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探究教学设计 | ||||||||||||||||||||||||||||||||
瞿道峰 李大明 | ||||||||||||||||||||||||||||||||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2~3个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 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湖北省十堰市第六中学) |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 ||||||||
杨国明 | ||||||||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1、2和3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臧村中学) |
地图上的方向 |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地图上如何判断方向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弧状(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了在室外看地图的方法: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野外、在北半球确定方向的方法。本节教材既介绍了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绍了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懂得学好地理知识将会终身受益。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为: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 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接着我再说一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为教学重点。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和知识储备不足,故确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结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图、校园平面图、有经纬网的地图,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 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吗?你知道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毛主席是在哪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吗?我听说天安门的人民广场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长安街上花山树海,还有形态各异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亲自瞻仰一下雄伟的天安门?你想不想踏着古代帝王足迹逛一逛紫禁城? 师:你知道北京在我们的什么方向吗? 师:我们坐火车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车,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天安门的什么方位吗?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首先课件展示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接着展示北京地图,首先确定地图上的方向,我们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图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们坐汽车从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个长途客运站吗? 看看木樨园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动物园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 板书:一般定向法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课件展示实验中学平面图,我们看到在平面图的左上角有一个指向标,我们这时就要按照指向标来确定方向了。 板书:指向标定向法 首先请请同学判断一下,在此图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学楼在南门的什么方向?操场在南门的什么方向?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接着我们学习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经纬网定向法 ①首先复习旧知: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②接着教师讲解如何判断图上的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通过数值由上向下递减的规律,确定在此图上赤道应标在上面还是下面,从而确定为北纬,用同样方法确定经线为东经。 ③标注X、Y、Z三点的四个方位,确定三点的位置关系。 师:无论哪种地图,在实际应用时都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这样地图上的方向就与实际方向一致了。可问题是:假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在野外,找不到“北”了怎么办?如何找到“北”?怎样才能走出困境?谁有在野外辨别方向的经验或者是书本上介绍的经验也可以,请大家来谈谈。 在这里我设计了学生抢答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用北极星确定方向;(2)在白天利用太阳确定方向;(3)白天观察树木确定方向;(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5)利用果实先红的一面确定方向;利用雪地里,朝阳面雪融化快的现象定方向。 之后,课件展示在野外辨方向的图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好多辨别方向的方法,那你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 活动一: 某日,你和同学正在玩耍,一位司机路过问到二厂怎么走,你手边正好有一幅平面图,你能告诉司机怎么走吗? 你能确定小河的流向吗? 活动二: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方向。 活动三:在极点俯瞰图上判别方向。师: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当一个人站在南极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当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时,他的前后左右都是指向南方。 下面请同学以前后桌为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要这样定方向?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球仪的摆放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把从地球仪上切下来的一部分水平放置时,即成为某一区域的区域地图,图的上方离北极点近,图的下方离南极点近,即“上北下南”。接着我们轻轻地拨动放在桌子上的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这时看地球的运动是从左(西)向右(东)转动,因此地图上的方向自然就是“左西右东”了。 |
《地球仪和经纬网》说课设计 | |||||||||||||||||||||||||||
厦门市翔安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教研中心 郑明进 | |||||||||||||||||||||||||||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地球仪与经纬网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⑵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3.教学重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以上三点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故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而且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⑴东西半球的划分。 ⑶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5.教材处理 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人教版与湘教版教材中的图片、学生的座位、经纬网模型,并引入杨利伟在太空中所拍摄的地球录像等,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比较探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能力。 ⑶精心设计活动。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游戏、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合作组成学习小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强化学生在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表格法: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便于知识的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 3.游戏法: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问题解决式教学: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发挥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读地球仪,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 4.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 四、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然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设计意图: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课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然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⑴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⑵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实践,化难为易,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突破学习难点。 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发生了8.7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为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帮助灾区人民抗灾自救,中国政府决定向印度等受灾国提供总金额为2163万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截至2005年4月15日,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灾区捐款累计达2.8亿元。请学习小组查找小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印度洋海啸中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科伦坡、班达亚齐的经纬度。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总结: 利用毛线、作物的秸杆制作经纬网模型,同桌同学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制作中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深化。 纬线和经线填充表格
班级座位表及相应的经纬度 |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
──探究式教学案例 |
河北省唐山市第75中学 钟万书 |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 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 自制课件 学生用地球仪 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2)白昼时间长短:看各地所在纬线位于昼夜半球的弧度比例,昼弧比例大则昼长,夜弧比例大则夜长。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9.小结: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其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最长,所以获得太阳热量最多,气温也就最高,冬季相反;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四季变化就这样形成的! 10.练习(略)。 11.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季节变化,那不同地区同一时间获得太阳热量的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留待下节课我们去探究。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
──谈话式教学实例 |
唐山市第75中学 钟万书 |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视频短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没有视频也可以参考课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深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老师展示图一组数据]: 记忆技巧: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教学反思和后记】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谈话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一直很平和,讨论、发言都很热烈,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 ||||||||||||||||||||||||||||||||||||||||||||||||||||||||||||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 ||||||||||||||||||||||||||||||||||||||||||||||||||||||||||||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曹飞跃 | ||||||||||||||||||||||||||||||||||||||||||||||||||||||||||||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小结][练习]略 |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
湖南临湘六中 马成刚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陆地、海洋、大洲、半岛、岛屿、海峡等概念。 2.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能在世界两半球填充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能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简图。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勇于向未知挑战。 二、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及未解之谜并分析、探讨。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方法:分组学习、学生讲解、质疑、讨论。 四、思路:这一节的知识比较简单,教学的中心在学生的质疑上。课前先将学习的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五、学生预习:学生以原有的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研究学习,每组选出1~2个代表准备在课堂上发言。 六、教师准备: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学习的线索,为学生提供帮助(但不一定和学生的思路吻合)。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引导):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更应该叫“水球”,为什么?(展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蓝色代表……,绿色代表……,白色是……,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挡住了,但还是能明显地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从海陆的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学生看课件图片回答)陆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看图回答)。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就要靠远行,当然远行需要激情,而支撑激情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这里列出的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远行活动,可能有些在当时只是一种贸易往来或者为了其他目的,但在客观上的确对人类认知世界做出了贡献。当然有些就是纯粹的探险。接下来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某个事件?学生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可用来辅助讲解)。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节课,也挖掘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请一位同学把这节课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2.讲解:(学生发言)讲解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内容(以自己准备的图片、文字资料为主,可结合老师制作的课件,以下是课件摘录)。 了解以下概念: 大洲(点击)岛屿(点击)半岛(点击)海(点击) 洋(点击)海峡(点击)(点击图中的各概念,就可出现更详细的介绍,比如岛屿)(点击图中的大洲和大洋,就可出现更详细的介绍,比如非洲)共有4个同学先后发言(受时间限制,控制了发言人数)。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做以下练习。 探知(学生发言、讨论) 3.(展示问题): (1)印第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 (2)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 (3)你知道深圳“盐田”的来历吗? (4)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为什么看上去是蓝的? (5)海水将成为未来人类的主要水源吗?……学生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下列问题。有些问题目前来看都是未解之谜,但我们不妨也来研究、探讨一下。 4.(展示问题): (1)为什么大陆的形状多是三角形的? (2)为什么大洲是对称分布? (3)为什么会有陆地和海洋? (4)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水?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5)人类未来能不能在海里生活? (6)百慕大三角区谜团。 (7)在世界简图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八、结束语 很遗憾,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的讨论只能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把感兴趣的话题记下来,继续寻找答案,然后再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明白,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很有限,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探索虽然艰难,但却是一种快乐。希望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充分享受这种快乐。 |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
师大附中 黄雄 |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 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教学基本流程: 点评:该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授课方法,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学生参与从远古到现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自制地球仪,“找朋友”等活动讲清了地球的形状,经纬线和经纬度,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等重、难点知识,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因课设问、因情景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寻找问题,讨论问题,探究结论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教师能有的放矢,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可以利用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为实践的品质。该教案书写规范,教学过程祥实,教学节奏、条理一目了然,教学手段切实可行,既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又可“土”法上马,具有平时教学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得当,重点、难点突出,把一节课的三个难点分散在三个课时解决,易于学生接受。 |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 ||||||||||||||||||||||||
丁伟 | ||||||||||||||||||||||||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
昌县莲塘一中 黄倩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 ||||||||||||
赵君平 | ||||||||||||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看天气预报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这种探究模式非常好,以一段话引入探究问题,学生容易接受。 在新课改当中,多让学生活动,多思考,多联系生活当中的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问题:探究的问题,学生发言多了以后就不好控制课堂进程,预期的教学任务可能完不成,所以教师在探究环节一定要调控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中学) |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教学设计 |
唐山机车车辆厂中学 钟万书 |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2.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了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并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指数;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角色扮演等参与式; 四、教学手段:CAI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来──“方舟计划”:使学生认识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长期以来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学生的关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个题目一步步将话题引向主题,同时从大处着眼,使学生明白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局势; 3.两次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录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气污染指数的教学; 4.大气污染指数:通过读图及图例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及怎样阅读空气质量预报(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了解不同质量的空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城市某一天空气质量情况,认识到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读图──找规律──分析、查资料──写论文; 5.我国污染现状:学生合理推理后,老师用材料引出,引起学生生成对我国大气质量的了解和忧虑; 6.活动:根据课下收集到的资料,按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全体学生明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时增强演员学生对收集资料的处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最后通过观看录像总结措施,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1.绘制宣传画: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绘制一幅广告宣传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将课堂所学发展到课外;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 | |
徐德梅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通过自主选择、分组合作、交流体验等活动,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动、“分组探访传统民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视频展示,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进而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视频展示大量景观图和世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三大板块: 活动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家园。通过说明选择的理由,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活动2:走进聚落,探访传统民居。──以传统民居为例,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3: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以赣榆乡村景观与连云港市区景观作比,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描述城乡景观的差异。 教学过程: 以“自然风光”视频导入: 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高山、平原、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 师: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打出本课课题) 师: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一、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生: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师:板书学生选择的理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土壤等。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地安家呢? 生: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三大文明发祥地。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参观那儿住民的传统聚落,顺便探访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师:(图片引进)走进一个聚落,你会发现有哪些主要景物? 师:聚落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还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你认为最能体现聚落特色的是哪一种景物? 生:房屋(民居)。 师:对于人类来说,房屋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生:遮风挡雨、保暖御寒等。 师:安居才能乐业,一个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复杂,民居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所以这次我们探访的重点是──传统民居。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各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分组行动,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各组选出代表抓阄,决定各小组探访的主题。(A/B/C/D) 师:在以世界气候分布为背景的图中,分别点出A/B/C/D四个地区的民居,让学生熟悉本组的探究目标。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图片A 图片B 图片C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图片D |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 ||||||||||||||||||||||||||||||
宋晶 | ||||||||||||||||||||||||||||||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3)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板图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山东省乳山市城关中 |
语言 | 主要分布地区 |
汉语 |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
英语 |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
俄语 |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
法语 |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
西班牙语 |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
阿拉伯语 |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
三大宗教 | 产生地区 | 分布地区 |
基督教 | 亚洲的西部 |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
伊斯兰教 | 阿拉伯半岛 |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
佛教 | 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 |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
宗教名称 | 佛教 | 基督教 | 伊斯兰教 |
建筑特征 | 塔顶 | 尖顶(十字架) | 圆顶 |
创始人 | 释迦牟尼 | 耶稣 | 穆罕默德 |
主要祈祷用语 | 阿弥陀佛 | 上帝保佑阿门 | 真主保佑 |
教徒人数 | 第三多 | 最多 | 第二多 |
饮食习惯 | 素食 | 无特别要求 | 不吃猪肉、血制品 |
信奉神灵 | 佛、菩萨、罗汉 | 基督(上帝) | 安拉(真主) |
主要分支 |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 什叶派、逊尼派 |
经书 | 三藏(经、律、论) | 圣经 | 古兰经 |
重大节日 | 浴佛节、成道节 | 圣诞节 | 开斋节 |
第一节 《不同的人种》双语教学设计 | ||||||||||||||||||||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叶晓霞 | ||||||||||||||||||||
一、Teaching object 教学目标 1.know about different races and can distinguish one race from another(了解不同的人种,并掌握其特征); 2.can describe different races of people to improve oral English(通过对不同人种外貌特征的描述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can tell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races and answer questions(读图知道不同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4.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races(了解环境对人种的影响); 5.educate students to be remove racial prejudices(通过不同人种学习,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Important points 重点 1.different races 不同的人种 2.the distribution of races 人种的分布 三、Difficult points 难点 地理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同步提高。 四、Teaching aids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五、Methods 教学方法 沉浸式双语法,谈话法,探究式 六、Procedures 教学过程 (1) Introduction 导入新课 We’ll have special lesson today, do you know what does the word “special” mean? [学生回答] It means “特殊”. [教师承转] Yes, special means particular, not common, special here mean we’ll have a different lesson today, not the same as usual. (talk about the lesson to attract the students’ attention) (2) Presentation 教授新课 [教师提问]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What are they? [学生回答] the black, the white and the yellow. [图片演示] 肯定学生答案,出示三张三种人种的图片。 [影片放映] A film about races. [教师承转]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the white, the black and the yellow. [图片演示] 演示更多学生熟悉的照片,如中国的周恩来总理,杨利伟等,还有美国白人明星,总统布什等,还有黑人马丁·路德·金和黑人小孩的可爱照片。 [学生活动] 学生描述图片中的人物。(包括长相,身高,美丑,头发,表情,年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学生讨论发言提供了平台,使英语油然成为交流的语言工具。英语语境浑然天成。 [师生总结] 三大人种基本特征。学生填完下表:
注:人种不同的特征表达,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存在一些生词,比如:curly, undulance, flat等等,此时对这些词,我除了利用图片中人物的头发直观的形状来解释,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表达,学生很快就领会了,并且很快就认识了生词。通过看图反复说话,学生很快就能用新单词了。 [地图演示] 三大人种的分布。 在完成上表分布栏目前,超级链接到三大人种分布图(主要分布地区附英文名字)。 [学生活动] 观察人种的分布地区,在双语地图的帮助下,用英文说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的分布地。 [幻灯片切换] 总结三大人种的分布,完成上面的表格。 [学生思考] 黑人的祖先源于非洲,为什么如今南北美洲都有很多黑人分布? The black are from Africa. They originate from Africa. But to our surprise, there some black people in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Why is that? [学生回答] They are sold to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教师讲解] 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过程,黑人对美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别提及美国黑人领袖Martin Luther King 和他的运动。 [影片放映] Martin Luther King的“I have a dream” 的演讲片段,让学生沉浸在真实地道的美国英语当中,切身领略Martin Luther King的满腔热血和精彩的英语演讲。 [结论] Conclusions: men are created equal. It is wrong to look down people because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us. So things like racial prejudices(种族歧视) should be removed. (3)Exercises 练习设计 The students strengthen what they have learnt and practic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in doing exercises. The teacher correct the students’ mistakes they made in exercise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writing. a.Choose the right answer from A, B, C and D(there is only answer that is right). 1) The white men are distributed in _________ A.in east Asia B. in Africa C. in Europe D.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 2)The black men are mainly in _______. A.In Africa B. in east Asia C. northern North America D. in Europe 3)The yellow or the Mongolians are mainly in _______. A.Africa B. southeast of South America C. east Asia D. Europe b.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What kind of men are there in north Africa, west Asia and north Ind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n what continent are there many yellow men besides (除了) As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ow did the Negroes go to America at fir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write an essay(短文) about different people in the world, tell others what they are like, where they are, et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 |
天津南开翔宇中学初中部 贺伟国 |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调查;全班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曾经在其它城市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请同学们简介曾经生活过的农村或城市。 教师简单介绍曾经生活过的豫西农村景象。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教师:城市、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聚落。 电脑显示1:教材图4.16城市、乡村聚落图 学生活动1: (1)根据电脑显示的图,分别判断属于哪种聚落; (2)聚落除了是我们的居住地以外,还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电脑显示2:教材图4.17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图 学生活动2:仔细观察图, (1)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相同之处。 活动要求,将全班分为两大组,左半部分的同学讨论(1),右半部分的同学讨论(2),讨论时间3分钟。 (培养学生读图、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差异:从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来说明) 学生回答:(相同:都有道路、河流穿过、地形等方面) 教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时的共同条件,一般的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哪些呢?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电脑显示3:教材上的图片 学生活动3:分析图中A、B、C、D四处哪个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为什么? (创设情景,培养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脑显示4:天津市的位置图,分析天津为什么在三叉河口形成了聚落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聚落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电脑显示5:聚落的图片,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学生活动4: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聚落不断的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真实状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等特征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威尼斯水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 电脑显示6:一组天津老城的图片 学生活动5:以天津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1)天津老城厢是老天津民居的集中地,要完整的保留下来,保护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旧房子、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老城民居变得拥挤、混乱,干脆拆掉,盖新房算了。 (3)对老民居的改造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 (4)有些老民居,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 (以实例为证,使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聚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自由讨论,时间3分钟,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别人的看法。 学生回答:略; 教师: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许多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聚落面临变革、改造,具体怎么样的改造,应该是既保护了传统的历史风貌,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点评: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合理,依据课标要求大胆取舍,联系生活实际发掘地方地理的内容,突出了地理课程的生活价值,同时将复杂的聚落知识生动简捷的提炼出来,对学生来讲使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将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这一基本理念,处处联系本地区的情况,发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功用,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 |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谢玉英 | ||||||||||||||||||||||||||
●设计理念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差异,并尊重世界各国的语言和宗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宗教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板书: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教师承转: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请看阅读资料,并且注意资料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世界语言知多少 学生活动:阅读并抢答,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板书: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承转: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几种语言的文字和主要分布地区。 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语言文字图、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归纳:世界的主要语言分布。 教师承转:汉语不仅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汉语和汉字还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之一。汉字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品。那么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以外,你知道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请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和地区。 多媒体展示:世界政治地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到讲台上指图说出这些国家和地区。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板书:二、世界三大宗教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音像资料:三大宗教的产生和分布 学生活动:看资料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下表,并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表
教师指导:利用世界宗教分布图订正以上表格的正确答案。 教师承转:三大宗教不仅产生地区和分布地区不同,而且它们代表性的建筑也不相同。你能区分不同宗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吗? 多媒体展示: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景观图 学生活动:读图辨析各宗教的建筑物,讨论不同宗教建筑的特色。 教师启发: 1.我们身边有没有信仰宗教的人?他们信仰什么教? 2.唐僧去西天取的哪种宗教的经? 3.我国一些有和尚或尼姑的庙宇属于哪个宗教? 4.你能说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吗? 5.你能举例说出某些国家或民族的宗教信仰吗?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以上问题,明确我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教师承转: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三)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谈各自的收获和感想。 (四)课后作业 读漫画“求神不如求人”,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