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0
标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谈话导入:
    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让学生齐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0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

   ⑴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⑵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小结: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二、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读谁说的话就读谁说的话,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课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0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0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0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发现、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⑴ 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 ,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⑵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

   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⑴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⑵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的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把握了内容、体会了感情、领悟了写法,再动笔写一写,可谓情动而辞发,水到渠成。)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洛杉矶  混乱  废墟  疾病  爆炸  瓦砾  颤抖  昔日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⑴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⑵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

   ⑶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3、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4、“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你认为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5、想像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建议】

  1、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像、体验当时的情境,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如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在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样描写好在哪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描写生活中小事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生动感人,体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资料链接】

  1、课外阅读:

    在我年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幕让我难以忘怀。那时爷爷还活着。我爱爸爸也爱爷爷。我知道爸爸和爷爷也同样的爱我。但在我眼里,爸爸只是爸爸,爷爷也只是爷爷,我从来没意识到,爷爷是爸爸的爸爸。有一天,我去爷爷家,爷爷不在。奶奶说,爸爸带爷爷去洗澡了。

    我走到阳台上向远处张望,正数着红绿灯每隔多少秒变一次时,我看见了爸爸和爷爷。爸爸推着一辆自行车,朝这边走来,爷爷坐在车的后座上。爸爸怕爷爷坐不稳,不敢骑。只能慢慢推。推到胡同口对面的马路边,爸爸停下了车,小心翼翼的把爷爷扶下来,然后自己把车推过马路停好,再跑过去接爷爷。我看着爸爸在马路上跑过来又跑过去,忽然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是我的爸爸,同时也是爷爷的儿子。原来,儿子的背影也能让人如此感动啊!

    我默默的回到屋里,从鞋柜中拿出拖鞋,打开门,等着他们上楼。然而我又一次震惊了,爸爸竟然把爷爷背上了楼!当时,父亲怎么多也已经40多岁了,背着爷爷上三楼他吃得消吗?看着爸爸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只觉得泪往上涌。奶奶说,你爸爸每次都是这样把你爷爷背上来的。爷爷听了笑得很幸福。我忽然明白了什么。爸爸爱自己的爸爸,爷爷也爱自己的儿子,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从不把爱说出口,但他们心里都知道,他们彼此深深相爱。

  2、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1994年1月17日4时31分(北京时间17日20时31分),在洛杉矶市西北35公里处(北纬34°13′,西经118°32′)发生里氏6.6级地震。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毁坏建筑物25000余座(加上严重受损约4000余座),几条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大部分地区断电停水,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雷击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1
【教学目标】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素材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技术处理),白玫瑰花背景图片,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音乐,音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第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学生借助看书、上网查询等学习渠道,了解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口语交际形式进行交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1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

  (课件出示:震后废墟的图片并配以音乐。)

  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地震,当天仅余震就发生了14次;而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


二、复习引入

  师: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浏览并回忆课文,简单说说。

  (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回答:1994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从废墟里救出儿子。)

  师:父子终于团聚了,就这个情节,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围绕此段内容自由发言。)


三、新课学习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情境中感受到的?咱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验感受。

  重点一: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师:38小时到底有多长?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快读一读书。

    (生自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应找到:其他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警察都劝他离开这里,可这位父亲还在坚持营救儿子;学生读到消防队长说这里很危险,随时会发生大爆炸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时到底有多危险?我们看一看。

    (课件出示: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师:你就在这危险中,就是消防队长,你会怎样劝他?自己试试。谁来劝?

    (当学生读到警察也来劝阻父亲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警察下了命令,怎么劝?

    师:危机四伏,赶快让他离开吧,大家都来劝劝他。附近的几个同学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些对话。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呀?

    (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

    教师与学生对读:

    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

    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

    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

  3、体会父亲的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师: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发生什么了?

    (生答:地震。)

    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师:不论发生什么──

    (生接着读。)

    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重点二:第十六自然段:

  师:挖呀,等呀,盼呀,奇迹出现了,父亲听到了什么?

  (生:爸爸,是你吗?)

  师:儿子是怎么喊的?

  (学生朗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师生对读至最后一段。)

  师:我看到不少同学很感动。刚才这段话,哪儿让你们感动?

  (学生感动之处可能有:阿曼达在废墟下鼓励同学。)

  师:在废墟下,那会是怎样的环境?

  (学生感受到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

  师:38小时被困在瓦砾堆里,几个七岁的孩子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练笔。)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导。)

  师:父亲的话给了你勇气;你在用这种信念影响身边的同学;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中,信念支撑着七岁的阿曼达,鼓励着同学们,迎来了希望。

  重点三:第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

  师: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当父亲让阿曼达出来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阿曼达让其他孩子先走。)

  师:可是孩子,你已经在废墟下待了将近39个小时,你才七岁呀!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


四、小结

  师(展示课文插图):就这样,第一个孩子出来了,是谁?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三个……直到第十四个。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感人的场景──

  (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五、课外延伸

  师: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在很多书中同学们也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设计思路】

  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精神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心灵碰撞和交汇的过程。为使学生入情入境,我选取我国唐山大地震、巴基斯坦大地震、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导入新课。为突破重难点,制作了展现地震场面的视频短片。为营造课堂气氛,选取适合情境的音乐。为凸显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选择重难点句制成幻灯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走进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颜色,有气味。走进汉字,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有层次的朗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

  叶老主张,读书不能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逐着想象来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领会到它。因此在教学时,我依据学生思维导向,引领他们穿梭于语言文字中,想象联想,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章重难点。


【点评】

  这是一节成功的、不露指导痕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一体的、语文味很浓的课。整堂课流淌着父子深情,但没有脱离文本的说教,而是始终依托文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感有悟。教师使用教材时都是直扑重点,紧扣重点词句、语段,没有情节的干瘪叙述,而是通过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动,获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从而有所感悟──伟大的父爱能给父子两人巨大的勇气,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当教师以真挚、真情的语言、语调渲染令人撕心裂肺的地震现场,再设计激发学生真情互动的对读,师生已经如临其境,而且走进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特别是教师设计的导语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则随着文字的品读步步升温。在父爱的伟大精神感召下,学生的读与说都是声情并茂,甚至以形体语言助口头表达,使学生沉浸其中。结尾的小练笔也是水到渠成,学生不费力气写出阿曼达的所思、所想、所做。课外延伸介绍《感恩》一书,这既是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整节课没有听到教师空洞的说教和强调要求怎么练习读书、表达等,但听说读写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正是因为紧紧凭借语言文字又紧紧依托听说读写,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可能如此有机地加以整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1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教师引读:

    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问自己: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2、检查词语:

    洛杉机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学习词意:

    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从录像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整体感悟:

    说说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⑴ 体会“时间长”:

     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⑵ 感受“父亲累”:

     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⑶ 感情朗读:

     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⑴ 了解内容:

     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

   ⑵ 深究原因:

     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

   ⑶ 体会情感:

     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⑴ 理解形象:

     “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⑵ 丰富形象:

     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⑶ 感情朗读:

     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读这首诗?

  4、总结提升:

   ⑴ 自由讨论:

     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⑵ 回放画面:

     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⑶ 总结提升:

     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儿子深沉的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儿子的形象。


二、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⑴ 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⑵ 细读推论: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⑶ 想象艰难:

     大家认为阿曼达的同学害怕了,那我们讨论一下: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再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⑷ 想象写话:

     我们可以想见,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后来他又是怎么战胜恐惧,战胜饥饿、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⑸ 师生对读:

     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

  2、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

   ⑴ 听中感悟:

     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多媒体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出对话。)

     你们听到他说了什么?

   ⑵ 语言渲染:

     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小时,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⑶ 再听感悟:

     好,让我们再一次听这位小男孩的声音,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句话。


三、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升华情感:

    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卢老师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配乐)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用具】

  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看完后,谈谈感受。

  2、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解决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了不起”进入课文。

  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奋不顾身,坚持38小时挖掘废墟寻找儿子。)

   ⑴ 指导看动画,学生谈感受,确立感情基调。

   ⑵ 学生朗读,评价。

   ⑶ 教师示范读。

    儿子的了不起:

    “不!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⑴ 学生朗读,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把逃生机会先让给同学 坚定父亲会来救他。)

   ⑵ 如果你是阿曼达,你会怎样做 渗透思想教育。

   ⑶ 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

  学了课文,你想对自己的父亲说点什么
 

四、总结

  父爱是伟大的,希望大家回去后跟爸爸说声:“爸爸,你辛苦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 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 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习第2、3自然段:

   ⑴ 自读。

   ⑵ 议一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变化?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⑶ 说话训练: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会……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父亲会……

   ⑷ 师小结。

  2、学习4~23自然段:

   ⑴ 自读课文4到2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⑵ 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⑶ 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⑷ 小结:

     对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② 指名读。

    ③ 比较句子,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方法?为什么?

      出示: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

    ④ 出示: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⑤ 小结。

    ⑥ 读一读这首诗。 

     对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 师生合作读13到23自然段。

    ② “不!爸爸。……”从这句话大家体会到了什么?

      师:父亲不顾一切地挖,儿子坚韧不拔地等。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在一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不仅一家团聚还救活了其他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体会父母之爱

  推荐读《背影》、《游子吟》。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总会在一起

              了不起

 



【作业设计】

  1、请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

   《背影》的精彩片段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6 11:32
今天上语文课,我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我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什么也看不见……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怎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此时,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到学生艺急切的眼神,我连忙点他发言,他平时可是很少积极发言的呀!“我听到了,听到了阿曼达的肚子饿的在咕咕叫!”同学们顿时笑了起来。艺不满地辩解:“是嘛!他已经饿了整整38小时了,能不咕咕叫吗?”虽然,他的发言很出乎我的意料,没有达到我意想的效果,但我不能不承认他的想法是正确的。看到艺渐渐低下的肩膀,我连忙肯定了他的发言。这时,学生昊举手发言:“我认为阿曼达一定会告诉小伙伴们他爸爸说过的话鼓励大家!‘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随后,我看到艺的眼神充满专注,小手高高地举起,发言也充满自信。同学们的发言也愈发精彩,大家都进入了文章中的情景了。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的生活经验和信念作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强加于学生,不能用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的,多样化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甚至找自己的麻烦。让我们给学生一块自由畅想的天地!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