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8 14:06:00
|
只看该作者
三、基于公益原则的公德教育
实际上结果论也正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最容易也最先运用的说理方式。但如果不能超越行为结果对个体利益的影响,公益原则将变为狭隘庸俗的功利主义。所以,适时地引导学生从公益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身边的社会生活,正是教师在公德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任务。以下就借助“马路不是游戏场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教学片段,简要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公益原则,更好地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师 为什么你们那么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就要教你们遵守交通规则呢?
生l 因为运样才不会在马路上或者在身边的生活中遇到危险。
生2:如果不懂变通规则就会影响人身安全。
生3:这样不但让自己安全了,也给别人带来了安全。
师:说得真好,不但自己安全,还给剐人带来安全。
生4:老师带我们出去玩,可这么多同学,老师也管不过来,所以只有靠我们自己采遵守。
师嗯,靠自觉遵守,真好!让我们给他掌声。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中一人在车流中翻越隔离栏横穿马路),然后提出问题:
师:老师现在想问问大家,这个人这样做危险吗?为什么?
生1他这样做很容易被车撞倒,会有生帝危险。
生2:乱穿马路,他旁边也有人,会影响剐人。
生3:而且,他旁边的人也有可能被撞倒,司机踩了急刹车,还容易造成汽车追尾。
师:好,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画面定格在这里,往后将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请你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可以看出,学生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个人的安全,如生1、生2、生5,这是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首要动机。同时,他们也能联想到行为对其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如生3、生6。教师不仅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破坏公共规则的后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论及行为可能对他人的影响时,教师总是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借此来引导学生思考。由于相对于个体自身的利害,行为者不会即刻感受到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这有桢于更高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敏感性和同理心等能力,因此也就愈加凸显出教师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师及时的强调和适时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公德规范背后的公益原则日渐敏感,加深理解,最终才能突破单纯利已的思维方式。成功的社会公德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在个体与他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背景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真诚地关切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福祉,从而形成利他、利群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四、结语
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公德教育不是牺牲个人利益的纯粹利他、利群的教育,它首先承认个体需要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舍己为公”不是公德教育的合理目标。其次.从学生个体的需要出发进行说理尽管较易与其生活建立联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形成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但仅止于此显然不够,若不结合道德原则的理解,则会强化学生在道德上的自利倾向。公德教育应当把行为置于公害、公益的情境中加以分析与教导,注重行为结果可能对他人、对群体所造成的影响。再次,公德教育也不是传统“束身寡过”的道德教育的延续。由于个体生活在社会之中,而非独立于社会之外,促进社会公益的目的终究是为了保障个人利益。所以,公德教育还在于使学生明白并履行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必要责任,即“不做有害于他人的行动和积极地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参考史献:
[1][8]粱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6.
[2]李国鼎.第六伦:伦理与公德[M].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24.
[3]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4:268
[1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2.
[5][法]爱弥尔 涂尔干.道德教育[M].译者:陈光金,洗杰,朱谙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6.
[6]崔宜明德性论和规范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9(5).
[7]转引自:张锡生.中国德育思想吏I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630.
[9]蔡元培.国民修养二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8.
[10][12]徐澄.公德浅说[M].上海:中华书局,1930:12,22.
[1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蝙(思想政治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l 12.
[13]Strike,Kenneth A,&Soltis,jonas F.The ethics of teaching[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4,17.
[1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译者:程崇华.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