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4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角形的认识  



广西南宁市东葛路小学 曾 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 陈 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长(米)

每两棵树之

间的距离

(每段长)



间隔数

(段 数)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习。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平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习。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解放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解放碑的大钟及题目。


解放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 包慧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

第二边

长度(cm)

第三边

长度(cm)

能否

围成

算       式

6

3


×




×




×
























×



10

×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

第二边

长度(cm)

第三边

长度(cm)

能否

围成

算       式






×

1+3<6   

×

2+3<6

×

3+3=6


4+3>6     3+6>4     4+6>3


5+3>6     3+6>5     5+6>3


6+3>6     3+6>6     6+6>3


7+3>6     3+6>7     7+6>3


8+3>6     3+6>8     8+6>3

×

9+3>6     3+6=9     9+6>3
10

×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第二小学 旷玉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年级
下册第85页。
设计思路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1:不能画。
2:只能画两个直角。
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1180°
生2:不一定。
……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1180°
2175°
3182°
……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1:有。
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
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
2.汇报验证结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1:量的不准。
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
三、解决疑问。
师:现在谁能说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一个三角形的原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它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师:在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钝角呢?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锐角和已经超过了180°。
师:那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锐角呢?
生:有,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四、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问题。
1.
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知识的直接运用,数学信息很浅显)





2. 按要求计算。(数学信息较为隐藏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游戏巩固。在四人小组中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1)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2)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生思维活跃,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但得不到统一的结果,再引导学生用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进行验证。这时,有部分学生在拼凑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花费的时间较长,在这里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练习设计也具有许多优点,注意到练习的梯度,并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很有趣味性。但还受课本资源的限制,不能大胆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例如:可以出示一块被打烂了的三角形玻璃板(如图:

),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老师今天不小心把这块三角形的玻璃板打烂了,要重新买与原来同样大的一块,可老师不知道尺寸,怎么办呢?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更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山东省平阴县实验小学 汝 青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关知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意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 摆三角形
(1)(课件演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事物中都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欣赏两遍)
  (三角形、圆形、梯形……)
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2)(准备小棒)现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听要求:请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摆一个三角形。(生动手摆三角形,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
2. 三角形的特性
(1)师拿出准备好的插接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
师拉动长方形,问: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化了,说明它不稳定)
(2)拉一拉刚才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变化,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三角形的特征
1. 什么是三角形
刚才我们动手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认识三角形了吗?
出示:

手势表示哪个是三角形?
根据刚才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围成”)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猜测: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边)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3条边)
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什么?(顶点)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3个顶点)
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3个角)
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生回答师板书。
三、三角形的分类
1. 分类
2. 刚才大家表现非常棒,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那现在看看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大家的合作能力怎么样?
出示六种三角形





看要求:(课件演示)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要求:
(1)给每类三角形取个名字。
(2)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取名?
生运用学具小组合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师总结板书:
锐角三角形  1个? 3个?
直角三角形  1个
钝角三角形  1个
3、小游戏:
猜角游戏  师只露出一个角,生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考考你:
选择:
(1)由三条(   )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A有一个角是锐角    B有两个角是锐角    C有三个角是锐角
判断:
(1) 有三条线段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
(2) 任何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
(3)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  )
    (4) 有位同学看到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就说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课堂实录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邓 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 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 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 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 交流。
6. 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 变式练习:
师:2005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 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



山东省沂源县南麻第四小学 刘兆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9: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