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8
标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获奖论文300篇交流)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7-16 14:19 编辑

怎样上好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嵋阳镇初中 王昕 张聪敏
  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 、“严爱结合”。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要引导学生学习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候,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3、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8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7-16 14:21 编辑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昆山市鹿峰中学 孙全军
   从2006年9月秋学期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 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5.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8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如何让政治课“活”起来



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初级中学 张银芳
陕西省韩城市红旗中学 侯战荣







对于初中政治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对政治课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兴趣,成绩差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政治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人的总是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课,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为此,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运用名诗名句,让政治课道理通俗化



古诗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名诗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政治道理。比如在学习“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设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再请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出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名诗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巧助政治课教学。例如在讲“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搜集不同时代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发言,同学们列举了“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等。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深刻领悟到了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当代中学生更要发扬这种精神。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堂引用名句名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而且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构建活动课,让政治理论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政治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让音乐走进政治课堂,让政治课活泼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些知识点时,让学生熟悉并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是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时,又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的坚强决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政治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播放电视记录片,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沙漠戈壁的荒凉,草原沙漠化的加剧,牧区经济的腾飞,牧民的抱怨与无奈的画面,再让学生聆听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再结合画面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7-16 14:22 编辑


优化网络资源 创建真实课堂

──思想品德课运用网络资源有感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初中 陈廷绪







    创建真实而有趣的课堂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现实目标。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和推广,为广大教师创建真实的课堂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平台。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平台,切实做好以下两点,就一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一,精心采集网络资源,凸显真实生活,创新教学



当你静心坐在计算机前,只要打开一扇窗,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便会立即呈现在你眼前。一段段精美的文字,一幅幅优美的图片,一定会使你眼花缭乱,但真实的生活情景也会让你充分感受到网络的无限魅力。例如,当我们打开“人民网”和“新华网”时,许多真实而丰富的、新近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一定会让你驻眼停留,忍不住多看几眼;当我们打开“人教网并点击“思想品德”栏目时,“教师中心”中丰富而高超的同步教学设计,一定会使你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流程更加精彩。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实真实的生活情景,做到与时俱进,就一定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去体验真实的生活,感受人生的真谛!



第二,用精美的网络媒体平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生活的精彩



在学习和运用网络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网络媒体真是我的好老师。它让我在网海中自由畅游,真正领略网络媒体技术的无限魅力。特别是通过网上“冲浪”,我收集、整合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资源,更使我明白了“网络”的价值。这种感觉让我眼前一亮,激情信增,使我平添了许多教学创新的欲望。尤其是当我把真实的生活情景和精美的图片、动漫资源充实到课件中去引领教学时,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倍增时,让我豁然开朗,从而也更加坚定了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教学的信念,争取使我的教学更加完美!



总之,网络无限,无限网络。只要我们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断从网络资源中采集真实的生活情景,充实教学内容,并运用精美的图片、动漫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环节,就一定能创建真实的课堂,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零距离的感受──“近体原则“的巧妙运用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中学 严柏海






一、引言与背景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关于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一些名人典型材料加以例证,然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层层剖析,但由于远离学生生活与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也就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运用了“近体原则”设计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激发学生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思政课,我走进三(7)班教室,班主任陈老师也跟着进来,微笑着坐在讲台旁边。这时,教室里热闹开了,“陈老师不是病了,怎么今天又来了?”“不知葫芦里又卖了什么药?”……



上课开始,我首先向同学们交代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随后,我满怀深情地说:“同学们,前两天,你们的班主任陈老师病了,医生给他开了半个月的病假单,但陈老师把它藏了起来,仍然坚持每天到校上课,利用课余和晚上时间去医院打吊针。今天我把陈老师请来了,请大家展开讨论,从不同侧面向陈老师提出问题,来探寻陈老师内心的真实感受,好不好?”



“太好了!”学生们热情地鼓起掌来。



接着,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们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



过了几分钟,第三组的代表就站起来问:“陈老师,您身体不适,医生也开了病假条,理应在家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仍然坚持到校上课?”



陈老师笑着说:“因为中考快到了,我放心不下大家,如果我请病假,就会耽误课程进度,而且我想自己比较年轻,能够挺得住……”



陈老师的回答刚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已开始投入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表露出对承担责任的赞同,我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了同学们的掌声。



第一小组的一位同学也站起来问:“陈老师,您生病了也不放弃对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力量支撑您这么做的?”



陈老师谦虚地说:“我想谈不上什么力量支撑,我总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理应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现在同学们正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我这么做,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我想每一位老师都会这么做的。”



我趁机点拨:陈老师的话语平凡而朴素,但留给我们的启迪很深远,他不仅认识到一个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觉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充分体现出他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班长也站起来问:“陈老师,您所付出的心血,很多同学都很理解,但也有个别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仍然不能令您满意,您是怎样想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有的同学低下了头,大家的目光一直注视着陈老师,急切渴望陈老师的回答。



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感到大家毕竟年纪还小,出现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在所难免,我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引导帮助大家,学会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所以,我始终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



这时,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到了高潮,于是我紧接着引向了本课的主题……



三、反思与讨论



上述教学片断,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真诚交流,班主任的真情解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维灵活多样,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为顺利完成整节课教学任务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近体原则在本堂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活动也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教育学理论的有关教学原则,创新优化教学手段。本案例中我运用了教育学中的“近体原则”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缩小了教与学在时间、空间、心理及情感等方面的差距,使学生在情绪体验中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体验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2、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敢于创新课堂,创设新颖、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本案例中我利用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特别是陈老师用实际行动和话语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用老师的真情叩开了学生的心扉,用老师的真诚与努力搭建了一个师生共话真情、共诉真情的平台。使学生在真情体验中感受,在真实生活中感悟,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并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3、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到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从生活中感悟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他们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从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升生活的教学理念。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与电视 “联姻”的课堂尝试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中学 严柏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与电视文艺节目“联姻”,设法变换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一、星光舞台



中央三台的“星光大道”为默默无闻、但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人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每个学生也都有成功的渴望、实现自我的需要。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展示与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关于规则的内容时,讲到我们不仅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我让学生针对班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制定出《班级公约》,然后再经过全班同学表决的方式,看哪些小组制定的规则被采纳的多。讨论中学生十分投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盘托出,连那些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也纷纷献计献策,下课的音乐声响起,《班级公约》已经成文,我趁机鼓励学生今后要做《班级公约》的执行者。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制定的第一份规则送交给班主任老师。他们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份成文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二、对话访谈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节目以“访谈”、“对话”形式,铺展人物人生轨迹,以至纯至真的语言打动人心,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感动。我想如果能让课堂成为对话的课堂,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心情舒畅,思想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问,那这样的课堂将是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如在学习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我设置了“新闻会客厅”活动,请四位学生分别扮演佳宾(本地的市长、市人大代表、水利局长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长),让其他同学扮演记者,就本地的资源、环境问题与上述四位佳宾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小记者的提问直接、尖锐,有些也许显得幼稚,但他们的努力与投入却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这样,一节课在师生轻松、自然的对话交谈中进入尾声,也让学生体验了成功和快乐。



三、人生AB剧



浙江卫视电视节目人生AB剧,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讨论,挖掘社会热点和新闻人物背后令人深思的人生感悟,吸引了大批电视观众。因此在社会政治课堂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创设人生AB剧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体验感悟,使学生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关于自我保护的内容时,我出示了一则案例:“某校初二学生小辉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小辉聊天时提出两人结伴外出游玩。小辉是去还是不去?他一时拿不定注意,请同学们帮助出出注意。”同学们马上分成了“去”和“不去”两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我继续出示案情:小辉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经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去了,当小辉与这位网友见面时,网友说自己家里遇到困难,提出向小辉借500元钱,并愿意写下借条,以后一定归还。小辉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小辉拒绝借钱,又遭这位网友的跟踪,小辉非常苦恼,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不断延伸,扣人心弦,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在课堂这个舞台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为。



四、欢乐总动员



现在的娱乐类、游戏类的电视节目,在各家电视台红红火火,深受观众的喜爱。如“欢乐总动员”、“开心一百”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此类节目让观众既热身又动口,场上场下形成互动,亲历体验,在活跃的现场气氛中,调动起参与者全方位的感受,喜怒哀乐尽在其中。由此我想到,也可让课堂成为“动感地带”,让学生身临现场“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如在学习关于尊敬老师的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教师节快要到了,谁也不准给老师买礼物,你准备怎么办?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模拟表演。结果学生表演相当成功,有的为老师献上一首动听的歌儿;有的给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贺卡;更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凑在我耳边说上几句温馨的悄悄话……通过表演,学生们在欢笑声中懂得了要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道理,这种不设防、零距离的心灵沟通,起到了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



五、激情解说



体育类节目之所以有较高的收视率,除了比赛本身的精彩外,解说员自身的语言渲染,精彩评点功不可没。像老一辈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他那一句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的现场解说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我想课堂上何不让学生也当一名解说员,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能力。如在学习正确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内容时,我设计了一场“电视(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即兴辩论。同学们踊跃参加,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学生的口才。



    与电视文艺节目联姻的课堂尝试,一定会让社会政治课堂熠熠生辉、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 杨宇





  

综合文科的开卷考试对考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目前强化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趋向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参与能力、应用能力等,而在诸多能力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尤为重要。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题型变化更接近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所以学会把书中的观点整合、迁移到答卷中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打好扎实的知识功底



开卷试题突出的特点是反对死记硬背,强化能力考查,纯记忆的东西已不多见,而且考题角度多变,绝大部分考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更活于教材。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包括一课、一单元、一册书或某一专题等的复习),都要有意识地把书中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线,再整理编织成知识网,熟记课本中的基本观点、基础知识,真正从宏观的角度去统领一课、一单元乃至全书,(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都能从宏观把握,但教师熟悉并不代表学生也非常熟悉了,要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知识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这就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前提条件。因而,打好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基础。



第二、  仔细地审读材料



中考试题,不论是哪种题型,给材料题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所给的材料中以漫画题居多,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全面观察能力。在审读这类题目时,要全面观察漫画,一般来说,一幅漫画主要是由标题、主题和画注等三部分组成。标题是漫画的灵魂,它往往反映出漫画的主题思想;有的虽然没有标题,但仍有鲜明的主题,主题就是由各个要求(如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构成的画面整体,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漫画情景,从而表现漫画的主题思想;画注是对漫画情景的提示和注解,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观察,我们很容易看出漫画的主观意义。只有认真观察漫画,才能准确地领会漫画所揭示的问题。所以仔细审读背景材料之后,才能根据问题和题目的提示想到可能涉及和考查的知识点,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所以,仔细地审读材料是关键。



第三、  要进行缜密地思维



缜密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它需要在实际的练习中不断提高。综合文科的开卷考试要求学生用开阔的视野整合知识,能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在审题过程中从材料中“折射”出教材中的理论依据,这是命题者的意图,所以要注意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依据,做到知识的迁移。当然,答案并不完全是教材上的词句,而是要求考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组织答案,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善于多角度地进行发散思维,而且答案要点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某框、某节、某课,要具有一定的跨度和综合性。总之,缜密的思维是知识迁移的中心环节。



第四、  要大胆地进行创新



中考试题大多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自己的发展,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置于情境材料之中,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这些带有强烈人文色彩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思考,联系自己的实际,融入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创新的想法在中考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试题虽然开放性强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的多了,但这些试题的答案的根仍在教材中,只是需要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实际上完成的仍然是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过程。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1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听陈巍婷老师的《隐私权保护》一课有感

温州二十一中 林圣洁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但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目标,经常在日常的教学中困扰着我。听了陈巍婷老师的《隐私权保护》一课,让我深有感触。



(一)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找不到好的教学资源而苦恼,却往往忽视了怎样有效地开发近在眼前的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关注学生的现状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视点。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学生列举了许多在社会上、家庭中、校园里发生的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例子。这一方面是让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些例子都发生在学生周围,学生觉得更可信,能更好地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许多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体会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二)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的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的课程资源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运用了“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这一案例。这是国内首例私人电子邮件遭非法链接而公开的侵权诉讼案。网络在今天已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安全问题和网络隐私保护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生对这一热点问题非常感兴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师舍近求远,在课外辛辛苦苦、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搜索一些教学资源,对教材中的许多资源都弃而不用。这种敬业的精神当然非常可敬,但这也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比较典型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能灵活处理、运用的话,教材上的许多资源也可以被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如: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让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内容,展开小组讨论:(1)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2)你会主动做出哪些事情让他们尊重你的隐私权?通过小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从中明白了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教材中的资源,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思想品德课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是静态的东西,而教学活动是活的东西。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教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它进行科学适度的加工和处理,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实际,同样可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优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特别是法律知识的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老师会找来大量的案例和材料来说明某个知识点。看上去一节课像是内容非常丰富,但实际上许多材料学生只能走马观花般地看一下材料,或者是蜻蜓点水式地简单谈论一下,没有一个材料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分析探讨,这往往会使我们的课堂变成材料的简单堆积和展示。



陈巍婷老师在《隐私权保护》一课中,采用的材料并不多,主要是围绕 “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这一案例,把它分成几个片段,设置了一系列问题。 如,片段1、“去年7月19日,郭力用电子邮箱发送了一封邮件,8月11日从朋友那儿得知,自己发送的邮件被百度在网上公开了。”问:如果你是郭力,你会怎么做?家庭电话、个人信息被曝光后,郭力的生活会怎样?片段2:“我曾多次与两家公司联系,要求他们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但一直没得到回应。”问:郭力可以怎么做?两家公司侵犯了郭力的什么权利?片段3:出示郭力的做法,让学生讨论郭力事件带来的反思。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了“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这一教学资源,沿着这一主线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这堂课的思路更为清晰。可见,一节课的教学并不在于材料的多少,而主要是能否有效地优化教学资源,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这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效地去开发和利用。是资源,我们就要尽可能去挖掘,尽可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时,也应该有选择性,不可盲目使用,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0
标题: 回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浅析

山东莒南县朱芦中学 田金强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操作时,则应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利用可行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


一、根据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自我意志的发展为基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心理特点、品质、自我价值和自己应该成为(或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道德品质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如果个体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这个规律,我用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第一,诱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确定合理的行为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我在讲授自我形象的内容时,当时班内恰巧有几位同学穿着打扮很另类。我没有对这种行为大肆批评,而是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同学们讨论:1、人们为什么喜欢打扮?2、人们应不应该打扮?3、作为学生应如何打扮?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因而学生们讨论得异常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应该打扮,但不应该花费过多的精力,应该打扮得简洁、自然、大方,既要注重外在美,更应注重内在美。这样经过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学生在做有些事时并不清楚自己做的对错,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己行为与行为后果中认识自我,才能增强自我意识。




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同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学生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是愿意主动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有说服力,印象才深刻。在讲授认识自我相关内容时,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课前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如下图:






我要这样发扬自己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这样克服自己的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位同学在调查完后感叹道:“以前我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缺点。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个体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自己的行为动机。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从出生时的无道德状态发展到有道德状态,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稳定的行为倾向形成的过程,是稳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式结构系统的构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需要是促成自我激励的重要条件,自我激励又是促成自我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从培养道德需要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道德需要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各种道德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儿童的道德需要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会努力地在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地位,在周围人们的心目中确立自己的形象,以求得人们的好评。对这种正确的需要应做出肯定的评价,并使之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他们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形成新的自我激励。反之,如果对学生的正当需要不理不睬,甚至粗暴否定,就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不但达不到通过需要来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目的,而且还会对学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班上有一位同学由于学习基础较差,老师上课提问时从不举手,偶尔鼓足勇气举手时,有的老师还以为他在滥竽充数。于是他非常渴望老师的肯定与重视。当他那渴望的眼神被我捕捉到后,我就有意识地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他回答得很好。于是,我顺势表扬了他,他的脸上流露出快乐的神色。更可喜的是在以后的时间里,老师们都说他变了,变得爱回答问题了,学习积极性大有提高,成绩稳步上升,顺利地考上了高中。来学校拿通知书时,他对我说出了心里话:“老师,我有今天,应归功于你。过去上课的时候,我由于基础差听不懂,害怕老师提问,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虽然有时也想举手回答,但老师注意不到我,我很失望,学习也没有信心。自从那次你表扬了我后,我发现老师并没有放弃我,我又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这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学生自我激励的结果。


三、根据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达到预定目的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自觉控制和调节。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这个规律告诉我们,由于当今社会在急剧变化和发展,每一天都有许许多多良莠不齐的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小学生是否学会进行自我控制极为重要,而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保障。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榜样,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社会规范和抽象的道德概念的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树立榜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一次次深刻的心灵触动,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先进榜样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普遍存在的,从而受到启发,引起学习意向,向榜样看齐,乐于效仿榜样,并以榜样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如有一位同学脾气暴躁,他用林则徐的“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有的同学效仿鲁迅的“早”,等等。


第二,主动剖析消极信息,训练学生的控制能力。虽然我们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不能回避反面、消极信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反证法”往往会收到更明显的效果。如果适时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反面社会信息引进课堂,进行深入剖析、批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地分析,充分地讨论,甚至可以争论、辩论,达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目的,发挥消极信息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消极接受信息的客体变为积极评价和支配信息的主体。这样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例如在讲授青少年交往相关内容时,我针对网络日益普及、大批学生喜欢通过网上交友的现实,不回避网络交友问题,让学生讨论“是否应约见网友”问题。经过一番热烈地分析,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网络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的区别,网友中不乏心存歹念之徒,还是不见为好。这时,我又讲述了一些未成年人轻易约见网友被骗的事例。这些事例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帮他们初步筑起抗拒诱惑的心灵长城,从而选择良好的行为方式训练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遵循道德品质发展规律,相应地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入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0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中政治学科渗透心育之探究



广东东莞东城区岭南学校 陈柏林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笔者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心育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本文从政治学科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政治学科  渗透  心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学科中渗透心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并加以引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政治学科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重要性。政治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1、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因此,我在讲解母爱这一问题时,事先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源,如《娘探望狱中的孩子》这个事例,为了能探望狱中的儿子,将自己家里的唯一一头猪卖掉作为路费,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久别儿子,通过将其中的蕴含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心育知识更好的融合,让他们更深理解母亲的爱的无私。正如教材中所言: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



2、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3、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一次教学中,我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向他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很完美,只要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对他鼓励后,果然回答得很好,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在课堂上再也不是一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鼓励,让她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知识升华。一次讲解《两代人的对话》这个课题时,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在家里帮妈妈洗衣服的同学只占班级总人数的25%,帮妈妈做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帮妈妈洗过脚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于是我要求,这次周末作业就是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每人做一件。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按期完成了“作业”。通过实践,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理解、体贴父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



三、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



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源于点滴,行于心田”。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是永久的话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进一步探索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学生发展相符合的全新思路,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播种希望收获成果,让心育融入学科教学的燃烧的火种生生不息。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0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也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丰中学 薛锋





一、巧妙激趣,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就会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事实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为了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我们还常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和诗词警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学榜样,明方向,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新编初中政治教材几乎每课都有一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有革命先辈、英雄模范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等。学习这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大有提高,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我们还经常利用身边典型,开展榜样教育,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榜样不仅有“远在天边”的,还有近在眼前的,他们的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学生异常踊跃;参加手拉手希望工程的学生不断增加;假日志愿者活动争先恐后;课余时问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的人多了,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功课的多了,等等。这充分显示了榜样教育的作用。



三、写政治小论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例如,党中央发布命令:“坚决取缔XX功。”我们就组织学生写出这方面的政治小论文。学生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对XX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结合自己身边的伪科学事例,深刻批判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小论文写得都很精彩,题目各异。“揭穿有病不吃药便能治疗的鬼话──李洪志自己既看病又吃药”,“迷信夺去了我叔叔的命”, “千万不要相信XX功”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李洪志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科学教育。又如,李登辉分裂祖国的阴谋公开后,学生们主动向我们提议,要用写政治小论文的形式来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学生们在论文中,有的从历史上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有的从民族利益方面批判李登辉是无耻的卖国贼等。每次小论文写作后我们都及时进行评比、小结,优秀的小论文我们还在橱窗公布,从而使学生们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



四、结合时政教学,提高辨别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仅靠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好方法。我们平时注重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坚持天天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不朽的丰碑”专栏中,每天都介绍一位革命烈士,我要求学生们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们的光辉事迹记下来,不断激励自己。又如,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我运用美国入侵伊拉克,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这一实事,来揭露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挑战。我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每天抽点时间看新闻联播,多读报刊,及时了解中央精神,有不少学生还做了时政笔记。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政治课一张嘴巴、一根粉笔,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状,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再者,学生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等,从而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0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洛阳八中实验初级中学 魏建太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以人为本 关键在教师 四种新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归结起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固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着力点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仍然是课堂,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也是每一位热心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所必须清醒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组织是否严谨有序、课堂效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够体现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无一不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个人风格、高尚师德等密切相关。



因此,每一位立志于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打破头脑中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理念,乐于解放思想,勤于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敏锐把握新课程新理念的发展趋势,自觉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去,从中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并逐步提高驾驭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起全新的教育教学观,以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1、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核心理念,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取舍,还是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流程时,要把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要把不断发现、及时肯定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研究、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点,不断分析、千方百计弥补学生的不足点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扎扎实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2、方式多样观念



方式多样观念是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转变观念,打破旧有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大力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学习模式。常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有探究性学习模式、体验性学习模式、实践性学习模式等。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彻底打破已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重新审视新课程、新教材;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学生。教师要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下知识的权威,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和唯一传播者,不再是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并不排斥以“讲”为主的单一接受性教学模式。因而,教学活动中,在采用体验性、探究性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同时,对于该讲的内容不仅应该讲,而且必须讲,而且要大张旗鼓地讲、理直气壮地讲。需要讲、应该讲而且必须讲的情形是:讲在学生认识肤浅时;讲在学生争论不休时;讲在学生易惑易错时;讲在学生理解有误时;讲在学生理解受阻时。



3、互动双赢观念



互动双赢观念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思想实际和生活阅历,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的各环节,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活动化,以师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在师生积极的互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获取新知、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创新,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在师生互动中获取新知,品味互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这就要求教师在互动中,不仅力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即在师生互动中,尤其要特别注重与学生在情感、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力求获得精神上的和谐互动。互动中,教师应是发现者,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地肯定、鼓励与赞赏;教师还要善于在互动中,不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与学生一起成长。



4、人性养育观念



人性养育观念是指在全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十分注意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地位,要特别善于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融合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每一位有责任心有良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做到: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教育教学工作面向中考的高度,深入研究中考的最新命题趋势、特点与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考法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和素质,以实际行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牢固树立服从服务观念,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工作,帮助学生构建中考知识体系,夯实基础,扎实复习,为学生从容应对中考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4、牢固树立人性养育理念,结合学生生活体验,精选学生普遍关注的、能够体现教材重要考点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大时政热点,精心设计不同题型,在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创新能力、认真审题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5、牢固树立不断学习,锐意创新的观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社会热点,深入钻研新课标,努力构建知识体系,大胆扩充教学内容,勇于实践各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新课程新理念形势下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程新理念。



最后,愿与同志们一道,走进新课程,为实施新课程新理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1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给学生一个空间 还课堂一个惊喜

──浅议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城区中学 陈记军







   
    关键词:参与  教学环境  因材施教  理论联系实际
  

长期以来,沉闷、无聊、空洞、说教成了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不喜欢听;另一方面,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教学效果不好,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以及初中阶段普遍使用新教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首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他人关注,也渴望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往往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不提问,学生就鸦雀无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①,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资料,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组讨论;新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等。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曾经在两个教学班做过对比。第一个班我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反应平平。第二个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资料,结果这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多地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容不得学生冒犯,上课总是板着脸,笑容不多,学生对教师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②。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上网的学生人数以及上网对自身的影响。在调查前,我作了声明,对上网的同学一律不追究。因此学生非常配合,我也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在讨论上网对自身的影响时,我加入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把我的看法告诉学生。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听课效率,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过于严肃、单调的教学环境就会阻碍学生思考问题,最终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满足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作业的设计、练习的布置等都要有针对性,而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请优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留给后进生回答;难度不大的问题,就直接让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安排,既可以达到培养优生、照顾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增强后进生自信心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题《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购买商品时你会留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当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你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几个问题我分别请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生进行回答。由于问题的设计比较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四,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避免空洞说教。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师列举。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我插入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以案说法,以此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这样鲜活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时也会使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这门课程。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典型案例,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就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化作用。



第五,要正确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



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人教版新教材安排的活动内容很多。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如果教学过程不开展活动,那么新的教学理念就难以得到贯彻,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教学很容易又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不善于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学生活动的时间过长,那么教学进度就会受到影响,教学内容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好。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为例,谈谈如何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要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开展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活动的时间、节奏、参与的人数。开展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做到胸有成竹。开展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组织活动。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会、内化所学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行动。



第二,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认真思考课本的问题。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以便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后,要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向老师汇报,教师再进行抽查。以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为例,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以及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上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我国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和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怎样对待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以及怎么对待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第三,课堂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个框题是讲述“礼仪展风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站姿一定要比平时更加端正,更加注重礼仪。



第四,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列举学生身边的例子。例子既要鲜活,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这种例子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列举这样的例子,学生觉得可信。例如在讲述第七课第二框题《礼仪展风采》中礼仪的重要性时,就可以让全班同学观察一下坐姿不太端正的同学。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既可以提醒坐姿不端正的同学,又可以教育其他同学,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礼仪的重要性。



总之,只要思想品德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就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1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河北省临漳县实验学校 齐素芳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应该上好思想品德课。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二、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为此,我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七年级的第一堂课,我没有急于讲解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刚刚来到新学校的所见所闻,谈自己对新环境、新伙伴、新老师的感受和看法,说说自己的性格、介绍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的拘束感大大减少,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面对相同的环境,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这样正常吗?为什么大家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呢?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课堂讲的知识都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剖析解决心理问题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学习兴趣。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努力做到这一点,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理论太抽象、概念多 ,趣味性少,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去,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懂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1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多媒体教学激活了思想品德课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第四中学 王斌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的有无、大小将直接影响他对该学科的认可程度,进而影响其在该学科由已知领域探求未知领域潜能的发挥。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提供了济世良方。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声像、动画特征,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课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动态化,使思想政治课“活了”。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各个环节,使课堂变了样



    (一)设置问题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或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最近发生的国内、国外一些大事,扩大了学生的眼界,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增加社会责任感。学生对此进行热烈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启发导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优秀的音乐、舞蹈、诗歌、影视作品等,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能熏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有感染力的艺术具有“新颖、生动、直观”的特点,它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陶冶学生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学会了以及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创造一个‘乐学’的氛围。”   



    (三)激发求索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这样,不仅能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边欣赏,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轻松愉快地主动获得新知。如运用动画演示“高雅与庸俗情趣”。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加上音响效果,既烘托了画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把知识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增强了感性认识,便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动态反馈



在使学生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激发竞争



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之后,就需要教者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运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练习题,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如,运用“抢苹果”配以掌声作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成功的希望,体验到学会了和会用了的愉悦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创造一个“乐学”的气氛。



(六)实现目标



从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来看,道德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最后转化支配行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运用课件演示实例,让学生讨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教授《感悟青春》时,课件演示:同学问什么是真正的青春美,就此展开讨论。一方面增强了其参与意识,使学生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后,运用多媒体配以歌曲《真心英雄》结束一节课也不失为锦上添花。



    二、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品德课中,使学生和教师充满了活力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优化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课堂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2.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做到“教”为“学”服务。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化的时代;它们清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多媒体教学为思想品德课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1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影响思品课小组讨论效率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浙江省淳安县临岐初中 方光尧



   

    摘要: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论题选择不当,脱离学生的实际;讨论走过场,没有时间保证;理论提升不足。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小组讨论的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效率 对策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然而,为追求新的教学形式而讨论的现象很普遍,形式主义的讨论必然导致课堂讨论的效率低下,其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学习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合作不够主动,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而不是旁观者。为此,教师在讨论小组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异质”要求: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异质”要求,是指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家庭状况、思想道德、纪律观念,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大差异性的组成人员之间具有互补性,有助于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各自特长。在小组讨论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可以担任小组长,成绩好的同学担任记录员,思维活跃的同学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谐、激烈、高效的讨论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合作关系,原先纪律较差的同学也会渐渐融入小组当中。组内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式学习讨论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是一种学习上的帮助。“异质”的成员组成符合新课标“全人”发展的要求。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个体特殊性,任意排列组合小组成员,某些小组很可能因缺乏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或因组织纪律差、成绩差的成员过多而不能很好地展开讨论。



规模适度:小组规模要适度,即小组成员的多少要恰当,这是取得良好的小组讨论效果的第二要素。成员的多少要根据论题的难易,学生组织能力而定。小组成员过多,则会因受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制约而难以控制讨论的秩序,也会因时间的局限而使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能充分参与讨论,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而且也会使成员的召集过程浪费过多的时间;小组成员过少,比如同桌两人一组,其优点是学生座位不需调换,组织时间减少,但缺陷也是极为明显的。首先,不能体现成员的差异性;其次,不能体现集思广益的集体优势,无益于独立思考,举手发言,最终使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补充成为空话。我认为小组成员以4-8人为宜。小组的建立方法大致为以下几种。



(1)前后桌4人为一组。这是最为常见的小组组建法。其规模适当,组建迅捷,也能体现差异性。但农村中学的有些班主任从狭隘的教学成绩或班级管理考虑,将成绩或纪律较差的同学集中排位,这些同学在一组,除非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否则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纪律难以保证。解决的方法是,将这些同学拆散,充实到各组中去。



(2)组长组建讨论小组。政治教师首先了解每个同学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同学中的威信,学业成绩等,指定几位小组长、记录员,教师提出适当要求,比如男女同学比例,团员和非团员的比例,班干部每组不得有两人以上等。然后由组长和记录员协商,召集本小组成员。如果有学生毛遂自荐当小组长,则优先于教师的指定。自荐和学生自己组建的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也会使讨论更热烈,更和谐。在讨论中,记录员负责记载小组成员的发言,代表小组成员在班级中和其他小组交流,而小组长则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小组的相对稳定性:即班级小组一旦建成,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以后每次讨论就可以迅捷展开,省却临时组建的时间,也便于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但稳定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其一是说大稳定小调整,教师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融于某一小组,或学生已提出调换小组的请求,就应当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调整,以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小组讨论中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其二是说,稳定是有时限的,经过一个月或二个月,不妨来个大调整。记录员,小组长大调整,小组成员重新并列组合。这样做有利于那些有组织协调努力的人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增加班级同学间的交流机会,增进友谊,扩大交往范围,增加讨论的新鲜感。



二、论题选择不当窗体顶端



论题选择不当,这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下面分析一下论题选择不当的表现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论题脱离学生的实际:单纯逻辑思维方式的探究,讨论的主题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讨论对学生就没有吸引力,讨论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情感出发,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抵制诱惑”为例,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我用多媒体播放XX功练习者天安门广场自焚惨状的录像,创设情景,学生竞相发表自己的感想,抽象化为如下几种:XX功的危害;为年轻人青春早逝惋惜;痛恨邪教XX功;为什么人会失去理智而自焚──走上不归路的原因──邪教的诱惑。我适时给予引导,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把教学引到“诱惑”上,让学生独立发言: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良诱惑。接着我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抵制网吧诱惑。如何抵制网吧诱惑这是当今青少年直接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虽然有关网络的利弊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教师不应当等到八年级上学期,在七年级就应就怎样帮助已沉迷网吧的同学好友远离网吧,自己又怎样抵制网络诱惑以及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媒体丰富、发展、提高自己等方面展开讨论。选择抵制网吧诱惑为论题,既符合教学主题,又切合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思山指出:“所选取的知识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更多考虑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身关心的问题。以及身边和社会发生的事物。在内容的选取上强调学生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效开展课堂讨论,论题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实际情况,讨论目的是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比如情感困惑,心理障碍,不良习惯,思维困难,等等,小组讨论,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内容设置的这一要求同样适合于小组讨论主题的选择。小组讨论主题还要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其具有时代的精神,要力争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 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改变学生讨论活动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和贫困地区学生、南方学生和北方学生以及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状况、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显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也要选择不同的讨论主题。比如网络的利弊,如何抵制网吧的诱惑的讨论,就中学生而言,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但西部少数村的中小学生,不知网吧为何物,没有见过触摸过电脑,讨论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对论题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学生如果对讨论的主题不感兴趣,就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去。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对某一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当客观事物和人们的需要以及在需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兴趣相符合时,人们就会产生满意和愉快的情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讨论产生兴趣呢?教学中要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合作者,要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必须设计好讨论的主题及主题的呈现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愿意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做学习的主人 。



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这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生成问题,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提出论题,以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而且更能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窗体底端



论题没有突出教学主题,缺乏深度。每堂思想品德课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课堂讨论要围绕中心内容展开,体现最重要的内容和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以七年级“抵制诱惑”的教学为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让学生明了有两重性质的诱惑,而在于怎样抵制诱惑,从情感和行动上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课堂讨论内容,应放在如何抵制诱惑──自己的行动上。八年级上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节的第一框是“学会自我保护”,其重点和焦点是如何面对网络不良信息及网络游戏的诱惑,这是所有家长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荒废学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从青少年自身出发,围绕如何面对诱惑展开讨论,交流经验,是本框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一个活动必有一个主题,一堂课也必定有一个主题,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主题服务的,主题是宏观的目标,也是小组讨论的方向,不从情感上、方法和措施方面突破“抵制”的主题,“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目标就完全落空了。



有些单纯的简单的知识、原理和认识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和独立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无须进行小组讨论;有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不要认为新课堂就必然要求小组讨论,新课程并不是一概排斥讲授法、谈话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教法学法,当然知识的呈现方式应该做到生动有趣、多种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进行小组讨论,是否讨论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的形式主义的讨论,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这也是课堂效率低下的表现。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集中群体智慧,经过合作讨论,互相补充,互相辩论,方能解决的难题。



论题有失偏颇:有些教师认为讨论的对象应该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一方面,难点的突破方式多种多样,并非一定要课堂讨论,是否讨论要看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思想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与特征、学习动机等实际情况,比如,超出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省时,学生更容易掌握。讨论的问题脱离超越学生的实际,包括思想和心理状况、知识水平等,太难和太复杂的问题,不适宜学生讨论,否则学生很难互动讨论,讨就会冷场,只好草草收场,最后还是教师用传统的方法解决。



论题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首先要确定学习任务的起点,即能力起点,亦即学生小组讨论必不可少的能力与态度,它预示着讨论活动的起点,起点恰当,学生就具备了开始讨论的能力,起点的确定是比一件较困难的事情,在同一个班级,要根据大多数学生而定,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经常考虑的问题:学生分析。另一方面,课堂讨论放在教学重点上,这话没错,如果把大量时间花在非重点的教学内容上,就违背教学的效益原则,但什么是重点?有些教师认为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两者是手段,是为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服务的,这样,课堂讨论的内容就不言而喻了,如“苏霍姆林斯基与两朵玫瑰花”的故事,补续故事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围绕故事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关系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应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情况,就有可能两个班级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讨论的问题也就不一样,用古话说就是有的放矢,功要用在刀口上。如果任何知识都要通过讨论,用发现法来教学,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必要。其实,“传授──接受”法和“发现”法应该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要错误的认为,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就是课堂小组讨论。



三、小组讨论不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景,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却没有时间的保证,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讨论走过场,讨论不充分,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课堂讨论不能次数太多,一堂课组织一次最多两次就可以了,时间的多少,不是教师设计教案时预设的,要看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一般5—10分钟,教师在学生课堂讨论时,要在教室里巡视,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给学生以启发和指导,不要怕讨论影响你的教学进度,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不妨多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但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协调作用,把握讨论的时间,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站在前面,教师站在后面,情感在前,道德在后,事件在前,概括和抽象在后。     



四、理论提升不足



课堂讨论有一定的程序,每一步都有其具体要求和独特功效。归纳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是互相补充完善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零碎和不系统的,如果缺乏教师小结程序,就没有理论的升华,教师的总结归纳,使芜杂变得有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讨论的小结工作。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还要注意让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如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发表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出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多样性,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理解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明辨正确和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结不是重复学生的观点,教师的总结在整个小组讨论程序中只占很短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也并非小组讨论后的必经程序,如果是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已经比较全面,教师的总结则是多余的。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讨论时师生热情高涨,场面热烈,学生发言也很精彩,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自主性,但最后还是老师一锤定音,摆脱不了应试的阴影,降低讨论的效率,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明放实收”的总结是极为有害的,这是对学生劳动──讨论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打击,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要使课堂小组讨论卓有成效,恰当的小组成员分工,选择好讨论的主题,充分的互动讨论,教师的条理化提升等都是教师应充分注意的。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2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怎样上好心课程的思想品德课



山西省临猗县嵋阳镇初中 王昕 张聪敏






    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那么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 、“严爱结合”等要求。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要“引导”学生学习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候,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以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3.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2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让思想品德课具有引力



江苏南通启东市南苑中学 范春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如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毫无兴趣则课堂的效果在哪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枯燥,“大道理”较多,对学生来讲似乎缺少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而思品的学习并不能死拼——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只能白白耗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资源,面对这种现状新教材已经做出方向性的指引,教材的内容开始由旧变新,由理论化、单一化变得生活化,由静变动。针对这一变化,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中要让思品教学魅力无限,吸引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学有所为。要在同样的时间成本下追求更大的教育效益,政治课教师必须在如何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同一个新鲜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得亲切、真实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例如我在控制情绪时列举身边常见却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的情绪处理方式如: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气时骂人、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发脾气时打孩子、砸东西,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 (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学生调动起来了,没有哪节课是不吸引人的。



二、生活再现



学校教育,本是师生共有的“生活世界”,一个 “人”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喜怒与哀乐、人的经验与智慧、人的谬误与失败、人的价值与意义,都完整地、现实地、具体地表现着。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大多过分追求知识、分数,学校教育中课堂变成人的加工厂,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人与人交流被变成物与物之间的改造影响,从而造成教师把大量的知识点、原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执行、运用。要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课堂教学必须从纯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从工厂化运作向着人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延伸。学生必须能够亲身体验、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悟,能够讲出自己的观点,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教师应该给与尊重,原谅和善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活所在。



教学《珍爱生命》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为帮助学生认识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要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其他生命,进而珍惜所共同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带领学生到田野上、树林里、小河边,去感受、去感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感悟青春》前,我给学生预先布置了如下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26个字母中展示青春”。第二天,我让学生每人说说自己的得意之作,学生们的想象真是出乎我的想象,其作业简直是如诗如画,从生活的各个点滴中透露出对青春的感悟,例“Z”──青春是曲折的,有风雨,只有努力才会走出自己的路;“Y”──青春是依靠,只要我们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我们的青春会阳光灿烂;“W”──青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网页,需要我们去尽一生精力与探索追求;“P”──是青春的利斧,为青春的美好开天辟地;“I”──是青春的开始,意味着我们的价值会无限延伸等等。我的心灵由开始的惊讶,变为最后的震撼。他们的年龄虽小,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智慧足以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我作为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却如同是学习,是阅读,是领悟,是感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展示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让教学向生活延伸。



三、动态课堂



传统的教育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教师奉送真理,学生遵照执行,是一个静态接受的过程,学生不能自主,学习枯燥,缺乏活力如同一潭死水;而也有人认为新课改就是教师“退位”,学生“登基”。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新课改就是要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责任,变成课堂上无所事事的人,让学生随心所欲的看书、讨论,如果这样,课堂不是一潭活水,而是一潭浑水,给人的感觉就是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实质上丧失了德育教学的灵魂。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自控,缺乏有意识的思索,缺乏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依然是核心,而且是课堂的灵魂。没有这个核心,学生也将缺乏方向,缺少动力,没有正确的引导。但这个核心不再是拿着一本教参,让学生死记笔录的人,而是一个导游、导师。他将学生──他的游客──引入胜境,自由观赏,当游客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讲解一篇文章像引导游人做一次畅快的旅游,使游人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境界得到升华;教师的讲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学生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这样才是“点拨”,起到四两拨千斤“导”的作用。这个“导”在导入新课时、学生偏离主题时,产生矛盾时,建立新旧只是联系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导”,要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能以静制动,而应该以动引动,建设动态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思想教学焕发无穷的引力,抓住学生的心。可以这么说,教师在一堂课的引导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般随意发展,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则需要实施火上浇油的措施,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保持课堂的持久吸引力,在此过程中突破难点,明确重点,让学生在思想的锤炼中得到升华。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能就依赖于一问一答和几个练习题,我们用丰富多样的方式给学生思维上进行”火上浇油”,例如通过设置课堂讨论、课堂抢答、课堂答问得分,课堂表演、课堂辩论、专题演讲等方式有效刺激学生的课堂表现欲,从而达到思想锤炼提升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思维火焰的持久,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艺术,只要他提出自己的疑问(尽管是肤浅),或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给予相应的激励,如果有同学说出了有见地的答案,独特的见解等,应该大力鼓励。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动态的客堂中得到协调发展,同时加大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



四、精言趣语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魅力。政治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不可能建立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把课堂形成对学生具有强大引力的磁场,就必须精心追求别具一格的教学语言。



语言要“精”、“准”



语言 “精”指语言要少而精。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时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恰到好处地说,一语中的,详略得体。多一句则嫌多,少一句则嫌弱,方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语言要“准”是指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思想品德课堂语言必须准确无误,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语言逻辑准确,能够准确地体现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在本章本节的位置,只是之间的层次之分,让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吸引学生层层深入理解。



(2)语言刚柔相济,抑扬顿挫



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豪放的课堂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绮美绚丽的语言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语言幽默



    当代的中学生可谓见多识广,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他们讨厌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渴望倾听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从平淡中揭示崇高,从荒诞中揭示理智,从随意的描述中揭示事物的实质,从可笑的事物中揭示悲哀的幽默寓言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愉悦精神,开启心智,活跃思维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蕴含深厚文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人入胜,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让学生愿学,愿意被你的课吸引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关键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2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讲台——学生的舞台



河北省徐水县安肃镇商庄中学 宋庆余





三尺讲台,历来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领地,但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上,讲台已成为学生参与教学、交流、沟通与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贵在学生参与,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会如下。



一、课前五分钟,新闻评论——演讲的舞台。



我省每年的中考文科综合,都会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开辟了新闻评论的平台。学生们在课下搜集资料,资料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例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上的消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听到的或看到的,能够引起思索,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均是评论的素材。评论的角度是多方位的,例如:可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提出创新问题。这里谈到的创新问题是指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和老师去深思。



短短的五分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以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与传统的复习提问导入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促使学生课外刻苦钻研,广泛收集信息,勇于实践,积极为上台演说准备素材。



讲授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能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学习高峰体验,真正激起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参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兴趣,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小品表演——活动的舞台



如今的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比以往的思想政治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需要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创设情景,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组织有关下一课的小品内容。



通过让学生编排、表演小品,鼓励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符合课改的新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合作与表演的热情,提高了能力,也发现了一部分同学的闪光点,激发了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思想品德学习交流会——迸发思想火花的舞台



学生取得进步,学习方法是不容忽视的。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比较重视传授学习方法。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产生的距离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易接受教师的直接传授。如果在班里找十几名同学谈自己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同学们接受起来就容易的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学期我在班里举行两次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交流会,找一些进步的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为其他同学献计献策。



通过思想品德学习交流会,使同学们认识到,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靠聪明与勤奋,也有赖于适合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现了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四、学生授课——全面展示能力的舞台



在教学教程中,我尝试着把一些难度不大、理解不太困难的框题,让学生来给大家上一堂课,并为其提供各种资料。这种形式以学生“高度”去认识教材,分析教材,讲授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习主动性增强,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知识丰富,能力提高,有了更高的体验,满足了学生做一名“小老师”的欲望。听课学生新鲜感强,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易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兴趣浓厚,课堂表现积极,同等的地位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易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也有利于教师比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缺陷,调整方式,走出误区。



讲台成为舞台应是多样化的,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学生是则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既充当“演员”,也充当着学习的主体。在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是“旁观者”,教师的主导性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新闻评论的人员安排、评论内容和课文的选定、备课、资料的提供、教法指导、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教学建议等,教师都要给予全面指导。充分相信学生,尽量避免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



我在思想品德中将讲台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需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希望在我们的未来的教育中,学生能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为了一切学生,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习困难生;力争上游的还是不思进取的;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是品德还是人格,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2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催化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三问”



福建泉州市现代中学政治教研组 廖珍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是常见的方法。根据教师所设问题的来源可划分为:教材中的问题、活动导出的问题、教师自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蕴涵着课堂生成的可能,都有可能引导教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甚至学生给出的意想不到的回答或者是错误的回答,学生自发的提问等,都是使课堂转变预期运行轨道,呈现新的表现形式的契机。因此,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智慧地提问,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提问如果做到:“趣问”、“巧问”、“曲问”、“活问”,则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趣问”。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坐春风、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产生一种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的生成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在市区思想品德教学交流活动中,林老师在《欣赏与赞美》一课中设计的快乐编剧,就是利用“趣问”的手段,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和探究问题,自然而然地做到教学目标的生成。林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投影故事梗概:19世纪末,有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兔子装到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烘烤,弄得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郡最坏的孩子,他让我头痛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就向你扔石头,或做别的什么事,让你防不胜防。”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她……接下去要求学生对故事设想一个结尾。问题形式是:请你当编剧,请同学们为这个故事设计几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既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乐于参与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想象的丰富多彩,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想象、思想交流与分享的大舞台。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故事内容,激活了人物,感觉自己真正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因此,这个有趣的问题一出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成并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



在本堂课的另一个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手中的赞美之花送给认为自己值得赞美的同学。在一场感人的场面过后,林老师突然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细心的她想到了会不会是这位同学没有收到赞美之花?本来这一节课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们、赞美他们,而若是有同学没有收到同学的赞美之花那将对他以后的心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时林老师灵机一动,将这位同学叫到讲台,现场让同学们来个“优点轰炸”赛,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列出了这位同学的许多优点。正是因为是“赛”的问题形式具有挑战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同学们得出答案的同时,也是本堂课的一个“闪亮点”——本是一位表现得伤心、自卑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轰炸赛”中变得自信而激动。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两次利用“趣问”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赞美他人之美,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



“巧问”。即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进行提问。“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生成也离课堂越来越远。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各种新的认识,收到良好的问答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教学的“身临其境”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投影三组的漫画:第一组:“香烟陷阱”;第二组:“棒下出孝子”;第三组“暴力抢劫”。当看到“香烟陷阱”时,学生都被画面所吸引。教师及时地提出:“如果有同学请你抽烟或请你看不健康的录像片,你该怎么应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表情没有先前那么活跃。他们被以往固定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锁”住了,同时怕回答错了被听课老师和同学笑话。在这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换过另一种问法:“大家想想三十六计中,可以用到哪些招数?看谁的方法既妙又巧?”这时,教室里再度升温,大家被这个“三十六计”吸引住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各自的内心都在合计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声东击西”……,连平时很少思考问题的学生也在想象的空间里放飞自己的思绪,并且生成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答案。



“活问”。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做到避免机械死板,类型应 “灵活”多样。所设问题要做到“活”,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贯彻新课程标准时,根据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搜集,精心挑选,制作成投影、录像、录音、网页等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使教学真正走向开放,在教学中设计和引导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解决途径。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2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初探



山东聊城第七中学 宋桂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即精彩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但是,万事开头难。设计出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心理,下功夫研究,进行精心准备。现将常见的思想品德课导入法,浅述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适度设计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这种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2、歌曲导入法



中学生大都喜欢明星,喜欢流行歌曲,有许多学生精心备有歌本,抄写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歌曲。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导入时,可适当运用“歌曲导入”。歌曲导入是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歌曲导入,所选歌曲必须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同时歌曲本身必须健康有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能纯粹地追求趣味性。



3、漫画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设计动漫导入,能创设情景,较快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4、问题(复习)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针对前面的教学重点难点且与新内容有关的知识,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



5、诗词、名言、俗语导入法



课堂导入,适度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俗语(特别是学生有所了解的),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较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6、重大时事导入法   



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游戏(表演)导入法



初中生虽已告别童年时期,但对游戏仍然喜爱,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运用于场景性强的内容教学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发散思维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等。 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导语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导语既要短小精练、简洁,又要新颖独特;在导入方式上,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综合。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便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有效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3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山东聊城七中 宋桂焕





新课程教学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教学:



一、引导学生分析本学科特点,抓住学科特点去学



思想品德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学习。



1、思想品德课教材,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由材料事例到事理的一般认知规律。先以新颖的事例材料,图文并茂地吸引我们,然后辅以“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相关链接”等栏目引导我们分析事例,提出和启发解决问题。最后课本正文部分总结出上述事例所说明的道理,进行阐释。往往每一段正文的首句、末句或中间一两句揭示要点道理。把握好课本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搞好自学。­



2、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三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无论自学哪一课,都可以有意识地从上述三个角度尝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做自尊自信的人时,可以尝试提出以下问题去思考:“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者有何表现”、“自尊与虚荣,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有何区别”,“做人为什么既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为何说自信是成功之基”、“怎样才能赢得自尊”、“怎样才能使自己更自信(或你打算如何唱响自己的自信之歌?)”、“如何培养民族自信心”等等。相信经过锻炼,就会逐渐发现学习这门课的诀窍。



3、对课堂教学中讲明的重点问题和理解的要点,要求学生及时地标注到课本上。如把问题记到答案的旁边;划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标上序号①②③等。课堂上的笔记要简练,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不必面面俱到。完全可以通过课后复习时再加以完善。



二、鼓励学生运用“读”的学习方法



“读”在学习方法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政治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在新一轮课改以后,新教材的趣味性更强,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故事、名言、案例等,不再枯燥,可读性增强。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节题、框题、目题之间的联系。读政治课本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益处:



1、再现、再认知识点。有许多同学在政治课的学习中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通过阅读来达到对知识点的再识记。



2、把握知识结构,增强前后联系。通过阅读能够梳理知识,理清层次,建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位置。



3、帮助查漏补缺。课本中知识,老师在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阅读,可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



4、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每读一遍,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再进一步,越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5、提高政治术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某问题就能够用政治术语来解释。



三、试卷讲评采取“互评”法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课堂应该主要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也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我尝试地使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分析卷。



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互相针对对方的错题,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共同探讨;且每道题的评析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从而给学生以紧迫感,促使其积极思考、提高效率;在学生“互评”之后,再向全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态度端正,全员参与,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启发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华罗庚先生有句名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一本书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



所谓“由厚变薄”就是把知识形成网络,会总结概括知识。为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先看课前的目录,理清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中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每一知识点的位置,能用简要的几句话甚至几个词来概括所学的整本书。如初二下册就概括为:集体、环保、现代科技、依法治国。



所谓“由薄变厚”就是根据纲要填充基本的知识点,再现知识网络。如初二下册的第五单元就可以根据“集体”来再现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如集体的形式、特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处理这一关系,怎样面对大集体──社会,怎样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等等。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能被学生接受,能起到良好作用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好方法。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3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适应新教材,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湖北省黄梅县蔡山二中李志敏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新教材的改革。《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特别是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那种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代之以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顺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转变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注重自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新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它新颖活泼,适合青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新教材内容的表达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活动,呈现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有许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这些优势,在上课前以单元或课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学。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自学,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可能认为这是一句口号,觉得不可思议。但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将它变为现实。教师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空,为课堂双边互动做好积极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回忆自己试教新教材近一年来,我上的不很成功的课,最大的教训就是学生思维的速度、表达的能力不能适应要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种现状一定能得到解决。



当然,学生自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有的可以单元为单位,有的可以课为单位,有的也可以框为单位;有的可以放在课堂上“现场办公”,有的也可以放在课外;有的可以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有的可以学生互助合作,有的教师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但自学务求实效,要强调学生“心静气顺地读,放飞思维地想,大胆创造地去写、去演”。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一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二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三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四要逐渐地由课内向课外转轨。总之,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首先要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充分地“对话”。



二、注重互动,突出师生交流合作



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在应试教育压迫下,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填鸭”,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地抄”;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有时一些教师出去参加观摩课、擂台课之后就觉得,“我们的学生哪有这么积极,哪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不然,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慢慢地学生也敢于相互交流。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德性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新教材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行为;其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体验机会。新教材有许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本,使其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剧情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如八下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中“王老师用真情挽留了将要辍学的小余”、“爸爸不要小梅上学,小梅依法维权”等案例都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剧情并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来学习。运用角色扮演法能把抽象的法律问题具体化,远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近景化。这样,学生在生动、形象、活泼的体验中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情境创设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式。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构成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课件等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也是一种情境。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活动,以达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感的目的。在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主题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对这些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体探究活动,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以使学生体悟、内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3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分析试卷的尝试



北京市大兴区德茂中学 付泽锋 100076



目前,我们很多老师在讲评试卷时,都习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上手快、速度快、教学任务完成快。但是,却不太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正好与之相反,实际授课效果也不太好。在2006-2007学年度下学期开学之时,拿起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我便思考:怎样给学生分析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引导、启发,课堂应该主要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也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我尝试地使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分析试卷。         



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互相针对对方的错题,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共同探讨;且每道题的评析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从而给学生以紧迫感,促使其积极思考、提高效率;在学生“互评”之后,再向全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课堂效果:1、学生参与情况:百分之百达到全员参与。2、课堂气氛:极度活跃,但又活而不乱。3、学生的态度:相当端正,都在严肃认真地细读对方的试卷,然后向对方表达着自己的见解,看不到“走神”和“开小差”的现象。4、学生的表情观察:有的一脸严肃、有的一脸兴奋、有的镇静自若、有的面红耳赤……5、我对课堂进度的感觉: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感觉时间不够用,很快就下课了,但学生仍然有许多要说的,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



产生了以上的课堂效果之后,我的心情非常愉快,我静心思考、分析着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



1、学生之所以能够百分之百地参与进来,是因为任务分配明确具体,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上课,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2、课堂气氛之所以极度活跃且活而不乱,是因为这种教学形式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确实有着探究真知的心理需求。



3、学生态度之所以相当端正,是因为他们已经以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主体融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了,追求真知的心理抓住了他们的思想,没有“走神”和“开小差”的闲心了。



4、学生的面部表情之所以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是因为对问题的探讨产生的内心反应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在真正地思考问题。



5、课堂时间过得快,是因为投入进去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投入进去之后,时间流逝得自然快了。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轻松快乐的,上课只有上得老师和学生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才叫成功、精彩,而要上出成功精彩的课,一定要多思考、多摸索、多探究、多实践、多反思,还要进行反复实践、再反思和总结,如果这种意识能得以坚持,课堂效果一定会越来越令人满意。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3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政治课“症结问题”教学探例(陈方梁)

陈方梁



对象档案

  陈方梁  男,1957年生。宁海中学政治教师,宁波市名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1983年毕业于绍兴师专政教专业,长期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主编或参编教育教学类书籍多部,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三个并在省市获奖,发表专业性文章二十余篇。典型课例:《货币的职能》、《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育(教学)格言:带着研究的目光去教学;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采访人

  徐亚芬,女,宁海中学政治教师。

行为描述

  这是一堂哲学课,内容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当分析了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关系后,我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共同讨论当前的腐败现象。这是一个直面现实、学生在认知和思想上又比较疑惑的问题。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分析腐败现象只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不会改变党的性质,但这样很难做到以理服人,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症结。我对这堂课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肯定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它严重的危害性,和学生一起宜泄对腐败的愤怒,共同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之后,我依次提出了以下问题。1.我们痛恨腐败,共产党恨不恨腐败?反腐败的
决心大不大?(从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反腐败的有关决策措施和典型事例来分析)。2,既然决心大,为什么效果看起来不明显?(从腐败行为隐蔽性强、查处难,党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等方面来分析)。3.腐败现象的存在是否意味着党的性质已发生转变?会不会导致党的性质转变?(从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会相互转化理论来分析,说明党的性质没有转变,但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迫切性)。最后指出学生愤怒和指责的出发点,肯定他们的爱党爱国之心,从中引出我们还要将此付之于行动,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学生觉得这样分析入情入理,比较容易接受,由此产生的忧患意识渐渐代替了消极情绪。

行为访谈

  问:您能谈谈这样做的理由吗?

  答:腐败问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比较关注,但因恨之切所以对当前的反腐败效果不满意,认识上有偏差,思想上有情绪,解决不好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学上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这就要分析学生在认识上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会因为腐败的存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就相信党是英明的。他们痛恨腐败,所以不管其多少都认为是不应该的,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一点,教学中必须先从反腐败符合党的根本利益人手,使学生相信党的决心,理解其难处,才会比较客观地认识这一现象。

  问:政治课教学常会碰到类似的疑难问题,有理想的解决途径吗?

  答:我把这类问题称做政治课教学的“症结”性问题。所谓“症结”,是因为它不但是学科理论中的重、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而且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心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充分重视。纵观当前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说服力不强,学生难以信服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究其原因,除了教材本身相对滞后,贴近学生实际不足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尤其是涉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根本性理论而学生又容易迷惑的内容上,教师没有很好地突破,动摇了学生的基本信念。如共同富裕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教材的理论支点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学生认为在现实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还怎么走向共同富裕?再如共产主义的有关理论,书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还描绘了她的美好蓝图,而学生想的是这个理想能实现吗?她的客观必然性在哪里?值得为此奋斗吗?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敏感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学科的信任度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要迎难而上,彻底搞清搞懂,做到胸有成竹,教得理直气壮。至于用什么方法,怎样处理,那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一点必须始终坚持,即要以理服人。

  问:您的谈话始终强调政治课教学要以理服人,强调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这是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途径,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即教书与育人的直接同一。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教学的着眼点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德育只是如何渗透的问题;而政治课本身就是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根本目标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是知识、能力、觉悟的高度统一。因此,它特别追求教与学的互动,特别需要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和自觉行为的养成。同时,从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看,其他学科主要是解决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而政治课教学则要复杂得多,既有知与不知的矛盾,又有信与不信、知与行的矛盾,并且知与不知矛盾的解决要受到信与不信矛盾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始终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知与不知上深入浅出,在信与不信上理直气壮,在知行转化过程中与学生共鸣。惟有如此,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实现教学目标的由此及彼。

  问:您所讲的正是政治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能谈谈具体做法吗?

  具体做法很难说,也没有一定之规,但有几点是需要坚持的。1.要始终带着研究的目光去教学。这里的研究有别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它强调主动、自觉的理性思考,从创新的视角去突破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参考书提供的只是一种范例,是相对稳定的,而时代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学生也是复杂多变的,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去解决。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研究教材内容的特点,还要研究时代发展对相关理论的突破与拓展;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可接受程度。要通过研究,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整合,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对于涉及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症结”问题,要花大力气突破。2.要切实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一是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动态,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要密切联系当前的理论发展实际,及时反映最新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充分展现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生命力。三是要密切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实际,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其是非辨别能力。3.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民主、平等思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敢于直面矛盾冲突,以虚心和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相长中展示学科的活力和价值。

相关链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电影《我的一九一九》,觉得这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好影片,就把它下载到电脑里。在进行“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对外政策”教学时,课前我请学生看了这部影片。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回忆了影片的重要场景,随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为什么拒绝签约?2.中国的要求是正义的,中国代表在谈判中是尽力的,中国青年的爱国呼声是强烈的,但为什么英、法、美等国竟无视国际公理,拒绝我国的正义要求?3.日本为什么敢于提出租借山东的要求,并得到英、法、美等国的认同?4.在这个事件中,
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我讲述了中国青年自焚的悲壮,中国代表团四处碰壁的无奈,中国旧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接着请学生回答三个为什么。学生在回答中个个慷慨激昂,每一个问题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当我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在这个事件中,你知道了什么”时,学生齐声吼出:“国家必须强大!”

  (选自陈方梁老师的教学案例)

问题拓展

    1.提问是政治课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您对上述提问的设计有何感想?
    2.您在碰到“症结”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上述处理方式对您有何启发?
    3.在实现政治课德育目标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做法和建议?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3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开拓创新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



李维忠



  李维忠  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多次被评为惠阳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历任政治教师、政治科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惠阳地区政治教研会副会长;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政治教研员、广东省政治教研会副会长。1996年思想政治课实行课程标准以来,参与教育部“八五”“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并主持本省子课题,取得显著成果,获得较高评价;编写和主编出版课外辅助读物14本;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四篇,其中一篇获全国评选一等奖。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教育战线教职员工正为今秋高中课改拉开序幕而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它将与已开展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改相配套,从而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翻开新的一页,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

  思想政治课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笔者只从教学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总结经验是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基础

  要开拓创新,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继承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发扬光大好的经验、做法,这是开拓创新,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10多年的教研指导工作中,目睹感受广大政治教师日以继夜、年复一年在教学园地辛勤地耕耘,既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又创造了丰富经验,这是思想政治课的宝贵财富,必须发扬光大。概括来说,我认为最基本的经验有如下两条。

  第一,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地进行政治课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生动的事例来引出和论证有关的理论知识,而决不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寓深奥的道理于具体形象中,把功夫用在疏导上”的特点。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实际,力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思想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加强政治课的实效性。政治课教学必须是充分说理的,一定要讲清概念、原理,同时,政治课教学又必须有针对性,不能“以空对空”,不能“两张皮”,一定要用启发;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之惑。很多教师坚持把思想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强调充分发挥政治课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战斗力、说服力、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在思想教育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现象和本质,学会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清主流和支流,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分清主流,抓住本质。再次,要帮助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切忌片面性,绝对化。最后,要充分运用数据来阐明那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同时注意运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觉得跟老师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处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与当年老师的苦心培育分不开的。我想这是政治课所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教师得到的最大安慰。   

  第二,必须锐意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新教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新教法,如“四字教学法”“五字教学法”“五步教学法”以及“兴趣教学”“愉快教学”“案例教学”“换位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开放教学”等等。同时,还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区服务、参与重大节日庆祝活动;读好书、看好电影的活动,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开展小论文评比活动,等等。我认为这些在新一轮的课改中,仍然是有生命力,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我们必须很好地去总结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的有用的经验,这是我们进一步前进、开拓创新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是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

  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首先要与时俱进,学习新观念,接受新观念,用新观念审视以往经验,开拓未来,从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一句话,转变观念是开拓创新,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

  那么,新一轮课改的观念和以往课改的观念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有根本的不同。以往课改的观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切为了考试。”因此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单一的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即选拔功能的教育,是选拔精英的教育。而新一轮课改的观念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这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或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选拔的成功,让每一个个性健全发展的人能健康地接受社会选拔、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各种挑战。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观念,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又要结合现今的实际,与时俱进,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我认为应强调的仍然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为主体,启发式的原则,但要赋予新的内涵。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以往在贯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内容上似乎有点“高、大、全”;在形式上为联系而联系,联系的事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脱离学生的实际,实质上是为考试而联系。新一轮课改强调这一原则,我认为应着重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要针对高中生现实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突出发展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使其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总之,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成长规律,联系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和需求,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可以采用“互换角色”、组织讨论、合作学习、互动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的心灵对话、情感交流和新知的发现,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双方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可以说,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直以来强调的教学原则。但启而不发是普遍的教学现象。要真正实行启发式教学,我认为要提倡开放式教学,要有个载体,即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引导学生体验,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在过程中去体验,从中才能有所启发,才能有所创新。这一过程,一般要经过三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发现疑问,提出问题;进而要让学生在参与中、活动中、过程中去探索、研究、争论、分析问题,只要学生认真投入,就会有发现、有看法、有启发、有创见;最后学生将发现、看法、启发、创见升华,悟出道理,以至得出结论,这样
就能学有所得。

  总之,学生只有在观察、发现中才会有启发;只有在讨论、探究中才会有所启发;在升华中才会有所得。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活动、过程、体验、实践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又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我想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载体,好好运用,启发式教学必有成效。

  三、努力实践是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保证

  总结了经验,转变了观念,最后的问题就是要付诸于实践,不实践,不能开拓创新,不能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践是艰辛的,一旦成功又是喜悦的。只有经过酸咸苦辣的艰辛,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甜蜜。勇于实践,不怕艰辛,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新路子。

  在近两年来的指导教学实践中,我除反复宣传课改新观念外,在调查研究中,在教学实践中,在与教师们的研讨中,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三点:第一,要敢于大胆处理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大胆灵活使用教材;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抓住关键、重点知识,教学最基本、最基础、学生必须懂的知识,不求面面俱到。根据课标要求,了解学生实际、求知欲望和需求,找好教学切人点。第二,明确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我用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说服教师,要煞费苦心地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这才是终身有用的。第三,教学的目标是学生有所得。有所得不在于多少,只要真有所得,哪怕一点点也是可贵的。只要学生觉得有点儿启发、有点儿收获,弄清某一点儿问题,学到点儿东西,这样的教学应当说是成功的。

  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也取得一点成绩。我们在组织发达地区教师到贫困山区进行示范教学时,获得好评。我们在东莞黄江中学搞教改试验点,2003年在该校召开广东省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现场会,全面观摩该校各年级的公开课,听取了经验介绍,看了他们的成果展示,与会者对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给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才是搞素质教育。2003年全省优质课评比,大部分优秀课例都能体现新教学理念和我们的要求。我省推荐参加全国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现场调教竞赛的课例,获得较高评价,取得初中组一等奖第二名。该课例《自觉磨砺意志》的设计思路是:依据《课程标准(修订)》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该课例的切人点选择了当时震撼中外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感人事迹,既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又是学生的兴奋点,引人人胜。该课的特点、是设计了两大活动一个游戏。活动一:通过影视播放杨利伟训练生活的片断,让学生认真观看,仔细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杨利伟成功的原因以及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教材讲到自觉磨砺意志的正确做法和途径有五个方面,这里只着重分析有关的方面),同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游戏:原地转几个圈后,再朝前走。这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走法。学生的亲身体验,产生了深刻的感悟:杨利伟训练的艰难;杨利伟的成功真不容易;没有坚强的意志,将一事无成。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二:让学生挑战自我。引导学生联系平时学习生活实际,从自身意志状况人手,谈启示,说想法,从内心上引起情感、态度的转变。课后,学生的反映是对杨利伟的艰苦训练留下深刻的印象,游戏中使他们感悟到必须自觉磨砺意志。认识到成功需要意志,意志必须磨砺,决心自觉磨砺意志。这就产生了教育的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我想这一课例也体现了这一要求,是一个成功的课例。

  (作者单位: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4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更新观念 注重践行 增强初中思品课的实效性



胡云琬



胡云琬 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汇文中学特级教师、律师,原《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成员、主编之一,中国学生越轨预防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美中教育与文化交流中心法律顾问。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受到许多国家级教改实验区的好评,并广泛予以选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在前言中朝确指出:“以往的教科书,通常从老师‘教’的角度编写,故称‘教’本;这套《思想品德》课本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学’本。‘学’本的意思,是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这就是说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在教材的功能、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已不是学生的“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教材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和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据此,教师只有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教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经过实践、思考和交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树立以下新观念才利于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增强。

一、服从服务观念

服从服务观念指的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都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求,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树立服从服务观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其一,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其二,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播者,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其三,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在财富向知识致敬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所以,只有那种既拥有知识又具有获得新知识能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自学),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捕捉新知识,使其终身受益。

二、互动双赢观念

在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关系,学生与学生、教材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教育的合作伙伴。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开展互动创造前提条件,进而通过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双赢。

树立互动双赢观念,需要把握两方面问题。其一,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师问生答,也不能将其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上的交流,它还应包括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而且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以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从学生中汲取营养,以通过互动达到师生双方相互激发、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的目的。其二,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一节课或一单元课所涉及的知识是由教材、教参提供的知识,教师知识(教师活化教材和依据学情补充扩展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方面构成的。上述知识构成,既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吸纳新信息、掌握新技能。又要求或师必须大幅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一旦发现师生互动产生的“亮点”,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予以认定、扩展。那种“课前设计好僵死的教案,课上让学生就范”的状况一定要避免。

三、人性养育观念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学科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个维度的立体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位于上述立体目标之首。对于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来说,更应该重视人性养育,更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具体地说,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尊重权利,遵守规则,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弘扬民族精神,承担社会责任,将其塑造成高素质的公民。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义重大。它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其主要标准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和企业选用人才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涵盖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等品德的情商,往往更看重情商)。因此,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指南,使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成为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殿堂,而且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四、建构知识观念

建相知识观念是指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仅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再认再现教材提供的知识的现象,要在介绍教材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实、扩展、更新知识,以实现超越和创新。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因此,必须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还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倾向,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二是按照课标要求,“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板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对此教师要掌握并注意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材又往往具有局限性。所以,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活化教材,善于引导学生用鲜活的信息充实补充教材提供的知识,是极为重要的、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教材内容,介绍了调节情绪的三种方法,即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其实,调节情绪的方法何止有三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充实补充其他有效方法。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超越原有的知识,创造更新知识。而只有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才能实现超越和创新。

五、重视资源(即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观念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就难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也难以实现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图书、报刊。照片、图表等文本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图书馆、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博物馆、文化馆等实物资源和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杜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极大丰富,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舞台,发生于时光的每年每天。教师要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捕捉、整合、创造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音像资源和人力资源。

六、注重实践观念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四大特点之一(其四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实践有助于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从而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注重实践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其二是倡导言行一致,引导、要求学生践行道德和法律。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提倡真善美,力戒虚假空是形成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

为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除了需要树立上述新的观念外,还应该做到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人教版教材采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景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为内容活动化提供了契机。不少教师还设计了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智力大比排、正反方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的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从而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应该充分予以肯定。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坚持内容活动化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活动内容化,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4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激发学生兴趣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中学 张建新 邮编:734500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如下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里面的家庭保护内容时,我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以漫画“孩子怎么还没回来”为情境,进行讨论,这样一下拉进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忘记对孩子应尽的保护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学生应该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后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理进入听课角色,从惊奇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

  二、用案例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时,  我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案例:1999年11月15日,在武昌三星级新宜大酒店发生了令人愤慨的一幕。有四名日本人正在用餐,忽听日本食客用日语大叫,餐厅经理过来后,这名日本人用双手猛压女经理的肩膀,用膝盖猛击女经理的腿部,令其下跪。女经理虽然没有跪下去,但被羞辱得泪流满面。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准备上去打抱不平,日本食客见势不秒,便匆匆溜走。这时,同学们都露出愤怒的目光。接着,我马上提出问题:女经理为什么要流泪?在场的中国人为什么都被激怒了?假如你是女经理在场,你会怎么做?同学沉默了片刻,就议论起来了,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同学们探索问题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说会抓住日本食客,要求日本人向中国人道歉,有的说这样被日本人侮辱,面子上过不去,会动手打日本人,因为他们不仅侵犯女经理的自尊心,而且还侵犯了所有中国人的自尊心……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看法分别作出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三、用具有启发性的漫画引起学生的惊奇,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是达到幽默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合理发泄情绪”的漫画,在学习第七课“我们身边的规则”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交通秩序井然”和“交通秩序混乱不堪”两幅漫画,让学生看后讨论,并对此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由惊奇到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用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挫折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一学生应采用表演、朗读、讨论分析、辩论、试一试、想一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活动教学。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可以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抢凳子”。我找6位学生抢坐5个凳子,随着音乐响起开始转动,音乐结束,马上抢坐,结果必有一人被淘汰,淘汰者接受学生采访。接着减少一个凳子,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挫折与失败,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六、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撰写政治小论文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也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求学生在课堂讲解、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然后选出一些比较好的小论文在全班交流,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心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作为新课改新形势下的政治教师,要勤思多学,大胆实践创新,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4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淡素质教育下不见素质的怪状



苍南县霞关镇南坪辅导学校 蔡庆勉 邮编:325809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只有高素质、能创新的人才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要真正地落实,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认为首先要有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理念,新构思。作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教育 ,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更应走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与尝试的最前沿。

  一、树立课堂教育的新理念。

  现在许多学校在高喊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依承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材被奉为学生必须熟记的“圣典”,课堂考试成为区分学生优劣的“战场”,渐渐地把学生培养成公式的“套用者”,课堂的“书记员”和试卷的“压近者”,极不利学生的发挥智慧、潜能、创新意识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这种言行不一的怪状,关键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进而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便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内化和外化相结合,才能形成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和品德,这个内外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2.让学生全面学习。

  小学教育并不是一下子要培养出全才、通才、科学家、作家。但必须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起飞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品格、身心素质作基础,否则是偏斜的,容易坍塌的。比如说情感学习、社会实践、技能学习等等,这些学习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这些看似琐碎 ,近期效应甚微的教育,却与学生今后的成才成功,一生幸福有着密切相关。现今许多教师盲目地随大流,思想情感教育片面地追求表扬鼓励,寻找挖掘闪光点。忽略了必要的批评、指责和加压,致使许多学生形成偏狭和懦弱,经受不住挫折打击,形成不良的情绪和人格,导致小学生中寻死、逃学等悲剧屡见不鲜。再如社会实践,动手技能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创新教育形成和表现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其敢于动手,敢于探索的习惯,并具备基本的观察模仿和实验的能力,为创造打下基础。另外 我们还要大胆地抛弃“劲部”以上的教育、“左半脑”的教育,把情感与理智,直觉与逻辑,动脑与动手,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地融入我们的课堂。

  3.使学生全员发展。

  许多知名的教育家都提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但现实为什么不少的教师都累,学生学得苦,却还是会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差生成群的怪状呢?关键是教不会与差两者的本质区别没搞清楚,是因材施教的缺憾。要弄明白这些差别,改变现状。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多元智能理论重新认识学生,多元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世界上所有正常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聪明的方面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出色的,个体差异不是麻烦,而是个发展的资源。所以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而两极分化的差生,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一直偏向于语言、数理智力的培养,严重忽视了其它五种智力的教育培养。试卷分数考得不理想,称其为差生。社会需要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全才,而是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所以我们认为教学中要改变单一教学抽查、检测方法。采用大课堂教育,组织多种活动,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资源,从不同角度受益,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和特点,消灭差生。其次,要改变做法。我们认为小学阶没必要把教学弄得很难,分析地很深入,非得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强的学生才能适应。非要学生坚韧不拔,苦上加苦,才能学会。而是要重在积累,创造出一种适应大多数人可懂的教学,以便不同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都可学会,从而使 学生从知识积累落实到实践中,形成创新能力。

  二、作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具体讲就是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又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横向组合。不要考虑教学环节、程序、组织形式的纵向联系,要使这些因素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1.总体目标和原则。

  要能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建立课堂教育认知、交往、创新等活动统一和谐。使学生在积极深入地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质量的全员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遵循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

  2.基本成分

  课堂教学应俱有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教学方略的开放性机制,摒弃以往的束缚性教学。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欣赏交流,大胆猜测,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引导学生放眼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对待所学的知识要注重知识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探究性。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时空,真正让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落实到每一个课堂。

  3.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要根据条件灵活多变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不能因循守旧,生搬硬套。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勇于尝试,勤于探索,高瞻远瞩,才能在素质的浪潮中奏出强音,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各种人才。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4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中学 张建新 邮编:734500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政治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政治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第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政治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如《难报三春晖》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并分组讨论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图片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第三、课后小结要下功夫。

  在课后小结时,我常采取以下二种方式:

  1、学生小结,即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重点、难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画“知识”树,即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4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挖掘家教资源 促进家校互动



浙江省苍南县霞关镇南坪辅导学校 蔡庆勉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小学生教育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以促进家校的互动。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他就象一张无字无画的白纸,交在父母手中,为父为母为师的责任就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添色加彩,使之鲜活,充满生命。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更加认识到:家校互动是课程架构中的一部分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强有力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物质,资源的统整利用离不开有效的家校互动。在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一、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家庭访问是家校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家庭访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到小学生家中进行访问,有电话访问,也有家庭联系本等方式和家长进行情感和教育方面的沟通。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经历老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和行为指导。家访时从老师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看到了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喜欢,看到了教师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了自己孩子而献出的真情。在一次次的家访中,老师、孩子、家长的情感进一步融洽。如陈博涵小朋友经常以厌食、哭闹等行为来拒绝上小学生,针对如此问题,我们两位老师没有向家长告状,而是通过家访,表扬孩子的闪光点,给这个孩子有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很是感动,在“我有六个宝”主题活动中,陈博涵的妈妈、爸爸,又是投稿(本来投稿不积极)又是帮助购买镜子,支持班级活动的开展,每次的家校活动都能主动参与。我们还把老师、保育员、小学生家长的电话在黑板报上交流,创造家长们和孩子们与教师、保育员电话沟通的条件。平时家长在学习、生活、教养上有问题,都会相互沟通、交流。有时碰到教师工作上的繁忙,家长就可以通过电话与老师取得联系。即使是假期,电话的纽带一直把老师、小学生、家长紧密相连。

  二、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中的资源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家庭成员和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小学生具体指导等。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着新活力和潜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如:家长到小学生时对老师、班级的其他家长、小学生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园活动氛围对小学生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小学生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如在一次谈话“我喜欢的物品”主题活动中,许多孩子谈到了“天线宝宝”“蓝猫”“芭比娃娃”等等,老师乘机引导小学生将它们带来并进行展示,大多数家长们了解后十分支持,有的还把玩具广告、从电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资料以及杂志等送到小学生,两个星期我们班汇集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娃娃近40个。孩子从自己带来的玩具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玩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第三,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小学生教育服务,并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得知蔡钰涵的妈妈是交警,就让她来班上讲解交通安全方面的一些常识,并让全班的孩子一起玩“交通警察”的游戏。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融融,孩子们兴致很高。

  三、总结家校教育经验,促进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不是家长或老师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首先,教师根据每个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课程改革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家长、教师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常常因一个人的认识,或一件事的处理,一个教育的案例,在班级群体中得到良好的互动效应。如:陈泽鸿家长在班级的家教园地上发表的“和儿子在一起剪贴的乐趣”既促动了老师培养小学生学习使用剪刀技能的信心,也在家长群体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家长们在家中也努力配合小学生的教育,为孩子购买小学生剪刀。其次,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为全体小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的各类资源,有效地为小学生发展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如:设置家校联系本;创办班级期刊;为班级小学生增添各类图书、图片资料;家校活动主题;自愿报名参加家委会等等。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5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选材有讲究



山东梁山县韩垓镇二中 侯宪清 272616 县教育局教研室 吴庆才 272500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用事例、引进材料无疑是充实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的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性特点。

一、 选材要选到“点子”上

引进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借助材料更有效地阐明事理。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选材时往往不够科学、不够严密、不够恰当,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选材没有选到“点子”上。

1.针对重点、难点和疑点选材。教材的重点是整堂课的核心和灵魂;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疑点是指相关或相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即“盲点”。教师只有针对这些精选材料、精析材料,才能有比较、有鉴别、触类旁通,不在一个例子上转圈子。况且,只有扩大信息量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反之,教师若照本宣科,缺乏新的“佐料”,就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突出、突破难点、解开疑点。例如:在学习《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一框内容时,学校保护是这一框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些重、难点,我采取了“以案说法”的形式:⑴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则案例:①一名小学生因欺负其他同学被老师关进黑房子一天一夜。②某班主任向学生公布排名成绩,并对一落后生冷嘲热讽,导致其神经错乱。⑵出示讨论提纲:①以上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②请运用社会保护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位老师的行为?③请你向有关学校和老师提建议,并发出倡议书。⑶各组围绕提纲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参与的协作学习,学生对学校保护的作用、内容及存在的问题都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而且,通过口头建议和书面倡议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要善于捕捉热点选材。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抽象的,如果不引进新的教育资源,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务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国内外的“热点”问题,重视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空洞说教。教师在平时可广泛阅读报刊杂志,收听收看中学生乐听乐看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深入学生生活中搜集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且能寓教与乐,学以致用。如学习“反对霸权主义”,可让学生分析伊拉克战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联系温家宝总理为民工讨工资:学习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联系关注三农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了解资本主义的民主可以让学生评析美国的总统大选,等等。总之,只有适时引进、联系社会热点、生活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认识转变成鲜活的永不枯竭的能力。

3.要结合德育转化点选材。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假、大、空,脱离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课。“一味”说教、长篇大论,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不学甚至不上你的课。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多讲究教学的艺术,多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充满热情的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把握学生们的需求,找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找到教育的契机,让他们感到学习这门课程与他们的成人成才有密切的关系,进而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情景: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我一直没有说话,但孩子们的思维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一直在回忆、深思,将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充盈的是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烟消云散。一位同学还将《懂你》的歌词改成这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您疼爱孩子的心从来没有改变,虽然春花秋月无情,但春去秋来,儿会给您一份完美的答卷。如此,巧妙选材,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选材要落实到“边”上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不只是漂亮的口号,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选好材以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还应该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

1.重视“身边”。中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由于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如果教师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输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造成“台上昭昭,台下昏昏”的独角戏场面,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互动。因此,教师在施教时要多联系身边的实物,多联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人和事,多联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最终知以导行,知行转化,内化为行动。如:在学习“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我没有完全依据教材中的事例,而是组织学生成立了“环境问题调查小分队”,让学生自己走访、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或者上网查询我国的环境状况,然后按照欣赏篇、警示篇、反思篇、行动篇四个篇章分类,共谱一曲环境保护的篇章。学生通过实际走访调查,认识到环境问题特别是身边的环境问题的严峻,认识到要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2.顾及“旁边”。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学科体系,要求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打破单纯的强调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教师更要多关注学生同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事例,充分发挥知识的协同效应,加强学科知识间的相关联系与配合,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史料;学习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让学生了解封建地主对农民是如何榨取地租的,可以联系语文课本中的《白毛女》;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是如何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的,可以联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学习“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时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等等。这些做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仅能使政治知识生动起来,也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和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3.别忘“前、后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适当联系本学科在低年级时学过的一些内容和教材后面将要出现的一些内容、事例。这样不仅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能力,从整体上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明确复习备考的方向,了解人类、社会、国家的发展趋势,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选材时还要善于选好角度、多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以使学生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产生“正面教育”的效果。切忌以偏盖全,角度选的不当,产生负面效应。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选材的学问确实是非常大的。选材固不可少,但不在多,关键是要选到“点子”上,落实到“边”上,把握好“角度”,做好“正面教育”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5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二中 项林莺 321075



    【摘要】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新课改 活动讨论法 思想政治 应用价值

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相应地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许多国家都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或培养目标来加以研究和贯彻实施。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大量“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教学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如图所示。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活动讨论四】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5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的运用



河北省涿州市双语学校 李虎 072750



“读”在学习方法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政治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在新一轮课改以后,新教材的趣味性更强,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的故事、名言、案例等,不再枯燥,可读性增强。下面就“读课本”谈一谈学政治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很多,可以拟定好一个读书时间,也可以是政治课上,也可以是自习,可以分时间段来读。每天读一些,日积月累,就会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就个人而言,有粗读、精读。粗读就是快速浏览,整体把握一段或一目的大意或提炼重点知识。精读就是了解每句话、每个知识点,深入体会其内在含义;就几个人而言,有合作式的轮流阅读,互相监督,相互学习;就学习小组而言,有小组竞赛式,阅读一段无错误的同学为本组赢得一分,按周评比,评出优秀阅读小组;就全班而言,有分角色式阅读或创记录式阅读。分角色式阅读按书中不同的内容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阅读。创记录式阅读是在历次阅读中无错误地阅读内容最多的同学获得阅读之星称号,评出周冠军、月冠军。

读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情况而定,但读书一定要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诗歌要读出感情,义正词严的观点要读出寓意。

读政治课本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的益处:

1、对知识点的再现、再认。有许多同学在政治课的学习中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通过阅读来达到对知识点的再识记。

2、进一步把握知识结构,增强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阅读能够梳理知识,理清层次,建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位置。

3、有助于我们查漏补缺,课本中知识老师在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阅读,可使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

4、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每读一遍,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再进一步,越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5、提高政治术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某问题就能够用政治术语来解释。

我相信,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班上肯定会掀起读书热潮,大家你一段,我一段,我一首诗歌,你一个故事,在读书中体验知识的快乐与情感的升华。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5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将祖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206中学 张兴 100036  



一、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巨大危机

身为教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真难教……”“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何止是教师经常发出这种感慨?而我们的孩子又何止仅仅是厌学?据统计:1990年全国各级法院判刑的人员580 272人,其中青少年人数达332 528人,占57.31%,而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的年刑事发案在450万件左右,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到了60-80 %,无论是犯罪人数还是所占比例均有大幅度提高!未成年人犯罪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002年北京 “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仅仅因为与网吧老板的小矛盾,两个少年竟纵火烧死20多人,当大火疯狂吞噬无辜的生命时,纵火者坐在对面的楼上谈笑风生!

2004年,北京4个少年策划并绑架了一名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然后先将人质杀害,再向其家人索要赎金。 在庭审时,4个少年并未如众人期望般地流泪或有所悔恨,他们居然相视而笑,庆幸自己未被判处死刑。

2004年大年三十,三名年仅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一超市,实施抢劫。当审判后记者采访时问:如果事主反抗你会怎么办时,该少年不假思索回答“剁死他”。

2006年,山东省平原县16岁少女高华,因为对两个哥哥不满就在饭菜里下了农药,毒死了他们。

2002年的一天,四川泸州的年仅14岁的在校中学生程某为偷家里的钱,被爷爷发现。因为怕爷爷告诉父母,就先拿扁担把老人打昏,又拿菜刀将老人的脖颈切断…残忍地杀害自己的亲爷爷。

够了,已经太多了。面对这些血的教训,我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甚至愈演愈烈。从表面上看是法律知识匮乏,是法制教育不够的问题。实际并非如此,在表象之下蕴涵的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危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危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任就在他们的肩上!但是我们面对的困难是如此巨大。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当前青少年道德建设面临严重的危机!

对于日趋严峻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很多人的想法是: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懂法,守法。这种想法无疑是正确的。2003年,在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中法制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法制教育在全国的学校里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以北京为首各地的很多中小学还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要真正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必须从根本入手-倾全力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我们常说,法律是对人们行为要求的底线,人们的行为更主要的应当靠道德来约束。只有树立“以德治国”的理念,从宣传祖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入手,全面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才是表里兼治的万全之策。

我个人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

二、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最高体现

2004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知荣知耻。

“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应当看到,对于我国当前面临的青少年的道德严重缺失已然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八荣八耻”的提出使我们的道德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与以往的单纯讲“依法治国”相比更加深入。这与我国传统儒家的“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是相一致的。

三、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经过仔细研究新课标,我感到: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提倡把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为我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

我们的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求知欲极强,但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有加,往往难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不知道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他们的父母也是在长期批判“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与他人交往中应遵循的礼仪也知之甚少。

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出现顶撞辱骂老师的情况。

于是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们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

我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把儒家重要的思想“礼”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一下古代学生求学的艰难,以提高他们尊师的意识,把尊敬师长作为美德。

我在教学中把中国古代的拜师礼(束修)让学生进行演示:(过程略)

活动结束,我问学生感觉怎样,学生们热烈发言。学生吕科说“太麻烦了,上学怎么这么复杂?”学生郑路说“还是这样好,你一再请求做老师的学生,老师收留你,你才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班长起立回答:“张老师,谢谢您。以前我们老师总是让我们好好学习,不学的同学,师还找谈话或者发给小礼物,从未听说过上学要求老师学习的。看来古人是对的,只有自己努力争取的学习机会我们才会更加珍惜。“

学习委员李佳惠说“老师,参加刚才的表演,我想,古代的人都这样尊敬老师,我们现在难道还不如古人吗?我今后一定认真听从老师的教诲,改正高傲自大的坏习惯。

一节活动课结束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该如何相处也非常明白了。随后,我让同学们查找历史上尊师的故事。再上课时学生们讲了“程门立雪”等经典故事。经过学习学生们开始珍惜学习机会,尊敬老师,主动学习,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这次的成功使我更坚定了我把中国优秀道德文化课堂的信心。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得家长颇为头疼,许多学生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常与家长发生冲突,大吵大闹,甚至辱骂殴打父母。

中国传统的“孝道”在今天的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失,长期以来,我们也在讲孝顺父母,尊老爱幼,但效果不太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日渐完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有指望子女为自己养老的了。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对于子女只有关心、奉献、付出,不图回报。可怜天下父母心。而子女对父母没有责任感,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难以想象,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社会承担起责任!

我尝试找到其中原因,解决其中问题。我将教材内容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加以整合,精心设计了授课内容。

首先,我先让学生们分析了一个汉代刑事案件;一个贫困家庭,父亲为了耕地,偷了别人的牛,他的儿子知道后报告了官府。官府来人抓走了他们父子二人。父亲被判罚为官奴3个月,而儿子则被重打50大板。父亲被判罚是应该的,但是他的儿子的“大义灭亲”也受到了惩罚。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有的认为是因为儿子报案晚了,所以挨罚;有的说是因为儿子可能也参与了偷牛。还有的说判案的法官是昏官,判错了……

这时,我给出了一个同学们怎么也想不到的答案:判案的法官之所以把告发自己父亲犯罪的儿子也处以刑罚,是因为他不孝。汉朝法律是一儒家经典为依据的,其中有一项规定叫做“亲亲得相首匿”,即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所犯罪行,不为犯罪。反之子告父,为“不孝”可是大逆不道,必须严惩。

同学们一片哗然。尽管在今天看来,古代的法律规定不是很科学。但是维护孝道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关系稳固,全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随后我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道经典故事打印出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每次课上让不同的同学来讲。“亲尝汤药, 百里负米,戏彩娱亲,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涤亲溺器。”当故事全部讲完时,同学们也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真正知道了什么是“难报三春晖”。很多同学要准备讲故事,却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找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共同准备,就在准备的过程中,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家长对这样的课非常满意,甚至打电话到学校希望认识这位“政治教师”。

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利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孔子的为人“中庸之为德也”“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人行,比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内容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对于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团结。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四、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极其重大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此可见,我们国家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我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被严重弱化,已经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中引发了一场道德危机,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下降,后果不仅是违法犯罪案件的大量产生,更可怕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2、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仅仅依靠法制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倾全力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加强道德教育。

3、加强道德教育,必须以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为根本,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4、在加强道德教育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道德危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使“八荣八耻”深入人心,从而使我国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坚信,只要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勇于探索和实践,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消除道德危机。那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5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的困惑



浙江丽水市庆元二中 吴华丽



各位专家、老师,我是来自庆元二中的教师吴华丽。 大家好!

我从事新课程教学是第三年,从初一的思品到现在初三的思品与社会课教学。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抛砖引玉。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的确有了很大的好处。比如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了,觉得课本里讲的就是身边的同学和发生在身边的事,贴近生活现实。新的教材可读性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体会到政治课长期以来未有过的学生积极、热烈的场面。这些好处大家都很清楚。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我也同样感觉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资料的缺乏

新课程的教学与过去老教材的最大区别是不能照本宣科了,特别是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必定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农村学校和老师来说,就深感到教学资料的缺乏。有时为了准备一堂课或者某些资料往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而且有不少资料是很难找到的。特别是我们工作量都非常大,要准备每个课时的课件资料就成了我们的难题。所以我们强烈需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虽然网上有一些,但常常要支付费用。教育部门能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免费的服务,提供更多配套的备课资料呢?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学生成绩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强调新的教学方法, 现在新的教学方法也确实蔚然成风。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场面,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绘声绘色,而一些老教师却不以为然,他们大多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老教法”。可是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也不比我们差,甚至比我们还要好。这就使我们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继续改革却面临非常的压力,不改革却又于心不甘了。可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乐学、善学、巧学,且又能考出好成绩呢? 教学评价机制是否也要更快地跟上改革的步伐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三、教材中的理想化教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老问题。我觉得新的教材虽然很成功, 提出的理念也很有时代感,但是有许多东西毕竟和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最简单的如尊敬师长、自我负责等知识,学生大多是说到而做不到,好象这已经成了习惯。如果都这样,那我们的教育不是很失败吗?在这方面我在思考也作了一些尝试,一是用算清账的办法,学生平时往往看不带一些责任的长远利害关系和间接利害关系,我就给学生算清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二是多讲方法少说空话,如上网的危害中重要的一点是上当受骗。我就讲清楚如何避免的方法,又如何面对坏人怎样斗争的问题,我就讲一些保护自己进行巧妙斗争的方法。我想这样效果会好一些,但是其余的我就感到无能为力了。在这里我想听听大家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新课程中历史与社会这门功课与思想品德中的部分内容有重复教学的现象

如一国两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科教兴国等基本国策的内容。这些该如何处理才能使两门功课的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有个别中学是两门功课分别由两位不同的教师任教,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而且在以后的总复习中变成是一遍一遍的在炒,这样教学效果会不会适得其反呢?

五、中考试题与教材案例的城市化,农村学生被边缘化问题

像我们浙西南山区、尤其是庆元,有一些城市里的学生司空见惯的情况,对于我们山区学生来说就觉得很不可思议。比如05年中考有一道读图题,是重复利用水资源的问题。我参加了中考阅卷。我们有不少学生就答出如此重复利用水:洗菜了-拖地-冲马桶,太不讲卫生、太不科学了,不利于生活环境的美化。你能说他不对吗?因为就我们这里而言,水资源确实十分丰富,节约用水、重复利用水对于农村学生还比较遥远。又比如关于“社区”这个教学,不少学生是一脸的茫然。因为我们的农村学生没听说过“社区”,只知道自己住在某个乡(镇)某个村。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教材内容的设定上应该综合考虑到农村与城市的区别。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以上是我从事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困惑和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座的各位同事是否有同感?如果有共鸣的老师,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6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生成及其策略



福建泉州市现代中学 廖珍英 362000



摘要:“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对话”内涵的不理解,导致一些无效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对话情境、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等方式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生成

在教育领域中,“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了独特价值的存在,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愉悦。这种教学模式,很快便被一线教师接受和广泛运用。然而是不是在课堂中出现了交谈争论、感悟体验,就是真正有效的对话呢?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从字面上讲,对话是一种纯语言学现象,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会谈 ,这是人与人的口头语言的交汇;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对话还可以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 ,它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 ,在此意义上,对话可以跨越时空,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中国人可以与外国人对话。进入信息时代,对话已演变为人机对话 ,囊括了“人”“人”对话与“人”“文”对话,人类进入了对话的新时代。对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而是成为“承载着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沟通的原则。由此可见,发生在教学领域的对话也应该是以对话为原则的。

据此 ,我们把对话教学界定为:从狭义上看,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 ,领会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看,对话教学应该是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对话精神为原则,合理协调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为特征,开发师生创造潜能,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活动过程。对照狭义和广义的内涵 ,我们不难发现,前者仅仅将对话作为一种手段 ,而后者给予对话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它已将对话作为一种精神和原则,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形式。毫无疑问,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只要是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教学都可以看作是对话教学。实际上,从狭义认识到广义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实践探讨过程的真实再现,是大家的认识和理念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 无效对话的出现及其原因分析

有些对话,造成了课堂对话教学的假象,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闹剧,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先看以下两则案例:

案例一:一教师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请学生表演小品“熊掌风波”。“熊掌风波”结束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甲]:我碰到过……后来我与我爸去跟经理说,最后经理把钱退还了。

[教师]:很好。(教师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学生乙]:我也碰到过……消费者协会负责人帮我们解决的。

[教师]:很好。(教师继续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

[学生丙]:我碰到过……不过我没说,自认倒霉算了,反正钱也不是很多。

[教师]:你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丙想争辩,教师瞟他一眼)继续说:其他同学再说说……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虽然也设置了师生对话的场景,但教师用自己的思想,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材要点设置在电脑中,计算机成了教师的代言人,为教师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提供了方便。然而在生丙的“创新”意见已脱离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时,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失去了意义。

案例二:《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注:王木君,张学枚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教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师]: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党的十三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什么?

[学生]: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

[教师]:哪三步?

[学生]: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教师]:前两步,我们实现了吗?

[学生]:实现了。

[教师]:第三步,我们实现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因此,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学生]:使祖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这则教学案例中,师生之间似乎有问有答,看似环环相扣,但这种对话,徒有对话的形式,而没有对话的实际意义,是课堂中不折不扣的“ 废话”,教材中现成的内容何须绕这么大一圈来感知呢?为什么会出现类似这两则案例的无效对话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未能真正领悟对话教学的内涵。对话教学是一种教育精神和原则,它最本质的特征和了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教学将在对话中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新课标中所讲的对话,要求对话者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互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而一些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老师出话题学生谈感受等,就是实施对话。实际上这些只是徒有形式的“ 假对话”,缺乏对话的实质,导致对话的无效。

2、忽视对话环节的预设。对话并不是预定好,它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是由对话活动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的。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具体考虑某个问题学生究竟会怎样回答,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在安排讨论环节时,也不认真思考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这种疏漏就容易导致课堂讨论时放任自流,敷衍收场,或走过场,最后由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了事。

3、不愿丢弃导演情结。现在教师不唱独角戏了,但摇身一变成了“ 导演”,他仍然牢牢掌控着教学的进程,预设好教学轨道,通过问答、设疑、质疑来展开教学。教师演独角戏是“自编、自导、自演”,充当“ 导演”则是“ 自编、自导、生演”,结果已经预设好,教学过程就是对脚本的表演。教师的这种导演情结是由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习惯沉淀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定势。在这种定势的影响下,教师普遍缺乏对话的素养,于是只好“穿新鞋走旧路”,在课堂上多些讨论环节,多些学生的感悟,就算对话教学。

三 有效对话的生成策略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灵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然而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只有正确引导下的对话,才是有效的,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师生之间的融合和心灵的碰撞。

1、教师要树立平等、爱、谦恭和信任意识,创设对话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来, 敞开、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首先, 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情境。这有助于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的平台, 让学生“有恃无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通过对话,进行自我反省和道德的洗礼, 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其次,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情境。只有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放飞自己心灵的时候, 才能获得个性和多种智能的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积累,更包括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去感悟体验。故而,教学“不能以铃声作为起点和终点”。最后,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思想政治教材的动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辩论赛、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对话,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2、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儿童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儿童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采取各种具有层次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在兴趣与智慧之中不断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是非性提问、陈述性提问向推理性提问的过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时,也要带有一颗“学生心”,用“学生心”与学生交流对话。

3、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而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习与他人分享共同生活的情趣,与他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习得共同生活的规则,在共性之中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个性,并且通过他人来确立自己在“言语”中的位置。因此,这个共同生活就是学习与交流的直通车。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其他的一切也因此而具备了种种可能性。如果没有形成这种生成空间,对话教学也仅仅是流于形式。

4、立足于文本,善于“倾听”,适时引导。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前提──师本先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感悟,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从而给予整个教学留下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保证──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发挥观点直接碰撞的作用,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该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是在那里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成功的课堂,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是新观点、新见解的发源地,是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见解与个性展现的乐园。

关键──适时引导: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应确切适度,评价内容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意识与信心;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的组织原则是针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淡化主题、偏离目标等状况予以指导和调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引导语言,在学生遇到不知所措的问题时适时点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总之,对话教学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我们期望对话这一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有效对话中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6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加减法”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中学 郑纪孝



“减负”包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僵化的教学,过重的心理负担主要来之于过重的课业和成绩的压力。可见,减负的关键还在于改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减少备教材,增加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主导性教学观念强;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主体性教学。认为为师之道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教师传递,学生接纳,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存储知识的口袋。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单纯从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手,把精力全部放在备“标准”、备教材上,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从而在教学中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鉴于上述弊端,我们在备课活动中,强调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所谓备学生,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性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1、自主观。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地学习与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考虑学生的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由学生确定。2、能动观。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在接受信息时,要经过能动的加工制作,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去评说、分析,以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3、创造观。事物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是多面的。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上课──减少课堂说教,增加创造思维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三难”:其一,概念原理抽象,学生畏学:其二,教师教学僵化,学生厌学;其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而无用,因而弃学。思想政治课之所以有“三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思维。有句话叫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同样,“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因此,在上课中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克服“三难”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做到:1、思维的广阔性。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要开阔一些,不仅要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且又不忽视其重要的细节,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思维的动态性。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都处 在变化之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所以,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不要永远在原地重复。3、思维的创造性。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中,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既要求同,也要求异,在他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为了教会学生思维,我们主要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作了改进,打破课堂的封闭性,实行开放性教学,具体操作程序是:1、确定教学目标。通常把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富有层次的问题中,以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完成。2、进行学法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剖析问题,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如何准备进行讨论等。3、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同组学生持相同或相似观点,在组内再继续分工协作,搜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4、组织阅读教材,通过各种形式搜集资料,有时把课堂搬到图书馆由学生查找资料。5、课堂交流,展开讨论。由各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对疑难问题,开展讨论,以求理解;对无定论问题,允许保留意见,鼓励辩论。

上述教学模式,通常以节为单元组织教学,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使知识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知识的组织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三、作业──减少粗放型,增加集约型

作业的粗放型表现为:1、重数量。从每课一练到每节一练,甚至每框一练,这种训练,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是应试技巧的训练,“重复性、机械性特点突出,起不到真正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应用能力的作用。2、重速度。一份练习,两小时完成的要求一个半小时完成,甚至要求一小时内完成;三天完成的作业要求当天交;放学后的作业,要求放学前交……发不完的练习,做不完的作业,使学生疲于完成练习,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和吸收己学过的知识,必然造成学生 “时间超载”、“心理超载”。

作业的集约型表现为:1、重质量。作业的设计、布置注重从不同的能力要求出发,增加作业的知识、能力、技术的含量,注重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互助转化。2、重效益。作业效益不是以单位时间所完成的题量多少而定,而是以单位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广度、深度而定。要知道,缺乏思考和启迪的练习完成再多再快也谈不上学习效益的提高。

实现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我们主要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习惯于发几挟讲义由学生完成。我们则采取作业布置的多样性:可以完成一份练习;可以看一篇文章;可以摘录儿则时事;可以写一篇小评论;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可以编制一个或几个题目等。这种做法,作业量不大,但可以锻炼学生诸如判断、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2、统一性向自主性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强调统一性,全班几十位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我们则采取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只要是关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找资料

上的习题做,也可以自编题目做;可以以书面形式完成,也可以以口头形式完成等。作业的自主性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质。

四、活动──减少课堂化,增加生活化

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化”。

课外活动,作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必要、有益的补充,正是为了弥补单调的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缺陷,从而使教育重回生活,使教育生活化。

为实现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我们着重创设两种生活场景:一是虚拟生活。就是模仿生活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充当其中的社会角色,使生活再现,这样就能融知识于生活中,或从生活中凸现知识。如设立模拟法庭,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模拟选举,了解选举的程序;模拟市场,懂得价值规律等。一是现实生活。就是真正投身到现实生活的怀抱,运用知识。在每学期当中和寒暑假,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到厂矿车间、农村地头、机关军营进行调查、访问,用学过的知识观察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检验学过的如识。这样,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扎实。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减负”是项艰巨的工作,既要与传统决裂,又要与偏见斗争。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面“减负”,才能取得学生的全面“增效”。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6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深化综合研究性学习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镇职中 王宇 072558



综合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校教师的引导和服务下,学生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系统地获得知识,积极地思索、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去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调动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依据和方向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个基本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

面对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精神。就提高国民素质看,新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怎样才能更有成效,让学生长久受益,终身受益?同样需要广大教师去探究。

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着手解决,这在国外教学中已广泛应用。查资料、写论文或动手制作,教师给予评价,学生能力提高很快。经过这样的学生时代,在步入社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出价值来。

故此,课程实施中的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不容置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扩展知识面,完善人格。这是教育者的希望所在。

二、课堂教学意识的发展

追溯历史,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在过去,已看到教之以方法的重要性。此种认识是最朴素的,也是完全正确的观点,时至今日仍在延续其价值。中间千余年,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对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重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推之那些有所成就的人,莫不如此。在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就要激起更多的人的这种潜在动力,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科学突飞猛进,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没有终极的目的地。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在多方面,正如生产力的发展会推进社会分工一样,进而,我们要给学生以合作的机会,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合作学习”。在这样愉悦而紧张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力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表现。当然,要因内容而定,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讨论。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 的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交换意见,达到对新知识的认识。 这里,合作的动机是合作学习,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三、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关键。一部分也取决于学生课外的知识储备。这也正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原则。课堂之外,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要注重此一方面的点拨。一是点拨学生积极学习课外的知识,一是点拨学生课堂上的灵活发挥。这些应该说是获得成功实现综合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在教师提到相关内容后,能被吸引带动,从而积极参与,从心理上讲,也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表现。学生的课外学习有多方面的因素,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可操作性的任务。

1、由书本出发,写一些相关论题文章 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讲到第三课《珍爱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时,要求学生去写“当我们的人生遇到挫折或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该怎么办?(试举例论说,200字左右)”。相信学生会有收获知识的满足、丰富人生的感悟,文章会写得很精彩。

2、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或者某些词语相关指示的积累,如:“鼎”的释义、相关成语。

3、自我体验。通过理解课本,做练习或是教师生动讲解,能激发出学生的一些感受,把这些写出来对学生本身来说是难得的收获。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学生的动态,巧妙引导以词语、问题等给予明确,挖掘出学生创新的潜力。

4、调查实践。这是更具开放性地认识社会的途径,对于政治教学尤其适用。教师或一定内容要求在确定了调查主题之后学生付之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行为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运用自己的所知,获得新知,达到认识的升华。调查主题的确定,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深化,或者与课堂内容相关联。

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有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在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接受更多知识的容器,而且要具备自我获得各种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中本着这样一种原则就会有不断的创新。因地、因时制宜地深化综合研究性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实现课堂到课外的延伸。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让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7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面对“开卷”的误区



山东聊城第七中学 宋桂焕 252000



思想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后,在一些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中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用再记忆

开卷考试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记忆负担。但我们也不能认为开卷考试再也不需要记忆了。其实,开卷考试不但需要记忆,而且需要更灵活的记忆。做选择题时,必须储备相关的知识,否则,在考试时就会浪费不少宝贵的答题时间,甚至会影响考试的心情。有的同学在考试时,感觉时间不够用,每一道选择题都翻书去找,就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记牢,结果到头来手忙脚乱。当然,要记忆不是死记,而是理解记忆。我们不需要把每一个概念都背的滚瓜烂熟,只要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懂得区分相近的概念的异同即可。因此,我们平时学习,既不要放弃记忆,也不要死记,而要灵活记忆,讲究记忆方法。

误区二:平常不用看书、听老师讲课

政治科中考方式实行开卷考试。对此,在学生中存在这样的误区:开卷考,不必读书了,抄书就行,简单得很。其实,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上。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储存、提取、理解等能力基础上,注重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强调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这就必须立足教材、掌握知识。在全面精读、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将各课、各节、各框题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形成知识体系,弄清各个知识点在大纲中、教材中的地位,把握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达到上述要求,是具备各种能力的基础。而要做到如此,就要将有关的知识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课堂上,老师会总结一些专题,在课本上划一些重点,这就要求学生紧紧跟着老师的复习步调走。对于一些小的知识点就要背下来,甚至要默写下来;对比较多的知识点,要多看几遍,知道在书的哪一页,这样考试时能够节省时间。所以平时不看书,不认真听讲,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而想取得好成绩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种同学往往出于侥幸心理,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时仅凭自己的印象一题一题地找答案,或照搬照抄,这样拿不到高分。

误区三:考场上带一大堆资料

一到开卷考试,有些同学就带一大堆资料,有的甚至多到八九本。开考铃一响,这些同学边不停的翻手中的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一直到考试结束,资料没翻完,试题也没做几道,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其实,这些同学都抱着侥幸心理,希望找到原题一抄而就。这是一种误区。开卷考试的试题都是开放性的,不可能像原来闭卷考试那样能找到原题。这就需要平时在运用资料时,注意分析、分类、归纳、总结,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把不同的资料分类归纳整理,一旦需要就能迅速找到。再者,万变不利其宗,试题再开放也不会离开课本,不会离开基本的原理、基本的知识点。因此,考试时只要带上课本和自己平时分类整理的一两本资料即可。

误区四:做练习时,只想想大体思路,不用书写

在做练习时,尤其是做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时,有些同学怕麻烦,只是想想大体的思路,而不书写出来。这也是一种误区。如果是同一类的题,在开始接触时,一定要把答案要点书面整理出来。此后接触同类题多了,当然可以写得简单些(除非一模一样的题答案可以不再写)。如果每一题都只是想想,而不书写出来,就会眼高手低,不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不能锻炼用政治语言来回答问题。结果势必会造成考试时词不达意,语言不规范,甚至会“哑巴吃饺子” ,肚里有而表达不出来。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7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模式



湖北省黄梅县蔡山二中 李志敏 435506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加深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去,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克服思想品德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化的探讨,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本文从德育理论创新和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实行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总结了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了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化教学。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基本程式  反思

一、活动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1、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的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好比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这是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自己运动”(黑格尔语)的原理。基于这一原理和道德学习论的德育观,思想品德课必须运用活动化教学,通过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体验,升华为新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有了实践道德知识的机会。通过践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2、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了教材改革。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课程标准,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的典型事例,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的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从具体事例中引出道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感情;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的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当做一种“点缀品”,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而应该“吃透”、领悟这些活动并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

1、创设情境──导入。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新课的学习选准切入点。导入新课中,我们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或来一段充满激情的讲演,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从复习旧课中,过渡到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无论哪种形式,都应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2、合作探究──体验。这是活动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参考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即以实现教学内容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将内容的呈现与展开活动融为一体,也就是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因而在此环节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开展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限制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去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小结梳理──明理。这是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活动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回归。“明理”环节紧承“体验”环节,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推进。新教材没有枯燥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甚明显,但每个活动后面都以情景交融的对话,用人性化的语言,阐述了一定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学生的体验,但又高于学生的体验。文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小结梳理的形式,同样要注意师生互动,变化多样。

4、迁移拓展──践行。新课程增强了德育功能,重视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践行”环节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创设问题情景,抑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

三、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与学的文本,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是教材的再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超越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剥夺了学生体验的权利,而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师道尊严”,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新教材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一定会大有可为;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成长的乐园。可以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共同参与下,活动化教学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7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体验性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体验性学习策略就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体验作为一个范畴,不同学科对之有不同的界定。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理性的发展和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②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

3、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1、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自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分析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要加强师生互动。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在这里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进行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这种分组的讨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从而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于创新。

⑴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分恰当的鼓励、肯定。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⑶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美、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一时还不会进入灭亡的境地。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故事情境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可插入“群牛遇虎,齐心护犊,一牛带二犊独奔,为虎所食”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教师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发扬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学习尊师重教内容时,可举“程门立雪”的典故,教育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去尊重老师。

3、艺术情境

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奴隶社会剥削特点时,可引用《诗经》中“硕鼠”一诗,加深对奴隶制度剥削残酷性的认识;讲解封建社会剥削时,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理解封建剥削的特点和根源。再比如,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在讲解“依法服兵役”时,播放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的豪迈情怀。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时,播放《社会主义好》。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4、漫画情境

政治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5、教学手段情境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初二“依法打击毒品犯罪”一框,由于学生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感受,所以对毒品犯罪及司法打击力度问题认识不深。讲课时,教师可利用录像,再现“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等历史情境,由学生谈出对毒品的认识,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时,可播放“大舜”号滚装船海上失事录像资料,使学生明确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适时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体现“以问题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体验训练为主线、以习惯方法为保证”的教学思想。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到发展;“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座右铭。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7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课堂教学“五步曲”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素质教育的推进,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又不符合教育规律,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课堂教学方法做了尝试性的改革,并形成了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导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教学来说,亦如此。一个好的开场白,不但能引人入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能力。“导”的方式有开门见山式、复习巩固式、漫画式、歌曲式、问题式等。到底采用何种形式,需根据内容而定。比如讲解“环境问题”时,可采用漫画式导入;讲解“依法服兵役”时,可采用歌曲式导入。

二、读

“读”是学生理清教材章节脉络的前提,是把握框题重点与难点的条件;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导”之后,学生根据本节学习目标,进行略读,大体了解本框内容;然后进行精读,把握重点、难点。如“法律的含义”一节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去读,先略读把握本节共写了几方面内容,得出:一、法律和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则;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再去精读,明确法律的特殊性,得出: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讲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讲”包括教师的启发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活动。

1、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法律的特殊性”一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封建帝王说的话就是法律,国家主席说的话是法律吗?”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而后指出我国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讲授若面面俱到,势必会面面不到。故讲解应有选择,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法律的含义”一节,我紧紧抓住法律的特殊性这一重点、难点。其它知识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3、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上课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提出一些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设模拟法庭,进行社会调查等。

四、练

“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包括:讲中练和讲后练。

1、讲中练,也就是教师的讲、点拨与练结合在一起,边讲边练。讲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面已提到)。

2、讲后练,也就是教师在讲后出示练习,集中进行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应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以能力训练为主。

五、议

“议”是学生思维的拓展。在课堂教学最后几分钟,教师出示问题──材料分析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如在学习“法律维护社会管理秩序”一节后,出示材料“学生张某和李某游长城时,张某提出在城墙上刻字留念,李某欣然同意,于是二人在城墙上刻下了‘张某和李某到此一游’几个字。”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应受到什么处罚?给我们什么启示?

以上“五步”教学法的实施,从效果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教与学都无定法,要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教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8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谈新课程下教学情境的设置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美、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一时还不会进入灭亡的境地。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穿插趣味故事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可插入“群牛遇虎,齐心护犊,一牛带二犊独奔,为虎所食”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教师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发扬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学习尊师重教内容时,可举“程门立雪”的典故,教育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去尊重老师。

三、借助诗文佳句

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奴隶社会剥削特点时,可引用《诗经》中“硕鼠”一诗,加深对奴隶制度剥削残酷性的认识;讲解封建社会剥削时,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理解封建剥削的特点和根源。再比如,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漫画

政治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五、插放优秀歌曲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政治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例如,在讲解“依法服兵役”时,播放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的豪迈情怀。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时,播放《社会主义好》。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六、利用录像资料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初二“依法打击毒品犯罪”一框,由于学生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感受,所以对毒品犯罪及司法打击力度问题认识不深。讲课时,教师可利用录像,再现“鸦片战争”、“虎门硝烟”等历史情境,由学生谈出对毒品的认识,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时,可播放“大舜”号滚装船海上失事录像资料,使学生明确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如讲解初一“挫折孕育着成功”一框时,由学生自己举出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对待挫折,勇于战胜挫折,使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适时地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可以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可收到“一石三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效果。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8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多媒体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山东省微山欢城一中 杨春荣 段恒 277606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可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思想品德课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使不少思想品德教师“教而生畏”。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看不到多媒体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的物质支撑,就很难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发展服务,就很难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人类技术的成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日臻成熟的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现代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己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

一、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今日说法”、“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运用多媒体,构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体系

1、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彰显多媒体优势。思想品德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因此,以灵活的“教学内容”要素补充相对固定的“教材”要素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信息”要素的加入,为思想品德课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注入“新鲜”的活水和血液,也为“教学内容”的调整组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因此,在学校具备网络资源的条件下,思想品德教师应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进行远程教育,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2、灵活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入手,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无意注意”不可能持久,且极易受到干扰,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通过促进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问题。在教学结束之前,也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通过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栏目,如“个案分析”、“生活场景”、“今日说法”、“中国在线”、“忆往昔”、“焦点评述”等,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材料展示形式的选择上,要灵活掌握。比如可适当制作一些漫画、动画,下载一些图片,剪辑一些影片资料,整理一些新闻报道等等,但不管怎样选择,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学效果最大化,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学,在兴趣中用,以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

3、让多媒体走进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与活动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时事评论课”,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方位展示相关资料,开拓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容量,为学生评论提供充足的素材;与思想品德课密切相关的时政新闻,因与上课时间冲突,学生无法准时收看,而多媒体网络则有利于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新闻补报”;初次参加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同学因没有经验、不熟悉竞赛规则而不敢面对,即使老师极力发动亦难以奏效,而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示竞赛现场,使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连续几次观摩,同学们便能基本掌握一些参赛技巧、规则,并拥有了充分的自信,即使是初次参赛同学,也能从容上场,坦然面对,“万事开头难”也不再难了,总之,多媒体弥补了活动课中的不足,丰富了活动课内容,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多媒体运用要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忽视多媒体使用中的细节,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这些细节包括:(1)多媒体设备在课前没有检测或试用,小故障没被发现或发现后没及时排除。(2)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时间不恰当,展示时间过早、过迟都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一次展示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学生视觉或听觉器官的疲劳。(3)多媒体运用次数不恰当,单一影像多次重复刺激,形成了学生兴奋点的抑制。(4)使用完毕没有及时关闭多媒体设备,也会引起学生分心。鉴于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还应遵循相应原则。

1、适度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2、实效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力求避免形式主义。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还要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并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使多媒体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充分发挥。

3、师生互动原则。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思维敏捷、踊跃参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

当然,恰当地将多媒体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并非易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者──广大思想品德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8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自学辅导教学法应用初探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南屯煤矿职工子弟学校 冯计友 2735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的诸多弊端: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识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显而易见,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素质是难以真正得到提高的。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种切实体现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倡导的自学辅导教学,乃是当前在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点金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遂产生了下决心改革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重教研轻学研,重教改轻学改,重教法轻学法”而导致的“填鸭式”的被动型教学模式,大胆设计符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这一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念头。

自2003年秋季开学始,笔者便在所任初中一年级6个平行班240名学生中着手实施了“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教改实验,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大体划分为“编制导学提纲→自读教材答疑→组织讨论交流→反馈点拨深化→辅导练习归纳”五个环节,并长期坚持“课堂五动”(即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原则不动摇,使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过去“教师的独角戏”摇身变为现在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

第一环节:编制导学提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在2003—2004学年、2004—2005学年四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期间,笔者在认真研读初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山东省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智能训练》、上海《政治教育》、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浙江《政治课教学》、河南《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被激活,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答案,进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自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第二环节:自读教材答疑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对未知的探索。”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学者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阅读的过程是最好的独立钻研的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环节。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通过自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真正地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定要注意方法,笔者要求学生读书切忌“走马观花”,务必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四结合”即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辑结合,使阅读与思考真正统一起来。以往的课堂教学,有时也留下点时间让学生看书,但笔者认为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花架子”而已,在那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里,至多能起到一个“水过地皮湿”的效果,学生是根本来不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鉴于此,笔者逐步地将学生预习的方式由课堂预习转化为课前预习与课堂预习相结合,在课堂上随机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重点、难点,并把主要内容分析清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抓住重点和主要内容的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

第三环节:组织讨论交流

《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种方式不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组织讨论时,笔者注重广泛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耳听,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主体。对于那些比较爱发表看法的同学,注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培育“火种”,发挥好带头作用。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反面观点注重加以引导,而不是一下子驳回,“一棍子打死”,要经过同学间思想的激烈交锋来达到正确的认识,“真理愈辩愈明”讲的即是这个道理。平时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普遍反映:“经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硬塞’给我们的答案领悟得更透彻、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固。”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讨论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经久难忘,使其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使其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得到巩固,使原来理解不够清楚、掌握不够准确的知识及时得到矫正,使学生发挥出主体思维的“共振效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而在讨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又为下面环节中的点拨深化、归纳总结作好了准备,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增强了授课的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

第四环节:反馈点拨深化

利用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调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情,才能判定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进而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点拨,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当思维发生偏差时,可“导一导”再纠正;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可“议一议”再统一;当学生对问题感到困惑时,可“等一等”再疏导。

针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特殊性,即哪些地方学生弄懂了,哪些地方学生虽然弄懂了但理解深度不够,哪些地方还没有弄懂,哪些地方存在学生遗漏、忽略的知识点。教师在掌握上述各种不同情况后再“对症下药”: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学生在自学讨论环节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即不需要再讲的知识点应坚决不讲,切实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对于那些学生虽懂但理解不深、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讲,但不是从头讲,而是在学生不甚明了的地方认真讲,直到学生明白弄懂为止。对于那些学生还没有弄懂的地方,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务必驱除“拦路虎”、搬掉“绊脚石”、啃下“硬骨头”。对于学生遗漏、疏忽的地方,教师还应再提醒一下,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对于本节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应结合课前编制的导学提纲,作为精讲的内容讲深讲透,通过解开知识纽结,来带动理解一般性的东西,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讲解时应尽量使用启发式的语言,教师可提问,学生可插话,尽量使学生听课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第五环节:辅导练习归纳

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自学辅导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依赖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掌握主要是概念学习和命题(即原理)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及应用需要建立在准确、牢固的记忆基础上。卢仲衡教授的自辅教学实验表明:优等生自学十分钟的内容,后进生要三十分钟才能学完,而且还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在辅导学生练习之初,笔者坚持由学生本人根据自身实际自选练习遍数、次数,练会为止,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而不必完全拘泥于答案。而后再要求学生自拟试题练习、同学之间相互命题检测,聘请同学科教师命题考查,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多变式、多题型的反复练习、测试,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体优化,这也是符合“过度学习”的程度达150%时学习效果最佳,记忆最牢固、持久这一实验结果的。

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量的知识后,还需要学生在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将分散的知识趋于集中,零碎的东西变为系统,杂乱的内容构成条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在最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发现问题、分析案例、归纳整理,综合大家的正确意见,胜过老师讲好几遍!”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练习并及时核对正误、纠正偏差。当然,在这里教师本人素质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在进行这一教改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提纲、如何阅读助学资料、如何参与课堂讨论、如何反馈教学信息、如何进行练习归纳,努力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这句教育箴言。这样,很快就会使学生形成在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很快地迁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教育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有资料显示: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知识,转移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获得这些结论。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的是怎样寻找真理。”叶圣陶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学生的自学是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四个学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自学辅导教学法应用的初步实验充分表明:自学辅导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8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六化”原则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些都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具体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搞好政治教学,需遵循“六化”原则。

一、优化教学思想

1、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育人的前沿阵地和有效渠道。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品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2、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传统的教学历来以“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为核心。老师画框框,学生背条条。而现在,随着政治考试的改革,开放性试卷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提高每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作为最终目标,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具备了各种能力之后,就可“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付各种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素质及能力,才是其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3、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当今是改革的时代,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政治教师若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改革时代的节拍,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注意把握新形势、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否则,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除了坚持“四为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节时,可采用小品的方式,由学生分别扮演“销售者”和“消费者”。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2、 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需要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在课堂上可采用“竞赛法”进行教学。老师备课时出好竞赛试题,题型包括基础必答、能力提高、智慧风险等。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分别记分、现场亮分的办法,最后加分排出名次,老师总结。此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到积极投入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3、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法律的含义时,可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古代帝王说的话就是法律,国家主席说的话是法律吗”?再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此法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力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着重于疏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并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四、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以一棵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为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将严与爱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课堂组织成一个温暖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优化教学材料

目前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课堂效果差,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未能满足中学生“求真”、“求新”、“求实”的心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时,要多方面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资料的收集应遵循适用性、时效性的原则。所选的教学材料要既能突出基础性,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更能抓住热点,突出实战性。其中《中学生时政报》、《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都是很好的资源。

六、优化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把道理讲清楚还不能说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觉悟如何,最后都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思想政治课应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调查、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大胆探索,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学习“环境问题”时,先让学生对本地区进行调查,了解环境的现状,然后提出解决的措施,并写出报告或小论文。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8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广东省从化市太平第二中学 叶伟胜 510990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使用人教版教材过程中尝试体验式教学法的体会。

一、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尝试

1、建立学友型师生关系

我们的政治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摒弃知识权威的陈旧本位意识,积极建立学友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些师生互学、角色互换活动,多给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提出问题。罗杰斯就曾说过:“教师首先需要对人寄予深信。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允许他有选择他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机会。” 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甚至教师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情绪的较大波动。因而,教师在走进课堂时应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教学时,富有激情,能运用生动的语言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形象的体态、丰富的表情,这样必然会由浅入深地“感染”学生,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2、情景体验

(1)小品。小品是学生感兴趣的文娱形式,在课上偶尔采取小品的艺术形式,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分析自信、自卑、自负三者区别时,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编写有关方面的台词,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分别扮演自信、自卑、自负三者不同的表情及言语,同时展开小组竞赛,及时给予评价。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参加表演的同学诙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不断地为本组的同学喝彩加油,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2)音乐。音乐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如《唱响自信之歌》一课中采用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人生当自强》一课中采用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少年能自强》一课中采用成龙的《男儿当自强》;《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中采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李克勤的《红日》等等,这些歌曲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的体验。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师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以打动学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讲述《人生当自强》一课中我引用了视频资料──《成龙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成龙的一路摸爬滚打,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人们眼中的他,一贯是健康、快乐、成熟、坚毅的阳光形象,他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银幕英雄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责任、态度与榜样。他的电影,永远都以拼搏的精神激励年轻人的斗志。这一真实的例子无疑让学生对自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角色体验。这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或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的作用。如:讲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采用了活动《盲行游戏》。让一个同学扮演“盲人”,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用丝巾把“盲人”的眼睛蒙住,让其在原地转三圈,然后由“拐杖”带领他穿越有障碍的路线。“拐杖”不可说话,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有了新的体验。

3、辩论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科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辩论课上,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下课时,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4、阅读、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阅读的材料,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如《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中讲述依赖的危害性时引用了以下一则材料。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4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他就跳读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以高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领略了他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魏永康的学习让人们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老师担心。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交往,没有自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为了安排他的大学生活,他的妈妈陪读了四年。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他不得不从中科院肄学,回到了老家。

学生阅读后,以课堂所学内容为中心,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深深地为材料中的主人公惋惜,体会到自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生活的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在学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鸡块、炒土豆、炒扁豆与白饭;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饭菜要自己完成;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打分评价;最后还要写心得。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

6、学习评价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卷面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仅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他们成了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同时,也使学生成了应付考试、搏取考分的机器。这无疑是与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相悖的。我们不应仅凭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某个学生政治学得好坏,而应将卷面考试与行为测试相结合。此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成为自我行为评价和同学间行为互评的主体。因为,这样的评价活动不仅仅在于求得其公正性和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知耻而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思想虽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但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只有在获取触及深层情感的学习体验中,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发展,优良的品格才能弘扬,能力也才能提升。

二、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反思

虽然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效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也有很强的可行性,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验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情景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宜运用此教学方法。

2、设计一个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材料,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最好能够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注意平时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如若不然,准备一个典型的、纯化的“思想实验”,会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

3、整个教学过程要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实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而且最好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常用的投影、幻灯等简单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体验式教学所要求的条件的。

4、应采取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新的评价方式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可以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重结果也重过程,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取写评语、谈话、记录成果等方式。这些对于一个星期最少12节课的政治教师,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5、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

一节课40分种,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学习。体验式教学,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操作者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还应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学校应支持教师作出大胆的尝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七年级思想品德优质课竞赛听课随想



湖北省安陆市伏水初中 王官清 432626  



我市在四月中旬举办了七年级思想品德优质课竞赛。笔者听课后有如下感想,与同行们交流。

1.选例问题

七年级教材每课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学生对许多名人的事迹不甚了解,因此学生不易产生共鸣。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情感熏陶,是否应该用学生身边的凡人凡事,教学生辨别是非。名人高高在上,学生仰视,但难以亲近。

2.讨论交流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自由开放。但是我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讨论有“花架子”之嫌。对学生讨论缺乏引导,不会组织讨论,如没有讨论记录,没有深度,讨论的时间又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3.课本利用问题

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课本,缺乏开发性和自主性,缺乏创造性。教学内容完全按课本来讲,内容多,讲不透,学生也理解不透。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按课本要讲三个问题:挫折的含义、挫折产生的原因、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结果。有的老师在挫折产生的原因上过多地纠缠,而忽视了关于对待挫折的态度的分析、引导,学生最困惑的是如何对待挫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例子,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课本的编排注重联系实际,弱化了理论性。可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硬要从例子中归纳出一二三条来,结果学生怎么也启而不发,教者只好自己自问自答地在黑板上板书。例如在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几个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坚强意志的几个特征:坚韧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作用吗?

5.课件制作和利用问题

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创造性工作的平台,但是有的课件实际是一个投影仪,把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放大搬到大屏幕上而已,缺乏时代感,缺乏感染力,缺乏对学生的鼓动性。思品教育的现实题材犹为广泛,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地下载许多现实、典型的图片新闻,如印度洋海啸、煤矿瓦斯爆炸、伊拉克战争、西北部发生的沙尘暴、佘祥林冤案等等。

6.教学机智问题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除了有较好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教学机智,必然使本来应该出采的地方平平淡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挫折一节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曾经遇到过哪些挫折?”可是老师没有反应,造成冷场。假如老师机智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向学生介绍自己经历的一次典型挫折,以及这次挫折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学生自然明白了挫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节课对学生一定大有裨益。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新课程下课堂环境的变化

──以《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教学为例

天津培英外语实验学校 杨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型教学转向师生合作型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课堂环境的变化。

(一)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的教师职能。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适应新课改和学生发展的新的师生关系。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觉得新课程要求教师头脑中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意识,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关键还要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要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

我们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这样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应在课堂上是“学长”,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在课下,是朋友,彼此交流思想,谈学习,谈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生活,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课改教学实践,我逐步转变了思想,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认真研读教材,找出重点,哪些是需要师生课前共同准备和收集的内容,我与学生一样认真去做。在学习《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我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我如何引导,应做些什么,学生该做些什么。所以在课堂上我只是引导者,是导演。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由地展现他们的才能,自由地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创新探索的热情。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我也感受颇深。在课改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在课堂上,师生必须是平等的,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作为教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才能赢得学生。作为政治老师更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生活圈内的事和日常行为表现,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中“一切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之要求。

(二)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验丰富人生的环境。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中,一重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教师的访谈,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师;二重目标是让学生在整理与教师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过程中,体会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真诚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三重目标是让学生在爱教师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赞美教师,并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真正让学生达到“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三重目标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通过各种方式使目标达成,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每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其体验也不尽相同。

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里想着学生,适应学生的发展是设定一切目标的依据,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远见的。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德国一位教授在考察完中国基础教育时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教师真能讲,中国的学生真能考!”这也许是对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好概括。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沉闷、死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恩格斯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和控制,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他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还可以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同时鼓励学生的质疑。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多样。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灵活、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应鼓励师生在互动、合作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灵活发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例如在讲授《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一学生提出“现在信息、多媒体发展如此迅速,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所需的知识,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师出乎意料。作为教师须具有应变能力,于是,我就顺着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同学们,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那么,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吧。接着,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以后不再需要老师;有的学生认为无论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多少,永远需要老师”。并且都阐述了各自的理由。不管怎样,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离不开教师,因为教师的“育人”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通过学生们对这个意外问题的激烈讨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应更加爱自己的老师。出现这一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但教师的随机应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课堂灵动起来,得到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时空”变得延伸开放,突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狭小、限于书本的樊篱;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各个方面,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社会生活这部“活”的无字书。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对教师的访谈”的任务,通过访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工作中的教师,还对教师的日常生活及其他方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因此,学生会更加理解教师的工作,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另外,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新课程课堂的灵动与鲜活,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情境上的“活”,还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吸收、经验形成、创新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精神升华、个性发展的“活”上。

(四)营造师生合作互学的良好氛围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对教师来说也是新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放下老师的“无所不能”的架子,在课堂上,以一种虚心好学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地进行问题探究。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学识水平,而且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记者招待会”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汪军强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小屯中学 056300



在中考政治实行“双开”形势下,时代在呼唤政治教师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为此,笔者不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辩论、调查研究等大众活动形式,还尝试把记者招待会搬到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这项活动有哪些优点呢?

一、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许多热点知识,学生并不能运用教材中的原理、观点进行准确的分析;有些热点,教材中并没有涉及。例如“股份制”对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通过这个渠道,解答学生的疑惑。

学生:股份制最初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那么我们中国许多企业搞股份制,是不是变相的资本主义?

教师: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及邓小平同志关于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论述。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体制,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体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大逆不道。而邓小平顶着巨大的压力,第一个打破这种陈旧思想的束缚,提出市场经济不姓资,中国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于是,党和政府经过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了今天辉煌成就。

同样道理,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实行股份制。党和政府指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实践证明,企业实行股份制,可以明确产权关系,调动工人劳动的积极性,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增强企业活力,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符合教材中的“三个有利于”评判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从中可悟出许多道理,建设现代化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设计问题的能力

“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

“我是新华社记者,请问……”

活动本身就是一件新鲜事。小记者久经会场,已经很老练,颇有名牌大记者的风范。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自己可随意冠以新闻单位名称。此活动定期举行,每次活动前,学生们认真布置环境、创设情境,活动结束后按组评出最佳设问奖、最佳编辑奖等奖项,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极大的调动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3月14日召开的温总理记者招待会深深吸引了学生,温总理的机智果断、温文儒雅都折射出对祖国和人民饱含的深情。为全国人民打气、鼓劲。学生纷纷表示把温总理确立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

我常教导学生要有激浊扬清、同情弱者的正义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设计问题的能力都是做记者必备条件。

学生们对三农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特别关注。

设计问题的方式主要包括“为什么”(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事件的内容),“怎么办”(事件解决的方法、措施)等。面对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提出、设计问题,学生具备此能力,能够大大提高中考审题的准确性。

三、提升政治教师素质、和谐师生关系

这项活动不仅要求政治教师敏锐地把握国内外大事的来龙去脉,还要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现象、案例了如指掌。这样教师不得不博览群“报”,聚焦荧屏,浏览网页,不敢懈怠。此外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在无形中提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

师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利于释放学生个性,构建民主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伊拉克问题为例:

学生:在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问题上,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强烈反对,为什么澳大利亚表示支持,英国则直接派兵?

教师:了解世界历史便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此其一;其二,利益驱动。 征服伊拉克就等于征服了中东,征服了中东就等于攫取了石油资源。英、澳国家的人民都举行过反战示威游行,但这几个国家政府不顾民意,充当美国的帮凶,给人类带来灾难。

幽默的回答,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是学生充分认清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

进入复习阶段,政治教师可尝试把学生推到新闻发言人的位置,这也是我们这项活动的初衷。如此,学生探究与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不仅能够轻松应对中考“双开”,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大舞台。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



张克年 闫自平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中学 734207



[摘要] 在信息技术、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黑板加粉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适应性,但这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现在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基础环境距建构主义信息化模式尚有一定距离的广大农村及中小城镇并不能因此坐等。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比例虽有差别,但不能否认我们也是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所探索的“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阶段;分段整合;适时、适度、适当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形式等进行变革,从而建构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环境是以黑板加粉笔为主体的。它制约着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的管理方式等等。因此,构建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高速宽带网技术,通过开发和建设功能强大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各类信息媒体的数字化制作、数字演播技术,虚拟实验和教学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等来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那么,什么是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 》)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探,《2001年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以上观点目前具有代表性。这些研究无疑具有超前性和指导性;但同样这应当不是信息化的全部,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以及小城镇因不具备完全实现上述模式的条件,或即使具备了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并不按以上模式操作则将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无所作为,甚至被排除在信息化的过程之外。在现有的条件下就如何尽可能利用信息科技并结合现行的课程体系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的进行尝试,这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二、“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我们认为,教学一直是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教材为中心,围绕双基任务和能力提高进行。基于此,在信息化条件下,现在和将来仍然要面对和处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启发式现在是,将来仍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结合点,因为只有称得上启发式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对信息化的理解应当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提高是目的,而信息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辅助手段。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这实际上是教学指导思想上的总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我们又提出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和分步整合,整体运用的操作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既可避免教学中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背本趋末的做法;也能有效防止墨守陈规、不主动革新的保守做法,尤其是防止了冠以信息化的新的灌输和填鸭。

(一)启发式教学信息化分析

启发式教学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一切“道”的获得都要通过积极的思维而实现。根据孔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将启发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分解为六个环节,即激愤、启通、思述、发悱、拓熟、余作。教学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启发式六环节一气呵成,效果倍增。

1、激愤

“愤”,指学生“思而不通”的状态。学习,首先是从学生的积极思维开始的,要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然后学习才有成效,然后才能通过学习而提高智慧。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学生能够思而自得,就让其自得之,不可包办代替,思而不得,教师方可“启通”。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必须是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这就是“激愤”。以前我们用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往往捉襟见肘,但有了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激发学生思维的手段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信息化手段激愤的方式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当然并不排斥传统的好的激愤方式的信息化展现)实用问题法、故事问题法、游戏问题法、实验问题法等。只要教师善于设计启发问题,再配以简洁美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愤的效果一定不错。以实用问题法为例:将生活中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关的典型问题通过信息手段再现给学生,这能激起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启通

当学生积极思考了,但不能自得之,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第二个作用──设法使其通,达到知“道”的程度,这一环节就叫“启通”。处于“愤”的状态,再经过“启通”,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说明启通的时间恰到好处且达到了目的。如果不知学生处于愤的状态就去“启通”,则一是学生兴趣不高,二是包办了一些学生能自得的东西,浪费且令人反感,三是未经反复思考则不易明白,既或明白了,学生的智慧也难以提高。所以,“启通”阶段既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进行的时机是否恰当决定着教学的性质是否是启发式。信息化对于“启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传统授课过程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言传口授+黑板推演”,这样不仅单位时间内知识信息的传递量小,而且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抽象东西经常一筹莫展。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的时机取决于学生是否到了“愤”的状态,这是区别本模式和其他形式的关键。

3、思述

述,指将明白了的道理进行回顾和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既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巩固的必经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表达思想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其实质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因此,当学生知“道”后,切不可急于教学新的内容,而必须使其“思述”。“思述”不限于文科类知识学习,对于理工科学习同样重要,“述”的方式也不限于语言一种,意像、图表等也是一些人独特的“述”的方式。

4、发悱

在经过艰苦的思述后,一部分人可以达到“述”的目的,而另一些人则会出现障碍──“悱”的状态──“口欲言而不能”。这也是好现象,因此你就会知道他或她正在努力向前,而且到了需要你帮助──发悱的时候了。因为“述”是一种思维能力,所以,“发悱”不是也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的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设法使其对材料进行重新分析整合,学会并掌握适合自己的“述”的方法,如因果顺序法、绘图法、表象法、简略法等。

5、拓熟

拓熟就是在知“道”和能“述”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手段拓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进一步巩固知识。“拓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经验上缺乏的有关变式或练习,使其开拓视野、丰富经验、提高应变能力的过程。

6、余作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够达到拓熟这一步已实属不易,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尚有余力,对于这些学生,则应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作”。“作”,是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进行阐释、发挥,将其运用并有所创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由于条件所限,启发学生有所“作”总感到耗时费力,难以实现。但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资源和各种媒体使创造变得轻而易举,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所以,追求“余作”已是现在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分步整合,整体运用的信息化模式

启发式需要信息化,信息化需要启发式,二者必须结合;当且仅当二者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走上新的高度。在每个人牢固树立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后,我们要求教学必须根据启发式的几个阶段整合信息技术。

1、分阶段整合信息技术并建立相应资源库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启发式的任何阶段都有广阔的用武空间。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备课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设计制作、搜集整理每一阶段的各种素材,按内容和阶段分类建立素材库。

2、集体性教学设计,个性化课堂运用

在尚无前人尝试和现成案例的情况下,我们来不及做到先有素材库,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建立素材库同时进行。为了使教学设计更经济有效,备课组进行集体设计,在运用中允许个人有个性化的改变。特别强调的是,什么时候进行什么阶段并采用什么媒体或手段取决于学生当时的状态,课堂运用要灵活掌握,不可生搬硬套。

(三)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能否体现启发式,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非常重要。

适时就是所采用的任何手段都要适应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什么状态下采用什么手段,不可滞后也不可超前。例如刚开始上课,就要设法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围绕要学的内容思考,假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或直接展示某一原理,则学生不易掌握,既或明白了,也味同嚼蜡,没有趣味。怎样知道学生处于什么状态呢?除了按照启发式的一般阶段判断外,察颜观色和刺探是非常必要的。

“适度”指信息技术运用的多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合启发式的需要,不多也不少。需要则用,不需要宁可不用,过多和过少同样是不适度。我们见过这样的教师,一节课视频、动画、课件从头至尾,花样繁多,虽采用了大量现代媒体,但却因占去了应当属于学生的“自思”、“自得”的时间,因而完全违背了启发式。而另外一些教师,对很多现成的能够很好地解决启发式某一阶段问题的媒体或手段视而不见,或不去创新运用,致使资源闲置而教学低效率。这都不是我们所讲的“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

适当是指把握对信息技术该不该用、用什么、什么时候用、用多少、怎样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则。信息化和任何高科技一样是双刃剑,适当了就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以启发式指导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启发式”尽管仅是信息化大潮中的一种尝试。但在我国辽阔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多数地方,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否则,在对信息化尚未认识清楚之时,盲目、坐等以及轻率照搬等都会对教育教学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29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新教材活动课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陈记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城区中学 528311  



去年至今我一直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新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经过一年多的使用,我在新教材的活动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会。现在就新教材活动课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活动课设计的问题要适度。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既要考虑到优生,又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难。过于简单,每个学生都会,那就失去了问题的意义;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最终也不利于教学。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一框题《严也是一种爱》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有逆反心理吗?逆反心理在你身上有哪些表现?你认为逆反心理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 这个问题既可以满足中下层学生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考察优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问题。

其次,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化。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个别提问、情境教学等,形式不能太单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又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比如在上课时采用辩论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这种方式并不是任何一堂课都适用。如果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每堂课都采用同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厌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审美疲劳”。因此,不管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教学,首先都必须考虑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形式必须为这堂课服务。

我认为,一堂课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二框题《男生·女生》时,我就采用了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如竞赛、小辩论、情境教学、分组讨论、个别提问等。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竞赛”,请男生说出女生的优势,女生说出男生的优势,然后再分别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说出男生和女生的优势。全部学生说完后,我就逐一评价学生的回答,答得好的表扬,答得不太好的,也给予鼓励。其次,对于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我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先给学生出示辩论的标题“男女同学交往利大还是弊大?”,然后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学生通过辩论就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男女同学交往得当,就可以了解异性,促进身心发展,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增进性别意识,学习对方长处;如果交往不当,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早恋”等。最后,在讲授“男女同学如何交往才是恰当的?”这个问题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几幅反映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学交往的漫画,让学生去判断这些交往方式是否恰当,并且要说明理由。在讲授“如何看待早恋?”的问题上,我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结论有些应该是正确的,有些可能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对结论进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个别提问。由此可见,活动课的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问题的能力。

第三,活动课要讲究实效性。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活动课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或烦恼以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烦恼,需要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解决。可见,只有切实了解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或烦恼,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活动课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或烦恼以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去判断,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思考,自己下结论。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一框题《同学·朋友》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你的好朋友邀请你去营业性网吧玩游戏,你会去吗?为什么?如果你说不去,他会说你不够朋友,你该怎么办? ”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答案也五花八门。这个时候,教师最好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请学生评价刚才其他同学的回答,并且要求他们说明理由。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会联系学过的知识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再作出回答。这样无形中就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等学生作出评价后,教师再点评学生的回答。这样的活动课就容易收到实效。

第四,活动课要具有开放性。活动课的教学,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的观点,而要善于倾听、归纳学生的观点。在活动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分析和选择,不应该预定某种解决问题的模式;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设想方案,分析利弊,正确选择;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应对学生讨论中难以预料的情况。当教师遇到没有把握回答或者难以驾驭的问题时,可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将问题留待课下探究。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题《两代人的对话》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本第23页“让我们一起帮小冰正确处理这件事,寻求解决冲突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分析这样做的利弊。学生一边发表意见,我一边做好简单的记录,同时对学生的回答逐一作出评价。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探究平台,学生就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堂就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良好场所。

第五,活动课要重视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思想品德课的资源丰富多彩,这些资源既包括音像、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对于前一类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目的地选取。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很多临时生成的资源。因此对于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结合教材灵活地加以处理。处理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以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为例,我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一框题《同学·朋友》时,我让每个学生选出一个本班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要求写出这个同学有哪些受欢迎的品质。结果让我大感意外,学生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同学居然是一个学习比较散漫的同学。我没有因此而批评同学作出这样的选择,而是跟学生一起分析他的身上有哪些受欢迎的品质,分析他到底是不是本班最受欢迎的同学。通过分析,学生学会了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也懂得了一个受欢迎的人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如果我当时不是善于利用临时生成的资源,结果可能很难预料。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学会捕捉并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

总之,教师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上述几个问题。只要教师不断开展活动课的教法学法探究,活动课就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30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创新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夏连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思想品德教育要围绕创新教育这个中心,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真正成为天才发明家的只有少数人。究其原因,就在于现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的甚至扼杀学生自然发挥的创造力,让学生“死学书,学死书”。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创造力是核心。

创新人人都知,但并非人人都明,它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创新,是充满个性色彩地对所见所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非常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有灵感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创新,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要从抓创新基本功入手,力求使他们达到初级创新的要求,然后循序渐进,形成独特个性,变成人才。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特色,教育要为不同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而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目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搞“一言堂”;教师要有激情,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存储、应用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

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全体又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每个人发挥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如果只拘泥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就难有创新精神可言,因而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起灵魂作用的,而这种培养绝不是空喊口号,或什么几步法、几步式所能奏效的,这种培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思想遨翔,鼓励学生爆发思想火花。也许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实际,考虑较多的却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自己怎么学、用哪种方法学、效率怎样,效果如何,却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研究,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寻找规律。只有深入到学生之中,才能取得指导学生学习的发言权,教法与学法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教师更要研究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政治教师自己更应该注意求新的基础。求新必须研究,教师的研究应从教材和对学生的训练开始,创新应体现在把书教活,教学随时有新招,多搞教研,多亲自写论文,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做到教师自己创新不断,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用反面事例得出正确的结论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是曲折的,但大方向总是向前的,创新往往就是总结以往的反面事例,孕育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根求源,用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追求创新。

如:在讲述控制情绪时,给学生举例,有的同学生了气,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闹别扭,摔盘子,砸碗,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 (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

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最后的结论合不合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

二、用对比事例得出全面的结论

创新应鼓励学生置疑,创新思维,应让学生在正规答案的基础上找到不同的途径、方法,甚至结论。

如:现代教学提倡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给自己曝光,以达纠错目的,但有个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每天让学生进行表扬与自我表扬,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以上两种做法,你认为那个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会从自己心里出发,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发展观,联系观及全面的分析观。

三、根据不同的现象,得出共通的结论

学生接触到的众多事物,纷繁复杂,他们常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创新思维要求引导学生从高处着手,纵观全局、找到共通的结论。

如:请同学们运用所学初一知识分析以下几类现象

1、小张决定做一件事时,就立即动手,决不拖延;

2、小王练长跑时,常常不能坚持到终点;

3、小李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可能就立即请求别人帮助;

4、小赵面临复杂情况常常举棋不定。

所列几例,看似无关,有对有错,让学生统一去分析,有难度,学生只有开动脑筋、异中求同,找到这几例都是有关意志品质的问题,方可用其来分析例中几人的不同表现。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曾经运用过的好方法,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问自答等,只要常用、巧用,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多变,而老师方法不同,学生方法不同,学习环境不同,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大胆应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激发创新之源,盛开创新之花。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30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探究·创新·体验

──感悟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中学 刘敏华



与新课程同行已有两年的时间了,在与新课改的零距离接触中,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我既有惊喜、欣慰,又有徘徊、疑惑,感慨颇多。我常常进行反思: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进行教学?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主动探究的动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为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经历和兴趣,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重视心理反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充分发挥,甚至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去探索,经过课上调查,得知学生普遍希望了解“根据气质、性格类型选择学习方法”、“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等内容,我及时协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做了两堂专题内容课,课后还有不少学生经常和我探讨、交流有关信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二、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

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之间亦应加强教学协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所以“唱”、“画”、“辩论”、“表演”、“实验”、“游戏”、甚至走出教室的“活动”课渗透了每堂课,音乐、小品、竞赛、讲故事等也成了上课的协奏曲。如在讲《走向自立人生》中我让学生对“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了自立的重要性。在讲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内容时,我开展了讲故事比赛活动,要求学生讲述人对其他生命关爱的故事。同学们通过讲故事比赛,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呵护周围的生命和环境,和各种生命和谐相处。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平时注意把学习内容渗透到新颖的作业形式中。每次的作业(一幅画、一件手工作品、一篇感受、一封信)都是一次作品参展,成功的体验吸引着每个学生,学生的成就感也在不断的学习中体现。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

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学习本课程必备的收集和整理信息,识别和运用,阅读和分析文字材料等最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地方还不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足够的图书资料,但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学生根据相关问题或主题查询资料、信息,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我课余时间常常从报刊杂志上搜集各种资料,充实课文内容。特别是通过上网查找和搜集各种资料,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疑问。还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综艺节目搬上课堂,竞赛、竞猜、小品、抢答、评比、辩论等点缀着课堂。在课堂教学应用时收到良好的效果,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四、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体验真实的情感和生活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讲完“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两条以上保护环境的合理建议。学生小分队分别走向街头、工厂进行参观调查访问。学生们回校后彼此交流信息:有的发现白色污染严重,提出应取消塑料袋,建议买菜用篮子;有的看到河道污染严重,提出应禁止乱排生活污水;有的发现一些工厂三废污染严重,提出应加强法律力度,严惩污染企业。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学校、社区或当地)的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能够合理地应用知识、能力及价值观念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随着无锡 “乌镇”──荡口水乡的开发,学生们的调查报告《荡口水质调查》、《我为荡口发展出一计》等在课后应运而生,希望我的学生很快就能顺应时代要求,成为社会高素质人才。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学生偶尔的一句话、一行字、一个问题往往能叫老师拍案叫绝,教师要把这些星星火种助燃成思维的熊熊大火,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五、提倡教学手段多样化,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要充分运用黑板、实物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给学生真实自然、生动感人的美育,还由于情境的创设,会激发和维护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所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常常被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如精心设计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情趣与兴趣》等多媒体课件,在讲《情趣与兴趣》时,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在观赏的同时感悟情趣的内涵。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得抽象的概念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把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讲“保护环境”这一问题时,将我国北方的沙漠化、北京地区的沙尘暴、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灾、一些地方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等新闻中录下来的活生生的镜头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灾难感到吃惊,另一方面对环境问题展开了思考和讨论: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环境的恶化和灾难?人类怎样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生活区的周围有哪些危害生态环境的现象?要求学生进行访谈或调查研究。课后,指导学生写好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

新教材,新教法,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将在今后的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组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30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



湖北省当阳市实验中学 孙云



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贯彻。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却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之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例如,在指导学习“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时,我要求学生以“宪法”二字进行提问比赛,然后进行评比,气氛相当热烈。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 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保护人类共有家园”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设定联想切入点,指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被破坏,如果不加以扼制,结果会怎样呢?由此诱导,引发学生联想,提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带有一些幼稚、片面,甚至异想天开,但却是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结晶,并表达出对环境保护沉甸甸的责任感。

3.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轻松提出诸多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学记》)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30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用多种方式教活政治



陕西中铁一局华县铁中 于绍军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理论、原理,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作为政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选择更适合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把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穿插史料和时政讲解,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更乐于从生动、形象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历史事件或最新时政资料启发学生,讲解思想政治课。例如,我在讲解“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节时,就引用了“美国对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王伟事件”“美伊战争”以及一些恐怖事件等,来调动学生兴趣,讲解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2)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的巧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都具有积极作用。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诱导式、过渡式、情境式、反问式等等,但无论哪种提问方式都要围绕材料的中心、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灵活运用。否则,就难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佳。例如,我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经阶段”时,首先提问:“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学生会回答,“看这种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然后再提问:“如果适应或不适应会有什么结果?”引导学生回答“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再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生产关系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我国现在的发展成就谈这一现象,我们都能清楚地知道我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学生会回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经阶段。这样由浅入深,由旧知识到新知识,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把新旧知识内在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过渡自然,巧妙得体,教学效果甚佳。

(3)图表法讲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图表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之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理论加以形象化、条理化。一般情况下,导人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作业练习和旧课复习等各个环节都可利用图示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教授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时,用图表总结如下:



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节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图示作为启发手段,不仅在方法上简便易行、直观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剂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4)充分利用活动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教材改革增设了活动课的分量,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我通常的做法是开展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共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引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授“创建美好文化环境”活动课时,针对学生“上网热”的现状让他们讨论究竟有利还是有害。学生非常活跃,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我点拨一下。这样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然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观点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再进行评选,给予表扬。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31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参与、感悟、践行

──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湖北省罗田县理工中专 徐爱群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地把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容,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评价方法的革新,更需要教学方法的变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

思想性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是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是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它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追求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遵循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课程要求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要求,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遵循下列四个原则:(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根据新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其教学原则,我们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正确引导,主动参与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它是在认知、感悟、践行的基础上,一系列的道德现象的内化与道德规范的外化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由其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不可能自发完成社会主义道德的修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辩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正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基本的途径。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方式有许多种,根据初中生的特征,主要应采取访谈、观察、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

如课程标准里活动建议中指出,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采访教师,内容包括该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就“公民的平等”问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

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引导;要依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生活范围实际精心设计活动项目,避免成人化和形式化;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应经过教师辅导,同学互助,逐步使学生独立参与;要善于抓住关键情景,扩大学生感受的程度,增加学生体验、感悟的力度。

二、独立思考、自我感悟,在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待于将生活中感受到的经验升华,这需要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自主感悟,在逐步扩展的生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其基本途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体会,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好课程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其二,要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避免绝对性、片面性和虚幻性。其三,教师要及时了解感悟过程中的信息,区分不同情况及时实施正确引导。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学生认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其四,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还要与家长乃至社区密切配合,运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勇于探索、大胆践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在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又要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参与、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践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思想品德往往是点滴中见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长抓不懈,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识。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言行开始,力求真善美,力戒虚假空。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四、充分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使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

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意识;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可方法,评价结果都应该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课程评价应运用如下方法:

1、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品德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它可以按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可以分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可以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可以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日常观察可以为老师提供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尤其如此。当然,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印象很容易是不完整的或带有偏见,而运用轶事记录法就可能准确记录观察,而且可以减少选择性记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可以与学生及其家长做有效的沟通。

2、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3、项目评价。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4、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谈话法是最经济,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法。

5、成长记录方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作为用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的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搜集的,内容包括学生作品,也包括作品产生过程的记录描述 ,还有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的评价。学生也是记录袋内容的决策者,记录袋的作用在于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树立其自信,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其优点,诸如教学与评价结合,重视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等等,也有其不足之处,工作量大,教师负担过重,使用过多学生心生厌倦等等。

6、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

同伴评价在教学中指同学评价。在同伴评价中运用最广泛的是猜人和社会测量技术。

自我报告技术用来获得其他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包括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人感觉等方面的报告。这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的方式获得,但是问卷调查更加常用。

7、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只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做出评价。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是整个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究,我们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努力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6-3 08:32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项进兴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回顾自1978年国家恢复升学考试后的20多年中考情况,从总体上讲,城镇学生的成绩是比农村学生的成绩好。但就政治学科成绩来说,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有时乡村中学学生的成绩会超过城镇中学学生的成绩。可是,从2000年以来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城镇学生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乡村学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使原来的一考定终生改为二次考试多次分流;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开闭卷结合再到全开卷考试。在第一次毕业考试分流中,农村学生的成绩较城镇学生的差距不是太大。因为第一次分流考试目标定向是毕业水平考试。同时,试题比较贴近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即使原有基础较差,但只要肯下点功夫复习,容易理解和答题。然而,第二次升学考试就不同了,从考试的性质来看,这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度要比第一次分流高。另外,从题目的要求来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的内容来说,大部分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地处乡村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感到陌生,就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很少,即使农村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他们到市区去参观考察,那也只是走马观花,学生能产生多少感性知识?特别是农村初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无瑕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由此,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质量,要创建国际大都市,必须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以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

第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

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教学成果的学校的先进经验,以充实自己;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收集国内外资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有目的地社会调查,或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不会在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傻眼了。

第三,必须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

邓小平同志说:“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还沿用着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关部门曾指示,政治教师可以阅读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给予政治教师订阅二份以上政治刊物,这在基层学校,特别在农村初中学校是很难实现的。

每年市区都要组织多次时事形势讲座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充电机会。但农村初中的政治教师是很难也很少能参加到的,因为大多数通知在基层学校没有得到落实。还因为由于交通的原因部分教师无法参加活动,而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想方设法增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提供他们的信息量,是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状态的紧急而有效的措施。

第四,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要解决一个师资问题。

因为,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特别在边远的农村初中已经到了严重脱节的程度,一所学校仅存一名至多二名的专职政治教师。他们无法在学校内进行本学科的正常教研活动;无法抽出时间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们只能每年被学校领导安排到初三毕业班去“把关”。由于初一、初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基础没打好,所以这一、二位专职教师即使使出混身解数,要在一年内补上前两年的知识缺口又要完成初三的教学任务确是非常困难的。

农村初中这种师资紧缺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目前城乡学校间、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间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师收入的悬殊。至使许多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中学任教。他们千方百计调离农村学校到市区,至少到区(县)府所在地的学校去任教。本市高校毕业出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安心在农村初中任教、特别安心于偏远的农村初中任教的已是凤毛麟角。人才是需要流动,正如流水才能防腐一样。但是,如果进不抵出,或只出不进,这沟里的水就会干涸。如本校最多时甚有六名政治教师,现只存下本人一人年年坚守在初三年级执教。况且,本人已五十八岁,再二年多点已达退休年龄。如再不利用这段时间培养一、二位年青教师,届时,本校这门学科该如何处置?(今年九月已引进一位安徽籍女青年教师),不要说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连正常的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恐也难以维持。

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教学无所谓基础要求,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了。客气点讲,这是一种外行话。不客气点说,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双基”的要求。如果,思想政治课没有这个要求,那不成了一门“吹牛课”了吗?那怎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又怎能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因此,端正观点重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充实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师资力量,是农村初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必须要解决转变政治教师的观念问题、教学的模式问题、教师的业务培训问题和师资问题。除此之外,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避免的问题如:生源的流动问题等;有的属于政府行为问题,如:教育活动经费、学校的布局设置问题等等。不管这样那样的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只有真正重视,想方设法而且能扎扎实实地给予解决,城乡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必定会得到解决,农村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作者: tianya    时间: 2008-6-16 10:33
标题: 回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精选
谢谢分享
作者: 天高云淡    时间: 2008-12-20 18:44
顶啊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5

也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丰中学 薛锋





一、巧妙激趣,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就会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事实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为了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我们还常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和诗词警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学榜样,明方向,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新编初中政治教材几乎每课都有一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有革命先辈、英雄模范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等。学习这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大有提高,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我们还经常利用身边典型,开展榜样教育,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榜样不仅有“远在天边”的,还有近在眼前的,他们的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学生异常踊跃;参加手拉手希望工程的学生不断增加;假日志愿者活动争先恐后;课余时问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的人多了,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功课的多了,等等。这充分显示了榜样教育的作用。



三、写政治小论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例如,党中央发布命令:“坚决取缔法轮功。”我们就组织学生写出这方面的政治小论文。学生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对法轮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结合自己身边的伪科学事例,深刻批判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小论文写得都很精彩,题目各异。“揭穿有病不吃药便能治疗的鬼话──李洪志自己既看病又吃药”,“迷信夺去了我叔叔的命”, “千万不要相信法轮功”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李洪志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科学教育。又如,李登辉分裂祖国的阴谋公开后,学生们主动向我们提议,要用写政治小论文的形式来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学生们在论文中,有的从历史上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有的从民族利益方面批判李登辉是无耻的卖国贼等。每次小论文写作后我们都及时进行评比、小结,优秀的小论文我们还在橱窗公布,从而使学生们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



四、结合时政教学,提高辨别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仅靠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好方法。我们平时注重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坚持天天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不朽的丰碑”专栏中,每天都介绍一位革命烈士,我要求学生们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们的光辉事迹记下来,不断激励自己。又如,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我运用美国入侵伊拉克,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这一实事,来揭露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挑战。我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每天抽点时间看新闻联播,多读报刊,及时了解中央精神,有不少学生还做了时政笔记。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政治课一张嘴巴、一根粉笔,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状,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再者,学生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等,从而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5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 杨宇





  

综合文科的开卷考试对考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目前强化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趋向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参与能力、应用能力等,而在诸多能力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尤为重要。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题型变化更接近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所以学会把书中的观点整合、迁移到答卷中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打好扎实的知识功底



开卷试题突出的特点是反对死记硬背,强化能力考查,纯记忆的东西已不多见,而且考题角度多变,绝大部分考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更活于教材。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包括一课、一单元、一册书或某一专题等的复习),都要有意识地把书中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线,再整理编织成知识网,熟记课本中的基本观点、基础知识,真正从宏观的角度去统领一课、一单元乃至全书,(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都能从宏观把握,但教师熟悉并不代表学生也非常熟悉了,要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知识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这就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前提条件。因而,打好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基础。



第二、  仔细地审读材料



中考试题,不论是哪种题型,给材料题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所给的材料中以漫画题居多,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全面观察能力。在审读这类题目时,要全面观察漫画,一般来说,一幅漫画主要是由标题、主题和画注等三部分组成。标题是漫画的灵魂,它往往反映出漫画的主题思想;有的虽然没有标题,但仍有鲜明的主题,主题就是由各个要求(如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构成的画面整体,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漫画情景,从而表现漫画的主题思想;画注是对漫画情景的提示和注解,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观察,我们很容易看出漫画的主观意义。只有认真观察漫画,才能准确地领会漫画所揭示的问题。所以仔细审读背景材料之后,才能根据问题和题目的提示想到可能涉及和考查的知识点,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所以,仔细地审读材料是关键。



第三、  要进行缜密地思维



缜密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它需要在实际的练习中不断提高。综合文科的开卷考试要求学生用开阔的视野整合知识,能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在审题过程中从材料中“折射”出教材中的理论依据,这是命题者的意图,所以要注意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依据,做到知识的迁移。当然,答案并不完全是教材上的词句,而是要求考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组织答案,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善于多角度地进行发散思维,而且答案要点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某框、某节、某课,要具有一定的跨度和综合性。总之,缜密的思维是知识迁移的中心环节。



第四、  要大胆地进行创新



中考试题大多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自己的发展,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置于情境材料之中,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这些带有强烈人文色彩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思考,联系自己的实际,融入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创新的想法在中考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试题虽然开放性强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的多了,但这些试题的答案的根仍在教材中,只是需要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实际上完成的仍然是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过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6
思品课中情感渗透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松山中学 李孟军 陈青云





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喜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于情感式的诱导。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倾注情感对其感化和熏陶。因而,重视情感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引导三个环节中加强情感投入。



一、课前以情引领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学生预习好课文,是教师上好课,学生学好课的重要保证。可是学生往往不注重预习新课,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思品课较为抽象、枯燥,学生觉得毫无趣味;二是学生认为思品课就是一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没有必要事先预习;三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可供利用的时间太少了。这些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而造成的。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新课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的情感投入应始于此。在课前,教师如何注入情感来激发学生投入到新课的预习中来呢?平时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此举两例加以说明。



1.纸上留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我经常会给学生写一封简短的公开信,并将信张贴在学习宣传栏里。信中我将对新课的预习要求、需要探究的问题和鼓励、期待的话语写在上面。最后我还要求每个学生通过预习之后在纸上把点滴感受、体会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不限,写几句话,作几句顺口溜,画一张漫画等等都可以。中学生喜欢新异刺激,这种方法既新颖又可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热情,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无疑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信箱诱情,学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针对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热情,我在班级里设了班级信箱。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将自己弄懂的法律知识或国情知识写下来,然后投到信箱中。我会从中评选出优胜者,聘请他们为课堂活动中的“小小法律顾问”、“国情小观察员”。同学们总是踊跃投稿。采取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为新课的落实开了一个好头。



二、课中以情激学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情激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除了利用课本上现有的情景外,还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挖掘素材,创设典型的情景。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情绪,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来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稳定的思想品质。



1.创景激情,学生愿学又乐学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典型情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每堂课开始导入时,我一般创设情景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时政热点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解九年级思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的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她和她的小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橱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我们湖北团风县堵城马巷的一名四肢瘫痪的残疾的女青年,为了能自食其力,同时方便乡亲们,在自家开了一个小店。顾客在她那儿买东西,她低价出售,而且让顾客各取所需,照价付款。当顾客出于对她的同情和关切,买东西故意不让她找回零钱,或顾客自己过秤,有意少取时,她就会和顾客“斤斤计较”,不依不饶。我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懂得了:一个需要集体给予补助的残疾人,变为能报效国家和集体,还能为乡亲们行一点方便,这种经商比文明经商还要“文明”。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哪些是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发言,分别列举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事例。然后我就让学生阅读课文上所列举的生活中有损精神文明的行为,就自己遭遇的经历谈谈感受。通过这些情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精神文明到底有多重要呢?它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水到渠成的转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个案说法、角色扮演和自编自演小品等活动,并辅以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如在指导学生复习九年级思品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时,我就组织学生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审》小品。在“法庭”上有由学生分别扮演的法官、陪审员、原告地球、被告人类及双方的辩护人。公审开始时,先由陪审员宣读原告诉状上列举的人类三大“侵权”事实:a.人口过多,地球不堪重负b.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C.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接着由双方的辩护人进行辩论。最后由法官作出如下“宣判”:a.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要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C.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遵循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此同时,我把“宣判词”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运用这些情景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明显。



创设情感的教学的方法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有活动情景法、故事情景法、演示情景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景法等等。人教版思品教材中,每课都有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设计的情景。这些情景都是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运用这些情景。在使用这些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地铺设问题,科学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现状,适当地将问题细化、情感化。让学生有话说,愿意说。学生情趣盎然,兴趣倍增,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



2.语言含情,以情激趣强实效



在课堂上,教师应投入热情,在注意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生动活泼地讲解,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品课的浓厚的兴趣。导课时要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如我在讲解“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试看今朝,百姓生活变化大呀,钱袋憋变鼓,瓦房变高楼,食粮粗变细,知识少变多,通讯方便又快捷,驾车旅游无到有。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谁领导的结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结果。”这样导课既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又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向新课的学习中来。课中教师要运用富于美感的语言诱导学生明白事理,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增添了感情的色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课堂结束语中,也可以运用情感教学,在总结全文时,对知识情感的升华,亦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语调轻重缓急要运用得当。或高昂热烈,或低沉凝重,或短促急迫,或悠长婉转,使学生的情绪随着教师的语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配上内在的气质、外表风度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都会树立使学生心悦诚服,又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亦会教育和影响学生。



三、课后以情导行



要使学生知行统一,上好一堂思品课还不够。学生课堂形成的良好品质,要让其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教师在课外加以引导,竭力以情感导之以行。



1.温情指导,活动中让学生明理践行



思品课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到实际中去。这样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书本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我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如在教学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时,课后我布置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节目,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的成就。学生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课后,我就布置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上同一堂法律课。学生回校后,我又及时组织他们交流,并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总结。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还能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针对教学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览以及社会调查等。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温情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及时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情感投资,真情打动学生,促其知行转



在课外,情感教育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师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则容易帮助学生完成知行转化。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班级,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在为他们处理纠纷时,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在他们消费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发现,我的话学生非常信服。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总之,在思品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把教育和情感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才能真正落实思品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6
怎样上好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嵋阳镇初中 王昕 张聪敏



              



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热爱学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学生”、“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 、“严爱结合”。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要引导学生学习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时候,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调试”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3、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7
如何让政治课“活”起来



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初级中学 张银芳
陕西省韩城市红旗中学 侯战荣







对于初中政治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对政治课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兴趣,成绩差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政治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人的总是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课,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为此,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运用名诗名句,让政治课道理通俗化



古诗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名诗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政治道理。比如在学习“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设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再请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出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名诗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巧助政治课教学。例如在讲“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搜集不同时代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发言,同学们列举了“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等。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深刻领悟到了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当代中学生更要发扬这种精神。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堂引用名句名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而且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构建活动课,让政治理论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政治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让音乐走进政治课堂,让政治课活泼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些知识点时,让学生熟悉并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是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时,又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的坚强决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政治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播放电视记录片,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沙漠戈壁的荒凉,草原沙漠化的加剧,牧区经济的腾飞,牧民的抱怨与无奈的画面,再让学生聆听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再结合画面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7
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



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郭瑞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思想品德试题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呢?我觉得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应该在突出学科的课程性质、渗透学科的基本理念和贯彻学科的评价原则等方面下功夫,并将之贯穿于立意、取材、设问和答案的全过程之中。



一、命题立意突出思想性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想性是这门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设计试题时,应注重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力求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道德的升华与思想的洗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话题。一个儿子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肾,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评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为。(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为这则材料配上话外音,以表达你的态度。(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你准备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



本题以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的事迹为材料,使学生体会到,孝敬父母是社会美德,孝敬父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从而突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可见,突出试题的思想性,应力求创设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情境,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渗透初中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景材料凸现导向性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人文性,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导向。试题应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背景材料,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突出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



与社会发展同在,与时代精神合拍,具有高度的时代敏感性,是思想品德学科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本学科的生命力所在。思想品德学科的试题不但要凸显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导向作用,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关注社会热点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心怀天下、热爱祖国。所以,试题设计应把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与关注社会热点作为追求。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会考试卷便聚焦了当时的时政和社会热点,如“嫦娥一号”、党的十七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节能减排行动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贴近学生实际,突出生活化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试题背景材料要反映中学生的思想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使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判断、推理过程,分析思考,体验创造,升华情感,从而避免教学、考试“两张皮”现象,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品德”。



镜头一:一位同学上学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嘴里嘟哝着:“都怪妈妈没有及时叫醒我。”



镜头二:放学后进行大扫除,一位男同学抱着球对正在打扫卫生的同学说:“你们替我干吧,我要去练球。”



镜头三:一位女同学在实验室里把试管打碎了,她悄悄地对旁边的同学说:“别吱声,就装不知道。”



(1)镜头中的各个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3)遇到上述情况,我们应当怎样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本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且以小见大,折射影响时代发展的思想品德命题。这类试题可以实现学生个人命运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立足地方特色,彰显个性化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的行为,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试题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贴近家乡建设,挖掘地方特色,选取富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充分展示当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2008年厦门卷)老师就“履行保护环境责任”组织同学讨论。



小明:当你不乱扔废纸,选用环保铅笔……便履行了具体的环保责任。



小芳:厦门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等环境压力,面对新一轮跨越式的发展,保护环境更加任重道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列举日常生活中三个履行环保责任的事例。(2)结合厦门实际,谈谈履行环保责任的重要性。



本题以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为背景,以学生履行具体环保责任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保问题,认识履行环保责任的重要性,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即德育,试题设计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教材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试题设问体现综合性



试题设问是试题中连接命题立意与情境材料之间的纽带。设计试题要综合体现三维目标,不能机械地将考试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而应该围绕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知识技能的考查中,应重点考查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中,应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宜采用直接设题赋分的方法,而应渗透在前两个方面的考查中,通过学生解题,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08年5月,人生之路杂志社编辑部“校园生活”栏目的编辑收到了一封署名李科的读者来信。李科在信中说:“我是一位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中考分数未达到重点中学录取线,我想去读普通中学,将来考艺术类院校;爸爸妈妈叫我回去复读,明年再考重点;我的许多同学却建议我去沿海地区打工,闯荡人生。我这几天心里特别乱,不知如何选择,请你帮帮我好吗?”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你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由谁来选择?为什么?(3)假如你是“校园生活”栏目的编辑,你会在回信中阐述哪些观点?(4)你认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题既包括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查,也包括了对学生能力、价值观的考查。需要强调的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强调综合性,试题的设问应突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考查,力求展现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四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参考答案落实实践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试题中的探究与实践题型应该力求通过设置命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等多角度思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全面展示综合素质的平台。因此,在答案的预设上也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007年福州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努力,一份成长。



(1)在成长的历程中,理想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2)在成长的历程中,离不开父母含辛茹苦的哺育和老师的谆谆教诲。请你完成一张感谢卡,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感激心情。



本题以“收获成长”为主题,答案“能写出一件说明父母或者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等方面的事,并能表达出感激之情即可”。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作答。这为学生多角度抒发自己对父母或老师的感激之心、报恩之情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应坚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命题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科德育功能和价值导向,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8
奉献集体,互助前行

──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天津市大港区徐庄子中学 李传伟(指导教师:大港区教研室 郭瑞芬)



案例描述: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创建新集体》第二环节 各尽其能 发挥所长 奉献集体;第三环节 团结协作 互助前行。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的要求。

这部分教材语言简约朴实,两个环节内容二百余字,留白较多,体现了极大的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以教材为载体,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基础上活化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转变,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强调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感悟。我们的教学是从活动开始的。

一、“画彩虹”明理: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课伊始,我提出了一个绘画彩虹的比赛,学生顿感新奇:怎么思品课改上美术了?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并提出要求:第一组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绘画彩虹;第二组同学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三种颜色绘画彩虹;第三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多种颜色绘画心中的彩虹。同学们兴致高涨,马上行动起来,从颜料盒中精心挑选自己最喜爱的颜色画起了彩虹。

学生完成作品后,我让每组同学在小组内展示评价并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作品在全班作展评最终评出最优秀作品。当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第三组画的彩虹最美丽呢?”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彩虹的美不是因为一种颜色的美丽而美丽,而是因为多种颜色组合在一起而变得绚丽无比。我借机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一个文明优秀的班集体的创建靠什么?是靠班主任,几个班委成员吗?学生自然会体会出“不是”的结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创建要靠集体所有成员。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彩虹的一种颜色,彩虹的美在于它的七色光彩,班级的美正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在班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家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才能把班集体建设好,实现共同目标。

学生充分的参与,思维被激活,我随即诱导:那看看我们每个人都有哪些才智能为集体的建设奏出美妙的“音符”呢?小组讨论后,学生各抒己见:“我有力气,我可以多为班集体干些力气活”;“我美术好,可以为班集体出板报”,“舞蹈是我的强项,我能在艺术节上为班集体争光”,“我体育好,大家都称我是一流‘球星’,我可以保证在足球联赛上给我们班拿个冠军回来!”……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枣树、柳树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当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时,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的色彩!我及时赞扬了大家愿各展所长、奉献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拔河比赛”提升主题: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面对共同目标,在各尽其能、发挥所长的同时,集体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尤为重要时,我又组织了一次室外拔河比赛(男女对抗)。要求两队各推选六名同学参赛,其他同学为本队加油助威。男同学不禁洋洋自得,其中一名号称“大力士”的男生还扬言道:“这还用比呀?我一个人足以对付这六名女将了!”好,比赛开始了。随着几声“加油”,女队很快败下阵来。“我们再来比一次好吗?”男生还是信心十足地向女队递上了不屑的眼光。这时,我把男队的后三名同学叫过来耳语了几句便开始了第二次比赛。双方僵持了好一阵,在大家依旧“一二加油、加油……”声中男队不甘服输地败了下来,女队则心存疑惑地品尝着胜利的喜悦。

回到教室,我兴奋地说:“刚才我们男女两队进行了两次比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第一局男队轻松获胜,而第二局还是这些人比赛却输了呢?”我们先请男队“大力士”讲一讲。“老师、同学们,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反正我已经尽全力了。”被我怂恿的三位同学早就按耐不住了,站起来说:“其实我们输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老师让我们不能用劲儿。”大家恍然大悟。“大力士”马上举手站了起来:“我明白了!虽然我的力气大,但也是有限的,我们队有六个人,只是我们前面三个人用力合作,另外三个人却一点不配合肯定会输,要是单凭我一个人就更不能取胜了。要想成功就得集体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我马上鼓励并肯定了“大力士”真实坦诚的想法与说法。

当我正要引导学生虽然我们各有所长,但怎样才能达成共同目标这个问题时,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同学们,我纠正自己刚才的说法,不错,大家都称我是一流‘球星’,但凭我一人是很难夺冠的,我必须和其他‘球星’ 分工合作,共同努力,相信这样一定会为我们班争得最高荣誉!”“我虽然美术好,但字写得丑些,我也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在板报评比中获奖,为集体添光彩。”……在一阵阵掌声中,同学们纷纷对自己刚才的说法作了重新的思考与交流,并深刻感悟到:没有班级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妙的音符,人们听到的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这不是照本宣科,苦口婆心的说教,甚至责令必行的行为,而是学生自己的践行认识,体验感悟,是自觉主动的行为,他们会对自己自信的言行负责。从而使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得到了升华,达成共识:在各尽其才的同时必须所有成员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三、歌曲激情,情感升华。

伴随着录音,大家激情满怀地唱着: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干旱的土地需要泉水,优秀禾苗需要太阳……只要你我热心相助,懦夫也会变成金刚……”学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班级团结合作的氛围营造达到了高潮。

案例反思: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使自己进一步深刻认识到:

1、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靠自己学习。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教学,将内容与活动融为一体,学生在自己的践行、合作及师生的互动中自觉主动地进行道德实践、道德认识,实现了道德学习的理想状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实现了根本转变。

2、教师不是道德权威,不是道德灌输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组织,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张扬与发展,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案例评析:

李老师 “奉献集体,互助前行──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的案例,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提供了经验。

首先,这个案例体现了“活动即是学习”新理念。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单传的讲授、给予“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第二,这个案例体现了“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的新理念。案例赋予 “画彩虹”、“拔河比赛”、“歌曲激情”这些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到每个人都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团结协作、互助前行”的道理。

第三,这个案例体现了“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新理念。案例通过三个活动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通过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使学生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4:59
与电视 “联姻”的课堂尝试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中学 严柏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与电视文艺节目“联姻”,设法变换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一、星光舞台



中央三台的“星光大道”为默默无闻、但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人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每个学生也都有成功的渴望、实现自我的需要。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展示与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关于规则的内容时,讲到我们不仅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我让学生针对班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制定出《班级公约》,然后再经过全班同学表决的方式,看哪些小组制定的规则被采纳的多。讨论中学生十分投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盘托出,连那些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也纷纷献计献策,下课的音乐声响起,《班级公约》已经成文,我趁机鼓励学生今后要做《班级公约》的执行者。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制定的第一份规则送交给班主任老师。他们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份成文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二、对话访谈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节目以“访谈”、“对话”形式,铺展人物人生轨迹,以至纯至真的语言打动人心,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感动。我想如果能让课堂成为对话的课堂,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心情舒畅,思想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问,那这样的课堂将是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如在学习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我设置了“新闻会客厅”活动,请四位学生分别扮演佳宾(本地的市长、市人大代表、水利局长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长),让其他同学扮演记者,就本地的资源、环境问题与上述四位佳宾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小记者的提问直接、尖锐,有些也许显得幼稚,但他们的努力与投入却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这样,一节课在师生轻松、自然的对话交谈中进入尾声,也让学生体验了成功和快乐。



三、人生AB剧



浙江卫视电视节目人生AB剧,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讨论,挖掘社会热点和新闻人物背后令人深思的人生感悟,吸引了大批电视观众。因此在社会政治课堂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创设人生AB剧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体验感悟,使学生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关于自我保护的内容时,我出示了一则案例:“某校初二学生小辉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小辉聊天时提出两人结伴外出游玩。小辉是去还是不去?他一时拿不定注意,请同学们帮助出出注意。”同学们马上分成了“去”和“不去”两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我继续出示案情:小辉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经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去了,当小辉与这位网友见面时,网友说自己家里遇到困难,提出向小辉借500元钱,并愿意写下借条,以后一定归还。小辉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小辉拒绝借钱,又遭这位网友的跟踪,小辉非常苦恼,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不断延伸,扣人心弦,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在课堂这个舞台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为。



四、欢乐总动员



现在的娱乐类、游戏类的电视节目,在各家电视台红红火火,深受观众的喜爱。如“欢乐总动员”、“开心一百”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此类节目让观众既热身又动口,场上场下形成互动,亲历体验,在活跃的现场气氛中,调动起参与者全方位的感受,喜怒哀乐尽在其中。由此我想到,也可让课堂成为“动感地带”,让学生身临现场“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如在学习关于尊敬老师的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教师节快要到了,谁也不准给老师买礼物,你准备怎么办?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模拟表演。结果学生表演相当成功,有的为老师献上一首动听的歌儿;有的给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贺卡;更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凑在我耳边说上几句温馨的悄悄话……通过表演,学生们在欢笑声中懂得了要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道理,这种不设防、零距离的心灵沟通,起到了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



五、激情解说



体育类节目之所以有较高的收视率,除了比赛本身的精彩外,解说员自身的语言渲染,精彩评点功不可没。像老一辈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他那一句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的现场解说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我想课堂上何不让学生也当一名解说员,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能力。如在学习正确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内容时,我设计了一场“电视(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即兴辩论。同学们踊跃参加,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学生的口才。



    与电视文艺节目联姻的课堂尝试,一定会让社会政治课堂熠熠生辉、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6-8 15:00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 杨宇





  

综合文科的开卷考试对考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目前强化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趋向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参与能力、应用能力等,而在诸多能力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尤为重要。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题型变化更接近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所以学会把书中的观点整合、迁移到答卷中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打好扎实的知识功底



开卷试题突出的特点是反对死记硬背,强化能力考查,纯记忆的东西已不多见,而且考题角度多变,绝大部分考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更活于教材。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包括一课、一单元、一册书或某一专题等的复习),都要有意识地把书中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线,再整理编织成知识网,熟记课本中的基本观点、基础知识,真正从宏观的角度去统领一课、一单元乃至全书,(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都能从宏观把握,但教师熟悉并不代表学生也非常熟悉了,要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不会手忙脚乱,知识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这就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前提条件。因而,打好扎实的知识功底是基础。



第二、  仔细地审读材料



中考试题,不论是哪种题型,给材料题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所给的材料中以漫画题居多,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全面观察能力。在审读这类题目时,要全面观察漫画,一般来说,一幅漫画主要是由标题、主题和画注等三部分组成。标题是漫画的灵魂,它往往反映出漫画的主题思想;有的虽然没有标题,但仍有鲜明的主题,主题就是由各个要求(如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构成的画面整体,各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漫画情景,从而表现漫画的主题思想;画注是对漫画情景的提示和注解,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观察,我们很容易看出漫画的主观意义。只有认真观察漫画,才能准确地领会漫画所揭示的问题。所以仔细审读背景材料之后,才能根据问题和题目的提示想到可能涉及和考查的知识点,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所以,仔细地审读材料是关键。



第三、  要进行缜密地思维



缜密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它需要在实际的练习中不断提高。综合文科的开卷考试要求学生用开阔的视野整合知识,能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在审题过程中从材料中“折射”出教材中的理论依据,这是命题者的意图,所以要注意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依据,做到知识的迁移。当然,答案并不完全是教材上的词句,而是要求考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组织答案,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善于多角度地进行发散思维,而且答案要点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某框、某节、某课,要具有一定的跨度和综合性。总之,缜密的思维是知识迁移的中心环节。



第四、  要大胆地进行创新



中考试题大多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自己的发展,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置于情境材料之中,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这些带有强烈人文色彩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思考,联系自己的实际,融入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创新的想法在中考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试题虽然开放性强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的多了,但这些试题的答案的根仍在教材中,只是需要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实际上完成的仍然是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过程。
作者: 779708479    时间: 2013-5-12 15:09

作者: 陈真    时间: 2015-6-3 15:35
很好的网站

作者: 肖辉    时间: 2016-1-9 10:44
有关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论文吗?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