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二) 学案设计 | |||||||||||||||||||||||||||||||||||||||||||||||||
江苏省锡中实验学校 吴虹霞 | |||||||||||||||||||||||||||||||||||||||||||||||||
设计思想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对其终身发展都有帮助,所以要格外注重。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注意以亚洲的教材内容作为基点,引导学生向其他大洲适当拓展,体现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将七年级上册涉及到的地形、气候、河流、居民、经济等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另一方面,本套教材只安排亚洲这一个大洲进行学习,意图是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学会运用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养成对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进行联系分析的习惯。所以,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亚洲复杂的气候”,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特征及其表现和简单成因,其中有意识地通过成因的分析使学生领会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由亚洲的气候学习到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落实设计思想中体现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教学重点:1.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区域气候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情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本课时(亚洲自然环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区域的气候内容,学生在上学期对于气候的概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直方图的判读方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学习,因此,有了学习亚洲气候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但由于这些内容是上学期所学,学生会有一定的遗忘;加上气候特征和成因比较抽象,所以学习中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控制教学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点和结论由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后分析得出。 教学方法:以探究法和对比分析法为主。 教学全过程设计 提前自学 自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 2.初步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学习过程 学生读P7/图6.9“亚洲的气候类型”,自己分析亚洲的气候。 1.全球共有11种气候,亚洲主要有几种气候类型?(对照下发材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格,找出亚洲没有的是哪些气候类型。) 2.找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3.看看30°N附近地区的气候,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预设:此时学生一般只能发现与亚洲其他纬度地区相比,这一地带气候特别复杂这个事实,在此主要得出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用课件出示的探究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究,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情景研讨 一、情景研讨目标 1.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的显著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2.利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通过总结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对比亚洲和非洲气候分布图,使学生掌握大洲气候特点的分析方法,在分析非洲气候的活动中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二、情景研讨过程 1.读图6.9和6.10,结合课件,进一步分析亚洲的气候。 (1)以雅库茨克为例,说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变化特点。 (2)以乌兰巴托为例,说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3)试比较雅库茨克和孟买两地的气温状况,分析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两地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差异──纬度) (4)试比较哈尔滨和乌兰巴托两地的降水状况,分析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两地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共同点──纬度接近,引导学生思考纬度相似而降水有差异,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一定不是──纬度,再引导学生继续寻找两地的差异──海陆,得出海陆位置的差异是导致这两地点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这里用了排除法)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制作的课件,帮助学生化解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原因这一难点。 2.再看300N附近地区的气候,除了发现这一地带气候特别复杂外,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突出不同的海陆位置所带来的不同气候类型,同是300N,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是热带沙漠和地中海气候。这里可联系上学期“世界的气候”一节中的活动题“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突出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极为显著(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季风气候,说明东部季风气候显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探究钻研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旧知获得新知的能力。 3.阅读P8“被淹没的土地”,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出示孟买气候直方图分析季风气候易形成旱涝灾害的原因(降水季节变化大)。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气候对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思维习惯。 4.辨别下列三种不同的季风气候之间的差别(利用课件同时展现三种季风气候,并且三张气候直方图中的图例应一致,课件也提供这三种气候单列的直方图) 设计意图:1.巧用手段,使学生直观地对比分析不同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差异。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获得分析气候的方法。2.单列的直方图便于学生清晰地观察每种季风气候的特征(具体数据)。 三、归纳与拓展 1.归纳与质疑 (1)亚洲气候特点 A.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 C.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生回顾刚才分析的步骤后得出结论: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能力。 2.拓展 (1)知识迁移:读图6.12“非洲的气候”,并与图6.9“亚洲的气候类型” 作比较,说明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案例、应用方法,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学生阅读,说明形成原因不作学习要求)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初步了解气候分布具有的规律性,为今后学习具体区域时有意识地找寻规律打下基础。 教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亚洲的气候,这是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唯一一个具体大洲的气候,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大洲气候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需要分析其气候时可以通过现在的学习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两个具体安排。 1.在归纳部分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 2.在拓展部分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检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成度。 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今后学习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全局观念。由于设计意图明确,所以课堂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密切,整体感觉一气呵成,所以学生最终的三维目标实现较好。 但本课一开始,在第一个环节提前自学的第一个学习过程中,本人发现提供给学生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格中遗漏了一个寒带气候,本人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听老师纠正补充,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老师在归纳这张表格时犯了一个错误,漏了一种气候,哪个同学帮老师修正这个错误呢?学生非常投入地寻找被我遗漏的气候类型,他们指出老师遗漏了两个气候类型,一个是寒带气候,一个是高原山地气候。我态度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帮助,并且请他们把寒带气候添加到表格的最后一栏,同时说明高原山地气候不要添加上去,并请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不叫他们添加高原山地气候呢?学生最后发现了表格中的气候类型的分布都与纬度有关系,而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与海拔有关系。一个课前准备的疏忽,说明了本人备课不够仔细,但也提供了本课时的课堂生成课程,在本人的教学机智中得到运用:使得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积极性更高,阅读时注意力更集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本人对自己所犯错误不忌讳,在请学生帮助的同时增加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给本人一个启示:课前设计得再好,课堂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永远有鲜活的即时生成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样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心灵交融的场所。 | |||||||||||||||||||||||||||||||||||||||||||||||||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彭秀 |
第1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读图说出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 3.根据地形、地势特点说出河流的分布与流向。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和地形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热爱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和河流分布的关系。 [学习指导]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自然、人文特点比较复杂的大洲。教材以亚洲为案例,着重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亚洲的特点,其目的是想通过对亚洲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同学们掌握学习大洲地理的方法,以便今后能自主学习其他大洲。 在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时,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亚洲作为一个地区,其区域特点的形成是建立在亚洲特有的地理位置基础上的,因此,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完成,通常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 地形是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影响到其他地理要素,如河流、植被,也将影响到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知识时,可以通过阅读并分析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春节过得愉快吗?Do you have a good time? (副板书)have a good time 生:略。 师:有没有看春节联欢晚会,有没有听打工孩子的心声?他们说:“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2008对于北京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在2008年,中国北京将第一次举办世界体育盛会——奥运会,这是中国十三亿人翘首期盼的日子。这次奥运会的口号是One world,one dream。奥运会的会徽是什么呢?五环代表什么? 生:略。 师:我们知道地球上有七个大洲,南极洲没有居民,南北美洲合称为美洲。五环代表了世界上的六个大洲。 (板图)七大洲、四大洋略图 师: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生:略。 师:Where are you from? (副板书)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 Asia。 生:I am from Asia。 师:我们生活在亚洲。 (板书)Unit Six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略。 师: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属于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属于人文环境。 (板书)Section A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一个半球? 生:东半球。 师:完全在东半球吗? 生:不是,主要位于东半球,其东北部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 师:再看看亚洲在南北半球的位置。 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师: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板书)(1)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生:(活动)第1题。 师: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图中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 师:再找找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洲?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面;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板书) (2)海陆位置:(板图)略 生:(活动)第2题。 师:亚洲和其它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区则人为划定洲界线。参照地图,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它大洲的界线。 生: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师:请大家再找找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与其它大洲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亚洲南北跨约90°,从10°S到80°N,与其它大洲相比,亚洲所跨纬度最广。 师:我们再比较一下亚洲和其它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什么结论? 生:东西距离最大。经度从170°W至26°E。 师:亚洲不是跨经度最广的洲(南极洲是)。但它东西距离最长。 (板书)2.范围 师:亚洲不但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大,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从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亚洲面积最大。 (板书)3.面积 (活动)第3题。 师:根据上面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亚洲的面积、范围有了初步的认识,概括一下是什么? 生: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板书)一、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Asia is the biggest.) 师: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了几个地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 生:亚洲共分成六个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中国位于东亚。 (板书)4.亚洲的分区 师:我们再来看看亚洲的地形。作为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它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二、地形和河流 师:亚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复习地形,主要指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表形态)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最高的地方在亚洲的什么位置,用什么颜色表示,海拔大致是多少? 生:亚洲的中间,用深褐色表示,海拔在三千米以上,有一些地方超过五千米。主要的地形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主峰。喜马拉雅山脉在青藏高原的南面,其主峰叫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师:深褐色区域周围是黄色到淡黄色的区域,它们的海拔大致是多少?有哪些主要的地形? 生:海拔大致是200米到3000米之间,主要地形有德干高原、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 师:亚洲边缘的绿色区域海拔是多少?主要地形是哪些? 生:海拔在200米以下,主要地形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等。 师: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能看出亚洲地形的特点吗? 生: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第五页第一题。 师:还有一种地形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某一区域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是哪种地形图呢? 生:地形剖面图。 师:仔细观察两幅地形剖面图,找出它们的区别。 生:亚洲的地势在东西方向上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师: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你所知道的亚洲著名的大河有哪些? 生:长江、黄河、珠江、恒河……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大河多发源于什么地区?流向哪里? 生:发源于高山、高原地区,流向周围地势低处,最后大多流入海洋。 师:请大家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生: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黄河、长江位于亚洲东部,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自北向南流,其中湄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和印度河流入印度洋等。 师:从图上可看出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多发源于中部地势高处,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流入周围海洋。 师:河流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生: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师: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它们分别给亚洲带来哪些世界之最? 生: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陆地最低点。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 师:大家再找找临海的阿拉伯半岛和马来群岛,它们分别是什么世界之最? 生: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 师: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请谈一谈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略。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簇桥新苗东街5号 武侯实验中学) |
第二节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 ||||||||||||||||||||||||||||||||||||||||
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中学 孙小娟 | ||||||||||||||||||||||||||||||||||||||||
适用年级:七年级(下) 使用教材: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 1.依据P11活动2内容,准备游戏方案。 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学过程
|
《印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邵丽敏 | |||||||||||||||||||||||||||||||||||||||||||||||||||||||
|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 ||||||||||||
──日本 | ||||||||||||
吉林省蛟河市新农九年制学校 王永红 | ||||||||||||
一、本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地图认识日本的自然地理特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日本地形图中的信息,尝试与英国比较,初步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的方法,并能积极的表达与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树立防震减灾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日本多火山地震 2.日本四大岛和主要城市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填注日本的自然地理事物名称。 四、教学准备 有关日本自然环境资料的搜集。 五、课程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学 戚永刚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分布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主动探究,记住主要动物得名称和生活特性; 2.利用板块漂移学说,探究澳大利亚独特而古老的生物环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澳大利亚宝贵而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存在独特而古老生物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视频资料、视频播放机。 五、教学过程 检查复习:(略) 导入新课:(略) 新课讲授: 活动A:走进悉尼,了解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吉祥物 展示有关图片,走进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吉祥物──澳利、悉德、米利( Olly 、Syd、Millie) 活动B:踏上“奥运之旅”, 关注澳大利亚 认识澳大利亚的全称(包括英文名称)、国旗、国徽,欣赏国歌 活动C:探究“国徽”含义,认识特有动物──袋鼠、鸸鹋 国徽:澳大利亚国徽左边是一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这两种动物均为澳大利亚所特有,是国家的标志,民族的象征。 活动D:赏析特有动物,展示资料,体会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其实澳大利亚神奇的动物远不止袋鼠一种。我们接下来看看澳大利亚还有哪些独特的动物? (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展示资料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活动E: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生物古老性的原因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活动F:读图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 (指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在图中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提问)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 展示有关著名城市的视频或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
《中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晨阳分校 李秀梅 | ||||||||||||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中东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为教学重点。 2.难点: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四、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一组中东战争的图片)。 知道这组图片反映的是哪里的现状吗?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展示幻灯片10──中东),点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头脑风暴]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东的词语?比如阿拉伯人、石油……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比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苏伊士运河、波斯湾、犹太人、水资源缺乏…… 承转:正如同学们所说,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两位同学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朗读图“8.1 战争不断的中东”或“幻灯片12”。 承转:在电视的国际新闻节目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那么为什么这里战争与冲突不断呢?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准备补充。(课件──幻灯片13)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 展示“幻灯片14”,了解“中东”称号的由来。先由知道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并讲述。 展示“幻灯片15”,学习中东的位置──闪烁的红色部分是中东,引导学生读图、讨论说出中东地理位置的特点。(指图说出“三洲、两洋、五海之地”的含义及各名称的具体位置)。 承转:同学们看图8.3,想一想中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还与哪些交通要道有关?(若学生说不出可提示──洲界线)并要求学生在图中圈出二者的位置。 播放课件──幻灯片16-18,并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从洲界线、国界线、航程方面感知、说明中东位置的重要性。 练一练:展示课件──幻灯片19~20。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承转:通过练习,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中东和前面学过的西亚在范围上有何异同? 课件展示──幻灯片21~22,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 承转:同学们刚才提到“海湾战争”,知道海湾是指哪里吗?它为什么出名呢?学生能说出最好,若说不出,教师引导学生读图8.4得出结论。提到中东,就不能不想到石油。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课件展示──幻灯片23,认识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课件展示──幻灯片24,了解中东石油的主要产地和主要产油国。 课件展示──幻灯片25,引导学生说出主要的石油输出航线。并能想象地图自己描述。
[整理与收获] 课件展示──幻灯片26,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探究延长] 通过思考与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布置作业] 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做好预习,下节课咱们接着学习。 |
《中东》新授课教案 | ||||||||||||||||||||||||||||||||||||||||||||||||||||||||||||||||||||||||||||||||||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邵丽敏 | ||||||||||||||||||||||||||||||||||||||||||||||||||||||||||||||||||||||||||||||||||
附板书: |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 | ||||||||||||||||||||||||||||
王革 | ||||||||||||||||||||||||||||
一、设计依据 (一)课程目标要求 1.阅读地图,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阅读图片等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描述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3.了解本区主要的地形区,并描述其地形特点; 4.了解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的分布地区,简单描述其自然环境特点; 5.读图说出本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描述其气候主要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本节的主线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是在“中东”“欧洲西部”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自我学习的提高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这个地区存在的问题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有关,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 2.学生从读图入手,运用地图,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加以归纳与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二)教学难点 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2.撒哈拉以南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复习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2.今天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区域。 我来展示 每个组将你收集到的有关黑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一下。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奖给准备充足好的小组,最后我们看哪个学习小组结识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总结:世界上有5.5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结合课本69页8.29图说明) *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 *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的艺术才华。 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根据师生收集到的音乐材料向全体学生展示一下。学生根据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去欣赏。) 教学目标: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 转折深入:谁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个地区现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课本67页)。(可以采用板图形式,画出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我来探究 1.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海湾(几内亚湾)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 (3)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前面学习的欧洲西部比较)?(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4)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的最高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引导分析特征,得出结论: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热大陆)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图”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2.教师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三、气候特征 教师小结并过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 我来演示 1.有几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教师可事先对收集的资料加以筛选。 2.教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非洲热带草原景观的录像放给同学们看,增强直观、生动感。 3.教师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热带草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恩贾梅纳各月气温都在20℃以上,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确实是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4.教师引导:在干季和湿季热带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观?结合课本72页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描述一下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与生活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地地方继续生存。) 教师小结: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5.教师过渡: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你收集资料时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矿产有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教师过渡: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四、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与外来移民 1.读书69页图8。29: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简单描述一下这里的自然环境特点。(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和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环境特点是:气候不太干燥,海拔不太高,气候以热带的草原为主,常受到洪涝与干旱的威胁。) 2.本区都有哪些外来移民?(本区外来移民有从欧洲、中东来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等。) 我来说明 1.说一说这些欧洲人为什么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欧洲人的到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组活动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黑种人从非洲迁向美洲的历史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在小学学过“殖民主义者掠夺资源和物产、贩卖黑奴、大量移民进行长期统治。” 教师小结: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欧洲殖民者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把黑人当奴隶运往美洲贩卖,因此非洲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经过努力,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经独立。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本区悠久的的文明史和“政治地图的变化”,学生认识黑人几百年来的苦难历程,了解非洲人民所进行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成就。 我来小结:上面我们对黑人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古老、美丽、富饶、神奇……) 板书设计: 附:小组评价表
(大连市第七十一中) |
第二节 发达国家集中地区──欧洲西部 | ||||||
大连第五十中学 于春霞 |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局域网、自制课件),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题签(一)、题签(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题签(一):位置、地形和气候 点击“欧洲西部”进入,看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鼠标箭头变成“手”形,可点击进入) 一、位置(Where is 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欧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________(A.东半球、B.西半球)。请说出判断理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_________洋,北临_______洋,南隔__________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_______________洲相望。 3.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_至_______之间。图中位于“冰岛”北部的虚线是_________(A.北回归线、B.北极圈)。 推断:a.欧洲西部三面临海,气候受__________(A.海洋、B.陆地)影响较大。大部分为__________(A.陆地性、B.海洋性)气候。 b.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带,只有一小部分属于___________带。 二、地形(What is it?) 1.观察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特点_______(A.比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岛屿、半岛和海湾,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推断:多优良________,海运发达。 2.欧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山脉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中部地区的山脉大致呈___________走向。 推断:这种地形分布特点有利于海洋_______深入大陆内部,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气候。随着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冬冷夏热,气候逐渐过渡为___________气候。 3.根据本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本区“河湖”特征与形成条件连接起来。 (1)河湖水量充沛,河网密集 A.受冰川影响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湖泊 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 (3)无长河 C.中欧西欧多平原,降水较多 推断:这些平原、山地、半岛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峡湾,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本区业发达。 题签(二):气候、农业和工业 欢迎大家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的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下一节课请你们做老师)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5.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工业有何特点?为什么如此发达? 6.你们还知道本区有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你能简要介绍它们吗? 7.试说说本区有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需要到哪些国家去参观? 8.本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能列举一、两个国家说明原因吗? 点评 这节课,教师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利用计算机局域网及自制“学件”,向老师们展示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自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进入欧洲西部浏览自然风光。此时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意向,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国家、城市或自主去探究某个问题,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大连第五十中学 徐于敏)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有关“欧洲西部”的素材、图片,并将其制作成简单易学的“学件”,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局域网尝试“网络”教学,实现“人机对话”,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针对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我在刚开课时,从学生身边事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件”读图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题签(一)上所设置的问题,从而对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完成题签(一)上的问题后,课件中设置了奖励机制,即学生可进入“国家和旅游”主页,尽情浏览欧洲西部的优美风光,了解欧洲西部的风土人情。同时在浏览之余引导学生思考题签(二)上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进行作好了铺垫,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另辟学习途径,教会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学习方法。 但本节课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将题签(一)、题签(二)上的问题完全设置在“学件”中,所以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对话”,还有待于继续研究。同时,怎样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更有机、更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毫无枯燥、压抑的感觉,也是本节课值得思考的地方。(大连第五十中学 于春霞) |
第一节 中东的水资源匮乏和文化差异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张毅 |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及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突,从而进一步认识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建设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学准备 教师 1.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2.将收集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找关于中东地区冲突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看看这里有没有劣势条件呢?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见教材P54) 学生:有劣势条件,这里沙漠面积广大。 教师:非常好,不知大家还注意到没有,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学生:因为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 活动:读教材P55“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请学生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现在请你们看看这幅“中东河流图”,上面的注释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回答:正是由于这里干旱的气候,才使得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使得出现这种情况。□教学设计 教师补充:的确如此,由于气候干旱,使得各国常因为水资源而争端。比如我们在新闻中常常会听到“约旦河西岸”这个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发生的冲突中,就有许多次是为了争夺约旦河。 教师提问: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打开教材P56,读一读阅读材料。你还能不能再补充一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等。 教师解释: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270立方米,不足中东人均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的1/8。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滴灌和温室大棚造就了产业化现代农业,其用水在30年以来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产出却翻了5番。 教师小结:我们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教师转承: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的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学生讨论:略(包括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 教师总结: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的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板书: 第一节 中 东 |
三洲五海之地匮乏的水资源 | ||||
大连市79中学 任建华 匡艳霞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说明本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2.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三洲五海之地;匮乏的水资源。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在授课“中东”前,提前两周向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找中东热点问题及其原因的材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
第三节 区域地理复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一、位置和范围 (二)范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等岛屿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高原为主,海岸线平直 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山脉:德拉肯斯山脉 盆地:刚果盆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东非高原、红海至西亚死海。地壳断裂形成,继续扩大;谷底湖泊连串。(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二)气候──湿热气候为主 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 热带草原气候:雨林两侧,东部高原,分布最广 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南回归线沿海地区 地中海气候:南部沿海 (三)水文 刚果河:发源于南部高原,主要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大西洋,流量丰富为世界第二大河。 赞比西河:注入印度洋,上游有世界上著名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尼日尔河: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的河流,也是非洲第三大河,注入大西洋几内亚湾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的湖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的湖 (四)生物 植被: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动物:雨林中的狒狒、鳄鱼等 热带草原上的羚羊、长颈鹿、斑马、狮子等 (五)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南非──黄金、金刚石赞比亚──铜矿 几内亚──铝土尼日利亚──石油 森林资源 热带经济作物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黑种人的故乡,不同部族有不同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三角贸易”丧失一亿人口。 (二)农业 发展慢,粮食不能自给,热带经济作物、畜牧业、森林有优势 (三)工业 采矿为主,制造业落后 经济模式:出口矿产或农产原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脆弱。 (四)问题──人口、粮食和环境 措施:保护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民族团结等。 (五)城市 南非: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南非最大的城市,采金中心)、好望角 |
教学新课 四、城市化问题 教师讲述:巴西人口为1.7亿,其中3/4为城市人口,城市比重很高,属于世界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它的主要城市。 1.主要城市及分布 师生读图:课本图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图中能读出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a.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是人口稠密地区,西部、北部广大地区是人口稀少的地区; b.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从地形、气候、交通等方面分析; c.主要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 d.城市分布地区──东部沿海,且大城市集中分布。 ?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圣保罗 师生读图:图9.29“圣保罗城市发展‘三部曲’”。 教师提问:图中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 ◆圣保罗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师讲述:城市化的含义:指由于非农产业在某处形成和集聚而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教师承转: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及大量人口涌入,这其中有其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利弊 师生分析:利:给人们带来财富和繁荣。 教师提问:由于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人口涌入,同学们想一想,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追问:除了图片反映的“城市病”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城市化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城市病”的含义:指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影响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种种问题。形象、生动的称其为“病”。 师生总结:弊:产生“城市病”──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等。 教师展示:我国某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存在的城市化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解决办法 师生阅读:分析教材P98课文内容、阅读材料“巴西利亚──新型首都”及“活动”第2题。 教师提问:巴西国家为解决城市化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总结:1.迁都; 教师提问:首都内迁,除了考虑避免出现严重的城市化问题以外,还考虑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学生总结:2.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师生举例: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的划分,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教师提问:我国的首都北京应如何解决这些“城市病”,请同学们出谋划策。 学生回答:1.交通拥挤──建多层高架道路、立交桥或地铁等; 2.住房条件差──多建经济适用住房; 3.环境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等。 | 可复习提问热带雨林的作用和开发它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等。也可用录像等资料介绍巴西城市及城市化问题。 请多位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回答应给予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心。遗漏知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 教材P98“活动”第1题。 可请一位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教师启发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具备的一些条件。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 概念难理解,以圣保罗和熟悉的城市为例说明。 图9.29中已有反映城市问题的两幅图片。 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中举例说明,培养学生解决分题的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些零散的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归纳总结。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既可了解首都巴西利亚的特征,又可了解城市建设中应考虑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一点有些概念化,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应举例分析说明。 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没有给出一般大城市具体的解决办法,应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应对全节内容简单总结,这有利于学生对巴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本节知识有总体了解。 |
课堂小结(略) 巩固练习 1.采用分组竞赛形式复习整节内容。 第一种方式:教师提问,各组必答、抢答。 第二种方式:一组学生提问,另一组学生回答。 要求: a.问题设置应是教材范围之内的重点内容,且答案不宜过多; b.可看书提问,但不能看书回答; c.每人最多回答两次; d.可点名提问。 2.社会调查:(城市学生)分组调查所在城市的“城市病”有哪些?解决办法是什么? | 分组竞赛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必答题课前做好题签(纸签或课件显示),由各组代表选择回答。 强调重点内容的掌握,符合教学目标,且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不看书回答,利于思考、记忆;限制回答次数和点名,是为了面向全体,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意识和危机感,都能积极思考,掌握知识。 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农村学生可请学生介绍所了解城市的“城市病”。 |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山东省高青县试验中学 王梅 李保胜 |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在 、 、 、 等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Ⅱ、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美国:1. 2. 3.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
第一节 《美国》复习课 | |||||||||||||||||||||||||
山东省高青县试验中学 蔡祖发 李保胜 | |||||||||||||||||||||||||
教学目标:1.美国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专业化的优越性、农业区的分布。 3.工业的分布、主要的工业城市、资源耗费大国。 重点:影响农业区分布的因素 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难点:农业区的分布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 读图分析 巩固练习 精彩课堂: 一、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二、构建知识网络。(20~25分钟)
注意:以上出现的地理事物名称要落实到地图上 三、自我检测我能行。(10~15分钟) 1.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是: A.地形 B.气候 C.人种 D.语言 2.美国的地形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都分为西、中、东三部分: A.澳大利亚 B.巴西 C.印度 D.俄罗斯 3.关于美国地理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土跨寒、温、热三带 B.矿产资源丰富 C.三面临海多良港 D.耕地面积小 4、美国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州是: A.夏威夷州 B.阿拉斯加州 C.佛罗里达州 5、美国农业带中,位于五大湖附近的是: A.乳畜带 B.玉米带 C.棉花带 D.小麦带 6美国的年降水量分布情况是: A.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 B.大致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 C.各地降水均匀 D.大致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 7.人均资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中国 8.下列城市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是: A.旧金山和洛杉矶 B.芝加哥和底特律 C.波士顿和纽约 D.休斯敦和新奥尔良 9.穿过美国领土的两条特殊纬线是: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D.北极圈和赤道 10.美国最大的河流是: A.尼罗河 B.圣劳伦斯河 C.亚马孙河 D.密西西比河 11.下列国家中,北极圈和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中国 C.美国 D.俄罗斯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海洋:A ,B ,C 。 2)城市:① 美国最大的城市;② 首都;③ ④ ⑤ 在该城市东南郊外的________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________产业中心 ⑥ ; 3)河流、湖泊:⑦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4)山脉:⑧ ⑨ 。 5)B是 农业区,发展的因素是 。 6)b周边地区工业发达,发展的交通条件是: 。 |
第二节 《巴西》教案 | |||||||||||||||||||||||||||||||||||||||||||||||||||||||||||||||||||||||||||||||||||||||||||||||||||||||||||||||||||||||||||||||||||||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中学 蒋自艳 | |||||||||||||||||||||||||||||||||||||||||||||||||||||||||||||||||||||||||||||||||||||||||||||||||||||||||||||||||||||||||||||||||||||
|
《极地》教学设计 |
内乡实验初中 别爱翠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学会辨别方向;认读南北极圈;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判断其所处温度带,理解由此形成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 ⑵了解极地丰富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培养读图能力和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极地气候条件的恶劣,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的艰巨性,树立勇敢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探究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原因及方向的辨别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片(1、2)识动物辨生活地。 谈论自己所了解的极地。 分为南极和北极两个考察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学会辨别方向;认读南北极圈;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判断其所处温度带,理解由此形成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极地丰富的资源; 3.提高读图能力和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4.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的艰巨性,树立勇敢进取的精神。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细心看图; 2.联系旧知; 3.充分利用资料。 四、学习新课 1.地理位置﹝看图、联系旧知、分析﹞ ﹝1﹞在我们的什么方向 ﹝2﹞中部大洲、大洋 ﹝3﹞周围大洲、大洋:南极地区以南极半岛、南美洲为参照 ﹝4﹞极点房屋朝向 ﹝5﹞在极地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想像──看自转图──右手定则 ﹝6﹞在五带中的位置:五带──根据(极圈)──现象(极昼极夜) 2.气候特点﹝看录像和图分析讨论﹞ ﹝7﹞气候特点 a.看南极气候录像,总结气候特点 b.看南北气温差异图,得出结论并分析原因 3.自然资源 ﹝8﹞生物资源:看图识别 ﹝9﹞矿产资源:种类及最大产地并试析煤炭丰富原因 ﹝10﹞淡水资源:搜集论据──分析与气候干燥之间的矛盾 五、小结 谈收获,分析结构。 六、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极地独特自然环境对科学考察的意义和要求。 附:板书设计 |
南极洲教案 |
董文华 |
教学目标: 一、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相望的三大洲。 二、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辨别方向的能力。 三、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四、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一、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二、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一、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二、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我们乘船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的港口出发,向南行驶,我们将会到达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南极洲) 【讲述】指图,南极洲是在19世纪初才被人类发现的。范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面积共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洲。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各大洲的面积大小,比南极洲大的有哪些大洲?比它小的有哪些大洲? 【回答后展示投影片】请学生观察世界七大洲轮廓与面积大小比较的投影片,确定后再提问各洲人口情况如何? 【回答后提问并引入】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对南极洲作个深入的了解。 二、讲授 【展示南极洲图提问】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 2、图中的射线表示什么线? 3、南极洲与其他大洲相比,从经度位置看,它有什么特点?4、从纬度上看它的最突出特点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小结学生答案后讲述】这是一张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图的中心点即为南极点。图中呈放射状的直线是一条条经线。所有经线都汇集在南极点,因此它跨所有经度。另外准确地说,南极洲绝大部分处在南极圈以南,因为它还有一小部分在南极圈以北,(指图)。现在,请同学们用红笔在图中将南极圈醒目地描出。 【提问】大家还记得,在有经纬网的图上,判别方向应根据经纬线,那么,在这张经线呈放射状的南极洲地图上,该如何判别方向?哪是南?哪是北? 【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你看这幅图的上下左右,哪是北?(都是北)那么南在哪里呢?(在图的中间)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并小结】回答得很好。我们看南极洲地图时要注意,通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不适用的,站在南极点上,朝任何方向都是北。 【出示南极洲海陆位置图】南极大陆周围环绕着三大洋,请大家在图中找出大洋及邻近大洲的名称。(稍停)现在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指图作答。 【强化】(准确地再指一遍,纠正学生指图范围不准确的毛病)。三大洋连成一片,如果是一幅空白填充地图,我们该如何识别各大洋、大洲?大家看,南极大陆(指图)像一只巨大的灵芝,头部顶着的是印度洋,脚下连着(靠着)的土地是南美洲。 【量一量、算一算】量算从南美洲乌斯怀亚到南极半岛末端的大致距离。(在七千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两地的距离是1.6厘米,实距约1120千米。) 【总结并承转】从图中可以看出,南美洲是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从以上对南极洲范围位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南极洲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其纬度最高,这种不同于前面所讲各大洲的独特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南极洲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问】什么颜色是南极洲永恒的基色?(白色) 【展示图片讲述】南极洲的自然景色极为单调,是个“白色的大洲”。 【出示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图并提问】在各大洲中,哪个大洲平均海拔最高?海拔是多少? 【小结学生答案并讲述】南极洲的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其平均厚度约为2000多米,最厚处可达4800米,被称为冰雪高原。 【启发提问】恶劣的自然条件,厚厚的冰雪覆盖层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资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淡水资源。) 【讲述】南极大陆的冰雪体积占世界固体水总体积的90%以上,占地球上淡水资源的68.7%。南极洲淡水资源中最容易开发利用的是冰山。讲述冰山时,可先看冰山图片,告诉学生:南极大陆的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从大陆高处缓慢地向大陆边缘滑动,直至在海边断裂,形成壁立的冰岸,倾入海洋中的大冰块形成冰山,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面上有很多冰山,估计有22万座,总体积为一万多立方千米,这些冰山可以在海面上漂很多年。(漂移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造成沉船事件,如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撞冰山后沉没。)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巨大水库,对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诱人的前景,西亚有些国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问题是怎样把冰山从寒冷的南极洋面拖运到炎热的波斯湾,在经济上、技术上还有不少难题有待解决。 【启发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气候在变暖,如果南极的冰体全部融化,将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学校有什么影响?(若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世界海洋面将升高50~70米,世界上许多目前海拔低于70米左右的沿海平原和岛屿、低地将被淹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我们学校海拔3.7米左右,也将被海水淹没。) 【承转提问】南极洲巨厚的冰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气候录音资料并提问】 (一)严寒 南极大陆有“世界的寒极”、“世界的冰箱”之称。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35℃,大陆内部的年平均气温更低为-55℃。1967年,挪威人在极点附近曾记录到-94.5℃的低温。而被称为北半球寒极的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其极端最低温是-71℃。可见,南极大陆要比北极地区冷得多。在这里,人们呼一口气、吐一口痰都会立即结成冰。请大家思考,南极大陆为什么如此寒冷? (二)烈风 南极大陆上,还终年刮着从内陆吹向临海的刺骨寒风。狂风骤起时一般风速在24米/秒,沿岸附近风速经常达到每秒四五十米/秒,法国一考察站曾观测到每秒达100米/秒的最高记录,而12级的台风,风速也不过每秒30几米。南极大陆是世界上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地区,所以南极大陆又有“世界风极”之称。怒吼的狂风夹着雪花铺天盖地而来,假如你把一条生锈的铁链放在风口,不到两天,就会被风雪吹磨得跟全新的一样。因此,这里的科学考察站盖的房子,都要架空在牢固的铁桩上,下面给风雪留出通道,否则,不要多长时间,房子就可能被吹来的积雪给埋了。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南极大陆有如此猛烈的狂风? 刚才说到,南极大陆多暴雪,又有那么巨厚的冰层,我们可不可以说,南极大陆降雪量很大,也就是说降水量很多呢? (三)干燥 实际上,南极大陆降水量极少,因为这里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凝结,年平均降水才55毫米,比撒哈拉沙漠的年平均降水还少。只不过雪一降下来就永远不融化了,千万年来越积越厚,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巨厚的冰层。刚才说的暴雪,主要是狂风卷起地面的积雪造成的,并不是指云层中经常降下大量的雪花。所以南极大陆极为干燥,被称为“白色的沙漠”。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可见,在气候方面与其它各洲相比,南极洲不愧为世界的寒极、风极和干极。 【出示图片承转】南极洲的气候并非总是那样恶劣。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这时,太阳高度虽然很低,但它总在地平线上转圈,气温开始回升,有些融雪的地方,露出了湿润的地表,可生长一些苔藓和地衣,这些地方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 【提问】南极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此地区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极昼和极夜)极昼发生在什么时间段?极夜呢?而在此时又会出现什么景象? 【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加深印象然后播放南极科普动画】南极是寒冷的,但也是美丽的。同学们,想不想到南极走一回呢? 【提问】如果你真的有幸成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中的一员,那么你认为到达南极地区的时间应在什么时候,此外你还将作哪些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讨论回答后在同学们的向往中结束新课) 三、课内练习 填充图册P27 四、课后作业 出一期《我们面前的南极洲》黑板报。每人一稿(图片、报导,内容可涉及南极洲的方方面面) |
极地地区(A案) | |||||||||||||||||||
贵阳十八中 郑石兰 郑建 |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
极地地区(B案) | ||||||||
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中学 李宝强 | ||||||||
冰雪覆盖的地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明方向。 教学难点 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小组1个,投影仪,多媒体等。 3.课堂作业每人一份(上面印好北极和南极地区经纬网地图,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
师生活动 | 提示和建议 |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给大家谈一谈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生:(略) | 多提问几个学生。 |
新课学习 师:是啊!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多少年来也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众多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在南极设立了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成为一种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极地科考中也已做了一定的努力。请同学们阅读P104的两段新闻报道,看看我国已在南极设立了哪两个考察站? 生:长城站、中山站。 师:请大家注意它们的建站时间。 生:1985年2月14日和1989年2月26日。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P101,在图10.2中观察其他国家在南极设立了哪些考察站。 生:(阅读寻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方向。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到底掌握得怎样。我来出题,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大家先来判断澳大利亚的莫森站在我国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和平站在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生:东北方向。 师:再看俄罗斯站在中国长城站的哪个方向? 生:东南方向。 师:请同学们再看长城站在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生:东北方向。 师: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什么方向? 生:东南方向。 师:判断的不错,请同学们观察南极点有一个考察站,它是哪个? 生: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 师:对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是用最先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名字共同命名的。那么它与其他考察站之间的方向关系呢? 生:它在其他考察站的正南。 师:过去人类在极地的活动主要是以探险为主,而现在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请大家继续看图10.2想想南极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铜、铁、锰、铀、铅、锌、金、镍。 生:还有煤、石油。 师:同学们再思考煤一般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形成? 生:温带地区,有大片的森林。 师:可现在的南极既不是温带,更看不到森林为什么也会有煤呢?请大家说说。 生:南极地区过去气温较高,有森林。 师:过去气温高,现在这样低,为什么会这样? 生:南极洲过去在温带,后来漂移到了极地地区。 师:你们刚才已经像科学家一样地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其实啊,科学研究并不是很神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讨论讨论科学家在极地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并想一想他们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 生:(讨论,作答) 师:同学们,南极洲有着很厚的冰川,这些冰川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地理环境信息,对这些冰川的研究,可以使人们了解地球过去的历史,我们国家就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冰川学家──秦大河,请大家先阅读“穿越南极”,感受一下他穿越南极时所遇到的险阻。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点比较详细的资料和图片,请大家再来看看。 师:秦大河的确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应有像他一样的意志,才不会输。大家知道南极有很多的冰川,我告诉大家一些数据,全球90%的冰雪就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世界上现在许多地方都缺水,如果我们想办法把南极的这些冰川调过来,会使许多地方变得郁郁葱葱,这个问题又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请大家完成教材P107“活动1”和“活动2”。 生:(讨论,作答) 师:同南极一样,北极地区在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也曾多次派出考察队对北极地区进行了考察。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07“SOS!”。 师:你们对日本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生: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师:我们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不让他们这样做呢?请大家商量商量我们该怎样做好? 生:制定国际条约,进行国际合作。 生:他们自己应该加强环保行为。 生:我们也应自觉的不去这样做。 师:都想的非常好,事实上我们也正朝这方面努力,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已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师:你们知道吗?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装的全是垃圾。 师:不错,是垃圾。请看“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教师小结 我们了解极地地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利用她,保护极地这篇净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课后作业 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报导、图片,设计一份有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手抄报。 | 阅读后回答。 温故而知新。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或许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提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南极科考的艰辛。 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图片。 补充一些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有关图片、影像资料。 投影展示、图片、影像资料。 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在这里简要介绍《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