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再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4-15 18:52
标题: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再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提问的能力令人担忧。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意识,只满足于听懂教师讲课。有的即使有问题,也不愿大胆地提出来。教师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是教学有效成功的表现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增强提问的勇气

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首先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亲近学生,以真诚的尊重和发自肺腑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那些数学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消除对教师、教材的崇拜和迷信,敢于对教师的讲解、书本上的内容提出疑问。有时,教师还可故意“犯下”一两个错误,引导学生质疑,挑刺,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提出问题的勇气。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提问的机会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重分析教材,注重课堂结构设计的环环相扣,无形中把学生提问的时间给挤掉了。有的虽然也安排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只是象征性地在课堂小结之后,腾出一两分钟。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要发言先举手,如果教师没有同意,即使有再多、再大的问题也不能提,禁锢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下提问的余地。要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推动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比如,在学习《千克和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掂量、比较多种1千克的物品,如红枣、花生、大米,食盐等,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但在掂量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虽然都是1千克,但红枣袋子比食盐袋子大,所以实际上红枣就比食盐重一点。由学生的提问,教师自然地引出“净含量”的概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展开。

    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还要着眼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设计开放性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设立“提问卡”,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把预习或自学中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的“提问卡”上就记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一张纸是不是长方体?如果是的,它的高是多少?如果不是,那么几十张纸的书为什么就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六个面,为什么装火柴的盒子五个面我们也认为是长方体的?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和自由的时空,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鼓励阅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结果一个学生大胆质疑:“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什么情况下需要通分?”教者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并顺势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运动会,一些学生观察到,400米比赛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多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课余钻研数学的热情。

    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激发其创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4-15 18:52
作者:洪泽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宗宇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