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形成课堂创造性张力的六大悖论——读《教学勇气》第三章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11-26 11:00
标题:
形成课堂创造性张力的六大悖论——读《教学勇气》第三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生成”,我们强调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就是指课堂要有生成的空间,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非常顺利的完成,学生不需要指导就能够回答出教师所预想的答案,这样的课并不算成功,因为教学设计并没有依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创设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设计,“跳一跳,摘颗桃”,“课堂生成”需要课堂具有创造性张力,一堂波澜不惊、顺利完成的课,之所以不算成功的课,就是因为缺乏创造性张力。创造性张力的产生依赖于教学设计中对悖论的运用。帕克·帕尔默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六大悖论,他根据此悖论创建的教学空间,有以下特点:
1.既是界限分明的,又是门户开放的,
2.既是友好热情友好的,又是紧张急迫的。
3.即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
4.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
5.既支持个人的独处,又让独处者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资源。
6.既鼓励沉默又欢迎发言。
第一个悖论是指导我们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作者虽然针对的是大学生提出的,但对于小学教师的我们依然具有指导意义。界限分明意味着教师要在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确切并且适合的教学目标,知道要把学生带到哪儿去。同时,要抓住教材中的交集点,设计出一堂课的主问题,而在主问题的设计中就兼顾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同时又能够在探讨的过程中深化学习目标的达成。
第二个悖论要求学习空间不仅热情,而且紧张。这对于我们小学教师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怎么引起学生的热情?那就是使用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的大任务进行驱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那就是找准教材中各种线索汇集到一处的交集点,交集点能够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能够保持严肃的思考,深度的学习。
第三个悖论是既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这就是我们小学教学研究中常常提到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先就一个学习任务进行个人思考,适当进行简单的记录,然后就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在和他人的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
第四个悖论是既尊重生活中的小故事,也尊重涉及准则的大故事,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所有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依赖学生的学情,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目标这样的准则,或者叫大故事,如果不以小故事为底色进行落实,就容易沦为空洞的说教、抽象的教条;而小故事,如果没有大故事的解释,也容易流于繁琐而无法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学习过程,既完成了课堂学习,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又对自己的经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
第六个悖论是创建一个既欢迎沉默又鼓励发言的学习空间,这对我们的日常教学也具有启发性。和作者一样,我们也惧怕课堂上的沉默,以至于刚刚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未进行充分的思考,老师就已叫停,开始强迫学生交流。其实课堂上的沉默是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一种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给其冠以“灵敏的寂静”的美名。虽是无声的沉默着,可学生的大脑在进行紧张活跃的思考,在灵敏的运动着。
总之,这六条悖论中的五条:明确与开放,热情与紧张,个人与团体,小故事与大故事,沉默与发言,是同样适用于我们小学教学的关键原则,值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反复参考,认真落实。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