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学科整合教研论文交流: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2 08:22
标题: 小学学科整合教研论文交流: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小学 潘忠宏
【摘 要】多媒体展示了它的众多优势,引发了一种现象:“不怕胡用,只怕不用”。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的现象由此产生。不会制作课件的就信奉“拿来主义”,不加批判地使用,造成课堂教学机械、僵化、缺乏个性、手忙脚乱。多媒体运用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要遵循目的性,直观性、思考性、实效性及艺术性原则。他要求我们在运用时把握好度,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运用



一、当前多媒体运用现状



(一)运用现状



多媒体技术在乡村教育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由于多媒体它把视听有机结合到一起,声情并茂,能够是静止的内容生动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易懂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它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担任的角色更是举足轻重,它是我们追赶城镇教育的一项强有力的教育技术,它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一个重要渠道。由于多媒体技术它打破了乡村长期存在的“一人一书一支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开辟了光辉的蓝图。恰恰是这样,老师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多媒体的使用现状令人堪忧。



(二)运用误区



1.课堂气氛有了,师生交流丢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媒体走进课堂,它已经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清晰地朗读、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使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从而使教与学和谐发展。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学生不易分辨他们的细微区别,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可借助动画,是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我们普遍认为:课堂上有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学生一定能学得扎实,收到的教学效果一定好。于是,不论什么内容,都制成多媒体课件,无论教学的那一个环节,都有多媒体课件的介入。接下来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上“一个鼠标按到底”,声、光、色一齐上,课堂气氛似乎显得格外热闹。然而,一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却甚少,而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日渐荒废。这种课堂表面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得很高,其实教学的效果未必好。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被大量剥夺,“请看大屏幕”也成了课堂的流行语。语文是以“言”传“情”的,情感借助语义、语音、标点符号的表象意义来西安县其相应的含义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通过分析语义、体会语调语势,把我标点的情感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或明白一定的道理,或受到感染熏陶,得以内化,这便是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感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其一。课堂教学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过度的使用、依赖多媒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必然会减少,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可能性降低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一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程序、节奏、氛围、进度,然后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才能推进教学高效、有序的进行,这是其二。



2.摒弃本质,本末倒置



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电教媒体的时空界限,可以极大地满足课堂教学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正在担当传统电教媒体的角色,其真正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如投影,本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关键内容的实现平台,现在则更多成了简单文字呈现工具。再如我们常用的多媒体课件,本来是用来提高学生兴趣,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现在则更多成了教师用来提高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将写泸定桥清净的一个自然段全呈现在投影幕上。课堂上,让学生读这段话,思考分层,概括层意,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整幅文字投影,学生看起来吃力,理解起来更困难,收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之。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找准最佳作用点和作用的时机。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桂林一带的山“奇”、“怪”、“险”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呈现“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等桂林一带的山,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奇”、“怪”、“险”。这样的直观演示,便发挥了多媒体本身的技术优势,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



3.媒体使用,多多益善



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越多,越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于是录音、图片、视频、投影等全搬上了课堂。课堂上老师使出“十八般武艺”,学生是热热闹闹了一节课,实际,学生该掌握的没掌握,老师一节课下来,也累得气喘吁吁。事实上,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是使用其他媒体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或者是虽然能讲清但教学效率低的内容等。教师选择何种电教媒体,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课堂上,要采用最易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电教媒体。比如语文课,教学目的是通过看图让学生说话、写话、或者作文,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应使用投影。不同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多媒体使用,能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教学目的是教与学活动完成后,学习者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教学目的具体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它预先设定,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的不清晰是一个明显的致命伤。严格地来说是一个教学中可以"一票否决"的原则性问题。每位教者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长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因此每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应先设计好目的,目地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才能决定采用哪一种形式,才能有的放矢设计教学课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情景连环片”“序列布局片”“正误判断片”“对照比较片”“听说训练片”“读写训练片”“发散思维片”等多种方式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服务。例如东北师大的宋如郊老师在讲授《石钟山记》一文时,运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将石钟山南北二峰及周围地理环境形象地展现出来,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绘声绘色地构筑农历六月素食夜访石钟山的情景。通过形声并茂的画面我们看到了六月水势很盛,涛如雷鸣,再与其他少水季节月份相比,我们看到水面陡然下降,露出石钟之形,再没有“噌”与“坎镗”之声了。这一画面对比形象地揭示了苏轼“声说”的局限性,以及他实地勘察认识实践方面的局限,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人的认识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升华发展的这一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这一设计突出地运用了情景连环及对照比较法很好地揭示了对课文精神再认识的过程,学生思路当然就豁然开朗了。



(二)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学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感觉论基础上提出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他受到培根的影响,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感知开始的,它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然后才由细微的末节生出普遍的理解;最后才有对于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牢实地确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单纯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以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如能视听结合效果则可提高至63%。多媒体具有化静为动,形神兼备的功能,恰到好处地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如《沁园春?雪》课件中,那满天飞舞的白雪,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伟人毛泽东登高远眺的高大形象,更加令人动情。很多情景交融的散文也都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再如讲授《长恨歌》这一首诗时,诗中一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李、杨二人爱情的纯美境界,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经典名曲“霓裳曲”,以及舞蹈“霓裳羽衣舞”,学生的内心能一洗当前社会唯利趋势的浮躁之气,随着乐曲和舞蹈,心灵逐渐沉静,慢慢体会到《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境界。另外,作品的不同版本、作家的画像及照片、作家的生活环境等都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作家作品就从历史的晨雾中走出,变得亲切鲜活而富有精神魅力,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刘白羽笔下的三峡湍急的江水,雄奇瑰丽的景象,碧野笔下天山的秀丽风光,孙犁笔下风光无限的荷花淀,朱自清笔下幽寂而不阴森,淡雅而不凄清,朦胧而不迷茫的荷塘月色,欧阳修笔下四时美景交替变换的滁县山水……一经展现便让人心驰神往,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而这兴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就像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22 08:22
(三)思考性原则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强调了“学”与“思”的关系。学习离不开思考,不断地思考,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养。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种素质发展的基础与生长点。思考性原则便是为锻炼学生思维而确定的。一课教学课件的设计既要体现教育的个性化思维,同时还要给学生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引发学生思考。用巧妙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要通过适当的画面组合激活学生思维,从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进行思维训练。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用多媒体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网状结构,让学生理解周瑜步步设计和高明的表演以及蒋干的逐步设计与低劣的伪装。这个设计既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思维,又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分析课文把握脉络的能力。



(四)实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个基本的也是主要的形式,它好比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教学质量,就好比是这个产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课堂教学)内生产出实实在在的高效的产品(教学质量),应该是教育工作者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实效性原则要求多媒体课件设计要选准这一技术中采用最优化的方案。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于多媒体教学,比如议论文在形象性方面较差,如果一味追求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能有时只起到幻灯投影仪的作用。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单片、复片、图象片、文学片等的全面运用;必须注意使用复合与分解、扩散与收缩、遮掩与再现等多种手段;注意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推理、联想、发散等多种思维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组合。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采用了如下设计:



1.设计林黛玉进贾府的三维平面设计示意图。通过画面点(黛玉)的运动形成进贾府的路线轨迹,学生可以分析出贾府尊卑有序的、礼法森严的制度。



2.设计贾府晚宴情景图。通过座位的放置,学生可进一步理解长幼有节的封建礼法。



3.设计容禧堂的内部摆设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当时社会风情。



4.还可设计宝黛见面情景图,帮助学生从服饰、神态、语言等多方面理解课文等等。以上的设计从多角度展现了贾府社会地位、地理环境及人物身份等多方面内容,结合课文让学生更直观地想象出贾府的样子。



(五)艺术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是说课件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美的形式使人赏心悦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表现学习内容,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掌握多媒体设计的艺术性有助于增加多媒体的吸引力与魅力感。设计的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图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精致美观。卡通形象的新奇、新闻照片的真实、鲜艳夺目的色彩、栩栩如生的构图艺术所带来的银幕影面的结构美、形象美与灵巧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对美的欣赏与追求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促使他们深化思维。艺术性与设计人的个性化思维以及他的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才能是密切相连的。只有提高设计思想以及制作技术,才能创造出好的课件,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的方法



综观以上种种现状,结合多媒体运用原则,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以期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一)拥有一个“度”字



“度”就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一个明确的“尺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与作用,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使用多媒体为了是我们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不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听了一位老师上的《桂林山水》,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她所展示的图片非常多,主要来自网上教学资源库。教师在谈话导入以后就开始让学生欣赏这些桂林山水图,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的手始终没有离开过鼠标,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忙着换图片,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究竟讲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而由于图片换得太快,基本上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没有一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山水看起来真的很美,只是说不出它们到底美在哪里,学生也没有想象的空间。过后,教师让学生合作画出自己心中的桂林山水图,有的学生无从起笔,有的学生模仿课本插图,这样课堂时间浪费了大半,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图片本身就是课文中有的插图,所以,这样的课件使用意义不大。整节课下来,没有一点文学性,完全偏离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实质,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这本来是一篇美文,但教师没能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真正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可以说学生只从课件中感受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其它的什么也没学到。古人提倡读书要专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文学作品毕竟不能带给人直接的视觉感受,很多东西我们要通过揣摩文字去细细体会,才能得出真意。尤其是一些大家的作品,往往包含深刻的主题,不是几幅图画就能展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游记类的文章用图片强化学生对文章所写景色的理解是很好的,但应该注重实效,不要过多,避免"花多眼乱";而文学类作品还是应该以学生自己的构思为主。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应该偏离了教学主题,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看着热闹,听着好听,但没有教学重点,没有学科特征的活动课。把握好多与少的度,才能使语文教学如鱼得水



(二)突破一个“难”字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凭借一本教科书,以“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咀嚼”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今,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很便捷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通过Flash动画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公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教学《捞铁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方法,同样以动画形式来表现随着船上泥沙的不断减少,船一点一点往上升,铁牛一点一点往上拔的过程。教学《乌鸦喝水》,一样通过动画演示,再现乌鸦想办法喝到瓶中水的情景。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体会到了网络的无限风光,它弥补了过去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于是,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口语讲授,还是提问,甚至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替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回过头来想一想,文字的正确书写习惯能由电脑来完成吗?教师的板书、示范作用肯定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一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而用电脑显示,实际上学生从计算机演示上得到的充其量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即时把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况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也就难免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二则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影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教师如果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性”的定位,把工夫花在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灵感体验和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上,这样才是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请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赢齐威王?学生通过讨论、排阵、上机验证,最后不得不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整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完全通过读、思、议、辩完成,学生不仅得到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合作能力的训练,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次情感的体验,内心充满了对孙膑的敬佩。



(三)深化一个“情”字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赤壁之战》,因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了解到的三国故事支离破碎。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故插入多段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再现“火烧赤壁”的场景,拉近时空距离,有助于学生与三国人物的对话。再结合品词品句品文,辩论等语言训练,领悟周瑜、黄盖的过人谋略。



又如教学《丰碑》,为了激发学生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激情教学:



1.开课时投影茫茫的雪山,狂风呼啸声起,教师满怀激情的叙述:“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云中山上,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艰难地行进着,等待他们的是……”加上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风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



2.课文中对冻僵了的军需处长的描写格外感人。指导学生朗读时,再次播放呼啸的风声,大雪纷飞的场面,学生们在画面与声音的感染下,饱含着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精神的崇敬之情而深情朗诵。



3.结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面对大屏幕上的军需处长念自己写的悼词。学生的认识和感情都得到了升华。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