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9-27 12:28
标题: 《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有感
今天,接着阅读《为什么是中国》,完成了《第三章星火——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的阅读。

在本章的《可知与未知:从千山万水到枪林弹雨的阻隔》中,由国防大学接受国外的学员在国内的学习探究中国共产党成功原因开始,介绍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13位代表的各自人生的经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看法,定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孙中山对中共的态度,包括共产党人自己对党的未来发展的态度,还有自南昌起义后的生死抉择,广州起义的斗争方向,秋收起义的部队放弃攻打长沙而在井冈山立住了脚跟,办起军队中的学校——教导队,是现在国防大学的前身。在《挫折与转折:红军在斗争中涅槃重生》中,介绍的是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形成工农红四军。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的斗争中,红军内部也存在着朱德和毛泽东关于路线、战略、党的领导等斗争,当共产党人通过斗争则在古田会议上明确了正确的革命路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在《神话与史话:从惨败走向胜利》中,介绍的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坚持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不断发展,建立中央苏区。在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走上了战略突围——长征,在遵义会议上,红军终于走上命运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自中山舰事件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人士,牺牲达33.7万;至建国时,牺牲的党员烈士近400万。中国共产党就是在经历着炼狱般的考验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今天阅读的内容,集中在抗日战争之前,从一大的建党的十三位代表的人生经历,从头到尾走到最后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这不仅仅是斗争的残酷,也是历史的选择。从南昌起义打响的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选择,再到中央苏区的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再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放弃苏区,走上长征的战略突围……这都在展现的是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正是在不断的斗争中,也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最会胜利的根本原因。如本章结束总结的那样,世界上有哪一个政党能付出这样的代价,但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能,中国共产党才不断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最终的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