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公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7-24 00:22
标题:
小学语文公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张平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 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中的 “挖”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指导朗读。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 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 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7-24 00:2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张平
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本组课文的教学,在要求学生感受爱的同时,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我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执教完第一课时后,经过认真反思,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 朗诵优秀诗文,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齐读歌颂父亲的诗歌《父爱》,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接着我并运用学生的谈话顺理成章的导入课题。这样做既让学生朗诵了优秀诗篇并明白了意思,又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观看图片,理解生词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不是直接出现课文中的生词,而是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地震过后的图片,再来认识生词。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生词,而且理解了意思,也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3、 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教学。
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齐读文章的关键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得紧紧拥抱在一起”,提出不懂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教学。
4、 注重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 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我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句子旁边写感受和体会。这样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
(2)交流时,教会学生抓住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三次重复的出现,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并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中的动词“挖”体会,创设情景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还知道了这样表达的好处,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帮助。
5、 注重读写结合
“36个小时过去了,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学生感人肺腑的话语,让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读懂了如山的父爱。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是:
1、 自己在研读文本时,只注重考虑歌颂父爱,而忘记了对故事发生时的情况的考虑,以致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出现了问题。
2、 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问的方式,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这样才能达到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达到优质、高效。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