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浅议精读课文中阅读的指导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吴亮
时间:
2008-6-13 17:12
标题:
浅议精读课文中阅读的指导策略
精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基本课型,在精读课中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阅读顺序有以下三种:(
1
)循序阅读;(
2
)变序阅读;(三)以点带面。根据课文特点和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
1
、循序阅读
所谓循序阅读,指的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2
、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重点段、过渡句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的牵动下,理解全篇。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一夜的工作》,可以先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特别是点题的句子:
“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
,然后联系上文思考: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
我
”
有什么感受?《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
“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
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
“
坚固
”
和
“
美观
”
的部分加以领会。
3
、以点带面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拎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抓住。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
“
不确定
”
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
“
不确定
”
?应该怎么做?(老天爷下雨
“
不确定
”
,给树苗浇水也应该没有规律;遇到的生活
“
不确定
”
,要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而凸现阅读重点,丰富阅读经验。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1
、朗读涵泳
所谓朗读涵泳,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文中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的揣摩体会。如
“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
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用它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
“
终于
”
这个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
“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
是作者激情潮水般地倾泻。
2
、疑问思辩
疑问思辩,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从疑入手。如《
“
精彩极了
”
和
“
糟糕透了
”
》,可以由题质疑:
“
精彩极了
”
和
“
糟糕透了
”
这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2
、比较阅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体味文章表达之妙的方法。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的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如,《荔枝》的结尾句是
“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
,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有了这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没有这句话,表达的效果就明显削弱。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地写的话(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毛泽东的咏梅词可以同陆游的咏梅词比较,体会毛泽东的伟大的胸襟。教材中许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4
、表达阅读
表达阅读,是精读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阅读内容、阅读感受等表达出来,以深化阅读、增强阅读体验。表达阅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阅读,二者均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模拟导游,模拟采访,也可以是模拟辩论。如,《林海》,可以模拟导游,介绍林海风光;《凡卡》,可以模拟采访,采访凡卡的学徒经历;《
“
精彩极了
”
和
“
糟糕透了
”
》可以模拟辩论:是
“
赞赏的爱
”
好呢,还是
“
严厉的爱
”
好?
……
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如缩写《小英雄雨来》;可以是扩写,如扩写《放风筝》的第二自然段,把想到的风筝写出来;可以是续写,如根据《穷人》的结尾续写;可以是仿写,如仿照《落花生》的写法,写借物喻人的习作;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5
、学科融合
情节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以借助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象性强易于构成画面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通过图画能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如,《陶罐和铁罐》对话多,适合演一演;《燕子》画意浓,可以画一画。
三、阅读角色的多角度
课标指出:
“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
”
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别人、或把别人当自己、或把自己当别人、或把自己当自己。
1
、把别人当别人
所谓把别人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最后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这就是把
“
把别人当作别人
”
,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基本的训练。
2
、把别人当自己
把别人当自己,就是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象文中的一个角色(或作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感受。如《小抄写员》,读的时候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是这位小抄写员,蒙受那么多的委屈,还能坚持下去吗?通过移情比较,能深刻地认识到小抄写员对父亲深沉的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3
、把自己当别人
把自己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作者,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一段描写经孔隙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感受。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你就是
“
作者
”
,船就要拉动了,请凭借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验作者当时的感受。又如《荷花》一文,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池塘里的一条鱼,小荷上的一只蜻蜓,想象看到的景象。把自己当作作者或文中的一个角色,凭借文字描述去体会,有助于入境入情,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4
、把自己当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假想在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唤醒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如《古井》,学完课文以后,可以
“
乡亲们,我想对你说
”
,谈学习体会。《登山》一文,可以
“
假如和列宁一起去登山,你会怎么做
”
为题,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阅读的多角度,是综合的,往往可以是阅读的顺序、方法与阅读角色的不同组合。应强调的是,多角度的阅读不是目的,有创意地阅读,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阅读能力才是目的。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运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作者:
红烛
时间:
2008-6-28 22:12
标题:
回复:浅议精读课文中阅读的指导策略
是个难题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