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2011-2012小学第一学期语文(上册)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活动记录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3
标题: 2011-2012小学第一学期语文(上册)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活动记录汇总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1-12-6 10:43 编辑

时间:11月4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活动内容:



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阅读是人类摄取文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阅读好书能升华人格,触及心灵,对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陶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更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的一把快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悟、熏陶。尽管许多学校的语文课程开设了阅读课,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一些情况:1、阅读课缺乏精心组织,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属于“放羊式”阅读。2、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阅读并摘录一些妙言警句,属“广种薄收”。3、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不能真正掌握阅读本领 。4、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阅读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肯定,同时也影响了继续阅读的兴趣与动力。这一切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养成阅读的习惯呢?
1、名人名言激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计其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是指导阅读方法的航向标。

暑假中,我布置同学们读些有意义的书籍并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名人读书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采撷书山中精华的兴趣。开学后,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真可谓是妙语连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外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读书故事会,学生们或表演或朗诵,从“凿壁偷光”的匡衡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毛泽东,从残而弥坚的张海迪到爱书如痴的高尔基,一个个生动的读书故事使学生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2、教师引领激趣

书海浩瀚,其中不乏精句华章,它们文质兼美,细读品味,美不胜收。开学的一个月,我适时地选取美文,诵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品出味道,悟出感情。学生从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进而就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流畅的表达,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刻意营造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我。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某些问题向学生虚心求教或佯装不知,故意设问,他们有的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有的查阅资料,给了我满意的答案。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家长伴读激趣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农村孩子家长中父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学期初我就提出倡议鼓励家庭成员“和孩子共读好书”。并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培训指导,家教资料的分发学习,以及家校联系手册的沟通,使各位家长了解到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激发孩子阅读的愿望,并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家庭成员一起阅读不仅营造了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家长阅读,而且家长尽量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也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通过长期的引导,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因此,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建立 “班级图书角”。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书可读,我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班级订阅的报刊杂志,在班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海一角”,放置了书架和报架。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交流,定时更换和补充。课余饭后,同学们一个个拿起书本,争相阅读,竞相交流,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玩耍。

同时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好书,这刚好弥补了校图书馆的图书更新比较慢的缺点,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的名称全部统计成册,有同学要借阅,便可随时与该生联系,这样做既更好地利用了有限的图书资源又缩小了书籍占据的空间。

2、创设“会说话的墙壁”。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标语字画,或是名言警句,或是读书口号,定期更换。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页“书”,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读到一句两句,哪怕是一词半句都能让人有所收获,甚至令人回味。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有效手段。所以平时我总是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颁发“故事大王”“课外阅读奖章”、 “成语城主人”、 “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称号,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制定计划,推荐读物

“凡事预则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呢?

1、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共读计划

制定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由于学生平时的学科学习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因此,为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号召学生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以保障每天在校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同时,我也抽出每周一节语文课时间让学生阅读。每天的家庭作业,减少机械的成分,把这个时间让给课外阅读,大约在半小时左右。另外,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于是我常常跟家长进行联系,配合做好督促与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确保了阅读时间后,读什么书也应仔细考虑。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在制定共读计划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4
第十一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9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活动内容: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要学会关注。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要善于发现。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小弗郎士多了几分敬佩,对《我的叔叔于勒》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是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你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著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四要及时对话。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有与作者的对话:《荷塘月色》中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把月下的荷塘描述得如此宁静,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朱自清父子亲情至深时,有学生提出父亲对儿子是溺爱的看法。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在学生生命提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4
第九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26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活动内容: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    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4
第七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12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学习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


活动内容:


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种现象与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冷静反思一下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是小学语文教学完《小抄写员》一课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学生任选一题)
1、背诵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的那几段。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以上部分。
教学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69人,有60人选择了2题,有9人选择了1题。学生选择2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寻早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内容比一定要与全文一模一样,还可以自己想像,加上自己的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上述的调查提醒我们,学生喜欢有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打开想像之门的作业。因而我觉得改变作业形式迫在眉睫。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如此,不能再搞一个“模子”,抄抄词语,背背课文等之类的。要以教材中出现的 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活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视、听、说、读、写等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另外还得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我们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
形式一:读一读,养成阅读习惯。
如教学十一册的积累运用二中的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时老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后去找找书,自己找到答案。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觉得布置这样的饿作业:让学生翻翻书,自己找答案,然后把你的收获与全班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去选择完成内容也会丰富精彩,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形式二:查一查,拓展认知领域。
如教学《草船借箭》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诸葛亮为什么会算准三天后有大雾?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知识。这样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找找查查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也逐渐原学,乐学,会学,善学。
形式三。想一想,培养想像能力。
如十二册中《田忌赛马》的教学,可设计一道题目;填写马字成语(马***,*马**,**马*,***马),这样可发散学生思维中的空白。
形式四:画一画,发挥创新潜能。。
此项作业在低年级运用较多。学生对形状、色彩这种形象的东西很敏感,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等来体现文字的魅力,易理解,接受速度较快。
形式五:演一演,激发自我表现的潜能。
如十二册中《宴子使楚》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读了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形式六:编一编,丰富生活体验。
在十一册中。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写景文章,教师可设计编一编的作业。如为此景编写广告词或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赞一赞,这样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试一试等作业形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放松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改变作业形式也很重要。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参与”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5
第四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9月21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学习《个性飞扬》。

活动内容:



个性飞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5


第二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7月7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制定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活动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为契机,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以课堂教改为中心、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方式,结合低段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有趣的语文学习空间,让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大胆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

工作作风:团结、合作、务实、创新。

常规教学:以课堂教改为重点,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教学研究:营造氛围,不断深入,做到:有目标,有准备,重过程,有收获 。

学科活动:拓宽学习渠道,创设广阔有趣的学习空间:参与、实践、体验、发展。

三、主要工作目标:

1、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精选、精讲、精练”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2、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语文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落实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发展。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感悟。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二)、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注重资源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

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拓宽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5、考核: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知识能力考核与情感、习惯的考核相结合,及时总结,重视情况分析及反馈。

(三)、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同年级组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

2、公开课: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师轮流上教研课。

四、教研活动安排(按年级顺序上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8
第十八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30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互动教学进课堂》

活动内容:



互动教学进课堂

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并获取学习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想、品德、性

格的塑造,以及知识、能力、智力、智慧的提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即教与学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互动教学的意义

互动教学是一个师生互相交流、教学统一的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活动的方式,即通过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和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和教师相互“动”起来,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能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更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互动教学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表达能力更强,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渐趋完善。

二、互动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及作用

(一)互动环节的铺垫— — 学生自学。

在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学生个体就必须在课前进行自学预习。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提示预习教学内容,理解重点知识,攻克疑难问题。如阅读内容后,试做课后练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实现学习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归纳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以便小组发言交流;并将未理解的知识提交小组讨论,寻求答案。学生自学可采取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

(二)互动教学的主要环节— —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合作”理念。学习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选出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首先由教师或组长提出当天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或由组内成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尚未理解的问题,供大家研讨。其次是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意见。最后由组长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分歧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成提纲,拟在组间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言环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肯定及推广重点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

(三)互动教学的保证— —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具有伙伴式交流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思维的放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变成一种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三、互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教学活动,如果应用不当则将适得其反,故把握互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形式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内容结构的设计和操作应是形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只追求形式上的“花架子”的互动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时,要有质的追求。

(二)注意学生与环境和谐互动。学生既不是被环境(教师、教材、媒体)控制的软弱角色,也不是任其发展的自由分子。学生和所处的环境是彼此交互的,唯一使学生的潜能被激发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与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的互动。

(三)充分认识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学生作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的认知主体。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注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难以实现“互动”。教师要做好课前动员,明确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特别是有交互性的内容要拟定较详细的提纲,提问、讨论、启发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课前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五)及时总结经验。一是对互动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及时小结,对课堂教学及时点评,对有争论性的问题做好课后研究、探讨及辅导;二是对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进行考评和测试,深层次把握教学的实际效果,切实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8
第十六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16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依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特性      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活动内容:



依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特性      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在网络环境下,依据网络的开放性,设立“资料库”,丰富写作素材;依据网络的多元性,设立“导航板”,张扬作文个性;依据网络的共享性,设立“发表园”,体验写作快乐;依据网络的交互性,设立“评改区”,更新作文评改。从而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  设立  作文  教学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它必将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内涵。这个时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正如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说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就是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文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长处,利用资源共享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作文教学的环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弥补了常规写作环境的“先天不足”,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我们在互联网上创建了“班级作文网站”,依据网络的特性,刷新了作文教学模式。

一、依据网络的开放性,设立“资料库”,丰富写作素材。

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

要开展网络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写作资料库,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写作资料库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写作题库,给每次作文提供从不同角度命题的大量题目,可以是全命题,可以是半命题,也可以是话题式或材料式,供学生选择。

 范文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名家范文和学生范文多篇,供学生从写作思路上、材料选择上、文章结构上或语言运用上学习和模仿。  

写作知识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着重于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学习了可以运用,能够操作。  

写作素材库,这是写作资料库中最关键的内容。它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写作素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素材。例如,有关人物的素材,提供的是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表情、不同性格的众多的人物图片或视频信息,学生可资料库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进行观察和描写。也就是说,自然现象中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猫跳狗跑、鸡鸣鸭叫,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学校活动、街道见闻、商场景象等等,思想认识的种种观念,都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收集起来,组成适合的写作素材库,供学生选择观察、思考和再创造。  

写作词库,提供的是与每次作文相关的大量词语,便于学生(尤其是掌握词语不多的学生)选择运用。  

以上各个资料库的内容按照写作训练的序列来组织,既有各自的体系,由浅入深;又纵横相联,立体链接。学生既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学习写作,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学习内容。

二、依据网络的多元性,设立“导航板”,张扬作文个性。

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要把习作完成好,这就需要教师和网络提供导航。在这一板块中,我们按照各类作文分别设计了“好词佳句选编”、“优秀范文欣赏”、“指点迷津”、“针锋相对”、“活动回放”、“美编指导”和“链接网站”。

任何学生在和同伴进行口头交流时,只要不存在器质上的缺陷,都能顺利地进行,因为同伴的话语起到了反馈信息、激活思维的作用,促使他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但许多学生一旦进入独立的写作阶段,往往会感到无话可说,思维枯涩。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自我激活、自我导向、自我监控的地步,所以写作时就不知从何写起,沿着什么方向发展,更不知道怎样维持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写作前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交流,在写作过程中引导个别学生之间或教师与个别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式交谈。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调控写作思路。例如,对争议性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赞成”、“反对”、“有保留的赞成”的不同态度分成三组,讨论小组内共同的观点,然后在电脑网络上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以激趣激思,扩展写作素材。即使是没有争议的题目,组织学生交流作文构思,也能互通有无,分享成果,吸收他人的长处,扩大视野。

网络上的交流不同于课堂上的口头交流。课堂上的口头交流再热烈、活跃,信息也会瞬间消失,学生到动笔写作时只留下含糊的印象,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把交流获得的信息运用于写作。在网络上交流,同学们的各种观点储存在电脑里,什么时候需要都可以查阅,便于消化和运用。学生可以从同学们的几十条、上百条信息中博采众长,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便于下笔纵谈,扩大写作思考的时空。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再现生活,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如:校运动会举行完后,我们要求同学写一篇文章,但绝大部分同学写成了流水账,因为运动会开完了,脑子里也忘没了。因此我们事先便录制了学生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并剪辑好配上字幕,上课时学生便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的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时,可以单击按键,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因此,在多媒体网络下,作文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作文素材丰富极了,感受深刻直观,作文水到渠成。

三、依据网络的共享性,设立“发表园”,体验写作快乐。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可是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除了少数学生的作文能在班上宣读或张贴外,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完以后“深藏闺中无人识”,除了教师之外再没有其他读者了。长期以往,学生无法体会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被削弱,以至湮没。网络写作则不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设立 “发表园”,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写作与发表同步进行的,学生的作文一旦写完,也就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不必经过主编的审定、筛选、淘汰,任何人的作文都得以传阅,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发表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享受,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写作心态并乐于写作。

四、依据网络的交互性,设立“评改区”,更新作文评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作文修改成了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而且老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却大多是看看分数了事,很少有人去思考错了什么,为什么错,然后自己动笔修改文章。讲评时,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但如果我们把网络技术引入作文评改之中,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等部分集体评议,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修改。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9
第十四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2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教学的生命与源泉》

活动内容:



教学的生命与源泉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
   
   关键字:新课程理念   探究  合作  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节语文课结束,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在这节语文课中,我的学生们学得幸福、快乐吗?他们能正确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吗?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吗?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源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可以说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其实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会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阅读一些教学著作,发现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但有很多课仍然是先教师讲,然后要求学生配合教师。例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途中风光时,学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丽的景物,如“映山红、油桐”等,然后我便按自己备课的教学思路,来概括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却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途中风光的体会。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尊重学生思维绽放的火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先让学生感知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年轻人既虚弱又坚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年轻人为什么不肯吃东西,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后,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脉络。所以,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活动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让课堂成为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的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在写作时,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但很多学生的比喻都天马行空,不贴切实际,于是,我便悄悄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用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作为比喻、拟人的对象,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形象,可读性、精彩性也增强了不少。当然,在课堂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努力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它的意义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尝试着在课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但此时,教师的引导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标明确性较弱,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引导应着眼于引,不可操之过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仅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实掌握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

2、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这里有两层含义:从课文角度看,缺乏生活体验的学习只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简单认识;从语文综合性的设计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将心比心》、《以诚待人》等。只有把语文同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才更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意义,语文课堂方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所以,在课堂上要加强生活意识的培养。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满堂灌”。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教师的组织、引导、学习参与的作用,教师必须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和班级中去,在教学环节和细节中找到适合新课程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所以我相信有效与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语文教师也许都怀有着梦一般的希望,都怀有着海一样的广阔,我们要做一名充满智慧的引领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有效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快乐和美丽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9
第十二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18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让孩子爱上朗读》

活动内容:

让孩子爱上朗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说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诸多的学习习惯中朗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不仅因为朗读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法宝,而且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证明,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好良好的基础。

但我们发现不少学校没有专门的晨读时间,有些学校即使有晨读课,学生用于晨读的时间也只有十来分钟。一些班级的晨读课可谓“轻声细语”;语文课上老师也不重视朗读,课堂显得沉闷而无生气。长此以往,形成了低年段学生不敢读,中段学生不想读,高段学生不愿读的场面。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们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一、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的入格

所谓“入格”,是指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起码的技术要求其重点训练点是语音和发音

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的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话音、语气助词等。

其次要不读破词句。从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紧密地连在一起,不读破句。

最后要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一,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二、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的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音朗读扫清字、词、句在语音、发音方面的障碍后的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重点训练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三、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读的入境

所谓“入境”是指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因此,教学中朗读的高层次训练必然跟随讲读教学,讲读是基础,朗读是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阶段的朗读应是“表意”朗读。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总是从表音开始,通过表情,最后达到表意的目的,最初要求入格,继而要求入情。            

最后是入境,语音、发音的入格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入情入境的朗读技巧训练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才是朗读的艺术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让低年段学生敢读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因此,朗读也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朗读时不时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的小组亮小红旗等等。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师积极大胆地将传统的游戏“击鼓传花”、“抢椅子”、“抽卡片”、“摸彩”、“奇妙口袋”等儿童喜爱的游戏编入到朗读活动中,让儿童节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朗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营造一种朗读氛围,唤起学生心中朗读的激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消除了胆怯的心,都敢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再潜移默化地把一些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传授给学生,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便形成了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能力。

二、要让中年段学生想读

在一、二年的培养下,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一阶段,要把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除了用以上的一些方法之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找个别学生读,再让几个学生一起读,最后,让没读过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读,这样做,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会得到的提高。这种做法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不会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寻找一些适合不同课文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又让学生站起来,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里去读,走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读,这样,设置各种有新意的朗读氛围,就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对理解课文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三、要让高年段学生愿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的文章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举手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但不能因此而直接进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总结表达方法上,而应该继续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把每篇文章确定为两大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二是,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我就利用这一节课让学生分三步来读文章,并随堂进行检查,主要做法是,教师走到哪里,随时点生读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在心里读着文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节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那这声音应该是悦耳的,而这悦耳的声音就应该出自平日里老师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从此喜欢上朗读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更好办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39
第十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4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活动内容:



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阅读是人类摄取文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阅读好书能升华人格,触及心灵,对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陶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更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的一把快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悟、熏陶。尽管许多学校的语文课程开设了阅读课,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一些情况:1、阅读课缺乏精心组织,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属于“放羊式”阅读。2、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阅读并摘录一些妙言警句,属“广种薄收”。3、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不能真正掌握阅读本领 。4、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阅读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肯定,同时也影响了继续阅读的兴趣与动力。这一切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养成阅读的习惯呢?
1、名人名言激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计其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是指导阅读方法的航向标。

暑假中,我布置同学们读些有意义的书籍并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名人读书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采撷书山中精华的兴趣。开学后,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真可谓是妙语连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外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读书故事会,学生们或表演或朗诵,从“凿壁偷光”的匡衡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毛泽东,从残而弥坚的张海迪到爱书如痴的高尔基,一个个生动的读书故事使学生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2、教师引领激趣

书海浩瀚,其中不乏精句华章,它们文质兼美,细读品味,美不胜收。开学的一个月,我适时地选取美文,诵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品出味道,悟出感情。学生从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进而就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流畅的表达,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刻意营造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我。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某些问题向学生虚心求教或佯装不知,故意设问,他们有的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有的查阅资料,给了我满意的答案。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家长伴读激趣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农村孩子家长中父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学期初我就提出倡议鼓励家庭成员“和孩子共读好书”。并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培训指导,家教资料的分发学习,以及家校联系手册的沟通,使各位家长了解到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激发孩子阅读的愿望,并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家庭成员一起阅读不仅营造了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家长阅读,而且家长尽量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也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通过长期的引导,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因此,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建立 “班级图书角”。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书可读,我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班级订阅的报刊杂志,在班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海一角”,放置了书架和报架。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交流,定时更换和补充。课余饭后,同学们一个个拿起书本,争相阅读,竞相交流,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玩耍。

同时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好书,这刚好弥补了校图书馆的图书更新比较慢的缺点,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的名称全部统计成册,有同学要借阅,便可随时与该生联系,这样做既更好地利用了有限的图书资源又缩小了书籍占据的空间。

2、创设“会说话的墙壁”。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标语字画,或是名言警句,或是读书口号,定期更换。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页“书”,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读到一句两句,哪怕是一词半句都能让人有所收获,甚至令人回味。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有效手段。所以平时我总是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颁发“故事大王”“课外阅读奖章”、 “成语城主人”、 “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称号,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制定计划,推荐读物

“凡事预则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呢?

1、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共读计划

制定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由于学生平时的学科学习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因此,为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号召学生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以保障每天在校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同时,我也抽出每周一节语文课时间让学生阅读。每天的家庭作业,减少机械的成分,把这个时间让给课外阅读,大约在半小时左右。另外,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于是我常常跟家长进行联系,配合做好督促与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确保了阅读时间后,读什么书也应仔细考虑。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在制定共读计划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0
第十一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9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活动内容:

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要学会关注。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要善于发现。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小弗郎士多了几分敬佩,对《我的叔叔于勒》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是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你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著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四要及时对话。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有与作者的对话:《荷塘月色》中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把月下的荷塘描述得如此宁静,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朱自清父子亲情至深时,有学生提出父亲对儿子是溺爱的看法。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总之,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待点燃的“火炬”、待开发的“矿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在学生生命提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0
第九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26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活动内容: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    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    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0
第七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12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学习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


活动内容:


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种现象与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冷静反思一下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是小学语文教学完《小抄写员》一课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学生任选一题)
1、背诵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的那几段。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以上部分。
教学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69人,有60人选择了2题,有9人选择了1题。学生选择2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寻早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内容比一定要与全文一模一样,还可以自己想像,加上自己的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上述的调查提醒我们,学生喜欢有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打开想像之门的作业。因而我觉得改变作业形式迫在眉睫。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如此,不能再搞一个“模子”,抄抄词语,背背课文等之类的。要以教材中出现的 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活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视、听、说、读、写等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另外还得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我们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
形式一:读一读,养成阅读习惯。
如教学十一册的积累运用二中的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时老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后去找找书,自己找到答案。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觉得布置这样的饿作业:让学生翻翻书,自己找答案,然后把你的收获与全班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去选择完成内容也会丰富精彩,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形式二:查一查,拓展认知领域。
如教学《草船借箭》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诸葛亮为什么会算准三天后有大雾?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知识。这样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找找查查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也逐渐原学,乐学,会学,善学。
形式三。想一想,培养想像能力。
如十二册中《田忌赛马》的教学,可设计一道题目;填写马字成语(马***,*马**,**马*,***马),这样可发散学生思维中的空白。
形式四:画一画,发挥创新潜能。。
此项作业在低年级运用较多。学生对形状、色彩这种形象的东西很敏感,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等来体现文字的魅力,易理解,接受速度较快。
形式五:演一演,激发自我表现的潜能。
如十二册中《宴子使楚》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读了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形式六:编一编,丰富生活体验。
在十一册中。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写景文章,教师可设计编一编的作业。如为此景编写广告词或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赞一赞,这样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试一试等作业形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放松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改变作业形式也很重要。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参与”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1
第四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9月21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学习《个性飞扬》。

活动内容:



个性飞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1
第二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7月7日(星期三)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郭美芳 顾霞 朱国森 巢强 何邦银 赵英雄 王晓彬  张庆红 施洁莉 祝启琴 刘霞 施云虹

中心议题:制定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活动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为契机,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以课堂教改为中心、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方式,结合低段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有趣的语文学习空间,让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大胆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

工作作风:团结、合作、务实、创新。

常规教学:以课堂教改为重点,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教学研究:营造氛围,不断深入,做到:有目标,有准备,重过程,有收获 。

学科活动:拓宽学习渠道,创设广阔有趣的学习空间:参与、实践、体验、发展。

三、主要工作目标:

1、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精选、精讲、精练”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2、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语文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落实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发展。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感悟。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二)、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注重资源共同分享,做到备课要“深”。

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拓宽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5、考核: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知识能力考核与情感、习惯的考核相结合,及时总结,重视情况分析及反馈。

(三)、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听课:组内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同年级组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

2、公开课: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师轮流上教研课。

四、教研活动安排(按年级顺序上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1
第十八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30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互动教学进课堂》

活动内容:



互动教学进课堂

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并获取学习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人格、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思想、品德、性

格的塑造,以及知识、能力、智力、智慧的提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即教与学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互动教学的意义

互动教学是一个师生互相交流、教学统一的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活动的方式,即通过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和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和教师相互“动”起来,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能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更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互动教学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可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表达能力更强,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渐趋完善。

二、互动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及作用

(一)互动环节的铺垫— — 学生自学。

在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学生个体就必须在课前进行自学预习。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提示预习教学内容,理解重点知识,攻克疑难问题。如阅读内容后,试做课后练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实现学习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归纳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以便小组发言交流;并将未理解的知识提交小组讨论,寻求答案。学生自学可采取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

(二)互动教学的主要环节— —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合作”理念。学习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选出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首先由教师或组长提出当天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或由组内成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尚未理解的问题,供大家研讨。其次是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提出质疑或意见。最后由组长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分歧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成提纲,拟在组间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言环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肯定及推广重点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

(三)互动教学的保证— —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具有伙伴式交流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思维的放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变成一种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三、互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教学活动,如果应用不当则将适得其反,故把握互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形式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内容结构的设计和操作应是形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只追求形式上的“花架子”的互动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时,要有质的追求。

(二)注意学生与环境和谐互动。学生既不是被环境(教师、教材、媒体)控制的软弱角色,也不是任其发展的自由分子。学生和所处的环境是彼此交互的,唯一使学生的潜能被激发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与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的互动。

(三)充分认识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学生作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的认知主体。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注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难以实现“互动”。教师要做好课前动员,明确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特别是有交互性的内容要拟定较详细的提纲,提问、讨论、启发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课前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五)及时总结经验。一是对互动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及时小结,对课堂教学及时点评,对有争论性的问题做好课后研究、探讨及辅导;二是对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进行考评和测试,深层次把握教学的实际效果,切实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1
第十六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16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依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特性      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活动内容:



依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特性      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在网络环境下,依据网络的开放性,设立“资料库”,丰富写作素材;依据网络的多元性,设立“导航板”,张扬作文个性;依据网络的共享性,设立“发表园”,体验写作快乐;依据网络的交互性,设立“评改区”,更新作文评改。从而刷新传统型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  设立  作文  教学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它必将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内涵。这个时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正如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说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就是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文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长处,利用资源共享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作文教学的环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弥补了常规写作环境的“先天不足”,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我们在互联网上创建了“班级作文网站”,依据网络的特性,刷新了作文教学模式。

一、依据网络的开放性,设立“资料库”,丰富写作素材。

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

要开展网络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写作资料库,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写作资料库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写作题库,给每次作文提供从不同角度命题的大量题目,可以是全命题,可以是半命题,也可以是话题式或材料式,供学生选择。

 范文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名家范文和学生范文多篇,供学生从写作思路上、材料选择上、文章结构上或语言运用上学习和模仿。  

写作知识库,给每次作文提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着重于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学习了可以运用,能够操作。  

写作素材库,这是写作资料库中最关键的内容。它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写作素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素材。例如,有关人物的素材,提供的是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表情、不同性格的众多的人物图片或视频信息,学生可资料库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进行观察和描写。也就是说,自然现象中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猫跳狗跑、鸡鸣鸭叫,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学校活动、街道见闻、商场景象等等,思想认识的种种观念,都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收集起来,组成适合的写作素材库,供学生选择观察、思考和再创造。  

写作词库,提供的是与每次作文相关的大量词语,便于学生(尤其是掌握词语不多的学生)选择运用。  

以上各个资料库的内容按照写作训练的序列来组织,既有各自的体系,由浅入深;又纵横相联,立体链接。学生既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学习写作,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学习内容。

二、依据网络的多元性,设立“导航板”,张扬作文个性。

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要把习作完成好,这就需要教师和网络提供导航。在这一板块中,我们按照各类作文分别设计了“好词佳句选编”、“优秀范文欣赏”、“指点迷津”、“针锋相对”、“活动回放”、“美编指导”和“链接网站”。

任何学生在和同伴进行口头交流时,只要不存在器质上的缺陷,都能顺利地进行,因为同伴的话语起到了反馈信息、激活思维的作用,促使他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但许多学生一旦进入独立的写作阶段,往往会感到无话可说,思维枯涩。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自我激活、自我导向、自我监控的地步,所以写作时就不知从何写起,沿着什么方向发展,更不知道怎样维持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写作前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交流,在写作过程中引导个别学生之间或教师与个别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式交谈。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调控写作思路。例如,对争议性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赞成”、“反对”、“有保留的赞成”的不同态度分成三组,讨论小组内共同的观点,然后在电脑网络上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以激趣激思,扩展写作素材。即使是没有争议的题目,组织学生交流作文构思,也能互通有无,分享成果,吸收他人的长处,扩大视野。

网络上的交流不同于课堂上的口头交流。课堂上的口头交流再热烈、活跃,信息也会瞬间消失,学生到动笔写作时只留下含糊的印象,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把交流获得的信息运用于写作。在网络上交流,同学们的各种观点储存在电脑里,什么时候需要都可以查阅,便于消化和运用。学生可以从同学们的几十条、上百条信息中博采众长,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便于下笔纵谈,扩大写作思考的时空。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再现生活,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如:校运动会举行完后,我们要求同学写一篇文章,但绝大部分同学写成了流水账,因为运动会开完了,脑子里也忘没了。因此我们事先便录制了学生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并剪辑好配上字幕,上课时学生便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的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时,可以单击按键,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因此,在多媒体网络下,作文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作文素材丰富极了,感受深刻直观,作文水到渠成。

三、依据网络的共享性,设立“发表园”,体验写作快乐。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可是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除了少数学生的作文能在班上宣读或张贴外,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完以后“深藏闺中无人识”,除了教师之外再没有其他读者了。长期以往,学生无法体会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被削弱,以至湮没。网络写作则不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在网上设立 “发表园”,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写作与发表同步进行的,学生的作文一旦写完,也就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不必经过主编的审定、筛选、淘汰,任何人的作文都得以传阅,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发表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享受,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写作心态并乐于写作。

四、依据网络的交互性,设立“评改区”,更新作文评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作文修改成了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而且老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却大多是看看分数了事,很少有人去思考错了什么,为什么错,然后自己动笔修改文章。讲评时,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但如果我们把网络技术引入作文评改之中,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通过网络浏览学生习作,从中选出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红色,不妥之处可以闪烁。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等部分集体评议,方便地实现增、删、变、换等修改。通过集体评改,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更加明确,能从范例中取长补短,对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参照范例进行自主修改、小组互改。网络为学生创造了相互启发,疏导与帮助,取长补短的良机,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机进行操作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的评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水平,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3
第十四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2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教学的生命与源泉》

活动内容:



教学的生命与源泉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
   
   关键字:新课程理念   探究  合作  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节语文课结束,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在这节语文课中,我的学生们学得幸福、快乐吗?他们能正确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吗?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吗?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源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可以说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其实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会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阅读一些教学著作,发现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但有很多课仍然是先教师讲,然后要求学生配合教师。例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途中风光时,学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丽的景物,如“映山红、油桐”等,然后我便按自己备课的教学思路,来概括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却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途中风光的体会。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尊重学生思维绽放的火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先让学生感知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年轻人既虚弱又坚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年轻人为什么不肯吃东西,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后,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脉络。所以,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活动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让课堂成为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的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在写作时,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但很多学生的比喻都天马行空,不贴切实际,于是,我便悄悄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用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作为比喻、拟人的对象,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形象,可读性、精彩性也增强了不少。当然,在课堂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努力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它的意义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尝试着在课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但此时,教师的引导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标明确性较弱,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引导应着眼于引,不可操之过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仅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实掌握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

2、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这里有两层含义:从课文角度看,缺乏生活体验的学习只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简单认识;从语文综合性的设计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将心比心》、《以诚待人》等。只有把语文同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才更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意义,语文课堂方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所以,在课堂上要加强生活意识的培养。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满堂灌”。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探讨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教师的组织、引导、学习参与的作用,教师必须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和班级中去,在教学环节和细节中找到适合新课程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文本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觉得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文本及教者融合为一体的。所以我相信有效与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语文教师也许都怀有着梦一般的希望,都怀有着海一样的广阔,我们要做一名充满智慧的引领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有效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快乐和美丽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3
第十二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18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让孩子爱上朗读》

活动内容:

让孩子爱上朗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说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诸多的学习习惯中朗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不仅因为朗读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法宝,而且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证明,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好良好的基础。

但我们发现不少学校没有专门的晨读时间,有些学校即使有晨读课,学生用于晨读的时间也只有十来分钟。一些班级的晨读课可谓“轻声细语”;语文课上老师也不重视朗读,课堂显得沉闷而无生气。长此以往,形成了低年段学生不敢读,中段学生不想读,高段学生不愿读的场面。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们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一、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的入格

所谓“入格”,是指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起码的技术要求其重点训练点是语音和发音

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的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话音、语气助词等。

其次要不读破词句。从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紧密地连在一起,不读破句。

最后要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一,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二、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的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音朗读扫清字、词、句在语音、发音方面的障碍后的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重点训练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三、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读的入境

所谓“入境”是指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因此,教学中朗读的高层次训练必然跟随讲读教学,讲读是基础,朗读是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阶段的朗读应是“表意”朗读。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总是从表音开始,通过表情,最后达到表意的目的,最初要求入格,继而要求入情。            

最后是入境,语音、发音的入格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入情入境的朗读技巧训练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才是朗读的艺术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让低年段学生敢读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因此,朗读也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朗读时不时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的小组亮小红旗等等。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师积极大胆地将传统的游戏“击鼓传花”、“抢椅子”、“抽卡片”、“摸彩”、“奇妙口袋”等儿童喜爱的游戏编入到朗读活动中,让儿童节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朗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营造一种朗读氛围,唤起学生心中朗读的激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消除了胆怯的心,都敢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再潜移默化地把一些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传授给学生,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便形成了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能力。

二、要让中年段学生想读

在一、二年的培养下,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一阶段,要把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除了用以上的一些方法之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找个别学生读,再让几个学生一起读,最后,让没读过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读,这样做,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会得到的提高。这种做法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不会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寻找一些适合不同课文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又让学生站起来,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里去读,走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读,这样,设置各种有新意的朗读氛围,就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对理解课文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三、要让高年段学生愿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的文章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举手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但不能因此而直接进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总结表达方法上,而应该继续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把每篇文章确定为两大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二是,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我就利用这一节课让学生分三步来读文章,并随堂进行检查,主要做法是,教师走到哪里,随时点生读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在心里读着文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节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那这声音应该是悦耳的,而这悦耳的声音就应该出自平日里老师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从此喜欢上朗读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更好办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4
第十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4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活动内容:



遨游书海  放养语文

阅读是人类摄取文化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阅读好书能升华人格,触及心灵,对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陶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更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的一把快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悟、熏陶。尽管许多学校的语文课程开设了阅读课,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一些情况:1、阅读课缺乏精心组织,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属于“放羊式”阅读。2、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阅读并摘录一些妙言警句,属“广种薄收”。3、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不能真正掌握阅读本领 。4、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阅读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肯定,同时也影响了继续阅读的兴趣与动力。这一切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养成阅读的习惯呢?
1、名人名言激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计其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璀璨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是指导阅读方法的航向标。

暑假中,我布置同学们读些有意义的书籍并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名人读书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采撷书山中精华的兴趣。开学后,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真可谓是妙语连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外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读书故事会,学生们或表演或朗诵,从“凿壁偷光”的匡衡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毛泽东,从残而弥坚的张海迪到爱书如痴的高尔基,一个个生动的读书故事使学生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2、教师引领激趣

书海浩瀚,其中不乏精句华章,它们文质兼美,细读品味,美不胜收。开学的一个月,我适时地选取美文,诵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品出味道,悟出感情。学生从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进而就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流畅的表达,无不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刻意营造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我。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某些问题向学生虚心求教或佯装不知,故意设问,他们有的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有的查阅资料,给了我满意的答案。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家长伴读激趣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农村孩子家长中父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学期初我就提出倡议鼓励家庭成员“和孩子共读好书”。并通过家长学校活动的培训指导,家教资料的分发学习,以及家校联系手册的沟通,使各位家长了解到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激发孩子阅读的愿望,并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家庭成员一起阅读不仅营造了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家长阅读,而且家长尽量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也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通过长期的引导,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能让学生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的,应该就是氛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因此,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1、建立 “班级图书角”。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书可读,我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班级订阅的报刊杂志,在班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海一角”,放置了书架和报架。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交流,定时更换和补充。课余饭后,同学们一个个拿起书本,争相阅读,竞相交流,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玩耍。

同时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好书,这刚好弥补了校图书馆的图书更新比较慢的缺点,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的名称全部统计成册,有同学要借阅,便可随时与该生联系,这样做既更好地利用了有限的图书资源又缩小了书籍占据的空间。

2、创设“会说话的墙壁”。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标语字画,或是名言警句,或是读书口号,定期更换。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页“书”,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读到一句两句,哪怕是一词半句都能让人有所收获,甚至令人回味。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有效手段。所以平时我总是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颁发“故事大王”“课外阅读奖章”、 “成语城主人”、 “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称号,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制定计划,推荐读物

“凡事预则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呢?

1、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共读计划

制定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由于学生平时的学科学习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因此,为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号召学生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以保障每天在校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同时,我也抽出每周一节语文课时间让学生阅读。每天的家庭作业,减少机械的成分,把这个时间让给课外阅读,大约在半小时左右。另外,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于是我常常跟家长进行联系,配合做好督促与指导的工作,使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确保了阅读时间后,读什么书也应仔细考虑。我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在制定共读计划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4
第八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21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把握好六个“度”,让语文课堂精彩无数!》

活动内容:



把握好六个“度”,让语文课堂精彩无数!

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开放了,上课的形式丰富了,学习的知识有趣了,孩子的笑声也多了。然而在一派欣欣向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暴露出了种种令人生忧的现象。

现象一:上课的形式花哨了,语文内容却淡化了。

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公开课。课堂上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场面热闹非凡。一会儿欣赏动听的音乐,一会儿展示精彩的书画;接着又是分角色表演,再加上花样繁多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乍看上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可课后一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懵懂茫然。这一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愉悦了,但语文本身的内容却未被重视,一些学生已渐渐成为能说会道却动不了笔的“畸形儿”。

现象二:学习的方式自由了,学生的纪律却散漫了。

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一味地鼓励,却很少批评。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深透与否,总是予以表扬:“真棒!”“太好了!”“你说得不错!”“老师也要向你学习”等等,再或者就是“你想用什么形式读就用什么形式读,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演谁就演谁!”有一阵子这几乎成了课堂上时髦的追捧。再不就是互相合作,几个人一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或嬉笑,或玩耍,或乘此机会闹作一团……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也成了脱缰的野马。

现象三:多媒体用得频繁了,师生的思维却模式化了。

时下多媒体的运用已经蔚然成风:花样翻新的图片引入——教师预设的整体感悟——肢解文本的精读赏析——文本某点的拓展延伸。教师的教学离不开电脑,学生的思维紧跟着课件。更为可怕的是,上公开课似乎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用多媒体。不用多媒体,总觉得少点什么,通俗地讲就是“上不了台面”。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是凸显教师的个人风采,突出文本的特色,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针对以上问题,我试着从这六“度”出发,来探寻新课改中小学语文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重“实度”

“实度”,即指语文知识的落实程度。新课改之风让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淡化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其实,语文知识是学习理解母语掌握祖国语言的必备工具,是新课标的三大板块之首——“知识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不应该淡化更不能废弃!

某老师在执教《恐龙》一课时,让学生大谈特谈恐龙的演变历史,而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抛之脑后。学完课文,学生对打比方、列数据的写作方法一无所知。可见,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被该老师完全放弃!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可见一般。

二、重“效度”

一堂课的好坏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效率的高低。效率的高低情况怎样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情绪反应、课后作业的反馈表现出来。一堂有效的课,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确实有了认识上或思想上的变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课,重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学生连课文中的生字都不会写,那这只能说是一节失败的课。

另外,在课堂中重视效度,就不能“偏大求全”,一堂课下来,落实了几个或一个知识点,也比满堂灌下来学生一无所获好。

三、重“信度”

信度,就是课堂的真实程度。一堂真实的课是尽量避免作秀的课。公开课,特别是语文公开课,最容易走进作秀的泥潭。课堂上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声、影、画齐聚;听讲的学生愉悦非凡,听课的教师激情澎湃;可下课问问学生这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答好玩、高兴、激动之外,其他什么也说不出了。

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因为害怕学生当场回答不了我自认为很难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于是就间接地将这些问题的答案预演了一遍。可没想到纯真的孩子竟然在讲到那些问题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几个问题不是讲过了吗?”当时的我羞愧难当,差点没找个地洞钻下去。

是啊,有信度的课就是有待完善的课。在课堂这个师生互动的空间,质疑问难、相互讨论、思维碰撞……师生间会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是非预设性的,有很多是不完美的,甚至与教师预设的效果是相反的,这都是正常的。真实的有信度的课就应该是有缺陷的、有待完善的课。“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在那一刻我终于懂得了它的含义。

四、重“广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精神,在课堂上重视教学的广度,引导学生扩大视野是必要的。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认识世界。但不少公开课,仅仅一二十分钟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而大半时间则用于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认为这是架空文本,盲目追求课堂含量而形成的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也是不值得仿效的。

五、重“深度”

所谓“深度”,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或拓展材料进行辨证性的解读和认识。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其实,一堂语文课要上成有意义的有效率的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我听过窦桂梅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晏子使楚》。窦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牢牢抓住文本,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合理的拓展,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究。不仅如此,窦老师还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当窦老师最后深情演唱着“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之时,她徐徐擦去“有礼有节”“有理有据”“楚王”“晏子”“国家”“个人”等词句,最后只留下两个字——尊重。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重“精度”

有人认为,语文要从课堂要质量,反对课后布置作业,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从课堂要质量一点儿没错,但每天3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语文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这就必须要布置适量又适当的课后作业了。

语文课后作业要以“精”取胜:量不在多,内容精粹就行;时间不多,天天坚持就好!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作业的布置应“因人而异”,绝不能“一锅端”。这样,学生在完成“精”度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养成了“日积月累、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之路非常艰辛,但却充满希望和阳光。它要求每个老师踏踏实实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时时以 “六度”为标准,时时对照“六度”作自省,努力要求自己上出真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课,那我们课程改革的今天和明天定会生机盎然、春色满园!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4
第六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0月9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自办语文超市    自主开发潜能》

活动内容:



自办语文超市    自主开发潜能

余蕾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多年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仅仅是:在54平方米的教室(空间),用若干个45分钟(时间),学习一百多篇课文和高度浓缩了的语文知识(内容)。于是千百万个孩子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篇课文,听同一样的分析,记同一个结论,做同一道练习,考同一个试题,得出同一个答案。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被‘水泥的隔离层’隔离开来,学生始终也跳不出我们为之设计的语文教学的怪圈。我们不仅做了许多徒劳无功的傻事,而且做了许多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错事。语文教学怎么能不封闭,语文教学效率怎么能不低?

语文教学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有没有最佳路径?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时,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受一位老太太经营葡萄园的理念——“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发,终于设计出了最佳路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变“指令性”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得到发展。因此,自办语文超市,自主开发潜能,应当是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一、设置“课堂超市”,开展选择性学习

1、让学生自设学习目标。当前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制定统一的目标。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异,兴趣爱好有别,因此,这个目标可能使差生可望而不可及,而优生可能对这个学习目标索然无味。在“自主选择”学习中,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能一刀切,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来获得成功。在学习《天火之谜》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认知水平,提出了许多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①“天火”指的什么?为什么称之为“天火”?

②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

③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

④为什么能揭开“天火之谜”?

⑤揭开“天火之谜”有什么好处?

我就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读。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兴趣高涨,当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这些学习的小主人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课文中没有介绍的知识,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把有限的课堂阅读延伸到广阔的课外阅读。

2、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难度都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欣赏揣摩。因为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由于有权决定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当导游时,把莫高窟各个景点讲得绘声绘色,找到了“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

3、让学生自选学习方式。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自己查阅工具书、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与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一起探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研究问题,也可以找老师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在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们兴味盎然。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使他们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作业超市”,开展选择性作业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因此,教师应设计一种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练习的数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定内容,让学生自选题型。如学习《葡萄沟》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必做的基础题,另外还可以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选做:

画葡萄,根据课文为一串串葡萄上色,张贴到教室内,布置葡萄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葡萄沟物美、景美、人更美的意境;假如你去葡萄沟旅游,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会怎样招待你,请写下来;请你为吐鲁番的葡萄干设计广告;查地图,找资料,请你当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这样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下限要求”,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上限要求”,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同一次练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定范围,让学生自选内容。如学了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之后,可让学生自选寓言、童话故事阅读和欣赏,数量自定,内容自选,然后举行读书汇报会,定期评比。这种作业有弹性,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实做到了因材施“作”。

定目标,让学生自选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识记,而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怎么积累,那个怎么掌握。

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每人出一份课堂检测卷,集中起来组成“超市”,在临下课前,每个同学选一张进行检测。出卷、答卷、批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且趣味盎然。

三、设置“评价超市”,开展选择性评价

根据语文素质构成的内容,我们确定了语文教学的评价指标: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常规习惯。又根据学生个人的语文特长成立了各种评价小组,如:写字评价小组、阅读评价小组、朗读评价小组、作文评价小组等。

评价时间自选。除教师设计的各种书面测试外,朗读、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口头作文等内容的评价时间可由学生自己确定,然后由教师或评价小组进行评价。每个星期评选一次擂主,如写字擂主、阅读擂主、朗读擂主、作文擂主等。

评价方式自定。我们建立起了印章加激励性评语再加语文特长的方式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允许重新评价,并按最佳成绩记录;提倡自我评价和自我欣赏;可以互评、小组评价、全班评价,加上教师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准确。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理念。我们遵循了客观规律,规律回馈我们最佳效益。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4
第四周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9月23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微探》

活动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微探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教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通过问答,使学生获取完整的篇章信息和准确的信息分布,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对课堂提问的要求和策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要求

1、目的明确,层次清楚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要围绕教学中心,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相应问题,采用一系列递进式的提问,安排好问题顺序,使提问为教学内容服务。如在讲读课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常按教学顺序提出不同水平的问题:引发式提问→疏导式提问→探究式提问→概括式提问,各种提问贯穿于教学环节中。而盲目的提问只会使重点难以突出,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无所适从。

2、引起兴趣,激发思考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应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因势利导,形成激励。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要予以鼓励,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必要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暗示帮助他们回答,以逐步培养他们大胆向上的自信心。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讲这块琥珀是奇异的?” 学生会简单地认为是由于琥珀中包住了两只小动物才显得奇异。这时教师进一步点拨:“你们只说对了一半,但是没有揭示本质的东西。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一般琥珀多发现于什么地方,这块琥珀呢?”由此学生豁然开朗,正因为这块琥珀发现在海边,不是在煤层,它为科学家研究一万年前的自然环境和地层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称为“奇异的琥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很轻松,因此乐于思考,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导争辩,激活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进行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争辩,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从争辩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拓宽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青蛙后来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天呢?” 学生由此进行争辩,想象出多种结果:有的认为青蛙没有跳出来,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样大;有的认为青蛙虽然跳了出来,但由于不适应外面的大环境,又回到了井底……在无拘无束地自由磋商、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争辩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地锻炼。四是和蔼可亲,感染学生。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是紧密相连的,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对学生的情绪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端庄自然、轻松诙谐,密切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始终以关注的表情感染学生,以此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3、围绕中心,适时而问一堂课的提问数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确定提问次数,把握提问时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必将适得其反。一般我们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时提出问题:一是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的时候提问,达到为学生释疑的目的。二是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时候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三是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毫无头绪的时候提问,使学生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诱人境地。   

4. 讲究方法,难易适度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方法,如何设置问题的难易,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问题提得巧妙、合理,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转化,逐步突破重点、难点。二是提问要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要加强疑问个体之间的相互构成、协调、配合、互补,面向全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水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的体验。三是一个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深思熟虑。不能因有学生举手,就指名回答,或者先点人名,后提出问题。这样违背学生思维的规律,剥夺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1、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纵向提问可以分为顺向与反向。顺向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因至果。在学生初读《跳水》一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矛盾激化的焦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向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至因的关系。一是针对学生的回答、思维现状反问。在引导学生分析《麻雀》一文中“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这个句子时,教师可以提问:“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既然没有危险,那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着呢?”这样一问,容易引起学生讨论,在讨论中逐步得出结论。二是从学习内容的另一方面发问。在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如果直接提问:“小鱼在乎什么?”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提出问题:“那些被扔回大海的小鱼会对男孩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小鱼说的话,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小鱼在乎的是它们的生命,同时也懂得了人类应该尊重生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三是正话反说。例如,在学生读完《一路花香》的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可以说:“挑水工一定不知道那只水罐有一条裂缝,不然他肯定早就把它换掉了。”这种提问容易引起学生争辩,使学生的批判思维与逆向思维得到训练,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导向目标。横向提问就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运用知识和能力,让其形成系统。在《伟大的友谊》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什么是友谊?你和小伙伴的友谊是怎样的?”在学生谈了他们的友谊之后,让学生通读全文再提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又是怎样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两人友谊的伟大,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

2、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直线提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如在教学《科学怪人》一文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为什么卡文迪什被称为科学怪人?”让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出答案。间接提问就是先提出与问题有关的其他问题,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稻秧说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出小稻秧的心情呢?”这样学生就能用正确的情感来朗读。

3、聚合提问与发散提问聚合提问就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从而形成确定的答案。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庐山的景色为什么能让游人流连忘返?”这个问题去阅读全文,从而找到相关的段落,自己得出结论。发散提问就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个方向扩散,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如在分析《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就可以抓住“欲流”与“流入”提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际。‘欲流’与‘流入’岂不是矛盾的?”激发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前一句是特写镜头,写的是碧草绿的浓;后一句是全景镜头,写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际。让学生从“欲流”与“流入”两个矛盾词中的展开各种想象,感受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的草原美。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巧妙的提问,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使学生打开思想的闸门,有所发现和领悟,奔腾向前。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应精心设计、把握好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5
第二周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9月9日(星期四)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制定本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活动内容: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学校本学年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驾驭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有效教学,奋力打造语文优质课堂,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努力探索一条“科学、有效、低负、高质” 的语文教学新路。积极开展专题研究,重点拓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内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端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活动促发展,使教研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研组成员概况

    本教研组共有18位老师,大家在工作中要相互配合,彼此的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三、工作目标

    1、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2、常规教学:加强和完善教学常规检查,深入有效地开展教学常规工作,切实提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考核五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3、学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师生同读书活动,组织演讲、朗诵、作文、古诗文背诵,规范字晋级、手抄报等各项校级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累成果。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继续组织全组老师学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树立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重点是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2、继续抓好各项培训工作。在积极参加市各种培训活动的基础上,各备课组要认真组织再学习,进行内化、反思,并加强集体备课。

    3、继续执行一人一堂教研课制度,认真组织听课、评课。

    4、加强教研论文撰写工作。以互动对话型课堂为主题,各年级根据年段实际特点进行专题研究,写好有质量的经验论文,多写实践中有自己思考、做法的文章,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同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5、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质量监控。

    6、有效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和老师将自己的习作、作品发表在网上。

    7、开展师生同读书、读名著活动,组织演讲、朗诵、作文、古诗文背诵,规范字晋级、手抄报等各项校级活动。

    8、各班在本学期中都要有计划地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中高年级的手抄报,低年级的生活识字等,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社会。

9、落实各项语文常规工作,使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做好“五认真”的检查记载。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做好课后辅导、认真写好课后反思、认真做好单元测试质量分析。规范学生作业及批改要求。

10、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读书活动,利用利用阅读课及课外阅读,设计一系列的阅读指导和训练,把读书与听、说、议、讲、编、写、画、演相结合。充分利用一起分享、探讨、思考、感悟,使学生步入美好的阅读境域,在广泛的阅读中,启智怡神,丰富人文素养,从而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5
第十八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31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构建各年段“文包诗”课文阅读教学常模    》

活动内容



构建各年段“文包诗”课文阅读教学常模        

      

   诗歌是诗人的倾情之作,是以情感人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那么,语言文字的背后则应站着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鲜活的饱含着情感的人,语言文字就成了这“灵魂”的载体。文包诗作为苏教版教材独创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助文来理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及其承载的情感。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在学习文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在这个循环往复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的四个目标维度:

1、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

   文包诗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去我们曾经把一首诗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缺少一种整体感知。文包诗的教学要求给学生一种整体认识,从诗入手,以诗统文,诗文对照,最后再归结到诗,力求让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情感有一个整体把握。如何通过文包诗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借助于阅读教学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当然运用到文包诗的教学中有所不同。比如说对一些关键意象的感悟和想象,对诗歌和文章中的补白就有所侧重,这是由文包诗“诗”的性质决定的。

2、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文和诗是一体的,二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和诗中的关键词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再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加深这种情感体验。文和诗中的情感不是孤立存在,它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文字或关键词,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时也不能形式单一,必要时可以补充内容来加深认识,可以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到的内容来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课外的古诗加以佐证。比如说以思乡和送别为主题的文包诗就重在体味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别友人之情,如何体味这些情感,则要在体会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诗以奇特的想象和思维的跳越而著称,由这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的转移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感受空间就成了文包诗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且文包诗比单纯的诗歌教学还要丰富一些,因为文章中也有许多“空白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写一写,只要学生不偏离诗与文,符合情理,就应当肯定学生。

4、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安排了一系列文包诗,是有其目的的。我们要思考和探究编者的意图所在?文包诗的教学除了前面要完成提到的三个目标之外,还要做些什么?我们想,不仅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通过文包诗的教学,掌握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自主阅读其它古诗。在三个年段当中这个目标是一以贯之的,是分层次向前推进的,在不同的年段应当有不同的要求。

    基于对文包诗以上的认识和对诗歌教学的理解,我们对低、中、高三个年段中文包诗的基本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低年段的孩子要理解古诗,除去赏心悦目的解说文字还应关注情境图的应用。唯有直观的刺激才能引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也唯有将图文结合才能走进诗人那极富个性的语言文字之中,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低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主识字,强化初读,从诗眼入手,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文、图、诗三者合一,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升华情感。语文教学要做到以读为主,因为作为一个积累不够的学生,唯有读能够倾泻心中的情感;作为一个语言规范未成体系的孩子,读是他遵循规律的最好途径;作为一个热爱语文的孩子,读是培养语感最佳的方式。

2、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对古诗有初步认识;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3)抓住诗眼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结合背景图,联系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

【第二课时】

(1)细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训练(如,某个句式、某些词语的运用或表达方法的迁移);

(3)赏读诗文,积淀语言;

(4)适度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中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由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也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为整首古诗找一条情感的线索,在文中找到能够反映这条线索的句子,让学生勾画下来,反复品味,反复诵读,真正走进诗人当时创作诗歌时的内心世界,品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人的情感。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短短的的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岂止文章几句能够表达,所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作者的朝代,做一回作者的知己,来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并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最后对古诗的整体把握很重要。其间零散的体会,虽然整体的情感不变,但都是对诗句的感悟。最后还要回到整首诗上来,从整体的情感上再来诵读整首诗,这样对情感的升华和提炼都很有好处。

(3)由此及彼。

※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思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两首思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在写作方法指导上: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或经历,说白了就是诗歌的创作背景过程。文中先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再引入古诗,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把这学期学过的某首古诗也来想象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作为练笔的形式来写。学生要写好练笔,必须查阅资料理解作者以及古诗的很多方面,这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又锻炼了他们对资料的筛选与提炼表达能力。

2、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        检查预习情况(古诗的阅读,字词句子的阅读,课文的阅读、资料的交流);

(3)        整体把握文章大概(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进入课文,初步理解古诗(借助文中句子理解,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5)        精读文章,走进文字(针对文中的重点句段进行勾画、批注,写下感受);

(6)        交流各自的感悟(处处与文章中心相结合);

(7)        回到中心,再次整体感悟整首古诗;

(8)        布置作业(搜集同主题的古诗或搜集诗人其他的古诗,通过搜集资料尝试理解);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2)        阅读迁移(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阅读理解作业,互相补充);

(3)        写作训练(学以致用,仿照“文包诗”的结构,将一首古诗的背景生动地呈现出来);

(4)        学生想象,当堂练笔;

(5)        班级交流,指导练笔,自读修改(关键是想象合理,符合诗作的历史背景);



(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高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只有一篇“文包诗”——《黄鹤楼送别》。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那么,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提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首先思考的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我们觉得这是“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第三、学以致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2、预习内容和要求:

(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进入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搜集各方面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了解诗人的主要代表诗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文包诗”,深入了解诗人情感。

3、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揭示学习诗歌内容。直奔主题,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朗读古诗,读出诗歌节奏,读正确、流利。初读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读正确、流利即可,因为此时学生还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文章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帮助解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重点提出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再进行讨论。如果这个问题有价值,又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

5、引出课文。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引出要学习的课文(文包诗),也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解决。

(二)诗文对照,体会人物情感。

1、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能做到一一对应。可以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读课文,读懂了那些诗句的意思。学生在说诗意的过程中,就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说了,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古诗和课文的关系。

3、综观全文,体悟人物情感。

(1)质疑问难。这个可以让学生继续提出在理解古诗和课文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古诗和课文之间的问题,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来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2)想象补白。每首古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一个读者对古诗的想象又有所不同,这就增加了诗歌的魅力。教学中利用古诗和课文所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练习,体悟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情境。

(3)补充内容。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利用课外资料辅助理解课文。“文包诗”的学习同样需要补充材料。这个补充并不是导入时的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而是有效地穿插一些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和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借文末句,诸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或者“诗兴大发”等,让学生想象,你想到了那个成语?接着就从情不自禁的“情”字入手,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诗人激动不已,都控制不住了,让他诗兴大发?

2、通过对“情”字的不同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鼓励学生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其实诗歌创作本身就带有诗人很浓厚的个人色彩,只要学生不偏离诗歌内容和内涵,就可以对其进行肯定。这一点是符合课标精神的。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可以找作者的诗歌,也可以找与之类似主题的诗歌。比如学习了“送别诗”,可以让学生找一找“送别诗”,比一比谁积累得多。

2、可以写一写,提供仿写“文包诗”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文包诗”的写法,写某一首古诗的创作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去了解诗人,查找诗歌的创作背景,再进行想象、补充,完成仿写的过程既可以深入理解古诗,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

(五)归纳学法,迁移自学。

1、小结学习“文包诗”的方法:

(1)诗文对照,借助文章理解古诗;

(2)利用想象、补白、质疑等方法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反复吟咏,深入体会情感。

2、出示指定(或自选)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读一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受韵律美。

(2)质疑问难。

(3)引出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下发(或自搜)学习材料,利用材料理解古诗。

(1)读通读懂学习材料。

(2)进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3)利用学习材料,解决之前的疑惑。

4、含咀精华,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

(1)利用诗歌和学习材料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体情悟境。

(2)围绕诗人的情感进行质疑问难,可以让学生质疑,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情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5
第十六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17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要向智慧型教师努力》

活动内容

要向智慧型教师努力

                 -----对语文展示课的一点体会。

   我不喜欢在教学反思抑或设计教学的时候考虑太多别人的看法,所以特别在教学反思这一块儿喜欢零散的叙述。我认为这样可能更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考,相对于洋洋洒洒的文字对自己更有促进。今天我也以这样的方式谈谈我对语文展示课的一点体会。

   从去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自己其实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优质课,听了不少专家和有经验教师的课,自己似乎还是有些模糊。但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告诉自己,作为教师首先要向智慧型努力,因为我觉得教师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唯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所钻研;

   其次,课堂的高效是教学的生命线。我觉得课堂的高效与否不能仅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例如方丽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就教学设计来看教者本身很注重课堂的活跃,但是我觉得课堂的活跃一定要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就本课而言我以为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教师的提问来看,没能涉及更多的孩子。作为年轻教师而言,或许自己的看法不够成熟。又如在演一演的环节设计中,我个人以为这个环节设计的很有必要,但是孩子们没有抓住关键词,造成只是朗读而没有表演的成分,像雨小的那位老师所说一样,我在教学中也抓住了“顶”这个词,在表演的时候很容易出效果。而且就我们班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我教学习惯的原因,他们在演一演、说一说这样的环节,会更加有兴趣;

   再次就是一节课是否成功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这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更是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是否被激活、被拓展,还要看学生对于老师的当堂教学掌握了多少,是怎样掌握的。方丽老师的《昆虫记》的推荐,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含义。

   关于识字自己也比较困惑,不知如何提高自己课堂的教授容量,不知如何将识字跟教学融合起来。方丽老师的这节课给我很大启发:没有花哨的环节设计,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整节语文课都能感受到语文的丰富,还有评价的多样。同时胡老师的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语文教学的扎实,语文课堂的质朴。对比发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年轻教师的学习的重要性。

    我对智慧课堂、有效教学有些自己的小看法,今天也借此机会跟马老师您做个沟通。我认为谈到教学首先教师对语言要能高度敏感;其次就是要能耐心倾听儿童的声音。自己曾一度认为课堂的热闹是衡量一节课优劣的尺度,渐渐自己才明白宁静的课堂抑或热闹的课堂不是衡量的标准,重要是在于孩子是否在积极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孩子的反应,忽略孩子是否在仔细观察、用心倾听。在多次听课的反思中自己认识到,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为了表现自己,为了多争取发言的机会,总是不顾一切的喊着:“老师,我,我,老师。”之类的话,当老师点名给他机会时,他会很认真回答,心满意足地坐下,可作为教学者是否想过如果您没有点到他回答,该学生的反应会是怎么样呢?可能他只顾着失望,只顾着叹气而根本就没有听别人在说什么。其实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教会孩子“学会倾听”,但有时我们又迫于完成教学的任务,而不去注意个别学生的反应。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也在自己的论述中提到过,美国教授关于人沟通的研究,证明倾听对于教学的重要。但是如果自己要做智慧型教师,除了设计精美的课件,优化的教学设计之外,更应该多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倾听。

    我在教学开始一直告诉自己:我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学”,而且要教孩子生发“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内心的“求知欲”。现在班上的孩子会因为周五只有一节语文课而“失望”!是否能这样理解,我班的孩子对于学习语文已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尽管自己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对此我还是有点“小满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5
第十四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2月3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

活动内容

寻找语文教学的真金,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真金(语文:读书作文)

   语文本身的丰富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长期以来,“文以载道”,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包括情感的熏陶、品格锤炼、意志的锻造、习惯的培养林林种种,凡是能挂上钩的统统挂上,语文一直承载着太多太重的东西,语文教学有被利用的感觉。加上教学的不断改革,忽东忽西,忽左忽右,还有各种流派的纷争,老师们有许多困惑。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语文教些什么?我们怎么教语文?让我们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稍加思考,也许对我们的教学有点帮助。

1、课标的阐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仔细阅读这段话,说得简单些,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口头与书面),在阅读与表达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得再简单些,就是三个关键词:读、写、 语文素养。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活动就是学生的读和写。在众多的任务和责任面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首先完成最基本的任务,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首先做好只有语文上能做而别的学科做不了的事情——让学生学会读和写。不然,我们虽然做了许多事,但吃力不讨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科学课、艺术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所以,语文课首先老老实实地上成语文课吧,让学生学会了读和写再考虑别的事吧,况且,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我们想要渗透的东西也许已经渗透了,想要发挥的功能也许已经发挥了。

2、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问题)

3、另外的理解(或说法):教经典、教文化、教语言、教方法、教做人……

(二)坚守(我们关于语文的认识)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课程改革的本体在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应该是语文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调整,这几乎是常识性的命题.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实际上,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不管是在语文课程层面还是在教学层面,不管是整个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单元 一节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比如数学课,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

2、两个问题:

(1).我们没有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我们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

(2.)我们没有区分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

3、后果是:

(1.)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和教学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

(2.)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科目.

(3.)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东西可教)

(这种教学内容的虚无与陈旧使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的积极意义和可能的 成果化为乌有: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

   低效的原因可能还是没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江西师大中文系余应源先生说,现在的语文课已成为汉民族语文教育数千年来,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解放后语文课五十七年(文革十年除外)来最差的语文教学。(危言耸听吗?可能想想我们教学的结果也差不多)

4、语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1)厚积薄发——语文教学的远期效应

(2)难易不序——母语学习的特点

(3)不求甚解------语文教学的特质

(4)发展书面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5)先用后理------语文教学的原则

(6)模仿------学习写作的有效途径

5、人文性:

(1)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

(2)要让学生更聪明,更智慧。

(3)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具有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简单的道理。教育应该是浸润,是滋养。(例:《二泉映月》《天鹅的故事》)

……

语文教学的高效不是单纯指花的时间少,而是看在单位时间里,做了多少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事情。

教师在课堂上是可以告诉,可以讲解的。

教学目标不能一味地根据学生的基础就低,要适当地提升。(教师有多高,学生就有多高)

多元解读一定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学要走个来回——不仅仅关注理解,也要关注表达。作文教学要渗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理性与感性要融为一体,读写能力的训练(理性)是寓于感性的教学之中的。语文课不仅要好看,更要实用。

语文课堂教学要精心预设,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有精彩有效的生成。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语文性”的生成点。

语文课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勾画,评注等)。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笔,要发展学生指尖上的智慧。

课改与抓教学质量是不矛盾的。如果觉得矛盾,不是错误理解了课改,就是考试本身存在问题。语文课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要落实字、词、句、章方面的要求,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具有“考试”的能力。

不赞成一些流行但不够科学的提法:诗意语文,对话型课堂等等,语文教学内涵很丰富,这些都无法准确定义。语文课堂应该是对话型的,是诗意的,是智慧的,是.……

不赞成流于形式的某些做法:
初读课文就分小组,每人读一小节,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自己应该能读懂的,也要4人讨论,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只需个人读、画的,还要几人完成,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透过文字可以读懂,硬要来番表演,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讨论时间并不充分,仍是个别汇报,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合理使用多媒体画面。(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是文字,我们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阅读文字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字给学生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无限的充满无穷意味的文字空间按教师的意志变成有限的画面,换取课堂上表面的繁华,那么,我们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当然,我们不否认用得恰当适时的,帮助了学生的理解,丰满了学生的想象。确实需要时,我们应坚定地使用。但我们运用时还是应想一想,用课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不需要用,怎么用,什么时机用。)

读的内涵很丰富,课堂上各种外显的读要有度。要培养孩子静心读书,潜心读书的品质。

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师的生活。语文教师最大的魅力是语言的魅力,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己。语文教师就是语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就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语文课上,教师要用心用情,但不主张太激昂。语文教学应该柔和些,我们主张“春风化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要真实,要真正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对学生得评价要真诚,要实事求是。

(三)探索(我们的实践)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宣传课改精神,传达我们的思考,坚守语文教学阵地。

1、针对性的教学讲座。

2、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教研课。(散文、诗歌、说明文、寓言、神话、练习、复习课……凡是教师要上的课,教材中有的课,我们都进行展示;同课时教学,全过程教学,同课异构)

3、多种形式的研讨。网络教研;专题论坛,主题教学研讨等

专题研讨,辐射面上教学。“科学识字”教学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个性化作文”的研究,“有效语文教学”的研究等。

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引领作用。

我们相信:恩泽天下是语文!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不是异化的生活,应该是人的生活!

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生活,不是异化的生活,应该是人的生活!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6
第十二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19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例谈以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

活动内容



例谈以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当静下心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并进一步反思时,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因理解和实践操作中的偏差。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以致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不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有专家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有很多,但未能进入文化层面是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努力从文化层面审视并改进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文化精神,厚实文化底蕴,引导文化行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怎样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并处理文本,做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充分挖掘出教材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寻文化传统,发掘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汉语文化形象丰赡、神韵饱满、情趣盎然,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无不烙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探寻教材中的文化传统因素。发掘出文本的文化基因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村居》时,先抓住课题中的“居”字,用投影演示“居”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再让学生根据字形理解字义。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家”,想到“居然之家”,窦老师由此巧妙地导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的理念。接着。让学生由“吴音”而了解吴国,了解“吴音”方言的特点。引出“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思想。这一片断教学中,窦老师抓住“居”字的演变过程,把学生带入浓浓的文化传统中并领略了汉语言的特殊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拓宽文化视域,整合文化资源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实际,对所用教材进行增删调整,灵活地运用教材,做到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由于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时代背景久远、文化气息浓郁的文章,文本与现实的差异性和文本内部的空白点,都给学生体悟文本带来了难度,这就需要进行有效适度地拓展,将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文本的相互交叉融会中。接触大量的文化。浙江名师王自文在执教《古诗二首》时,引领学生先初步感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所展现的凄凉之情,再巧妙导入诗人的《示儿》,挖掘了诗歌内涵,拓宽了诗歌解读的范围。在引领学生理解《题临安邸》时,他出示了《清明上河图》,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实现内容的二度整合。在结束时,音乐《满江红》的引入,把课堂引向高潮,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文本最深处。引向文化的高度。如果说王老师对于古诗《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解读,展现文化气息的基础的话,那么《示儿》、《清明上河图》、《满江红》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载体的恰当插入,则是对文本原有文化内涵的丰富,拓宽了文化视域。整合了文化资源。

  

  三、营造文化氛围,进行文化体验

  

  文化的传承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亲近文化、体验文化、认同文化,进而生发情感、拥抱文化,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情感是承载各种文化意识形式的有效载体,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情感触摸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同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共同呼吸文化的气息,在情意徜徉、智慧牵引下,充分感悟传统文化的绚丽灿烂和源远流长。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紧紧抓住“好好地活”这句话,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激活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多元参与、多元体验,并获得多元感悟。她借助朗读指导、重点词语体会、背景资料介入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师生在情感交融中。充分感受人物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提升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时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者。

  

  四、沟通文化联系,孕育文化情怀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学生跨文化背景交往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开放多元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沟通与联系,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最后,出示了这样三句话:

  1 我不喜欢林冲,他太谦虚、谨慎,不够豪爽,不像好汉,我觉得洪教头虽然鲁莽,但心直口快,敢于挑战,倒像好汉。——美国籍教师

  2 在这三个人物中,我觉得柴进是好汉,他热情好客,仗义疏财,颇有绅士风度。——英国籍教师

  3 林冲谦虚忍让,武艺高强是好汉。——中国籍教师。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学生有的赞成美国老师的说法,认为林冲想得太多、太谨慎;有的赞成中国教师的说法;还有的认为英国籍教师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这里教师把对人物的评价放到了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下去审视,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观念与碰撞中沟通中外文化之间的联系,孕育学生多元文化的情怀。

  

  五、找准文化内核,走向文化创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眼光,就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如何找准切入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宽阔的文化殿堂是关键。冯骥才的《快手刘》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摆地摊的卖糖人变戏法的绝活,语言精炼,具有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冯骥才笔下的此类民俗人物还有许多。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类人物有较深的感受,体会冯骥才创作此类文章的文化心理。江苏南通的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给学生补充学习了的冯骥才的同类文章《苏七块》、《刷子李》,形成了专题性文化课程,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课程视野里对语文的人文性有所感悟。这三篇文章的教学,教者抓住重点,逐步提升,从感受民俗人物个性、品赏文章特色走向感悟作家人文情思,渐渐深入。在感悟作家人文情思阶段。教者还补充介绍了冯骥才担任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会长后,发起的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行动。特别是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学生从冯骥才呼吁保护、亲自调查、撰写文章、保留记录民俗历史等行动中对他的文化责任感有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这三篇文章,并引导他们把视角投向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初浅的文化关怀心理下,他们较好地完成了一次题为“凡人故事”的习作,将语文学习推到文化创生阶段。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找准了文化的核心要素,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体验,又培育了学生的文化心理,最终走向文化创生。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应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如果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能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借助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意蕴,这样的语文课堂应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6
第十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19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例谈以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

活动内容



例谈以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当静下心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并进一步反思时,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因理解和实践操作中的偏差。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以致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不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有专家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有很多,但未能进入文化层面是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努力从文化层面审视并改进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文化精神,厚实文化底蕴,引导文化行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怎样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并处理文本,做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充分挖掘出教材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寻文化传统,发掘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汉语文化形象丰赡、神韵饱满、情趣盎然,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无不烙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探寻教材中的文化传统因素。发掘出文本的文化基因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村居》时,先抓住课题中的“居”字,用投影演示“居”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再让学生根据字形理解字义。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家”,想到“居然之家”,窦老师由此巧妙地导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的理念。接着。让学生由“吴音”而了解吴国,了解“吴音”方言的特点。引出“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思想。这一片断教学中,窦老师抓住“居”字的演变过程,把学生带入浓浓的文化传统中并领略了汉语言的特殊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拓宽文化视域,整合文化资源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实际,对所用教材进行增删调整,灵活地运用教材,做到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由于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时代背景久远、文化气息浓郁的文章,文本与现实的差异性和文本内部的空白点,都给学生体悟文本带来了难度,这就需要进行有效适度地拓展,将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文本的相互交叉融会中。接触大量的文化。浙江名师王自文在执教《古诗二首》时,引领学生先初步感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所展现的凄凉之情,再巧妙导入诗人的《示儿》,挖掘了诗歌内涵,拓宽了诗歌解读的范围。在引领学生理解《题临安邸》时,他出示了《清明上河图》,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实现内容的二度整合。在结束时,音乐《满江红》的引入,把课堂引向高潮,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文本最深处。引向文化的高度。如果说王老师对于古诗《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解读,展现文化气息的基础的话,那么《示儿》、《清明上河图》、《满江红》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载体的恰当插入,则是对文本原有文化内涵的丰富,拓宽了文化视域。整合了文化资源。

  

  三、营造文化氛围,进行文化体验

  

  文化的传承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亲近文化、体验文化、认同文化,进而生发情感、拥抱文化,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情感是承载各种文化意识形式的有效载体,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情感触摸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同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共同呼吸文化的气息,在情意徜徉、智慧牵引下,充分感悟传统文化的绚丽灿烂和源远流长。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紧紧抓住“好好地活”这句话,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激活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多元参与、多元体验,并获得多元感悟。她借助朗读指导、重点词语体会、背景资料介入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师生在情感交融中。充分感受人物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提升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时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者。

  

  四、沟通文化联系,孕育文化情怀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学生跨文化背景交往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开放多元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沟通与联系,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最后,出示了这样三句话:

  1 我不喜欢林冲,他太谦虚、谨慎,不够豪爽,不像好汉,我觉得洪教头虽然鲁莽,但心直口快,敢于挑战,倒像好汉。——美国籍教师

  2 在这三个人物中,我觉得柴进是好汉,他热情好客,仗义疏财,颇有绅士风度。——英国籍教师

  3 林冲谦虚忍让,武艺高强是好汉。——中国籍教师。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学生有的赞成美国老师的说法,认为林冲想得太多、太谨慎;有的赞成中国教师的说法;还有的认为英国籍教师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这里教师把对人物的评价放到了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下去审视,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观念与碰撞中沟通中外文化之间的联系,孕育学生多元文化的情怀。

  

  五、找准文化内核,走向文化创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眼光,就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如何找准切入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宽阔的文化殿堂是关键。冯骥才的《快手刘》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摆地摊的卖糖人变戏法的绝活,语言精炼,具有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冯骥才笔下的此类民俗人物还有许多。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类人物有较深的感受,体会冯骥才创作此类文章的文化心理。江苏南通的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给学生补充学习了的冯骥才的同类文章《苏七块》、《刷子李》,形成了专题性文化课程,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课程视野里对语文的人文性有所感悟。这三篇文章的教学,教者抓住重点,逐步提升,从感受民俗人物个性、品赏文章特色走向感悟作家人文情思,渐渐深入。在感悟作家人文情思阶段。教者还补充介绍了冯骥才担任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会长后,发起的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行动。特别是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学生从冯骥才呼吁保护、亲自调查、撰写文章、保留记录民俗历史等行动中对他的文化责任感有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这三篇文章,并引导他们把视角投向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初浅的文化关怀心理下,他们较好地完成了一次题为“凡人故事”的习作,将语文学习推到文化创生阶段。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找准了文化的核心要素,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体验,又培育了学生的文化心理,最终走向文化创生。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应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如果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能不断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借助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意蕴,这样的语文课堂应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2-6 10:46
第十周低段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11月5日(星期四)

地点:办公室1

主持人: 刘昌娟

记录人: 刘昌娟

出席人: 于金娥 刘昌娟 左蓓蕾 杨梅 张庆红 施洁莉 巢爱娣 刘霞 王明华

中心议题: 学习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活动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活动,要使后代学习前人创造出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阅读活动。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信息社会,时代的发展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更充分地显示了阅读能力的价值,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不能不把培养阅读能力放在终身教育的地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新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轻松、自由、愉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得以有效的充实。

一、生动的语文课堂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优势

语文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增强他们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在课堂上做一个“生动”的教师,让语文课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激发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教材。我们所倡导的改革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语文改革不应脱离文学作品本身,教师必须对选定的教材进行精读、细读,要在树立正确的完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作品有深入的感悟,独特的体验,不能一味地依托教参,只有教师自身有了对作品的真实深入的体验,才能用生动的情感体验来感染学生,才能与学生实现心灵对话,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丰富知识储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需要语感素质的积淀,语言能力的锤炼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教师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有能力把特好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语文教师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文化积淀才能命名教学语言从苍白刻板变得生动丰富,才能用自身的文化智慧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来引导帮助学生去主动阅读、探究学习。
    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在牢牢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兴趣。教师授课要以知识服人,以情动人,要在授课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学会整体渗透、适时点拨,将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取向渗透到教学过程,用自己生动的讲述吸引学生进入角色,用极富理性与启发性的发言来纠正学生的偏误,为他们开拓宽广的思路和视野。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作品,在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鼓励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去创新相互交流,实现教学与阅读相互促进。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对策

   1、强化学习动机,激发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本身的价值,产生阅读的需要,激发阅读兴趣,从而主动去阅读。
教师要把握学生阅读的心理,正确引导,应向学生讲清阅读的目的、意义。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革命导师、专家名人、英雄模范等典范人物是怎样读书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古代诗词、文质兼美的美文。适时搞些规定书目的读书知识竞赛,从而加大读好书的内部动力。
    2、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学生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如:①浏览标题法;②知其梗概法;③摘录要点法;④品味鉴赏法;⑤筛选信息法;⑥读书笔记。这种方法是深化阅读,把读和写两种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辅以写读书笔记,让阅读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多种阅读形式相互融合,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现代社会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多种途径和丰富内容,教师要教会学生广泛利用资源优势,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要时刻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积累知识,感悟作品,让阅读成为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去诠释作品的过程,又是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将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人格建构与阅读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创造的快乐,自我实现的快乐,得到人文滋养,获得审美愉悦和知识的更新与提升,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形成主动性探究性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过程中,使学生既获得扎实的语文功底,又受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并使学生从阅读中收获审美能力、生活智慧。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