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灯具中的环保思想 |
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执斌 |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河北省满城县西南约三里的陵山挖掘坑道,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考古工作者把刘胜墓葬挖掘完毕后,根据汉代盛行夫妻合葬的习俗,又在刘胜墓葬北面一百多米处,找到刘胜妻子窦绾的墓葬。 在窦绾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盏长信宫灯。这盏灯具的造型是一个双膝跪地的宫女,左手托着灯座,右手伸入灯罩。灯具通高48厘米,通体鎏金,至今仍然灿烂发光。这盏灯具设计、制作都非常精美灵巧,它的灯盘、灯座和执灯宫女的右臂、头部,都可以拆卸,灯盘中心有一根钎,是用来插蜡烛的。灯罩和灯盘能够随意开合,这样就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随时调节烛光照射的亮度和角度。西汉时代的人还不可能认识物体对光的吸收原理,但他们在长期使用灯具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物体有阻隔光线的作用,并利用物体的这一性质解决了人们对照明的具体要求。更令人惊讶的是,那时 候,人们已经具有了环保思想。长信宫灯的宫女右臂实际上是烟道,它与宫女的身体连通,双膝跪地的宫女下部底层设水盘,这样,灯烟通过宫女右臂、身体、进入底层水盘,经过滤以后,去掉灯烟中的尘埃和异味,排出的是比较干净的烟, 从而减轻了灯烟对室内环境的污染,避免房屋墙壁,室内器物被熏黑。这可以说是一项防治灯具污染环境的巧妙发明。长信宫灯被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与长信宫灯类似的汉代灯具,在考古工作中陆续有所发现。像1980年5月,在江苏省甘泉乡出土了东汉错银饰铜牛灯。该灯通高46.2厘米,灯盏承接在牛背中的圆形座基上,牛头顶部有烟筒直上而后弯曲与灯罩相接,牛腹中空可储水滤烟尘。1985年,在山西省平朔县出土了西汉雁鱼铜灯。该灯通高53厘米,灯烟可以通过鱼和雁颈引入雁腹,雁腹中空可储水滤烟尘。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牛形灯、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汉三足灯和出土于广西合浦望牛岭的凤形铜灯,都具有储水滤烟尘的功能。 这类富有环保意识的灯具在考古工作中连接不断地被发现,而且分布的地域由北到南,由东到西,十分广阔,这表明:利用清水净化灯烟尘埃的科学思想在西汉时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非常盛行,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灯具虽小,但它体现出来的环保意识是很珍贵的。 储水滤烟灯具,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杰出的科技发明。 |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 ||||||||||||||||||||
四川省达县北山乡中心学校 刘宇 | ||||||||||||||||||||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应注意紧扣教材、注意过程、教师示范,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和应用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无疑是教给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金钥匙。 历史学法指导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手段。教师在进行历史学法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教材,指导学法 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学法”模式,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不同,学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揭示客观而普通的学习规律。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学习规律。 2、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的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到达学习目标。 3、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教师讲课本身也是学习方法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再应用这些方法,获得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再获取课外历史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和应用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列表归纳法:比如学完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就可以把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名称、简单经过,每次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把握,既简单明了,又能突出重点。
比较法:这是经常应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便于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学生可以把中外历史上相关或者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加以比较。比如学生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农民革命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失败、作用、教训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明白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于水火的历史使命;又比如学生可以将《辛丑条约》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加以比较,找出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将中国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调查访问法:在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课时,学生可以访问老一辈人,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形成史料。从实例中了解“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从而锻炼学生整理口述资料的能力,也体现了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学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课前,学生就可以调查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亲身经历的变化,从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去分析人们生活方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训练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阅读法:有些同学读书抓不住要领,收获不大。那么怎样读书才能收获更多呢?第一,要着重阅读正文。正文是每课的重点,是精读部分;第二,在阅读时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意思是说,要有一个学习的欲望,读时认真细看。同时手中要拿支笔,勾画写记,意在理清线索。第三,要学会圈点方法。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字处做上记号,或画横线,或标上三角等。 讨论法:让学生自己找个辩手,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的能力,还可以集思广益,加深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识。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的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最终是以破产告终。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也可以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左宗棠的功过进行辩论。 材料分析法:历史材料有多种形式,有文字的、图画的,如课文中大量的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等,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并应用这些材料,学会从这些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和信息。材料一般是辅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或者提供给学生一种观点引起学生的思维、拓展视野和激发学习兴趣。文字的材料,先要读懂,然后结合本课的内容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理解、分析和感受,从中获取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一课中的《炮子谣》,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吸食鸦片带来危害:摧残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大量钱财外流。 知识体系构建法: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这就要求学生能将学过的知识纳入到这一体系和线索中,形成框架,便于知识的记忆和整体把握。比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体现了侵略这一主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就属于反抗这一线索。并可以通过图示理清线索 读图识图法:在学习对外开放时,对照《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说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分别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经济开放区的位置,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又如,在《民族团结》中有多幅插图,学生可以通过识读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各族人民为建设祖国建设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和宗教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而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党和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会使用历史地图或插图学习历史知识,应用历史地图插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
纲要信号图表在自主型课堂中的应用 |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耿桂美 271100 |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个性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和谐的发展,和谐的教育就在于,要使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多方面活动的道德丰富性在学校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得到体现”。正如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新理念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之所在。 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为主体”是强调学生独立学习, 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建立自己知识能力结构的自主性”。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下的堂课应是自主化的课堂。“记录在纸上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老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生生有意识的人,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我陷入了深思:十几年来自己苦心钻研的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已稍有成果,是不是弃之不用了呢?纲要图表信号有很多优点:它是一个完善了的提纲,是对教材的高度概括,是醒目的,具有表达力的。易于记忆的图表,是有助于领会、记忆和进行创造性发展的有效工具。它注重了各要点各课节之间的逻辑性、直观性、趣味性,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完美和谐的个性。 何不把自主型课堂教学与纲要信号图标教学合而为一呢?课堂教学不拘一格,要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为此,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不断的摸索中,纲要信号图表与自主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模式不断清晰明朗化。现将点滴感想总结如下: 一、课前展示纲要信号图表,指导学生自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制作新奇独特的纲要信号,言简意赅,主次分明,理清晰,难点突出,符号显明。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启迪学生思维,是最重要的。因此根据历史教材课节内容的不同特点,脉络清楚,内容易解的课文或复习单元时,我提前精心设计纲要信号图表,形象生动再现知识,又富有情趣和美的享受,以此指引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不断推敲和质疑超越图表、超越教材、勇于向老师挑毛病。 1、如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示信号: 根据纲要信号,提醒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①朝代记忆法:这一时期各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都城及灭亡时间、被谁所灭。②归纳总结历史人物割据称雄:“三巨头”及评价 ③梳理历史事件:“以少胜多的三次战役,理清历史发展脉略,这样的学习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巴浦洛夫说过:“联想是记忆和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图2 2、唐朝的民族关系 这个设计注重信号的趣味性和逻辑性,椭圆代表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个大家庭,边缘的四个少数民族明示着唐对边缘少数民族的管辖,预示西藏等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示此信号图表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惊奇与快乐着中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寻找为什么?学生收获颇多。古代各朝民族关系都可以用此图来表示。如清巩固统一多民族的措施。 二、完形展示纲要信号图表,调动参与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不仅学会学习还学会创造。依据这一理论,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制作不完整的纲要信号图表,蜻蜓点水式的提醒,打破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创造性地组织教材,让学生在互助合作学习中提炼知识点,并发挥个人的想象,创造性地归纳总结。 3、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如图 上课用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出示三个提醒点“民派”“民团”“民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争辩中不断地将内容完形填充,最后教师点拨:革命的道路艰辛曲折的,但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引出孙中山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激发学生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无数先烈自强自立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精神的崇敬。 三、自编纲要信号,锻炼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理论我组织了大量的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编纲要信号图表。步骤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熟悉教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甚至对教材和老师质疑与批判,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知识和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掌握,编写具有个性的纲要图表信号,锻炼自我实践能力,进行积极意义地知识建构,体验思维创造的快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制作纲要信号时,提醒学生注意五个原则:精、奇、趣、育、新。使信号符合记忆的规律,真正成为知识的提示器、储存器,富有表达力,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还要有鲜明的情感性。并及时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位学生。下面是学生习作,在教师点拨下完成的。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整个设计以认识党,尊敬党,热爱党为主线,画龙点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共和国。 5、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如熊熊燃烧的火矩,预示着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潦潦十几个字概括了全文,同时图表的设计还体现出浓厚感情色彩,富有极强感力。 历史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是与思想教育和培养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教书育人,借助信号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如中国历史第三册,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借此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以甲午战争为例: 6、甲午中日战争 思想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外国侵略者蓄意向中国发动的战争, 铁蹄的践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以言比的灾难和耻辱,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一次次的丧失,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的落后啊!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奋中华”。从现在做起,学好本领为国做贡献。 斯卡特金说过:“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无论是纲要信号图表教学,还是自主型课堂教学,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阅读中与伟人对话,在体验中与高尚交流,在感悟中与智慧撞击,在实践中与生活沟通。让他们在纲要信号图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与创造,通过修改和制作纲要信号图表获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在活跃的思维创造中,思维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为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
我的一节历史入门课 | |||||||||||||||||||||||||||||||||||||||||||||||||||||||||||||||||||||||||||||||||||||||||||||||||||||||||||||||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中心学校 冷少军 441203 | |||||||||||||||||||||||||||||||||||||||||||||||||||||||||||||||||||||||||||||||||||||||||||||||||||||||||||||||
在初中阶段,要想提高教学成绩,你就必须做到让学生喜欢你。因为在初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老师,然后喜欢你所代的学科。这样你的教学成绩自然就好。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你呢?那你上的第一节课就至关重要。我根据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写下这篇文章,供初为人师者参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我就画一下我上历史课的方圆。我这叫先礼后兵,礼多人不怪嘛!第一、上课不允许睡觉。因为上课睡觉有几大害处,一是上课睡觉容易感冒。感冒就要打针,就要花钱。二是部分同学上课睡觉时,普遍都怕老师发现,所以有的同学就用钢笔、课本等支着头,一不小心,钢笔扎着眼睛或你又长一个大象鼻子,看你怎么办?或者你的头撞在书桌上,头上又长一个小头头,那可不是好玩儿的。第二、不许做小动作。第三、上课不许玩小东西,看课外书籍。因为你们老师很穷,买不起,所以,只要你支援贫困地区,我都一一笑纳。而这些我希望大家能共同遵守,这是我们历史成绩上升的有力保障。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本节课我所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学习历史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儿可以找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可以接着讲。学习历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灭亡的过程中吸收经验,提取教训,达到为我所用,即历史的借鉴功能。为什么毛主席是个伟人?他一生下来就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游击战吗?他能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理念吗?他能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决策吗?这都不可能。他的这些思想都是从历史中得来的。游击战来源于黄巾军大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来源于隋末瓦岗军起义,……所以,历史的功能便是借鉴,这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的价值趋向。 最后我讲讲学习历史的几种学习方法,来提高我们的历史成绩。这也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部分。 一、谐音速记法 举例说明:1858年,清政府同英、俄、美、法四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记忆为:要想发,不离八,要发我也发,那就是一八五八(1858)。英国鸭(俄)到了天津去美发(法)。这里,不仅记住了条约的时间、双方、名称,而且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记住了。 二、押韵记忆法 举例说明:1.八年级上册第1课中“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的这一句我们是这样记的: 1 8 3,9 6 3,林则徐 销烟 虎门滩。 2.世界历史上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和时间是:1649,查理要走;1783,路易升天。 三、缩减记忆法 举例说明:八年级历史上册中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缩减为四个字“钱、禁、兵、馆”,每个字代表一条内容。把这四个字改为“前进宾馆”。意思为有钱才能进宾馆,和赊账免言的意思。 四、归纳比较法 此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做题的效率。例如: 1. 条约类:
2. 资产阶级革命类:
3. 文献类:
除了以上三类外,还有很多种,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当然,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适用于你,你就用哪几种方法。或者在学习实践中,你能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快的方法,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综上所述,我讲的这些学习方法都离不了一个“速”字,这便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那就是“以记忆(复习)的速度代替遗忘”。一个人记忆一些资料,忘记正常,不忘记也正常,关键是复习时记忆的速度必须要提高起来,那就是不等你把知识忘掉,你的第1、2、3、……遍复习记忆又开始了,如此一来,何愁记忆的知识容易忘记呢!何愁呢历史成绩不能快速提高呢! |
联系历史要素学习历史事件 | ||||||||||||||||||||||||||||||||||||||||||||||||||||||||||||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 胡英军 222042 | ||||||||||||||||||||||||||||||||||||||||||||||||||||||||||||
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的相对独立的大事情,具有一定的情节和过程,它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组成。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横纵联系,从横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从纵向联系归结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问题意识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历史要素学习法。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讲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四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就结合这四次历史事件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对四次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可分解成如上表格(具体内容略)。由上表分析可以得出,横向联系是由各历史要素所构成,主要用于体现某一历史事件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于从总体上概括出所要学习的历史概念。如只要从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经过(前期<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自强;后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求富)、内容(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兴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结果(失败)和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等各要素联系起来即可形成“洋务运动”这一历史概念。学习的第一步也就达到了,之后还要进行纵向联系。 纵向联系是将上表中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要素分别进行综合,主要用于体现各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大致有这么几种:1、不同历史事件的整体联系。如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整体联系比较。2、同一事件的内部纵向变化联系。如洋务运动的前期与后期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在“五四”前后的变化。3、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个体要素的联系。如对这四次运动可作以下的纵向联系:(1)人物要素──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知识分子。(2)内容要素──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是开启人们的思想解放的闸门。(3)性质要素──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一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4)作用要素──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5)结果要素──前三次结果相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次革命运动的都以失败而告终。三次运动的失败也说明了他们的救国救民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中国人民探索之路还要走下去,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史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正确之路,这是历史的选择。其它的如背景、地点、人物、意义等要素也可进行联系,只不过因要素不同分类也就不同罢了,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将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学习也会变得更为透彻、清晰、明了。 抓住历史事件是由历史要素构成的这一特点,运用历史要素学习法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我们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与敏捷性;培养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与使用还能发现:历史要素的横向联系是显性的,而历史事件整体或各要素间的纵向联系则是隐性的,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养成一种良好的问题意识,多思考、善总结,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这样历史学习将会变得轻松、愉快,真正地做到享受学习的快乐。 【作者简介】胡英军(1969—),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政史地教研员,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 ||||||||||||||||||||||||||||||||||||||||||||||||||||||||||||
图画类史料设问技巧 |
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中学 樊标俊 100070 |
对图画类史料精心设问,有利于对所学内容创制一种历史的氛围,创造一种悬念,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以往教学中,对于图画类史料的使用,疏于设计。通常情况下,多直接援引资料中的练习题。如历史人物图,大体都是一个模式: 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2.他(她)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这样做,显然,模糊了认知环节与练习环节的区别。认知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而练习环节的重点在于巩固已感悟的内容。 既然认知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必然要求教师对史料的使用,花一番功夫去设计,以下内容是我在教学中,对图片类史料设问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历史人物肖像图 对于历史人物肖像图,设问要领在于恢复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动形象。所设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五官,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与气质,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严格地说,这个过程并没有完全的必然性,只不过是为了营造一种历史气氛,这种手法类似与文学中人物描写。 例一、观察俾斯麦肖像图 我们可以设这样几个问题: 1.俾斯麦的面部表情、眼神各有什么特点? 2.从俾斯麦的面部表情、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俾斯麦嘴角下拉、面沉似水、眉心紧锁,经引导逐步能说出:俾斯麦面部表情有“冷峻”的特点;再观察眼神,得出“深邃”的特点。进而分析出:俾斯麦是一个强硬、野心勃勃、老谋深算的人。 基于以上的分析,学生学习接下来的内容时,对他推行“铁血政策”,及由此而获得一个“铁血宰相”,会流下较深的印象。在学习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对他老练的外交周旋、以及战争中游刃有余的筹谋,或许,会浮现在脑海中。 同样是世界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形象却又是一种风格。 例二、观察罗斯福肖像图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从罗斯福的面部表情、眼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觉得:罗斯福嘴角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显得嘴角微微上挑,有一种似笑非笑的感觉;而且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直视前方。但一时还未必能说出罗斯福是一个什么样得人。带着这个疑问,读完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演说、听完教师介绍完罗斯福做“炉边闲话”节目的情景,一个充满自信心的罗斯福,便跃然在目。 二、历史事件情景图 对于历史事件情景图,设问要领在于活化场面,力求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类图片设问时要依据由远及近、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逐步切入画面。 例三、观察《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图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从整幅图来看,这是一个什么场面? 2.图片中列宁前倾的身体给人什么感觉、挥舞的手臂给人什么感觉? 3.列宁身后的工人、士兵手持武器,注视着列宁,又给人什么感觉? 4.整幅图的气氛预示着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首先感受到场面气氛的热烈。但即刻还难以看出这是什么场面,带着疑问去读教材相关的内容,才知: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再观察列宁的姿态,前倾的身体给人一种关切的感觉,在《列宁会见来访农民》中,他也是这样的姿势。由这个细节,体现出列宁对社会下层的关怀,学生由此可以预想到;未来的革命,一定是解放人民群众的革命。这对于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即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很有帮助。 演讲时,挥舞的手臂给人以力量、振奋人精神,同时也会给人一种信心: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列宁身后的工人、士兵手持武器,注视着列宁,生动地体现出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拥戴,这也正是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从整幅图的气氛来看,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的到来。 例四、观察《墨索里尼暴尸米兰广场》图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看图后,如何用一个字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2.这幅图意味着轴心国集团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后,有的说:“残!”、有的说:“该!”。其实,这两个字,已揭示出学生不同层次的认识:“残!”是从对图片的直觉来说的、而“该!”是从整个历史事件角度而发的。后者已上升了一个层次,说明学生对墨索里尼发动法西斯战争,表示深恶痛绝。 墨索里尼残死,形象地说明:轴心国集团成员之一,已彻底崩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幅图片,是轴心国集团走向瓦解当然的例证了。 三、历史事物图 对于这类图片,单从画面上说,内容比较单一,但它是当时历史事件的重要角色,所以仍能传递大量的历史信息。设问时,要领在于设置悬念,激励学生进行综合的观察分析。 例五. 观察《“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 我们可以设问:为什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象征着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学生单从图片上看不出问题的答案,必然要看教材中的文字。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主动感知历史的过程。 四、历史漫画 这类材料,容哲理、形象与艺术为一体,恰当引导观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设问要领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漫画中各主要要素所揭示的信息。 例六、观察《垄断资本家的贪欲》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漫画中的四个人物从形体特征可以怎样分类,这样的形体反差,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何? 2、漫画中最显眼的肥胖者,面前堆满各种东西,左手紧握钱袋,右手还向前方抓取。表达了什么意思? 3、漫画中的三个小人物从形象来说各代表什么? 漫画中的人物从形体特征来看,很明显可以分为肥大者和瘦小者,垄断资本家的脑满肠肥显然是建立在对社会下层的榨取上。 漫画中最显眼的肥胖者,面前堆满各种东西,左手紧握钱袋,右手还向前方抓取。生动地体现了垄断资本家的贪欲。 漫画中的三个小人物从形象来说,分别代表了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等部门。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单纯地讲“垄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控制某一或几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印象深刻得多。 |
构建“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 |
湖北枣阳市教研室 龚旭升 枣阳六中 马韬 441200 |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学生评价的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改革,在理论、制度和操作层面上,都尚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堡垒”。笔者不揣浅陋,就构建历史学科“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要论述构建历史学科学生评价的和谐机制,必须对以往旧的历史学科学生评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往旧的历史学科学生评价采用笔试法,将考分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这样的学生评价,目标不全面,功能狭窄,忽视差异性,方法单一,面孔生硬,主、客体关系失和,严重影响了教育对象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众多课改实验区在改革旧的学生评价机制,探讨适应课改需要的新的学生评价机制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勿庸讳言,旧的评价观念没有根本性改变,旧的学生评价机制依然存在,旧的学生评价环境没有大的改善,不少地方实际上还是以“考分”论英雄,旧的学生评价机制成为制约课改的“瓶颈”,影响学生发展的“羁绊”。因此,针对旧的学生评价存在的弊端,构建目标全面、关注差异、方法多样,倾注情感、关系融洽的学生评价机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标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牢固树立全面、辩证的目标观,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发展 《历史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其体现出了过时的知识本位趋向。以往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从目标指向上看,实质上是一种单项评价,即仅仅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目标的要求不确切,缺少序列性和层次性;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基本没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仅局限于政治教育层面,且是软的虚的,历史学科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被评价忽视。这样目标狭窄的学生评价是不全面的,是有重大缺失的。这将导致教学与育人目标的背离,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对学生“全人”的评价。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历史课程目标设置的一大改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性的具体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在叙述“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时,渗透着这样一种辩证思想,即:历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达成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过程。因此,历史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要革旧布新,秉承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依据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握三维目标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考评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到达度情况:既要关注学生的 “双基”情况,也要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探究过程,努力程度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素养的养成情况,还要考评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样目标全面的评价,将会有力调动、整合多种教育因素于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促进和引导教育对象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全体发展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体现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应遵从评价的差异性原则,特别关注和激励学困生,力求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和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得到最适当的教育,为所有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而评价,以评价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以往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对象群体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这种相对评定法,反映的是某个学生在其所在的集体中学绩的相对水平,但难以判断其实际到达的水平,缺少对学生个体学绩发展状况及进步幅度的关注。它本身具有很多弊端。别的不讲,仅从评价对象的心理感受看,过分强调相对评价会给全体学生心理上带来焦虑和不安,尤其是给学困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无异于精神上的“枷锁”和思想上的“紧箍咒”。不少学困生甚至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逃离校园。其有悖普及性,忽视差异性,漠视学习上的弱势群体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优等生要鼓励,学习中等生要帮助,学困生更需要关怀和善待。学困生或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强;或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或学习欠账太多,难以跟上班级学习的步伐;如此等等。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及时扶助和有效的长期激励。 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关切的目光不要从学困生身上移开:在整体安排学生评价工作时,要贯彻分层要求,区别对待的评价思想,对学困生的要求,应低起点、缓坡度、小步幅,循序渐进,相对延时达标;在安排过程性考试时,要努力做到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既要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站在学困生的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里向学困生以热情的召唤;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困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和直接体验,并及时了解他们感性认识的丰富程度和亲身感受的深切程度;在日常的情意和行为观察评价中,对学困生的观察,要全面、要细致,要认真记载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做好心理分析,并采用适当的方式适时反馈给受评对象。总之,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贯彻教育平等思想,要树立“只要教育工作做到了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当的教育,要把激励、帮助学困生不断进步作为学生评价的重点内容,要让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养成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改善和增进学困生的学力,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评价向学困生倾斜,才能促进全体教育对象相对均衡地发展,才能使《历史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成为现实。 三、“方法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学绩评价应追求多种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应创新评价方法 以往,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下,历史学科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是单一的,即笔试法。笔试法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学绩评价方法。就其本身来说,尚有许多待改进的方面,如书面考试如何测试“文化素质”以外的其他素质,就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学绩评价是一个目标多元、功能多种、对象众多的评价,用一种方法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评价,似乎是不可能的。仅从评价对象反映的情况,就能直观地说明问题。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考试非常头疼,近而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有不少教育研究工作者在不同地方做出的调查显示,历史学科成为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所以说,从评价方法上看,仅用笔试法去评判、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不科学、不和谐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再不应是一枝独秀,而应呈现出一种多法并举、相互补充的生动局面。《历史课程标准》为我们介绍了值得借鉴的五种方法,我们应积极践行这些方法,但我们又不能拘泥于这五种方法,其它方法也可以试。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都可以大胆去试,要敢于突破和创新,要有创立具有本地本科特色的评价方法的信心。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可知,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要经历一个产生、改进和丰富完善的过程。一种评价方法的理论假设、项目设计、可控性和抗干扰性、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结果的反馈形式等,都需要在评价实践中检验其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依据全国各课改实验区评价改革的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历史课程标准》推介的五种学绩评价法,都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如,活动评价法,在评价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活动内容应具有各地特色,要结合本地的历史课程资源,要与本地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相联系,要反映本地的文明建设成就;观察评价法要在可操作性上,作认真细致的研究;最常用的测验法的改革与完善,任重道远。具体点讲吧,要一位教研员命制一份渗透新课程理念,有机考察知识和能力的到达度,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究过程、努力程度和情感体验,体现人本精神的历史试卷,就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另外,几种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几项评价结果的整合等问题,都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四、“情感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强调情感评价,有情操作,体现出殷切的人文关怀 从情感角度看,以往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冰冷生硬的评价,形象地说吧,它像一个铁面判官在甄别被告有无罪错及罪错大小。这样的评价,造成了教育对象与历史教学感情上的对立。本来,历史学科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由于评价上的情感失和,在较大程度上减弱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让我们“回放”以往历史学科学生评价的具体过程吧: 监考教师的目光是冷峻的──像防贼一样防着考生; 卷面是冷漠的──版式呆板,语言晦涩,经常有冷僻而刁钻的问题蹦出来,捉弄考生; 评卷教师的笔尖缺少“温度”──死扣所谓的标准答案,评分就低不就高。考生答案稍有发挥,扣分无商量; 考试结果的反馈是冷酷的──以考分排名次,张榜公布; 试卷评讲课功能异化,充斥着对考分不高学生的挖苦和讽刺; 期末成绩通知单的综合评语,是以分数来定基调的,对学困生的评语是生硬的,而且少有鼓励、欣赏、相信等意思; 在各种评奖中,考试成绩几乎成了唯一的衡量指标;考分高的学生,将囊括所有奖项; 许多学生把历史考试的日子,看成黑色的日子,许多学生,在公布历史考试分数的时候,心情忐忑不安,有的自卑、有的沮丧,有的甚至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面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要把关爱融入评价的各个环节,细心关注被评价者的处境和需要,把学生评价变成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有力手段。 在学生评价中,历史教师应把对学生的关爱转化为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具体行为,努力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形成性评价时,要立足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要认真做好比较分析和诊断,重在及时调节、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在终结评价时,成绩、特长总结要充分,问题分析要辩证,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要评出个性,评出信心,评出希望;实施定量评价,数据应做模糊处理,信息反馈的渠道、形式、场合要慎重斟酌,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承受力。进行定性评价,语言要中肯,要多一些赏识、商榷、宽容,要有鼓动性和感召力,要用期盼的字句指出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历史学科对学生实施情感评价,要在历史教学中挖掘评价资源,要在教学和评价的契合点上作文章。历史教材上,名言、警句、哲理比比皆是,美德、懿行、壮举不可胜数,智者、贤士、大家相映成辉。这些丰富的教育素材,与讨论、辩论、竞赛、角色扮演、尝试体验、情景再现、模拟考古、人物访谈、古迹寻踪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转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评价情景。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李大钊名言评析”、“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历史学习的启示”、“家乡的昨天与今天”、“回顾历史,畅谈节约”、“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锻炼,且知识、能力、情意、态度又自然流露,教师可以从中观察、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主动程度、语言交际、合作意识、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这样,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教学活动,与了解、观察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信息,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了,实现了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是充沛的,是真实的自我流露,教师因看到学生积极的探究状态和学习上的进步而高兴。 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需要在学生中树榜样,并且树多种类型的榜样。这是适合个性多样化实际的,也是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用历史上名人、成功人士的名字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各类榜样冠名,这样,名人的精神、行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便赋予了一个个榜样以特定深邃的内涵,历史教学内容和具有醇厚情感的学生评价就融为一体了。如设立居里夫人勤学奖,把它授予勤学不辍、求真求实的学生;设立爱因斯坦创新奖,把它授予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生;设立陶行知躬行奖,把它授予勇于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设立布鲁诺挑战奖,把它授予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的学生;设立周恩来志向奖,把它授予学习目标明确,志向远大,能长久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的学生;设立红军长征学习拼搏奖,把它授予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学生;设立李政道、杨振宁学习优秀奖,将它授予学习主动,学习方法好,思维积极、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树榜样工作,应该和班主任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及全体学生一起来做。 五、“关系和谐”──历史学科的学生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呈现出主体多元、主客互动的评价关系 以往的学生评价,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评价者,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受评地位。评价的主、客体间是一种对立关系。 历史新课程的学生评价关系,拟为如下图示: 从上面的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处于评价的中心位置,与同伴、教师、家长都发生评价关系,既自评,又在群体中评他和接受他评;教师处于评价的重要位置,既评价学生,又接受学生的评判;(在学生评价机制中,学生对教师、家长的评价是辅助的,但在教师评价机制中,学生对教师、家长的评价,就是主要的了。)家长参与评价。他们从社会角度,以一个监护人的身份对孩子进行评判,多一个角度,多一方面看法,是必要的。同时,家长也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种新型的评价关系图示中,评价行为主体多元,评价主、客体有机统一,评价呈多指向。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成为评价中的亮点,激励学生发展、促进教学相长、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三个方面,被整合在评价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学生评价关系系统。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两点:1、学生既然具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就要给学生评价知情权,要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目的、标准、形式、方法、实施要求等,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认同评价;2、学生评价过程应自始至终充满民主气息,没有民主,就没有评价关系的和谐。 以上阐述的“五个和谐”,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如“全体发展和谐”中的善待学困生,就与情感评价关系密切;又如在评价中推行学生自评法,这是“方法和谐”问题,又是评价主、客体“关系和谐”的内容。为了论述和分析的方便,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把学生评价机制分成“五个和谐”来说。在分述之后,也没有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仅在这里作以说明。 |
世界史专题复习(三) | ||||||||||||||||||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 宗爱香 256400 | ||||||||||||||||||
考点研习: 本专题由两个专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民族解放运动史组成。主要内容涉及──早期的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及工人运动、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史实构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同时按相应的历史时期及范围一并阐述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内容,其中涉及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
世界史专题复习(二) | ||||||||||||||||||||||||||||||||||||||||||||||||||||||||||||||||||||||||||||||||||||||||||||||||||||||||||||||||||||||||||||||||||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 ||||||||||||||||||||||||||||||||||||||||||||||||||||||||||||||||||||||||||||||||||||||||||||||||||||||||||||||||||||||||||||||||||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 宗爱香 256400 | ||||||||||||||||||||||||||||||||||||||||||||||||||||||||||||||||||||||||||||||||||||||||||||||||||||||||||||||||||||||||||||||||||
考点研习: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国际关系是国际利益在某一时期的汇合。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分三种类型: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②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
二、两次世界大战
三、世界格局的变化
四、重要的国际会议
五、重要的国际条约
|
六、重要的国际组织
| |||||||||||||||||||||||||||||||
世界史专题复习(一) | ||||||||||||||||||||||||||||||||||||||||||||||||||||||||||||||||||||||||||||||||||||||||||||||||
──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 | ||||||||||||||||||||||||||||||||||||||||||||||||||||||||||||||||||||||||||||||||||||||||||||||||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 宗爱香 256400 | ||||||||||||||||||||||||||||||||||||||||||||||||||||||||||||||||||||||||||||||||||||||||||||||||
考点研习: 世界历史的主干线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它在每一年的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纵观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五百年历史,它创造了以往任何人类社会都无可比拟的先进的社会文明,同时,也产生了罕见的战争劫难和残酷的暴力掠夺,资本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中曲折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美国内战、日俄改革、德意统一
三、三次科技革命
四、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概况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