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聆听了钱老师《万物启蒙》专题讲座及《秋蝉》课例,呈现了一场无边界学习的饕餮盛宴,使我深深震撼了。万物启蒙“以儿童成长为起点,用想象力、理性和爱心,创造性地打通学科边界”,课程融合工程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经济学、哲学多个领域以及语文、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英语等多学科内容,综合提升着孩子们的阅读与倾听、探索与整合、沟通与写作、思辨与表达、审美与创造等综合能力。 万物启蒙”在课堂上纵横构筑一个个文化时空,带孩子在万物的行旅中经历时空的流转,“它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回归教法自然、依循天地四时的教育生活。”
物物相生、物物相连在中国有着深远而博大的文化基础。从《易经》提到的“载物”到《庄子》“齐物”再到《大学》中的“格物”,中华文化对天地人的观察和体认一脉相承,强调人之处世应当遵循万物运行的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在今天,人们真正对于世间万物的关注与体察却少之又少。而只有真正重视、体验、关注外界的自然万物,方能唤醒和打通人内在的感官和感悟。万物启蒙课程,旨在儿童与万物共生长,这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教育尤其重要。
格,至也,凡一物必有一理,窮身而致之,所谓格物者也。------朱熹《大学或问》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为理而为一者也。----王阳明《传习传》
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身之正。
格物致知的核心是良知,通过钱老师介绍奇迹的苹果,以及蝉的17年等待,都无不唤起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导人们向善,从善。万物启蒙课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遵循儿童认知规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先认识物的本身(识物),再了解物作为工具的用途(器物),最后领悟物的化育(化物),从直观上的物,到不同领域的物,最终到物给我们传递的道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应该从自身做起,关注身边的物,多观察,多了解,多学习,多思考,也在教学中渗透儿童与万物生长,培养有责任感的博雅君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