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教研活动讲座稿 海 阔 凭 鱼 跃——给学生散文阅读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9-10 08:51
标题: 语文教研活动讲座稿 海 阔 凭 鱼 跃——给学生散文阅读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
散文,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个人独特感受的独特表达。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被人称为具有强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由于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因此,散文该怎样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教的方式不一样,带来的效果自然不一样。因文而教,因生定教是一个重要原则。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以《背影》一课,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一、 导入语的设计:
我由江泽民的题诗,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预习状况,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初读背影
引入课题后,提问: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可能形成了初步印象。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概述课文:文章内容、行文脉络、父亲形象、写作特点……
有了初步了解,便于教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很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比如: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概述,能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也是阅读的一种幸福。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得到一千个“背影”。下面我们就聚焦“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那瞬间的镜头,凝结成永恒的画面,掀起的感情狂澜,穿过90年的时光,仍能汹涌澎湃在我们心头!
   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也自然引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三、重点解读,聚焦背影
   研读第6段,任选一项,小组合作探究,

导读题作为思路的引领,让学生打开思路,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自主探究。
通过对外貌描写的研读,学生发现这段外貌描写是背影出现前第一次对父亲的庄重凝视:穿深色衣服与失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想想父亲事业由巅峰跌入低谷,痛失亲人,债台高筑,骨肉分离的心境有关。
教者可以适时点拨:父亲又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在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年月里,又能否挣出新的天地都是未知数。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背影!而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何尝不是慈父的拳拳爱子之心,浓烈的色彩对比,不仅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颤。

关于动作描写的探究,学生可以发现 “探” 与“蹒跚、胖子照应,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攀”: 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再请学生用心朗读体会这些有温度的文字,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
分析语言描写时,我请学生朗读,和名家的朗读录音对比,引导学生领悟:
①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以便路上解渴。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指导:前句读得较轻,“此地”“不要走动”重读。
    ②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适逢乱世,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指导:“我走了”略停顿读出离别的不舍,“来信”重读
    ③句“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这看似毫无感情的叮咛,寄寓了多少深沉如山的父爱啊!
   这样,学生才会从平凡的文字中,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教者再顺势点拨: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第二次作者流下了眼泪,对分别的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的悔恨,是对父亲无尽的牵挂。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渐渐淡出画面。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已远,心更靠近。
四、再读释疑,辐射背影
抓住文章的重点,再寻作者整体构思,我再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单纯地这样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文章会这样感人吗?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拉远,从第六段的两次 “背影”辐射开去,看看这最璀璨耀眼的明珠,是如何与其它环节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的。
首先,找一找,文中还有哪里提到“背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在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发现。
开篇作者用“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开篇点题。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这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见父亲的背影,是因为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脑海中再现父亲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一声长叹表达了对父亲无限的思念,还有自己辗转奔波无力尽孝的愧疚。   
让学生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不仅使结构严谨,情感也得以升华。背影也形成了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
    如果想生不能展开思路,我还可以搭个梯子:2-3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与父亲的“背影”前后勾连,达到水乳交融的呢?
让学生明确: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祸不单行,债务缠身,短暂的团聚,又临父子相别。而且前途未卜。这些都是令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特定环境下写背影才会带给作者特别的温馨。
而此时面对“簌簌”落泪的儿子,老父亲却压抑着自己的悲痛与酸楚,劝导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想这既是对爱子的安慰,也是自我安慰吧。
    再提示学生在送行的过程中,除了买橘子外,父亲还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明确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是因为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这时儿子又是如何看待父亲的呢?
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
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在拨丝抽茧般的分析后,教师小结: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橘子。但他不做便觉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这都是“背影” 出现前的铺垫,当我们被之后的几次“背影”的特写与闪回所形成的艺术冲击打动时,就绝不会觉得这些是等闲文字,它是表现“背影”的坚实基础,是铺垫也是映衬,有些欲扬先抑的味道。
小结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写作训练: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续写小诗:

背影
只言“天无绝人之路”
您要撑起家庭踽踽独行
背影镶嵌在那狼藉的院落里

(                        )
(                        )
背影融化在琐碎的叮咛里
……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四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中心开花,勾连全篇”的阅读思路。解决第六段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这是散文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四、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9-10 08:51
  海 阔 凭 鱼 跃
                   ——给学生散文阅读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
                                                萧红中学毛宁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