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案例 三个“机器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2-8-12 08:08
标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案例 三个“机器人”
     这是我们教研组的一堂研究课,由我执教。课题是《认识立体图形》(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的形状和图形。在经过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后,我们设计了“机器人”的教学情境,并用纸盒、针管、药丸等材料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三次改变出现了三个不同角色的机器人。

情境一: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

       (出示机器人)

     师:他是机器人叮当,今天想来和我们共同学习,你们欢迎吗?(欢迎)

     师:你们可真有礼貌(师把机器人放在旁边),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材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2-8-12 08:08
反思一:
    机器人的设计是成功的,在孩子们表示欢迎机器人和他们共同学习之前,注意力集中,学习行为规范,可当我一说出“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带来的材料”时,却出现了如下状况:他们飞快地拿出自己带的材料,兴奋地制作起机器人,仿佛这就是一节手工课,在这之后,我所作的要求,他们全然不知,也无暇顾及。这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可更加令我吃惊的事还在后面,好不容易把他们组织好后,我开始给几个没带材料的孩子分发准备的材料,意外发生了,孩子们一下把

我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准备的纸盒被他们一抢而光,就连装纸盒的塑料袋也难逃厄运——被扯成了两瓣,我意识到,这次情境创设完全失败!下课后,我们边往办公室走,边讨论着这个情境失败的原因。一群小男孩拦住了我的去路,围着我唧唧喳喳地谈论着这个机器人,看着他们那股专注劲,我明白了,我们的失误就在于不该只让机器人担当旁观者的角色,,既然机器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然孩子们喜欢机器人,何不让他们看个够呢?于是我们马上改变了教学策 略,在另一个班展开了第二次教学行动——

情境二: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师(模仿机器人语气帮机器人举起一只胳膊):我是机器人叮当,你们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吗?

师:小朋友们真有礼貌,可是叮当有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回答出来吗?

师(又变成老师的口气):机器人问大家,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材料是什么形状的吗?(生答)

师:你们带来的东西有这些形状的吗 ?(生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

    ……

反思二:

这次,没有一个学生去搭机器人,也没有人去抢学具,机器人由旁观者变成引导者,孩子们都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探索与学习中。可是好景不长,当我充当了机器人的“传话筒”后,第一排就有两个孩子开始在本上画起了机器人,后面也有几个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不够高,机器人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到位,问题出在哪儿呢?教研组的李老师一语道破了天机:“明明是机器人的问题,为什么不让它自己提出来呢?”对呀!既然是孩子们喜欢的机

器人,为什么不让机器人走到孩子们中间,直接和他们交流、对话呢?于是,我们又一次改变了行动计划,利用电脑制作了机器人的声音,让机器人“亲自”向学生提问——

情境三:

    (播放录音),小朋友们好,我是机器人叮当,你们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吗?(愿意 )

    录音:请你们仔细观察观察,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答)

    录音:你们真会观察,那我身上这些材料是什么形状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录音:小朋友们知道得可真多!我还想知道,你们带来的东西有这四种形状吗?(生答)

    ……

反思三:

这个情境中,机器人真正走到了孩子们中间,扮演了一个优秀的“参与者”,和机器人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通过说一说(说四种形状)分一分(分摆四种形状的所带材料),摸一摸(摸四种形状的特征),看一看(看四种形状的子),猜一猜,想一想,数一数,滚一滚等一系列的活动,顺利地实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下探索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整堂课下来,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学习行为高效规范,注意力高度集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纵观三个“机器人”,第一个“机器人”是一个只跟学生见了见面的“旁观者”,第二个“机器人”是一个只跟学生握了握手的“旁观者”,只有第三个“机器人”,才真正成了学生的好朋友,学习的好伙伴。三个“机器人”,三个教学情境,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我们以一颗童心去想学生所想、寻学生所需,为学生创设出富有童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幸福。斯腾豪斯认为,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是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而课堂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工作。

但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理解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某些激动人心的口号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动研究就是这样,最初制订的行动计划并非在决定后就一成不变地直到研究完成,而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观察、反思、改善,并不断生成新的内容。我作为这次行动研究的主角,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状态,观察教学现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想象学生可能的反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动等等。

为了给学生创设更适宜的教学情境,我们展开了一次次教学行动,每一次行动,都是一次尝试,整个行动就是不断地尝试、反思、改进,再尝试、再反思、再改进……

    三个“机器人”,让我们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一次行动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思想者、一个批判者、一个研究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2-8-12 08:09
艺术小学白曙光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