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找回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百花齐放
时间:
2008-6-10 14:22
标题:
找回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为什么会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怎么纠正这一偏向?不同看法见仁见智。我们以为,问题的出现,跟对《语文课程标准》“体验”的定位的认识失误有重大关联;教学中的滥情、矫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体验的泛化。找回“体验”在课标中的定位与教学策略,能有效纠正泛语文和非语文中的情感体验的泛化。一、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的概念
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个高频用词,重要理念。课标中的“体验”, 尽管吸收了哲学、心理学、还有美学的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但它只能是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
二、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的特点
(一)亲历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
(二)个人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三)缄默性
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中,其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抚摩、淋浴、滋润或激荡,感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从而使人格得到塑造,心智得以健全。
三、课程论视野里体验的类型
(一)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是再体验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得的体验,是对作者曾经经历的情感的再体验。再体验必须从文本出发,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
(二)从课标的发展主体性要求看是主动体验
主体性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情感体验必须是学生出自内心的体验,主动的体验和积极的体验,是来自对语文文字的感悟,不是被外加的体验,也不是被煽情煽起来的凭空产生的体验。
(三)从课标的价值导向看是健康的积极的体验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语文课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健康、积极情感体验的领域有: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关心、对多样文化的尊重、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等。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要以“英勇杀敌”场面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五壮士的英勇无畏,而不是引进课程资料,让学生体验日寇对五壮士的敬佩。(日寇对五壮士的跳崖壮举行军礼,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或许会更敬佩日寇,这是必须预先防范的。)
四、课程论视野里的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 情感体验的二纬向度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中进行。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是一堂课,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部心理生理活跃化;之后,向着被引起了兴趣的、进入兴奋状态的学生,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比如,《军神》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但如果没有从语言文字入手,从神态、动作描写体验刘伯承的心理变化和德国医生的心理变化,而只是关注刘伯承如何承受摘除眼球的痛苦,不仅语言训练不扎实,对刘伯承的坚强意志的体验也会失之肤浅。
关注体验的情感纬度与认知纬度,就是关注语言学习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二)情感体验的多角度
1、从文本的思想内容角度去体验。第一学段,对童话、寓言和故事,能对美好的情境,感兴趣的内容和事件进行体验,对儿歌、童谣和浅近的故事内容进行体验。第二学段,对课文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进行体验。第三学段,对叙事性作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进行体验,并生发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诗歌,能深入情境体验,生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2、以感情朗读和想象的方法体验
感情朗读和想象是情感体验的基本方法。
朗读,既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于感情的体会与体验。老师可以用引读、创设情境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后感情朗读;更需要在学生感悟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指导感情朗读,体验课文情感。
想象,有利加深理解,更有利于情感体验。在文本描写的形象生动处,文本的空白处,叙事的浓缩处,情感的浓郁处或含蓄处,指导想象,能使学生深入情感体验。
3、在交流分享中体验
对情感体验的交流分享,从第一学段起课标就有明确的要求。情绪如芳香,可以互相熏陶;情感如色彩,可以相互感染。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感染,加深体验。此外,老师必须参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适时引导。随着学段的提高,老师或以读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读了这篇课文,老师被***感动了”,并把自己的感动描述出来;或以作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老师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前,我被***感动了”,并把自己的感动和写作前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还可以编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老师就是编者,为什么把这篇课文编入课文,我受到了哪些感动?”把理由和自己的感动说出来。老师倾诉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学生倾诉自己的情感。
(三)情感体验的适度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标的要求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熏陶,犹如花香袭人,如和风细雨。过于持久的或过于强烈的情感体验,不利于记忆、思考和想象,心理学认为;“情感和智力活动往往是互相阻碍和干扰的”。 老师不能唯情感体验,而使学生因处于强烈的情绪激动状态而难以担负起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学习任务。当然,也不能只强调认知而忽略情感。适度的情感体验既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又能扎实语文训练。
课改中出现的“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煽情所致,学生被加以太多的情感,而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学习阅读表达方法则被经常被忽略。
必须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情感体验的适度,引导学生高峰体验的努力便是不可取的。儿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还没有证明儿童会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学说的创立者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高峰体验。”言外之意是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一生没有高峰体验。多数人的高峰体验,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可时间跨度有多大,次数又何其少。在小学阶段就努力追求语文教学中儿童的高峰体验,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可以高兴得手舞足蹈,可以悲伤得泪水涟涟,可以感恩得想呼爹妈,但体验之后,还是要从感动中走出来,转移注意力,继续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总之,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一个凸显人文性的概念,人文熏陶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是一个与思维密切相关的概念,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把学习语言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才是语文教学的人间正道。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