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孔子的一生——《孔子,人能弘道》听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2-1-19 00:28
标题:
孔子的一生——《孔子,人能弘道》听后感
《孔子,人能弘道》并不是很畅销的一本书,最初出版时用的是英文,后来翻译成了中文。可见这本书的初衷是向外国人介绍孔子,书中并不是把整个论语解析一遍,而是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群英图。除了孔子之外,他的弟子们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颜回敏而好学,子路率直勇敢,子贡谦虚精明,冉有城府深厚,曾参老实勤奋,宰予大大咧咧,樊迟老实忠厚……这些人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人格聚集在孔子身边,同甘共苦,颠沛流离。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思考了几乎所有人生的苦恼和问题,给了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不走极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极致,也就是合适到极致。追求仁,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也是让自己更幸福的追求。做到最后,当你和仁合二为一的时候,就能做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书主要介绍了孔子的出身、生平、观点、教育方法及孔子的理想等内容。这个历史伟人的一生到底如何呢?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周朝晚期的春秋时代。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的陬地。祖上本是宋国的一个贵族,因受政治牵连逃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he),其实叫孔纥,字叔梁。他的第一个妻子生了8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纳了一个妾,生了一个瘸腿的儿子叫孟皮(这个哥哥对孔子很好)。
60岁的时候,他又娶了颜家的三女儿颜征在,他们在尼山许愿求子后生下一个前额凸成小山丘一样的儿子。于是取名孔丘,仲是老二的意思,尼是指尼山。
孔子3岁丧父,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小时候穷,所以啥破事儿都会一点。)
孔子15岁有志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走进太庙,每件事都详细询问。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0岁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年轻人跟着他学习了。
孔子一生弟子3000,身通六艺者72人。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论语中提及的弟子有22人,至少9人担任重要官职。3人担任过季氏宰(季氏家族里的主管),这是当时鲁国不靠世袭而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了。孔子像苏格拉底一样,并不亲自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记载在《论语》当中。
孔子很喜欢当官,一直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令,据说只花了一年就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随后被提拔为司寇(司法部长)。
55岁时,孔子因为没有收到祭祀后的胙肉,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包括齐、卫、宋、陈、蔡,拜见了很多国君和大臣。一直没有被任用,而且还经历了大量的危险和困苦。
68岁时,孔子回到鲁国,此时他的学生已经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69岁,儿子孔鲤去世,70岁最欣赏的学生颜回去世,72岁最爱他的学生子路被杀,73岁孔子去世。
孟子84岁去世,所以中国人说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可见人们是多么崇拜孔孟。
当时的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文明史了。周王已经成为木偶,被强势的诸侯任意摆布。同样,诸侯国内部的一些大臣的家族势力也威胁着诸侯国君。孔子的家乡鲁国就掌握在孟、叔、季三家手里。这三家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裔,所以被称作“三桓”。上行下效,这三家之主也经常受到家臣的背叛和暗杀。所以孔子一辈子都在做的事就是如何让这个纷乱的礼崩乐坏的世界恢复秩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2-1-19 00:28
中庸之道
——《孔子,人能弘道》听后感(五)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是居中,不偏向,不过头也不太少;庸有三种意思,“平常”“用”和“经常”。当中庸连起来用的时候,可以被理解为“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以获得能够总是击中目标的能力,就像一个优秀射手一样。”
孔子说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同样不好。
中庸之道不能被理解为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或者甘居平庸。中庸要求避免过和不及这两种恶,而不是居于善恶中间。相反,中庸是为了达到最高的善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用通俗的话讲叫做“合适到了最好。”
中庸的难度在于,它不是凭运气偶尔击中一次即可,而是要所有的条件下都达到合适的尺度。
所以要不断践行。一般人都可以偶尔做到中庸,与他人和谐。但难的是一直做到。所谓圣人,就是那种能够看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能在庸常的生活中体现出至善的人。
中庸被人误读,才会导致很多错误。
这是孔子的高明,也是孔子的漏洞。
但伦理学的问题就像射箭,如果没有射中目标,没有一个射手会埋怨为什么没有一条简单的规则可以使他百发百中。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