板,化气象之万千:有的稳重,有的飘逸;有的严谨,有的舒展;有的含蓄,有的幽默;有的深刻,有的激情。有时似一幅精心描绘的工笔画,笔笔精细入微,所谓意未到而笔先行;有时又似一幅写意泼墨的山水画,洒脱大气,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所谓意到而笔不到。那才叫各得其所,各显其妙,各孕其神。教学风格因人而异,因科目而异。欧阳修说过,“教学之法,本于人性”,教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的风格就不会一样。只要自己的风格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那就不妨充分显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格。没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是不可能进入理想的教学境界的。



以语文教学为例,以往那种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三部曲”式的千文一法的讲习模块,逐渐离我们而去了。不过,语文教学中仍然难见各种风格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何种时代、何种题材、何种体裁的文章,大都采用一种格局、一种方式、一种程序、一种情绪进行教学。《沁园春.雪》读没了浪漫与豪放,《苏州园林》被抹去了闲适与画意,《孔乙己》看不到几分苦涩的幽默,《社戏》也少了几分活泼与生气。“情以物近,辞以情发”,写作对象不同,感情就不同,感情不同,表达就不会一样。千文本不一面,怎能取一法而读成一面?



模式重的是形,风格显的是神。少规定些你我他教法的形似,让多彩的风格在我们的课堂上充分展现各自的神韵,我们的教学就不再仅仅是一门打造标准件式的技术,而将成为一种塑造多彩人性的艺术进入理想的化境。



“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句不可解读的应景的口号,而是金东方人追求的理想目标。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展示了多彩的风格,我们的教学必将呈现出一副美的图景。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