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童趣》导学 | |||||||||||||||
湖南省祁阳县浯溪镇二中 李水兵 | |||||||||||||||
一、文言文学法指导 《童趣》是我们入学后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无标点,琢磨断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国名、年代、官名、地名,保留不译。单音省略,补充词语。掌握演变,推断词义。调整词序,删去无义。字、词、句、篇,造成一气。通达完美,准确第一。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二、文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去感悟他人的心灵;同样一篇文章也有眼睛,我们只要找出它的“眼睛”,就会领略出它的思想和主题。本文的主旨是写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就是本文的眼睛。“张目对日”说明两眼能经受强光的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一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虽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意趣由此而生。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如下表)
本文写童趣,语言生动,富于想象。 妙在选材典型,作者选取了“夏日戏蚊”、“花坛赏景”、“虾蟆吞虫”三件趣事,表现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妙在描写传神,一“吞”一“”吐“形神兼备,“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他院”写出了儿童的顽劣与天真。 趣在观察仔细,趣在想象奇特丰富。对“藐小之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及越奇特。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视草丛为森林、虫蚁为鸟兽、土砾为山丘沟壑,整个画面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充满诗意。 四、相关资料 作者: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著有《浮生六记》一书。 《浮生六记》 清代小说,六卷。是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逍》。原作实则只存前四记,后两记散佚。《中山记历》主要写作者陪清廷大员赵介山等出使琉球国见闻,描写记述了葺尔岛国的风俗民情及海上瑰伟壮丽、奇特无比的风光。《养生记逍》多属介绍摄生养性、处世待人方面的学问。《闺房记乐》写伉俪之情动人心弦。两情交溢,温馨甜蜜,而且笔墨纯净,不涉淫诲轻薄,用语含蓄,使人意会而无须言传。其表现手法重在率真热烈,自然风趣,生动活泼,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是明清文言笔记中的“逸品”。《闲情记趣》挑选的是夫妇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但作者将一个个片断渲染得极富诗情画意,使我们产生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的感觉。而且这一篇结构精巧、匠心独具,读来好似银线穿珠、水晶泻地。《坎坷记愁》为文人落魄后的辛酸自白。语言质朴,情实真切,如芸娘抱病,“形销骨立,缺医少药,亲朋中无人援手”,囊空如洗,何以卒岁,苍天何亟,传呼奈何?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悲怆摧人掬泪。《浪游记快》一篇殿后,全篇结构安排合理,作品本身寄寓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
13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 ||||||||||||||||||||||||||||||||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语文组 高丽红 | ||||||||||||||||||||||||||||||||
|
《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说课稿 |
福建省厦门金鸡亭中学 柯蝴蝶 |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业一个尝试,下面我就这节课做简要说明。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的准备。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从教法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 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表达情感;让学生大胆想象、联想,丰富自己。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 2. 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遗憾。但大量自然风光图景弥补了不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 3. 把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1. 动手、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解说词,让学生养成好思考好动手的习惯。 2. 敢于表现,显示风度。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 协作精神。本节课涉及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最后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作简要说明。 |
23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
山东省昌乐县尧沟镇中学 杨永亮 |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