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19 07:11
标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复习设计

长兴实验初中 朱晶敏
复习目标:
1.了解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差异,认识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2.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
3.培养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激起对祖国对家乡的责任感。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难点──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
复习方法:
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载体,以练习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
复习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教过程:
【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呈现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感受图片所反映的内涵──区域差异,进而导出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区域差异,交流互补。(显示课题并板书──区域差异)
【问题承载,导思析疑】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南北方。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南北方的区域范围?
生:略(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南北方的范围划分──显示南北方地域范围)。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南北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两方面回忆南北方的差异。同时板书──自然条件、人文环境。)
生:地形、气候、资源、农作物、民俗等。
师:把学生整理的内容写在副板书上,如地形、气候、资源等。而后出示有关地形、气候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复习、整理南北方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民居、民俗等人文环境的差异,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
师:(小结)正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人文环境的不同,南北方如此,东西部也不例外。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东西部。哪位同学知道西部所属的省级行政区?
生:略。
师:出示东西部范围图,强调西部还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时引导学生从图中信息找到东西部的差异──地域范围的不同。然后设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差异呢?
生:思考……(此时,教师承转如下)
师: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合作完成。请同学们6人为一组,参照南北方的复习方法,每组选择副板书的2~3个内容进行讨论、整理。3~5分钟后派代表交流复习成果。
生: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穿插出示相关幻灯片进行归纳、整理)
【练习交替,情感升华】
师:(承转)不同的区域有各自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对各地经济发展也带来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发展各地经济呢?
生: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师:对!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板书这一原则)那么,我国目前在发展区域经济,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方面又有哪些重大举措呢?
生: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师:出示“西气东输”图文资料,组织学生回答所示问题。
生:略。
师:“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世界范围发展经济都要遵循的原则。请看这样一则资料。(显示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说明“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也是世界范围发展经济所遵循的原则。)
师:由此看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大力开展贸易活动,不仅能让各地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产品,还能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如下面这道题所示。(显示材料题)
生:略(如在思考时有困难,可找同学合作。)
【巧用板书,总结全课】
师:不同区域自然、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只有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才能使各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板书──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传统的复习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要求,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承载,以习练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注重突显学生分析、归纳和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整合到位
为了达到复习应考的目的,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三次整合。首先整合了“区域差异”和“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内容,使学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其次对我国区域经济和世界范围经济发展进行整合,使学生对“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还整合了认识区域差异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特征,使学生明确: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景观。通过三次教学内容的整合,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构建了专题复习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网的复习框架。
2.练习安排合理巧妙
以往复习课为了达到复习效果,常常采用“习题战术”以巩固知识。本课教学虽也安排了练习内容,但穿插巧妙,安排合理,看似练习,实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呈现。下面从两处说明:其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呈现了“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同时设计了“读图填空、读图分析”两类题型,这样既帮助学生直观上认识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达到了巩固所学的目的,还为承转下文“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打下伏笔。其二,为了使学生明确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发展经济的好处,安排了“东西部优势互补发展旅游业”的材料题。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了知识,达成了复习目标,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责任,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板书构思用意深刻
由于复习课知识梳理的需要,教师常常把很多重要的知识整理在板书中。为了避免板书设计的零散、不系统,在设计时“抽”出了本课复习的“经脉”为主板书,“配”上恰当的“枝叶”为副板书。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运用板书整理相关知识,还能由此进行知识迁移,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当然,本课教学的成功也有赖于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由于复习内容较多,知识庞杂,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结构紧凑,脉络清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游刃有余,从容驾驭。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19 07:12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课例设计

高青县实验中学 郑宝田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次教学活动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有关地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课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最后通过辩论赛展示出来。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如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指导和策划,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在网上或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查找、选择、阅读和整理地理材料,并把这些材料提供给辩论赛的正反双方;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2)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4)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5)对所用资料可以大胆批判、怀疑、探索、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南、北方地区各有利弊)。
(6)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把本节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选择南北方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加以研究,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重点放在辩论人选的选拨过程,在最后辩论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原则。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阐述。
首先,教材通过图5.9,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观(主要体现植被)做对比描述来体现。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北方地区的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
第二,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仍然存在差异。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单元内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图5.9我们可以看出,哈尔滨和北京的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同属北方地区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平原在自然景观上有显著的差异:从图5.9中可以看到“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又从图5.10中看到东北林海雪原中被白雪覆盖的针叶林。表现出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同理,我们可以看出同属南方地区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条件也有差异,从图中反映出的海南岛与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景观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首先要找到南北方两大区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即区域的明显特征。从气候来看,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
第三,分别就上述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比较。从气候上讲,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不同之处:北方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而南方地区1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明显少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南方地区的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教材安排设计了活动,可以从图像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落实教学内容要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继续进行活动一,分别可以比较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教材中用长江代表南方地区的河流,用黄河代表北方地区的河流,通过分析河流流量过程线,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通过图5.9中的两幅景观图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其他



第四,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继续完成活动二。从植被类型来看,北方地区主要分布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南方地区主要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表现为植物的生长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从河流流量来看,北方地区河流的流量小,南方地区河流的流量大,主要原因是与当地的降水量有关。因此,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应当归结为气候的影响。
以上这些内容主要通过地理图像知识加以体现,通过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重点难点
重点: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难点: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原因及优劣。
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活动过程
1.出示活动课题
反方:有人说:“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好”
正方:也有人说:“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哪个自然条件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就此结合你所了解的事实发表你的看法。
2.主持人宣布辩论的一般程序和规范
3.正反双方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和自由人按顺序开始辩论
4.全体同学补充观点和论据
5.正反双方作总结陈词
6.全体同学评出最佳辩手一名、最好口才二名、表现最佳同学二名并及时进行奖励
7.指导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评价的标准如下:
1.能较好地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水平,合作、交流、倾听等技巧。
2.能较好的表达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论证自己观点时的说理条理性,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论据的充分程度。
3.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作好记录。
附:相关资源
(1)人民网
http://www.pep.com.cn/czdl/index.htm
http://www.ncct.gov.cn/jsp/page/sub_standard/geography/0201_geography_05.htm
http://www.chinawater.com.cn/ztgz/2002nsbd/article/2002nsbd21.htm
http://www.chinaiiss.org/future/report/2004modern/a01.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2490.htm
(2)教材、图书;景象材料。
(3)辩论赛的一般程序和规范
赛制程序如下:
一、主席宣布辩论赛开始:
1.介绍双方辩手
2.介绍评委团
3.介绍辩题,及正反双方立场
二、辩手自我介绍
三、陈述观点
1.正、反两方一辩分别阐述本方观点,时间1分钟。
2.正、反两方自由人第一次发言,(自由人可选择不发言)
3.正反方自由人发言两次共计1分种30秒。
四、一对一攻辩盘问阶段
1.反方二辩依次向正方一、二、三辩提问,正方回答时间共1:30秒
2.正方二辩依次向反方一、二、三辩提问,反方回答时间共1:30秒
3.反方二辩一对一攻辩盘问小结,时间1分30秒
4.正方二辩一对一攻辩盘问小结,时间1分30秒
五、自由人攻辩
正方→反方(双方各有2分钟,但每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
六、自由论述(双方各4分钟)
正方→反方
七、自由人第二次发言(2次发言的时间共1分30秒)
正方→反方
八、总结陈词阶段
反方四辩(时间2分钟)
正方四辩(时间2分钟)
九、辩论结束,评委评分,评判团离席
十、主席公布结果和奖励。
评分标准:
1.论据内容丰厚,引进资料充实,恰当 (20分)
2.分析的角度和层次、有说服力、逻辑性 (20分)
3.语言的表达能力流畅、有文采 (20分)
4.机智、辩才、反驳和应变能力 (20分)
5.幽默感 (10分)
6.举止、表情、风度 (10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指导
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和自由人分工,重点说明本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和对方自然条件的不足,抓住本区自然条件的原因关键并提出弥补的办法。
一辩从地形上
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 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二辩从气候上
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三辩从河流流量上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可以看出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因为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因此,可以看出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河流流量的大小与气候有关系。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
四辩从植被类型上
教材提供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幅景观图
北方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为气候条件不一样造成的。
自由人:各方综合说明自己一方好的理由。
上课时,在教室中展示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特点的图片,轮流播放具有南、北方特色的音乐。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
辩论结束后,撰写小论文“我喜欢北(南)方地区”。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19 07:12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节教案设计

河北乐亭新戴河初级中学 许学文

导入
用电脑出示“四大地理区域”空白图,左侧写有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让学生点击鼠标,将四大区域的名称拉入相应的位置,并讲述一下界线A、B、C确定的主导因素(目的是帮学生回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为本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我们国家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西部。请问哪个同学有将来去西部发展的志向?(请同学举手示意一下。)
教师:好。老师很欣赏你们有这样的志向,这也是一种魄力。其实西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我们去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为我们将来去西部发展做好准备(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情)。
电脑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向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3.明确西北地区是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以“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分布。
教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认为本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主动状态,学会总结学习经验,以备自学)
学生:发言并说明理由。
重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看本节的第一个小题目。齐读。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教师:当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想到西北地区气候是干旱的。
教师:有哪些具体表现?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想得非常周到。那么,以后我们自学时不要放过标题,因为它提示了学习的要点。
承转:我们没有去过西北地区,没看到过那里干旱的样子。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
学生:通过看图片、录像或根据旧有知识。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教师:对。那么,书中哪个图片能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呢?
学生:选择相关图片。(处处体现自主,让学生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用电脑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并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河”的特写。请同学们观察后描述一下图上景观。
学生: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山脉多分布在边缘地带,西部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格局。河流多为内流河。在塔里木盆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学习目标1)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给出的两个特写镜头,目的是什么?
学生:这两个特写是为了证明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
小结:这些都说明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只是通过观察直观地感觉到了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但是,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还要把道理弄懂。所以,接下来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
学生:西北地区为什么这样干旱?
教师:对。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干旱的原因,注意运用旧有知识。先想一想,需要用到哪些旧有知识?(促使学生快速进行知识梳理)
学生:互相交流,可用海陆位置、地形、季风、降水等方面的知识来解释。(学会温故知新的方法)
电脑出示“西北地区位置”图,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讨论后发言。
小结
电脑出示: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下面内容按因果关系(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概括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A.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C.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D.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正确排列:D、B、C、A
教师承转:由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风蚀作用显著,形成了独特的风蚀地貌。
电脑出示风蚀地貌图片──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让学生观看,加深对干旱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但其干旱的程度在不同地方是不是相同呢?
出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三幅图)。先编好序号,从左到右1、2、3,指出植被由东向西的变化规律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排列出植被由东向西的变化是2.3.1,即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想问学生什么问题?(角色转换,使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西北地区植被为什么是这样的变化?
教师:好。(随即出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请一位同学代替老师回答一下(让学生的思维时时处于主动)。
学生:因为西北地区东西延伸长,跨经度广,越往西北距海洋越远,降水由东向西不断减少。从400毫米降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随着降水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少,植被也就呈现出从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教师:很好。(完成了学习目标2.3)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景观”图,即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山和山地冰川特写。让学生描述一下图上提供的信息。
教师:从这两个图可看出什么?
学生: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和“寒”(可欣赏课本编写的妙处所在)。
电脑出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拉萨的气温年内变化”和“成都的气温年内变化”图进行比较:同纬度的拉萨和成都两地气温变化的差异(这里要教会学生读气温变化图的方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比较结果:拉萨比成都气温低。
主要原因:海拔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承转:
以上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本区哪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想了解一下资源状况。
教师:好。那我要问一问,谁知道青藏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根据你所知道的具体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被称为“日光城”。
3.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羊八井有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
教师:你们知道有这些资源,说明平时注意了知识的积累,很好。那么别的同学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学生2:本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为什么丰富?
提出问题后立即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
对第一个疑问,关键是弄清水源来自哪里?
青藏地区虽然降水少,但因气温低,蒸发少,日积月累,高山上便形成了厚厚的冰雪。冰雪融水就成了江河的主要水源。
对第二个疑问,应从高寒的区域自然特征方面加以解释。
即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透明度好,太阳光线穿过时,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所以青藏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拉萨也因此成为“日光城”。
和其他能源如煤、石油等比较,太阳能资源有什么突出特点呢?
学生:太阳能资源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它有很多用途。如可用太阳能发电、烧水、做饭等。
教师:为什么地热资源也很丰富?哪个同学搜集过这个资料?可给大家介绍一下(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学生根据资料介绍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教师:同学会用地壳变迁的原理做出解释,非常好。看来地热资源的分布遍及整个西藏。老师借用几句诗句,给你们描述一下:(朗诵)“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湖映雪山,蓝天万里高飞燕,浩茫热气弥宇间。”(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地热资源的用途也很多,如可代替煤发电、供暖等。羊八井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本区的资源有很多,如柴达木盆地因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聚宝盆”。同学们可通过上网了解更多。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电脑出示“主要牧区”图,让学生说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藏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
它们分别是草原牧场、山地牧场、高寒牧场。
教师:那你往下又会怎样考虑?
学生: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植被方面分析讨论,然后发言。)
教师引导总结,内蒙古牧区是四大高原中最为平坦广阔的高原,地面起伏不大,气候温暖,降水较多,绿草如茵,而且草质好,草场广布,成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牧区,气候特别干旱,降水稀少,养牛、养羊没有水源是不行的。那么,牧场应建在哪里呢?沙漠里吗?当然不能。要利用高山冰雪融水解决牲畜饮水的问题,所以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上,成为山地牧场。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植被较少,牧场为高寒牧场。
不同之处不仅这些,就是放牧的牲畜品种也不一样。
电脑出示“我国主要牧区”图,右下角配有“不同品种牲畜”图让学生点击鼠标,将各种牲畜拉入相应的牧区。
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藏牧区──牦牛、藏绵羊。
然后观察各有什么不同。
牦牛的毛多而且长,可以卧雪保暖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适宜在高原上生活,被称为“高原之舟”。新疆的细毛羊腿短而且粗,适合爬山,因为新疆是山地牧场。因此我们做如下总结(电脑出示下表)
      

               

主要优良畜种

内蒙古

温带草原牧场

三河马、三河牛

宁夏

滩羊

西北地区

新疆

山地牧场

细毛羊

青海


青藏地区

高寒牧场

牦牛、藏绵羊


让学生读15页最后一段文字,并提出思考题: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发展农业中最大限制因素是什么?因此决定农业是什么类型?
学生:西北地区十分干旱,发展农业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水。因为气候干旱,天然降水少,只有发展灌溉农业。
教师:那么它的灌溉农业区在哪里?
学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教师:这些地区是如何进行灌溉的?
学生活动,分析以上地区如何进行灌溉。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有黄河经过,是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河西走廊附近有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可以灌溉。新疆降水最少,沙漠广布,灌溉农业只能分布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的绿洲和有高山冰雪融水的天山山麓附近。而在青藏地区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温暖,土质肥沃,日照充足,可发展河谷农业(完成目标4)。
实践活动探究:(师生热烈讨论共同探讨)
1.牧区有一种传统民居──蒙古包,易安装、搬运、拆卸,想一想,这种民居与自然条件及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2.你知道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是什么?
3.读古诗《敕勒歌》,思考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西北地区,现在成为沙尘的源地,你认为现在环境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4.青藏地区降水少,为什么高山上却有厚厚的冰雪?
5.青藏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高的原因是什么?
6.列举两区的风俗民情。(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帮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总结提示语: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
学生自由发言。
最后,根据知识的梳理,由学生自行命题,进行检测。(信息反馈)
结束本节课教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19 07:13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教学设计和部分实录



唐山机车车辆工厂中学 钟万书



全书教材分析:8年级下册属于分区地理的内容,第5章明确中国地理差异,然后从省级-省内-跨省3个尺度分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最后第9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将对中国的学习回归到世界的整体发展中,完成整个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

第5章在全书的地位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课又是基础的基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

教学设计及部分解说:

一、开眼界──生活中认识地理(从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引入教学)

寒假期间哪些同学离开过唐山?(学生举手)现在你们回忆一下你去过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唐山有何不同?

说明:这是我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有些班我还利用一个flash中的对白引入的,这里不妨也写出来,大家做比较!

引入教学方案二:当前网络流行一个flash,叫《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你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地理历史知识接下去。其中有词说: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呀,(新疆人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呀,(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呀,(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四川人笑了!)……其实这里是说湖南人笑了,接下去是说湖南人说他美女多,四川人爱笑了,但这里我就按照学生的推理走下去了,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老师话题一转,这个flash说明了什么呢?各个省级行政区在地理历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样引入教学。

两种引入,效果都不错,但我觉得第一种更贴近学生生活,生师互动、生生互动成分更多些,真的让老师和同学都开了眼界,下面我实录学生的介绍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例子。

生一:寒假我去河北邢台探亲,感觉那里周围都是山,过年的风俗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家家都贴春联和年画,初一都去拜年,小孩子们都磕头,我例外,鞠躬就可以了,大人都给压岁钱!

老师解说:可以看出该同学去的是邢台农村,传统文化氛围很浓厚,唐山外来人口比较多,传统文化融合淡化比较明显。

学生总结:两地地形条件不同,邢台是山地(太行山麓),唐山是平原为主;人文特征也不同。(惊异:他居然知道太行山区,总结得不错,有学究味道)

生二:我去的是安徽(南方了,有的同学点头示意自己知道那里,也有同学赶紧翻地图),感觉那里很湿润的,风没有这里大,气温比这里高,屋内没有暖气,但有火炉。屋内阴冷阴冷的,人文方面嘛,也拜年,但不磕头,也给压岁钱……

学生总结:典型的南北方的差异,气候上显著不同。

生三:我去的是天津,自然地理方面好象和唐山差不多,只是城市比唐山大一些!(直辖市嘛)我就说说人文方面的吧!那里沿海河而建,因为这个缘故,街道不像唐山那样东西南北整齐划一,他的十字路口不是真正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指挥让人分不清,只能跟着别人走,还有天津小吃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小吃一条街呀)……

生四:我去的是山东莱阳(莱阳鲁花花生油!莱阳梨!),我爸爸的老家!那里的人说话味道和我们不一样,还有,吃的大饼卷大葱,我很不习惯!馒头很好吃,好大!买的时候不论个,论斤称!(勾起我去山东实习的情景了,称半斤油条当干粮),我带回了2个莱阳梨,给同学了,我在那里不吃的,只喝莱阳梨汁!(哟!我们都流口水了!)

说明:生四属于比较懒惰的学生,地理学习一贯不怎么样,可今天的课,他听得可认真了!他的名字叫黄鲁川(爸爸山东人,妈妈四川人),今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名字!地理气息很浓呀,他的发言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兴趣!

……例子就举到这里,怎么样?有意思吧!学生不同,这样的情景也不同,说实话,教学生的过程,也是老师学习的过程!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二、说说你想象中的中国的区域划分

这个问题旨在调出学生已有知识,老师稍加点拨即可。

学生谈到很多区域划分: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区的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的划分……等等,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

三、你会划分区域吗?来试一试吧

利用课本第三页提供的图片,简单的解说(说明:这届学生是我中途接的班,原来是数学老师兼课带的,没有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后就让学生动笔划分了,划分原则:粗线条。老师走动个别指导,修正偏差。

(1)山区和平原划分过后,展示学生的划分图,追问划分依据,一步步从颜色、等高线密集程度到地形类型。

(2)林区和农耕区依据农作物分布,也就是农业生产类型。

四、依样画葫芦,学习描述你的家乡

根据课本例子,一方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区域特色,一方面看他们是如何准确到位地描述自己的家乡的,如果现在是你大学第一天,要做个自我介绍,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呢?

在这里从未来的角度激发学生描述区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乡土教学,顺便也夸耀了一番唐山这个北方“鱼米之乡”,重工业城市,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纯属顺带效果)

五、我给祖国划区域

学会了给小地方划分,也学会了描述自己的家乡,你会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将我们国家划分出合适的区域来吗?

……

我们划分出来的区域要让大家伙满意,下面我们看看谁划分的够专家级水平。

看专家对我国进行了什么样的粗线条划分?

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到A、B、C3条线,看看这3条线你熟悉不,回忆一下,完成课本习题!

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重点知识并不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

最后总结和布置下节课活动──分男女同学,分别搜集、整理南方和北方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派代表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南北方大比拼!(完)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19 07:13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中学 张雅芸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课题。
(二) 学习过程:
一、角色扮演
教师以游客的身份去青藏地区旅游,面对众多的旅游公司,想通过访谈选择合意的旅游公司。
学生每5个人组成一个旅行社,事先预习好并搜集有关青藏地区的地理知识,然后找特色、抓重点,设计好旅游套餐销售计划,并向游客(教师)进行推销,游客通过考察最后决定选择哪个旅行社。
二、考察内容
能抓住青藏高原的特点──“高、寒”来对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进行介绍。具体有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等)、经济(包括工农业生产)、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师最后总结: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19 07:14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叶晓霞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用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图演示]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
[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
[教师引导]较近的是太平洋,太平洋的水汽千里迢迢想给西北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西北地区有没有创造有利条件使水汽容易进入呢?──(没有)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启发提问]观察西北地区的山脉,大多位于西北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主要位于边缘地带。
[提问]这样分布的山脉对气候有什么影响?(阻挡了海洋湿润气流的推进)
[地图演示]中国季风的行进动画图。
[教师讲解]中国的夏季风主要是东南季风,东南风把海洋的湿润气流带到中国内陆,但是当它运行到东北时,(指图)受到什么山脉的阻挡?
[学生活动]看图知道大兴安岭、阴山、祁连山等高大山脉的阻挡。
[教师总结]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山脉的阻挡,使西北地区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所以,课本的第一个标题为“干旱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极少,风力作用显著,形成了独特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如课件的西北风光图)。西北地区东西延伸长,跨经度大,所以内部景观还存在差异。
[地图演示]西北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
[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地区植被的变化,分析原因。
[师生总结]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是因为降水自东向西不断减少,因为离海洋距离越来越远。
[地图演示]青藏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结果是约低24°C)
[教师引导]海拔高,气温低,所以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图片演示]青藏高原景观
[学生探究]高寒的青藏地区,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拉萨由于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的美誉,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透明度好,太阳光线穿过时,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所以青藏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其首府成为“日光城”。
[图片演示]内蒙古牧场,新疆牧场和青藏高原牧场
[学生活动]说说以上牧场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是草原牧场、山地牧场和高寒牧场)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
[师生共讨]内蒙古高原是四大高原中最平坦广阔的高原,地面起伏不大,草场广布,成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我们知道,气候干旱,降水及少,养牛养羊没有水源是不行的,那么牧场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呢?沙漠里吗?
[学生回答]利用高山冰雪融水解决饮水问题,所以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上,成为山地牧场。而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植被较少,牧场为高寒牧场。
[图片演示]内蒙古草原优良畜种三河马和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地区的牦牛和藏绵羊。
[学生讨论]三河牛和牦牛有什么不同?细毛羊和澳洲的美利奴羊有什么不同?
牦牛的毛多而且长,可以卧雪保暖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适宜在高原上生活,被称为“高原之舟”,新疆的细毛羊腿短而且粗,适合爬山,因为新疆是山地牧场。
[总结]列表如下:

牧场类型

主要优良畜种

西北地区

内蒙古

温带草原牧场

三河马,三河牛

宁夏

滩羊

新疆

山地牧场

细毛羊

青藏地区

青海

高寒牧场

牦牛,藏绵羊

西藏

[图片演示]温带草原牧场和高寒牧场
[学生活动]比较温带草原牧场和高寒牧场的差异。
[学生回答]
温带草原牧场:地形平坦开阔,绿草如茵,草质较好
高寒牧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以荒漠草原为主
[学生探讨]
原因:内蒙古高原气候较为温暖,降水较多;而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学生活动]大声朗读P15最后一段文字。
[承转提问]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在发展农业中最大限制因素又是什么?因此决定农业是什么类型?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十分干旱,发展农业最大的限制就是水,因为气候干旱,天然降水水少,只有发展灌溉农业。
[读图分析]找出西北四大灌溉农业区是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学生活动]分析以上地区如何进行灌溉。
[学生回答]河套和宁夏平原,有黄河经过,是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河西走廊,附近就是祁连山,有祁连山的高山融水可以灌溉,而新疆,降水最少,沙漠广布,灌溉农业只能分布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的绿洲和有高山融水的天山山麓附近。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_______遥远,而且_______对湿润气流阻隔,形成______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_______的差异引起的。
3.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_______引起的。
二、判断
1.西北地区都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特点。
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面积广大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19 07:14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在歌声中听同伴上课

──《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课堂实录

湖南岳阳岳阳楼区梅溪一中 胡其恬



教学背景

《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初中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征,其中,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主要特征是本课的重点,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是难点。通常,教师遵循课本上的内容一个一个地形区进行介绍,但其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倍显单调乏味。故笔者对原有教学方式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以相应乐曲导入,以请小老师授课为主要模式。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听几段录音(《青藏高原》、《蒙古人》和《黄土高原》),想一想分别描述的是我国四大高原中的哪些地形区,并将其填入中国地形图中。(复习旧课)

学生们显然很意外,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的脸上交替地出现迷惑、惊奇与欣喜的心情,继而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学生上台在板图上标出乐曲所指高原的位置。

师:其实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除了分布有四大高原外还分布着我国的四大盆地,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四大盆地的相应位置。

学生们纷纷翻阅教材和地图册,然后请一名同学将四大盆地的正确位置填在板图上。

师:我们从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围及地表形态可概括出哪些中国之最呢?

生1: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生2: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

生3: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生4:四川盆地──四大盆地中,唯一没有戈壁、沙漠分布的盆地。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弄懂了这么多的知识,我很高兴,说明大家学习是非常自觉的。四大盆地虽都分布于我国西部,但又各具特色,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四大盆地各具哪些特征?(四个大组分别各自讨论四大盆地中的一个盆地)。

学生们以前后的4~6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并各有记录人和发言人,5分钟后示意学生安静并做好发言的准备。

师:刚才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同学们得意的笑脸上我感觉到大家已准备得相当充分了。现在就分别有请四位小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四位小老师分别上台授课,他们或向学生提问,或组织学生活动,或利用黑板板书,俨然一名教师在有序地进行着教学活动,我则在一旁配合小老师的讲课放映着各盆地相应的景观图片,学生们亦怀着羡慕不已与欣喜万分的心情参与同伴主讲的教学活动。

当一名小老师完成其教学内容后,我则当即给出客观的评价,并视情况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包括一些地理趣闻),最后小结其主要结论。

师:通过刚才四位小老师的讲课,我们详尽地了解了四大盆地的主要特征,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手中的纸条信息回答这是哪个盆地的特征?(分别将四大盆地的特征制成若干纸条并展示给学生看,可由某一行同学轮流回答,亦可由同桌几个同学进行抢答。)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对四大盆地的特征已可谓是耳熟能详,当然这也证明刚才授课的几位小老师是十分合格、十分优秀的,下面老师提议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以上四位小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鼓励、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小老师的队伍中来)。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那么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呢?

生: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教师播放《乌苏里船歌》、《北京的金山上》和《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几首歌,引入三大平原的教学。

师:三大平原的内容较简单,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从其位置与特征两个方面全面地对三大平原进行介绍,希望全班同学都能抓住本节课上最后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

学生们踊跃举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一名小老师在一片掌声中出色地完成了授课过程。教师进行小结、补充,并对小老师的授课做出适当的评价。

师:在几名小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位置与特征,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今天就不能请每一位想上课的小老师都上台授课了,不过课后大家可将自己的授课过程以备课的形式写下来,闲暇时间不妨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一课。并且希望今后想上课的小老师平时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备无患,然后在地理课上向大家娓娓道来,和同学们一起体会知识与成长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准备上这节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中国主要地形区这一块内容缺乏相应的图片。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整个课堂定会异常单调、沉闷与乏味,能否另辟新径,用全新的课程呈现方式与课堂组织形式表现本课呢?于是我提出了在歌声中听同伴上课的设想,以相关的乐曲导入并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并大胆采用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的方式上了本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格外兴奋,有的学生惊奇地表示:地理课竟还可使用录音,我的精力一下子就集中了,并且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还有的学生强烈要求今后的地理课都这样上,并且默默地翻看后面的学习内容,准备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展身手。

孩子们真情的表露和期待的眼神告诉我,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课堂,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泼、积极、开放的教育。反复思考,我认为这节课至少在以下方面有了新的改变与突破。

1.教学手段上,变传统手段为创新手段。

本课介绍的诸多地形区是学生缺乏真实体验的,而教材在编排上更是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若仅凭教师的铁齿铜牙和教材上少量的插图进行讲授,则对学生的教学刺激过小,难以调动其多方面的感知。这节课除尽可能展放各地形区特有的景观图片外,还搜集了相关乐曲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一条线索,一声声引人入胜的歌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地理课上大量运用音响素材,许多老师评价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2.师生关系上,变改造关系为合作关系。

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教师只是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一改以往知识学习上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逐渐演变成为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整个课堂亦变成师生互教互学、互动互惠、合作交往的学堂!

3.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整堂课教师的言语十分有限,课堂上更多的是充满稚气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畅谈,甚至站在讲台上组织其他的同学学习。这样,把讲台交还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地参与、积极地讨论、大胆地质疑,尽情地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小老师──让学生成为了讲台真正的主人。

4.教学方式上,变传授知识为建构知识。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忆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请小老师上课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不再是教师单一地传授,而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尽管有些表达不那么完整,有些结论不那么严谨,但我想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足够了。

欣喜之余,这节课也暴露了诸多不如人意之处。诸如,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容量、教学进度的矛盾,如何在继续推用请小老师上课这种教学方式时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容量,以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勇敢地走上讲台?……这些都是有待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15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专题复习”课堂实录

河北望都县第二中学 王明华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次教学活动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以辩论赛形式展示出来。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如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指导和策划,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在网上或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查找、选择、阅读和整理地理材料,并把这些材料提供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差异。
2.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2.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3.对所用资料可以大胆批判、怀疑、探索、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辩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
难点: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四、学法指导
把教材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作为一个专题复习。全班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通过辩论“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后,各方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辩论内容可选择南北方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人民的生活、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加以研究。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重点放在辩论人选的选拨过程,在最后辩论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原则。
五、活动过程
(一)明确活动课题“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
教师导入: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我国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区域。
今天,我们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希望通过这次复习,同学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差异。并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感受我国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课件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图”
教师提问:有谁能够指图向大家说一说南北方的位置、范围。
学生积极上前指图介绍。
教师提问:你听说过“秦岭-淮河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的说法吗?你知道秦岭-淮河一线都有哪些方面的地理意义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是我国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有多方面的地理意义,又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因此这一线两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显著差异。现在让我们通过辩论“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来比较一下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课下同学们都搜集了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资料,并进行了整理,现在用你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你的学习成果,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二)辩论过程
南方主持:大家好,我是来自南方的问昊。
北方主持:朋友们好,我是北方人张舵(A),我是于佩(B)。
南方主持:自古以来,我们南方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草长莺飞、山青水秀、如诗如画,生活在南方真好。
北方主持:A──嘿,你什么意思呀!你们南方好,我们北方就差吗!
B──就是,我们北方四季分明,农业发达,我最爱吃北方的面食了,尤其是面条了。
南方主持:怪不得你俩长得像面条呢!
北方主持:你这是怎么说话呢?
B──我们虽然长得像面条,但是我们强壮,有劲儿!
A──YES,我们北方人身强体壮,凭借教育科研发达的优势,在广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上辛勤劳动,使得我们的农业比较发达。(展示图片)不信,你听刘老汉给你们介绍。
活动一:辩论农业(角色扮演讲解形式)
刘老汉讲解:我是北方的一位普通的老百姓。现在在党的政策下,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红火了。在我们北方的西部是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东部是以肥沃的黑土著称的东北平原和由黄河、海河所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在这肥沃的土壤上,我们种植了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棉花、小米等农产品。而且产品丰富多样。其中河北省被誉为“中国产棉第一省”。过去,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东北平原,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变成了“北大仓”。
我们北方还是苹果、葡萄、梨、桃、杏等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的苹果产量最大。每年我们除了输出大量的鲜果外,还发展了水果罐头、葡萄酒、果汁饮料制造等工业。此外,不少地区还适宜生长枣、栗、核桃等果树。在推广了果树的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后,果品的产量和果农的收入都大大增加。(教师展示图片,学生指图讲解)
教师:我们北方的这位刘老汉知识多渊博呀,知道的真多,我们为他的精彩讲解鼓掌。
(学生鼓掌)
教师提问:请问北方同学,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命脉是什么,农业发展的方向呢?
北方一学生:我们北方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水。今后我们将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
北方主持:A──听到了吗,我们北方的农业多发达呀。
南方主持:我们南方地区山青水碧,是“鱼米之乡”(展示图片),农业产品丰富。
“水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现在是我国单季水稻、油菜和冬小麦的主要产区。素有“紫色盆地”之称的四川盆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籽。它西北部的成都平原土壤肥沃,有“天府之国”之称。
我们南方地区水域面积宽阔,淡水鱼类种类繁多,产量也位居全国之首,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除此以外,我们还有着亚热带、热带的经济林木和水果。
我请林业管理员──管盼给大家说一说。
展示图片,指图介绍:我们南方出产有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柑橘的产量最大,分布地区也最广。南部沿海地区出产有香蕉、龙眼、菠萝、荔枝、槟榔、罗汉果、芒果……荔枝是古今外驰名的中国南方珍贵水果。它色、香、味、表俱佳,被誉为“果中皇后”。海南岛还盛产椰子。
我们这儿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两广、闽、台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还有油茶、油桐、漆树、杉树、樟树等。而且在1960年,广西南宁地区初次发现了一种金黄色的山茶花,被命名为金花茶,是山茶之宝。
南方主持:怎么样,我们南方的物产也很丰富吧!
北方主持:A──(点头)不错。
教师:哪个同学谈谈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学生甲: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生乙:我们在发展农业时,一定要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南方主持:我们南方不仅农业发达,而且工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本区沿海和中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九五”间,国家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本区西部开发和建设步伐。吸引了许多开发商来这儿投资。顾客就是上帝,瞧,来了两位上帝……(插入背景)
活动二:辩论工业(小品形式)
卢杉:今天我们继续讨论一下我们合作开发地的问题吧。
王秀:如今南方已形成了三大工业带: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的经济工业带。每个工业带各有特色。选哪儿好呢?
卢杉:是呀,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是我国工业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地区。
王秀: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利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为中心,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卢杉: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已建成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煤炭、纺织工业发展迅速。重庆、攀枝花、成都等都是本区的重要工业中心。
王秀:这……唉,真不知道选哪儿好了。
卢杉:要不我们选择在西南投资吧,相信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该区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
王秀:就依你,走,我们去看一看。
北方主持人:A──这还行!投资者都把眼光瞄向了南方。
B──其实我们北方工业也很有特色,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A──对,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
B──我们请张达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北方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
展示图片,指图介绍:我们北方有闻名全国的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大连化工和船舶、长春汽车、哈尔滨电机制造、首都钢铁、燕山石油化工、天津制碱、开滦煤矿、唐山钢铁等重要的重工业企业。近年来,河北省又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度高、竞争实力强的名牌企业,产生了以“华北牌”青霉素、“长城牌”葡萄酒、“露露牌”杏仁露、“乐凯牌”胶卷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产品。
北方主持:我们北方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地杰人灵,造就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听……
活动三:文艺展示
黄岩:笛子独奏北方乐曲:《沂蒙山小调》(插入沂蒙山动画背景)
南方主持:我们南方也有优美的乐曲,请听《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师播放Flash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北方主持:A──我们北方还有特别的自然景观,请听诗歌朗诵《沁园春·雪》。(展示Flash动画《沁园春?雪》)
B──美!一闭上眼,脑海中就浮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北国风光图。
南方主持:美?真是闭上眼才美,睁开眼,谁也不敢看你们北方,你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实在是太恶劣了。请我们的资源管理调查员给你们评价一下。
活动四:辩论生态环境
卢荣:你们北方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展示图片)看看,你们东北平原,由于长期的垦殖开荒,已经有大面积的黑土流失;华北平原遭受着旱灾,洪涝,碱和风沙的威胁;曾经林草丰茂,环境优美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的滥伐滥垦,水土流失,如今已是黄土裸露;沟壑纵横。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期的采育失调,森林面积正在不断缩小。就连人类最需要的水,你们也极度缺乏。还要从我们南方调。再加上你们大量开工厂,使大面积土地、水资源污染。往常清澈见底的小河也已经变成了臭水沟。还有那垃圾满地都是。一刮风可就热闹多了!废弃物满地滚,漫天飞。让人看了都不自在。你们再看看我们南方,(展示图片)热量和水分充足。地表河湖沟汊密布、水流清澈见底、再加上大片林区,空气清新,给人一种爽的感觉!只从这一方面,就看出我们南方比你们北方好!
北方主持:A──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的不足,不过我们已经采取了治理措施。
B──我方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恶化,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目前,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的活动已经在东北平原展开。(展示图片)
A──华北平原通过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来减轻灾害。在黄土高原,人们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精耕细作、发展生态农业已初步见效。(展示图片)
B──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犹如蔚蓝的大海捧起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国际闻名的卫生城市。被游人誉为“花园式城市”、“东方的夏威夷”。(展示图片)
A──你们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好不到哪里去。听我们来给你揭揭底!
(谷月:你们南方地区的水灾非常严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展示图片)比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长江,特别是淮河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水环境污染使得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减少。另外,在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还分布着南方的低产土壤──红壤。)
南方主持: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政府已加强了治理措施,使得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展示图片)
教师:面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制作一些公益广告,来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一:“小草对你微微笑,请你把路绕一绕”。
学生二:“少一份践踏,多一份美丽”
学生三:“请爱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携起手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活动五:辩论交通(角色扮演形式)
黄帅:Hello,大家好!你问我是谁?告诉你吧,我是“泰坦尼克二号”船长。我很荣幸驾驶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游轮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很羡慕我吧!南方地区的水运真是发达,让我叹为观止。(展示图片)在这里有“黄金水道”长江,它不仅联系了沿海和内陆,而且还有众多的支流延伸到广大的乡村和内陆,方便了城乡交流。还有那始凿于春秋时期的京杭运河,它沟通了长江、黄河和淮河水系。将南方和北方地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运输量仅次于长江。珠江水系也不差,它号称“华南大动脉”,它对当地的交通运输做出了很大贡献。此外,南方地区临东海,面南海,沿海有很多港口可以通往国内和国外的许多城市和海港,海上运输也很发达……南方的水运真是很发达,使我可以更自由地穿梭于其中。如果你想知道详细情况,那就坐上我的“泰坦尼克二号”吧!
南方主持:我们南方的水运多么发达呀,带动了我们经济的飞速发展。
北方主持:你们南方有船我们北方有车,我们北方有着发达的铁路网。请我们的T18次列车长于惠亚给大家介绍一下。
于惠亚:(展示图片)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T18次列车长于惠亚。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坐在两根铁条支撑的列车上走遍祖国南北。我非常了解我国各地铁路的分布状况。我国的铁路交通主要以我们北方最为稠密。其中东北地区以滨洲—滨绥线、哈大线构成铁路网的“丁”字形骨架,以京哈线与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相连,是全国最稠密的铁路网分布地区。华北地区的铁路多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包线、陇海线等。此外,西起山西大同,东到秦皇岛的大秦线,是将山西煤炭运往东南沿海的专线,被誉为“神州第一线”。我们北方有着发达的铁路网。如果你想出门旅游,我可以给你提供方便。
活动六:辩论旅游资源(小品形式)
宋成:谁说想旅游,你可以加入我们的行列。我叫宋成,“风光旅游”社的导游。此次我们旅游的路线:起点是北京、目的地是西安。途中将会游览一些名胜古迹。路途较遥远。请大家再检查一下自己的行李,10分钟以后出发。
宋成:老同学,不认识啦!我是宋成呀!
李泽辉:噢,是你呀!好久不见,都快认不出你来了。自毕业后,你我各奔南北,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你。
宋成:是呀,一别就是几年,对了,你现在在南方过得怎样?
李泽辉:好极了,毕业之后,我做了一名导游,游遍了南方的名山大川。这是我的名片。
宋成:这是我的。
李泽辉:哦,你也是一位导游。
宋成:真是巧的很。你对南方是不是还是那么情有独钟?
李泽辉:是呀,我们南方有着巍峨的雄姿,宜人的气候,变幻莫测的云海,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观,神秘奥妙的宗教文化,几乎处处都是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你看(展示图片,指图介绍各景点)尤其是安徽省南部的九华山和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四绝”著称的黄山,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湖南省中南部素有“五岳独秀”美称的衡山和西北部风光瑰丽的大自然迷宫-张家界,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江西省北部的庐山和西南部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岗山,浙江东南的雁荡山和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四川盆地西部的峨嵋山、青城山和东部的缙云山等,各领风骚,是驰名海内外引人入胜的名山。
我们南方不仅山青,而且水秀。长江三峡景色雄伟壮丽,被喻为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画廊”、“人间仙境”,是旅游的黄金地带。桂林漓江、浙江钱塘江、四川黄龙寺和九寨沟,山水如画。桂林漓江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杭州西湖十景,更是叫人赞不绝口,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游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了无数娓娓动听的赞美诗篇。
宋成:你们南方美,我们北方的景色也不逊色。
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展示图片,指图介绍各景点)这儿古代建筑很多,故宫、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现代建筑如地下铁道、首都国际机场、彩色电视中心、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电讯大楼等,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还有西安附近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蕴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园。五岳独尊──山东泰山。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涞水县的野三坡、秦皇岛的北戴河、山海关、平山县的西柏坡、易县的清西陵……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李泽辉:啊!我国的旅游资源真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可以说处处有水处处娇,山有水则秀,水得山而媚。
宋成:“百闻不如一见”,有时间我带你欣赏一下北国风光。不和你谈了,我们该出发了,以后再联系吧。
李泽辉:好吧,再见!
北方主持:通过我们北方和南方的表演,相信大家对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有了进一步了解。
教师:通过大家的展示,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一:我国山川壮丽,地大物博。南北方存在着很大差异。
学生二:我们的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
……
活动七:游戏
南方主持:现在我们做一个文字游戏:用“南”和“北”两个字组词,并简单说明该词的主要含义。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北方屋顶多建成平顶。
……
(三)活动总结
北方主持: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究竟“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让我们的老师来评判一下吧。
教师:同学们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你们表现得非常好。我为你们出色的表现鼓掌!
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课下可以撰写小论文“我喜欢北(南)方地区”。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18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哈尔滨虹桥学校 丁 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2.能力目标

(1)培养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3.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方法

1.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2.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3.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2008年3月24日17点(北京时间)在希腊举行了什么重要活动?(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2007年4月,中国宣布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路线时,中国某地区将拒绝圣火经过该地,是哪个地方呢?(台湾省)为什么呢?(台独)今天,我带领大家走进台湾。
时事热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导言的设计,与本节的内容密切相关——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和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教师介绍台湾省面积组成等概况。

2.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在纬度位置时,注意哪条重要纬线经过台湾岛,穿过哪个部位。)

过渡:台湾省到底是不是中国的领土呢?

阅读课本第34页活动2的材料,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

教师归纳:台湾省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过渡:台湾省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回归?

教师介绍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

(见备课资料)

虽然台湾省由岛屿组成,但它的经济却很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为什么台湾省经济如此发达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台湾的经济。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省出口贸易的结构比重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出口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为主。

(教师追问)在台湾省有哪些农产品呢?

读图分析“图6.24 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和“图6.25台湾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1)台湾岛主要有哪些农产品?

(2)说说这里盛产农产品的原因。

(3)农产品和森林各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4)台湾省是我国“美称”最多的省份之一,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

海上米仓
东方甜岛
水果之乡


森林之海
东南盐库


(教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见备课资料)

“森林之海”:台湾岛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什么还会有温带和寒带的植被?

释疑:读图6.26 学生分析解释。

(5)台湾岛有哪些矿产品?

归纳:资源丰富,宝岛——台湾

讲述:20世纪60年代,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当时世界正处在国际分工时期,发达国家纷纷选择台湾作为自己加工厂。当时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进口—加工—出口。

为什么选择台湾作为加工厂呢?(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优势有哪些呢?)

教师引导:

台湾的地理位置——港口多,交通便利。

当时人民的收入低——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

台湾当局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吸引外资和设立加工区。


20
世纪60年代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我们了解一下台湾的工业情况。

读图讨论、分析,“图6.30台湾岛主要的工业中心”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3)这种分布的特点的形成,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归纳

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


本章是认识省级区域,通过前面两节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析省级区域的基本方法。在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补充材料,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台湾的经济发展为线索,更能体现台湾不同时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发展经济。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思想,同时也将枯燥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农产品内容融合到经济当中,使学生意识到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密切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设置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能力。












查阅大量材料,这些材料能够体现台湾的经济特点。也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欣赏台湾的自然风光)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

(拓展)台湾回归后,与大陆经济联系的益处?


总结要点。并留下思考题目,使学生能力有所延伸。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18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 付珊珊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播放《奥运会吉祥物宣传片》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提问]



1.同学们,刚才在动画片里都看到了什么?



2.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哪召开?



3.咱们当中有没有人去过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对北京的印象吗?



  北京给我的印象是古典的、浪漫的、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了解北京。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1.位置



[过渡]我们学习一个区域,先要了解它的什么?



另外作为首都,它还有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使其全面认识北京的地形、气候等。



[小结]可见北京的位置具有优越性,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2.职能



[过渡]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呢?



政治中心(出示政府机构图)(播放图片)、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3.历史悠久



[过渡]北京因其位置的优越性不仅是新中国的首都,在历史学科中我们应该学过,古代很多朝代,如金、元、明、清先后在这里建都。



*北京城市格局



(出示北京旧城土图)



(出示现北京城图)



(出示北京古代城区的变迁图)



*文明古迹



[过渡]作为古都,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



(出示课件)



介绍哪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现代化建设(出示图片)



可见,北京不仅历史悠久,作为首都,为了适应世界形势,也在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京腔京韵自多情,甘美芬芳故乡情,在短暂的时间里,你对北京的知识领会了多少?



    我们对北京只是一些简单的认识,老师希望你学会的是认识一个城市、区域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触类旁通。



四、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我们爱祖国、爱首都、爱家乡。2008奥运会在北京举行;2009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这是我们的骄傲,希望我们在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时刻不忘为祖国、为即将举行的奥运会和大运会做点什么!
  











[回答] 福娃。





[回答]北京。



  



[回答]自由发言。

















[回答]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小组活动]



小组根据所给图片和教材认识北京,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认真、最主动。





1.找北京的政府机关。



2.了解天安门广场的结构。



3.欣赏。



任选一项介绍北京是文化中心的条件。



在教材中找到能够证明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的语句。



了解北京旧城的格局,说出北京旧城的结构特点。



对比北京旧城和现北京城看看二者的关系。



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清,可以作简单介绍。



[讨论]故宫的压力,出谋献策。



欣赏,说说与刚才的北京有什么不同?





[讨论] 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用一句话说说收获。



我们的家乡是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城市,我们来描述一下她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可任选一方面来说)



[作业]把所描述的内容整理成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题的短文。



在激昂的奥运会会歌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





问题导入,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















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熟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有意识的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加深理解。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先从感性上认识现代化大都市的特征,而后通过讨论明确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加深对首都北京的热爱。





















提升认知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19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北京》说课材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 付珊珊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查找资料并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总体把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众多,了解我国曾经的辉煌,增加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多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届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 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在学生探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然后再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清,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 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 倡导行动

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19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 胡成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理解“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双赢的。



3.理解香港和澳门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港澳地区地理特点的学习,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港澳地区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的了解,逐步树立在城市的发展中应重视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学法指导】针对不同模块探究内容的不同,采用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教学活动
设计理念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2.在《东方之珠》音乐声中欣赏香港和澳门风景图片。
进行情感熏陶和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模块一:探究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活动
设计理念

1.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和“香港和澳门图”,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讨论分析港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简要说明,港澳地处祖国大陆东南端,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内外广阔的发展空间。
掌握分析和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借助地图,从纬度、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入手,去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要抓住其主要的位置特点,进而去分析它对自然、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位置的分析技能和分析推理能力。




模块二:探澳人多地狭及可持续发展



教学活动
设计理念

1.根据香港与澳门面积、人口数量,计算出两地区人口密度,并与北京、上海和自己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比较,从而归纳出人多地狭的特征。



2.展示“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港澳是如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



提供香港围海造地的资料,针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其利弊。



3.展示“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让学生分析交流“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模块三:探究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教学活动
设计理念

1.了解港澳的经济特点。



(1)假如你是香港的行政长官,凭借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香港应大力发展哪些产业呢?



播放有关香港国际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及旅游业简介录像。



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总结出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2)阅读材料,了解澳门的博彩旅游业。



2.出示“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 ,说出祖国内地、香港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对照此图,交流祖国内地与香港如何进行优势互补的。



归纳出香港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和意义。



3.阅读教材31页“阅读材料”和“祖国内地的在香港转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图”,说说什么是转口贸易?香港的转口贸易给香港和祖国内地的发展带来了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师点明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4.阅读资料



教师提供有关李嘉诚在大陆投资的资料。



5.通过书籍、报刊、杂志或互联网,收集有关材料,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还有哪些方面与祖国内地联系,说说这些联系对双方社会经济的影响。
  



依据具体条件,合理推断发展方向,从而培养推理判断能力。







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等因素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









  









培养地理图文信息的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加深理解优势互补的模式。







通过阅读增长图,理解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政策的真正含义。









进一步理解内地与香港加强合作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归纳分析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拓展迁移



教学活动
设计理念

1.如今香港回归将10年,澳门回归也已8年,他们依然繁荣稳定!而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对此你有何感想?



2.设计一张课题小报告,探究我国其他的省级区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19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北京的古老与现代──对抗赛

李桂香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与古都有着直接的渊源。教材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包括城市的格局、历史遗迹等,同时还提出了如何保护古城特色的问题,为后面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介绍了古城北京现代化的一面,无论从城市的建设还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看,北京都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当学生对北京“传统”与“现代”的层面都有所了解之后,教材又很自然地提出了是“保护”还是“发展”的问题,启发学生辩证、全面地思考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将“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现实矛盾通过活动题的形式摆在了学生面前,是为北京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熟悉,有的同学是北京的,有的同学去过北京。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一些,学习这部分内容会相对比较方便。教师已经提前让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看看他们眼中北京的变化(包括北京城市的面貌、北京人民的生活等各方面),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北京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


四、活动安排


根据以上的分析,上课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学习历史悠久的古城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素材。每个大组又根据相应的问题分成几个小组,这样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学生活动起来目标就会很明确。之后以联合对抗的方式,分别说明北京的古老与现代、认识发展与保护的问题,结合北京奥运会的热点为北京的未来出谋划策。


我提供给学生的准备的问题主要有


关于历史悠久的古城的问题:


1.“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布局?”


2.介绍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注意让学生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介绍北京。


3.“北京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了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又为它留下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在从古至今北京的发展中,自然环境一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读图6.7探究“北京古代城区的变迁说明北京城址的迁移与水源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自然环境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影响。


4.分析活动2题:“如今北京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我们这一次应该如何处理呢?”


5.学生讨论23页活动第2题:“利用”与“保护”的问题,认识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关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问题:


1.读图6.9“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从图中提取信息:北京新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2.你认识的北京的现代化是什么?


3介绍北京的重点功能区,感受北京的时代气息。


4.紧接着将“胡同”和“四合院”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讨论:由于北京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有的城市职能,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景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出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这对北京来说,是一个独特的考验。


五、效果评价


用学生的分组活动代替教师的教授。用学生的自主探究代替教师的教授。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效果非常好。鉴于课堂时间较紧,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另外,在学生针锋相对的对抗中注意把握研讨的方向。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细枝末节上而影响对重点的把握。还有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度,不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只是几个学生展示的独角戏。尽量给更多的同学以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有效的调控。


教无定法。只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够完成课标的要求就是有效的或者说是成功的方法。


河北省涿州市双语学校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20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原创: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及实录

朱思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培养从地图上获取区域知识的能力。(2)学会用事实和史料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3)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以文字、图片、音乐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2)教师提供相关图、表,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合作完成“寻美探宝”活动,共同分享探究成果。(3)学会从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中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以此激发勇于发表意见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2.台湾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难点

自然环境与物产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网上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政治、风土、人情资料图片。

教学方法

参与开放型的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读图、析图、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6年春节晚会”有个引起亿万国人高度关注的活动──给两只大熊猫起名字。你们认为哪两个名字最好?你知道要送往哪里吗?(多媒体展示“熊猫”图片,学生回答后并板书课题:“台湾省”)

讲授新课:

师:假如你们是那两只熊猫的话,你们最想了解台湾省哪些方面的情况?

生1:台湾在哪里?离我们远不远?

生2:那里的环境怎么样?好玩吗?

生3:我若是熊猫,我们到了那里会吃到什么食物?(教师对学生积极提问的精神给予表扬,课件展示“台湾省地图”)

师: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你将怎样通过地图给两只可爱而贪玩的“熊猫”消除以上顾虑呢?请你到屏幕前给他们介绍一下。(学生用鼠标或教杆指屏幕上的地图,边指边说出自己在地图上所发现的海洋、岛屿、陆地、山脉、河流、城市、经纬线等地理事物。多个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地理事物说给同学们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对他们的回答介绍做出肯定性评价,点击闪烁上述地理事物。)

(板书:一、位置、范围)

师:以上同学在给“熊猫”介绍台湾时,好像有点散乱,你能否按板书的顺序整理一下?

生1:从位置上看台湾在我国东南方,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四面被海洋围绕,分别是南方的南海、西方的台湾海峡、东北方的东海和东面的太平洋。

生2:从范围上看,台湾岛位于22°N-26°N和120°N-122°N之间,台湾省还包括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等岛屿。

生3:我还发现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位置应处于热带和亚热带间。

生4:台湾岛上有很多较短的河流,标注名称的只有“浊水溪”。

师:(对四位同学精彩的总结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第三位同学)你们由第三位同学的回答,能推测出台湾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吗?试着说出有何特点?

生: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降水较多……(课件展示“火烧寮”“浊水溪”“日月潭”图片)

师:正因为如此,台湾北部有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流;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台湾省是否就仅指台湾岛?谁能告诉我?(学生回答后,老师再介绍大陆附近的金门岛、妈祖岛目前也属于台湾省管辖。)

师:现在,我们能否通过地图将台湾到大陆的距离量算出来?请把结果告诉可爱的大熊猫,台海两岸近在咫尺。(要求学生完成P33“活动”第1题,结合金门岛、妈祖岛讨论两岸不可分割的关系。)

师:在读图时你们注意到台湾岛的轮廓像什么吗?

生:像芭蕉叶;像树叶;像纺锤;像小船……

师:像树叶,总有一天要落回大陆这坚固的根边;像孤舟,波涛中漂泊多年终将回到大陆这港湾;我想它更像游子,日思夜念着大陆母亲。(课件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首诗,才能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师生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议,注意语调感情)

师:两岸人民本是同根生,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但最近几年,台独势力妄图将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这是我们决不能容忍的,请你搜集证据驳斥台独分裂分子,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并说出你是从什么角度进行驳斥的?

生:答略。(学生举行小讨论会,用从教材里或其它媒体里搜集的资料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证据,师生共同评议。)

(板书:二、祖国神圣领土)

师:刚才“熊猫”想知道台湾哪里好玩,哪位“台胞”给他介绍台湾好玩的地方?(课件展示“台湾八景”的风光照片,如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地。)

生:答略。(学生可任选其中图片,描述台湾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借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赞赏。)

师:台湾不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我们,而且还盛产好多东西。这里有一幅“藏宝图”,快点看里面藏有多少种物产?藏在哪里?你能把它们放入“百宝箱”内吗?(“藏宝图”由“台湾农矿产品分布图”制成,其中图例制成动画,可拖动;“百宝箱”由P36“活动”第1题表格制成。学生可将找到的“宝物”拖放入“百宝箱”,然后说出台湾众多美称的由来和含义,教师积极引导、帮助。)

生:煤、石油、铁、铜、水稻、甘蔗、菠萝、茶叶、森林……

师:假若你是“熊猫”,通过上面的介绍,你会发现台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将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学生踊跃回答,相互交流,分享成果。)

(板书:三、美丽、富饶)

师:在刚才的“台湾岛农矿产品分布图”上,老师产生一些疑惑,这些“农作物”和“森林”在分布上有些“泾渭分明”,森林在中间而农产品在岛屿周围,这是什么原因?你能帮老师找到答案吗?(课件展示“小探究”:㈠“台湾岛地形图”、“沿23.5°N地形剖面图”,“农矿产品分布图”能与之叠加分离,旁附问题:①台湾岛地形特点是什么?各叫什么名称?②各地形区对应的物产是什么?③从土壤肥力、耕作条件、水土流失等方面分析地形对物产分布的影响。㈡“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农矿产品分布图”也能与之叠加。附问题:①台湾岛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与何有关?②台湾岛降水东西一样多吗?为什么?降水类型是什么?③气温与降水对农产品和森林资源的分布产生什么影响?㈢“台湾山脉南段植被垂直分布图”。附问题:①台湾山脉植被类型有几种?试分析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②找出台湾代表性的树种是什么?③判断台湾的森林覆盖率,理解“亚洲天然植物园”的含义。④森林面积大对台湾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图资料,与同组同学合作研究,并将探究成果由小组代表汇报出来,其他人补充。)

生:答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议,回答无论准确与否,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探究的乐趣。)

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宝岛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回答表现得很好,超出我的想象,希望大家保持这种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继续搜集有关台湾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再见!

(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第一中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20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原创: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马建民



[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



[教材分析]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三部分:(1)位置、地形、景观;(2)绿洲农业;(3)能源开发。用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学习(1)、(2),第二课时学习(3)。



[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掌握了学习省级行政区的基本要点。



2.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概念还需进一步加深。



3.学生具有读图、识图、填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知道“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



(3)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新疆的主要地形分布;



(2)通过对新疆土特产的介绍了解新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绿洲农业与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难点]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



[教具]小黑板、中华旅游百科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疆域宽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东南宝岛——台湾的地理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西北内陆的新疆去旅游一番,在旅游之前我先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1.我国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是什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2.你知道哪些有关新疆的知识?



(参考:新疆很干旱、新疆有沙漠和绿洲、新疆盛产葡萄干、哈密瓜、新疆有天山雪莲、新疆有火焰山、新疆有楼兰古国……)



总结:新疆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少雨,却一直吸引着许多游客纷至沓来,在新疆广泛流传着“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瓜、库尔勒的香梨没有渣”,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吧!



一、高山、荒漠和绿洲



1.阅读教材和图6.31,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新疆居民以哪两个民族为主体?(维吾尔族、汉族)



(2)新疆境内有哪些山脉、哪些盆地?形成什么格局?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特征)另外还有我国陆地最低点——吐鲁番盆地(艾丁湖—155米)、哈密盆地(盛产哈密瓜)



(3)新疆境内有哪些沙漠、河流?(我国面积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4)新疆为什么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山环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不易到达)



(5)新疆的绿洲分布在那些地方?水源来自于什么?



(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



2.读图6.32,回答哪些地区适合居民生活?(绿洲)



3.活动(1)完成图6.33,画出三山两盆,体会新疆地形特征。(2)阅读图6.34的旁白部分,结合地图,课下完成所设问题。



二、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新疆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都分布在绿洲里。



1.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人们在绿洲里修建了哪些水利设施,用来发展什么农业?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特色农产品有哪些?(人们修建了水渠、灌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发展灌溉农业。基于特有的光热条件,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高粱、玉米。)



(2)读图6.36,观察一下绿洲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为什么新疆瓜果会特别甜?(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新疆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所以新疆瓜果会特别甜。)



2.读图637,了解坎儿井,坎儿,是井穴的意思,坎儿井有2000多年历史,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利用盆地倾斜的地势进行引水灌溉,不受季节、风沙限制,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常年自流灌溉。



3.新疆土特产分布:“火洲”吐鲁番(火焰山)盛产葡萄、鄯善、哈密盛产哈密瓜、库尔勒盛产香梨。



4.讨论完成活动(2)



5.课下通过讨论完成活动(3)



[知识拓展]介绍天山雪莲、天池、楼兰古城、宗教和饮食(《中华旅游百科》548—569)



[反馈练习]



1.新疆气候干旱的原因是(  )



A.位于高纬度地区  B.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C.地面植被少  D.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



2.我国最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我国最长的内流河__________,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__________。



3.我国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



A.塔里木河  B.额尔齐斯河  C.伊犁河  D.黑龙江



4.新疆民族的主体是__________族和__________族。



5.下列属于不属于新疆主要农作物的是(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高粱



[自由组题]学生自己出题,进行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高山、荒漠和绿洲



1.民族主体:维吾尔族和汉族

2.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3.沙漠、河流: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

4.气候特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5.绿洲分布和水源来源



二、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1.农业特色:灌溉农业

2.主要农作物:小麦、高粱、玉米

3.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

4.特色水利工程:坎儿井

5.新疆土特产分布



课堂实录:



师: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疆域宽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东南宝岛——台湾的地理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西北内陆的新疆去旅游一番,在旅游之前我先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师:1.我国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是什么?



生:我国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师:2.你知道哪些有关新疆的知识?



生1:新疆很干旱、新疆有沙漠和绿洲。



生2:新疆盛产葡萄干、哈密瓜。



生3:新疆有天山雪莲。



生4:新疆有火焰山。



生5:新疆有楼兰古国。



……



师:总结:新疆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少雨,却一直吸引着许多游客纷至沓来,在新疆广泛流传着“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瓜、库尔勒的香梨没有渣”,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吧!



一、高山、荒漠和绿洲



1.阅读教材和图6.31,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学生阅读,然后教师提问。



师:新疆居民以哪两个民族为主体?



生:维吾尔族和汉族。



师:新疆境内有哪些山脉、哪些盆地?形成什么格局?



生1: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生2: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



师:新疆还有没有别的盆地?



生3:有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



师:对,还有我国陆地最低点——吐鲁番盆地,那里的艾丁湖—155米、还有盛产哈密瓜哈密盆地。新疆境内有哪些沙漠、河流?



生: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漠、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师:新疆为什么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生: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山环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不易到达。



师:新疆的绿洲分布在那些地方?水源来自于什么?



生1: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



生2: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



2.读图6.32,回答哪些地区适合居民生活?(绿洲)



3.活动(1)完成图6.33,画出三山两盆,体会新疆地形特征。(2)阅读图6.34的旁白部分,结合地图,课下完成所设问题。



师:在较为干旱的地理环境下,新疆居民靠什么发展农业,他们在什么地方发展农业呢?让我们走进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二、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师:新疆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都分布在绿洲里。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问题:(1)人们在绿洲里修建了哪些水利设施,用来发展什么农业?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特色农产品有哪些?(2)读图6.36,观察一下绿洲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为什么新疆瓜果会特别甜?



生1:人们修建了水渠、灌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发展灌溉农业。



生2: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高粱、玉米。



生3: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



生4:新疆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所以新疆瓜果会特别甜。



读图6.37,了解坎儿井。



师:坎儿,是井穴的意思,坎儿井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利用盆地倾斜的地势进行引水灌溉,不受季节、风沙限制,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常年自流灌溉。



师:新疆土特产分布:“火洲”吐鲁番(火焰山)盛产葡萄、鄯善、哈密盛产哈密瓜、库尔勒盛产香梨。



下面大家讨论完成活动(2)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针对合理开发水资源,当地人们要维护修建更多坎儿井,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并且要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完成后布置学生课下通过讨论完成活动(3)



(迁安市野鸡坨镇东周庄中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20 07:21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四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实录

唐山75中学 祁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探究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的原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维吾尔族民族服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请一名学生身着维吾尔族服装出场,向同学提问“我来自哪个民族?”“我们聚居在哪个省区?”“你想了解我的家乡吗?请跟我来!”



播放视频《新疆好》,让学生在歌声中领略新疆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物产。



教师:同学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已来到了新疆,你们觉得新疆怎么样?



学生:美!



教师:新疆的美可以说是目不暇接,数不胜数。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探索新疆的奥妙。你吃过新疆产的瓜果吗?味道怎么样?



学生:甜!



教师: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本节课探究话题:为什么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



教师:要想揭开这个谜,我们得从哪里入手?



学生:新疆的气候。



课件出示:乌鲁木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疆气候特征及对地表景观影响。



教师:乌鲁木齐各月均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各是多少度?气温年较差是多少?



学生:7月均温28℃,1月均温-14℃,气温年较差大,为42℃



教师:新疆的气温不仅年较差大,而且日较差也较大,有一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特征,谁知道?



学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教师:再看降水,从降水柱状图上观察乌鲁木齐各月降水分配情况如何?



学生:各月降水都很少,最多的月份尚不足50毫米。



教师:看新疆降水量分布图,新疆各地降水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大部分地区降水都不多,相当部分地区降水在50毫米以下。也有降水量稍多的地方,在新疆中部偏北的部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新疆的气候特征。







选取典型地区加深学生对干旱特征的认识。



教师:你能在图上找到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吗?



学生:位于吐鲁番的托克逊。



课件出示托克逊资料。



教师:新疆的气候为什么这么干旱呢?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



学生:地理位置。



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附加新疆轮廓图,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疆地理位置、面积最大的特点。



板书:位置──西北边陲  面积最大



课件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附加新疆距离太平洋超过2500千米,距离印度洋超过1600千米,亚洲地理中心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疆海陆位置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教师:干旱的气候跟地形有关系吗?



课件出示新疆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并在黑板板画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三山夹两盆”的分布形式类似于哪个字的右半部?



学生:疆。



教师:疆字的左半部分呢?



引导学生观察新疆西部国境线的形状,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弓字。



教师: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



课件点击相关链接,展示三山、两盆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顶白雪皑皑,山麓地带森林、草原景观,盆地内部沙漠广布的特点。



教师:为什么新疆的山地会出现雪峰、森林、草原共存的景象?



学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出现垂直变化,自然景观也出现垂直变化.



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新疆的气候与地形有什么关系?并再现“疆”字,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互相研究讨论,然后归纳总结。



学生: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使海洋湿润气流难以进入盆地,所以气候干旱。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附加长短不同的箭头表示夏季风的前进方向和势力逐渐减弱的趋势。



教师:能给我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来自东南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暖湿的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还要遭到崇山峻岭的阻挡,来到新疆已是强弩之末,怎能攻破新疆的铜墙铁壁?即使夏季风想给新疆送来甘露,多难啊!所以羌笛就不要怨杨柳了,因为春风难度玉门关。同时由于地形闭塞,盆地内部的干燥气流也难与外界交流。



课件出示中国干湿区的划分图,提示学生观察并总结新疆所属的干湿区。



学生:新疆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



教师:新疆有相对比较湿润的地区吗?为什么?



学生一般能观察到天山南北较湿润,属于半干旱地区,但对原因分析有一定困难,教师适当提示。



教师:由于准噶尔盆地是半封闭盆地,夏季北方来的湿润气流在天山形成大量山地降水,使这里形成相对湿润的半干旱地区。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滋润着天山南北的牧场和农田。



课件出示思考题:造成新疆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






教师:在新疆有适合人类生存并能发展农业的地方吗?(承上启下,引入人口、城市分布教学)


课件出示新疆荒漠及周围环境图,及问题“哪些地方适合人居住?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绿洲地区适合人类居住。


学生:海拔超过雪线的高山成为“旱海”中的“湿岛”,冰雪融水汇成的河流在山麓地带浇灌出片片绿洲,成为新疆人口、城市、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地区


教师:新疆的绿洲面积只占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以上的耕地、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那么绿洲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怎么样?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板书: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不利条件: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


教师:看来绿洲地区发展农业的光热条件是足够了,那么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新疆缺的是大气降水,但能找到水吗?在哪儿?


教师以手势提示学生水在山上和地下。


教师:新疆地表虽然干旱,冰雪融水在地下却汇集了丰富的地下水。新疆人民很早就利用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将其引出用于农业生产。


课件展示:坎儿井景观图、结构图,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坎儿井之妙。


教师:坎儿井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源问题,其贡献不亚于都江堰,有人把新疆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那么绿洲农业有何特点呢?看看特色产品就知道了。


课件展示:绿洲农业的特色产品并追问:红色系列──为什么这样红?瓜果──味道怎么样?长绒棉──为什么长得这样好?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连线题



课件展示: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释其瓜果甜的原因,教师总结。


教师: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降水最少的地方,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古老的坎儿井水渠密如血脉,自古就盛产葡萄和瓜果,著名的葡萄沟就位于那里。在那儿,乡乡村村,家家户户,随处可见葡萄园、葡萄架,瓜果成熟时,沁人心脾,真是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


课件展示:晾房图片


教师:在吐鲁番的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十字花砖结构的中空大楼,这就是晾晒葡萄干的晾房。我们唐山、秦皇岛一带也出产葡萄,味道和吐鲁番的味道一样吗?我们也建些晾房制作葡萄干可以吗?


学生:味道不如吐鲁番的葡萄。无干燥的气候,制不成葡萄干。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为什么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了解了新疆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三山夹两盆的封闭地形,干旱少雨、沙漠广布的自然环境。的确,新疆是干旱的,但只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顺应自然,改造环境,同样可以孕育出绿色,创造出甘甜。让我们衷心祝福新疆的瓜果香飘万里,甜到更多人的心里。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1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第一中学 朱思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培养从地图上获取区域知识的能力。(2)学会用事实史料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3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以文字、图片、音乐引发认识台湾的强烈求知欲望。(2)教师提供相关图、表,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合作完成“寻美探宝”活动,共同分享探究成果。(3)学会从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中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勇于发表意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激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2)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会能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2.台湾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与物产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网上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政治、风土、人情资料图片。



教学方法



参与开放型的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读图析图、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6年春节晚会”有个引起亿万国人高度关注的活动──给两只大熊猫起名字。你们认为哪两个名字最好?你知道要送往哪里吗?(多媒体展示“熊猫”图片,学生回答后并板书课题:“台湾省”)



讲授新课



师:假如你们是那两只熊猫的话,你们最想了解台湾省哪些方面的情况?



生1:台湾在哪里?离我们远不远?……



生2:那里的环境怎么样?好玩吗?……



生3:我若是熊猫,我们到了那里会吃到什么食物?……(教师对学生积极提问的精神给予表扬,课件展示“台湾省地图”)



师: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你将怎样通过地图给两只可爱而贪玩的“熊猫”消除以上顾虑呢?请你到屏幕前给他们介绍一下。(学生用鼠标或教杆指屏幕上的地图,边指边说出自己在地图上所发现的海洋、岛屿、陆地、山脉、河流、城市、经纬线等地理事物。多个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地理事物说给同学们听,互作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对他们的回答介绍做出肯定性评价,点击闪烁上述地理事物。)(板书:一:位置、范围)



师:以上同学在给“熊猫”介绍台湾时,好像有点散乱,你能否按板书的顺序整理一下?



生1:台湾从位置上看在我国东南方,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四面被海洋围绕,分别是南方的南海、西方的台湾海峡、东北方的东海和东面的太平洋。



生2:从范围上看,台湾岛位于22°N~26°N和120°E~122°N之间,台湾省还包括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等岛屿。



生3:我还发现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位置应处于热带和亚热带间。



生4:台湾岛上有很多较短的河流,标注名称的只有“浊水溪”。



师:(对四位同学精彩的总结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第三位同学)你们由第三位同学的回答,能推测出台湾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吗?试着说出有何特点?



生:热带与亚热带气候;高温,降水较多……(课件展示“火烧寮”“浊水溪”“日月潭”图片)



师:正因为如此,台湾北部有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流;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台湾省是否就仅指台湾岛?谁能告诉我?(学生回答后,老师再介绍大陆附近的金门岛、妈祖岛也属于台湾省管辖。)



师:现在,我们能否通过地图将台湾到大陆的距离量算出来?请把结果告诉可爱的大熊猫,台海两岸近在咫尺。(要求学生完成P33“活动”第1题,结合金门岛、妈祖岛讨论两岸不可分割的关系。)



师:在读图时你们注意到台湾岛的轮廓像什么吗?



生:像芭蕉叶;像树叶;像纺锤;像小船……



师:像树叶,总有一天要落回大陆这坚固的根边;像孤舟,波涛中漂泊多年终将回到大陆这港湾;我想它更像游子,日思夜念着大陆母亲。(课件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首诗,才能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师生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议,注意语调感情)



师:两岸人民本是同根生,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但最近几年,台独势力妄图将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这是我们决不能容忍的,请你搜集证据驳斥台独分裂分子,证明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并说出你是从什么角度进行驳斥的?



生:答略。(学生举行小讨论会,用从教材里或其它媒体里搜集的资料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证据,师生共同评议。)(板书:二:祖国神圣领土)



师:刚才“熊猫”想知道台湾哪里好玩,哪位“台胞”给他介绍台湾好玩的地方?(课件展示“台湾八景”的风光照片,如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地。)



生:答略。(学生可任选其中图片,描述台湾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借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赞赏。)



师:台湾不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我们,而且还盛产好多东西。这里有一幅“藏宝图”,快点看里面藏有多少种物产?藏在哪里?你能把它们放入“百宝箱”内吗?(“藏宝图”由“台湾农矿产品分布图”制成,其中图例制成动画,可拖动;“百宝箱”由P36“活动”第1题表格制成。学生可将找到的“宝物”拖放入“百宝箱”,然后说出台湾众多美称的由来和含义,教师积极引导、帮助。)



生:煤、石油、铁、铜、水稻、甘蔗、菠萝、茶叶、森林……



师:假若你是“熊猫”,通过上面的介绍,你会发现台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将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学生踊跃回答,相互交流,分享成果。)(板书:三:美丽、富饶)



师:在刚才的“台湾岛农矿产品分布图”上,老师产生一些疑惑,这些“农作物”和“森林”在分布上有些“泾渭分明”,森林在中间而农产品在岛屿周围,这是什么原因?你能帮老师找到答案吗?(课件展示“小探究”:㈠、“台湾岛地形图”、“沿23.5°N地形剖面图”,“农矿产品分布图”能与之叠加分离,旁附问题:①、台湾岛地形特点是什么?各叫什么名称?②、各地形区对应的物产是什么?③、从土壤肥力、耕作条件、水土流失等方面分析地形对物产分布的影响。㈡、“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农矿产品分布图”也能与之叠加。附问题:①、台湾岛的气温怎样变化的?与何有关?②、台湾岛降水东西一样多吗?为什么?降水类型是什么?③、气温与降水对农产品和森林资源的分布产生什么影响?㈢、“台湾山脉南段植被垂直分布图”。附问题:①、台湾山脉植被类型有几种?试分析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②、找出台湾代表性的树种是什么?③、判断台湾的森林覆盖率,理解“亚洲天然植物园”的含义。④、森林面积大对台湾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图资料,与同组同学合作研究,并将探究成果由小组代表汇报出来,其他人补充。)



生:答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议,回答无论准确与否,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探究的乐趣。)



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宝岛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回答表现得很好,超出我的想象,希望大家保持这种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继续搜集有关台湾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1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四节 《新疆》教学设计



五羊中学 许碧燕





教材分析



1.教材把新疆放在“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这样的大背景下,安排学生去认识、探究学习,突现的是省内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教材图文并茂,设问环环相扣,有理有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假如按教材一步一步实施时,却发现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类似于逻辑推理式的冗长过程。



教学策略



在细细琢磨了教材和新课标中相关的内容后,依据“与我有关,我能做到”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听看说行动顺序,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我在行动(分享听和看的感受、找出新疆特色、探密特色新疆成因、我看西部大开发)学习成果形成(小论文、小制作等)。



教学设计纲要



一、多媒体情景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CAI导入]多媒体播放《新疆是个好地方》,鼠标切换图片“新疆风光图片”



[师生分享]新疆景色分外妖娆,叫我如何不爱“她”



[设问]“她在哪?”(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CAI展示]新疆在西北地区、我国的内陆、温带地区



随学生的回答CAI展示:四大地区分布图、鼠标点击“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请学生指图并用自己的语言简介新疆的位置范围、民族,并画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布图。



[承转]是的,新疆是独特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我们一起找出新疆更多的不一样,探究新疆的秘密,解读特色新疆



[讨论]不一样的井:坎儿井



不一样的瓜果:含糖量高,颜色鲜艳



不一样的棉花:优质长绒棉,



不一样的树林:胡杨林



不一样的牧场:长在山坡上的牧场



不一样的山:火焰山



不一样的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儿齐斯河),内流河(塔里木河)



不一样的洲:绿洲



不一样的路:古丝绸之路



不一样的……



[探究]为何不一样?



随着问题的发现和分解回答,再把零碎的答案进行综合,达到新课标下列的要求:(附在后)



[拓展]我谈西部大开发(课后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形成小论文)



达到新课标下列的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知道灌溉农业的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知道畜牧业发展条件及主要牧场的分布。



5.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



6.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7.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8.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9.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西北地区的开发、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0.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说明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如何保护环境。



11.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某地区人民如何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经济。



2.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本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与水源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2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2.能力目标



(1)培养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3.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培养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方法



1.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2.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3.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



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



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板书: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



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



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



承转: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



活动: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



2.阅读P34:蓝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______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



材料______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______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补充、讲述:通过刚才的量算大家知道高雄距厦门306km。基隆离福州仅276km。若在两地之间修建海底隧道,乘特快列车仅需2至3小时即可到达,足见两地距离之近。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



首先,从地缘关系上,台湾原本就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大约l万年前,相连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可以得到证明,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且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其次,从血缘关系上看,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广东、福建。即使是台湾的“土著”居民高山族人,他们的根也在大陆。据专家考证,台湾高山族是我国古代於越族(简称越人)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约在4000年前,绍兴一带的部分越人因某种变故,乘船渡海,迁入台湾繁衍生息,成为台湾最早居民。今天台湾高山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原始的宗教崇拜,与古越人极其相似,如二者都有断发纹身的习俗,都崇拜岛神,以鸟为图腾。高山族与越人先民在遗物方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80年,台湾台东卑南乡发现的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和玉器,与百越族遗物非常相似。更令人惊讶的是,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器,与河姆渡的印纹陶器仿佛是同一模子里出来的……这一切都说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血脉相通。



最后,从行政区划、文化渊源上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王土”。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东吴国君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元统一后,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台湾正式为中央政权所控制。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正式收复台湾,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清政府更加珍惜这块宝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设置台湾省。但隔十年之后爆发了甲午战争,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



综上所述,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殷切地盼望台湾回家,祖国统一,都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我们相信,那一天为期不远了。



承转;刚才我们提到从明朝开始,列强就多次进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重了台湾之“宝”。



活动:请大家阅读P3,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



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



提问: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



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



板书: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20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



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



提问,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材料。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提问,学生回答。略。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



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



(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



学生画图,分析。教师指导,检查。



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略。



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问,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2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地理组区



【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形分布特点,学会用简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



【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三山夹两盆”、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是本区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形成本区高山、荒漠、山地牧场及绿洲等自然景观。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



如何从“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图中获取新疆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及绿洲在干旱地区的作用,并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问题。



【教学方法】



地理图像导学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资料。

教师:新疆挂图、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有哪些呢?



学生:《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



教师:在《西游记》中有一个回合,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铁扇公主,他们交战的地点在哪呢?



学生:火焰山。(出示火焰山幻灯片)



教师:火焰山位于今天的哪个地区呢?



学生: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神秘的新疆。



(讲授新课)



一、高山荒漠和绿洲



1.位置、面积、人口



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并在新疆所在的位置闪烁。



学生活动:读图描述新疆在全国的位置。



阅读地图册P28,说出新疆的面积、人口和民族特点。



学生归纳: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以维吾尔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2.“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



教师:出示读图提纲。



(1)阅读课本图6.31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找出新疆主要山脉和盆地,归纳地形分布特征。

(2)完成P41活动题1,简单画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体会“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

(3)根据图6.31的图例,找出哪些山脉的海拔超过雪线,这些山脉对于新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读图、归纳、填图、分析。



教师:幻灯片演示主要山脉、盆地,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



3.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



复习提问: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什么?(干旱)



教师:出示新疆沙漠景观图片。



出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



学生读图:分析新疆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在50mm以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学生活动:通过练习分析新疆干旱的原因。(把下列内容按照因果关系组合起来,以分析新疆干旱的原因。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④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4.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主要分布在绿洲上。



教师:幻灯片出示“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的环境”图。



设问:

(1)新疆有1900万人口,哪些地区适合人居呢?

(2)为什么绿洲适合人居住呢?

(3)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呢?(山区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教师:出示“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绿洲分布在什么地方?(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有河流经过的地区)

(2)将图中的一些城市标注在地形图上,观察城市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城市大多分布在天山、昆仑山脉的山麓地带)

(3)从图上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新疆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主要分布在绿洲上。新疆绿洲面积不到8%,却集中了90%的人口、耕地及国内生产总值。绿洲地区,特别是绿洲边缘地区环境非常脆弱,如果人类活动不合理,使植被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将导致荒漠化。因此,荒漠化是这个地区容易出现的问题。



承转:绿洲除了有水外,还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可以发展绿洲农业。因此,新疆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一提到绿洲农业,大家一定会想到新疆的特色产品哈密瓜、葡萄等。



二、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设问:哈密瓜、葡萄有什么特点?(甜)



为什么新疆瓜果特别甜呢?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P43图6.36回答。



教师展示石榴、棉花等图片。



设问:新疆绿洲农业的特色还有哪些?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P43图6.36回答。(红色系列产品,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1.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匮乏。



承转: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疆人民为了有效地利用绿洲丰富的水资源,修建了适合当地环境的坎儿井等水利工程。



2.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出示坎儿井图片。“坎儿井剖面示意图”



学生阅读地图:说明坎儿井的开凿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坎儿井是在当地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可以使水在自流过程中避免大量蒸发,体现了新疆人民的聪明才智,符合人地协调的发展方向。



承转: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现有的引水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如何开发利用水资源,你认为哪些做法可行呢?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很有主见,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当代的四大工程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充分体现,哪位同学知道四大工程的名称?



学生回答。(出示四大工程幻灯片)



教师:哪个工程与新疆关系巨大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新疆的油气储量约占我国的1/3,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东部资源却紧缺,因此我们必须西气东输。



三、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出示西气东输线路图)简要介绍



教师:西气东输的实施,将为东西部地区带来那些好处?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出示幻灯片)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充当一次西部地区的领导者,你觉觉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仅靠能源的输出是否可行?能否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1.原料的初级加工和深加工。

2.利用独特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

3.利用边境省份的独特位置发展边境贸易。



教师: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回顾新疆的风光。(播放风光幻灯片)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2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中国在世界中”一课教学设想



河北张家口市琢鹿县黄金坎中学 张 盼



本课是初中地理结篇之作。在学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基础上,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中,认识今日中国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及肩负的重任。

一、创设任境,巧选切入点

教师首先将剪辑好的有关港澳回归的录像资料用大屏幕播放,学生边看边思考:“昔日港澳被西方列强侵占,今日为什么能重回祖国怀抱?”

接着,教师播放中国入WTO的录像资料,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反复申请入世,世贸组织为何最终接受了中国?”采用声像手段引入法,给学生一种视听震撼,吸引和感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同时较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日趋强大的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也需要日渐强大的中国。既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也开篇点题,为整节课奠定自豪、热情的基调。

二、巧妙链接,情感掀高潮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将教材处理成四个有机板块进行:分别为“中国国情”、“沧桑古国”、“神州巨变”、“华夏畅想”四个板块。

1.中国国情:教师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在雄壮激昂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你心中我们祖国是什么样子的?”用这个问题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

结合教材“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分组讨论形式完成探究题“请说明中国国情基本特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予以引导,参与其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合作,用集体智慧共同学习,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总结、运用,得出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2.沧桑古国:为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请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中华五千年》,资料摘自中华世纪坛碑文,学生边欣赏边思考,“中国在不同时期社会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师师生互动,认清“兴盛──衰落──复兴”的沧桑历程后,再作进一步探讨。

(1)兴盛──文明古国:师质疑,“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过哪些重大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深远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2)衰落──东亚病夫:播放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凌辱,任人宰割的屈辱画面,紧接着出示问题:“作为炎黄子孙,热血青年,面对祖国曾受尽屈辱,惨遭欺凌的历史,我们该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复兴──东方巨人:教师出示几张照片,(选自肩负人民的希望──建党80周年图片展),师生互相交流,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辛的奋斗历程,认识复兴之路的辉煌成就,进行热爱党拥护党的德育渗透。

在“沧桑古国”板块中,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荣辱沧桑的历程,又进行德育渗透,同时突破知识、技能、德育目标。

3.神州巨变:这一板块旨在让学生体会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采用分组展示的形式完成。

按事先分好的小组及展示主题,各组分别将课下收集好的资料予以展示,展示内容可以是工业、农业、科技、体育等诸多方面,展示形式也可不拘一格。如:表演、图片展示、出示资料等,既给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又营造广泛参与、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为了展示成功,他们会在课下做充分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丰富了课堂组织形式,更新了教学思路,可以使课堂气氛再掀高潮。

4.华夏畅想:这一板块采用即兴演讲的形式,演讲题目“进步的祖国,成长中的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伟大祖国的未来进行展望,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学生情感在演讲活动中,升华到了最高点,教学氛围也升华到最高潮。

三、新奇收尾,发现闪光点

请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感想,促使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起小结作用。

通过记录下自己本节课上的成功之处,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找出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3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 《台湾》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祁伟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本节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而且今天的学生热情、关心国家大事,因此由于台湾可以说是我国现在的一个热点,大部分学生关于台湾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例如能说出台湾的一些物产资源,知道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但是对于台湾整体环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特别是台湾对于祖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需要教师的引导。此外,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同时在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不善于利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心智技能及其形成规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朗读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导入新课,精心设计问题链,把学生引入问题中,用问题与学生对话,层层递进,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有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的神圣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位置、范围,从地理学科角度说明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第二部分讲述“美丽富饶的宝岛”,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讲述“经济的发展”。
了解一个地区首先应该明确其位置,而明确位置前必须先清楚其范围。现在,许多学生都知道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都认识台湾岛的形状,但容易错误的认为台湾岛的范围就是整个台湾省的范围,因此在导入新课后,需要首先明确台湾的范围,然后再分析台湾的位置,以及尝试评价其位置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物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经济发展变化,进而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行性。最后利用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并引用胡锦涛主席的话表明中国对台立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台湾,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台湾一些物产资源,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但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学生虽然热情、喜欢上地理课,但是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仍然较弱,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问题中,用问题与学生对话,层层递进,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有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提供信息量大、速度快,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而且学校具备相应设备,所以教学媒体采用计算机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读图能说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能说出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3.学生利用资料能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力目标:学生利用地图尝试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与物产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和史实材料、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行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台湾位置的重要性,明确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请学生朗读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提问:诗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我国哪个海峡?
今天我们学习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相望的台湾省。
环节二
1.展示台湾岛地图,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图册分析台湾岛和台湾省的区别。
提问:能否用这张地图表示台湾的全部范围?为什么?
2.展示台湾地图,小结台湾省范围。
环节三
介绍台湾的面积,进而介绍历史上一段康熙对于台湾认识的转变过程,导入到台湾位置的学习。
环节四
1提问:一个地区的位置应该从哪些方面判读?
2分别展示台湾在我国位置图、台湾地图、世界政区图等图
提问①台湾在我国的位置?
②台湾纬度位置?属于中、低、高纬哪一纬?
③台湾海陆位置?
④台湾相邻位置?
3.引导学生尝试评价台湾这种位置的重要性。
环节五
1.提问:穿过台湾中部这条特殊的纬线名称?
2.提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就决定了台湾所处的热量带是什么?
3.引导学生分析这种位置下台湾的气候特征,并进一步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差异,得出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提问: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
②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分布有何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④东部和西部的降水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4.得出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后,引导学生分析台湾岛地形特征。
提问:①台湾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
②山地、平原的分布?
③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

④归纳台湾地形的特征。

⑤地形多山,这样的气候条件,什么植被分布会很丰富。
小结:因森林多,台湾有“森林宝库”之称。
5.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影响下的河流特征。
提问:①这种范围下河流的长度?
②这种气候下河流的流量?
③这种地形下河流的流速?
④归纳台湾河流的特征。
⑤河流短而急,什么能源资源会丰富?
6.提供台湾物产分布图
提问:①台湾有哪些物产资源?
②分布在哪?
③结合地形、气候因素思考回答:台湾岛的盐场为什么布局在西部?
④台湾为什么会获得盐仓、鱼仓、米仓、亚洲糖缸等这些美称?
小结:台湾资源如此丰富,故称“宝岛”台湾。
环节六
1.展示台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图
提问:1960年为界,台湾1960年前及1960年后的出口贸易结构有何变化?
小结:在1960年以前,台湾利用丰富的物产和资源,在“宝”字上做文章,出口农矿产品为主;1960年以后,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岛”字上做文章,出口工业品为主。经济结构改变后,台湾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30年内翻了50倍,人均国民收入翻了20倍,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展示两岸开展经济合作的生产要素比较表,提问台湾发展出口型经济,那么谁会是台湾发展经济最好的合作伙伴?
环节七
展示包机事件的资料,包机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来大陆经商的商人增多了,提问学生为什么一些台商会选择来大陆经商?
小结:这之间还有着浓浓的亲情
环节八
1.展示大陆与台湾的相关资料,提问学生这些资料都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的关系?
2.资料展示温家宝总理的话,问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是我们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3.资料展示胡锦涛主席的话,再次明确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
小结:让我们一起关注台海局势,期待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反馈练习

朗读欣赏。
思考回答。





读图分析回答。


听。


思考回答。


读图分析回答 。


读图分析。

读图回答。
分析回答。




读图分析思考回答。






读图分析思考回答。






读图分析思考回答。




读图分析思考回答。







读图分析思考回答。





比较生产要素,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读资料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明确台湾范围。



承上启下。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分析问题,明确台湾位置。

认识台湾位置的重要性。

借助地图分析台湾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提取、加工、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物产与环境的关系,加深对台湾丰富物产的印象。






简要介绍台湾经济发展特色,为后面分析两岸关系做铺垫。




通过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行性,说明两岸统一的必要性。

承上启下。



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
指出祖国尚未和平统一,现存台湾问题
明确国家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

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自我评定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台湾周围海域:A______海  B______海峡  C______海  D_______洋。
    2.在图中填出澎湖列岛、钓鱼岛。
    3.台湾岛的中南部有一条特殊的纬线____________穿过。
    4.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盛产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被称为“水果之乡”。你知道台湾还有哪些“美称”吗?请你写出来。(至少再写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评定教师
评 定 项 目




你觉得老师今天的着装得体吗?



你觉得老师讲课时的神态、语言亲切吗?



你觉得老师讲课的语言清楚吗?



你喜欢老师上课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吗?



你喜欢老师这节课使用的课件吗?



你喜欢老师今天的板书设计吗?



你能听出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吗?



你听明白老师讲授的内容了吗?



你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吗?



综合评定等级



老师,我还想对你说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4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行政区划》课堂教学设计



山东高青青城中学 王圣东



教学理念

1.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行政区划》一节,使学生掌握34个行政区的名称和简称、位置,为此,对本节课的处理主要分以下两步进行:

第一步:资料搜集阶段

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将学生分为取字组、自然组、历史组三个大组,分别搜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由来的资料。

第二步:在课堂时间上,利用歌诀巧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分布。

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②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及位置的分布。

③理解: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2.能力目标:

①教师通过布置长期作业,培养学生调查信息及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歌诀记忆,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的空间分布的概念。

3.重、难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是本节的重点:位置的空间分布是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你们的生物老师几天前喜得千金,今日准备到派出所给千金落户口。请你们帮一下,他女儿的户口如何填写?请写出来(安排一名同学读出来)。

[承转]你们刚才写的户口所在地,包含了我国的三级行政区。为什么要划分三级行政区?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师导问]为什么要划分行政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分哪三级?为什么要设立特别行政区?

[学生]读书回答。

[教师归纳]

[承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很多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为了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方便,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些名称,还要在地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教师边讲边挂中国政区挂图,学生参照课本第七页《中国政区图》)

[生读图]数出我国有(  )个省,(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板书]

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承转]现在我们通过歌诀的形式来记住34个行政区的名称与位置,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看哪一组先记住这首歌诀。

[投影歌诀]要求按歌诀导引,对照地图记忆。

北部内蒙新疆西,
    青藏高原气温低。
    陕甘宁,黄河穿,
    西南部,云贵川。
    找重庆,寻巫山,
    黑吉辽,东北边。
    京津二市渤海岸,
    东西南北好河山。
    穿湖北,下湖南,
    经江西,如皖苏,
    途径上海入归宿。
    广东广西南边找,
    找到台湾海南岛。
    香港澳门珠江辟,
    浙江福建东海西。
    三十四个行政区,
    牢牢记住你第一。

注:1.北部内蒙新疆西,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新疆位于我国领土最西端,也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区。
    2.青藏高原气温低,青藏高原的得名与其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有关,位于我国西南部。其中青海的轮廓像一只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同时青海又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西藏在喜马拉雅山的北侧。
    3.陕甘宁,黄河穿。陕西、甘肃、宁夏都位于黄河上游,其中陕西的轮廓像一把钥匙,宁夏在三省区面积最小,甘肃像一个扁担、两个筐。
    4.西南部,云贵川。云南、贵州、四川在西南部,以长江为界,四川在北,云贵在南。其中,云南名字带“南”位置最南,轮廓像孔雀开屏,同时,又有北回归线穿过,与缅甸、老挝接壤。
    5.找重庆,寻巫山。重庆位于巫山以西,有长江穿过。
    6.黑吉辽,东北边。黑、吉、辽位于东北边,从北向南呈一线,其中,黑龙江像一只展翅待飞的白天鹅,辽宁有辽河经过,邻海。
    7.京津二市渤海岸。其中天津带“水”邻渤海。
    8.东西南北好河山。指山东、陕西、河北、河南四省,呈东西南北“十字形”,河北与河南大致以黄河为界。山西在太行山以西。山东临渤海与黄海。
    9.穿湖北,下湖南,经江西,如皖苏,途径上海入归宿。指长江干流流经的中下游地区,其中湖北在洞庭湖以北,湖南在洞庭湖以南。江西境内有鄱阳湖。安徽与江苏两省,江苏带水临海洋,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10.广东广西南边找,指广东与广西位于大陆的南部,广东在东侧,广西在西侧。
    11.找到台湾海南岛,指台湾与海南位于海洋中,其中台湾的面积比海南大,台湾形似纺锤形。
    12.香港澳门珠江辟,指香港与澳门在珠江口的东西两侧,香有“日”出,即位于东方。
    13.浙江福建东海西,指位于东海边,其中福建位于台湾岛的对岸。

[比一比,赛一赛]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记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记分。

第一回合:取字组的代表读歌诀,自然组的代表将歌诀中提到的省区从磁性黑板上取下。

第二回合:历史组的代表拿出陕西、山西、云南、黑龙江、台湾、青海的图块,取字组的代表说出其象征物的图形。

第三回合:自然组的代表任意拿出10个省区的图块,历史组的代表将图块放到磁性黑板的对应位置。

第四回合:历史组的代表任意说出10个省区的名称,取字组的代表将对应的图块取下。

[教师简评竞赛结果]

[承转]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除了全称外,还有简称。

[投影]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

[教师导问]

1.哪些省区的简称是取全名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

2.哪些省区的简称与本省区的河流或山名有关?

3.哪些省区的简称与本省区的历史有关?

4.哪些省区的简称有两个?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共享资源: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的由来。

1.历史原因

河南省因在豫州之域,故简称豫。
    河北省因汉设幽冀二州,故简称为冀。
    山东省春秋为齐鲁之地,故简称为鲁。
    山西省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为晋。
    陕西省因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云南省因省内东部地区古属滇国疆域,故简称滇。
    贵州省因元时为黔州,故简称黔。省会贵阳。
    四川省春秋战国时为巴、蜀国,故简称蜀(或川)。
    重庆市。隋唐时为渝州(郡),故简称为渝。
    海南省因古名琼州,故简称为琼。
    上海市的居民,以渔猎为生,并创造了一种叫“滬”的捕鱼的工具。这种工具适合于上海一带潮水涨落时进行捕鱼。后来就把这一带地方叫“滬”,简写为“沪”。
    广东省因古时为南越地(越又作粤),故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因秦时为桂林郡辖地,故简称桂。

2.自然原因

江西省因境内大河以赣江为最,故简称赣。
    甘肃省因境内有陇山,故简称陇。
    福建省。因境内的闽江而简称闽。
    安徽省因境内西南部有霍山,也叫皖山,故简称皖。
    湖南省因湘江纵贯省境,故简称湘。
    湖北省因西部有鄂西山地,故简称鄂。

[出示投影总结]

①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

京、津、辽、吉、黑、苏、浙,、藏、陕、甘、青、宁、新、港、台、内蒙古等

②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

闽、赣、湘、皖等

③用本省的历史名称:

冀、鲁、豫、粤、琼、渝、蜀、黔、滇、鄂等

④一个省有两个简称:

川或蜀、云或滇、甘或陇、贵或黔、陕或秦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4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中国行政区划(局域网教学)

大连市西岗中学 刘遴琳
一、 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1)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2) 记住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目标
1)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2) 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 能够识别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读图、拼图,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区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2) 通过学生练习和小组竞赛,提高学习的效率,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2)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学习者分析
1)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微机的能力,并能够应用常用的软件,人手一机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学习了中国行政区划的知识,但还没有熟练掌握。
3) 学生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从学生兴趣出发,可以事半功倍。
4) 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空间想象能力。
5) 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辅以分层次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过关为导向组织紧张有序的教学。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初级、高级不同的拼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方式
主要为练习、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 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熟练掌握地理知识。
2) 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 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
评价维度:
1) 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 课后:对学生制作的中国政区图进行评价。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
1) 利用课件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精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如课前的音乐;每一关出现的“第几轮”字样。
2) 地理课一贯重视填图,但一张图填完后改正错误会使图面不整洁,而且还不能重复填图。在微机室人手一机,可以反复练习,不限次数。
3) 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图像资料来源
1) 来自互联网,如中国空白图,中国行政区背景图;
2) 自制图像,如各省级行政区拼图。
音乐资料
1) 来自网上下载的MP3乐曲,如“我的祖国”;
2) 从音乐文件上截取的片断,如课件片头曲等。
2.教材处理
把教学内容以习题形式分成五部分,设置五关:第一关,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位置;第二关,省级行政区轮廓;第三关,省级行政区拼图;第四关,猜地名;第五关,省级行政中心。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竞赛题。
3.课件制作
1) 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 用超级解霸截取声音文件。
3) 用FlashMX制作主体课件,加上编程代码,制作出计时拼图及各种演示效果,实现人机互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二)教学实施

1.导课:同学们一定知道我国最近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我国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倍感振奋。以飞船成功返回降落地点,引出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而提问刚刚学过的中国行政区相关知识,开始本课的学习。计算机全体教学展示课题“中国行政区划综合练习”,配以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把全班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参与学习和竞赛,屏幕出示“挑战”字样及五道关,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攻克难关。
3.第一关是必答题,找到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说出简称。教师先组织学生练习,再以组为单位开始竞赛。让学生从教师机“teacher”上找出“共享”文件夹里的“学生练习”,打开后进入第一个选项,准备比赛。比赛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说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一名学生点击找到位置,一名同学说出简称。电脑切换到演示的学生机。赛后给每组在记分板上加相应的分数。

4.第二关为抢答题,让学生识别一些轮廓有特点的行政区。教师机演示,点击某个省级行政区,屏幕中间出现其放大图,学生抢答。教师及时给每个小组加分。
5.第三关为中国行政区拼图,这一轮也是采取先练习后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学生练习”第二选项。在练习中,教师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在练习时计时,并报出已完成学生的成绩,激励全班同学。在此期间采用分层次教学,让完成情况好的学生进入第三选项──高级拼图。这一轮比赛全班同学同时计时比赛,选出优胜小组加分。
6.第四关为猜地名,分必答抢答两种形式。教师在屏幕展示出谜面,当学生猜对后,教师点击相应的谜面,出现答案,同时配以掌声、呼喊声,以鼓励学生,并给答对的小组加分。
7.最后一关是有关行政中心的习题。屏幕上在相应位置随机出现行政区的名字,并闪动行政中心的位置,让学生回答出其名称。在舒缓的音乐中,开始本轮比赛,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选出第一名的小组,戴上“桂冠”。
8.教师总结本课比赛情况,在一首“我的祖国”的歌声中,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同学认识到中国地理的很多章节都会用到中国行政区划的知识,所以要熟练掌握。
本阶段评价要点:学生完成练习情况,合作情况,小组竞赛得分情况。
(三)知识扩展
激励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用画笔把祖国装点得绚丽多彩(用中国空白图制作中国政区图)。
本阶段评价要点:学生制作的中国政区图色彩搭配是否合理,名称是否准确。
六、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
2)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人机交互功能,可使学生多次重复练习。
3) 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与课堂的学习,而是把学习过程延伸到了课外。
4) 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1 07:16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北京市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刘英
  

北京市的水资源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状况。
2.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北京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力目标:在调查、讨论和比赛活动中,增强与人交往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阅读分析和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目标: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培养科学求实精神,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EPD目标:通过调查、计算、讨论、实践等活动,明确人类生活与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关系,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

重点

树立节水意识,学会节水方法。
教学

难点

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利用。






1.通过对永定河的水量、密云水库的水量变化和地下水资源超采的调查,对比北京市与中国和世界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体会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现状
2.通过观看录像、计算数据和河流污染调查展示,找到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人为原因及对策。
3.通过小组讨论和节水比赛活动,增强节水意识,学会节水方法。
教学

方法

调查法、谈话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演示文稿。




北京市的水资源

一、
现状:缺水严重、污染严重
二、
措施:节约用水、减少污染        
教学过程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2分钟

水资源的重要性
回顾国庆期间家庭节水调查情况
问:数值不同,但有共同点?
交流:人均用水量
答:都离不开水资源
结论:人类生活离不开水资源
演示文稿1
流动的水滴
出示北京植物园音乐喷泉的戏水照片
观察照片,说明拍摄地点并给照片起个名字。
快乐——戏水的快乐
演示文稿2
植物园的音乐喷泉照片
1分钟

导入题目
既然水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现在就来探讨北京市的水资源。出示授课题目。
做笔记。
演示文稿3
北京市的水资源
6分钟

北京市水资源的紧缺
出示文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选择——紧缺?充足?并说明理由。

举手表决:
1.紧缺
2.充足
演示文稿4:北京市的水资源:紧缺?充足?
总结并引导展示: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北京市的水资源紧缺,请出示你们认为最有力的证据。
小组展示调查结果
1.永定河
2.密云水库
3.地下水
演示文稿515
1.永定河
2.密云水库
3.地下水
2分钟

北京市严重缺水
总结:同学们不仅调查了我们身边的河流,还从北京城市居民饮用水源上进行了调查。
出示资料:北京市的人均用水量与中国、世界人均用水量的对比(柱状图)。
解读柱状图并讨论:
北京市缺水的程度。
演示文稿16
北京市的人均占有量与中国、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对比
4分钟

河流污染普遍加剧了水资源紧缺
过渡:北京市严重缺水,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水资源,但是,我们的调查小组发现了新的问题。
小组展示课件和水样,说明河流污染的严重性。
演示文稿1719
河流污染照片
总结并出示:小组展示的是我们身边的河流污染情况,北京市呢?
观察百分比图,说明北京市河流污染的普遍性。
演示文稿20:河流污染百分比
24分钟

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解决措施——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原则和方法)
[提问] 北京市水资源一方面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污染较为普遍,作为北京市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小组讨论,展示结论
归纳:节约用水、反对污染
演示文稿21:我们怎么办?
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展示录像,并提出问题,同学计算得出答案,小组总结类比。
演示文稿2225:学校里应该节约用水
引申:同学们真诚的话语、真挚的呼唤,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场面。出示漫画。
同学商议、分析漫画的内涵和原因。
演示文稿26:水的拍卖会
刚才我们探讨的是在学校怎样节约用水,那么,在家中?在公共场合呢?
小组结合所给的资料,讨论本组题目,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演示文稿2731:各小组的讨论题目和情景
总结用水原则。
听录音,记中文
演示文稿323R原则
动手比赛的动员和规则。
动手操作——节水比赛。
评判小组开始记分、统计总分并公布结果。
演示文稿33:比赛任务和规则
3分钟

引导深入思考
通过学习我们都知道了北京市严重缺少水资源,所以我们随时随处都要注意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但是,由于北京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市民用水基本得到保证,水龙头里总有白哗哗的水,是不是每个市民都能节约用水?
小组发布街头调查采访结果:30%市民不知道缺水,30%市民不知道使用无磷洗衣粉。

调查表
3分钟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为保护北京市的水资源做些什么?
各抒己见:自己节水、宣传节水、制止浪费现象……
演示文稿34
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2 07:12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第一中学 朱思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培养从地图上获取区域知识的能力。(2)学会用事实史料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3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以文字、图片、音乐引发认识台湾的强烈求知欲望。(2)教师提供相关图、表,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合作完成“寻美探宝”活动,共同分享探究成果。(3)学会从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中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勇于发表意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激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2)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会能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2.台湾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与物产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网上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政治、风土、人情资料图片。



教学方法



参与开放型的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读图析图、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6年春节晚会”有个引起亿万国人高度关注的活动──给两只大熊猫起名字。你们认为哪两个名字最好?你知道要送往哪里吗?(多媒体展示“熊猫”图片,学生回答后并板书课题:“台湾省”)



讲授新课



师:假如你们是那两只熊猫的话,你们最想了解台湾省哪些方面的情况?



生1:台湾在哪里?离我们远不远?……



生2:那里的环境怎么样?好玩吗?……



生3:我若是熊猫,我们到了那里会吃到什么食物?……(教师对学生积极提问的精神给予表扬,课件展示“台湾省地图”)



师: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你将怎样通过地图给两只可爱而贪玩的“熊猫”消除以上顾虑呢?请你到屏幕前给他们介绍一下。(学生用鼠标或教杆指屏幕上的地图,边指边说出自己在地图上所发现的海洋、岛屿、陆地、山脉、河流、城市、经纬线等地理事物。多个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地理事物说给同学们听,互作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对他们的回答介绍做出肯定性评价,点击闪烁上述地理事物。)(板书:一:位置、范围)



师:以上同学在给“熊猫”介绍台湾时,好像有点散乱,你能否按板书的顺序整理一下?



生1:台湾从位置上看在我国东南方,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四面被海洋围绕,分别是南方的南海、西方的台湾海峡、东北方的东海和东面的太平洋。



生2:从范围上看,台湾岛位于22°N~26°N和120°E~122°N之间,台湾省还包括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等岛屿。



生3:我还发现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位置应处于热带和亚热带间。



生4:台湾岛上有很多较短的河流,标注名称的只有“浊水溪”。



师:(对四位同学精彩的总结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第三位同学)你们由第三位同学的回答,能推测出台湾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吗?试着说出有何特点?



生:热带与亚热带气候;高温,降水较多……(课件展示“火烧寮”“浊水溪”“日月潭”图片)



师:正因为如此,台湾北部有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流;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台湾省是否就仅指台湾岛?谁能告诉我?(学生回答后,老师再介绍大陆附近的金门岛、妈祖岛也属于台湾省管辖。)



师:现在,我们能否通过地图将台湾到大陆的距离量算出来?请把结果告诉可爱的大熊猫,台海两岸近在咫尺。(要求学生完成P33“活动”第1题,结合金门岛、妈祖岛讨论两岸不可分割的关系。)



师:在读图时你们注意到台湾岛的轮廓像什么吗?



生:像芭蕉叶;像树叶;像纺锤;像小船……



师:像树叶,总有一天要落回大陆这坚固的根边;像孤舟,波涛中漂泊多年终将回到大陆这港湾;我想它更像游子,日思夜念着大陆母亲。(课件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首诗,才能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师生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议,注意语调感情)



师:两岸人民本是同根生,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但最近几年,台独势力妄图将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这是我们决不能容忍的,请你搜集证据驳斥台独分裂分子,证明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并说出你是从什么角度进行驳斥的?



生:答略。(学生举行小讨论会,用从教材里或其它媒体里搜集的资料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证据,师生共同评议。)(板书:二:祖国神圣领土)



师:刚才“熊猫”想知道台湾哪里好玩,哪位“台胞”给他介绍台湾好玩的地方?(课件展示“台湾八景”的风光照片,如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地。)



生:答略。(学生可任选其中图片,描述台湾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借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赞赏。)



师:台湾不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我们,而且还盛产好多东西。这里有一幅“藏宝图”,快点看里面藏有多少种物产?藏在哪里?你能把它们放入“百宝箱”内吗?(“藏宝图”由“台湾农矿产品分布图”制成,其中图例制成动画,可拖动;“百宝箱”由P36“活动”第1题表格制成。学生可将找到的“宝物”拖放入“百宝箱”,然后说出台湾众多美称的由来和含义,教师积极引导、帮助。)



生:煤、石油、铁、铜、水稻、甘蔗、菠萝、茶叶、森林……



师:假若你是“熊猫”,通过上面的介绍,你会发现台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将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学生踊跃回答,相互交流,分享成果。)(板书:三:美丽、富饶)



师:在刚才的“台湾岛农矿产品分布图”上,老师产生一些疑惑,这些“农作物”和“森林”在分布上有些“泾渭分明”,森林在中间而农产品在岛屿周围,这是什么原因?你能帮老师找到答案吗?(课件展示“小探究”:㈠、“台湾岛地形图”、“沿23.5°N地形剖面图”,“农矿产品分布图”能与之叠加分离,旁附问题:①、台湾岛地形特点是什么?各叫什么名称?②、各地形区对应的物产是什么?③、从土壤肥力、耕作条件、水土流失等方面分析地形对物产分布的影响。㈡、“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农矿产品分布图”也能与之叠加。附问题:①、台湾岛的气温怎样变化的?与何有关?②、台湾岛降水东西一样多吗?为什么?降水类型是什么?③、气温与降水对农产品和森林资源的分布产生什么影响?㈢、“台湾山脉南段植被垂直分布图”。附问题:①、台湾山脉植被类型有几种?试分析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②、找出台湾代表性的树种是什么?③、判断台湾的森林覆盖率,理解“亚洲天然植物园”的含义。④、森林面积大对台湾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图资料,与同组同学合作研究,并将探究成果由小组代表汇报出来,其他人补充。)



生:答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议,回答无论准确与否,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探究的乐趣。)



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宝岛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回答表现得很好,超出我的想象,希望大家保持这种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继续搜集有关台湾经济发展的资料、图片。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2 07:12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四节 《新疆》教学设计

五羊中学 许碧燕

教材分析



1.教材把新疆放在“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这样的大背景下,安排学生去认识、探究学习,突现的是省内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教材图文并茂,设问环环相扣,有理有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假如按教材一步一步实施时,却发现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类似于逻辑推理式的冗长过程。



教学策略



在细细琢磨了教材和新课标中相关的内容后,依据“与我有关,我能做到”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听看说行动顺序,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我在行动(分享听和看的感受、找出新疆特色、探密特色新疆成因、我看西部大开发)学习成果形成(小论文、小制作等)。



教学设计纲要



一、多媒体情景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CAI导入]多媒体播放《新疆是个好地方》,鼠标切换图片“新疆风光图片”



[师生分享]新疆景色分外妖娆,叫我如何不爱“她”



[设问]“她在哪?”(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CAI展示]新疆在西北地区、我国的内陆、温带地区



随学生的回答CAI展示:四大地区分布图、鼠标点击“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请学生指图并用自己的语言简介新疆的位置范围、民族,并画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布图。



[承转]是的,新疆是独特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我们一起找出新疆更多的不一样,探究新疆的秘密,解读特色新疆



[讨论]不一样的井:坎儿井



不一样的瓜果:含糖量高,颜色鲜艳



不一样的棉花:优质长绒棉,



不一样的树林:胡杨林



不一样的牧场:长在山坡上的牧场



不一样的山:火焰山



不一样的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儿齐斯河),内流河(塔里木河)



不一样的洲:绿洲



不一样的路:古丝绸之路



不一样的……



[探究]为何不一样?



随着问题的发现和分解回答,再把零碎的答案进行综合,达到新课标下列的要求:(附在后)



[拓展]我谈西部大开发(课后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形成小论文)



达到新课标下列的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知道灌溉农业的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知道畜牧业发展条件及主要牧场的分布。



5.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



6.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7.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8.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9.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西北地区的开发、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0.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说明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如何保护环境。



11.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某地区人民如何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经济。



2.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本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与水源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2 07:13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二中学 王明华
教学课题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课题来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l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②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成为“热带动植物王国”的原因。
③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④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审美能力、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
l 过程与方法

从区域的位置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②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③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
①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②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③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教学难点
①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③融会贯通地理解和领会一个地区发展与开发中应注意的事项。
精要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以及与之相适应发展起来的旅游业。
教学设备与资源准备
教师: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课件。
学生:西双版纳的有关图文资料等。

教学实施
师生活动
活动立意



情境导入

师:播放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滚动展示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大象、竹楼、孔雀、泼水节、竹子、竹筒饭……顶端字幕:“它们让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师:有人去过吗?那么,你对西双版纳知道多少呢?

师生交流互动。

师:同学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真不少。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合作探究

【了解版纳】

一、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根据以前学习某一地区的方法,第一步应该找出西双版纳地区的哪个地理要素呢?(生答:地理位置)

展示“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图”。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图,找出本区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0°以北。)

2.海陆位置:(云南省南部,横断山脉的最南端。)

3.相邻位置:(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国水路相连。)

4.交通位置:(与东南亚的多个国家,既可以陆上交往,又可以水路、航空联系。)

5.地理位置的好处:(与东南亚是近邻,便于东南亚相邻地区的友好交往、亲密联系。再者东南亚地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与我国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双版纳与邻国的交往更加密切。)

师:五一假期我们如果到西双版纳旅游,请同学们想一想都应该准备什么?为什么?

师生交流。

师:那么西双版纳究竟是怎样的气候类型呢?

二、气候类型

师:展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及“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

学生利用地图小组合作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小组内通过解决以下问题,来分析本区的气候概况。

1.西双版纳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0°以北,证明本区所在的温度带是五带中的哪一带?

2.景洪市最低月均温出现在几月,是多少℃?

3.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几月,是多少℃?

4.景洪市的气温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5月呢?

6.为什么景洪市最高月均温没有出现在7月呢?

7.景洪市哪几个月份降水少?为什么?

8.景洪市哪几个月份降水多?为什么?

9.景洪市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10.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什么气候类型呢?

师:展示“世界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景观图”

11.在世界上的同一纬度地区,形成什么景观呢?

12.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而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启发,学生小组总结回答: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深受来自两大洋季风的影响,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降水的影响意义特别重大,所以西双版纳成了一块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三、地形概况

师:展示“西双版纳地形图”。

1.学生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以抢答的方式,推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

2.师生进一步推理总结:本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有一定的高度,海拔高低的变化,加剧了本区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植被也表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层次变化,从而使本区植被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也为当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师:只因西双版纳地区热量充足、水分充沛,加之海拔高低的变化,所以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我国除海南省以外保存最完整的茂密热带雨林景观区。这一茂密的雨林区,为植物种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多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因此形成了本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

师:让我们背起行囊,乘坐直达景洪的飞机,去欣赏一下西双版纳美丽诱人的自然风光。

【走进版纳】

第一站: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

首先学生利用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园图文资料,欣赏热带雨林风光。

其次学生展示收集到的雨林资料、景观图片。

最后教师播放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景观视频。

师:西双版纳地区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

第二站:西双版纳野象谷

首先学生利用可爱的雨林动物图文资料,观赏热带雨林的动物图片。

其次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介绍雨林代表动物并展示相应的典型动物图片。

最后教师播放西双版纳野象谷录像。

师:通过我们一起欣赏同学们的资料、图片以及老师播放的图文、录像信息,大家知道西双版纳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所以人们把这里叫做“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你知道“动、植物王国”的形成原因吗?

小组间互相讨论,得到答案。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她是地球上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上的一大自然奇观。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所以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觅食场所和良好的隐蔽场所,因此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师:西双版纳一块绿色的宝地,不仅有着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这片美丽的地方,居住着13个民族,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又构成一幅旅游资源的画卷。

第三站: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园

首先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图文资料或实物。

其次教师播放有关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风情图文资料(服饰、民居、节庆、歌舞),泼水节和傣族象脚鼓舞等人文旅游资源录像。

师:西双版纳地区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

生:结合傣族文化生活图片,讨论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等文化习俗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师:欣赏了西双版纳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让我们看看谁最适合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

【话说版纳】

“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


第一阶段:过关斩将

首先,展示问题:

假如你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

1.你会侧重发展哪种支柱产业,为什么?

2.当地有哪些符合发展这种产业的条件?

3.侧重发展这种产业会对当地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4.你认为发展这种产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正面临哪些问题?你建议来往或居住在西双版纳的不同身份的人应当怎么办?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你应怎么办?

(提示:可结合教材61页~64页图文资料)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好分工,讨论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分配到位,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性、组织秩序性。逐题答辩,分散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决定每一题讨论、回答时间。

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激励并适时评价点拨。

第二阶段:PK较量(交流探讨,内化提高)

小组间结合本节内容,联系我们所在区域的实际,合作研讨:根据本节课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学习与分析,我们这儿,你认为应如何发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思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习内容、思想、方法进行简单总结,并渗透性地总结一个地区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达标反馈

教师展示习题。(习题略)





延伸拓展

教师展示要求:

以下题目,请你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作业。

(1)课下登录西双版纳旅游在线(www.xsbn-lvw.com),收集资料创作《请到西双版纳来》的宣传文章或手抄报。

(2)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怎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我县发展规划建议》为题写一篇文章。

(3)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景观光碟的制作(活动准备、活动实施见课件)。

(不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完成,有兴趣或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即可。)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







过渡衔接,引入新课。














学生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既培养了学生间参与、合作的意识、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引入气候的学习。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利用一系列小型题目提出问题,从而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这样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推进,把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概况以及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分析得淋漓尽致,明了透彻。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小组内的合作能力、小组间的竞争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多种能力。















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推论本区地形的特点,进而推论本区植被、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本区热带雨林景观的呼出以及研究性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旅游资源的学习,主要以学生展示资料、观看录像活动为主,充分培养学生的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地理课堂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探究兴趣也从书本延伸至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使地理学习的趣味性、直观性更强。通过观看录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拓展性。





探究问题的整理,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发表等多重能力。

















学生资料的展示以及教师相应录像的放映,使本区人文旅游资源的资料更加丰富,加之相关问题的讨论理解,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形成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达到不限制学生思维,用学生的视角去解决问题等目的。使学生充分能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探究问题的提出,达到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拓展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加强组间互动、生生互动,还使本节的探究气氛更加深入,体现学活和活用地理的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通过课下作业达到内化所学,融会贯通,增强实用、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2 07:14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l: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投影1:“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评价点拨: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投影3:“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



分组探讨1: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分组探讨2: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



评价点拨:j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分组探讨3: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③城镇的发展;④大量就业机会;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用地为主;后: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形成条件:(1)外向型经济繁荣;(2)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投影:《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7.8)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学生: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



分组讨论: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8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呢?



角色扮演: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略)


评价点拨: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有道理,操作性很强。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2 07:14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一中 徐龙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鉴于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方面:

    知识方面:1.能运用地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技能和方法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二手资料的处理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对区域环境、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3.融会贯通地理解领会一个地区发展与开发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对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分析、判断。

    二、学生能力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本节教材有较强的可视性、可读性,再加上学生对西双版纳富有幻想的向往,很有吸引力,学生大多已对教材中的趣味性材料看了又看,对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资源相对了解了不少,可往往浮于表面,对西双版纳的位置、旅游资源形成原因钻研的很少,并且对西双版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视而不见,大多只是以游客的身份浏览性阅读,具有较强的猎奇味道,而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综合性的思考。并且学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策略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只是比较松散、肤浅,缺乏系统地整理与融合。所以本节课我把旅游资源的欣赏、汇报只作为授课的一个小部分,作为案例分析的载体,而把重点放在组织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当地人,如自治州州长,开发商,西部大开发的工作人员等对西双版纳的发展进行征询汇报,反思与探讨,并结合乡土情况予以分析与建议。即淡化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等知识的讲解,侧重理解性的汇报。这样有机地把研究问题与学生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分析问题,最后达到学生感悟区域的分析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要不论成绩好坏,只要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活动,或多或少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就要积极肯定。因此本节课以穿插图片释读、电影欣赏和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为主。采用任务驱动式、竞赛闯关型教学,引导学生查图,读资料,交流等整合信息,处理信息,自主性地进行问题探讨。

    三、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实物投影仪),VCD《神奇的西双版纳》,教学课件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拓展性、趣味性、时效性。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滚动播放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如傣族人过泼水节、热带雨林、孔雀舞、大象、竹楼、竹筒饭、澜沧江……顶端卡通字幕滚动:“它们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

    上课铃响后,师生交流互动,谈话激发,营造情境。

    师:大家判断出这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西双版纳。

    师:真棒,我们想不想去西双版纳?

    生:想。

    师:为什么想,有人去过西双版纳吗,请大家说出它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生:回答略。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走走看看!不过,我们是通过课本、网络、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并且咱们这节课还要比赛一下,看看谁最适合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哪个小组会出任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开发商。旨在以成就欲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引领学生角色转换,集中注意,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没有按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而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决策征询形式组织教学,步步深入,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作为问题的征询者,学生作为问题的解析者、评判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即:在教学设计联系上我采用的主导线路是“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分组参加答辩、竞选,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过关斩将(四道题,过四关)

    首先,出示问题:

    假如你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1.你会侧重发展哪种支柱产业,为什么?

    2.当地有哪些符合发展这种产业的资源,为什么西双版纳有这些突出的有利条件,而与之平行的世界其他地区大多是沙漠?

    3.侧重发展这种产业会对当地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4.发展这种产业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正面临哪些问题,你建议来往或居住在西双版纳的不同身份的人应当怎么办,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你应怎么办?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好分工,讨论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分配到位,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性,组织秩序性。逐题答辩,分散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决定每一题讨论、回答时间。

    第一关:决策比拼(问题1),因为学生基本上都能决策出支柱产业是旅游业,所以回答相对集中,可不做补充。原因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材料来强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源、地方、国家支持等多方面作用。

    第二关:分析汇报(问题2),旅游资源介绍采用实物投影依次汇报,并允许学生进行辅助性的才艺表演等。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介绍,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回顾的同时,又自然地拓展了视野,达到有机地提高。更多时间用于原因的分析,教师通过读图抢答,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予以引导,最后再及时总结、强调,避免学生浮光掠影的了解,到最后却还是茫然。

    第三关:作用探讨(问题3),通过多媒体出示橄榄坝的变化视听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谈感受,特别是结合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如樱桃沟、钓鱼村,郑州农业示范园类)引发的近郊农家游、对当地交通建设、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等。既易于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生活、生产经验,畅所欲言,又相对明了、直观。

    第四关:协商提高(问题4),采用分角色讨论汇报,根据教师指派或学生选择的角色进行探讨、献计献策,从而使学生的发言更有针对性、深入性、具体性,避免学生不切实际,泛泛而谈,笼统、缺乏主见。

    第二阶段:PK较量(交流探讨,内化提高)

    小组间结合本节内容,相互置疑问难,合作研讨:根据本节课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考察与分析,我们这儿,你认为应如何发展?

    此环节不仅能加强组间互动、生生互动,还能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用于指导生活、生产。

    [师生总结及作业设计]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悟道了什么?首先引导共同完成板书中空缺部分,并对思想、方法上的体会口头汇报。其次渗透性地总结一个地区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激励性的评价和期望。既合理延续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作业:课下阅读相关报刊书籍或登陆西双版纳政府网站www.xsbn.gov.cn西双版纳旅游在线www.xsbn-lvw.com等收集资料创作《请到西双版纳来》的宣传性文章或手抄报等,或写一篇《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封信》的建议性文章。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怎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及现在存在的问题等,如《致乡长的一封信》,《我乡发展规划建议》等。旨在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并通过作业达到内化所学,融会贯通,增强应用、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一练习不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完成,只要有兴趣或者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即可,但要及时张贴,组织交流、品评,并把教有创新且合理的作品及时推荐到相应部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成就欲。

    五、板书设计

    框架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六、课后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尊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学生的参与性普遍提高,学生乐于探索和表现自我,有助于学生意识、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闯关性教学及相互设疑置难式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小组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对学生学法的渗透培养,如作笔记,聆听,反思习惯的形成,还由于案例知识内容的淡化处理,只是作为依托载体,而侧重结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分析,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谈,经验得到了调动,教学显得更实际,学生也感到更亲切,做到了学以致用。

    但是同时,由于学生掌握的材料较少,课前未进行动员进行相应的材料收集与辅导,学生的回答大多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复述;还有,由于学生争强好胜,每个小组都挑选学习较好,能说会道的学生发言,导致后进生在反馈当中只是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再就是由于对学生发言的时间等安排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像在赶进程。

    鉴于此,我认为,在以后进行本节内容教学或类似形式教学时,一定要有相应的时间控制方案,激励评价方案,课堂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宽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建议、交流的时间,安排好相应的协管员,既注意全员参与,又注意参与的有序性,如引导学生听发言时做记录或看法类似不需发言及时出示书面资料予以佐证即可,另外,也可放手于学生,指导学生主持相应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研究的辅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高尚、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学以致用的实效性。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2 07:14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西双版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西双版纳的位置;

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沦,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

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2)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四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3 07:35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东淄博临淄区孙娄中学 李凤玲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黄土高原的治理。

2.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与难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的综合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学习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处在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耕区与畜牧区的过渡地带,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有其他多种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

寻根探源: 读图8.11和8.12,做课本83-84页活动题1。

1.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2.结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3.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思考还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总结:黄土高原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









等。


教师引导:深入探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还因为这里人口众多,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1.阅读漫画“小草的哀求”和图片“陡坡开荒”,讨论反映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小组讨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所揭示的深刻含义;怎样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

总结: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主要是:1.地形

;2.气候

;3.自然灾害

;4.人口

,一旦破坏,



阅读83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二、生态建设

出谋划策: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然后课件显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的成效。

总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控制人口数量,加强

建设,一方面

、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


等。


越辩越明: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博采众长:请同学们看书74页并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价并指正不恰当的看法。

[课堂小结]

我本节课学到了:。

当堂达标测试

1.按因果关系推理,请把A、B、C、D各项内容,填入下面的框图中空格内(填字母)。

A.要求粮食和经济收入增加    B.粮食产量下降
C.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过度放牧




2.从人地协调关系着眼,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途径主要有:控制   
,治理   


3.该地区农业生产恶性循环的具体治理措施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另一方面,如   
   
   
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3 07:36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北京十一学校 周国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自己描述区域地形的特点。
3.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了解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4.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本区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5.通过区内地理事物: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和水运交通等分布的学习,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抓住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区自然条件的优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
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
1.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
2.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长江流域教学挂图;资料片:“话说长江”;长江沿江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自然资源分布图;相关教学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请学生欣赏一段录像片,大家体会一下片中介绍的地方有什么特色?(教师播放资料片:“话说长江”)
教师: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对有关长江的感受。(略)
教师:从本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江沿江地区的地理知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师:(将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布置好)我们学习某个地区或地带,首先要知道这个地区在什么地方?具体包括哪些范围?下面,请大家看这幅挂图,结合课本上“长江沿江地带”图,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下面,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
学生:几个学生上来在挂图上具体介绍本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教师:通过刚才几个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确:本区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长达3 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约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下面,请大家对这个地带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看本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样的优势。
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本区的位置条件。
教师:刚才大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了简单的评价,表现很好,实际上,本区地理位置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位于沿江地带,有着便利的水上交通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板书)
1.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板书)
本区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外,在自然条件方面表现如何呢?接下来,我们要从本区主要的自然条件表现来分析本区的自然条件特征。
请同学分组从“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和“长江水运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本区的自然条件的特征。
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讨论,分析。
教师:下面请各组同学对本组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谈谈自己组的看法。
学生:分组介绍。(略)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肯定性小结。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地形条件:低平、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且平原东西排列有利于农业、交通等发展。
气候条件: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利于农业、水运等发展。
资源条件:资源丰富,种类多,利于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发展。
水运条件:黄金水道,我国最优越的内河航运,有利于与沿海海运接轨等。
最后,请一名同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导学。(略)
此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阅读地图的知识和技巧,以及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加以点评,指出学生在指图介绍中的不足和优点。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本区的地理位置条件进行评价,主要从沿江地带的位置优势评价。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资料、活动内容、教师提供的挂图、资料、课件等分别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各自的结论。
这是本课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点,教师对各组进行即时了解、指导等。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沿江地带东西地形差异和根据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回答问题,落实这两个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比较分析能力、收集资料和信息能力等等。




每节课的最后,由一名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我们称之为“本课导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归纳学习资料的能力等。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3 07:36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3 07:37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崔超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事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家乡经济发展或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的事例,说明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我家、我家乡、我们国家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说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加入WTO的意义和在国际和全球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难点
1.理解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挂图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挂图;有关我国目前建设的重点工程的录像剪辑或多媒体课件;有关祖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闻资料。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从身边与网络、电视、广播和书籍、报刊等媒体中收集有关家乡经济发展和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图文材料。
3.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政区挂图
教师提问: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哪些区域,请概括各区域的主要特点。
学生发言。(略)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轮流请多位同学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老师给予帮助。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教师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挂图),并提问:
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从图9.1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创造了更多的产值。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教师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或录像和图片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 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学生阅读后思考:
1.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概括:
1.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88“活动”中的第2题。学生分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先分组讨论,而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到讲台前阐述本组的认识和看法。
师生小结:问题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大屏幕展示)
重点工程

输送资源源地

输送资源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上海

西电东送

南部大通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问题2:工程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2.使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也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
总之,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通过以上事例我们看到不同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个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1.发展中的大国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2002年也超过了7%,超过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6位,2002年经济竞争力居世界第3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居世界第31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偏低。
学生阅读上文,结合“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这一话题,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归纳总结: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综合国力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在我们家庭中有着具体的体现,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用电器样样俱全,许多家庭已购买或计划购买小汽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大国。所以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的又一基本国情。
教师板书:2.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播放和展示:关于我国加入WTO的艰难历程和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视频或图片。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课本图9.2和图9.3,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讨论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看法。(略)
师生概括发言要点: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们只有加入WTO,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祖国的发展。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2.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图9.2已形象地说明,一种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O,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3.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课堂总结: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融入全球化,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区域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明天同学们将带着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地图的本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未来的生活。
课后作业:分组在网络、报刊、书籍、电视中收集关于家乡和祖国发展的图文资料,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去探讨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多有少,应当相互展示、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会用“事实说话”“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把握其小结内容。












有条件的学校应播放“三北”防护林的简介录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真实地感受其意义和作用。










启发学生从森林的环境效益入手,思考“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播放重点工程建设的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







学生依据查寻的资料进行整理。资料不详时,老师要提供给学生。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资源短缺区、资源丰富区和工程沿线区互惠互利入手,理解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以播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着的问题等方面的视频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更多的事实材料。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能力和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对此也有亲身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我国的发展、我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善。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1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导学案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郑宝田
学习目标:
1.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我重点学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我的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我这样学: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Ⅰ、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黄土高原跨越了我国的_________等省级行政区。
4.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
5.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6.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
7.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_______频繁发生。
8.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____,改善_______。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极易受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为农牧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人们正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工程措施治标,以生物措施治本。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流干支流修建水库蓄水,在沟道上筑坝淤地,在缓坡上修水平梯田,蓄水保土。生物措施是种草种树,使土不下坡。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益,还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应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效益。
(1)通过阅读,你能简要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吗?
答:。
(2)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谈谈应该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答:。
Ⅱ、定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结构。(2分钟)
基本学习目标见前面,个人学习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
Ⅲ、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25分钟)
1.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2.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4.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
5.与同学交换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
6.看书完成活动2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Ⅳ、成果汇报(8—10分钟)
1.“风成说”证据是:
⑴“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⑵“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⑶“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⑷“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总结。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3.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4.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个人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自我检测:(10-15分钟)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1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北京十一学校 周国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本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
2.使学生正确认识本区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4.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等等。
5.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认识本区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初步认识到人类的进步与环境问题的矛盾,从课文和其他方面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会分析本区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6.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保护方法、措施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从而能正确认识本区环境问题和有关治理保护的实际行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人地关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学生正确的环境观的培养。
2.正确分析本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3.初步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急迫性。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正确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资料片:1998长江抗洪英雄事迹;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等;课件:长江的水污染介绍;酸雨的形成;资料: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等等。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知识,主要了解的是本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区内外的辐射和推动作用等,主要是在了解对本区发展有意义、有利的方面,但我们在看到本区不断兴旺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正是在我们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长江时,本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地加剧,正在成为我们发展的一大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来正视一下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记录片,请学生重温当年的危险时刻。
教师:看了刚才的这段录像,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能谈谈吗?
学生:一些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略)
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如何来正确地看待当年这场洪灾的原因呢?请同学来谈谈。
学生:发言。(略)
教师:下面,请大家来全面地了解一下长江沿江地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诱发这些灾难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首先,请大家收集有关本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学生:利用课文、资料、课件等收集有关问题。
教师:请大家总结。
学生:发言。(略)
教师:大概可以总结如下:
1.水土流失
2.河水污染
3.酸雨及大气污染
4.严重的洪涝灾害等等
接下来请大家以课文中的“活动”为基础,提出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请大家以小组讨论为主,分别就课文中提到的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而课文中没有提到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教师:请大家来交流自己的方案。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略)
本课导学:(略)
没有这些资料片,可以用一些有关方面的新闻报道来向学生介绍,让他们重温这一段历史。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教师自己也要收集一些相关课件向学生展示。





教师要将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小组,由他们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在班级进行交流。

















由于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具有不局限性,教师在总结时要充分肯定学生中有价值的一些方法和方案,可以将其中好的方法和方案收集起来,作为学习和利用的资料。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2
标题: 回复: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c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



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作者: 与你同行    时间: 2008-5-26 07:12
标题: 回复: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选登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崔超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事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家乡经济发展或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的事例,说明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我家、我家乡、我们国家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说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理解我国加入WTO的意义和在国际和全球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难点
1.理解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挂图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挂图;有关我国目前建设的重点工程的录像剪辑或多媒体课件;有关祖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闻资料。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从身边与网络、电视、广播和书籍、报刊等媒体中收集有关家乡经济发展和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图文材料。
3.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政区挂图
教师提问: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哪些区域,请概括各区域的主要特点。
学生发言。(略)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轮流请多位同学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老师给予帮助。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教师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挂图),并提问:
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从图9.1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创造了更多的产值。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教师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或录像和图片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 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学生阅读后思考:
1.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概括:
1.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88“活动”中的第2题。学生分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先分组讨论,而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到讲台前阐述本组的认识和看法。
师生小结:问题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大屏幕展示)
重点工程

输送资源源地

输送资源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上海

西电东送

南部大通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问题2:工程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2.使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也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
总之,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通过以上事例我们看到不同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个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1.发展中的大国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2002年也超过了7%,超过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6位,2002年经济竞争力居世界第3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居世界第31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偏低。
学生阅读上文,结合“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这一话题,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归纳总结: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综合国力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在我们家庭中有着具体的体现,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用电器样样俱全,许多家庭已购买或计划购买小汽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大国。所以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的又一基本国情。
教师板书:2.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播放和展示:关于我国加入WTO的艰难历程和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视频或图片。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课本图9.2和图9.3,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讨论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看法。(略)
师生概括发言要点: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们只有加入WTO,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祖国的发展。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2.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图9.2已形象地说明,一种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O,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3.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课堂总结: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融入全球化,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区域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明天同学们将带着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地图的本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未来的生活。
课后作业:分组在网络、报刊、书籍、电视中收集关于家乡和祖国发展的图文资料,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去探讨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多有少,应当相互展示、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会用“事实说话”“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把握其小结内容。












有条件的学校应播放“三北”防护林的简介录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真实地感受其意义和作用。










启发学生从森林的环境效益入手,思考“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播放重点工程建设的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







学生依据查寻的资料进行整理。资料不详时,老师要提供给学生。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资源短缺区、资源丰富区和工程沿线区互惠互利入手,理解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以播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着的问题等方面的视频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更多的事实材料。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能力和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对此也有亲身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我国的发展、我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