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10-25 00:40
标题: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2.简介作家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看注释。补充: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塞,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四言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3.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韵味。
(2)学生自读,圈出生字,借助注释或求助同学、教师标注拼音。
(3)同桌互读互查,读准字音。
(4)指名读,教师正音。强调以下字的读音:碣石、澹澹、竦峙、哉。
(5)齐读《观沧海》。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5.结合注释解读诗意,可参考“课文详解”译诗。
6.想象画面,把握情感。
(1)齐读诗歌,思考:诗人登山临海,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作者描写了大海、山岛和大海吞吐日月星河的景象,大海波澜壮阔,岛上草木繁盛,日月星河浩大壮美,写的都是大景象,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看到这些景物,眼界会为之开阔, 胸怀会为之宽广,壮美、豪迈的感觉由此荡满心胸。
(2)再读诗歌,读出壮美、豪迈的情感。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观沧海》中诗人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3)小组内交流:①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②3—7句,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③哪些是动态的景物,哪些是静态的景物?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体会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7.朗读并背诵诗歌。
指导背诵:“观”统领全诗,看到的实景、想象的景色、结束全诗。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朗读诗歌。
一读:读准字音。(同桌互助或请教教师)二读:读出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读:读懂内容。借助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四读:读出情感。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烘托了凄凉悲惋的氛围;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这两句真是融情入景、景中见情的佳句。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10-25 00:41
第二课时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习《次北固山下》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听朗读,划分朗读节奏。
(/代表长顿,//代表短顿,)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特别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理解诗歌的内容。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抓住关键词“客路”“乡书”“归雁”不难感悟,这首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6.背诵这首诗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10-25 00:41
第三课时
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默写后,可同桌互判,有错误的进行修改。默写《次北固山下》。
学习《天净沙·秋思》
1.简介作家作品,导入新课。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 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听朗读录音,感受韵味。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 教师范读(可配乐),学生思考:《天净沙·秋思》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把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并把它们直接组合,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哀婉、悲切的气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真切地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5.再次朗读这首小令,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读准重音和语气。
6.背诵《天净沙·秋思》
总结本课
1.指名朗读四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思考:这四首诗
(包括一首小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四首诗歌(一首小令)的共同点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感。
2.练习。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哪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4)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小散文。(能写出景物特点,能表达出孤寂愁苦之情即可。)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