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5-6 07:08
标题: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5.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6.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4.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3.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4.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3.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4.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板书设计】
www.cn910.net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www.cn910.net

[设计说明]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广东 刘晓伟 两小儿辩日
解题:
引用古诗: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太阳。
题目的意思。
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很难读
2、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
www.cn910.net

分两步解决问题:
结合注释读明白
理解大意读通顺
www.cn910.net
教师下去指导,非常认真。
反馈:
生分段说古文的意思。
www.cn910.net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
太阳远近
其他
生:A 远近、大小都有。
生:C都围绕远近来议论。
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
表扬:读得比老师还好。请教怎么读得这么好。
一儿曰、一儿曰
给两小儿取名,理解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晨近午远
晨远午近
www.cn910.net
读课文。合作读。板书:
大则近 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
教师: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你知道什么?写你最深的体会?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所以我划了句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课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好:
感谢大会安排了这宝贵的五分钟!此刻,我首先要说的是,感谢谢家湾小学六三班那五十位聪明可爱的孩子,是他们和我一起,共同完成了这次教学任务。
按照大会的要求,我本来准备从三个方面来反思得失:其一,是关于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文言文兴趣的问题,因为这是我本堂课最想达到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成地比较好,但是感觉还有提高的余地;其二是关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问题,这是“课标”当中的新理念,为此本堂课我做了精心地设计,有所成效但也有不足;其三是想谈一谈,贯彻北戴河研讨会的精神,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因为这一点是我们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各位专家以及我们深圳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反复研讨的核心问题,今天呈现出的教学过程有了一定的展示,但总感觉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可是,一琢磨就五分钟的时间,与其“蜻蜓点水”倒不如集中火力,专攻一点。那下面就结合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反思一下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问题。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两处,有待改进的一处。
比较好的第一处是,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大家都看到了,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困难,这就是我摸学情的第一步(难读、难懂),于是我顺学而导:面对这样的困难咱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时学生自己说出了多读、参考注释、借助资料等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教路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第二处,我用选择题检测学生初读一遍课文后的学习状况,得出结论:百分之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大胆舍弃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复研读,并立即放手,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辩日的观点和理由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舍弃”符合孩子的需求。
有待改进的是,关于分清小儿AB的问题。大家看得很清楚,这帮小鬼聪明可爱,弄清这个问题如襄中探物,而我却预设了这个步骤,硬生生地花了二三分钟的时间。早知如此,还不如把这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读课文,以达成我“熟读成诵”的机动目标,假如让该“机动”目标变得不“机动”,也许会更好。
不过,这好也罢,遗憾也罢。都是宝贵的收获。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和代表,同时也盼望您给小刘多提点意见。更欢迎您到广东,到深圳,到我们深圳小学做现场指导。
最后,跟您说再见之前赋歪诗一首聊吟颂本次大赛:“雾都群英会,山城教改花。走进新课程,硕果满中华”!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