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 |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1814) | |
原因 |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 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英国的殖民压迫严重阻碍北美经济发展。 | 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为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严重的财政危机。 |
经过 |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爆发: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内战:纳西比战役; 1649年建立共和国,处死查理一世;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 | 爆发:来克星顿枪声(1775.4) 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5) 建国:《独立宣言》(1776.7.4)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 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 独立:英承认美独立(1783) |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发表;普奥干涉法国革命;1792年推翻君主统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专政;1794年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法国革命高潮结束;拿破仑掌权;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颁布《法典》;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封建王朝复辟。 |
人物 | 克伦威尔 | 华盛顿 | 罗伯斯比尔、拿破仑 |
文献 | 《权利法案》(1689年)──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宣告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独立。 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总统。 | 《人权宣言》(1789年)──宣称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 《法典》──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
意义 | 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
美国 内战 | 背景 | 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 |
经过 | 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战局;1865年北方胜利,内战结束。 | |
文献 |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 |
影响 |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 |
日本明治维新 | 背景 | 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商人、新兴地主、一些大名和武士要求改变现状。 |
性质 |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内容 |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 |
影响 |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 背景 |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性质 |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内容 |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 |
影响 | 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但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 |
德意 志、意大利的统一 | 背景 | 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
德意 志的 统一 | 日耳曼民族统一运动的旗帜,转到普鲁士的手里。 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发动三次对外战争: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871年,统一完成。 | |
意大利的统一 |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惟一独立的国家。 首相加富尔联法对奥作战,完成北部意大利统一;加里波第的红杉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 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1870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
工业革命 | 第二次科技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
开始时期 |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主要成就 | 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汽船、火车 | 新能源(电力如电灯泡、有轨电车、石油)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创制;新通讯手段(有线电报、无线电报、有线电话)的发明。 |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 |
把人类带入的时代 | 蒸汽时代 | 电气时代 | 信息时代 |
影响 |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对立和斗争日益尖锐。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 ①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②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④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和挑战。⑤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现。 |
共同说明的道理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时期 | 经济 |
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4-16世纪) | 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 | ①16世纪,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暴发户②17—18世纪欧美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总趋势;亚洲主要封建国家闭关自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制度束缚下发展缓慢)③英国“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④1875年,改良型蒸汽机(瓦特发明)投入使用⑤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向西欧、北美扩展。 |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①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蒸汽时代②开始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为更广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以及进步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七十年代-1918) | ①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具体发明要识记)②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19世纪晚期的垄断组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列宁)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美德后来居上,英法衰落,俄日崛起)④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 |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经济危机时期(1918-1939) | ①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也是大战的受益国②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1929年都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恢复发展时期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5年-今) | ①二战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但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起主导作用。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使经济进一步相对稳定地高速发展,其中日本和西德发展尤为突出。③1967年欧共体成立,进一步促进西欧的经济发展。④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滞胀,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出现多极化趋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⑤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⑥知识经济的初现。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将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
特征 | 主要矛盾 | 结果 | |
17世纪-19世纪早期 |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 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 |
19世纪晚期-一战 |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 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
一战后-二战 |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 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 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
二战后 | 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 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一战 | 二战 | |
原因 |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的影响;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
经过 | 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三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 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战 |
性质 |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
影响 |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帝国主义力量削弱,第三世界兴起。 |
分期 | 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
16-18世纪中期 | ①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②东方从属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形成 |
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 | ①东方从属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开始受到美国冲击 ③德国的崛起使欧洲关系紧张 |
19世纪晚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 | 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后起的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局进一步受到冲击 ③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 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局限:凡──华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
第二次世界大战-1991年 | 美苏两极格局 建立: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
1991年-今 | 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
时间 | 与会国 | 主要内容 | 影响 | |
巴黎和会 | 1919.1. | 27国,操纵国:英法美 |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
华盛顿会议 | 1921-1922 | 9国,操纵国:美英日 | 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
慕尼黑会议 | 1938.9 | 英法德意 | 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 |
开罗会议 | 1943 | 中美英 | 签署《开罗宣言》,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 |
德黑兰会议 | 1943 | 苏美英 | 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 |
雅尔塔会议 | 1945年初 | 苏美英 | 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 |
波茨坦会议 | 1945.7-8月 | 苏美英 |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 |
亚非会议 | 1955 | 亚非国家 | 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
时间 | 内容 | 影响 | ||
《凡尔赛和约》 | 1919.6. |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 |
《四国条约》 | 1921-1922 | 英法日美相约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 |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 1921-1922 | 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 | ||
《九国公约》 | 1922 | 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 |
《慕尼黑协定》 | 1938.9. |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 |
《开罗宣言》 | 1943年冬 | 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 ||
《波茨坦公告》 | 1945年夏 | 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
建立 | 主要活动 | |
同盟国 | 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核心是德国。 | 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协约国 |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核心是英国。 | |
轴心国集团 |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 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 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壮大了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
北约组织 | 1949 |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
华约组织 | 1955 | |
国际联盟 | 1920年1月。 | 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
联合国 |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作用:初期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
欧洲共同体 |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 ①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
七十七国集团 | 1964年第三世界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 | 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
时期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 民族解放运动史 |
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早期 | 早期工人运动以自发捣毁工厂机器为主要形式,工人运动尚处于自发状态。 | 早期民族解放运动在美洲兴起: ①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双重性质 ②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以海地革命为序幕。主要领导人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
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①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③第一国际的成立(1864) ④巴黎公社的斗争(1871年)是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⑤第二国际成立(1889.7.14) ⑥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 | 亚洲:①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印度反英运动(1905~1908)。 ③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 ④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 非洲:①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②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拉丁美洲: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
一战期间~战后二十年 | 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②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 中国的五四运动(1919年) |
二战前的三十年代 | 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制订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 ①中国抗日民族革命战争(1937~1945) ②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 ③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
二战期间~90年代末 | ①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向东欧、亚洲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利用结盟关系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②从50年代中期起,苏联东欧着手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错误;中国在经历十年动乱之后,70年代末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④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东欧改革出现重大失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 ①二战中,欧亚各国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直到胜利。②战后初期亚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独立(1947)新中国成立(1949)③战后50~90年代亚非拉民解运动 1955年—亚非会议 1960年—非洲独立年 1961年—不结盟运动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1973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胜利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