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 |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刘 岩 |
教学内容:《过新年》 教学对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音乐活动学唱歌曲,感受并掌握歌曲中节奏、力度的变化。 2.引导学生依据听觉感受结合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与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舞蹈、美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表现过年的喜悦,师生在活动中交流、分享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材分析: 《过新年》这首歌曲表达了儿童过新年时的愉快心情。歌词通俗易懂,歌曲中模仿锣鼓点的衬词的运用为歌曲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歌曲为羽调式,民族风格浓郁。歌曲中旋律节奏重复的因素很多,但多为变化的重复。最后歌曲在上行到最高音处结束,显得欢快热烈,意犹未尽。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唱” 会歌曲《过新年》,在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从歌曲及活动中体验过年的欢乐气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地唱好歌曲,掌握好节奏的变化。 教学方法:在学习新歌的过程中以“听”为切入点,这是一节音乐课,在课上学生以“唱” 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学习相关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搜集、整理、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广泛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准备:《过新年》的配乐录像(录像内容为春节庙会中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过新年》的歌曲录音,伴奏音乐录音,大歌片,节奏谱(按打击乐器的伴奏型,在大歌片上画出大鼓、小鼓、小蝶的图形),儿童打击乐器(小鼓、小镣),彩带,龙头、狮头等头饰。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最能表现春节特色的物品(自己剪的窗花,中国结挂件,“福”字,春联,鞭炮模型,灯笼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阶段目标:承接上节课的内容,从相关内容入手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师生在《新年好》的音乐声中一起进入教室,落座。 教师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年好》这首歌曲,新年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除了每年的1月1日以外,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辞旧迎新的节日。它们的日期不同,庆祝的形式也不同。你们知道吗? 学生回答:外国有圣诞节。 学生回答:我们中国有春节。 教师语:的确是这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辞旧迎新的节日,我们国家民间对春节也叫“过年”,今天我们就在歌声中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过年的喜庆气氛。 二、学唱新歌 1.欣赏歌曲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在歌曲的旋律伴奏下进行各种活动,同时加深对歌曲旋律的记忆。】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的配乐录像,学生听音乐并观看画面。教师将写有“过新年”美术字的条幅挂在黑板上。 教师语:看过了热闹的节日景象之后,老师请大家认真地听一听这首歌曲,请你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歌曲的录音,并以自己的体态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和头。 教师语:谁来说一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学生回答:是欢快热烈的。(其他学生附和) 教师语:刚才的录像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些民俗活动? 学生回答:耍狮子、舞龙、扭秧歌…… 教师语:你能不能随着《过新年》的音乐模仿这些有趣的民俗活动?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说一说、练一练。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并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在音乐伴奏下试着模仿耍狮子、舞龙、扭秧歌等民俗活动。 教师语: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同学表演的“扭秧歌”,请大家随着音乐拍拍手为他们伴奏。 教师活动;为表演的同学分发道具──彩带,播放《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 学生活动:一组同学在教室的中间随着歌曲的旋律表演“扭秧歌”,其他同学随着音乐轻轻拍手并观看表演。 教师语:我们再请一组同学为我们表演“耍狮子”,请大家边欣赏他们的表演边轻声地用“la”跟唱歌曲的旋律。 教师活动:为表演的同学分发“耍狮子”用的道具──狮头,播放《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与学生一起轻声唱歌曲的旋律。 学生活动:一组同学在教室中间随着歌曲的旋律表演“耍狮子”,其他同学用“ la” 轻声跟唱歌曲的旋律。 教师语:我们刚才进行的活动一直有音乐伴奏,你们能记起刚才听过、唱过的旋律吗?请你唱一唱。 学生回答:(用哼唱的方式)唱出自己记住的旋律片段。 教师活动:对于学生演唱正确的地方予以肯定,对于学生演唱中不正确的地方予以纠正,并用规范的口型及演唱方法示范学生记住的音乐片段。 教师语:同学们记住了这首歌曲的大部分旋律,下面请大家认真听琴,我们用“ la” 这个音完整地练唱一遍歌曲的旋律。 教师活动:用比较慢的速度弹奏歌曲《过新年》的旋律,用准确的演唱口型和状态给学生以示范,和学生一起练习演唱歌曲的旋律。 学生活动:跟琴练习演唱歌曲的旋律。 2.学唱歌词 【阶段目标:通过听、忆、视唱等形式,让学生在“唱” 的过程中学会新歌。】 教师语: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你仔细听一听歌中都唱了什么?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过新年》(有歌词演唱的录音)。 学生活动:聆听歌曲,仔细听辨歌词。 教师语:好,歌曲听完了,谁来唱一唱,你听到了什么歌词? 学生回答:我听到了(演唱)“过新年呀,咚咚咚咚咚呛。”“喜洋洋呀,咚咚咚咚咚呛。”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完毕,教师用琴弹奏出这两个乐句。师生一起演唱。 学生回答:我听到了(演唱)“鞭炮声声锣鼓响”“唱歌跳舞多欢畅”。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完毕,教师用琴弹奏出这两个乐句。师生一起演唱。 学生回答:我还听到了“咚咚咚咚呛”。 教师语:哦!你还听到了“咚咚咚咚呛”,那这个“咚咚咚咚呛”模拟的是什么声音呀? 学生回答:是敲锣打鼓的声音,是锣鼓点儿的声音。 教师语:请你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认真听一听“咚咚咚咚呛”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你可以用手指做鼓距在自己的腿上敲一敲。你也可以小声地跟着音乐唱一唱。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教师以手势引导学生在歌曲中唱出“咚咚咚咚呛” 的地方随着音乐一起敲击节奏并小声哼唱。 教师语:请大家与老师合作,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歌曲,老师演唱到“咚咚咚咚呛” 的地方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 教师活动:将歌曲《过新年》的歌片挂在黑板上,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教师范唱歌曲。 学生活动:仔细看歌片学习歌词,并按教师的要求与教师合作演唱歌曲。 教师语:下面老师请一组同学和老师一起唱,另外一组同学演唱“咚咚咚咚呛” 的部分。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 师生活动:师生合作共同演唱歌曲。 教师语: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看着歌片自己唱一唱。 教师活动:中速弹奏歌曲伴奏音乐。 学生活动:看歌片轻声练习唱歌词。 三、歌曲音乐文化扩展 【阶段目标: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演唱,通过各种活动充分感受过新年的喜庆气氛。】 1.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过渡语:这首歌曲唱的是过年的情景,在过年的时候哪些打击乐器最能表现热烈喜庆的气氛呀? 学生回答:锣、鼓、镲。 教师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请你们按照节奏谱来演奏。 教师活动:展示大鼓、小鼓、小镲,把节奏谱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语:请大家小声读一读各种乐器的演奏节奏。 学生活动:视谱、读谱。 教师语:老师请一个同学来演奏大鼓,第一组的同学演奏小鼓,第二组的同学演奏小镜,老师和其他同学演唱。 教师活动:分发打击乐器,播放伴奏音乐,与学生一起演唱。 教师语:同学们唱得不错,老师想给大家提个问题,在歌曲的结尾我们怎样表现喜庆热闹的气氛?老师设计了几种办法,第一种是越来越弱,在渐弱中结束(教师示范);第二种是越来越强,在最强音上结束(教师示范)。请你选择一种。 学生回答:第二个!第二个显得热闹。 教师语:请大家试一试。 教师活动:弹奏最后一个乐句。 学生活动:练习演唱、演奏。 教师语:下面我们完整地把歌曲演唱一遍。 教师活动: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并演唱。 2.展示与过年相关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播放《春节序曲》的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语: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里,人们用欢乐的歌声、用动人的舞蹈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过年的日子里人们还会用一些特别的东西表达自己对新年的祈盼与祝福。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请大家回去搜集与过年有关的物品,你们找到什么了?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学生活动:将自己搜集到的窗花,中国结挂件,“福”字,春联,鞭炮模型,灯笼等物品互相交换欣赏。 教师语:在过年的日子里,我们用窗花带来春天的温暖,用中国结寄托团圆的心愿,用春联和福字表达对新年、新日子的美好祝愿,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这些象征美好与吉祥的饰物把我们的教室装扮起来,我们一起来──过新年! 师生活动:在音乐声中把各种装饰品布置到相应的位置上(春联贴在门口、中国结和窗花贴在窗户上和黑板上……) 教师活动:关闭《春节序曲》的音乐,并示意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教师语:最后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和动人的舞蹈表达我们对新年的祝福。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伴奏音乐,与学生一起活动。 学生活动:背唱歌曲,边唱边表演自己创编的秧歌步。 活动结束下课。 教学思考 “新年”,是一个神奇的字眼,“新年”是一切新的开始,新的祝愿从这里诞生,新的梦想从这里放飞。“过年” 是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应该这样说,中国人过年,过的是团圆、过的是欢庆、过的是祝福,过的是吉祥,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庆典文化。在过年的日子里,龙腾狮舞、彩灯闪耀、花团锦簇、锣鼓喧天,这些过年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遗想。其实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快乐和满足。他们从家人亲友的团聚中感受亲情的温馨,他们在眼花缭乱的庙会中体验民族文化的悠远,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放松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的美好。正是基于我对“新年” 的这种理解,在设计《过新年》这节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游戏中欣赏歌曲,在歌唱中学习歌曲,在活动中感受文化。 一、在游戏中欣赏歌曲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学习新歌的时候,欣赏也就是“听”,这对于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从而进一步学习歌曲演唱,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听” 不能走过场,要让学生听清、听懂,要让学生反复听。这首歌曲“听” 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视听结合感受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制了一段春节庙会的录像再配上歌曲《过新年}) 的录音,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学生们的感官同时受到鲜活生动的动态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的刺激,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第二步,重点听歌曲的旋律,在这个环节上我注重了活动的多样性,学生有的表演“耍狮子”,有的表演“扭秧歌”,在这些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在模仿游戏中反复听歌曲的旋律,这样既达到了反复欣赏加深对歌曲旋律记忆的目的,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二、在歌唱中学习歌曲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过程。我认为音乐课学习歌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充满音乐的歌唱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提问中这样引导:“你们能记起刚才听过、唱过的旋律吗?请你唱一唱。”“歌曲听完了,谁来唱一唱,你听到了什么歌词?” 这样的问题传导给学生的信息是:我在上音乐课,我应该用自己的歌声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自觉地用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教师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学习的过程是由“唱”来完成的而不是由“说”来完成的。“唱” 的过程同样需要重复练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唱的形式多种多样,设计多种演唱形式围绕一个中心任务,不断提高要求,进行螺旋式上升。有跟录音模唱、有师生对唱、有学生之间小组对唱、视唱、背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学生在新颖的形式下不断地接近学习目标,提高自身演唱技能和技巧。 三、在活动中感受文化 音乐学科各个教学领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凭借这种联系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过新年”这个题目中包含着太多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模仿民俗活动”“利用打击乐器表现”“课内外相结合” 这三种活动形式。学生在学唱歌曲旋律、学唱歌词、读谱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之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学生对“音乐与相关文化” 的体验和感悟不是来源于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而是来自于他们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所参与的各种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音乐与相关文化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
《声音的长短》教学设计 | ||||||||||||||||||||||||||||||||||||||||||||||||||||||||||||||||||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金 玲 | ||||||||||||||||||||||||||||||||||||||||||||||||||||||||||||||||||
|
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学设计 | ||||||||||||||||||||
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通过听唱一组歌颂祖国、国旗与多民族题材的歌曲,教育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敬国旗。 2.逐步培养儿童听音乐的习惯和兴趣。 3.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4.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有所感受。 (二)具体要求 1.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3.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并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4.能随音乐主动、大方地参加集体歌舞。 三、教学准备 四、教材分析(一)教具 钢琴、碰铃、响板、VCD或录像带、录音机、幻灯机。 (二)文字图片资料 有关升国旗、奏国歌的VCD、录像带(最好是香港、澳门回归时奏国歌的场景及运动健儿获奥运金牌时奏国歌、升国旗的场景)或幻灯片、图片;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图片;中国地图。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授课时,正值国庆节前后,这是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之中、音乐课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儿童初步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与相关文化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选编了既合乎该年龄段儿童认知规律,又与“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主题内容相关的歌曲和歌舞音乐。 (二)重点及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1.听赏童声合唱与铜管乐齐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感受人声与乐器音色的不同。 2.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3.学习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4.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 本单元的难点 1.教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时,指导学生唱出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2.组织好歌舞表演,使之既有组织秩序,形式又生动、活泼、有趣,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方地表演。 (三)音乐材料分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于1935年,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所起的巨大的鼓舞作用,建国以后,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会上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为正式国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愈加富裕祖国日益强大。当嘹亮、雄壮的国歌在各种庆典、集会中奏响、在各个国际体育大赛中响起、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仪式上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不为之而感到无限的幸福和自豪。这一课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听赏国歌,也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解有关国歌的知识及国歌音乐的特点。 2.《国旗国旗真美丽》 这是一首充满稚趣、富于想象的儿童歌曲。歌词的前两句用儿歌常用的重叠手法,将“国旗”与“金星”两词重叠,把国旗为何美丽的真正涵意用儿童语言揭示出来。歌词的后两句富于幻想,充满童心,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与尊敬。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十分简单,由4个乐句组成,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第一乐句旋律活泼、亲切,将“真”字放在了全曲的最高点,表现了儿童对祖国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二乐句降低了音区,但在节奏形式和旋律走向上同第一乐句保持了一致,用肯定的语气揭示了歌词所表达的意义。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在句法上同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第一小节的节奏同前面乐句形成对比,声音色彩变得柔和、婉转,乐句结束在“6”音上,极富幻想。第四乐句富于变化,表达了儿童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这首歌应用亲切的语言和自然的声音唱,切忌喊唱。速度也不宜唱得太快,不能唱成进行曲速度。 3.《彝家娃娃真幸福》 这是一首具有彝族舞曲音调特点的歌曲。彝族是居住在四川、云南等地的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解放前他们生活在黑暗的半奴隶半封建社会,有着一部民族的辛酸血泪史。解放后,彝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彝族人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幸福。彝族的音乐与舞蹈也成了今天祖国文艺舞台上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节目。这首儿歌采用了典型的彝族民歌音调和节奏写成,欢快热烈、短小简捷,很适合边歌边舞。 4.《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明快。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因此,赞美长江、黄河就是赞美家乡、祖国。歌曲为宫调式,但其中也蕴含了羽调式的因素。结构短小、精巧,音域在一个八度范围内。旋律平稳、流畅,朗朗上口,歌词和曲调都容易记忆,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适合低年级小学生学唱的四三拍歌曲。 5.《吹芦笙》 这是一首富有浓郁少数民族音调特色的儿童抒情歌曲。歌词简捷、短小,中间插入侗族人民歌唱时特有的衬词,表现了侗族儿童幸福、欢乐的生活情景。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省。芦笙是侗族人民的传统乐器,每逢节庆集会,人们都要在芦笙所吹奏出的音乐中尽情地歌唱和舞蹈。由于受地域、环境、语言和民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音乐存在较大差异,其音调也各具特色。《吹芦笙》就具有比较鲜明的侗族音乐特点。全曲是小巧的三段式结构,即A-B-C结构,采用了侗族民歌中常用的五声羽调式写成。音域只有五度,旋律多以312、219音组进行,把侗族芦笙吹奏音调表现得栩栩如生。歌曲节奏欢快、热烈而富于变化。最后用衬词“耶”字作吆喝声结束全曲,更增添了歌曲的童趣,使歌曲富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
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学案例 |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国歌。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过程: (一)听赏《国歌》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唱、奏国歌时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庄重、肃穆,身体不能乱动。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 2.可向学生提问: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国歌?然后播放有关唱、奏国歌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补充。 3.介绍国歌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国歌,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国歌、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国歌、升国旗的联系。 (二)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国旗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等国旗知识。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4.学生跟着教师分句模唱歌曲数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师唱“国旗国旗”,学生接唱“真美丽”…… 教学评价: 1.是否能安静地听音乐。 2.是否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唱、奏国歌。 3.是否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而不喊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 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教学评价 1.能否区别碰铃与响板的音色,并能正确演奏。 2.是否知道《吹芦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歌表演《舞家娃娃真幸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彝族集体舞的走步与拍手。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彝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彝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评价 1.能否正确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按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2.能否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舞表演。 3.能否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教学设计 | |||||||||||||||||||||||||||||||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为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而编写的。小学生入学后第一节音乐课就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有趣的声音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创造声音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 1.养成“倾听”各种声音的习惯。 2.培养对各种声音的感受能力。 3.模仿各种声音,进而能创造声音。 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声音的探索,可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声音材料,不仅可以创造出各种声音,还可以利用这些声音材料表现一定的场景。在此过程中感受声音的强弱、长短、音色、高低。这些知识虽然没有直接讲授却已经渗透在有趣的创造活动之中。 唱歌教学仍然是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提倡创新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歌曲感悟音乐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的三首歌曲都与声音有关。通过歌曲唱出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模仿的兴趣,用听唱法学唱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感受音乐的美。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从“寻找声音→模仿声音→创造声音→利用声音表现情景”,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声音的初步探索。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编织故事。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单元的难点: 对声音的联想。学生虽然对生活中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但没有从声音引起联想的经验。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为探索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材料分析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材中分别例举了三组表现不同场景的声音和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 三组声音分别是: 城市中的声音:汽车、钟表、直升飞机、火车。 森林中的声音:流水、小鸟、狮子、大象。 乡村中的声音:小鸭、小鸡、小狗、小猫、雷雨。 这几组声音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很容易分辨,也易于模仿。为了开阔学生 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声音,特别是农村中的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声音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在夜间的田野中经常会上演一部神奇而美妙的声音交响曲。 生活中还有其他场景的声音。如:拨电话、电话铃、电话不通、电话接通的声音;火车进站、出站、行进中、过山洞、过大桥、汽笛的声音;自来水滴水、开水龙头流水的声音;小溪流水、瀑布、海浪、海鸥的声音;小孩的哭声、笑声、掌声;集贸市场、嘈杂的大街、走路的声音;关门声、下楼声、脚步声;汽车发动声、行进声、刹车声;校园的铃声、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跳水的声音;厨房中的炒菜声、切菜声;风声、雷声、雨声;磨纱纸、揉纸的声音;各种动物、各种乐器的声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倾听”更多的声音,为他们以后用声音编织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歌曲《大雨和小雨》只有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只有4小节,第二乐句的音乐素材蕴含第一乐句的部分材料。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富有儿童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 2.在音乐厅里 “在音乐厅里”指在音乐厅里能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歌声和乐器演奏的声音。由生活中的声音扩展到音乐中的声音。除教材插图中所提示的声音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听辨其他乐器的声音。如长笛、竖琴、圆号、长号、扬琴、大提琴、手风琴、电子琴等,还可以听辨一些少数民族乐器如冬不拉、芦笙、马头琴、口笛等。但并不是要让学生都知道这些乐器名称,而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中只例举了一些常见的乐器,学生会演奏什么乐器还可以在课堂演奏,既可以展现学生的特长,又可以使其他学生直接了解这种乐器的形状和声音特点。 《布娃娃弹琴》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歌曲,音域只有六度,2/4拍,节奏工整,富有韵律感。 全曲有4个乐句,每个乐句4小节,第三、四乐句与第一、二乐句基本相同,用变换重复手法写成,是儿童歌曲常用的方法。 歌曲中出现了四分休止符3 0 3 | 1 - - |,在教唱时教师要多做示范,用音响引导学生唱准。这两小节在演唱时要做到声断气连,第四乐句的5 6 6 |和第二句的5 — 6很相似,容易唱错,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学会歌曲后可边唱边律动,或是随着歌声晃动身体以感受音乐的优美情绪。 3.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这部分内容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对和错,学生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创造,对发展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创造的声音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出自己的声音。 教材中所例举的声音有拍手、撕纸、敲碟子、吹树叶、喊叫声和敲打盛着水的瓶子。这几种声音是为学生提供几种例子,并不是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如敲铅笔盒、刮暖气片、在塑料瓶中装上黄豆、敲击铁棍、敲门声等。在创造声音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两、三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个简单的内容。如脚步声、开门声、喝水声。好像是一个小朋友放学回家,打开门,口渴了咕噜咕噜喝水的情景。 从创造单一的声音到创造有一定内容的声音是个提高的过程,学生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大鼓和小鼓》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由于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力度,所以教材中去掉了力度记号,但在演唱中可以渗透力度的表现,原歌曲的力度标记如下: 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 教材中出现的“脚”和“手”,既是力度强弱对比的体现,也使歌曲更有趣味性。在唱“擂起了”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便于把歌曲唱准。 5.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 用声音编织故事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新内容,体现了培养创造能力的新的教育理念。 用声音编织故事是集声音、想象、创造、表演于一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由于它的材料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物体,表现的又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情,在表现中没有技术的难度,所以是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用声音编织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声音灵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开启了他们想象的闸门。 “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共有8幅图,描绘了8个情境,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用什么声音来表现这个故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科书中的插图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创造出更有新意更有特色的声音来表现这个故事。 根据教学进度,虽然还没有认识打击乐器,但可以把它当一种声音材料来选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掘情境进行表演,也可以适当缩减一些情景,如果不选用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创编其他的内容如《早晨》、《课间》、《妈妈的厨房》、《一个雨天》、《夜晚》等。 |
“用声音编织的故事”补充材料 | ||||||||||||||||||||||||||||||||||||||||||||
1.《快乐的早晨》(北京市灯市口小学王娜供稿)
| ||||||||||||||||||||||||||||||||||||||||||||
《过新年》 |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刘 岩 |
教学内容:《过新年》 教学对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音乐活动学唱歌曲,感受并掌握歌曲中节奏、力度的变化。 2.引导学生依据听觉感受结合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与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舞蹈、美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表现过年的喜悦,师生在活动中交流、分享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材分析: 《过新年》这首歌曲表达了儿童过新年时的愉快心情。歌词通俗易懂,歌曲中模仿锣鼓点的衬词的运用为歌曲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歌曲为羽调式,民族风格浓郁。歌曲中旋律节奏重复的因素很多,但多为变化的重复。最后歌曲在上行到最高音处结束,显得欢快热烈,意犹未尽。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唱” 会歌曲《过新年》,在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从歌曲及活动中体验过年的欢乐气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地唱好歌曲,掌握好节奏的变化。 教学方法:在学习新歌的过程中以“听”为切入点,这是一节音乐课,在课上学生以“唱” 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学习相关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搜集、整理、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广泛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准备:《过新年》的配乐录像(录像内容为春节庙会中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过新年》的歌曲录音,伴奏音乐录音,大歌片,节奏谱(按打击乐器的伴奏型,在大歌片上画出大鼓、小鼓、小蝶的图形),儿童打击乐器(小鼓、小镣),彩带,龙头、狮头等头饰。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最能表现春节特色的物品(自己剪的窗花,中国结挂件,“福”字,春联,鞭炮模型,灯笼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阶段目标:承接上节课的内容,从相关内容入手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师生在《新年好》的音乐声中一起进入教室,落座。 教师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年好》这首歌曲,新年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除了每年的1月1日以外,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辞旧迎新的节日。它们的日期不同,庆祝的形式也不同。你们知道吗? 学生回答:外国有圣诞节。 学生回答:我们中国有春节。 教师语:的确是这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辞旧迎新的节日,我们国家民间对春节也叫“过年”,今天我们就在歌声中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过年的喜庆气氛。 二、学唱新歌 1.欣赏歌曲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在歌曲的旋律伴奏下进行各种活动,同时加深对歌曲旋律的记忆。】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的配乐录像,学生听音乐并观看画面。教师将写有“过新年”美术字的条幅挂在黑板上。 教师语:看过了热闹的节日景象之后,老师请大家认真地听一听这首歌曲,请你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歌曲的录音,并以自己的体态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和头。 教师语:谁来说一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学生回答:是欢快热烈的。(其他学生附和) 教师语:刚才的录像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些民俗活动? 学生回答:耍狮子、舞龙、扭秧歌…… 教师语:你能不能随着《过新年》的音乐模仿这些有趣的民俗活动?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说一说、练一练。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并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在音乐伴奏下试着模仿耍狮子、舞龙、扭秧歌等民俗活动。 教师语: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同学表演的“扭秧歌”,请大家随着音乐拍拍手为他们伴奏。 教师活动;为表演的同学分发道具──彩带,播放《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 学生活动:一组同学在教室的中间随着歌曲的旋律表演“扭秧歌”,其他同学随着音乐轻轻拍手并观看表演。 教师语:我们再请一组同学为我们表演“耍狮子”,请大家边欣赏他们的表演边轻声地用“la”跟唱歌曲的旋律。 教师活动:为表演的同学分发“耍狮子”用的道具──狮头,播放《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与学生一起轻声唱歌曲的旋律。 学生活动:一组同学在教室中间随着歌曲的旋律表演“耍狮子”,其他同学用“ la” 轻声跟唱歌曲的旋律。 教师语:我们刚才进行的活动一直有音乐伴奏,你们能记起刚才听过、唱过的旋律吗?请你唱一唱。 学生回答:(用哼唱的方式)唱出自己记住的旋律片段。 教师活动:对于学生演唱正确的地方予以肯定,对于学生演唱中不正确的地方予以纠正,并用规范的口型及演唱方法示范学生记住的音乐片段。 教师语:同学们记住了这首歌曲的大部分旋律,下面请大家认真听琴,我们用“ la” 这个音完整地练唱一遍歌曲的旋律。 教师活动:用比较慢的速度弹奏歌曲《过新年》的旋律,用准确的演唱口型和状态给学生以示范,和学生一起练习演唱歌曲的旋律。 学生活动:跟琴练习演唱歌曲的旋律。 2.学唱歌词 【阶段目标:通过听、忆、视唱等形式,让学生在“唱” 的过程中学会新歌。】 教师语: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你仔细听一听歌中都唱了什么?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过新年》(有歌词演唱的录音)。 学生活动:聆听歌曲,仔细听辨歌词。 教师语:好,歌曲听完了,谁来唱一唱,你听到了什么歌词? 学生回答:我听到了(演唱)“过新年呀,咚咚咚咚咚呛。”“喜洋洋呀,咚咚咚咚咚呛。”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完毕,教师用琴弹奏出这两个乐句。师生一起演唱。 学生回答:我听到了(演唱)“鞭炮声声锣鼓响”“唱歌跳舞多欢畅”。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完毕,教师用琴弹奏出这两个乐句。师生一起演唱。 学生回答:我还听到了“咚咚咚咚呛”。 教师语:哦!你还听到了“咚咚咚咚呛”,那这个“咚咚咚咚呛”模拟的是什么声音呀? 学生回答:是敲锣打鼓的声音,是锣鼓点儿的声音。 教师语:请你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认真听一听“咚咚咚咚呛”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你可以用手指做鼓距在自己的腿上敲一敲。你也可以小声地跟着音乐唱一唱。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教师以手势引导学生在歌曲中唱出“咚咚咚咚呛” 的地方随着音乐一起敲击节奏并小声哼唱。 教师语:请大家与老师合作,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歌曲,老师演唱到“咚咚咚咚呛” 的地方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 教师活动:将歌曲《过新年》的歌片挂在黑板上,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教师范唱歌曲。 学生活动:仔细看歌片学习歌词,并按教师的要求与教师合作演唱歌曲。 教师语:下面老师请一组同学和老师一起唱,另外一组同学演唱“咚咚咚咚呛” 的部分。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 师生活动:师生合作共同演唱歌曲。 教师语: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看着歌片自己唱一唱。 教师活动:中速弹奏歌曲伴奏音乐。 学生活动:看歌片轻声练习唱歌词。 三、歌曲音乐文化扩展 【阶段目标: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演唱,通过各种活动充分感受过新年的喜庆气氛。】 1.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过渡语:这首歌曲唱的是过年的情景,在过年的时候哪些打击乐器最能表现热烈喜庆的气氛呀? 学生回答:锣、鼓、镲。 教师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请你们按照节奏谱来演奏。 教师活动:展示大鼓、小鼓、小镲,把节奏谱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语:请大家小声读一读各种乐器的演奏节奏。 学生活动:视谱、读谱。 教师语:老师请一个同学来演奏大鼓,第一组的同学演奏小鼓,第二组的同学演奏小镜,老师和其他同学演唱。 教师活动:分发打击乐器,播放伴奏音乐,与学生一起演唱。 教师语:同学们唱得不错,老师想给大家提个问题,在歌曲的结尾我们怎样表现喜庆热闹的气氛?老师设计了几种办法,第一种是越来越弱,在渐弱中结束(教师示范);第二种是越来越强,在最强音上结束(教师示范)。请你选择一种。 学生回答:第二个!第二个显得热闹。 教师语:请大家试一试。 教师活动:弹奏最后一个乐句。 学生活动:练习演唱、演奏。 教师语:下面我们完整地把歌曲演唱一遍。 教师活动: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并演唱。 2.展示与过年相关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播放《春节序曲》的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语: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里,人们用欢乐的歌声、用动人的舞蹈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过年的日子里人们还会用一些特别的东西表达自己对新年的祈盼与祝福。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请大家回去搜集与过年有关的物品,你们找到什么了?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学生活动:将自己搜集到的窗花,中国结挂件,“福”字,春联,鞭炮模型,灯笼等物品互相交换欣赏。 教师语:在过年的日子里,我们用窗花带来春天的温暖,用中国结寄托团圆的心愿,用春联和福字表达对新年、新日子的美好祝愿,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这些象征美好与吉祥的饰物把我们的教室装扮起来,我们一起来──过新年! 师生活动:在音乐声中把各种装饰品布置到相应的位置上(春联贴在门口、中国结和窗花贴在窗户上和黑板上……) 教师活动:关闭《春节序曲》的音乐,并示意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教师语:最后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声和动人的舞蹈表达我们对新年的祝福。 教师活动:播放《过新年》伴奏音乐,与学生一起活动。 学生活动:背唱歌曲,边唱边表演自己创编的秧歌步。 活动结束下课。 教学思考 “新年”,是一个神奇的字眼,“新年”是一切新的开始,新的祝愿从这里诞生,新的梦想从这里放飞。“过年” 是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应该这样说,中国人过年,过的是团圆、过的是欢庆、过的是祝福,过的是吉祥,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庆典文化。在过年的日子里,龙腾狮舞、彩灯闪耀、花团锦簇、锣鼓喧天,这些过年特有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遗想。其实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快乐和满足。他们从家人亲友的团聚中感受亲情的温馨,他们在眼花缭乱的庙会中体验民族文化的悠远,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放松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的美好。正是基于我对“新年” 的这种理解,在设计《过新年》这节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游戏中欣赏歌曲,在歌唱中学习歌曲,在活动中感受文化。 一、在游戏中欣赏歌曲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学习新歌的时候,欣赏也就是“听”,这对于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从而进一步学习歌曲演唱,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听” 不能走过场,要让学生听清、听懂,要让学生反复听。这首歌曲“听” 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视听结合感受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制了一段春节庙会的录像再配上歌曲《过新年}) 的录音,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学生们的感官同时受到鲜活生动的动态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的刺激,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第二步,重点听歌曲的旋律,在这个环节上我注重了活动的多样性,学生有的表演“耍狮子”,有的表演“扭秧歌”,在这些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过新年》这首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在模仿游戏中反复听歌曲的旋律,这样既达到了反复欣赏加深对歌曲旋律记忆的目的,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二、在歌唱中学习歌曲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过程。我认为音乐课学习歌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充满音乐的歌唱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提问中这样引导:“你们能记起刚才听过、唱过的旋律吗?请你唱一唱。”“歌曲听完了,谁来唱一唱,你听到了什么歌词?” 这样的问题传导给学生的信息是:我在上音乐课,我应该用自己的歌声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自觉地用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教师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学习的过程是由“唱”来完成的而不是由“说”来完成的。“唱” 的过程同样需要重复练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唱的形式多种多样,设计多种演唱形式围绕一个中心任务,不断提高要求,进行螺旋式上升。有跟录音模唱、有师生对唱、有学生之间小组对唱、视唱、背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学生在新颖的形式下不断地接近学习目标,提高自身演唱技能和技巧。 三、在活动中感受文化 音乐学科各个教学领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凭借这种联系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过新年”这个题目中包含着太多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模仿民俗活动”“利用打击乐器表现”“课内外相结合” 这三种活动形式。学生在学唱歌曲旋律、学唱歌词、读谱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之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学生对“音乐与相关文化” 的体验和感悟不是来源于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而是来自于他们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所参与的各种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音乐与相关文化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
《声音的长短》教学设计 | ||||||||||||||||||||||||||||||||||||||||||||||||||||||||||||||||||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金 玲 |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