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5-18 09:10
标题: 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
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顾渊彦



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会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人体承受生理负荷时,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得到消耗,而通过合理休息之后,物质和能量不仅得到恢复,还可以达到超量恢复的效果,这就是人体生理机能适应规律,也是通过体育可以提高体能的理论依据。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学生的身体形态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体能在总体趋势上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如何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呢?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合理运用运动负荷规律来提高体育课质量呢?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心。
一、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的反思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通俗来说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机体越用力,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衡量负荷的大小一般可以用两种数据,一种为物理数据,一种为生理数据。例如,运动时具体负荷重量、速度和距离等为物理数据;若用运动时的心率、肺活量、心输出量、肺通气量、最大耗氧量、血乳酸含量等来说明负荷变化的均是生理数据。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影响负荷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总重量等。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所谓百分比强度是指本人最快速度的百分比或是最大负重量的百分比。
上述是运动负荷基本原理的概述,可见它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又是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变异的规律。有人说,高度个性化的变异又怎能称之为规律呢?其实仔细想一想就可以明白了,这是因为不同的课程目标对运动负荷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身体发展领域对运动负荷有不同要求;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负荷也有不同的要求,采用单一数据难以全面揭示运动负荷的客观规律。体育课运动负荷主要测定的数据是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两项,前者的数据是心率130次/分,后者数据是全课学生实际练习时间占全课时间的30%,此外,还有一项要求,即心率曲线图呈现逐步提高,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的常态要求。如果说,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仅要求满足上述三项要求,是否太简单了一些?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实际上,课的不同目标对运动负荷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以传授技能为主和以身体锻炼为主的课的负荷要求不会相同,不同身体发展领域对运动负荷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敏捷、平衡、柔韧、协调)和对身体素质的能量论体系(力量、耐力、爆发力);对有氧锻炼和对无氧锻炼;对一般力量和对爆发力的锻炼等,在运动负荷方面均有不同的指标,采用着不同的数据。此外,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下,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采用着多种运动负荷的训练指标,有针对性的解决着训练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也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但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指标体系是否单一了一些,而导致了体育课中学生锻炼身体的实际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呢?
二、确定体育课运动负荷个性化标准的必要性
全课平均心率,全课平均练习密度,课的心率常态曲线三项是我国体育课运动负荷已沿续了五十多年的内容了。1956年,当苏联专家向我国传授《体育理论》这一学科知识时,该知识点已经成为了重点领域。全课平均心率能较清晰地反映一堂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全课练习密度又能较清晰地反映一堂课运动负荷的数量,因此这两个指标较为全面的反映了一堂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和数量,而成为了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重要指标。全课平均心率维持在130次/分左右通常被确定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指标,这是和有氧锻炼的心率指标完全一致的。因为有氧锻炼的心率区间是110~150次/分;而最佳的有氧锻炼区间是120~140次/分。问题在于体育课中的有氧锻炼并非是学生唯一的发展领域;学生除了有氧锻炼外,在发展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敏捷、平衡、柔韧、协调)之时,全课平均心率还能达到130次/分吗?相反,在发展无氧耐力时,或在较剧烈的球类比赛时,全课平均心率肯定会超过130次/分。对于这些发展领域的运动负荷,我们又将提出怎样的合理要求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今天,是有必要给予回答的。
三、改革是螺旋式的发展
1979年,当扬州会议确定“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时,体育课提高学生体能成为了关注的中心,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和练习密度的测定成为了检查和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主要指标。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冷却了下来,一方面教师们感觉该项测定还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受到了进一步关注,在加强学生人文关怀的背景下,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略。2001年新课改启动已6个年头了,人们对如何落实新课改又开始进一步反思。新课程标准中,不是分明地提出“身体健康”这一领域目标吗?如果说,前一阶段忽略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得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再次重视起来。特别是当我国有关部门公布学生体能下降的趋势之后,广大教师再一次的关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了。运动负荷测定不能忽略,运动负荷还应当作为评价体育课效果的重要指标,这又成为了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动态了。
当前,有一种思潮是值得关注的,这就是“改革改来改去,还是回到了过去”。是这样吗?如果说,在改革进程中,曾有一度我们忽略了对学生科学锻炼的干预,冷落了对学生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测定,该作出反思就得反思,我们重新对该问题重视起来就可以了。但是,这决不是完全回到过去,因为过去的运动负荷测定太单一了,特别是它不能反映学生不同发展领域对运动负荷的不同要求,因此,揭示过去运动负荷测定的不足,实现对学生运动负荷测定的进一步完善化和科学化,这种发展动态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单纯是回到过去。
四、运动负荷的特定问题与处理
改革是继承与发展,对于过去合理的东西就应当保留下去,对于相对合理,对其做某些修正,仍可保留下去。全课平均心率有相对合理性,平均心率130次/分正好着落在最佳有氧代谢的中位数,是有氧代谢特征的指标,而学生的有氧代谢又是重点发展的领域,特别是心肺功能得到发展的重要标志,该项指标是可以作为一项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通用指标。但有几处特例:第一,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养生运动,讲究的是动中有静,负荷强度本身小,不宜以平均心率130次/分为指标;第二,单双杠和投掷等为代表的肌肉力量性运动和技术动作,对心血管系统的要求低,用平均心率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第三,以发展平衡、敏捷、柔韧、协调为主要领域的运动,因以神经肌肉协调调控为主要特征,用平均心率也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第四,激烈的球类比赛和跑步,心率一般会高出130次/分。对上述特例,其运动负荷的指标体系必须另作考虑。
全课平均密度也有相对的合理性。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就要求学生动起来,一堂课讲得太多,而练习的太少,就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提出一堂课的练习密度30%应是一般要求,但也有几处特例:第一,部分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练习密度不足于30%,应根据实际需要或另行确定;第二,那些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其肌肉牵张强度大,而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不足30%,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或另行确定负荷要求。
体育课平均心率的常态曲线从形态上反映了体育课三个阶段的合理性,这包括了通过活动,逐步克服惰性而进入工作状态的准备部分;通过主项练习,完成体育课主要任务的基本部分;通过放松练习和总结,使机体逐步恢复到课前状态的结束部分。但是,在体育课心率的实际测定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非常态的曲线,这又如何评价呢?实际上,通过运动而出现的心率变化是极易变化的,反应很快。从生理学上来说,人的恢复有两种恢复,即快速恢复和慢速恢复,心率恢复属于快速恢复,而内环境的恢复属于慢速恢复。快速恢复可以在90秒恢复90%,而慢速恢复需要两天时间,这告诉我们,即使是学生在课的最后一分钟心率达到最高值,在课间还有时间很快恢复到正常,因此不必为此不安。相反的慢速恢复需要两天,这是力量性练习要对同一肌肉群隔天练习的重要依据。
五、不同发展领域的运动负荷
    衡量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有两种数据。一种为物理数据,包括了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重量、练习距离、练习速度等;另一种是生理数据,包括了心率、肺活量、心输出量、血乳酸含量等。总之,可以作为运动负荷指标的数量很多,为什么我们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中,仅选择了心率和练习密度两个指标呢?不同发展领域均有其鲜明的特征,衡量它们合理运动负荷的指标体系也有鲜明的特征,因此,不能单以心率、练习密度等单一的指标来衡量。此外,我们历来把生理指标称为内部数据,而把物理数据称为外部数据,而一贯地重视生理数据而忽视物理数据。可知,作为物理数据在指导学生练习,衡量练习效果时,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1.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的运动负荷
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这是指以神经和肌肉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身体练习体系,该体系的发展领域是敏捷性、平衡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该发展领域并不以能量供应大小为主要依据,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要求较低,用心率来衡量运动负荷也不妥。该领域的运动负荷指标应当有特定的内容。
敏捷性可用反应时和完成动作的时间作为指标,例如,1分钟篮下自抢自投,投篮次数或投中次数均可以作为敏捷的负荷指标。既然上述练习难以用心率反映合理负荷,就可以从运动负荷的物理数据中来反映其负荷。除了敏捷性外,平衡、柔韧和协调也同样可以找到实用的以物理标识的负荷数据,并以此来调节一堂课的运动负荷。
2.身体素质能量论体系的运动负荷
身体素质的能量论体系包括了力量、爆发力和耐力。该体系中,肌肉力量的练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静力性力量练习因胸内压加大而引起的心率加快,不能真实反映运动负荷大小,而动力性的力量练习对心率影响不大,因此,心率无法真实地反映其负荷,以负荷重量、最大负荷的百分比以及练习的次数和组数反而能真实地反映运动负荷。至于耐力,则有肌肉耐力和心血管系统的耐力之分,而心血管系统的耐力那是有氧耐力,用心率作指标是最佳指标。
总之,用全课平均心率、全课练习密度、心率曲线图来衡量一堂课的运动负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断完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针对不同发展领域的不同负荷要求,探索如何灵活地运用各种运动负荷的测定指标,将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作者: xingkong    时间: 2008-5-22 07:45
标题: 回复: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
离我们有点远
作者: xingkong    时间: 2008-5-22 07:45
标题: 回复: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
农村体育落后啊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