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打印本页]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4
标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一节 自然环境(二) 学案设计

江苏省锡中实验学校 吴虹霞
设计思想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对其终身发展都有帮助,所以要格外注重。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注意以亚洲的教材内容作为基点,引导学生向其他大洲适当拓展,体现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将七年级上册涉及到的地形、气候、河流、居民、经济等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另一方面,本套教材只安排亚洲这一个大洲进行学习,意图是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学会运用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养成对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进行联系分析的习惯。所以,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亚洲复杂的气候”,在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得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特征及其表现和简单成因,其中有意识地通过成因的分析使学生领会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如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即由亚洲的气候学习到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落实设计思想中体现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教学重点:1.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区域气候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情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本课时(亚洲自然环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区域的气候内容,学生在上学期对于气候的概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直方图的判读方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学习,因此,有了学习亚洲气候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但由于这些内容是上学期所学,学生会有一定的遗忘;加上气候特征和成因比较抽象,所以学习中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控制教学难度和深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点和结论由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后分析得出。



教学方法:以探究法和对比分析法为主。



教学全过程设计



提前自学



自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


2.初步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学习过程


学生读P7/图6.9“亚洲的气候类型”,自己分析亚洲的气候。


1.全球共有11种气候,亚洲主要有几种气候类型?(对照下发材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格,找出亚洲没有的是哪些气候类型。)


2.找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3.看看30°N附近地区的气候,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预设:此时学生一般只能发现与亚洲其他纬度地区相比,这一地带气候特别复杂这个事实,在此主要得出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用课件出示的探究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究,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情景研讨


一、情景研讨目标


1.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的显著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2.利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通过总结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对比亚洲和非洲气候分布图,使学生掌握大洲气候特点的分析方法,在分析非洲气候的活动中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二、情景研讨过程


1.读图6.9和6.10,结合课件,进一步分析亚洲的气候。


(1)以雅库茨克为例,说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变化特点。


(2)以乌兰巴托为例,说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3)试比较雅库茨克和孟买两地的气温状况,分析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两地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差异──纬度)


(4)试比较哈尔滨和乌兰巴托两地的降水状况,分析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两地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共同点──纬度接近,引导学生思考纬度相似而降水有差异,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一定不是──纬度,再引导学生继续寻找两地的差异──海陆,得出海陆位置的差异是导致这两地点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这里用了排除法)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制作的课件,帮助学生化解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原因这一难点。


2.再看300N附近地区的气候,除了发现这一地带气候特别复杂外,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突出不同的海陆位置所带来的不同气候类型,同是300N,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是热带沙漠和地中海气候。这里可联系上学期“世界的气候”一节中的活动题“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突出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极为显著(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季风气候,说明东部季风气候显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探究钻研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旧知获得新知的能力。



3.阅读P8“被淹没的土地”,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出示孟买气候直方图分析季风气候易形成旱涝灾害的原因(降水季节变化大)。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气候对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思维习惯。



4.辨别下列三种不同的季风气候之间的差别(利用课件同时展现三种季风气候,并且三张气候直方图中的图例应一致,课件也提供这三种气候单列的直方图)


设计意图:1.巧用手段,使学生直观地对比分析不同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差异。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获得分析气候的方法。2.单列的直方图便于学生清晰地观察每种季风气候的特征(具体数据)。















三、归纳与拓展


1.归纳与质疑


(1)亚洲气候特点



A.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
C.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生回顾刚才分析的步骤后得出结论: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能力。


2.拓展


(1)知识迁移:读图6.12“非洲的气候”,并与图6.9“亚洲的气候类型” 作比较,说明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案例、应用方法,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学生阅读,说明形成原因不作学习要求)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
寒带
寒带气候
终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
终年寒冷、降水稀少
极圈内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初步了解气候分布具有的规律性,为今后学习具体区域时有意识地找寻规律打下基础。


教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亚洲的气候,这是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唯一一个具体大洲的气候,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大洲气候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需要分析其气候时可以通过现在的学习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两个具体安排。


1.在归纳部分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


2.在拓展部分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检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成度。


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今后学习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全局观念。由于设计意图明确,所以课堂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密切,整体感觉一气呵成,所以学生最终的三维目标实现较好。


但本课一开始,在第一个环节提前自学的第一个学习过程中,本人发现提供给学生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格中遗漏了一个寒带气候,本人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听老师纠正补充,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老师在归纳这张表格时犯了一个错误,漏了一种气候,哪个同学帮老师修正这个错误呢?学生非常投入地寻找被我遗漏的气候类型,他们指出老师遗漏了两个气候类型,一个是寒带气候,一个是高原山地气候。我态度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帮助,并且请他们把寒带气候添加到表格的最后一栏,同时说明高原山地气候不要添加上去,并请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不叫他们添加高原山地气候呢?学生最后发现了表格中的气候类型的分布都与纬度有关系,而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与海拔有关系。一个课前准备的疏忽,说明了本人备课不够仔细,但也提供了本课时的课堂生成课程,在本人的教学机智中得到运用:使得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积极性更高,阅读时注意力更集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本人对自己所犯错误不忌讳,在请学生帮助的同时增加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给本人一个启示:课前设计得再好,课堂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永远有鲜活的即时生成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样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心灵交融的场所。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5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彭秀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读图说出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
3.根据地形、地势特点说出河流的分布与流向。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和地形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热爱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和河流分布的关系。
[学习指导]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自然、人文特点比较复杂的大洲。教材以亚洲为案例,着重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亚洲的特点,其目的是想通过对亚洲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同学们掌握学习大洲地理的方法,以便今后能自主学习其他大洲。
在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时,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亚洲作为一个地区,其区域特点的形成是建立在亚洲特有的地理位置基础上的,因此,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完成,通常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
地形是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影响到其他地理要素,如河流、植被,也将影响到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知识时,可以通过阅读并分析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春节过得愉快吗?Do you have a good time?
(副板书)have a good time
生:略。
师:有没有看春节联欢晚会,有没有听打工孩子的心声?他们说:“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2008对于北京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在2008年,中国北京将第一次举办世界体育盛会——奥运会,这是中国十三亿人翘首期盼的日子。这次奥运会的口号是One world,one dream。奥运会的会徽是什么呢?五环代表什么?
生:略。
师:我们知道地球上有七个大洲,南极洲没有居民,南北美洲合称为美洲。五环代表了世界上的六个大洲。
(板图)七大洲、四大洋略图
师: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生:略。
师:Where are you from?
(副板书)Where are you from?I am from Asia。
生:I am from Asia。
师:我们生活在亚洲。
(板书)Unit Six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略。
师: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属于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属于人文环境。
(板书)Section A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一个半球?
生:东半球。
师:完全在东半球吗?
生:不是,主要位于东半球,其东北部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
师:再看看亚洲在南北半球的位置。
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师: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板书)(1)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生:(活动)第1题。
师: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图中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
师:再找找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洲?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面;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板书)
(2)海陆位置:(板图)略
生:(活动)第2题。
师:亚洲和其它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区则人为划定洲界线。参照地图,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它大洲的界线。
生: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师:请大家再找找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与其它大洲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亚洲南北跨约90°,从10°S到80°N,与其它大洲相比,亚洲所跨纬度最广。
师:我们再比较一下亚洲和其它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什么结论?
生:东西距离最大。经度从170°W至26°E。
师:亚洲不是跨经度最广的洲(南极洲是)。但它东西距离最长。
(板书)2.范围
师:亚洲不但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大,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从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亚洲面积最大。
(板书)3.面积
(活动)第3题。
师:根据上面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亚洲的面积、范围有了初步的认识,概括一下是什么?
生: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板书)一、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Asia is the biggest.)
师: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了几个地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
生:亚洲共分成六个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中国位于东亚。
(板书)4.亚洲的分区
师:我们再来看看亚洲的地形。作为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它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二、地形和河流
师:亚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复习地形,主要指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表形态)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最高的地方在亚洲的什么位置,用什么颜色表示,海拔大致是多少?
生:亚洲的中间,用深褐色表示,海拔在三千米以上,有一些地方超过五千米。主要的地形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主峰。喜马拉雅山脉在青藏高原的南面,其主峰叫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师:深褐色区域周围是黄色到淡黄色的区域,它们的海拔大致是多少?有哪些主要的地形?
生:海拔大致是200米到3000米之间,主要地形有德干高原、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
师:亚洲边缘的绿色区域海拔是多少?主要地形是哪些?
生:海拔在200米以下,主要地形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等。
师: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能看出亚洲地形的特点吗?
生: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第五页第一题。
师:还有一种地形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某一区域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是哪种地形图呢?
生:地形剖面图。
师:仔细观察两幅地形剖面图,找出它们的区别。
生:亚洲的地势在东西方向上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师: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你所知道的亚洲著名的大河有哪些?
生:长江、黄河、珠江、恒河……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大河多发源于什么地区?流向哪里?
生:发源于高山、高原地区,流向周围地势低处,最后大多流入海洋。
师:请大家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生: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黄河、长江位于亚洲东部,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自北向南流,其中湄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和印度河流入印度洋等。
师:从图上可看出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多发源于中部地势高处,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流入周围海洋。
师:河流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生: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师: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它们分别给亚洲带来哪些世界之最?
生: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陆地最低点。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
师:大家再找找临海的阿拉伯半岛和马来群岛,它们分别是什么世界之最?
生: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
师: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请谈一谈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略。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簇桥新苗东街5号 武侯实验中学)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5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西亚》教学案例



湖北省当阳市干溪中学 高光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国家及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以及农牧业的发展。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三)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知识储备

l.引导学生经常收听、收看新闻节目,了解当今的世界局势变化,收集有关西亚局势的资料;

2.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调查农业生产中的用水问题;

3.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各国尤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状况。

(二)教学准备

1.收集西亚地区的局势变化资料制成录象片段或办成壁报;

2.收集有关西亚石油资源的资料;

3.节水农业的影视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美英联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铜象倒下及萨达姆被美军捕获的影视图片导入战争发生的区域:这是一个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他们为什么要想控制这个地区?控制了这个地区会获取哪些好处?(板书:西亚)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学法指导:由影视图片激趣入题,转入讨论研究。

一孔之见:联系当前世界上的重大事件,从学生爱关注的战争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讲授新课

教师导入:重要的地理位置。(板书: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西亚的国家》,确认西亚的范围:

1.西亚的纬度位置。

2.西亚的海陆位置。

3.本区主要的海峡。

4.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

归纳:西亚位置极其特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合作学习,巩固知识并解决问题。

一孔之见:这是本区的一个优势,也是本节的一个重难点。在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西亚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突破重难点。在知识讲解中间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使学生看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

教师转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看中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外,他们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这里还有什么企图呢?

一孔之见:由问题回到热点话题,从中探究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原因,从而引出另一个重难点。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发表观点

教师导入:丰富的石油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一个敏感的地区,谁控制了这个地区就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的石油。(板书:丰富的石油资源)

师生互动:观看有关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影视图片,共同读图分析西亚石油资源的特点。

教师点拨、归纳:西亚石油资源的特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出油多。

教师补充:除了上述几点外,西亚石油成本低,易于开采,运输方便。由于这些特点,西亚石油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产油区所无法比拟的。

提问:西亚地区的石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呢?

学生活动:读图《世界石油分布图》、《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扇形统计图》、《世界十大储油国统计表》、《西亚部分国家石油储量表(1995年)》,分析本地区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学法指导:读图──合作──探究──归纳

一孔之见:西亚石油的这些特点,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垂涎不已,因此西方国家就加紧了对该地区石油的掠夺,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提问:西亚这么多石油都是供自己国家用的吗?如果出口,输出路线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结合《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路图》,讨论、分析。

师生互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学生结合挂图归纳。互动中间注意渗透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归纳小结:石油资源是西亚人民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是西亚人民的命根子。我们应该站在第三世界人民一边,支持西亚产油国为保护石油资源、维护石油权益的斗争。

学生活动:自由阅读书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明确它在国际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孔之见:加强第三世界的合作,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这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鼓舞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文化,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教师转接:结合前面所学的《东南亚》、《南亚》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西亚的优势。

提问:西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有什么特点呢?西亚的居民、国家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活动:读《西亚地形图》自由讨论。

师生互动:观看西亚的民族风情、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等情况的影视图片。(画外音:看:一望无际的沙漠、新月形的沙丘;地面上河流很少,有一些地下泉水;气候干热、居民全用肥大的衣服把身体包起来;树木很少……阿拉伯民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并向真主祈祷,向未来祝福)(板书: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讨论l:为何西亚阿拉伯半岛上没有河流?从纬度、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讨论2:在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生产?

展示:播放一段有关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的影视片段和枣椰树的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活动:读书上的阅读内容“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回答:

1.以色列为什么要发展节水农业?

2.以色列是怎样发展节水农业的?它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归纳小结:西亚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燥、炎热,沙漠广布,高原为主。艰苦的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西亚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区优势: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开采石油运往世界各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但是由于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西亚的一些产油国都在考虑当石油资源枯竭后如何发展本国经济的问题。

学法指导:先通过读图、观看影视图片作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阅读书上的相关资料、自由讨话探究学习掌握知识。最后再扩展到资源利用问题上。

一孔之见:简要小结点明西亚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意志,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资源利用观。

三、小结

延伸与探究:西亚的发展给我们有所启示:近在我们的身边,远在我们的大西北与西亚在自然条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或气候干燥,或沙漠广布,或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现在,党和国家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随着大西北的进一步开发,我们都面临着一次千古难逢的机遇与挑战,能否从西亚地区的发展中借鉴其能适合我们的经验?就此试写200字左右的文章。

一孔之见:“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联系我国西部大开发,从西亚的发展中获得启迪,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反思

从各种传播媒体中了解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结合本节知识能力要点进仃台作探究式的学习,可以使简单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使整个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就快了起来,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此其一。

其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5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一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北京师大附实验中学 康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

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 (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 、6.3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1.计算

a. 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 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 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 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

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活动]

1.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 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 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 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 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 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承转]老师去家访,在确认了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家里的情况了,首先家里有什么呢?比如家里有几间房,院里有几口井,门前有几棵树──这叫自然情况;而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如何──这叫人文情况。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也通常也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副板书]有什么──地形、河流(就先说说地形和河流)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纪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提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

二、地形复杂,山河壮阔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

3.主要河流
   太平洋── 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 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

[全课小结]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渐弱──结束课。

[板书]

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

二、地形复杂,山河壮阔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6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二节 “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中学 孙小娟
适用年级:七年级(下)
使用教材: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
1.依据P11活动2内容,准备游戏方案。
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以数码摄像“节假日商场门口人头攒动的画面”进入到“人口最多的大洲”学习
学生体会,并感悟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数码摄像机、电脑
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小组活动
指导学生分组研读P106.14,要求学生将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列成表格
学生分组将图幅内容转换成表格,识记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在小组的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表转换方法
小组竞赛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P10活动1,鼓励学生又快又准地完成
小结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鼓励学生再想别的方法来说明该问题
1.按人口数给各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各大洲排队
3.计算世界和亚洲净增人口数
能说明亚洲人口最多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表述区域地理内容的方法
全班活动

通过游戏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将P10活动2改编成游戏,师生课前共同评选出最佳游戏方案。游戏涉及的核心理念: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活动工具:彩色毛线
活动内容:全班分成6个组,每组代表A~F的一项内容,每组派出一名总代表、记录员和联络员,总代表站在固定位置上,记录员负责记录两项内容之间可以建立联系的理由,理由成立即由联络员将两个总代表拴起来。最后将A~F各项内容按因果联系连成网络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并给出评价
学生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以充足的理由说服其他小组
在活动中也可提出疑问,让学生在游戏和观点的碰撞中明白: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彩色毛线
 直观教学不再仅仅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全班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南中国海──地中海地域文化考察”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每组时间3分钟,呈现形式不限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华夏地区、印度河、恒河地区、阿拉伯地区在建筑、音乐、舞蹈、服饰、礼仪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民风民俗
学生分组呈现考察活动中最精彩、最能代表某一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图片、照片、服饰、音乐、舞蹈或饮食等
学生可唱、可跳、可说、也可画或演示文本文稿
视频展示台电脑录音机等
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并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有力工具  
一方面引领学生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丰富知识外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展示学生特长,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评价
要求评出最精彩的一组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点评,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16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日本》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 付珊珊





一、教材解读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二、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四、教学处理



针对学生学情特点、课标要求和学校现有资源,我决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综合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集成一体,利用其容量大、密度高、交互性强等优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为丰富学生视野,深入挖掘教材,广泛吸取教学经验,将有关日本气候、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内容作为课外阅读纳入课堂。



五、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2.师生共同收集与日本相关的图片(城市、文化、风光)和资料。



3.调查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出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日本汽车品牌。



4.彩笔,空白纸条



5.学生准备《浪漫樱花》舞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屏幕显示富士山图(带樱花),配上日本动画片<<灌蓝高手>>歌曲,用于课前营造气氛,创设视听环境。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屏幕出示世界地图,指向日本,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语言导入:日本是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和我国一样位于亚洲东部即东亚地区,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日本的一些地理知识。屏幕出示课题日本。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让学生分组将课前预习和收集的有关日本的地理知识讨论整理后用彩笔写在老师发给的纸条上,完成后将纸条贴在黑板上。再带领学生把收集的知识分类,以下按所分类别进行学习。



1.屏幕显示日本轮廓图,让学生填充:周围的海洋(太平洋、日本海、东海、濑户内海)四大岛(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明确日本是一个岛国,最大的岛是本州岛。在学生填充时显示所答知识点,这样可有效检查预习情况。



2.让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日本城市图片,并对该城市作以简介。使其在感观上对日本的概况有所了解。



3.抢答:日本首都、民族及其使用语言。



4.明确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日本还有“地震国”、“世界火山地震博物馆”之称,共有200多座火山,80座活火山,最为著名的的也是日本最高峰就是富士山被日本奉为“圣岳”,并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富士山景观,猜想: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从而巩固上学期学习的知识。



日本每3年就发生一次危害较大的地震。播放地震录像,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地震的过程。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也是一个多震的国家,那么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把学生分成4小组,选择不同场景(在校、在家、在室外、在地下商场),自由选择汇报方式,以培养学生表现自我的能力,给学生发挥空间,进行防震意识教育,使学生敢于面对自然灾害,不怕困难。



5.看日本轮廓找出日本最大平原。



6.讨论:从日本的地形特点可以看出日本水能资源怎样?



7.课外阅读:《日本的气候》,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日本的国花——樱花,春天樱花绽放,如同红霞,又似锦云,流芳溢彩,美不胜收。用语言渲染气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8.学生表演舞蹈《浪漫樱花》根据条件决定是否加此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1.屏幕再现日本轮廓图,让学生填充周边海洋,主要岛屿和城市。突出本节重点。



2.完成教材中活动



第四环节:课堂延伸



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地形的利弊



第五环节:结束全课



先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这节课我们从位置、地形、等方面对日本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大家可以看到黑板上还有一些咱们同学的收集的知识,我们还没行分类学习,留到下节课完成。)在动听的日本歌曲中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课前屏幕显示日本地形图,并播放日本歌曲,让学生对上节知识作一下回顾并进入情境。



第一环节:问题导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历史课上,我们知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而如今日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汽车徽标,学生识认并说出哪些是日本的品牌;学生出示课前调查日本家电品牌标记,这样做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两组数据: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最高。引导学生从中看出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3.讨论:为什么日本这一战败国经济迅速恢复,如此发达呢?在前两环节的基础上设计此问题,使学生思路清晰。教师在学生汇报后总结、板书,进而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加工贸易经济”。屏幕出示课题“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播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日本进口原油的巨轮图片等,使学生从感观上进一步理解“加工贸易经济”。



4.企业策划:假设你是日本大公司的企业策划人员,你会把你的工厂建到哪儿?才能保证质量,有利于原料的运进,减少运费,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使你的产品最具竞争力?讨论后教师出示日本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师生共同分析,培养学生识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角色转换:在赚钱上日本人很精明,在其他方面,也一样,现在假设你是一个日本人,你会如何解决以下问题?



(1)我是日本化工企业的老总,企业效益不错,但环境污染严重,我将怎么办?



(2)我是日本林业部负责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允许随便砍树,但生产和生活需要大量木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日本人很喜欢吃鱼片,不仅本国需要量大,而且出口海外,但我们海域有限,怎么才能打到更多的鱼?



(4)我是本田公司总裁,现在汽车原材料上涨厉害,我们公司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强调: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6.选择适当方式完成教材中活动。



第三环节:课堂延伸



学习了日本的经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应向日本借鉴什么?(注重与语文学科间联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



学生谈收获,以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总结全课使师生情感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课前屏幕出示日本繁华的景象图,播放日文歌曲



第一环节:直接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对日本的地形、经济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研究一下日本的文化特点。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日本现代繁华景观,师生共同分析(日文中间有不少汉字,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行武力扩张不断学习西文科学文化,经济迅猛发展,说明日本善于吸收东西方文化)。屏幕出示课题“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2.出示有关日本饮食、服饰、诗歌绘画、宗教、建筑方面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分析日本文化特点,并与东西方文化对比,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激发学习兴趣。



3.游戏:分组比比看谁知道日本之最最多。教师在学生说完加以补充总结



(日本最大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日本人最喜欢的食品——寿司、生鱼片,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日本最大岛——本州,日本最大渔场——北海渔场,日本最大湖——琵琶湖,日本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日本是地下街最多的国家,日本是森林覆盖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是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是最大的汽车输出国,日本的东京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卢舍那佛坐像是世界最大的金铜佛像),并对说的好的组给予物质奖励。



4.播放《放牛娃王二小》,出示小泉拜靖国神社图片,让学生谈感想。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第三环节:教学反馈



1.屏幕出示有关本课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检查



2.完成教材中活动



第四环节:结束全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17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 付珊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通过地理及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有意培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认知知识、梳理知识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以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本。



2.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式教法综合化。针对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基础,因材施教,择情而用。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增强视听效果。



3.对各知识点不平均用力,详略适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知识的接受与探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2.激发“从小学好地理课,长大管好地球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鼓励质疑,肯定挑战。在继承中发展,在接受中修缮。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



(二)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印度的图片、风俗资料、水旱灾害新闻资料。



四、教式教法



图像分析法、启发质疑法、文图对照、讨论点评、分析比较。



五、板书设计



                               位置         地形



                            ──自然环境



              影响←人口       印度          气候→水旱灾害



                             人文环境──



                             文明古国       风俗



六、教学过程



活动:地理知识小天使。



[新课引入]



课件:印度舞蹈



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语言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新课讲授]



(一)印度概况



课件:印度国旗、得名、国花、国树、国鸟、首都、最大城市、国家政要、卢比



教师作以简要介绍。



(二)世界文明古国



课件:印度景观图片(视觉冲击,体会印度古国神韵)



(三)印度在世界的位置



课件:世界地图



提问:印度位于哪个大洲?



课件:亚洲地图



提问:印度位于亚洲哪一地区?(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读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四)印度地形



课件:印度地图



活动:1.印度主要陆上邻国,各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2.读出印度首都和主要城市位置。

     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通过读图分析,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印度人口



课件:印度部分国家人口对比图



提问:印度人口在世界上的位置



活动:1.从1951到2000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多少亿?

     2.从1951年开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3.阅读课本36页材料和自学材料,说一说人口增长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影响?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



(六)水旱灾害频繁



课件:世界气候类型图



提问:印度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课件: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提问: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课件:印度雨季、旱季盛行风向图



分析:季风气候对印度的影响



课件:表格练习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深入理解印度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结合表格分析,降低学习难度。)



课件:印度水灾图片、新闻视频影片



教师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强调国际合作,中印友好往来的重要意义。



活动:结合教师所给图片和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做新闻小主播,播报一段印度旱灾新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七)印度风俗知多少



课件:印度风俗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介绍有关印度的风俗。



[巩固新知]



课件:必备功底、智力拓展



(阶梯式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检查。)



[布置作业]



课件:整合互动



(向课外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能力提供环境。)



[课堂小结]



活动:谈谈我的收获。(鼓励学生说出学习心得,注意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总结,以一曲《天竺少女》结束全课。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17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印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邵丽敏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第三节
课 题
印度
授课课时
两课时
课 型
新授
阶段目标




学 生 活 动
诊断补偿





讲授新课









印度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影响印度农业的主要是哪种季风,什么情况下会造成水灾?

一、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学生自读了解——

1.粮食生产由进口转为自给有余的原因?

2.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3.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小组讨论分析——

1.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分布的关系?

2.作物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总结:


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
地形分布:
平原
高原
降水多少:


经济作物
棉花
黄麻
地形分布
高原
平原
降水多少



   学生回答图上内容。



学生从课本上找到原因“绿色革命”。


从粮食分布图上与工业分布图上找到粮食与经济作物有哪些。



学生从图上找到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分布区并分析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


在自绘图上绘制各作物的主要分布区。




















内化知识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二、发展中的工业

1.读书了解印度独立前后的工业部门的不同及高科技成就。

2.读图找出印度主要的三大工业部门和主要的工业城市,并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3.交流总结——


工业部门
分布
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东北部
煤、铁、锰等丰富,矿区相互邻近
棉纺织工业
孟买
靠近最主要的棉产区
麻纺织工业
加尔各答
地处黄麻产区



1.读活动。

2.了解印度的先进的方面。

让学生在所感悟,增强信心。

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找相应的练习题 来练习巩固

归纳总结印度的主要的农作物与主要的工业部门,及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学生了解主要的工业部门。并在班上交流。



学生根据活动1在图上找出相应的工业与城市。分析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学生自读了解印度的核技术、软件、发射卫星技术。


学生背题做题改正。



学生交流回答重要知识点。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18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俄罗斯》教案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榔坪中心学校 杜红宇



[教学目的]



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素材(文字、专题地图、图片、声音等)的演示,了解并掌握俄罗斯的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2.较为平坦的地形,了解主要平原、高原、山脉、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3.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



4.通过本节学习,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气候类型;



4.主要河流、湖泊。



[教学方法]



设疑导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诱导归纳法。



[教具]



教学课件光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展示上海五国有关资料。



师:俄罗斯在世界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俄罗斯与我们中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俄罗斯的地理知识。



展示俄罗斯风光图片。



二、地理位置



(屏幕展示世界地图:俄罗斯部分颜色加重}



问:A.俄罗斯在哪个半球?俄罗斯在哪个大洲?



B.习惯上我们把俄罗斯看作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回顾亚欧分界线、俄罗斯领土在亚欧各占几分之几?(屏幕出现亚欧分界线)



C.为什么看作欧洲国家?



D.它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E.它处在哪个纬度带?哪个温度带?



(屏幕切换到俄罗斯政区图)。



问:本国东、西、北三面各临什么海洋?(光标移到对应区域变成问号,点击后出现答案)



本国在陆地上还与哪些国家接壤?



问: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一下俄罗斯的位置特点?



师小节(板书屏幕显示)。



三、地形特点



(屏幕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提出如下问题。



A.这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俄罗斯有哪些地形?



B.俄罗斯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C.具体有哪些地形?(点击后依次出现各主要地形)



D.这些地形分布在什么部位?(提醒: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作为参照物,描述位置。)强调:东欧平原在西部,属欧洲部分;在亚洲部分叫做西伯利亚,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为西、中、东西伯利亚。



师小结(板书见屏幕)。



课堂作业:投影地形图,相应地形用字母表示,生回答字母代表的地形。



四、气候类型



A.回顾俄罗斯所处的纬度带、温度带,思考本国可能有哪些气候类型?



(屏幕展示俄罗斯气候图,指导看图)



讲解: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此外北部属极地气候,因为大部分在北极圈以内,终年寒冷,远东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气候,另外还有地中海式气候、高山气候。



俄罗斯面积广大,各地气候差异较大,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有关气候的内容。



思考:西伯利亚地区,冬季为什么这么寒冷?



B.问:俄罗斯各地为什么气候差异较大?



(屏幕展示大西洋暖流、极地寒冷气流、太平洋偏南风)



师讲解并小结。



作业:投影气候图:相应气候用数字1—6表示,生回答数字代表的气候类型。



五、河流、湖泊



A.欣赏伏尔加船夫曲。



问:这首曲子唱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俄罗斯有许多大河,其中伏尔加河是最出名的一条,被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B.问:那么,除了伏尔加河以外,俄罗斯还有哪些主要河流?(屏幕展示俄罗斯地形图,学生看图找答案)



C.小组讨论:在这些河流中,哪条河的航运价值最大,为什么?(提醒:从多方面考虑)



D.问:俄罗斯的湖泊有哪些?最著名的是哪一个?位于什么地方?



小结(板书见屏幕)。



六、小结(略)



七、问题探究



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开发,如果俄罗斯也像中国那样实施开发,应该开发哪个地区?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18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二节 东南亚》教学实录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 杨征雪



创设情境



同学们平时都很喜欢背诗词,因为只要用心感悟它,就会发现其中的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陈毅元帅的诗(幻灯片1)。下面有请同学(男女生)为大家深情朗诵,同学们认真品味后,你会发现其中蕴涵着不少地理知识。



生:朗诵,倾听。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中包含了哪些地理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反应了地理知识。



我们感悟到诗中不但有景,更有情,表达了中国与东南亚人民的友好情深。



师: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仿佛置身中南半岛,看到了座座高山,条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这幅自然画卷,我们觉得它很美,而陈毅元帅广阔的胸怀更美。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寻找到许许多多的美。(掌声)



(这段情景吸引了学生们,特别认真地听老师的安排)



讲授新课:



师:提到山河,翻开地图,你会寻找到哪些山脉与河流?请同学们在前面的地图上指出。(幻灯2)



生:小组合作,指图说明。



师:我们观察这些山脉是什么走向?河流是什么流向?



生:山脉南北走向,河流向南流。



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简图,其分布的格局大致是这样的(幻灯3),根据这幅图我们分析山脉与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山脉与河流南北分布,而且有序;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师:(板书)元帅诗中写到“共饮一江水”,中国有句古话叫“饮水思源”,观察半岛上的河流多数都发源于哪呢?



生:(读图分析)发源于中国。



师:河流穿行在不同的地形区,其开发利用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位水利专家,想要建一座水电站,应选上游还是下游?要想种植水稻,应在哪里呢?



生:(讨论分析)建水电站要在上游,因为上游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种植水稻应在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师:经过长期开发,中南半岛的许多河流沿岸都形成了大城市,例如这些(幻灯4)城市,请大家和我做个游戏。《猜一猜找一找》(幻灯5:长江之中──水漫金山──大象盛会──举头望明月──圈光环)



生:快速猜谜并在地图上找一找。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城市和国家的记忆,我编了一个小故事,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城市和国家就藏在里面。(幻灯6:一人越过一条河)



生:分析,找答案。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城市和国家,这些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我们家乡附近有没有大的河流?你还知道哪些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生:我市附近是嫩江。上海、广州、附近都有大河。



师:同学们认为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好不好?我们辩论开始。(幻灯7:甲方:好;乙方:不好)。



生:辩论。



师:我们看到甲乙双方辩论得非常激烈,其中我们都应该树立一个观点即辩证看待事物。



师:为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请大家和我一起完成下列活动。



1.请一名同学和老师共同绘制板图。

2.造型设计:小组合作,利用资料袋中的卡片和蓝色彩带(代表河流),设计山脉与河流的空间方位分布造型。



生:造型展示。



师:感谢各小组的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同时大家的造型设计就是在创造美。这些河流是城市之间、国家之间沟通的纽带,正是这“条条南流水”使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近年来,有许多华人华侨来到中国投资建厂,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学们看这几个数据(幻灯8),说明了什么?



生:华人华侨比例很大。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相关资料。



生:(阅读)



师:华人华侨不忘祖的情感美,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振兴祖国的经济。



师: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去“新马泰”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欣赏完下面的录像后,大家分析新加坡发展旅游业有哪些优势?



生:新加坡的旅游资源丰富,多种多样。



师:新加坡是东南亚旅游资源的一个缩影,本区人民依靠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发展了国民经济,创造了财富。许多景点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幻灯9)。请各小组整理资料,选一名导游员向同学们介绍。



生:1组:介绍仰光大金塔和婆罗浮屠。



2组:介绍吴哥窟。



师: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艺术成就,如果同学们将来成为建筑设计师的话,希望你们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奇迹。



生:3组:介绍泰国曼谷水上市场。



师:淳朴独特的民俗民风,吸引着来到泰国的游客,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如进入仙境一般,我们再到越南的下龙湾看一看。



生:4组:介绍下龙湾。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特别认真的欣赏,通过这些美景,我们感悟到什么吗?



生:我国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收入。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到大量的资料,课后请大家分小组制作一期旅游手抄报。回顾一节课,同学们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生:畅所欲言。



(学生们在课堂上都很投入,学习效果非常好)



总结



师:迷人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淳朴的民风民俗让我们欣赏到了美。同学们的团结协作也是美。“美”就在地理课堂上。让我们承载收获,向美丽的东南亚说声再见。



指导教师:韩景文  凌雪   寇春艳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山                            侨

河                            胞

相                            集

间                            中

            (板图)            



南                            风

北                            光

纵                            无

列                            限



课后反思



本学期我承担了一项科研课题──《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地理课堂有许多审美对象,只要教师深刻挖掘教材内容,学生就能够得到美的欣赏,能够有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陶冶美的情操。通过审美化课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18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新课堂探索──日本教案设计



彭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并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3)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4)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评价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培养自学能力。

(2)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和用图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2)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学习,了解历史上中日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往史,同时,也要知道近现代历史上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体会并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环境的人地观。

(4)培养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2.日本经济发展和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



难点:

1.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2.日本工业布局及原因



三、教法设计及构想



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身心特点,利用“三星智力快车”等形式,把《日本》一节重要的知识点和有关的课外知识设计成有趣的地理问题,在模拟旅游中开展知识竞赛,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既有挑战和刺激性,又有娱乐和趣味性的学习形式。



四、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分成“北京大学代表队”“清华大学代表队”“牛津大学代表队”“哈佛大学代表队”,同时在黑板上列出四个代表队的得分表格。



2.每组挑选一位代表进行监督并记时、记分,发现有违反比赛规则的小组提出批评、扣分,营造一种浓厚的竞争氛围。



3.规则和要求: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文明参赛不起哄,被评为道德风尚奖的队奖励200分;②竞赛题目分必答和抢答部分;③回答抢答题时,要先对问题中的真假作出判断,然后再说明理由;抢答错误不扣分;④每个小组在回答问题前可以小组内交流讨论;⑤必答题必须经小组充分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每漏过题目中的一个知识点,就从该题中扣50分奖励给发现错误的代表队;⑥小组中每位成员回答问题次数最多不能超过2次(避免优生一统天下,保障学生人人参与)。



4.情景设置:我们现在都是即将赴日的夏令营成员,旅行考察期间,我们一部分成员还将有机会参观日本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但门票数量有限,看哪个小组能在竞赛中获胜赢得门票。



5.课时安排:3课时



6.课件制作:Powerpoint



五、教学过程(问题设计及说明)



教师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给学生一课时了解日本基本情况,强化记忆主要知识点,后两课时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一)抢答题部分



1.飞机从上海起飞后,空姐提示我们飞机正朝东南方向飞往日本东京机场。(100分)

学生:错误。从地理位置看,日本在我国的东边;从上海方向看,日本在上海的东北方向。



2.坐飞机从上海到东京和到北京的时间差不多。(100分)

学生:正确。日本是我国一个一衣带水的海上邻国,东京到上海和北京到上海距离相当。

说明:1~2题主要考察日本地理位置。



3.下飞机后,感觉日本东京气候和我们成都气候差不多。(100分)

学生:正确。二地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课件──《亚洲气候类型图》,让学生看图评判,并说出该气候类型的大致特点。(本题考察气候知识)



4.日本人外表看起来和我们中国人没什么两样。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家,人们见面经常鞠躬问好。导游小姐发给我们一份材料,上面有许多汉字,一些语句的意思我们能读懂。(100分)

学生:正确。日本和中国同为黄色人种;日本文字受中国汉字影响很大,甚至有些日语文字就是汉字,虽读音不同,但意思相近。

说明:本题涉及人种和历史知识。



5.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发现人很少,经了解原来日本人口稀少,远没有我们国家人口稠密。(100分)

学生:错误。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人口密度大。

学生计算中日两国的人口密度,(中国:135人/平方千米;日本:336人/平方千米)通过比较你得出什么结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6.第二天,我们考察日本的自然风光,发现日本的天真蓝、水真清、路真干净,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空气也格外清新,走了一天,皮鞋还光亮如初;日本的平原比山地多。(200分)

学生:日本的绿化好,森林覆盖率达67%,自然环境较好,故第一句话是对的,但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故第二句错误。



7.由于森林覆盖率高,所以日本的木材加工业发达,政府鼓励外国公司到日本从事木材加工业,我们看到很多伐木工人正在把砍伐好的树木运到附近的家具厂和一次性筷子加工厂。(100分)

学生:错误。日本的环保意识很强,虽然森林覆盖率高,但日本政府专门立法保护森林,严格限制砍伐林木,很多日本厂商只好把木材加工厂开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巴西、东南亚。

教师:通过6、7两题,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大力种树植草,绿化祖国;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滥牧。

说明:6、7题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必答部分(各组满分600分)



8.(哈佛大学代表队)日本的温泉很多,我们洗了个温泉浴,水里有股淡淡的硫磺味,听说还能治皮肤病呢!(200分)

学生:正确。日本多火山,故温泉丰富。



9.(北京大学代表队)我们考察了日本的民居,发现日本的很多古典建筑风格和我国唐朝时差不多,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成,如木头。(200分)

学生:正确。日本许多古典建筑吸取了隋唐时建筑风格,质地轻的建材是为了防震。

展示课件:日本古典建筑、木头房子的图片。



10.(牛津大学代表队)我们来到了位于九州岛的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也是日本的象征和骄傲,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尽管是夏天,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顶的皑皑白雪。(200分)

学生:错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位于本州岛而非九州岛;富士山海拔3776米,山顶终年有积雪是正确的。

展示课件:富士山、樱花图片和火山喷发动画。

学生:思考讨论火山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吗?(有创新性回答的每点加50分)



11.(清华大学代表队)夜里,我们正赶上一场地震,我们被吓坏了,可日本人却不太惊慌,他们好像训练有素,从容面对,井然有序。(200分)

学生:正确。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接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所以日本人对地震习以为常;日本人的防震意识强、经常进行防震演习。

展示课件:日本地震的文字资料和数据,《地震后的日本》图片。
《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地震成因

说一说:地震突然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回答好的小组酌情加30~50分)



12.(哈佛大学代表队)第三天,我们考察了日本的经济,发现日本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制造业很发达,工厂集中分布在沿日本海一侧,而太平洋沿岸则较落后。(200分)

学生:前一句话是正确的,后一句是错误的。日本是个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展示课件:《日本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回答正确的每人次给所在小组加50分)



13.(北京大学代表队)第四天我们考察日本的港口,发现日本多优良港湾,造船厂很多,其海上运输特别发达。(200分)

学生:正确。日本是个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是世界主要造船国家之一;由于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原料和市场严重依赖海外,所以海洋运输业特别发达。



14.(牛津大学代表队)我们在横滨、大阪、神户等港口还发现,一艘艘满载着煤炭、铜、石油、铁矿石等矿物的船只等待起航出口到世界各地。(200分)

学生:错误。日本的矿产资源十分贫乏,煤炭、铜、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需大量进口。

说明:本题考察日本资源状况,学生只有读课本提供的《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和《1998年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百分比图》才能正确作答。



15.(清华大学代表队)一艘艘满载着工业制成品的集装箱等待出口,猜猜看,里面可能装哪些工业品?(至少说出4种)(200分)

学生:照相机、摄像机、电视机、摩托车、汽车等。

说明:本题考察日本工业。



16.(哈佛大学代表队)经过对日本经济的考察,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日本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经济高度集中,对外依赖严重。(200分)

学生:正确。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原料和燃料需大量从国外进口,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另外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所以对外依赖严重。

说明:本题考察日本经济发展特点。



17.(牛津大学代表队)日本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大和民族占优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200分)

学生:错误。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题目中关于日本文化叙述是正确的。

学生:思考讨论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何联系?为什么?



18.(北京大学代表队)日本人民爱好和平,老一代对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伤害记忆犹新,但新一代却很少知道日本过去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是近几年日本政要频繁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了受到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200分)

学生:正确。

说明:本题涉及历史和时政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爱好和平、反对战争。



19.(清华大学代表队)日本人爱好吃鱼,被誉为“世界上最爱吃鱼的民族”,他们吃饭时也像我们一样用筷子。(200分)

学生:正确。日本是渔业捕捞大国,又是鱼消费大国,日本人有吃鱼的习惯。日本也有用筷子的习惯。



20.看图片抢答(每题20分):

展示课件:

图片一:歌舞伎

图片二:茶道

图片三:剑道

图片四:柔道

图片五:相扑

图片六:和服

图片七:花道

图片八:书道



21.说一说你知道日本还有哪些风俗礼仪?(每个20分)



说明:18~22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特点。



(重庆市彭水县高谷中学)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19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印度》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课件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20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东南亚》教案



范文娟




教学目的



1.东南亚的国家和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人口分布的特征,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地形。



3.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广西出国旅游比较方便,紧邻着广西的国家有越南。



[提问]它们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读图]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其中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沿边界画下来。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



[思考]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它有什么地理依据?



[活动]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主要的河流找出来,想想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何特征?



[联想]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读图归纳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讨论]火山给人类带来哪些害和利?



[活动]下面请同学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1)与中国接壤的国家;(2)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3)著名的“新马泰”旅游项目所指的国家;(4)2000年独立的国家;(5)其余的国家。



[讨论]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与大洋州、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



[拓展]我国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中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图]富饶的物产



[归纳]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



[补充资料]东盟



[课后练习]



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2.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给桂林或广西带来哪些机遇?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20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南亚》教案



范文娟  



教学目的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了解南亚的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特点;



2.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以及西南季风对降水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以及西南季风对降水和农业的影响;



2.理解位置、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郑和通过马六甲海峡下西洋转入唐朝玄奘从路上取道到西天取经。



[提问]你印象中的南亚是怎样的?



[读图]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洋之间



范围:(1)与中国接壤的国家;(2)岛国;3)其它国家。



[讲解]南亚与南亚次大陆的区别与联系



[读图]画图]南亚的地形特征



三大地形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读图]《沿东经78度线南亚地形图》,学会读剖面图,并体会此种图的优势。



[读图填表]比较印度河与恒河的相关项目



[活动]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印度河与恒河。



[读图]《安拉阿巴德气温和降水图》,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气温+降水→气候类型



读《亚欧气候类型图》,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特点进行比较,得出特点:一年分三季。



[画图]画出南亚盛行的季风



[讨论]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活动]“我是农业专家”,根据资料正确搭配农作物与地区,体会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承转]由提问唐僧到西天取经转到南亚的宗教与社会



[活动]学生简单介绍佛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并初步了解宗教对南亚社会的影响



[拓展]克什米尔问题



[读图]南亚的人口特点



[拓展]印度的软件行业



[小结]由学生用几个简单的数字归纳本课内容



[巩固练习]



1.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在南亚的西南边缘,南亚的气候、地形会有哪些变化?



2.如果今天要去“取经”的话,能取到哪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7 07:21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
吉林省蛟河市新农九年制学校 王永红
一、本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地图认识日本的自然地理特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日本地形图中的信息,尝试与英国比较,初步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的方法,并能积极的表达与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树立防震减灾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日本多火山地震
2.日本四大岛和主要城市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填注日本的自然地理事物名称。
四、教学准备
有关日本自然环境资料的搜集。
五、课程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新课
(板书)
读图

承转
读图
师:山高云淡,在浪漫的樱花树下,细品着醇香的花茶,笑看世界经济的风云……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吗?它位于哪个洲?
生:日本,亚洲。
师:正确,今天,就来了解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第一节 日本(一)

一、阅图7.1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

师:日本似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徜徉在太平洋和日本海中,你觉得它更像什么呢?
二、阅图7.2日本的地形
隐含信息:樱花、茶道、经济强国、富士山,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进入新课。



学生对日本有个整体的印象,用
比喻增进求知欲。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提示和建议



外形



海洋海峡

和内海








岛国


四大岛









主要城市















富士山






1         师:观察日本的地形图看起来像什么?

生:像海马、蛇、狐狸……

师:同学们的妙想都很有趣。

2         师:水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日本你能找到与此相关的地理事物名称吗?

         学生读图。

                生:太平洋、日本海、朝鲜海峡、濑户内海、津轻海峡、宗谷海峡、琵琶湖。


3         师:日本的领土是由哪些岛屿组成?

生:读图一一说出。

师:日本主要是由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因此它成为东亚有名的“岛国”。现在按照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把四大岛重新排列起来。

生: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

师:其中纬度最高的是哪个岛?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岛?

生:北海道岛本州岛。



4 师:正确。根据2000年资料显示,在37.7万平方千米的日本境内生活着1.27亿的人口,他们主要集中在这四大岛。许多大的城市也因此而发展起来。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识图说名字。


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记下来呢?听老师讲个小段儿“(东)(横)先生在名古屋买了(大)阪神(户)冷柜,经濑户内海运到了北九州”,如何?

生:真是太好了!

师:希望同学们也积极编出更有趣的内容,大家共享。


5         师:同学们还能从图中发现哪些信息?

生:首都东京、关东平原、富士山、长崎等。

师:好,老师还想说说北海道。这里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饲料丰富,鱼群密集,成为世界四大著名的渔场之一。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你能说出日本的最高山吗?

生:富士山,海拔3776

师:正确,富士苹果大家愿意吃,富士山也已成为日本国的象征。若你有机会到那一游,你会选择什么时间去?并注意哪些问题?

生:四月份,樱花怒放的时节,并准备好登山装备。

师:好,此外,富士山还有其神秘的一面。

展示资料:富士山海拔3776,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最近一次爆发发生在1707年,现在仍有喷气现象,其山体呈标准圆锥形,山顶终年积雪,有温泉、瀑布,北有富士五湖,风景优美,日本人称之为“圣岳”

日本外形没有固定的标准,只需辨认出即可。



学生忙于在图中“寻找”。





采用谈话法和观察法。












比赛看谁说得多。


歌诀式或故事式方便学生识记,效果好。









学生思考。





拓展视野。

评析:课堂语言幽默、风趣,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增进了智能,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学会整理某国家的自然环境特点。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19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欧洲西部——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教学设计



吉林省蛟河市新农九年制学校 王永红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到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和使用图表,说明欧盟的地位和作用;



3.充分培养读图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欧洲西部的经济地理与环境特征;



2.欧盟成员国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识图读信息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吃棒棒糖吗?



生:喜欢啊!



师:你们能说出其中一种包装精美、卫生又经济的牌子吗?



生:徐福记、真知棒、阿尔卑斯棒棒糖等。



师: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真有一座山名字就是阿尔卑斯山,它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你们能猜出它位于哪个洲吗?



生:欧洲。



师:对。但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在研究欧洲时,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欧洲东部,另一部分该怎样称呼呢?



生:欧洲西部。



师:关于欧洲东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从有关的阅读材料中已经知道,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分裂形成了多个国家;而欧洲西部原指的就是原苏联以外的欧洲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欧洲西部。



板书:第八章  第二节   欧洲西部



师:看地图册第10页,指出欧洲的面积与国家。



生:面积为1016万平方千米,有44个国家和地区。



师:看地图册第7页,指出亚洲的面积和国家。



生:面积为4400万平方千米,有49个国家和地区。



师:如果按每平方千米拥有的国家数量计算的话,欧洲的国家数量将是亚洲的4倍。(欧洲与亚洲相比较,国家多这一特点会更清晰。)



师:而且,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面积大约500万平方千米,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你们能快速说出欧洲西部的特征吗?



生:国家多。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1.国家众多



师:那么,你们能猜出欧洲西部虽然面积不大但国家众多的原因吗?



生:国家的面积小。



师:正确。在本区有许多面积不大的“袖珍国”。看地图册第12页,找找面积小的国家。法国与西班牙之间有个安道尔,它的面积约相当于北京市的四十分之一;在意大利境内还有两个小国,分别是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后者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如果以我们学校操场为6000平方米计算,它就相当于我校操场的73倍。



生:啊,也太小了!



师:从图中你又找到了哪些小国呢?



生: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



师:地图册第10页,你又找到与谁有关的内容了?



生:摩纳哥,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学生学会从图中找需要的信息,并且很自然的引入下一特征)



师:谈到人口密度,我们知道它可以表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看地图册第13页右二欧洲人口密度图,仔细观察,本区的人口多分布在哪里?



生:莱茵河、多瑙河沿岸、英国等都达到了200人每平方千米,其它的也多在10~200人每平方千米之间。



师:看得好,这里正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之一。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特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生:人口稠密。



板书:2.人口稠密



师:谈起人口,中国的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仅有750美元。看地图册第13页右一“欧洲各国人均GDP”,观察本区大多数国家的人均GDP都在多少美元之上?



生:20000多美元。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日本,它属于亚洲的发达国家,它的人均GDP大约是20000多美元。那么,你们认为本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水平状况如何?



生:也多经济发达的国家。



板书:3.多发达国家



师:在这三个国家特征中,最有特色或者最能引以自豪的是哪一点呢?



生:第三点。



师:因此,我们首先介绍本区的第一个内容重点,就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板书: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师:说到经济,在本区就组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联合体,它总的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超级大国——美国和日本。你们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生:欧盟。



师:怎么知道的?



生:看电视,听新闻。



师:欧盟是欧洲联盟的简称。用EU表示。看地图册41页“欧洲联盟的发展” ,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历程。



板书:欧盟组成和作用(本节充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师:在此图中,你都找到了哪些信息?(以下是师生谈话)



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比利时的首都)。



创始国:1958年有6个国家,分别是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德国(当时称联邦德国,1990年东德与西德统一)、意大利。



师:法国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乌龟、五角星;巴黎;法语。



师:德国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蘑菇云、大树;柏林;德语。



师:意大利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海马、女士靴子;罗马;意大利语。



师:荷兰的首都?



生:阿姆斯特丹。



(国家的外形象什么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学生以后能够辨认即可)



补充欧盟的资料:



师:①1958年,这六个国家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简称“欧共体”。目的使商品、劳动力、资本在成员国之间能自由流动,逐步朝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②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加入。



③1981年,希腊加入。



④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欧盟旗的组成星有12个。



⑤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⑥2004年5月1日,新加入欧盟的10国在5月1日零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



(此时,学生会发现欧盟的成员国已成为了25个,而且突破了地域限制,出现了欧洲西部以外的欧盟国家)



(另外,2007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将加入欧盟。)



过渡:如果把现在的欧盟计为一个新的国家的话,她将以39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列为世界第七大国家。这艘政治经济巨轮正顺风前行。



师:如果不建立欧盟,欧洲各国以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否与美、日抗衡?



生:不能,联合起来力量大。



师:欧盟的建立给成员国带来了许多好处。看图8.14,找同学来读一下(略)。



师:欧盟的这种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经济市场扩大,繁琐手续减少,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发展。最终使各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实力增强,而这正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做到的。因此,对于欧洲西部,联合才能受益。



过渡:欧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得益于其积极的同国外做生意。同国外做生意叫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可从进口、出口两方面说明。



活动:看59页读图8.16,说明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观察外形,像什么?(船)



2.为什么以轮船的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的比重呢?(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外贸的影响)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19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学 戚永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分布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主动探究,记住主要动物得名称和生活特性;

2.利用板块漂移学说,探究澳大利亚独特而古老的生物环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澳大利亚宝贵而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存在独特而古老生物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视频资料、视频播放机。

五、教学过程

检查复习:(略)

导入新课:(略)

新课讲授:

活动A:走进悉尼,了解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吉祥物

展示有关图片,走进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吉祥物──澳利、悉德、米利( Olly 、Syd、Millie)

活动B:踏上“奥运之旅”, 关注澳大利亚

认识澳大利亚的全称(包括英文名称)、国旗、国徽,欣赏国歌

活动C:探究“国徽”含义,认识特有动物──袋鼠、鸸鹋

国徽:澳大利亚国徽左边是一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这两种动物均为澳大利亚所特有,是国家的标志,民族的象征。

活动D:赏析特有动物,展示资料,体会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其实澳大利亚神奇的动物远不止袋鼠一种。我们接下来看看澳大利亚还有哪些独特的动物?

(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展示资料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活动E: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生物古老性的原因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活动F:读图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

(指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在图中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提问)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

展示有关著名城市的视频或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0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中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晨阳分校 李秀梅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中东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为教学重点。

2.难点: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四、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一组中东战争的图片)。

知道这组图片反映的是哪里的现状吗?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展示幻灯片10──中东),点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头脑风暴]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东的词语?比如阿拉伯人、石油……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比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苏伊士运河、波斯湾、犹太人、水资源缺乏……

承转:正如同学们所说,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两位同学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朗读图“8.1 战争不断的中东”或“幻灯片12”。

承转:在电视的国际新闻节目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那么为什么这里战争与冲突不断呢?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准备补充。(课件──幻灯片13)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

展示“幻灯片14”,了解“中东”称号的由来。先由知道的学生说,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并讲述。

展示“幻灯片15”,学习中东的位置──闪烁的红色部分是中东,引导学生读图、讨论说出中东地理位置的特点。(指图说出“三洲、两洋、五海之地”的含义及各名称的具体位置)。

承转:同学们看图8.3,想一想中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还与哪些交通要道有关?(若学生说不出可提示──洲界线)并要求学生在图中圈出二者的位置。

播放课件──幻灯片16-18,并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从洲界线、国界线、航程方面感知、说明中东位置的重要性。

练一练:展示课件──幻灯片19~20。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转:通过练习,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中东和前面学过的西亚在范围上有何异同?

课件展示──幻灯片21~22,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

承转:同学们刚才提到“海湾战争”,知道海湾是指哪里吗?它为什么出名呢?学生能说出最好,若说不出,教师引导学生读图8.4得出结论。提到中东,就不能不想到石油。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课件展示──幻灯片23,认识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课件展示──幻灯片24,了解中东石油的主要产地和主要产油国。

课件展示──幻灯片25,引导学生说出主要的石油输出航线。并能想象地图自己描述。


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
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航线A


航线B


航线C



[整理与收获]

课件展示──幻灯片26,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探究延长]

通过思考与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布置作业]

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做好预习,下节课咱们接着学习。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0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澳大利亚》新授课备课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邵丽敏





授课章节
第八章第四节
课 题
澳大利亚

授课课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知识目标:



1.记住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

2.记住澳大利亚地形分布状况。

3.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4.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资料与图像的分析,师生共同讨论、探究、交流、合作,得出影响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因素。



情感目标:

  通过对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因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2.3.4

教学难点
知识目标4;能力目标1

教学方法
读图导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    具
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视频、中文演示文稿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阶段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
看图片,你知道这些古老动物的名称吗?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



过渡: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这些古老的生物呢?这与它的所处位置有关。



一、位置与组成



1.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与组成:南半球的海洋中,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周围一些小岛组成。



2.思考并完成活动1问题



A.大约在什么时候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6500万年前)

B.长期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中,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减缓生物进化过程)

C.为什么南极大陆很少有特有动物?



3.看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其它的特有植物、鸟类与有袋类动物占总数的百分比,理解“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



4.师总结: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在今天看来,它们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二、“骑在羊背上”国家



1.分析澳大利亚为什么获此称号?

——因为羊特别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历史,分析羊为什么生长和繁殖这么快?

——与自然条件有关,我们需要从地形与位置两方面来分析。



3.认识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



读澳大利亚地形图,找出东中西部的地形区,有哪些差别,其海拔情况。并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和北艾尔湖,

从北纬30度处画一剖面图,了解地势高低状况。



讲解大自流盆地的形成,及水质情况。



4.找出澳大利亚的主要气候



读图看它所处的温度带,说出主要的气候类型。



5.合作探究



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分析为什么70%的羊只分布在西南和东南的沿海混合带?     
学生看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介绍自己对它们的了解。







辩认澳大利亚国徽上两种动物,认识古老动物在澳大利亚的重要地位。





学生用半球、纬度、海陆来介绍其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三个问题?





学生读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其它特有的动物,体会到澳大利亚生物的特有与古老性,理解“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学生找出相关的答案。





学生读阅读材料回答。分析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学生看图认识四个农牧业区。

  





学生看地形图,指出各部分主要地形区,并想象剖面图如何表示。







  















学生形象了解大自流盆地的成因。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交流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阶段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内化知识,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从地形与气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西南与东南地区为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并且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养羊业的发展,而北中和西部气候干燥,不适合养羊业的发展。)



进行本节重点知识回顾与总结;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订正并修改。



1.澳大利亚出口量最大的是:



A.牛肉   B.羊毛   C.小麦   D.羊肉



2.澳大利亚70%的羊只集中分布在:



A.中部和西部地区  

B.东部山区

C.西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D.中部平原地区



3.澳大利亚的地势状况是



A.东西高、中部低  B.中部高,东西低

C.南北高,中部低  D.南北低,中部高



4.思考:小海的表弟来信说,七月份他就要从澳大利亚放假回来玩了,请问他们那里放的是什么假?说说原因?



本节我们主要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动植物,发达的畜牧业,东中西部三大地形区,以及气候类型,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探讨分析。



小组交流结果。























学生根据板书提纲回顾本节知识重点。



  



学生做题巩固。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在知识方面的最大收获与体会。





    附板书: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1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中东》新授课教案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邵丽敏

授课章节
第八章
课 题
第一节
中东
授课课时
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记住中东重要的两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
2.记住中东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及输往地区与国家。
3.记住中东重要的人种语言与宗教及两大宗教圣城。

能力目标:

1.在图上指出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
2.在图上介绍中东重要的三条石油外运路线。
3.能从多方面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目标:

1.学习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一个地区成为热点的原因。
2.培养爱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2、1、3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2
教学方法
读图导学法、学案指导法

板图、课本图
教学过程
一课时
阶段目标




学 生 活 动
谈话导入





讲授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巴以冲突和海湾战争吗?谈谈你知道的新闻?

那你知道中东在哪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1.为什么中东是一个热点地区?

2.通读课本,分析为什么中东能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



A.重要的地理位置

B.丰富的石油资源

C.匮乏的水资源
D.文化差异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从中东的位置、资源和文化等方面来了解认识中东。

二、两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

1.在图上找出中东周围的三个大洲、两个大洋和五个海域。

老师总结:中东处在联系大西洋与印度洋,亚洲与非洲和欧洲,联系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与阿拉伯海的重要的东西方交通位置上,地理位置重要。

2.在地形图上总结, 中东主要的地形是什么?并且记住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
学生抢着介绍自己知道的新闻。

学生对照亚洲分区图,区分中东比西亚少了阿富汗,多了埃及。


学生对照课本,自己了解中东因战争成为世界热点地区。

学生看书纲目找出答案。




学生对照世界地图与中东地形图,指出中东连接的两洋、三洲与五海分别是什么?

黑板上交流答案。



学生根据地形图确定中东以高原为主。

生填写自绘图。














































内化知识,

拓展延伸


















3.中东主要的国家有哪些?介绍几个重要的首都。

找学生代表到黑板前介绍主要的国家,记住它们的分布。

三、文化差异

看书找出以下知识。

1.中东主要人种是什么?
2.大多信什么宗教?
3.两大重要的圣城是哪里?各是哪些宗教的圣城?
4.了解中东三大代表人群。

老师点拨:图上标明两大圣城,并且介绍它们各是哪些宗教的圣城?

四、丰富的石油

1.读活动2图,说出此图说明了什么事实?
(总量世界第一,尤其是储量超过世界一半)

2.读活动3图,说出中东石油主要运往哪些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哪三条路线进行输送的?

输油路线
经过海洋与运河
运往地区与国家
路线A
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
西欧与美国
路线B
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西欧与美国
路线C
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
日本
学生对照活动找出代表性的国家。







学生自学找出以上内容,班上交流。




学生在图上标出两大圣城,并写出宗教名称。



由饼状图来了解中东石油的储、产和出口量世界第一。



学生在图上搜寻答案,确定主要输往国并且制定输油路线,以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
学生角色扮演,以船长身份介绍三条路线。

学生找出气候干旱的原因。



学生自己总结。









学生复习巩固,做练习,订正答案。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做图巩固地理知识。

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认识到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请学生代表介绍三条重要的运油路线,并填写表格内容。

(四)匮乏的水资源

1.读图了解各国为水而发生的战争,分析为什么水资源这么贫乏?

2.读气温与降水量图,分析中东主要气候及其气候特征?

总结——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少雨,气候干燥。

老师归纳本节知识要点,

变式练习:

1.地处三洲五海之地的是

A.日本  B.中东 C.东南亚

2.中东主要的气候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3.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是

A.苏伊士运河  
B.土耳其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

4.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视为圣城的是

A.开罗  B.耶路撒冷  C.麦加

5.做基训图2。

老师对本节知识做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对现有资源合理利用,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附板书: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1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中东》一课反思



中东是世界上的一个热点地区,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中东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课本围绕“热点”二字,讲了中东的重要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文化差异四方面内容,条理很清楚。



课堂上,我先由新闻引出了中东,引导学生谈论中东为什么成为热点地区。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看来他们知道的还不少呢。我将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归纳整理,加以补充,公布本节的四大学习重点: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匮乏的水资源和文化差异,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重点学习内容。



每一方面我都设置了练习题,让学生围绕目标进行了解与掌握,让他们主动发现每个问题,让他们充分地参与进来,尽可能的动起来。



重要的位置,我让学生到黑板上介绍分析,说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原因,通过他们的具体介绍,再让学生总结要点:两洋、三洲、五海。这样就比较牢固了。



丰富的石油,我让学生先看饼状图,让他们自由发言,看到这三个饼状图,你想说点什么?学生马上总结出来了“中东的石油的储、产和出口量均世界首位”,不需要学生看课本的文字说明,仅一幅饼状图学生就形象地记住了这三最。



最有趣的是中东石油的外运路线了。我让学生做船长,让三位船长驾驶三艘轮船,将波斯湾的石油分别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这一活动让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先按小组共同探讨了运油路线,然后选出一位最佳船长,代表本组上讲台上,给学生详细周到地介绍了自己轮船经过的各个地区,边说边画,其他的同学争相补充修正,课堂气氛真的是呈现出了空前高涨的局面。就连平日不爱说话的潘琪也都抢着举手发言了。船长介绍完之后,再让船员上黑板上把表格填写完整,其余学生在书上主动默写了下来,效果真的是很好。



课后我想,如果上课我还像以往那样,让学生举手发言对着书本介绍的话,肯定没有今天这样的活跃气氛,学习的效果也绝对不能像今天这么扎实。其实差别就在于我们是否精心设计了教学每一环节,是否充分让学生自觉地动起来,如果学生的学习真的能调动起来,那课堂效果真的会令我们满意的。



所以,今后在地理教学中,我认为老师一定多思巧布局,把每一个普通的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想动、敢动。同样的内容经过我们的精心设计,一定会获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动起来了,我们老师上课的情绪会更好,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当然我们老师必须得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的理念,把教材用活,用好。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2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

王革
一、设计依据


(一)课程目标要求


1.阅读地图,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阅读图片等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描述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3.了解本区主要的地形区,并描述其地形特点;


4.了解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的分布地区,简单描述其自然环境特点;


5.读图说出本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描述其气候主要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本节的主线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是在“中东”“欧洲西部”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自我学习的提高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这个地区存在的问题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有关,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


2.学生从读图入手,运用地图,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加以归纳与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二)教学难点


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2.撒哈拉以南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复习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2.今天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区域。


我来展示


每个组将你收集到的有关黑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一下。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奖给准备充足好的小组,最后我们看哪个学习小组结识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总结:世界上有5.5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结合课本69页8.29图说明)



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





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的艺术才华。





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根据师生收集到的音乐材料向全体学生展示一下。学生根据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去欣赏。)


教学目标: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


转折深入:谁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个地区现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课本67页)。(可以采用板图形式,画出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我来探究


1.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海湾(几内亚湾)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


(3)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前面学习的欧洲西部比较)?(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4)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的最高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引导分析特征,得出结论: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热大陆)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图”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2.教师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三、气候特征


教师小结并过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


我来演示


1.有几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教师可事先对收集的资料加以筛选。


2.教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非洲热带草原景观的录像放给同学们看,增强直观、生动感。


3.教师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热带草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恩贾梅纳各月气温都在20℃以上,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确实是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4.教师引导:在干季和湿季热带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观?结合课本72页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描述一下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与生活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地地方继续生存。)


教师小结: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5.教师过渡: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你收集资料时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矿产有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教师过渡: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四、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与外来移民


1.读书69页图8。29: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简单描述一下这里的自然环境特点。(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和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环境特点是:气候不太干燥,海拔不太高,气候以热带的草原为主,常受到洪涝与干旱的威胁。)


2.本区都有哪些外来移民?(本区外来移民有从欧洲、中东来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等。)


我来说明


1.说一说这些欧洲人为什么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欧洲人的到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组活动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黑种人从非洲迁向美洲的历史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在小学学过“殖民主义者掠夺资源和物产、贩卖黑奴、大量移民进行长期统治。”


教师小结: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欧洲殖民者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把黑人当奴隶运往美洲贩卖,因此非洲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经过努力,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经独立。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本区悠久的的文明史和“政治地图的变化”,学生认识黑人几百年来的苦难历程,了解非洲人民所进行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成就。


我来小结:上面我们对黑人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古老、美丽、富饶、神奇……)


板书设计:






附:小组评价表


第1组(得分)
第2组(得分)
第3组(得分)
我来展示






我来探究






我来演示






我来说明






我来小结






我是最棒








大连市第七十一中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2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二节 发达国家集中地区──欧洲西部

大连第五十中学 于春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局域网、自制课件),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题签(一)、题签(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
(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从身边事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什么?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什么?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什么?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3.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师:现在你们每人桌上有一张题签,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大家赶紧行动起来,读图完成“题签(一)”上的问题。(学生点击进入“学件”,根据微机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
时间到,音乐停。(学生在自己的微机上指图讲解,利用计算机局域网逐题分析交流)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入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入,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
4.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题签上的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5.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题签上的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节课请你们作老师,谈谈你们的研究结果。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谈话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给学生以美好的享受,陶冶情操。优美的音乐声中获得知识,寓教于乐。





另辟学习途径,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

题签(一):位置、地形和气候
点击“欧洲西部”进入,看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鼠标箭头变成“手”形,可点击进入)
一、位置(Where is 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欧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________(A.东半球、B.西半球)。请说出判断理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_________洋,北临_______洋,南隔__________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_______________洲相望。
3.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_至_______之间。图中位于“冰岛”北部的虚线是_________(A.北回归线、B.北极圈)。
推断:a.欧洲西部三面临海,气候受__________(A.海洋、B.陆地)影响较大。大部分为__________(A.陆地性、B.海洋性)气候。
b.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带,只有一小部分属于___________带。
二、地形(What is it?)
1.观察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特点_______(A.比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岛屿、半岛和海湾,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推断:多优良________,海运发达。
2.欧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山脉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中部地区的山脉大致呈___________走向。
推断:这种地形分布特点有利于海洋_______深入大陆内部,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气候。随着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冬冷夏热,气候逐渐过渡为___________气候。
3.根据本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本区“河湖”特征与形成条件连接起来。
(1)河湖水量充沛,河网密集           A.受冰川影响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湖泊  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
(3)无长河                   C.中欧西欧多平原,降水较多
推断:这些平原、山地、半岛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峡湾,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本区业发达。
题签(二):气候、农业和工业
欢迎大家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的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下一节课请你们做老师)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5.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工业有何特点?为什么如此发达?
6.你们还知道本区有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你能简要介绍它们吗?
7.试说说本区有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需要到哪些国家去参观?
8.本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能列举一、两个国家说明原因吗?
点评
这节课,教师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利用计算机局域网及自制“学件”,向老师们展示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自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进入欧洲西部浏览自然风光。此时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意向,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国家、城市或自主去探究某个问题,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大连第五十中学 徐于敏)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有关“欧洲西部”的素材、图片,并将其制作成简单易学的“学件”,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局域网尝试“网络”教学,实现“人机对话”,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针对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我在刚开课时,从学生身边事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件”读图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题签(一)上所设置的问题,从而对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完成题签(一)上的问题后,课件中设置了奖励机制,即学生可进入“国家和旅游”主页,尽情浏览欧洲西部的优美风光,了解欧洲西部的风土人情。同时在浏览之余引导学生思考题签(二)上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进行作好了铺垫,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另辟学习途径,教会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学习方法。
但本节课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将题签(一)、题签(二)上的问题完全设置在“学件”中,所以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对话”,还有待于继续研究。同时,怎样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更有机、更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毫无枯燥、压抑的感觉,也是本节课值得思考的地方。(大连第五十中学 于春霞)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3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一节 中东的水资源匮乏和文化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张毅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及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突,从而进一步认识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建设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学准备
教师
1.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2.将收集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找关于中东地区冲突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看看这里有没有劣势条件呢?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见教材P54)
学生:有劣势条件,这里沙漠面积广大。
教师:非常好,不知大家还注意到没有,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学生:因为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
活动:读教材P55“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请学生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现在请你们看看这幅“中东河流图”,上面的注释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回答:正是由于这里干旱的气候,才使得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使得出现这种情况。□教学设计
教师补充:的确如此,由于气候干旱,使得各国常因为水资源而争端。比如我们在新闻中常常会听到“约旦河西岸”这个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发生的冲突中,就有许多次是为了争夺约旦河。
教师提问: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打开教材P56,读一读阅读材料。你还能不能再补充一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转承: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等。
教师解释: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270立方米,不足中东人均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国人均的1/8。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滴灌和温室大棚造就了产业化现代农业,其用水在30年以来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产出却翻了5番。
教师小结:我们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教师转承: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的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学生讨论:略(包括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
教师总结: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的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板书:
第一节  中  东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3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三洲五海之地匮乏的水资源

大连市79中学 任建华 匡艳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说明本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2.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三洲五海之地;匮乏的水资源。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在授课“中东”前,提前两周向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找中东热点问题及其原因的材料和信息。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英、法资本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行动严重打击了英、法在中东的权益,英、法决定进行武装干涉,并与以色列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同年11月,英法联军进驻苏伊士运河区。这时美、苏同时向英、法提出严厉警告,并扬言要对英、法实行制裁,英、法只好屈服,被迫撤离埃及领土。
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师:这段材料中涉及了几个国家?他们共同关注的是哪个地区?请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就打击了这些国家在中东的权益?下面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
师:请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这段材料中提到了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以色列这些国家,他们关注的是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
生:(补充)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这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教师出示中东地区图)
师:请同学们看图并在图上找到苏伊士运河连接的海,并找到土耳其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以及它们连接的海,总结这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生:(查找地图并指图回答)
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曼德海峡连接红海和阿拉伯海。
生:(继续补充)这里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
板书三洲五海之地
师:请说出中东地区连接的是哪五个海?哪三个洲?
生:前面已经有四个海,还有一个是里海;三个洲是亚洲、欧洲和非洲。
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东确实是五海三洲之地,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读图查找中东包括哪些国家?
生:(读图查找国家)
出示资料: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有20个,他们是马耳他、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巴林、新加坡、巴巴多斯、沙特阿拉伯、约旦、也门、以色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布隆迪、佛得角、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肯尼亚、摩洛哥。
师:请找出中东地区的国家有哪些?
生:10个,有卡塔尔、科威特、巴林、沙特阿拉伯、约旦、也门、以色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
师:1998年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报告也指出,世界有26个国家的近3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其中中东的国家有9个。这两个资料都说明什么?
生:说明中东严重缺水。
板书匮乏的水资源
师:请大家看图思考中东为什么如此缺水?
生:降水少,气候干燥,河流少。
师:干燥缺水,几乎中东的每一个国家都受到缺水的困扰。
大家再找找看:河流少,有哪几条?分布在哪几个国家?
生:尼罗河流经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
幼发拉底河流经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
约旦河流经约旦和以色列。
利塔尼河流经以色列和黎巴嫩。
太巴列湖为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有等。
师:中东本来缺水,几个国家又共用一条河流,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大家会因争水而打仗。因为大家共有一条河流,上游的截水,下游的水就少或没有水,能不打吗?!
师:中东的用水分配不均确实引发了很多战争,谁能举个例子?
生:1967年阿拉伯与以色列的战争;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都是为了约旦河水;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就幼发拉底河的使用而进行的谈判;戈兰高地之争。
师:可以说“中东一直为水而战”。有人说“人类21世纪也将为水而战”,你如何理解?
生:(回答略)
师:没有人愿意由于水而贫穷,而战斗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解决中东用水和缺水的问题呢?
生:为水立法;共同协商使用;循环利用;海水淡化;买水;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的提议非常棒,你们都可以成为世界的和平使者,也可以成为各国的水利专家。你们提到的这些建议在中东地区都实现了。在这里还有一个节水农业做的最好的国家,它创造了让沙漠开花的农业奇迹。这个国家是以色列。下面让我们观看一段以色列农业发展的VCD。
(师生观看VCD)
师: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到底好在哪儿呢?
生:节水意识强;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农业。
师:说得好。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将给我国发展带来新面貌。我们借鉴一下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说两句话,可以是建议,也可以是希望,更可以是展望或预言。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与几个大国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之间相互补充与评价。



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体会其位置重要性。


自然过渡到缺水的国家。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以及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扩展学生的思维。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感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联系我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4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一节 《中东》说课稿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张洪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八章第一节《中东》,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知识目标有如下四点:

1.能指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以及重要的临海、海峡、运河;

2.能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能领会中东石油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运用中东河流图及世界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

4.了解中东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为:

通过本节的学习,加强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归纳、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目标:

结合时事地理内容,培养关心社会和关心世界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概念与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世界各国各民族应团结协作,而非势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中东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为教学重点。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就其重点而言,它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又是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又一难点是:巴以冲突。这既是一个历史渊源很深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矛盾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巴以疆界线的划定,学生很难读懂。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本节课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现冲突、战争频繁的中东,激发学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着利用自制课件辅助讲授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通过课堂练习对重点加以巩固。第二课时,从中东的气候入手,分析中东匮乏的水资源,以图片叙述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动画演示巴以的领土纷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既全面兼顾,又突出重点。第三课主要从分析伊拉克入手,通过分析伊拉克的历史,了解伊拉克灿烂的古文明──古巴比伦。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伊拉克战争,即锻练了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的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以及对美伊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在美伊战争的视频播放中拉开序幕)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电影或是什么战争片,这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纪录片,美伊战争的硝烟至今仍未散尽。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同学读教材上中东战争年表(教师板书:中东 战火频仍 局势动荡)

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那么为什么这里战争与冲突不断呢?这就是我们本节主要讨论的中东问题。(课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个大洲──被五个海所环绕,它们是:阿、红、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盐水湖──谁能说一说为什么里海虽名为海而实际上为湖?──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还有就是著名的海湾,波斯湾。

谁知道波斯湾为什么那么著名?

对,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中东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这是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储量,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它们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联酋。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

我们从饼状图上可以看出,中东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4%。

一起看,这是中东的国家,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是中东的五个主要产油国,它们分别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仅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东,它的国土面积最大。

一起看,这是沙特的油田,这是巨大的输油管线,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产。

一起看中东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输出的。这里有三条石油外运航线:

航线一经由苏伊士运河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二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三穿越马六甲海峡运往日本和美国。

航线一和航线二同样是运往西欧和美国,这两条航线有何差异?

请同学们结合世界地图找出三条石油外运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填入课本53页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中东地区没有了石油,它的经济应该如何发展?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小结,针对教学重点难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后布置作业:完成P52页活动题预并预习。

第二课时

提前测评之后,出示世界气温、降水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与生活体验,谈谈中东的气候与河流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东河流分布图,指出中东的河湖。

请学生结合教材,找出都是哪些国家在利用这些稀少的河湖?

于是有关河流湖泊的水资源分配和争夺又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焦点。(板书)

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21世纪中东将为水而战!怎样解决中东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下面用一组图片来展示,中东各国是如何利用高科技发展节水农业的。

(转承)

这是世界人种分布图,一起看中东以什么人种为主?

中东地区主要说什么语言?

这是犹太人,这是犹太人在举行集会活动。

这是阿拉伯人,男人的传统服装以白色为主。

一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时,必须面戴黑纱。

这是圣城麦加规模宏大的万人朝圣。

这是回教堂,这是清真寺。

这是圣城──耶路撒冷。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差异”,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课堂小结:《中东》这一节课,主要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宗教纷争与文化差异等主要几方面,对中东战火频仍、局势动荡的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课件)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地区,流血冲突不断,这里的人民一直在期盼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长。

这是愤怒的巴勒斯坦青年在纪念“抗争三周年”。

联合国医疗人员在抢救巴方武装分子。

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犹太人定居点,发生了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

巴以冲突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下面就跟老师一起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这个问题有点难懂,注意啦!

资料:犹太人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1947年,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如图1947年联合分治决议制定的疆界线),把耶路撒冷市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以色列国宣告成立,阿拉伯人反对分治决议,始终未建立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军队展开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后,1949年,以色列先后同相关阿拉伯国家签订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战线。以色列通过战争夺得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还要多4850平方公里。(如图1949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停战界线)战争结束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1980年,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定为“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直至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才告一段落。由于历史遗留下的诸多矛盾,民族仇恨依然存在,所以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可以在国际新闻当中看到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

中东的战火频仍给了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中东,还有一个国家我们不得不提,就是伊拉克,在2003年爆发的美伊战争的阴霾(mai)至今未散,从1980到2003这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这里面有伊拉克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有针对美英联军的反侵略战争,这里面的问题错综复杂。

1.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伊拉克的资料,下节课我们进行专题讨论。

伊拉克的种族与宗教;

伊拉克的气候与自然环境;

伊拉克由石油富国到衰败的历史过程;

中东战争;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美伊战争。

2.请同学们每天关注新闻联播,看看当天在中东又发生了什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走向和重建,以及巴以冲突问题。

由于时间原因,关于第三课时对伊拉克的专题讨论在这里就不详述了,谢谢大家!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4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省金岭铁矿子弟学校 李彩红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05年“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9.5%;200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温总理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近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8 06:25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三节 区域地理复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位置和范围

(二)范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等岛屿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高原为主,海岸线平直
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山脉:德拉肯斯山脉
盆地:刚果盆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东非高原、红海至西亚死海。地壳断裂形成,继续扩大;谷底湖泊连串。(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二)气候──湿热气候为主
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
热带草原气候:雨林两侧,东部高原,分布最广
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南回归线沿海地区
地中海气候:南部沿海
(三)水文
刚果河:发源于南部高原,主要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大西洋,流量丰富为世界第二大河。
赞比西河:注入印度洋,上游有世界上著名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尼日尔河: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的河流,也是非洲第三大河,注入大西洋几内亚湾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的湖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的湖
(四)生物
植被: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动物:雨林中的狒狒、鳄鱼等
     热带草原上的羚羊、长颈鹿、斑马、狮子等
(五)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南非──黄金、金刚石赞比亚──铜矿
       几内亚──铝土尼日利亚──石油
森林资源
热带经济作物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黑种人的故乡,不同部族有不同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三角贸易”丧失一亿人口。
(二)农业
发展慢,粮食不能自给,热带经济作物、畜牧业、森林有优势
(三)工业
采矿为主,制造业落后
经济模式:出口矿产或农产原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脆弱。
(四)问题──人口、粮食和环境

措施:保护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民族团结等。
(五)城市
南非: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南非最大的城市,采金中心)、好望角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9 07:08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二节 巴西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教研室 田希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6.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7.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8.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9.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学重点

4.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5.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6.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7.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难点

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

教师

世界政区挂图、投影图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分组竞赛题签及试题。

学生

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计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9 07:09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2002年夏季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冠军属于巴西这个“足球王国”引出课题。
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新课

(板书)第二节巴西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板书)

教师展示:世界政区挂图。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9.17“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9.18“巴西的地形”分析。

教师提问:从这几幅地图中,能读出有关巴西的什么信息?

师生小结:

1.所属大洲:拉丁美洲。

2.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热带面积广大;

──海陆位置:位于拉丁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

──邻国位置:10个陆地邻国。

3.主要地形区:

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占国土面积1/3;

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3;

世界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4.热带气候:纬度位置决定了巴西主要为热带气候,亚马孙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教师出示:巴西人口、面积资料表:


面积
人口

巴西
851万平方千米
1.7亿

占拉丁美洲的百分比(%)
43
33

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第5位
第5位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人口多于巴西的国家名称。

学生总结:面积大于巴西,人口多于巴西的有:

在世界位次





国家及面积(万平方千米)
俄罗斯1710
加拿大997
中国960
美国937

国家及人口(亿)
中国12.98
印度10.1
美国2.78
印度尼西亚2.04


教师提问:通过对巴西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的分析,同学们想一想,巴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1.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板书)

教师承转:下面我们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开发历史。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课本P89第二、三自然段和P90“阅读材料”,讨论分析并回答几个问题。

a.当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

b.玛雅文明是航行路线及所到地区。什么意思?

c.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谁?到达了什么地方?

d.“黑人奴隶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掳掠、贩卖黑人奴隶?

e.巴西的开发历史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讨论回答并指图说明(略)。

师生小结:

2.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板书)

教师承转: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

学生读图:课本插图9.20“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师展示:巴西的人种构成图。



教师提问:这两幅图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

学生分析:由于欧洲殖民者的侵入,大量黑人奴隶的到来,而且早期的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移民很少种族偏见。因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互相通婚,像他们的后代很多人成为了混血种人。

3.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板书)

教师引申:种族的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师指导:教材P92“活动”第2题。

学生阅读:阅读教材P92中A、B、C三个图文资料,解释这些资料说明的问题。

教师举例: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
通过前面各章节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区域地图读图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从图中读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初步学会综合分析纬度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指导正确的读图方法,训练阅读、使用地图的技能。



此表格可制成投影图片,也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本节内容是世界地理最后讲述的国家,应归纳总结世界上几个面积或人口都位列前茅的国家。



这些国家,应让学生认真总结;或留做课下作业,让学生们去查找资料(可上网查询),等下节课再做总结,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学生归纳总结板书,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学生看书讨论分析,增强参与、合作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请学生到黑板前指“世界政区图”说明(增强展示自我的信心,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印第安人”“殖民者”和“黑人”(可参考教材P69图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来移民”)的原分布地区。



学生讲解生动、形象的课本插图,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并能透彻理解含义。



把课本中的文字材料转化成图形(做成投影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增强直观性,便于掌握。

学生读图归纳,并指导学生看书分析成因,增强探究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师生总结,板书。



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搜集一些有关巴西文化、艺术的资料,丰富知识。

课堂小结(略)

伏笔: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巴西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并且了解了它的开发历史和人种构成。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有什么样的工农业特征?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学习。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以市场上出售的 “雀巢咖啡”引出世界“咖啡王国”巴西的工农业生产。
可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为下节课教学打下伏笔。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新课

板书: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我们在第八章学习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那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经济特征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追问:同样,欧洲殖民者侵入巴西后,会怎么样发展巴西的经济呢?巴西在早期的经济又会形成什么特点呢?

1.“二次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追问:巴西属热带气候,可能生产、出口什么产品?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P93。

“巴西木”有的作为了观赏植物,被好多家庭盆栽养殖。哪位同学家里有养的,可以画成画或拍成照片,请大家共同欣赏。

师生总结:“二战”前殖民时期的经济特征。

单一生产农矿产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2.“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特征

教师讲述:“二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较快,尤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读图提问:同学们看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从图中可以读取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发言(略)

师生总结归纳,知识条理化,并形成板书。

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

教师提问:◆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

◆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什么?

◆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铁矿的特点是什么?

◆最大铁矿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承转:从图中我们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这些能源矿,但是巴西缺少优质煤。石油产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教材P94“活动”第2题。

学生发言:(略)

教师引导:分析各种能源使用的可行性。

师生总结:由于巴西水能资源丰富,全国90%的电力靠水电,并且与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b.水能──伊泰普水电站

教师拓展: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承转:巴西利用本国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能,迅速发展了现代工业。

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

教师读图提问:同学们再看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

◆巴西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什么?

◆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现代工业部门是什么?

◆主要工业城市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区?

◆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略)

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

教师读图(图9.22)提问,学生分析回答

◆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

◆农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18,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海运交通、城市消费等方面分析。

◆产量居世界第一的热带经济作物是什么?

◆列表比较巴西、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共同点:

国家和地区
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主要气候类型

巴西
咖啡、甘蔗、柑橘
热带雨林气候

东南亚
橡胶、油棕、椰子、蕉麻
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可可
热带雨林气候


总之,巴西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成为了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用以前所学相近知识对比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便于理解学习新内容。

先不要看书,请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联想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以家庭实物为例进行说明,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欣赏”,使学生既学到了身边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此特征可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圈出。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读图,注意指导读图方法──分布图首先应读图例,训练读图技能,培养学生从图中读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结合教材文字叙述。

教材P94“活动”第1题。这些问题如果看图提问应是一问一答,也可制成投影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以下问题组也可如此)。

激发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综合思维等能力。充分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结合教材图9.22。

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分析图例。

教材插图9.23“飞机制造”。

教材“活动”第1题。

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平时注意方法指导。

教材“活动”第3题。

教材插图9.24“咖啡种植园”。

列表比较的收获有:1.复习已学过的知识;2.学习新知识;3.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便于理解掌握;4.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比较法,提高学习能力。

此表可由学生总结填写。

课堂小结(略)

第 三 课 时

导入新课

以几幅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或录像导入。


可由学生梳理重点知识或习题练习,以加强记忆、巩固知识。

也可以对前两个框题知识点复习提问,以增强记忆。

教授新课

三、热带雨林的危机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课本读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

巴西北部有一条重要的地理纬线──赤道;赤道附近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的世界最大河流是──亚马孙河;发育的植被是──热带雨林,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其中60%在巴西境内。

教师提问:广阔茂密的热带雨林有什么作用呢?

1.热带雨林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略)

教师提供:

材料1:

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懒、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

材料2: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同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学生分析:指出热带雨林的作用。(略)

师生读图:教材插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

师生小结:



承转: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1.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开发热带雨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学生分析教材P95第二自然段,说明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开发者又是什么人?

学生总结:(略)





学生读图:图9.26“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分析理解迁移农业的形成过程及这种原始种植方式的危害。

承转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3.开发热带雨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全球气候恶化等等。

教师讲述:巴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报告。

师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学生辩论:教材P96“活动”。

课堂小结:(略)
教材没有热带雨林分布图,可借用其他插图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关于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应落实到图上。养成学生读图分析的好习惯。

分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材没有提供材料说明,教师应提供。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录像等,给学生具体的感性知识,便于分析理解。

应经过学生积极充分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再看书加以印证,互相补充。



此知识体系可板书,也可做成投影图片或课件。

应使学生理解雨林的环境效益更加重要。

先不要看教材内容,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教材,使其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分析一组生动、形象的插图,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利于知识理解,培养分析能力。

可引导学生从热带雨林的环境作用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肯定并引导,不宜求全。

可用文字或图片资料等加以具体说明。

概念比较难理解,应举例说明。

分两组,分别代表“开发”为主和“保护”为主的正、反两方,各自陈述理由,进行辩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课堂小结(略)

第 三 课 时

导入新课

巴西国家,不仅存在由于热带雨林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还存在世界上一些大城市所具有的“城市病”。
开门见山,激起好奇心。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9 07:09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教学新课
四、城市化问题
教师讲述:巴西人口为1.7亿,其中3/4为城市人口,城市比重很高,属于世界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它的主要城市。
1.主要城市及分布
师生读图:课本图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图中能读出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a.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是人口稠密地区,西部、北部广大地区是人口稀少的地区;
b.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从地形、气候、交通等方面分析;
c.主要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
d.城市分布地区──东部沿海,且大城市集中分布。
?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圣保罗
师生读图:图9.29“圣保罗城市发展‘三部曲’”。
教师提问:图中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生总结:
◆圣保罗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师讲述:城市化的含义:指由于非农产业在某处形成和集聚而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教师承转: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及大量人口涌入,这其中有其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利弊
师生分析:利:给人们带来财富和繁荣。
教师提问:由于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人口涌入,同学们想一想,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追问:除了图片反映的“城市病”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城市化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城市病”的含义:指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影响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种种问题。形象、生动的称其为“病”。
师生总结:弊:产生“城市病”──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等。
教师展示:我国某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存在的城市化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解决办法
师生阅读:分析教材P98课文内容、阅读材料“巴西利亚──新型首都”及“活动”第2题。
教师提问:巴西国家为解决城市化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总结:1.迁都;
教师提问:首都内迁,除了考虑避免出现严重的城市化问题以外,还考虑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学生总结:2.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师生举例: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的划分,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教师提问:我国的首都北京应如何解决这些“城市病”,请同学们出谋划策。
学生回答:1.交通拥挤──建多层高架道路、立交桥或地铁等;
2.住房条件差──多建经济适用住房;
3.环境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等。
可复习提问热带雨林的作用和开发它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等。也可用录像等资料介绍巴西城市及城市化问题。

请多位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回答应给予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心。遗漏知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
教材P98“活动”第1题。
可请一位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教师启发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具备的一些条件。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
概念难理解,以圣保罗和熟悉的城市为例说明。

图9.29中已有反映城市问题的两幅图片。
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中举例说明,培养学生解决分题的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些零散的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归纳总结。
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既可了解首都巴西利亚的特征,又可了解城市建设中应考虑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一点有些概念化,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应举例分析说明。

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没有给出一般大城市具体的解决办法,应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应对全节内容简单总结,这有利于学生对巴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本节知识有总体了解。
课堂小结(略)
巩固练习
1.采用分组竞赛形式复习整节内容。
第一种方式:教师提问,各组必答、抢答。
第二种方式:一组学生提问,另一组学生回答。
要求:
a.问题设置应是教材范围之内的重点内容,且答案不宜过多;
b.可看书提问,但不能看书回答;
c.每人最多回答两次;
d.可点名提问。
2.社会调查:(城市学生)分组调查所在城市的“城市病”有哪些?解决办法是什么?

分组竞赛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必答题课前做好题签(纸签或课件显示),由各组代表选择回答。
强调重点内容的掌握,符合教学目标,且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不看书回答,利于思考、记忆;限制回答次数和点名,是为了面向全体,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意识和危机感,都能积极思考,掌握知识。
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农村学生可请学生介绍所了解城市的“城市病”。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9 07:13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山东省高青县试验中学 王梅 李保胜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在



等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Ⅱ、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美国:1.                                              

2.                                              

3.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美国原有居民是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9 07:13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山东省高青县试验中学 王梅 李保胜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3)引导学生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核心是                                                  。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美国的工业:特点          、分布          、部门          ,是世界上工业最          的国家。产品居首位的有          等,居第二位的有          。硅谷在          、首都          ,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9 07:14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一节 《美国》复习课

山东省高青县试验中学 蔡祖发 李保胜
教学目标:1.美国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专业化的优越性、农业区的分布。
         3.工业的分布、主要的工业城市、资源耗费大国。
重点:影响农业区分布的因素 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难点:农业区的分布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 读图分析 巩固练习
精彩课堂:
一、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二、构建知识网络。(20~25分钟)
位置
1、东西半球的  半球,大部分在五带中的   带。本土东临      洋、西临      洋,南临   湾,有  州。还有两个海外州,位于北冰洋沿岸,被北极圈穿过的是   ,位于太平洋中,在北回归线附近的是   
地形
本土分为三部分,西部是     ,主要有   山脉,属于  山系;中部是    ;东部是    ,主要是     山脉。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    气候;墨西哥湾沿岸是          气候。降水量的分布特征是      ,水汽主要来自  洋,主要影响因素是   
河、湖
该国最大的河流是    ,向  流注入  ,主要受  的影响,长度是世界第    的河流。五大湖位于该国的   部,其中   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经济
农业
1.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2.该国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       ,使其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该国主要的农业区(带)主要有     ;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优越性有:      
工业
该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    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位于    市 东南部的  ,是该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该国工业最密集的地区是     ,该地区发展工业的交通条件是:    
该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是         ,其中有“汽车城”称号的城市是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              的基础上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废物排放国。 
居民
    是美国的土著居民,美国是移民国家,现形成统一的   民族。
城市
旧金山 纽约 洛杉矶 底特律 华盛顿 休斯顿  芝加哥 西雅图


注意:以上出现的地理事物名称要落实到地图上
三、自我检测我能行。(10~15分钟)
1.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是: 
A.地形 B.气候 C.人种 D.语言 
2.美国的地形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都分为西、中、东三部分:
A.澳大利亚  B.巴西  C.印度 D.俄罗斯
3.关于美国地理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土跨寒、温、热三带     B.矿产资源丰富
      C.三面临海多良港        D.耕地面积小
4、美国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州是: 
A.夏威夷州 B.阿拉斯加州 C.佛罗里达州
5、美国农业带中,位于五大湖附近的是:
A.乳畜带   B.玉米带    C.棉花带    D.小麦带
6美国的年降水量分布情况是:
A.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  B.大致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
    C.各地降水均匀           D.大致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
7.人均资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中国
8.下列城市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是:
A.旧金山和洛杉矶   B.芝加哥和底特律   C.波士顿和纽约   D.休斯敦和新奥尔良
9.穿过美国领土的两条特殊纬线是: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D.北极圈和赤道
10.美国最大的河流是:
A.尼罗河 B.圣劳伦斯河 C.亚马孙河 D.密西西比河
11.下列国家中,北极圈和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中国    C.美国    D.俄罗斯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海洋:A   B   C   

2)城市:①   美国最大的城市;②   首都;③               在该城市东南郊外的________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________产业中心          
3)河流、湖泊:⑦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4)山脉:⑧            
5)B是     农业区,发展的因素是     
6)b周边地区工业发达,发展的交通条件是: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9 07:15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第二节 《巴西》教案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中学 蒋自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

a.归纳独特的拉丁文化的特点。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的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了解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现状,以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巴西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结构差异,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认识到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在今世界中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a.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
b.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说、读、想、议”式分层推进法。
教具选择

世界政区图、巴西政区图、多媒体课件、巴西主要地形区的图片、巴西主要城市的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是哪个队?
回答(巴西)

板书

足球王国──巴西

讲解

提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走出国门旅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一下拉美的风土人情对我们应该更有吸引力。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巴西旅游,你认为要了解它几个方面?


让我们怀着希望,背着行囊,乘上国航班机,飞过太平洋,来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这个古老国家的风土人情。
做好上课准备。
过度

组织

活动

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巴西人种图片。
学生展示图片。

板书

一、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讲解

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组织

活动

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拉丁美洲的文化图片,及典型的拉丁舞蹈的录像带,或请学生自己来表演舞蹈。
学生展示、介绍。
过度


从旅游要带什么衣服引入气候和地形。


板书

二、气候和地形

出示

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

引导学生读图回答

两条特殊的纬线

巴西所处的温度带

巴西的气候类型

巴西的主要地形

回答:
1.两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
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巴西陆地面积的1/3
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巴西陆地面积的2/3
提问

(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小组讨论回答。
小结

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河流经这里。
3.安第斯山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提问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
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小结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提问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业部长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结

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过度

提问

由于热带雨林区常住人口少,再加上巴西的高原面积大,因此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回答(东部沿海地区。)

板书

三、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组织活动

请同学们看书,总结主要内容。
让学生自己介绍这二座城市,并从中发现人口拥挤,交通阻塞,出现城市化问题等,及迁都的必要性。
过度


我们去旅游必须会购物。我们要买些什么?就要了解巴西的经济。


板书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提问

巴西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如何呢?
回答

小结

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主要是咖啡、巴西木。


组织活动

巴西现在的经济状况,思考以下问题:
1.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
2.最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4.铁矿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铁矿是什么?
5.巴西主要的能源是什么?
6.介绍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
自学讨论回答。


小结

(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巴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比重迅速增加,改变了过去以农矿业为主的结构。
(二)经济作物迅速发展,虽然小麦还需要进口,但咖啡、甘蔗、大豆、可可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
(三)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是世界重要的钢铁、轮船、汽车、飞机生产国之一。

总结

组织活动

1.请谈谈这次巴西之行的感受。
2.本节课你学到了巴西的什么精神?
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感受。
作业布置


1.对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2.如果中国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31 06:44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极地》教学设计

内乡实验初中 别爱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学会辨别方向;认读南北极圈;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判断其所处温度带,理解由此形成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


⑵了解极地丰富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培养读图能力和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极地气候条件的恶劣,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的艰巨性,树立勇敢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探究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原因及方向的辨别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片(1、2)识动物辨生活地。


谈论自己所了解的极地。


分为南极和北极两个考察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学会辨别方向;认读南北极圈;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判断其所处温度带,理解由此形成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极地丰富的资源;


3.提高读图能力和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4.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的艰巨性,树立勇敢进取的精神。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细心看图;


2.联系旧知;


3.充分利用资料。


四、学习新课


1.地理位置﹝看图、联系旧知、分析﹞


﹝1﹞在我们的什么方向


﹝2﹞中部大洲、大洋


﹝3﹞周围大洲、大洋:南极地区以南极半岛、南美洲为参照


﹝4﹞极点房屋朝向


﹝5﹞在极地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想像──看自转图──右手定则


﹝6﹞在五带中的位置:五带──根据(极圈)──现象(极昼极夜)


2.气候特点﹝看录像和图分析讨论﹞


﹝7﹞气候特点


a.看南极气候录像,总结气候特点
b.看南北气温差异图,得出结论并分析原因



3.自然资源


﹝8﹞生物资源:看图识别


﹝9﹞矿产资源:种类及最大产地并试析煤炭丰富原因


﹝10﹞淡水资源:搜集论据──分析与气候干燥之间的矛盾


五、小结


谈收获,分析结构。


六、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极地独特自然环境对科学考察的意义和要求。


附:板书设计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31 06:44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南极洲教案

董文华
教学目标:
一、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相望的三大洲。
二、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辨别方向的能力。
三、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四、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一、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二、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一、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二、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我们乘船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的港口出发,向南行驶,我们将会到达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南极洲)
【讲述】指图,南极洲是在19世纪初才被人类发现的。范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面积共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洲。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各大洲的面积大小,比南极洲大的有哪些大洲?比它小的有哪些大洲?
【回答后展示投影片】请学生观察世界七大洲轮廓与面积大小比较的投影片,确定后再提问各洲人口情况如何?
【回答后提问并引入】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对南极洲作个深入的了解。
二、讲授
【展示南极洲图提问】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 2、图中的射线表示什么线? 3、南极洲与其他大洲相比,从经度位置看,它有什么特点?4、从纬度上看它的最突出特点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小结学生答案后讲述】这是一张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图的中心点即为南极点。图中呈放射状的直线是一条条经线。所有经线都汇集在南极点,因此它跨所有经度。另外准确地说,南极洲绝大部分处在南极圈以南,因为它还有一小部分在南极圈以北,(指图)。现在,请同学们用红笔在图中将南极圈醒目地描出。
【提问】大家还记得,在有经纬网的图上,判别方向应根据经纬线,那么,在这张经线呈放射状的南极洲地图上,该如何判别方向?哪是南?哪是北?
【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你看这幅图的上下左右,哪是北?(都是北)那么南在哪里呢?(在图的中间)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并小结】回答得很好。我们看南极洲地图时要注意,通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不适用的,站在南极点上,朝任何方向都是北。
【出示南极洲海陆位置图】南极大陆周围环绕着三大洋,请大家在图中找出大洋及邻近大洲的名称。(稍停)现在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指图作答。
【强化】(准确地再指一遍,纠正学生指图范围不准确的毛病)。三大洋连成一片,如果是一幅空白填充地图,我们该如何识别各大洋、大洲?大家看,南极大陆(指图)像一只巨大的灵芝,头部顶着的是印度洋,脚下连着(靠着)的土地是南美洲。
【量一量、算一算】量算从南美洲乌斯怀亚到南极半岛末端的大致距离。(在七千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两地的距离是1.6厘米,实距约1120千米。)
【总结并承转】从图中可以看出,南美洲是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从以上对南极洲范围位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南极洲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其纬度最高,这种不同于前面所讲各大洲的独特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南极洲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问】什么颜色是南极洲永恒的基色?(白色)
【展示图片讲述】南极洲的自然景色极为单调,是个“白色的大洲”。
【出示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图并提问】在各大洲中,哪个大洲平均海拔最高?海拔是多少?
【小结学生答案并讲述】南极洲的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其平均厚度约为2000多米,最厚处可达4800米,被称为冰雪高原。
【启发提问】恶劣的自然条件,厚厚的冰雪覆盖层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资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淡水资源。)
【讲述】南极大陆的冰雪体积占世界固体水总体积的90%以上,占地球上淡水资源的68.7%。南极洲淡水资源中最容易开发利用的是冰山。讲述冰山时,可先看冰山图片,告诉学生:南极大陆的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从大陆高处缓慢地向大陆边缘滑动,直至在海边断裂,形成壁立的冰岸,倾入海洋中的大冰块形成冰山,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面上有很多冰山,估计有22万座,总体积为一万多立方千米,这些冰山可以在海面上漂很多年。(漂移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造成沉船事件,如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撞冰山后沉没。)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巨大水库,对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诱人的前景,西亚有些国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问题是怎样把冰山从寒冷的南极洋面拖运到炎热的波斯湾,在经济上、技术上还有不少难题有待解决。
【启发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气候在变暖,如果南极的冰体全部融化,将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学校有什么影响?(若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世界海洋面将升高50~70米,世界上许多目前海拔低于70米左右的沿海平原和岛屿、低地将被淹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我们学校海拔3.7米左右,也将被海水淹没。)
【承转提问】南极洲巨厚的冰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气候录音资料并提问】
(一)严寒
南极大陆有“世界的寒极”、“世界的冰箱”之称。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35℃,大陆内部的年平均气温更低为-55℃。1967年,挪威人在极点附近曾记录到-94.5℃的低温。而被称为北半球寒极的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其极端最低温是-71℃。可见,南极大陆要比北极地区冷得多。在这里,人们呼一口气、吐一口痰都会立即结成冰。请大家思考,南极大陆为什么如此寒冷?
(二)烈风
南极大陆上,还终年刮着从内陆吹向临海的刺骨寒风。狂风骤起时一般风速在24米/秒,沿岸附近风速经常达到每秒四五十米/秒,法国一考察站曾观测到每秒达100米/秒的最高记录,而12级的台风,风速也不过每秒30几米。南极大陆是世界上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地区,所以南极大陆又有“世界风极”之称。怒吼的狂风夹着雪花铺天盖地而来,假如你把一条生锈的铁链放在风口,不到两天,就会被风雪吹磨得跟全新的一样。因此,这里的科学考察站盖的房子,都要架空在牢固的铁桩上,下面给风雪留出通道,否则,不要多长时间,房子就可能被吹来的积雪给埋了。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南极大陆有如此猛烈的狂风?
刚才说到,南极大陆多暴雪,又有那么巨厚的冰层,我们可不可以说,南极大陆降雪量很大,也就是说降水量很多呢?
(三)干燥
实际上,南极大陆降水量极少,因为这里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凝结,年平均降水才55毫米,比撒哈拉沙漠的年平均降水还少。只不过雪一降下来就永远不融化了,千万年来越积越厚,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巨厚的冰层。刚才说的暴雪,主要是狂风卷起地面的积雪造成的,并不是指云层中经常降下大量的雪花。所以南极大陆极为干燥,被称为“白色的沙漠”。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可见,在气候方面与其它各洲相比,南极洲不愧为世界的寒极、风极和干极。
【出示图片承转】南极洲的气候并非总是那样恶劣。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这时,太阳高度虽然很低,但它总在地平线上转圈,气温开始回升,有些融雪的地方,露出了湿润的地表,可生长一些苔藓和地衣,这些地方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
【提问】南极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此地区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极昼和极夜)极昼发生在什么时间段?极夜呢?而在此时又会出现什么景象?
【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加深印象然后播放南极科普动画】南极是寒冷的,但也是美丽的。同学们,想不想到南极走一回呢?
【提问】如果你真的有幸成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中的一员,那么你认为到达南极地区的时间应在什么时候,此外你还将作哪些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讨论回答后在同学们的向往中结束新课)
三、课内练习
填充图册P27
四、课后作业
出一期《我们面前的南极洲》黑板报。每人一稿(图片、报导,内容可涉及南极洲的方方面面)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31 06:45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极地地区(A案)

贵阳十八中 郑石兰 郑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31 06:45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极地地区(B案)

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中学 李宝强
冰雪覆盖的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明方向。
教学难点
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小组1个,投影仪,多媒体等。
3.课堂作业每人一份(上面印好北极和南极地区经纬网地图,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师:请同学们从极点上空俯视地球仪,观察所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什么形状?
生:经线是直线,纬线是圆圈。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课堂作业上的两幅图,注意图的中心是什么地方?
生:中心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师:以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的是什么线?那些圆圈又表示的是什么线?
生:直线是经线,圆圈是纬线。
师:请同学们在手中的地球仪上任选一条纬线,并在这条纬线上确定任意一点。从这点出发,沿着纬线向东或者向西,其结果将怎样?
生:回到原地,转了一圈又一圈。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纸上的图中,在同一条纬线上选取任意两点,分别标注为A地和B地,观察A地在B地的什么方向,B地在A地的什么方向。
生:A地在B地的东边(西边)。
生:B地在A地的西边(东边)。
师:同学们请看,从A地到B地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向西走,另一条是向东走,二者都能到达B地。那么B地到底在A地的东边还是西边呢?
生:东边。
生:西边。
师:如果是你,会选择向西还是向东?并说出理由。
生:向西。其理由是……
生:向东。其理由是……
师:(总结)按照一般的规律,从A地出发要选择路途比较近的作为出发的方向,因此,A地在B地的正东(正西)。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先确定一条经线,并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向北走,看看最终会怎样?
生:最后都在北极点汇合。
师:继续往前走走看。
生:最终在南极点汇合。
师:那么,你们在向前行进的整个过程中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有变化,先是向北,到达北极点后变成了向南。
师:回答得很正确。因为纬线组成了大小不同的圆圈,所以东西的方向是连续,而经线是半圆的,方向是不连续的。
师:下面我请四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做个小小的活动。
师:假如你们现在站在北极点,请你们依次告诉同学们,你们的正前方应该是什么方向?
生:正南方。
师:那么你们的后面呢?
生:也是正南方。
师:很好!在北极点,四面八方只有一个方向──南;同样的道理,在南极点也只有一个方向,那是什么方向?
生:北。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的地图上分别用箭头标注极点四周的方向,并用“N”和“S”做出标记。
师:刚才四位同学的表现很不错。让我们再请他们做个活动,请你们各向前跨出一步。请问:现在你们的正前方和正后方各是什么方向?
生:南和北。
(第二环节)
师:刚才我们已经沿着经线去了北极,也到过了南极,但是我们只忙于辨别方向,现在该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了。
请同学们带着投影上提出的问题阅读P100图10.1和P101图10.2,然后完成以下题目:
1.极地地区是指纬度高于南北纬度的区域;
2.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是__________;
3.南极地区的大洲是____________;
4.环绕南极地区的三个大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66.5°;
2.北冰洋;
3.南极洲;
4.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师:同学们做的都不错,有哪位同学愿意在地球仪上给大家指明两极地区的范围?
生:(学生演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印象。
师:我听了大家的讨论,同学们知道的东西真不少。有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与大家分享?
生:北极地区是大洋,南极地区是大陆。
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企鹅。
南极地区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
北极地区降水比南极多。
……
师:极地地区的确令人神往,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有朝一日亲自体验一下那里的奇风酷寒吧!不过,今天先让我们通过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提前感受一下极地地区的景观影像。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板书。
如果学生能回答得比较完整,应予以鼓励。





请学生在课堂作业上重选任意一点,验证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在板图上标注A地和B地。

教师在板图上指示。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根据距离远近的原则予以评价。

教师可以在板图上另选一条纬线并确定几个点,再让学生判断。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教师随机请四位学生到讲台,让他们背靠背站在一起。

也可以另请四位学生。


第一个环节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活动,放松一下。



















投影问题。




学生阅读、作答。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结合自己储备的知识,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讨论。教师注意听,不要做过多地干预。
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作补充。
由于学生对南北极知识储备的不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尽量多说,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适当予以补充。
展示极地景观图片,放映教师收集的有关极地材料。
看完图片和影像,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纬线组成了大小不同的圆圈,东西方向是连续的;
经线是半圆的,方向是不连续的;
在北极点,四面八方只有一个方向──南;
在南极点,四面八方也只有一个方向──北;
北极地区是大洋,南极地区是大陆;
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企鹅;
南极地区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
北极地区降水比南极多。

课后作业
1.把课堂上作的作业完成后交给老师;
2.写一篇300字左右介绍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小短文,与同学们分享。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31 06:46
标题: 回复: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科学考察的宝地
极地区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北极考察的有关资料、图片。
3.秦大河等穿越南极的有关资料、图片。
4.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给大家谈一谈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生:()



多提问几个学生。
新课学习
师:是啊!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多少年来也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众多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在南极设立了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成为一种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极地科考中也已做了一定的努力。请同学们阅读P104的两段新闻报道,看看我国已在南极设立了哪两个考察站?
生:长城站、中山站。
师:请大家注意它们的建站时间。
生:1985年2月14日和1989年2月26日。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P101,在图10.2中观察其他国家在南极设立了哪些考察站。
生:(阅读寻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方向。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到底掌握得怎样。我来出题,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大家先来判断澳大利亚的莫森站在我国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和平站在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生:东北方向。
师:再看俄罗斯站在中国长城站的哪个方向?
生:东南方向。
师:请同学们再看长城站在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生:东北方向。
师: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什么方向?
生:东南方向。
师:判断的不错,请同学们观察南极点有一个考察站,它是哪个?
生: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
师:对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是用最先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名字共同命名的。那么它与其他考察站之间的方向关系呢?
生:它在其他考察站的正南。
师:过去人类在极地的活动主要是以探险为主,而现在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请大家继续看图10.2想想南极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铜、铁、锰、铀、铅、锌、金、镍。
生:还有煤、石油。
师:同学们再思考煤一般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形成?
生:温带地区,有大片的森林。
师:可现在的南极既不是温带,更看不到森林为什么也会有煤呢?请大家说说。
生:南极地区过去气温较高,有森林。
师:过去气温高,现在这样低,为什么会这样?
生:南极洲过去在温带,后来漂移到了极地地区。
师:你们刚才已经像科学家一样地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其实啊,科学研究并不是很神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讨论讨论科学家在极地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并想一想他们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
生:(讨论,作答)
师:同学们,南极洲有着很厚的冰川,这些冰川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地理环境信息,对这些冰川的研究,可以使人们了解地球过去的历史,我们国家就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冰川学家──秦大河,请大家先阅读“穿越南极”,感受一下他穿越南极时所遇到的险阻。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点比较详细的资料和图片,请大家再来看看。
师:秦大河的确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应有像他一样的意志,才不会输。大家知道南极有很多的冰川,我告诉大家一些数据,全球90%的冰雪就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世界上现在许多地方都缺水,如果我们想办法把南极的这些冰川调过来,会使许多地方变得郁郁葱葱,这个问题又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请大家完成教材P107“活动1”和“活动2”。
生:(讨论,作答)
师:同南极一样,北极地区在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也曾多次派出考察队对北极地区进行了考察。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07“SOS!”。
师:你们对日本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生:他们的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师:我们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不让他们这样做呢?请大家商量商量我们该怎样做好?
生:制定国际条约,进行国际合作。
生:他们自己应该加强环保行为。
生:我们也应自觉的不去这样做。
师:都想的非常好,事实上我们也正朝这方面努力,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已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师:你们知道吗?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装的全是垃圾。
师:不错,是垃圾。请看“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教师小结
我们了解极地地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利用她,保护极地这篇净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课后作业
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报导、图片,设计一份有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手抄报。








阅读后回答。









温故而知新。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或许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提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南极科考的艰辛。








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图片。








补充一些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有关图片、影像资料。












投影展示、图片、影像资料。














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在这里简要介绍《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31 06:46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一中 徐龙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能力目标: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明方向。

教学难点: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极地地区音像、图片资料、充气玩具企鹅、北极熊等。

教学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法。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充气玩具企鹅、北极熊等极地地区特有的动物,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生活地、生活习性等,并引导思考极地地区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二、承转过渡

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分组进行考察活动,请阅读课本或地图册完成表格内容。同时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考察的具体、详细、成功。

比较项目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位置、范围
  
  

相邻大洲及大洋
  
  

自然环境特征

及特别称呼
  
  

代表动物
  
  

其他特有动物
  
  

资源状况
  
  

最佳考察时间
  
  



三、汇报交流

分组依次展示所填表格,补充并完善所填内容。

四、置疑点评

分组抽签回答问题如下: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四面朝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请指图或地球仪说明,并标明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还是顺时针?



2.南极洲和北冰洋与其他大洲、大洋相比,在所跨经度、气候、动物特性、自然现象等方面有什么特殊性?

3.从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请试着解释。

4.两地的最佳考查时间是怎么确定的,你能设计一条去南极考察的经济而实用的路线吗?

五、总结提高

及时对各组的回答予以激励性评价及强调补充,同时通过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独特风景。

六、反馈测评

采用互相出题提问的方式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全面了解,如与北冰洋不相邻的大洋是哪里,与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哪里,如果我们要去极地地区实地考察应做哪些准备……

七、过渡延伸

经过本节课的考察,我们不仅了解了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还知道了极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大家的考察经过验证也都很成功,但是各国科学家该怎么去实地考察,怎么应用呢?请课后思考,咱们下节交流。


作者: 星空    时间: 2008-6-12 11:17
标题: 回复: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选
好好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