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对五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后,理清文章顺序,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自己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能够感受情感的语句,通过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此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的方式,让学生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再说一说怎样才能演活这个人物,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然后,我请六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人读课文,另外五人扮演角色,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在学习“跳下悬崖”部分时,我让学生思考该怎样朗读五壮士的口号,让他们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最后我让学生思考把“五壮士”换成“五战士”好不好呢?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引导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
但是由于课文的篇幅较长,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占用的时间较多。所以,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以后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时间的把控。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开始就扣住“壮”字进行设疑: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然后紧扣“壮”字,小组合作讨论,抓住文中能体现“壮”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通过引导的逐层品味,步步深入,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感受到了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领悟到了五壮士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