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1课《回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7
标题: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1课《回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1课《回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三、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8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二、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⑴ 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⑵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三、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秒,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8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4、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字。
三、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置疑〗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3、学生就以上问题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精选四五段)。
⑴ 学生互相说一说对回声的理解。
⑵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 观察水的变化。
② 口述水的变化。
③ 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④ 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 、 扔 、 河 、岸 、碰”等字,并进行字义理解。
⑶ 通过小组内交流,并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① 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② 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5、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分角色感情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自编自演课本剧。)
6、指导写字。
7、实践活动。
⑴ 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⑵ 到山谷或空矿的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8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8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 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 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8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8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声音,好像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他明白那声音是自己的声音。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以童话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了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帮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带后鼻韵母的生字,如“藏”、“扔”、“荡”的读音及“哪儿”、“哩”等语气词的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自然段,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词句、朗读等训练,懂得什么是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和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这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怎么形成的?童话中的小青蛙和老师也想知道呢!咱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弄明白这些问题吧。
二、学习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板画半圆的桥洞)
(过渡:这个地方怎么样呢?)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地方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的?
⑶ 理解第二句。第二句是什么句?为什么觉得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
⑷ 出示课件,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以渲染美景。
⑸ 学生以自读、指名读、评议后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其美景。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引读第二自然段(教师读叙述语,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和它的回声)相机引导激发学生读书的情感。
⑵ 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它的回声,问: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觉得怎样?指导朗读小青蛙奇怪极了的语气。(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河岸上以后是怎么做的?
⑵ 画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捡、扔)
画出河水变化的有关动作的词(激、碰、荡)
⑶ 用找出来的动词连起来说说妈妈是怎么做的?河面有什么变化?
⑷ 课件出示课后填空题叫生填空: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⑸ 做实验:(出示水槽)
第一次认识“水的波纹”。
第二次观察“水的波纹的变化”。
第三次观察“水的波纹荡回来的样子”。
(相机板画水波)
⑹ 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青蛙妈妈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咱们看看青蛙妈妈是怎么给小青蛙讲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勾出妈妈说的话,想想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
⑵ 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情况。
⑶ 出示课件结合二、三句讲解声波和水波的相似之处及回声形成的原因及什么是回声,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⑷ (课件出示填空):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⑸ 课件播放有关回声的录像。
⑹ 课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生再齐读。
⑺ 你们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形成的,高兴吗?小青蛙也和你们一样呢,看,他高兴得怎样?(让生做动作体会小青蛙的高兴心情并朗读小青蛙的话。)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⑴ 课件出示小青蛙又游回桥洞的画面,问:小青蛙干什么去了?生齐读课文最后第六自然段。
⑵ 问:小青蛙为什么要回到桥洞底下叫个不停?体会小青蛙这次高兴与前一段中高兴的不同原因,并用课件来渲染小青蛙高兴的气氛,朗读好小青蛙的话。
三、总结激趣
1、结合板书总结。
2、激趣:孩子们,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人汇报。)
3、总结:孩子们,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回声这样看似神奇但并不神奇的科学知识,还等着我们去探究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究,就一定能弄明白的。
附板书:回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9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出图文对应的段落。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9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 这一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
⑵ “倒影”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的理解)
⑶ 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成的圆形比作大月亮)
2、指导朗读描写美丽景色的第二句话,注意句间停顿。
3、齐读第一段。
二、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桥洞底下)
提问:
1、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的的景色”指什么?结合图(一),联系课文第一段说明。
2、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齐读第二段。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小青蛙为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第四、五自然段,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3、借助图(二)理解画出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四、五自然段。
6、填空练习
⑴ 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⑵ 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 ),也要()回来。
7、引导学生说一说:
⑴ 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荡”和“返”的意思。
⑵ 什么是“回声”?你曾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用自己的话说)
五、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全文,点明课题〗
〖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9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1、指导读好句子末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揭示学生注意小青蛙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读得稍慢些;再是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气读;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非常高兴,读的节奏要稍快些。
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二、识记生字字形
1、读生字词卡片。
2、分析、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藏”和“荡”。“藏”: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荡”:上面是草字头,下半部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扬”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三、指导正确书写
四、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
半圆的()欢快地()
美丽的()高兴得()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阅读《看浪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2-12 16:19
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妈妈笑着说:“孩子,跟我来!”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
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