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暑假备课专家发言、讲座、总结材料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8-18 20:04
标题:
小学语文暑假备课专家发言、讲座、总结材料集锦
浅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天津 李 晶
发言提纲:
“语文味”是新近出现的一个概念,使用频率颇高。在近期的各种教研活动或教学论文中,这个词经常被广大教师和专家所提及。有的时候,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常常会提及:这节课“语文味”很足,这是对一节好课的评价;这节课总觉得“语文味”淡了些,这是对一节课的商榷意见;语文课应该有一些语文的味道,这是对语文课的总体要求。用“语文味”作为衡量语文课优劣的一个标准,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是不是课堂上的“言语训练”就是“语文味”唯一的表现呢?今天,我想从这里入手,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
3.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是渗透了教师的生命体验的教学;
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
5.“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8.“语文味”理论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我以为: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构成因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文本个性──语文味的散发原点
2.教学设计──语文味的实施路径
3.咀嚼词句──语文味的分子释放
4.教师言语──语文味的强力助剂
5.临时生成──语文味的游动点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8-18 20:05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北京小学 李明新
一、“实”与“活”语文教学思想的提出
“实”与“活”的教学思想深深扎根于基础教育实践。所谓“实”,则体现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根本要求,语文教学的“实”是指教学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使语文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谓“活”,则体现基础教育发展性的时代趋势,语文教学的“活”是指教学要目中有“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与“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既不能孤立地追求“实”,也不能片面地追求“活”。
应当说,语文学科追求“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形成“实”与“活”的教学特色,有着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实”与“活”的教学思想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第一,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实”与“活”的统一。今天,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价值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此,人的生动发展和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尊严的人,他不但需要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应该是主动的、生动的。所以,无论是主体教育的研究,还是新基础教育的研究,都一致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是“活”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具体人”的发展的教育。第二,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实”与“活”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理念,都要求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既要把语文的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到学生身上去,又要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特别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的论断进一步说明,语文教学是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的过程,也是人的思想、精神丰富、完善、提升的过程,两个过程是统一在一起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于语文来讲是浑然一体的,既不能无视人的存在,抽象地进行语言训练,也不能泛化对人文性的认识,搞与工具性对立的语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的“实”与“活”的统一。
其次,“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追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在听课和语文研究中,发现存在必须纠正的教学现状:一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比如,语文教学实践反映出一些教师搞枯燥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训练,教学方式陈旧、僵化,教学上不敢求“活”,认为“活”会降低教学质量。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师生的发展。二是教学改革搞形而上学,作“表面文章”。教学价值的追求抛开学生实质性的发展,无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追求形式、方法上的花样翻新和表面的热闹。前者并非真正的“实”,后者也并非真正的“活”。这种把“实”与“活”对立起来,或是将“实”与“活”简单化、形式化的教学实践必然导致低效的教学。因此,我们也努力通过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深化课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正因为“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有着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针对性,所以,学校语文教师很快形成了共识,并用以自觉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二、“实”与“活”语文教学的构建
北京小学在语文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北京小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实”与“活”的教学思想,从学科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到教学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体性的探索。
(一)研究四个“实”,实现学生实质性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工程。我们必须潜心研究,怎样通过六年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实质性的提高?所谓实质性的提高,是指学生扎扎实实地实现所处学段的语文素养的发展,特别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兴趣、语文知识、语文习惯等的发展。因此,六年的语文教学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实”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在夯实基础。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诫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不“大学”,基础教育不“基础”,幼儿教育不“幼儿”的现状必须加以扭转,基础教育必须回归“基础”。夯实基础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直接价值体现。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它不但影响到一个人进入初中、高中后的语文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终身的语文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也必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的层位与程度,夯实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了夯实小学语文的基础,我校制定了个性鲜明的语文学科十二字培养目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应该说,国家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学生所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是“共性”的体现。而北京小学的语文培养目标正是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从本校办学实际需要出发的一个“个性化”的要求,这是“个性”的体现,是“国标”与“校本”融合的产物,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科具体化。它鲜明了北京小学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与学生语文学习发展上的特点。
为了夯实语文基础,我们在提出十二字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引导教师着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包括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必备的语文学习能力。
我们认识到,激发学习热情(包括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须臾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深刻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不同学段都应重视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爱语文的情感。
我们同样认识到,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叶圣陶先生就非常重视语文习惯的养成,他的语文教育“习惯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校的语文教学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包括倾听、书写、表达等),到了中年级,由于学习习惯容易“滑坡”,我们特别强调中年级要“实在巩固习惯”。
我们更加认识到,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专门任务,必须加以重视培养。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我们把学校制定的语文学科十二字培养目标具体化,指导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握学科专务,落实培养目标,夯实学科基础。
2.实在做实学段。
学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概念则反映了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遵循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分为三个学段,这三个学段的标准表明了一名学生在相应学段的语文学习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实际体现了对学生年龄特征的正确把握和对语文学习认知规律的科学认识。
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着学科教学的“错位”和“越位”现象。特别是一些教师用最优秀学生的学习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追逐“超标”的教学使学段应有的任务难以落实。考察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会发现,教学的要求、目标的制定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大;抛开国家课程的基本标准,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在阅读教学上,脱离学生实际,过深地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空讲道理,没有培养学段要求的基本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上,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严重,简单理解“自由习作”,缺乏必要的思维启迪、方法点拨与语言指导。因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学段进展收效不佳。从学段教学重点看,低年级忽视写字写句的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读写教学,高年级篇章教学意识不强。这些问题导致了学段的教学实效性较差。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强调低年级要抓实“词句”教学,中年级要抓实“句段”教学,高年级要抓实“篇章”教学,使语文教学在不同学段各有侧重,各有核心,又相互关联。为了更有效地做实学段教学,一方面,我们在制定语文学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语文学科在不同年级的倾听、口语、阅读、习作、写字等学习的具体标准,使教师教有所依。另一方面,我们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校长室领导下的年级工作制。年级负责人都是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以他们为核心,凝聚年级教师的智慧,围绕年级的语文子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做实年级语文教学。每学年,年级负责人要按“北京小学质量报告制度”的要求,向学校报告年级语文教学的质量。
3.实在务实课堂。
课堂是儿童生成正确学习概念的“实践基地”。我校认识到,学生的差距往往是在课堂上拉开的。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必须加以重视。
学生的语文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效,即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提高。为此,我校倡导课堂研究的常态化与日常化,即语文教师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在每节课上,踏踏实实地研究语文教学。一节课,教学目标是不是恰当,教学重点是不是突出,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教材使用是不是合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培养等,必须通过日常的教学研究来落实。花架子的语文课堂、摆架子的教学研究,都不能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目标集中,一课一得、两得,不要面面俱到;要落点清楚,体现各年段要求。
为了使课堂更加务实,一方面,我们请年级组围绕“实”与“活”的教学思想,研究、明确本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实”在何处。比如,低年级的语文教师通过研讨认为,要“实在认字写字,实在词语句子,实在正确朗读,实在兴趣习惯”。这一共识,在全面实现低年级语文教学目的的过程中,突出了教学重点,凸现了学段特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另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北京小学变革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再一方面,我们专家工作室的专家和教师实现“绑捆”式教研,每天共同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校长、干部也都经常深入课堂,与教师进行常态下的教学研究,帮助、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收到很好的教研效果。广大教师深切认识到,要务实课堂,就要深钻教材,把“教”材转化为“学”材;就要研究教法,使“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过程”;就要研究学生的“学”,去除“假学”,组织“真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的语文课堂在逐渐去除浮华,回归教学本真,更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发展。
4.实在落实主体。
今天,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学习主体与教育价值问题,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论”到“主体论”的时代转换,并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即从培养“记忆知识的学生”转变为培育“生动活泼、自主自信的学习者”。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研究中,始终把学习主体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共识,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靠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因此,激发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至关重要。在九·五的课题研究中,我校针对当时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研究目标,提升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十·五课题中,我们进一步探究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策略。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激励,需要实践,需要时空。所以,学校倡导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字、写句、写文);要面向全体,努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议的语文学习。为了让“喜欢读书”“一手好字”的目标落到每个孩子身上,我们每天中午1:10—1:30设计为全校的“书香时刻”,低、中年级学生静心写字,高年级学生静心读书。同时,学校开辟了几百平米的摇篮书屋阅读大厅,引进了五家全国知名的少儿出版社。丰富的书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阅读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读书,可以购书,上百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得到了保障。
以上四个“实”反映了我们对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价值的深刻认识。
(二)讲求四个“活”,实现学生生动性的发展。
搞好语文教学,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两点:一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观发生了变化。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体的儿童,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目中有“人”,生动活泼。二是语文学习的课程观发生了变化。课程不等同于教材,教材不等同于课本。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一本书”的时代,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实”,而且应该求“活”。那么,我校语文教学的“活”体现于哪些方面呢?
1.活在开发资源。
传统的课程观造成教学资源的视野比较狭窄,学习空间比较封闭。而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资源视野,体现出学习的开放性。
我们认识到,课本虽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或核心)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或基本)凭借,但并不是唯一凭借。学生语文发展的空间也并非几十平米的教室,教室以外有着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因此,我们提出要“走出一本书的时代”,在用好国家规定教材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资源视野。在开发语文教学的资源上,我校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开发教材资源。我校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体教材,同时,还为语文教师配置了北京、江苏、北师大等版本的教材,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比较中创生出新的教材内容。我们鼓励教师针对本班实际、本单元实际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增添调整,使教材紧紧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目前正着手编印《北京小学语文经典读本》。再如,开发网络资源。我们不但利用两个计算机教室为寄宿学生提供晚间上网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阅览大厅开辟了视听空间。同时,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许多班级已经建立起班级网站或班级博客。除此以外,我们还大力开发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像四年级组的老师从电视上看到《艺术人生》推出的人物,正是一位学生的家长,他是一位摄影家。于是,语文老师与家长携手组织了历时一个月的语文系列活动《寻找老照片中的故事》,不但培养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深受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作为智慧的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语文”生机的“泉眼”,精心开发。
2.活在方式方法。
教育的变革必然要求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发展。如果说开发资源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那么,方式方法的变革则体现了学习的发展性。
深入的实践研究证明,语文教学不应有僵化的程式,应讲求方式方法的灵活、创新。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与教材特色,利于激发情趣,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点已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
同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新课改以来,我们不断摸索,尝试诸多方式。比如,探索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我们与北师大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合作,引进他的理论研究成果,把语文学习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三年的实践研究证明,学生识字量大,阅读量大,思维活跃,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再比如,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像我校在暑假为了增强学生读书兴趣,开展了“读名著,走天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再是关在屋里“死”读书,而是将读书与旅游结合起来,读《西游记》,游访四川──九寨沟;读《红楼梦》,参观大观园……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景致尽收眼底,有的同学在参观游览中,随口吟诵诗篇佳作;有的同学游览归来再细心读书,对其中的内容豁然开朗……学生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到充实、快乐。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了语文社团,开展活动。
在语文教学探索中,变革考试方式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我校不提倡教师每学期赶课,反对过早结束教学,一味进行枯燥的题海战术式的复习;而是倡导教师补充教材,延伸教学。我们要求基础知识在富有激励性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掌握,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则是随堂进行学科能力调研。考的目的是为了调研,是为了下学期更好地改进教学,而不是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业,更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教师的业绩。这种考试方式的变革,不但激发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称赞。近两年,六年级毕业的口语交际考试更是深受学生欢迎:各学科教师分别从真实的生活中结合本学科内容选取合适的热门话题,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教师创设交际情境,现场分组进行口语交际,呈现方式有观看视频图片、自由发言、相互讨论、场外提问等,学生参与广泛而深入,能力得到了锻炼。《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都进行了报道。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等变革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性,有利于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
3.活在过程生成。
教育过程本身是动态的,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但能不能实现真正的生成?是不管学情,按原有教案推进教学,还是关注学情,灵活调整,使教学呈现新的有价值的生长点?是把语文课堂搞得压抑沉闷,还是使语文课堂呈现生机勃勃?这取决于教师切实转变课堂的“主导”方式与“组织”行为。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敢于针对教学实际调整教案,实现生成性教学,《北京小学变革学习方式评价方案》明确指出,在“教师组织”上,教师要着力创设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教师要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织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为他们创设发展的条件;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与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个人的体验,不要为“牵”到预定教案而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发展”上,我们强调思维的活跃,情感的投入;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乐于表达个人的见解。在“动态生成”上,我们追求教师与学生情感融合、关系融洽的教学境界,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诚心诚意帮助学生、指点思路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出现的或主动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成为教学的生长点,而不受教案的束缚。
关注过程生成,使得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使教学方案的视角从“利于教师教”转到“利于学生学”。
4.活在学生评价。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习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基础教育改革如何适应学习的个性化趋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应该“盘”活,变以甄别式评价为主为发展性评价为主。
在语文教学上,我校积极探索、推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种评价方法,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的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提倡赏识性评价、延迟性评价等,不但使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更使所有的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进步。
近两年来,我们特别倡导以促进学生个体学业发展的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幅度。为了更好地落实增值性评价的理念,我们在语文学习评价上采用的方法是:“从横比转为纵比”,即自己的发展水平与自己原有水平比;“从比‘高线’转为比‘标准’”,即不是以全班最优秀、最高的标准来评价,而是以学科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再次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书写、朗读、作文等能力,学生的兴趣、习惯等培养,实现了“可目视”的进步。
这些因人施评的方式,不但没有降低质量,反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
以上是我校在“实”与“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认识与实践探索。正如前文所讲,“实”与“活”是辩证的统一,可谓“实”中求“活”,“活”中求“实”。没有“活”的“实”,则必然走向僵化、枯燥,难显生命的活力;没有“实”的“活”,则走向玄虚、浮华,难见学生真实的成长。
三、“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初见成效
在全体干部、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下,在领导专家、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校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近年来,学校凝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中语文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5人(含特级),市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15人。在全国汉语拼音教学大赛、全国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研讨等活动中,我校提供的汉语拼音、阅读、作文等课堂教学均获一等奖。近两年,学校出版了语文课改专著两本,语文教师专著和经验文集四本,其中《语文教学活力说》中反映的学校语文改革受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同志的高度评价,《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获中国教育学会首届科研成果奖。《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等多次报道北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校抽样调查显示,学生非常喜欢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各年级组织的富有年级特色的语文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在“两岸四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等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与会专家、教师的称赞。由于学段教学受到重视,因此学生各学段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受到教研员的肯定。自主阅读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阅读量充足。学生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
客观地讲,“实”与“活”的教学追求促进和提升了学校语文学科的建设,五年多的研究,不但形成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大面积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深化实践,用全体教师共同的智慧谱写“实”与“活”语文教学的新乐章!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8-18 20:06
语文教学教什么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蒋 卉
发言提纲:
目标选择:阅读教学
核心观点:教阅读
课程结构:根据现有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提出“举一反三”+“举三反一”的课程结构。
“举一反三”: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对照,将教科书中的选文作为学生学习读写策略的例子,作为教师落实年段教学目标的例子。弱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讲解,突出读写策略的指导教学。
“举三反一”: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运用和习得阅读策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的实践:
关于“举一反三”的课型研究
1.多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
课改初期,在经历了25年整体改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我校依托地处首轮实验区的战略优势,进行了多版本国标版教材的比较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熟悉了课程标准,拥有了多套教材丰富的资源,站在批判的角度与教材进行平视对话,提升了自己作为课程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同时,许多教师基于对多套教材的熟悉,自然地将不同教材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组合,在实验一套教材的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教材的相关资源,为我所用,使学生的学习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2.备课方式的变革。
站在“师生共同发展”的高度,引导教师重新考量《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反思原有备课方式的不足,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为切入点,改变教师备课的思维方式:从过去割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向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从关注部分到关注整体,关注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3.“长文短教”教学模式的研究。
如何弱化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讲解,突出读写策略的指导?如何有效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是我们开展“长文短教”教学模式研讨的初衷。研究内容涉及:教师如何研读教材?教师如何研读学生?教师对文本内容如何取舍?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并及时进行调控和反应?教师怎样进行课后的反思?等等问题。
4.落实年段目标,夯实语文基础。
首先,在一线语文教学实践中,仍普遍存在重理解感悟,轻方法习得的现象。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对于文本的表达特色或一笔带过,或视而不见。教师对“工具性”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其次,教师认同“教科书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读写策略的例子”的观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对本年段学生应习得的“读写策略”比较模糊,教学中或越俎代庖,或浅尝辄止。
第三,部分版本的教科书淡化了“年段目标”的呈现方式,让部分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不够到位,因此,教学中,无法有效通过教科书中的“例子”去落实《标准》中的年段目标。
我们的研究主要帮助教师对照《标准》和教科书,梳理各个年段的目标,读写结合。第一学段重点研究“遣词造句的准确”;第二学段主要落实怎样读懂和写好一段话;第三学段主要研究怎样读懂和写好一篇文章(简单的纪实作文;文从字顺)。
关于“举三反一”的课型研究
1.课程重建
①开展“20+20”语文素养提升工程。学生每天早上用20分钟诵读经典;每天中午20分钟进行书法练习。将“20+20”纳入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作为校本课程进行落实。
②开设“自主阅读”课。每年级均从周课时计划中拿出一节讲读课作为自主阅读课。让学生到校图书馆进行自主阅读;开设名家作品导读课、阅读策略指导课。
2.编写校本自主阅读教材──《读过》(一至六年级,八册),为教师教学提供素材。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