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21-9-8 08:49:20
|
只看该作者
南通访学研修报告
尚志市尚志中学 刘丽丽
南通之行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真谛在于行为养成。
所有的好习惯皆源自于日常行为的养成,而学校则应该是主阵地,这又与现在提倡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一名合格的学生或者说我们未来需要的人才,应该是自律自尊保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有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他人有恻隐之心,“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有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立徳树人是教育的一贯追求,未来世界会怎样关键在于我们给未来世界留下怎样的后代子孙。中国古人的智慧是让人钦佩的。原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思想学说各抒己见争奇斗艳。只是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孔子家喻户晓,儒家思想也占据了统治地位。那什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呢?是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弟子的追求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大多数人的核心追求仍是紫蟒加身,封妻荫子。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士子其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东西不言自明。
现在的学生也可称之为“儒家子弟”吧。读书的终极目标也是有钱有权过上好日子,当然功成名就时也能顺便造福社会,这在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中可以算得上功利境界,这里利己仍然是核心。但是儒家之道培养人才的更高目标却是“正其义不谋其利”。这样的人的核心素养是要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觉悟,一个人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我们教师倾毕生之力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则足以慰平生。至于天地境界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民”要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我们的教育起码要在平时的教学渗透中,在课外活动的培养中,让学生了解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孟子尝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底线,法律之外还有人情道德。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做教学的有心人就会在《沁园春.长沙》中引导学生学习“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志豪情;《荆轲刺秦王》有恩必报,舍生取义之精神;《短歌行》中除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若渴外,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何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的体现。《寡人之于国也》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里隐含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给其他生物以喘息之机会,才能双赢,这样的人才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疯狂地向自然攫取利益,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做一个内心干净而纯粹的人,一个有善恶美丑之心的人,一个对自然有敬畏之心的人,一个对他人有恻隐知心的人,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人。
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在阅读中在写作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有发自肺腑的内心感受,逐渐成长为有爱心有素养的人。有人可能怕影响高考成绩,其实高考也在悄然改变,2011年的大国崛起,2013年的同学关系,2016年的语文素养,都在考学生的见识,学生的情怀。
必须改变了,希拉里的断言言犹在耳,究其根本不过是说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和既得利益者对国家没有认同感,无人承担责任,没有信仰,没有体面和尊严,全民腐败、堕落、茫然,对环境对资源的肆无忌惮地破坏和掠夺。
以古圣先贤和现当代的仁人志士为榜样,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改变我们的孩子,我们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内核;我们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承担精神;我们有为两弹一星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一代元勋;我们有为国家富强而锐意进取的一代代领导人,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会有自上而下的改革方针,只要它的方向是让为这个国家带来福祉的人过上体面地生活,我们的下一代必然会向这个方向努力成长为有素养的一代新人。
具体该怎样做,南通的达人就是榜样。
南通之行收获颇丰。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新的认知。如果说第一次培训让我对这一概念心生敬畏,江苏南通的教育同仁则是用最生动的实践让我们感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国际上公认的核心素养包含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
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体系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生活与职业素养。其中学习与创新素养体现在交流与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网络时代学生能利用数字化工具,培养拓展思考、学习、交流、合作和创造力。生活与职业素养则包括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引导能力、社交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生产能力和绩效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等。
看到这样的概念界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是不是有点发懵,怎样将这些高大尚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更是不知如何着手。
南通的两位国宝级的李老师让我们茅塞顿开。两位老师一个专攻情境教学,一个专门把“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究发展到如今。两位教者革除功利主义取向重视在生活体验中,重视在学程生成中,通过互动深度交流,培养学生能力不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吗?学生素养只是一种新的提法,并不意味着我们之前做过的都存在问题。
南通人有他的骄傲,也有骄傲的资本。南通的骄傲张謇的教育思想:要培养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生核心素养颇为一致。
很赞同一种说法:教育不能折腾。教育的确需要改变,但是教育也有许多不变的原则和法则,许多传统现在看来仍然是颠扑不破的。不能数典忘祖,在外国都能发现对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视的时候,我们怎可放弃自己传统教育思想里的精髓。
在这一点上严老师无疑是可爱的以最真诚的态度,饱满的热情以及对南通地理人文全部的热爱让我们深入感知何谓地杰人灵,何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现如今所提倡的核心素养南通人已经与实践紧密结合,现如今又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南通中学成锦平校长所主张的人性教育又何尝不是一种核心素养。一个人如果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公民素养和生命素养得到同步提升,培育出美好而完满的人性,核心素养的目的不外于此。人类的某些天赋能力,不需要刻意培养就可以获得;但是人不会停留在上天的恩赐上,不会甘于已有的现状,总是要使自己变得更好,特别是创造自己的价值生命。而这种刻意的学习并不都是愉快的,在很多情况下是费力的,“知识的获得是痛苦的过程”。所以通中教育想要的是人品与学问的同步卓越,是能力与人格的共同发展。
这里成校长提到了“博雅”教育。总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大学里学习专门技能之前,先在高中整体了解人类最经典的知识与智慧,而不是沉浸在碎片化知识的传授和系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上。也就是让学生先“高空看森林”再“近距看树木”。所以通中课程体现的事科学、人文、学术一体的人性教育思想。这不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是什么?接下来的参观更是让我们意识到成校长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其根基而且确实是以实践来践行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虽然只看了体育课,却也触类旁通。没有咱们东北体育课那样的“狂奔”式的跑步,每次让学生跑的距离只有一百米左右,每个人都能坚持,但是半个小时下来每个同学都出汗了。还有海安中学间操的跑步,无距离,小步跑,略显滑稽的音乐,二十分钟左右,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坚持,配合,与他人交流。这就是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春风化雨以浸润的方式渗透人心。这所学校一进校园,就让人有历史的传承感,让我们差一点迷信了风水。辉煌的成绩,十名清华北大44人复旦交大55人南京大学浙大,让我们特别好奇是什么样的老师和学生能共同创造出这样的辉煌。接下来的扎实的教学和日常管理让我明白,他们一直在践行的,我们一直想要做到的,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合作协调,彼此配合,课堂节奏不急徐徐道来,无丝毫做作,不急功近利。
南通之行,不虚此行。本着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爱,为孩子们未来的成长奠基,用细致入微的培养方式做好每一件事。这就是一种爱的教育。
|
|