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预习功效谈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30
标题: 预习功效谈
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好“预习”这把刀,将事半功倍。

预习作业要不要做,回答是肯定的,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要有成效。上学期,我们的预习作业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朗读课文三遍,家长在预习本上签字。第二,学生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写下来。第三,学生质疑,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结果学生做下来,效果一般。这学期,我经过考虑,对预习作业进行调整和尝试,是这样布置的:(1) 今年不再用练习本,课前要求学生还是要朗读课文三遍,边读边做到:准备一本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把注音标在课本上,课后的生字也一起在课文中找到标上音节,便于识记。朗读三遍扫除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2)给课文标小节,划词语。(所划词语是课后生字组成的的词语和课后要求抄写的词语,有些比较重要的没划到老师上课时一起补上。(3) 划出课文中好的词语和精彩重要的句子。(注意选用的符号)(4)试着给课文分段,在段后写出段意。(分段可以各抒己见,待课上交流)(5) 质疑,提问。要求学生对看了不甚懂的地方可用铅笔打上一个问号,把提出的问题写在课文后空余的地方。

学生经过第二课《三亚落日》和《古诗两首》的预习后,课堂的学习效率比上学期提高了。这样的预习相当于学生在进行课外的阅读训练,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阅读训练材料。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这个作业不用交上去的,不会很重视,针对这个情况,开始时要进行督促和必要的检查,对做的好的要给予表扬,其余的要鼓励,强调其重要性。班上好多学生都买了第十册课文的《课课通》,里面的重点难点都分析的很透彻,分段和写作特色等都有,和老师课上讲的差不多。所以要引导学生用好《课课通》,对老师上好课帮助很大。要求学生《课课通》只能在预习的时候参考学习,在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可以在课上照读,这样上课会有依赖性。实践下来,上课发言的同学多了,老师讲课不会再启而不发,有时只能说:这个问题我们先回答到这里,现在我们来……

学生的学习走在老师的前面,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以完成作业为任务和目的,这样才会学得活,学得有成效。因此,磨好“预习”这把刀,将事半功倍。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32
标题: 语文课缺失了什么
缺失了什么呢?缺失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这不得不令人有些担忧。 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 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性质,在把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机地统一起来时,是否厚此薄彼有失偏颇了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所忽视了。 防止语文课的缺失,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训练”的话题,对语文教学的重心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只要内容意义而忽视形式意义,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界的。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有时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推敲词语,领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不能只见其“一”,而是要从“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得了“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这就举一反三形成了阅读能力。 不要忽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这个能力不培养好,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受到制约,甚至成了空中楼阁。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学语文必须是姓“小”姓“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质的教育。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笔者认为,时下盛行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活动,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把课上得真实、朴实、扎实,为广大教师做出榜样,而不要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带来负面效应。 再是要正确对待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问题。阅读教学中的练习随着阅读教学的深入,大致可分为理解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等等。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必须建立在实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防止和克服以提倡个性化阅读为名,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明确要求、无实际效果的练习。也不能为培养创新精神,好高骛远,连必要的抄抄写写也废弃了。像达·芬奇画蛋那样,任何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的,而且打得越牢固越深厚,发展的潜力越大。问题在于即使是抄抄写写这样的练习,也得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把它搞得富有情趣。总之,在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篇基本功训练,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是有识之士反复强调的,切不可有所忽视。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 笔者所说的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哪些情形是语文意识淡薄的表现呢? 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诸如意思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有时还以“你懂是懂的,就是说不清楚”,或“你想得很深呀,就是话没有说好”来原谅学生。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眬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有时需要课内外联系,引入课外的阅读材料(包括网上的),进行对比阅读,交流读后感受。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说了就算完了,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句子佶屈聱牙也无足轻重。此外,还有诸如经常引入没有或少有语文含量的游戏活动和多媒体等等,非语文现象随处可见。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以下这些都是教师语文意识的彰显: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既然是训练语言表达,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学生内容“说不清楚”,怎么能说是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呢?要想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中寄寓、栖息着思想。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语言准确精练了就是思想精致深邃了。再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阅读是表达的基础。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34
标题: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
所谓“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它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以下我谈这方面的几点浅见: 一、过分强调整体情感,忽略文本的品味。 对于“品味”,众多老师在理解上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品味”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其实不然。在小学阶段有着不少情感丰富的文章,许多教师一接触这类课文,就产生教学比重失调,于是在课堂上不惜挥耗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阐析,对立了文本与情感,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实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有位教师把课文中含义深刻、较难理解的一段话出示在黑板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读)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听,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纷纷举手答题,教师概括) 4、师: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情感来试读一下这段话?        生:可以!(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不错!哪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生:(学生又多名举手朗读)        师:最后,我们全班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生:(全班朗读) 反思:很明显地,这一教学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要围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进行体会,但他游离了文本里的重点字词,隔离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把思想内容放在语言文字的表层面上来教学。这样,我们很难确认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理解?也许只是知道,或者似懂非懂而已。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失落了。所以,教师过分地强调情感,忽略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味,只会扭曲学生脆弱的思维,让原本鲜活的文本成为一具死尸,丢失其应有的魅力。 启示: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立重点字、词、句在剖析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为体会情感服务。 1、正确处理好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我们不可摒弃语言文字来体会思想内容,或隔开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文字,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只要抓住“堆、照耀、似乎”等几个词语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大榕树的茂盛和有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大榕树旺盛生命力存在的感觉,这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就跃然纸上,而不必花较多的时间去反复朗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师本先行与策略选择的关系。 语文的教学,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四种活动关系。其中,教师与文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教师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事先在备课中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再来选择教学策略,才不致于产生表层面的教学效果。 二、片面强调课堂气氛,弱化文本的感悟。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认识,许多教师为了激起课堂上的热闹气氛,进行了课本剧之类的活动表演,学生虽喜闻乐见、跃跃欲试,但细而观之,其所演内容却弱化了文本,甚至变相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要求。 实例:曾经听过有位教师在教《将相和》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负荆请罪”的活动表演。他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像力,然后上台表演。有一组学生这样表演: 生甲(廉颇):(面带忧愁,踱着方步后,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使力叩响大门,大声喊道)蔺丞相在不在?(众学生笑) 生乙(蔺相如):(开门,疑惑转微笑)噢!是廉将军啊,幸会、幸会…… 生甲:(双手抱拳,呈半跪姿势,且低头含笑)我廉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深知我不顾国家安危,而计较个人之气的做法的悔意,特来上门请罪。假如蔺丞相不肯领情,我们就到赵王那儿说去吧。(众学生笑) 生乙:(双手作搀扶姿势)我蔺某怎么会有不领情之理,快快请起,到里屋详谈去吧。(两人一起进“屋”)       ……       …… 反思:这一表演看似生动、形象,且课堂气氛活跃,但严重脱离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原本廉颇那勇于认错、知错能改的品质给扭曲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教师在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方面还不够深入,还只留于表面化的概括,忽略了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剖析,导致学生把廉颇的形象理解成如电视剧中那种爽朗、豪放的人物形象;其二,教师在进行活动之前,缺少引导学生复述或回顾人物形象。虽然演出了“负荆请罪”的味道,但人物的言行已经背离了原有的品质,可谓是失败之举。 启示: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表演活动,固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表演活动,应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与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浮华的活动表演,弱化或变相了文本。 1、立足人物性格,做好活动铺垫。 语文教育中,要使丰富的人文内容让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尤其是教学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甚至是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像出剧中人物的言行。但这方面的摄取,都必须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即原有的文本信息,在这基础上进行想像和创造,才不致于表演活动与文本信息的脱离,才能使活动立足于人物的性格特点,真正做好活动前的铺垫。 2、重视文本内容,杜绝随心所欲。 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与感悟,是表演活动的前提,只有围绕文本才能体现学生的活动是为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服务的,那种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的变相活动表演,并非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重点词句的理解加以引申,注意保留好文本的“原味”,把学生随心所欲的思维引至依据文本的创造,让表演活动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语文教学更扎实、更深刻。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35
标题: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户县涝店镇中心学校    王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自从教育部“十五”规划实验课题《关于大面地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途径的研究》在我校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实验教师,我发现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于是我尝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训练,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下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 一、阅读中积累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是积累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妙的句子,对于词语积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积累课本上的词语,另一方面进行词语的联想。具体操作如下:如让学生摘抄“无私奉献”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现同一品质的词语“乐于助人、救死扶伤、拾金不昧、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这一类词语,如果再进一步拓展,还可以积累出与以上品质相反的词语,如“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忘恩负义、卖国求荣……”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几类词语。对于句子的积累也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可以分句式积累,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类别;一方面可以分修辞积累,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划分不同的类别,虽然对小学生不太强调修辞用法,但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必须让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它们对句子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另外,在句式的积累中,对于部分句子还可以做上批注,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学文的同时也进行了随文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感悟文章的美,在阅读中受到美词佳句的熏陶,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二、阅读中练说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中的字词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语境中体会、训练、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的用法,把课文当成语言交际的典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观察、思维表达的方式,领悟文章的遣词造句,在练说中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以便为写作服务。在练习时,我们不光练习文中某一个词语,还可以根据积累中对词语的分类进行有目的地练说。不过练说的素材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生活中的事情用上优美的词语链接起来,就成了一篇有意义的文章。另外在练习说话熟练时不妨提高要求,用上一些修辞手法,再用上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学生积累的词句不但得到了训练,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学习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练说训练。首先,练说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文中一些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且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其次,练说词语、句式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多读悟情,根据文中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再次,练说学习感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或对自己的启发等。这样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为写作时流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阅读中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和身边的事例联系,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而不脱离生活。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训练:(1)、抓重点词语联想练写;如教学《荔枝》,抓住“筋脉突兀”这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母亲的手,体会母亲的辛勤和无私的爱。教学《林海》,抓住“兴国安邦”这个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未来的宏伟目标和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有兴国安邦的意义。(2)、学习课文句式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仿照写漓江水的特点句式,写一段话。课文中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好像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可引导学生仿写:秋天的风真凉啊,凉得让你感觉到了一丝寒意;秋天的风真柔啊,柔得让你感觉好像用手在抚摸;秋天的风真香啊,香得让你感觉到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3)、创设语境进行改写;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创设情境想象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从而号召学生写一写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4)、联系课文让学生补写。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教学《荔枝》让学生补写文末未说完的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再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文的同时也进行了写作地训练,课文内容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积累、练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36
标题: 语文课程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38
标题: 每一节课,都是生命的一个脚印
  ――《苹果里的五角星》片段思考   [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在不理解的地方作出记号。 生:默读、圈画。 师:谁先来说? 生:“魅力”是什么意思? 生:“魅力”是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师:在文中指什么有魅力? 生:指苹果里的五角星有魅力。 师: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看看它的魅力有多大。 生:再读、画。 生:“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大家都在传,说明它的魅力很大。 师:是呀,你们又会传给你的家人、朋友,多大的魅力啊!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生:(思考) 生:因为很少有人拦腰切苹果,发现五角星的人很少,所以有魅力。 生:因为拦腰切的人思考方法与众不同,很独特,所以有魅力。 ……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我不理解这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师:(出示这句话)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那,往大处说呢? 生:(思考) 生:往大处说,创造力就是创造出一种新东西。 生:往大处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想法。 生:创造力就是不要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要有创新。 师:(总结)什么叫创造力?往大处说,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师:想想看,在你们的生活中,曾经有过类似的事吗? 生:(思考) 生:书中说了竖切和横切两种方法,我心想,斜切会有什么发现呢?结果,我看到了三角形。 师:是吗?很好,课后我也试试看。这个同学很有头脑,有创造力。 生:有一次,在家里吃饭,有果汁,也有红酒,我就把红酒和果汁混在一起,结果发现很好喝。 师:是呀,听说鸡尾酒也就是这么“调”出来的,当然你们用的材料不同。 师: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推销皮鞋的商人来到了非洲沙漠。其中一个人看到这里的人都赤着脚,心想:“哎,这里的人根本没有穿鞋的需要。看来,我在这里是打不开市场的。”于是,他回去了。可第二个人想:“哎,这里这么多人都不穿鞋,市场肯定很大。”于是,他用各种方法促使当地人尝到了穿鞋的好处,渐渐养成了穿鞋的习惯。结果,他大获成功。想法不同,决定了命运的不同。 生:老师,听了你的故事,我也想到了一个故事:有很多人来到一个地方淘金,金子越来越难淘。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淘金者不但没有淘到金子,反而丧生此处。有一个人突发其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结果他赚到了很多钱。 生:老师,我也想到了一个…… 生:我也想到一个…… (一时间教室里的气氛火热起来) 师:很好。同学们,你们看,刚才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的故事又启发了你们,这就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呀。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这是多么有趣、多么有魅力啊!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会碰撞,因为“阅读”。知识积累丰厚了,我们的思维就会产生碰撞,对不对? 生:(个个眼睛里闪着兴奋、激动的光芒) [反思和分析] 一、思维的火花在碰撞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 挥重要作用。 特级教师孙建锋说: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在这个片段中,当我请同学们谈谈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时,一开始课堂是沉闷的,学生在搜肠刮肚,一时无人举手。过了片刻,终于有人站了起来,说:“书中说了竖切和横切两种方法,我心想,斜切会有什么发现呢?结果,我看到了三角形。”紧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有一次,在家里吃饭,有果汁,也有红酒,我就把红酒和果汁混在一起,结果发现很好喝。”然后,我说了一个故事,结果这个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故事。看到这种场面,我真是欣喜万分,觉得天赐良机,便趁热打铁,说:“很好。同学们,你们看,刚才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的故事又启发了你们,这就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呀。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这是多么有趣、多么有魅力啊!”我如是一说,学生非常感性地明白了什么思维的碰撞,明白了一节课我们究竟应怎样上,明白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思考。而这些,正是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的思维激情迸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必定能得到发展,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思维的创造性也将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 二、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 而后,我不就此止步,话锋继续延伸:“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会碰撞,因为‘阅读’。积累丰厚了,我们的思维就会产生碰撞,对不对?”引导学生明白,思维产生碰撞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阅读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因为阅读,课堂上才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人场景。阅读成为学生的需要时,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培养这种“需要”的温床。这不也在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吗?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也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一个脚印。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40
标题: 语文课程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41
标题: 自我对话,自我构建
师:作者巴金爷爷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更喜欢哪一次所见到的景象呢?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写一写你喜欢的理由。 (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自读自悟) 师:喜欢同一次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第一组: s1:我们喜欢美丽的大榕树,我想朗读7、8节。 s2:这棵榕树真大啊,你们看“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多神奇啊! s3:榕树十分茂盛,充满了生命力,“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一片片绿叶就像一片片翡翠,像一汪汪碧水,饱满得像要滴下来一样,散发着无限的生机,尤其是“颤动”一词,让人感到每一片绿叶每时每刻都在生长,都在呼吸,多么富有生命活力啊! s4:我们从文中可以知道,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榕树肯定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就像一位披着轻纱的少女伫立在湖中心,来到榕树底下,一身的暑气全消了,享受这片刻的宁静,该是多么美的一件事。 师:看来你是一个喜欢静的女孩。 第二组: s1:我们喜欢百鸟欢乐的场景,我来读一读。 s2:我从搜集的资料中知道榕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早晨正是白鹤出巢觅食,灰麻鹤归巢休息的时候,一出一进,盘旋飞舞,那场面肯定蔚为壮观。 s3:“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以看出这儿的鸟很多,听不过来,也看不过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这些鸟大小不一,颜色不一,可见种类很多。 s4:我想,那儿有树、有水,自然也有丰富的食物,鸟儿在那儿该有多欢啊,它们有的在学飞行,有的在水面捕鱼,有的在枝头嬉戏……好一幅热闹的场景啊! s5:我觉得这儿的鸟跟我们平时在公园里看到的鸟不同,这儿的鸟是自由的,因此它们也是最欢乐的。我还想把第12节再读一读。(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鸟儿嬉戏欢乐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13节,感受那份欢乐与热闹。(配乐朗读) 第三组: s1:尽管我也喜欢美丽的大榕树,但我更喜欢群鸟欢乐的部分,因为大榕树毕竟是静止的,有了鸟,才更有生机与活力,况且,没有了鸟,还能称之为“鸟的天堂”吗? 第四组: s2:我不太同意* *的观点,尽管榕树表面看来是静止的,但实际上它却无处不充满着生命力,你看它枝干纵横交错,骨子里透着力量,若走上岸去,静静聆听,似乎还能听到枝干“吱吱嘎嘎”生长的声音,树叶呼吸的声音,在这儿你会有一种神圣感,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s3:我想补充,我从网上知道,这棵榕树原来只是当地渔民插在湖中用来拴船的一根枝条,没想到500年后竟长成这么一棵大树,浓荫覆盖20多亩地,它的生命力着实让人惊叹! 师: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的旋律,再来感受这美丽的、神奇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榕树。(朗读5——7节) 第五组: s1: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我都喜欢,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让我惊叹,而鸟儿的叫声、鸟儿的舞姿,以及它们独特的迎客方式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存在的美好。大榕树为鸟儿提供了一个乐园,而鸟儿又为大榕树增添了勃勃的生机,他们已成为了一个整体,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 师:是啊,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的人来讲,鸟儿欢乐的场面离我们已太久太久,肯定有许多人想到那儿去游览一番,如果由你来当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呢?课后请你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也可浏览“鸟的天堂”网站,写一篇导游词。   评 析: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的体验与理解。本案例没有逐字逐句分析,老师只是抛出了“你喜欢第几次看到的景象”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自走进文本,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当学生有了个人的体悟,需要交流倾吐时,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自由组合,此时小组内生生对话就特别充分,个体与个体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思想,个体也在对话中不断调整和构建着自己的认识,因而全班交流时,学生的许多体悟都是老师备课时没想到的,可见只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大胆放手,学生便会制造惊喜,而这样的课堂也就真正地成了“学习共同体”。课后写导游词的练习,既是学生对课堂对话的重新审视,又是学生与丰富的课外知识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筛选、整理、组织、撰写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42
标题: 作文写作
浅谈汉语拼音发音教学   秋溪中心小学   邱会娟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发音的教学,因为学生发音是否规范,影响到以后字词、说话和普通话的教学。拼音发音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口耳相授,所以教师首先要自己发音规范,要有较强的听音、辨音和正音能力,此外,还应掌握一些指导发音与巩固练习的辅助方法,本文就后者略作介绍。 一、引入法。引入法指的是在学生发某个音不准确时,由他们已经习惯发的音引到发规范音上来。例如发单韵母e,学生可能把握不准口腔的大小、舌位的前后高低,因而发不好这个音。可让学生先发前面教的o,发完后口腔舌位不变,将收圆的双唇向两边展开,然后再发,这样发出来的看就是e了。又如从e到u是将原隔得较远的两片嘴唇靠拢(不收圆),从i到ü是将原张开的嘴唇向中间收圆,发特殊韵母er,则是发e的同时舌头向后一卷。复韵母、鼻韵母则都是在韵母腹后加一个收尾的音,都可由韵腹的发音引入。声母中的擦音则可由前面的塞音或塞擦音引入。引入法一般和对比法结合运用,学生既掌握了发音方法,又对发相近的音的差别加深了认识。 二、析出去。析出法就是先领学生容易发的常用的音节,然后从音节中分析所教的声母或韵母。如教韵母a,有的学生胆小害羞,不肯张大嘴巴,发出来的音是a和o之间的音,还有的张口的过程中就开始发音,发成e→a或ng—a,纠正这些不规范的发音,可先领他们发八、哈、他、拉等字音,发完一个字音后保持口形,再振动声带发音,发出的a就准确了。又如从白来、才等字音中析出ai,从抽、收等字字中析出ou等等,析出声母则读音节要着意放慢速度。如多数方言区的学生发卷舌声母感到吃力,可先领学生慢读猪、车、杀、热等字音,提醒学生注意开始发音时的口形舌位,发准后再去掉后面的韵母,单发前面的声母,这样就能较快掌握卷舌声母的发音。虽然析出法与拼音节方向相反,但学生上学前及平时说话发音都是以音节为单位的,所以实际上他们发准音节比发准单个声母或韵母更容易,运用析出法也就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夸张法。夸张法指指导学生发音时口腔及面部的动作可适当夸张。夸张法主要用于m、n、l三个声母和前后鼻韵母的教学。教m的发音,准备阶段可闭合双唇,尽量张大口腔,拉长上唇,先发出鼻音,再发m的呼读音;教n则舌尖抵齿背,鼻翼向两边、向上耸动先发出鼻音,再发出读音;前鼻韵母尾时口腔开度要大。范读时让学生注意口形及脸部特征,他们就能迅速掌握发音要点。 四、手势示意法。手势示意法主要适用于声调教学和前后鼻韵母教学。教声调时,教师范读、领读都应根据五度标调法所表示的各调类的音高变化辅以手势,使手势、调号和实际读法相一致,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教前后鼻韵母,范读、领读时可辅以手势;伸一手,拇指在下代表舌头,其余四指并拢在上代表上腭,掌心向学生,前鼻韵母收尾时拇指靠向上面手指,后鼻韵母收尾时拇指和上面手指拉大距离。这样学生容易掌握韵母、后鼻韵母发音的口形特征,从而发好不同类的鼻韵母。 五、编儿歌和绕口令。学生发音不熟练的或容易混淆的声母、韵母,除了教学时多举常用字音反复领读,相互对比外,教师还可根据需要,编儿歌或绕口令,供学生练习以巩固其发音。如卷舌声母的练习,可编儿歌;傻子在玩石子,狮子在玩柿子,傻子想吃柿子,把石子给了狮子,狮子不吃石子,看见傻子想吃柿子,它就丢了石子吃了傻子。如分辨n和l,可编绕口令:刘奶来买牛奶,是牛奶买刘奶,还是刘奶买牛奶?不是牛奶买刘奶,而是刘奶买牛奶。又如分辨ao和ou,可编儿歌:小毛养了一只猴,小高喂着一条狗,小高想要小毛的猴,小毛想要小高的狗,小毛把小猴给了小高,小高把小狗给了小毛。儿歌、绕口令有一定的情节,练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易记住,练习的效果也很好。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44
标题: 观察阅读练习三线并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佛祖为了消除人们的疾苦,从人间选了100个自以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写在纸条上。之后,佛祖说:“请你们把手中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这100个人交换看了别人的纸条后,都惊讶不已,过去,总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现在才知道世间有很多人比自己更痛苦,自己有什么理由再消沉?
读第一遍,我一旁批注:佛祖洞察世事,布道直指人心;佛祖博爱人间,顿生智慧法门。读第二遍,我一旁批注:佛的智慧开启了众人的智慧;智慧的教育孕育智慧的大众。读第三遍,我一旁批注:智慧教育的泉源是爱,广博深刻艺术的爱。
而后,我掩卷沉思。
●夏丏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老师倡导爱的教育。丁有宽老师倡导偏爱差生。此刻我们是否能问心无愧地说爱了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城镇的还是乡村的,富裕的还是贫瘠的,俊美的还是丑陋的,聪慧的还是迟滞的,温顺的还是叛逆的,善良的还是自私的,坚强的还是脆弱的,高尚的还是暂且不高尚的(或许一辈子无法高尚),优秀的还是暂且不优秀的(或许一辈子无法优秀)。我们是否能问心无愧地说我们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了解他们的才能,了解他们的欢乐,了解他们的忧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无法毫不犹豫地说是。如果我们无法斩钉截铁地说是。智慧教育还将徘徊于前方。
●学生品行不佳。你可以视之为包袱,警告大家注意“近墨者黑”。亦可以视之为教育契机,呼唤大家以爱的双手拨动爱的琴弦,使之“近朱者赤”。爱与不爱,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爱与不爱,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博爱,教育的底、智慧的根。
●不仅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爱,应烙印着教育者日渐成熟、深刻的思想。赞科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老师对学生的爱,必须区别于一般成人对小孩子的爱——不能否认他们爱之真诚,却不免失之肤浅,没有洞察力穿透力。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其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这种深刻源于“像橡树一样坚强,像出弦的箭一样有力,像烈火一样鲜明”的思想。思想源于对教育对生命对自然对生活的理性探索和不懈追求。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应时刻拷问自己:思考没有?实践没有?超越没有?
●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没有深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没有深刻的爱、睿智的爱。一个男孩为了看看真实的血管分布而杀了校长心爱的宠物狗。校长得知后,“惩罚”男孩画出一张狗的血管图。透过“杀狗事件”,校长深刻地洞察到男孩旺盛的求知火花,与其说这是“惩罚”,勿宁说这是爱,深刻而别样的爱。
●爱也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爱使人愉悦,焕发活力,产生斗志;愚蠢的爱却叫人心生厌恶,惟恐避之而不及。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男孩用砖块砸另一男孩,以四块糖果加以“奖励”。这爱是艺术的,男孩始料不及而触及心灵,愉悦接受陶先生不着痕迹的教育——要正义,守时,尊重,勇于认错。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而这,何尝不是爱的技巧、爱的艺术、爱的智慧呢?
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
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
钟爱教育,钟爱学生,智慧教育的花朵才会悄然怒放。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49
标题: 新课程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    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        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    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作者: 李成虎    时间: 2008-5-13 15:51
标题: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    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雪》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 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        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六、    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七、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八、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作者: tianya    时间: 2008-5-14 10:12
标题: 回复:预习功效谈
不是一篇
作者: tianya    时间: 2008-5-14 10:12
标题: 回复:预习功效谈
多没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