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2-12-29 09:24
标题: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匡艳
1、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决不能做;反过来,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什么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值得去做。
我们的教育,或者说我们的课堂,怎么取舍?这是个度的问题,只追求长期有益,不看短期价值,家长不干;只看短期价值,不管长期效果,与学生成长不宜。
2、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两方面的训练:第一是学习习惯,第二是思维方式。
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有异,提炼出本学科是思维方式是我们该具备的专业性。功利一些就是这种题型怎么答才能拿高分,为什么答案是这个方向,而另外的常规易错处错在哪里。
3、课堂不能只依赖老师的讲解。
必要的讲解必不可少,但是哪怕自认为自己的讲解思路清晰,直指要害,整个课堂也不能充斥充满了教师的声音。深有同感,我个人就是一个太热爱唱独角戏的人,导致好的学生嫌啰嗦,差点的学生嫌太快跟不上,不如多分配些课堂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和个人提问。教师“懒”,就能带来学生的“勤”:勤于思考,勤于质疑。但是课时量有限和教学进度的必须跟进可能是这种模式的最不好协调部分。
4、作者的几个做法很有意思,值得借鉴:第一“造师计划”:期中考试之后,我选了一个章节,将全班同学分为7组,每一组承担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据说效果不错。高三后半年这样做好像不太合理,预备高一教学任务不太紧张时试试看。第二,他的电脑里有两个文件夹,其中一个用来记录灵感,另一个用来收集素材。有些素材确实有利于我们在必要的时候用于课堂教学或是与学生私下交流。预备借鉴。
5、做老师也好,做家长也好,都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悟道,悟道就像破茧一样。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关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孩子关注的却往往是独立和分离。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2-12-29 09:24
《教师的五重境界》——朱万丽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看完这本书,这是我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问题。为了传播知识?为了学生考个好大学?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想,每位老师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于我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教是为了不教”。最基础,也最容易的,是教知识。只要一个高中知识学的还过得去的人,有谁不会教的吗?所以,如果单纯以会不会教知识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个合格的老师,我想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师需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质,转变身份,实现自我的突破。从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学。善于总结,时时反思。仅仅是这一点,已经是一个很难的境界了。几乎只有上了大学,学生们才会被迫的主动学习,因为这时候已经没有人把饭端到床边一口口喂你吃了,大学教授们忙于科研项目,更怕不会有什么闲功夫去督促每一个人。所以啊,或许大学四年结束后,留在我们脑海里的知识几乎早已消逝,但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却是的的确确受到了锻炼。
但高中能这样实施吗?我细细想了想,可能真不是一件易事。高中学科多而繁杂,尤其新高考之后,学科任务愈发繁重,这是其一。在多门学科的重重压迫下,有几个学生能真正高效率而严格执行每一次的学习任务呢?难啊,难!其二,虽然教师上课的时常可能缩短了,但事实上对老师的要求却是更加严格!扪心自问,我具备这样的能力吗?可能还是需要时间日益磨炼吧!怎么设计学习任务以把控全局,平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问题?通过何种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有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所以,就目前来看,想要学生完全自主的学习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从侧面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要自己真心的想学,那么抽一鞭子动一动的局面就不会出现。还要有方法,这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自己的习惯,但依然需要老师来加以指引,尤其是有些学生上课不听,在下面做题目自学,但效果非常差,必须及时提出。
所有人学习的路上都需要一个好的引路人,愿你我都能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2-12-29 09:24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张萌萌
万炜老师的这本书标题中的五重境界实际上指的是教书的五个阶段,分别是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
这里我想谈一谈,比较受启发的几点内容。一个是有效沟通,有效果和讲道理哪一个更加重要。这个议题比较像去年一档综艺《奇葩说》中的一个辩题“要不要讲有道理的废话”。
其实青少年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说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且说多了还会使人厌烦。毋庸置疑有效果才是我们沟通的目的。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建立在控制自己情绪,换位思考,有着正确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千篇一律的说教,学生并没有听到心里去。有时候我谈到的一些观点,学生如果有不同看法,还会跟我交流交换意见。所以说什么,怎么说比说这个行为本身要重要。
而说到交流和沟通,万炜老师提到的“作业留言”的方式是不错的。收上来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作业后面写一点评语,或许是作业本身学生没想到的地方,或许是课堂上没来得及说的表扬, 或者是近期变化的鼓励等等。考虑到时间问题,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到,但是一段时间可以写一些。在有限的时间里,交流的面可以更广。其实之前有些学生在作业中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就已经形成在作业后面留言,提出疑问的习惯了。但是没在在班里强调。
现在想一想这也许比单独提问效率更高。
其实这里也涉及到教师如何给自己肩负的问题。万炜老师在“教状态”的部分提到教师应该不做“赶尸人”,谈到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需要老师一直在后面推。老师盯紧了才会学一点,老师不盯就不学。但是这个学生一直没有内在的动力,以后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以后就需要另一个老师以更大的力气来推动。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的。教师的工作也将繁重而枯燥。这也一直是个难题。学生的学习困难,有的是因为能力,有的是因为动力。如果教师想要从这个一直推的怪圈里走出来,就需要不断地思考,对症下药。
万炜老师在教自己里面写的“威严与屈辱”讲到了自己初为人师时遇到的挫折,谈到了其中感受到的屈辱,由于自尊而想要转变。也很动容。后面教人生、教自己还有很多不错的内容,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谈了。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2-12-29 09:25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心得——王婧
中国人喜欢讲境界,境界,是人的思想和修养到达一定高度之后,精神上的一种参悟,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都颇有影响。人生也只有不断地觉解、修为和提升,才能在生活中将真善美动态地统一起来,使人参透到生活的本真,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所以,当看到万纬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一书的书名时,我便很快产生了对书中内容的好奇,一睹为快。
万纬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解释了教师的五重境界分别是: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和教自己。他并没有很严格地按照每一个分类,具体阐释他是如何教这些内容的,而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他专业成长的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更侧重写他的思考,而非案例或技法。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万纬的思想录,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精华。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圈画批注了很多,很多深刻的思想和准确的表达都强烈地碰撞着我的思想,在我的心中留下深远的回响和共鸣。所以,如果写读后感,有很多角度和内容可说。
在第一重“教知识”里的《‘负数’教育》,作者提到了一些很发人深思的观点。比如,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教育的成败。教师如果审视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教育,有多少效果为正数,又有多少效果为零和负数呢?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是死记硬背、机械化的操练,更多的时候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锻炼思维品质,接受情感和德育的熏陶,人格的养成。正如卡尔·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教育,其影响才是积极的、深远的。
第三重“教状态”里的《不做“赶尸人”》,主要讲到学生学习被动,每天都像尸体一般不动不说,必须靠老师拉着拽着才走,这样老师累,学生也累,最重要的是坚持不了多久。万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必须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创造条件让学生思考,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对学习的自主性。“赶尸人”现象在目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尤其突出。教师要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的重要性。因为负重前行,谁都会疲惫,我们必须寻找更高效的方法。这是有思想,有成长潜力的老师会思考的问题。
另外,好的课堂应该是生动的,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很重要,应努力让学生保持快乐、思考的学习状态,保持学习的兴趣,才能学得好。
第五重,作者在《你幸福吗》这篇文章中表达的观点充满着辩证思维的乐趣。作者用生动的讲故事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阐述了生活和教育的真谛。给你一堆葡萄,其中有好有坏,你是先吃好葡萄还是先吃坏葡萄?其实,无所谓更好的选择。也不存在绝对的先苦后甜还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对于教育也是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什么学习不可以是快乐的过程,为什么不能把学校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土,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参与有价值的学习,收获更多成长的喜悦。这样,他们未来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期许的。从这种角度来看,就无所谓先选坏葡萄还是好葡萄了。给学生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它甚至能将坏葡萄变成好葡萄。”我们的学生,如果自始至终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自发主动地去学习,那么他们可能会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充分吧!
到此,作者也辩证阐述了他对于自身职业的看法,或许有时候这是一份让人羡慕不已的有价值的职业,又或许,一不小心,招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学生,也是哭笑不得。重要的是,我们的职业理想是否得以实现,我们的价值是否在实践中得以磨炼,不断提升修养境界,才是核心。
读理论性的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为你的实践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当你在现实的困境中不断尝试方法突围,并有了些许心得之后,又看到专家的理论高度恰恰证实了你的猜想,你会有一种强烈共鸣的兴奋和成就感。这可能就是一种境界吧。
遇教育困境而思考出路,在实践中观察并调整方法,再思考加以提炼,然后读书找理论依据,最后梳理写作固化。这就是一个不甘平庸的老师成长的过程。如果每遇到一个困境都按照这样的路径去做的话,也许我们也会像万纬一样,不断进入教育的新境界,从而自成高格。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