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科实践中落实“写作素养”
—评王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
海南海口·朱琬玉
基于文本特质的青春语文创新课型,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积累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和“跳板型文本”。本节课王君老师采用“写作型文本”进行教学。以“想,悟手法”和“写,学手法”这两个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有效学科实践活动,在“悟中学”说明文知识,在“创中学”学说明文手法,在“识中学”说明文主题。
一、在“推敲写法”的学科实践中学“说明文知识”
在教学目标上,新课标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也是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面向知识点,而是面向核心素养。因此,知识点,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传统的教法,一般直接围绕说明文的知识点来提问,比如:本篇文章说明对象和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等等。王君老师基于文本特质,采用“写作型文本”进行教学,她先以“想,悟手法”这个学习任务为载体,设置三个话题,让学生牵话题来“推敲学法”,通过这样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学“说明文知识”,明白说明文的写法。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例如:
第一个话题:虽然说明内容繁杂,但整体安排井然有序,说明顺序合理否?这个话题指向“说明顺序”这个知识点,但王君老师没有直接问采用什么说明顺序?而是把“说明顺序”这个知识点融入到“说明顺序合理否”这个学科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明白应如何安排顺序进行合理说明,不仅考查了“说明顺序”这个“知识点”,而且主要面向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思维能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个话题:全文2700多字,三分之二在介绍十块大浮雕,详略安排恰当否?这个话题指向“说明内容”这个知识点,王君老师没有直接问主要说明了什么?次要说明了什么?而是以“详略得否”这样的话题,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安排说明文内容”这个话题。在这样学科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郭允漷专家说,用学科方法“学和习”学科知识,就等于核心素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简而言之,即用学科的方法学习学科的知识,形成学科的能力、品质和自信,就是核心素养。
二、在“辨析创作”的学科实践中习“说明文手法”
这是一节“写作型文本”课,方法的习得是基础,关键是运用方法进行创作。即在“创中学”说明手法。王君老师基于“写,学手法”这个大任务,设置了“一辩一法一写”的学科实践活动。
一辩:两段文字,哪段出自课文?通过这样学科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辨析说明文“主题和选材”的关系。这样问题的设置,使教学目标不再定位在“知识点”上,教学目标不再是为了检测“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的问题设置。
一法:出示两段描写浮雕的文字,让学生提炼其写法上相同之处。此问题的设置,旨在通过“整合比较阅读”这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归纳相同信息的能力,从而在“比中学”如何写说明文。说明手法的习得,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得来的,学科知识点是在学科实践中获取的,这就是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
一写:投影一幅浮雕,让学生在“创中学”说明文手法。“写,学手法”以“判断-获取-运用”这三个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学科实践活动逐个落实。此环节强调“运用”,即在“创作”中学“说明手法”,最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审美创作能力。
三、在“识画识人”的学科实践中明“说明文主旨”
王君老师在此环节设置大情境,哪副画会入选做“纪念碑”浮雕。不仅跨学科教学,而且在情境中检测学生是否辨清“说明内容”与“说明主题”之间关系。另外,通过延申扩展“感动中国”团队颁奖词和周恩来手书纪念碑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人民”这个主旨,使整节课的落脚点由语文核心素养走向生命素养,诠释青春语文意义疗法的疗愈功能。
总之,整节课,以一明一暗两线展开,明线是“悟手法 - 学手法”,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暗线是“奖励小故事-人民在心中”,指向生命素养。同时,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在学科实践活动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落实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写作教学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